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九十一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無上者,《往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如宗門《寶鏡三昧》曰: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志願無上』,「無上」這兩個字,黃念老引用《往生論註》,曇鸞大師的註解,來解釋無上。此道,這個道就是真如自性。窮理盡性,更無過者。理跟性,意思相通。通常大乘教上用六個字包含一切法,這六個字就是性相,性是本性,相是現象。現象繁多,佛法、世法都把它分成三大類,在佛法裡面講業相、轉相、境界相,分這三類;這世間科學家把它分作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也是三大類,名稱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科學講的能量,就是阿賴耶的業相;科學講的精神現象,就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現象,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確確實實佛法跟科學非常接近,甚至於佛法比科學講得更清楚、講得更透徹。這個道,志願無上,大乘法志願就是在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說它無上?理達到極處,性也達到極處。性相一對,性能生能現,相是所生所現,三種現象。理就是性理,事就是事相,用理跟事也能夠包括一切。最後兩個字是因果,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兩個字,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所以性相、理事、因果涵蓋佛家說的法界虛空界,這世間法講涵蓋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達到究竟圓滿。

  由此可知,成佛是什麼意思?佛是什麼?兩種圓滿就叫成佛,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德圓滿。我們在三皈依裡面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一個智慧、一個福德,這兩種。足,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智慧也圓滿,福德也圓滿,叫二足尊。我們用這個來介紹佛這個字,好懂,而且都是大家非常希望得到的。沒有智慧,就是愚痴;沒有福報,就是貧苦,所以福報跟智慧是我們人人所希求的。什麼地方有?佛法裡頭有,佛法裡頭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只要能在經教上把這個道理,理念、方法搞明白、搞通了,然後你就可以在生活當中去求得。智慧跟福德一定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不但這一生得受用,來生還得大受用。於是我們就明白,得人身最可貴的就是遇佛法,經教裡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有幸得人身、聞佛法,一定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它究竟是什麼,我們在這個地方得什麼樣的好處、什麼樣的利益。所以稱之為無上,沒有超過它的。

  如宗門,宗門這是禪宗。所以佛教自己稱為宗教,跟我們一般講的宗教意思完全不同,這個要懂。佛教為什麼稱宗教?它修學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禪宗,一個是教下。佛教在中國,過去有十個宗派,現在有八個,小乘兩個沒有了。禪宗跟其他七個宗派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其他七個宗派,包括淨土宗,都是像上學讀書一樣,由淺而深,逐漸的達到圓滿;禪宗不是的,禪宗用的方法是參究,首先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回過頭來再學教,它是這個方法。教下的,是先學教,最後才開悟。這個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稱為宗門教下,合起來稱為宗教,是這個意思。

  宗門真的有好處,為什麼?開悟之後,你再學經教,速度非常快,他一聽就懂,一看就懂。像龍樹菩薩,這是在印度的,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現在印度,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龍樹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經教,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學完了。我們學三十年都沒辦法。三十年我們能學一個宗,通達一個宗,就很了不起了,全部通達,不可能。可是禪必須有禪的條件,沒有禪的條件是不能學的。就像六祖在《壇經》上所說的,他接引的對象,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下三根都不是學禪的對象,那是學教的。所以禪難,禪不開悟,出不了六道輪迴。不開悟,得禪定,禪定生四禪天,再高的生四空天,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天上福報大,壽命長。我們不要講色界,我們講欲界,從我們人道上去,欲界第一層天是四王天,這是欲界最低的。四王天的壽命五百歲,不是我們人間的五百歲,有時差,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他五百歲,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要記住,它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這個算法,你說壽命多長。所以人喜歡生天。再上去一層,忉利天。我們中國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他的福報更大。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忉利天才五十天,不到兩個月。從這個地方你就知道他的福報多大。忉利天的壽命一千歲,比四王天殊勝太多了,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看這個人很可憐,活一百歲,好不容易,早上生的,晚上就死了,真叫無常。壽命這麼長,他的福報就可想而知。所以人沒有不想生天的,愈往上去愈殊勝。再往上去,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要知道,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壽命四千歲。彌勒菩薩將來要到世間來成佛,那是在兜率天圓寂了,到人間來,合我們人間的時間多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有人說彌勒菩薩現在就來了,不是的,現在是他的化身,不是應身。所以說天福很大。

  天不究竟,壽命再長,也有到的一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二十八層最高的一層,佛跟我們說,壽命八萬大劫,不是用年來算,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也有到的時候,到了,他再上不去了,上不去就掉下來,所以說爬得高摔得重,掉下來掉到哪裡?就掉到地獄。從最高的落下來,落到最下,為什麼?謗佛,毀謗三寶。他自己不知道,以為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失掉了,又要墮落了,所以他懷疑佛說的話是假話,我已經證得,成佛了,已經證大涅槃了,為什麼我的定功還失掉、還要往下墮落?他不是平常謗佛,他是在那個將要臨終墮落的時候,這個時候謗佛。不知道他那個境界不是佛家講的般涅槃,不要說大乘,小乘都不是。小乘般涅槃,是在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不在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禪四空裡頭沒有般涅槃。

  毀謗三寶的過失,我們不知道。佛在經上雖然講得很清楚,我們聽了,耳邊風,沒有感覺到。如果真正感覺到了,怎麼敢做毀謗三寶的事情?關於這一方面,那就是佛教導我們、祖師教導我們的,要認真學習經教。在我們這個世間,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只有經教。經,佛講的;論,菩薩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說的,這都稱之為論。所以經論是佛菩薩留給我們的法寶,這裡面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搞清楚了,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該怎樣去修學。

  這是禪宗《寶鏡三昧》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這是禪宗裡面的術語,我們有個參考資料,這是禪宗曹洞宗所立的,叫「四賓主」。「主,指正、體、理」,這是主。正,正法久住。什麼是正法?這個法門決定成佛,這是正法。這個法的修學到最後成不了佛,這不是正法。如果它是成菩薩、成阿羅漢,這都不叫正法。成阿羅漢那是偏,偏了,成辟支佛也是偏了。所以「賓」,賓就是「指偏、用、事」這些東西。

  宗門的修學,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生成就,不要二生。六祖惠能是一個例子,像這樣上上根的人,上上利根,他是屬於頓捨。捨是什麼?把煩惱放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他能夠同時放下,放下就成佛了。這種人太少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也不多。佛陀在世的時候阿羅漢多,阿羅漢是什麼?放下見思煩惱,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塵沙煩惱,就證菩薩果位。放下無明煩惱,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三種煩惱同時放下,一時頓捨,很少,在中國只看到一個,惠能大師。用一、二年放下的就不少,《五燈會元》裡頭、《傳燈錄》看到的就不少,總有幾十個人;三年、五年放下的,十年、八年放下的,有一、二十年放下的,三、四十年放下的,多,都行,只要放下,他證的位次是平等的,跟六祖證的是平等的。六祖那個是太厲害了,他能夠在一念當中他就放下,一般人做不到的。所以宗門有頓悟、有漸悟,漸悟的多,頓悟的少。

  《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則公案,換句話說,就是一千七百多人用參禪這個方法,真正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年,兩千年最近這兩百年不算,往前面算一千八百年,一千八百年當中,宗門成就的人不少。如果再加上教下,教下裡頭大開圓解,淨宗裡頭理一心不亂,密宗裡頭的三密相應,總合起來,我們估計決定超過三千人,這三千人成佛了。一千八百年當中有三千多人成佛,你就知道佛教在中國成果是非常可觀,跟印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頭沒有算往生的。如果往生,往生,大概是到現在,從慧遠大師開始,東晉時代,大概將近一千六百年的樣子。這一千六百年;淨宗是慧遠大師,最初在廬山,江西廬山,建一個念佛堂,邀約志同道合,依《無量壽經》,念佛求生淨土,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這多殊勝;這個方法傳下來傳到今天,世世代代如果我們就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超過十萬人。這個成就絕不亞於禪宗。禪宗明心見性,淨土法門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明心見性。他不能往生,那就沒法子,真往生,就見性。經上講得很清楚,這四十八願裡頭的,彌陀的本願,第二十願,只要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當然是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不能稱為法身大士。極樂世界叫帶業往生,你自己沒有到這個位次,阿彌陀佛加持你、幫助你,你在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作用跟阿惟越致菩薩完全平等。這一種殊勝的利益,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找不到。

  有人批評我,說我講經偏重在淨土,其他的宗派經典都不講。我不是不講,早年講過,早年講過華嚴宗的《華嚴經》,講過天台的《法華經》,也講過禪宗《金剛經》、《六祖壇經》、《永嘉大師禪宗集》,都講過。講了以後為什麼不講?我做不到,我修那個法門沒本事,一點把握都沒有。對淨土,我有把握。年歲這麼大了,沒有把握的事情不可以再做了,年輕無所謂,年老之後精神力量完全集中,就是一部《無量壽經》。

  這個本子是老師親手傳給我的,我接受了,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註解,是我在美國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在美國弘法的時間很短,只有一個月,我常住在那裡,我講經也很忙,美國十個大城市輪流去講,我們只通了電話,我來不及去看他。他這個註解那個時候剛剛做出來,是油印的本子,就帶了一套帶到美國,就送給我了,派人送到我們的小道場。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在美國那一次,講經告一個段落之後,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以後每一年我至少去看他三次,一直到他往生。他在病中,勉為其難完成這一部註解,這個註解是集註,集經論祖師大德之大成,集大成。所以會集是集大成,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註解是總結經論、祖師大德註疏之大成,了不起的註疏!註解裡頭,宗門教下顯密圓融。

  像此地這一段,主中主,這是引曹洞宗的,來給我們註解無上的意思。那什麼叫主中主?主,先把賓主兩個字搞清楚。主,這是正,成道的正法;是體,體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理,禪宗稱它為主。賓,這是偏、是事、是用,也就是主起作用,這叫賓。「主中主,謂理之本體並非直接顯現於日常之事相上」,那是主中主,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直接顯現。這就是圓滿的性德,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主中主。賓是什麼?「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是賓。它起作用,起作用就能生萬法。不生萬法的時候,那是主中主;生萬法、起作用的時候,法裡頭有主、有賓。雖然我們現前阿賴耶用事,把阿賴耶當作心,阿賴耶從哪裡來的?從主中主變現出來的,阿賴耶就是主中賓。

  「《洞上古轍》卷上」,這也是禪宗的典籍,它說得也好,「理之本體不涉於用者,名主中主,喻如帝王深居九重之內」。完全講的是本體,哲學裡面是講的宇宙萬物的本體,這是主,主中主。「反之,從理體之中自然能引發用與事」,那就叫「主中賓」。這是大乘教上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阿賴耶的三細相、六粗相怎麼來的?這是主中賓,我們是由於一念不覺。

  一念不覺非常難懂,什麼叫一念?我們不知道,不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一念,這一念是太粗了,佛說這個一念是極其微細,微細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佛在《菩薩處胎經》,在這個經中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也」。這經文,我們把它翻成白話,那就是說凡夫心裡動個念頭,這個念頭當中有幾個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佛這一句話裡頭問了這麼多問題。彌勒菩薩回答,他說「一彈指」,這是講時間,一彈指這麼長的時間,「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看答得這麼清楚。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單位,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多少?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我們怎麼會知道?現在我們的科學是用秒做單位,那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大概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有身體比我好的、氣力比我足的,至少他可以彈到五次。五乘三百二十,就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念頭。你問多少個念頭,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這彌勒菩薩說的。

  每一個念都有物質現象,每一個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精神現象就是受想行識。我們看了科學的報告,恍然大悟。天天念的《心經》,念得都很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什麼不曉得。這才知道,五蘊是什麼?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個念頭,那個念頭是五蘊。為什麼?相就是色,識就是受想行識。所以觀世音菩薩照見的是那個,不是我們這粗相,太微細了。這個現象,今天被科學家捕捉到了,這是科學了不起的成就。不是一個人,是最近發現的,最近三十年發現的,這些科學家去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把物質揭開了。

  今天的科學是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宏觀宇宙,一個量子力學。宏觀宇宙是無窮大,研究宇宙。量子是研究反過來的,是研究小,小到不能再小,找這個東西,從物質上研究。真的被他找到,科學的名詞叫微中子。一個微中子多大?科學報告裡告訴我們,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我們沒法子想像,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那電子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這麼小的一個物質現象,那不能再小了,應該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佛說極微之微再不能分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還是把它分裂了,分裂之後,真的,物質現象沒有了,看到是什麼?看到是念頭,是意念波動的現象。這是物質搞清楚了,物質怎麼來的?物質是念頭波動現象產生的。換句話說,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

  這個發現是非常偉大的發現,也是革命性的發現,對我們的好處太多了,能幫助我們現前解決很多問題。這些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這是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的念頭可以控制物質現象。我們的念頭能控制物質現象,今天地球,地球是個物質現象,這麼多的災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意念把這些災難擺平、化解。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念力之大,真正把它集中在一個地方,可以改變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的軌道,有這麼大的力量。佛在經上,大小乘經上佛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經文,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制心一處就是禪定。

  像今天科學家看到這些境界,在佛經裡面,佛經上怎麼說出來的?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被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無論是說的無窮大,或者是無限小,佛都早已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科學家對大乘佛法不能不佩服。佛是怎麼看到的?佛從禪定當中看到的。什麼樣的禪定才能看到?大乘經上常講,八地以上。菩薩階級,在《華嚴經》上總共五十二個階級,前面五十一個是菩薩,最後一個是佛,五十二個階級。八地,這很高了,八地上去,九地、十地、等覺、妙覺,就是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那五個階級,他們都能看到,不需要科學儀器,不需要,親自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比科學家還要清楚。我們從科學這裡得到印證,佛經上講的東西不錯,我們的念頭善,身體健康長壽;念頭不善,那就多憂、多愁、多煩惱,身體不健康;念頭就可以治病。

  貪瞋痴慢疑不善的念頭,跟我們的五臟六腑相應,這中醫上都說;跟我們居住環境也相應。貪心,感應的是水災,海水上升,江河氾濫,貪心重。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愚痴,感應的是風災。傲慢,感應的是地震。懷疑,這最麻煩,懷疑,什麼都不相信,對身體來講,免疫系統整個破壞了;對我們山河大地來講,山會倒下來,地會突然陷下去,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懷疑。那我們,我們不貪,沒有水災;我們不瞋,就沒有火災,溫度就會正常,氣候正常;我們不愚痴,就沒有風災;我們不傲慢,謙虛,地震就沒有了;我們不懷疑,山崩地陷絕對不會發生。這就是什麼?以心控物。

  美國的量子力學家,這現在人還在,告訴我們,怎樣去應付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他這些話,是在前年,在悉尼,澳洲悉尼,一些科學家他們舉行的會議當中提出的報告。兩天會議,第一天報告最近科學研究的成果,第二天專門講災難問題。他提出應對的方法,第一個,希望地球上的居民「棄惡揚善」,我們佛門講斷惡修善,就這個意思,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第二個,「改邪歸正」,第三個,「端正心念」,地球上災難就化解了,不但化解,會把地球帶向更好的走向。這個報告在網路上都有,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能夠相信,從我們自己內心去做起,我現在把所有的惡念統統改正過來,我對於化解地球災難就盡到一分力量。相信的人愈多,自己能夠改過自新的人愈多,地球縱然有災難,災難不大。我們自己要努力,自利利他,何樂而不為之!

  主中賓,它有個比喻,「喻如臣相奉命而出之者也」。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接著往下看,「此正不墮法身數中。毘盧頂上行走,禪宗極則事」,你看宗門的參究,《寶鏡三昧》上說潛行密用,他們參禪,在靜坐,你看不出來,入定。你看到好像他愚痴、他粗魯,好像什麼知識都沒有,他定中什麼?他定中就是觀主中之主,就是觀自性。像《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守住自性,不為外面境緣所動搖。而如愚如魯,但能相續,這兩句話很了不起。上上根人,他用功是這個方法。日用平常的時候,你看不出來,你看他好像痴痴呆呆的。

  在念佛法門裡面,「淨宗之寂光上上品」,跟禪宗這個「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是同一個境界。但是這兩種人根性大不相同,他們用的方法相同。禪宗是一切都明瞭,淨宗多半是什麼人?阿公阿婆,老實念佛的人。你看,他一天到晚,就一串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相續。你看他那個樣子,愚痴、粗魯,什麼都不懂。你跟他講什麼話,他都給你笑咪咪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不斷。無論講什麼,你問他,他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話也沒有,就這一句。這就是如愚如魯,他能相續,他不中斷。這種人念佛往生,給諸位說,往生到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他用的這種方法,跟宗門這個參究沒有兩樣,都是最高的成就,往生時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

  我們看到這種人,往往都看不起,瞧不起他,以為他什麼都不懂。祖師大德們知道,這種人暗合道妙,這個道是無上道。暗合道妙,他自己不知道,到往生的時候,他證到的時候,他才知道。那一往生,阿彌陀佛佛光一照,他就大徹大悟。為什麼?他已經做到制心一處,他功夫制心一處,制心一處就是如愚如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是大成就者。我們一個道場,無論是出家人道場還是居士道場,真正有一、二個這樣的人,那是寶。有這麼一、二個人,三、四個人,我可以斷言,他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為什麼?真修行人。這種人有佛菩薩加持,有天龍善神守護,所以這種人要對他恭敬,絕不能夠輕慢,輕慢有罪。

  「以此為志願,故云無上」。淨土宗裡頭念佛人很多,有幾個像這樣念佛的?有,不是沒有,很少見。他的祕訣在哪裡?就是制心一處,這個一處就是阿彌陀佛,他就守定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一句相續不斷,這就是他的功夫,真功夫!這樣的功夫,也就是古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念佛的功夫跟阿彌陀佛相應。心專了,心一了,得一心了,就通了。我們現在的心是雜心,一句佛號裡頭,有妄想、有雜念,甚至於懷疑,半信半疑,所以功夫不得力。那跟這些阿公阿婆比,那差太遠了,天壤之別。說故云無上,阿公阿婆就是無上,人家行無上道,證無上佛果。

  「淨定者,其心清淨,寂然不動」。修行,修什麼?這是每個同學都要記住的,淨宗所修的,就在這個經本經題上,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沒有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統統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相續不斷,他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得到了,再提升,平等心。清淨心現前,他已經到阿羅漢的境界;平等心現前,他到菩薩境界;後頭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證到法身菩薩。如果不是以這個為修學的目標,那你就全錯了。

  這個經題好,經題標示的就是本經的內容。這部經裡講什麼?就是給你講清淨平等覺,因。果報,大乘無量壽莊嚴,果報。修清淨平等覺,證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淨宗,如來的德相統統在極樂世界,你到達極樂世界,全得到了。也就是說,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你統統證得了。於是我們曉得,人生大事是什麼?無過於求往生,你不求往生就錯了。求往生,得把這個世間放下。這世界上東西一樣帶不走的,搞這個是白搞了,要認真搞帶得走的,帶得走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學那些阿公阿婆真修真幹。其心清淨,寂然不動。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是不動心,真正做得了主,主中之主,不為境界所動搖。

  「安樂者,安然自在,任運常樂」。這兩個字好,這就是行人。行人就是真幹的人,真正修行的人。行是行為,指的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都叫行。三業,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叫身業,這三業,三業清淨。三業有了問題,跟經教上講的不相應,那你就要承認錯了,依經教的標準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思要懂。修行在身口意上修,身口意三業最重要是意業,口跟身是外表。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那時候剛剛接觸,還沒有皈依,連居士都談不上,章嘉大師教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教給我。實質是什麼?實質是起心動念。心正,言論自然正,行為自然正,最重要是從心地上修!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放下,不受外面環境干擾。《般若經》上佛說,「一切法」,世出世間法全部包括在裡頭,「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世出世間法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叫真清淨。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才用這種方便方法,淨宗的方法,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口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話也沒有,好!身體天天拜阿彌陀佛。拜佛是很好的運動,身禮佛,每一個關節都活動到;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真修、真幹,所以淨定安樂自然現前。淨定安樂全是性德,你的心清淨;不動,定就是不動;安是安然、自在;這個樂,是一般世人無法體會的,真樂,這個樂不是從外頭境界得來的,那是刺激的樂,那不是真樂,這個樂像泉水一樣,從內心裡頭往外流,喜樂,充滿了智慧,流露出來是德行、是性德。

  「一旦」,這個一旦,「指之某一剎那際。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故無行程可計」,也就是無期限可言,「只是在無心三昧中,突然觸著碰著,摸著向上關捩子,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這是什麼?是大徹大悟,這話講大徹大悟。所以大徹大悟之前的相,就是要如愚如魯,念念相繼,心確實是住在淨定安樂之中,就是說沒有妄念、沒有雜念,純是阿彌陀佛,身口意純是阿彌陀佛,什麼都不夾雜。念到時間久了,不定什麼時候,一旦,不定什麼時候。某一剎那際,就是我們講的一念間。這個一念,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那個一念間。因此無上,你的志願無上,這個無上是行不到處。為什麼?它沒有處所。所以不能講時間,不能講什麼時候,時間、空間都放下了,這種意念都沒有了,只是在無心三昧中。

  下面的話是高峰禪師的話,中峰禪師的老師。突然觸著碰著,這都是比喻。碰著什麼?碰著向上關捩子,好像我們開保險櫃一樣,號碼對好了,一拉就開了,剎那相應,那這是?這就是大徹大悟。諸位讀六祖《壇經》,在《壇經》上可以有一點啟示。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半夜三更,五祖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六祖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書,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時候就是六祖突然碰著、觸著,一下就開悟了。開悟,把他所悟到的那個境界說出來,就是向五祖做報告,只有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是沒想到,自性真心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都是一樣的。染污的是什麼?妄心,不是真心。我們真心,縱然造作罪業墮無間地獄,他的自性都不染,這個事實真相要知道。知道之後要珍重自己,佛說了,你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是你迷了。你一覺悟就成佛了。

  我們今天用念佛這方法來覺悟,念到綿綿密密,這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日夜不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這諦閑老和尚教的,方法好,一點壓力都沒有。念個若干時日,不一定什麼時候就大徹大悟。這是什麼?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得定。所以持戒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你怎麼會得定?世間人這些事你不要管,你管它的時候,你心裡面就有妄想、就有雜念,根本不管,學這些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要管事,什麼時候管?大徹大悟之後再管。沒有徹悟之前,老老實實,痴痴呆呆。所以這是行不到處,真正行不到處。行得到處的頂點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再往上去是行不到處,為什麼?不能有這種行的念頭。不但不能夠有起心動念的念頭,起心動念的習氣也斷盡了,這個時候妙覺果位自然現前,這行不到處。現前之後怎麼樣?現前之後實報莊嚴土沒有了。他到哪裡去了?他回常寂光去了,這才叫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常寂光。

  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光,我們看不到,八地菩薩就看到了。我們為什麼看不到?有障礙,妄想是障礙,分別是障礙,執著是障礙。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這三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己不能見性。三種障礙都放下了,你就見到了,你跟惠能大師一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這一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迷,是自己迷的;悟,還是要自己開悟。佛能夠引導我們,不能幫助我們證得,證得一定要靠自己。靠什麼?就靠放下。簡單一句話說,放下就成佛,放不下就是凡夫。凡夫跟佛,關鍵就在肯不肯放下。人人平等,確實無有高下。

  淨宗尤其不可思議,淨宗還是要講放下。不放下,你往生品位很低,凡聖同居土。六道中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往生,在方便有餘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些人往生,在實報莊嚴土。所以極樂世界,那裡是個學校,有高級班、中級班、初級班。憑什麼資格向上提升?就憑放下。你肯放下,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高級班了。高級班要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就生實報土;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生方便有餘土;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就凡聖同居土。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這功夫。

  蕅益大師說得好,這個法門,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相信,我們真想去,往生的條件就具足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念佛不間斷,深淺在放下,你放下了多少。完全沒有放下,功夫淺,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放下得愈多,品位就愈高,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要放下?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假的帶不去,不准你帶假的。我們念佛,目標是契入理一心,但是理一心很難。難,不要怕,不放在心上,就是一直念下去,它自然成就了。天天想成就,這是妄想,這就是障礙,不許可有妄想,一直念下去,自然成就,這就對了。

  故云『一旦開達明徹』。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開者,心開」。我們原來心是閉塞的,沒有開,現在心開了。心為什麼不開?就是有妄想、有業障,閉塞了。業障消了,煩惱斷了,心開了,自然開了。「達者,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下頭,「明者,明白。如《信心銘》曰:洞然明白」。洞然明白跟底下講的徹悟,意思完全相同。「透徹」,「徹悟」。所悟的是什麼?你看,妙了,悟的就是,『自然中自然相』。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念老這一段註子註得好。「如《首楞嚴經》狂人迷失本頭,狂走尋覓」,這是不自然。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經,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是怎麼迷的。說明什麼?迷沒有原因。沒有原因什麼?真的迷了。狂人就是迷的人,迷的什麼?他找他的頭,我的頭在哪裡?到處去找,這就不自然。遇到一個人敲你,你的頭不就在你頸子上嗎?這一摸,真的在,這就是自然,明白了。

  這一樁事情,我們小時候常有這種事情。我們小時候,遇到的是中日戰爭,戰爭也很可怕。那個時候,小學高年級,就是五、六年級,這些孩子都要學軍訓。這非常時期,要學軍訓,萬一日本人打到這裡來,我們要怎樣自衛,學這個東西。學軍訓,每天早晨一定有緊急集合。老師,就是教官,哨子一吹,三分鐘就要到操場,服裝整齊,排隊排好。這是常常有這種事情,我們自己也有過這麼一、二次,真的服裝整齊,帽子都戴好了,一集合,心裡一急,急的時候,我的帽子在哪裡?慌慌張張到處問人。人家一指,你帽子不在頭上嗎?一摸,果然在頭上。那就是迷頭認影,就跟《楞嚴經》上講的是一個境界、一樁事情。親身經歷,這個印象就很深刻。一慌一亂,迷失了。這個迷失了,戴在頭上的帽子,還在找帽子,這不自然;別人一下喚醒你,就在頭上,這自然中自然相。

  「一旦狂歇,歇即菩提,本頭宛在」。歇即菩提,菩提就是覺悟。你覺悟了,沒有失掉,頭在。「何等自然」。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他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我們每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你這一天所見、所聞、所覺、所知,全是自然中自然相。你為什麼入不了這個境界?是因為你見色聞聲,你雜的有自己的妄想、有自己的意念,就變成不自然了。那個真正修行人、有功夫的人,他見到是自然中自然相。他功夫是什麼?他功夫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換句話說,我在前面講的,那個念佛的老太婆、老阿公,他們見到的,六根見到就是自然中自然相。所以你不管給他講什麼,你不管問他什麼,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回答你。你問他懂不懂?他也跟你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沒有第二句話回答你,妙極了!你著急,他不著急;你心裡頭有妄念、有雜念,他沒有,他非常單純,這就叫功夫得力。功夫深了,他見的這個世間,跟佛與法身菩薩所見完全相同。法身菩薩見性了,他沒見性,沒見性也能做到,有同等的受用,所以往生有同等的果報。

  「又如古德悟時」,這都是禪宗的,古大德開悟的時候說,「原來師姑是女人做的」。師姑是比丘尼。這是什麼?自然中自然相。「又如: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煮飯要燒火,燈就是火,這都是顯自然中自然相。「比丘尼是女人,燈即是火,均自然中自然之相也」。只要你把念頭沒有、熄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六根接觸現前六塵境界,就是自然中自然相,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法爾如是。給你說深一點,那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不現的時候,是第三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現的時候,就是最後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自然;能生萬法,就是自然中自然相,沒有一法是例外。所以那個本然就是自性,清淨本然,能生萬法,能現萬象。

  下面又舉了個比喻,「又如未悟者」,這凡夫。凡夫什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凡夫,他有山的執著、有山的分別,有水的執著、有水的分別。那個覺悟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悟了,悟了什麼?不再執著這是山、這是水,知道什麼?山跟水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大乘佛法講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悟了,不執著這些名相,這是悟入。徹悟的,真正悟到的,看山還是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正徹悟了,對於山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通達明瞭,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他在山水裡頭得大自在,在山水裡得受用,一塵不染,得大自在,這是徹悟。

  「高峰禪師曰: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祇是仍舊,何等自然」。這是說什麼?這是說成佛了。成佛,成佛還是你,沒改變。六祖惠能大師成佛了,還是舊時的惠能,沒有改頭換面,這何等自然。不是成佛了就改頭換面,成菩薩改成菩薩面孔,成阿羅漢就變成阿羅漢的樣子,不是的,還是老樣子。老樣子什麼?他真是阿羅漢,他真是菩薩,他真是佛,樣子沒改,他的心態改了。以前有心、有態,現在心態沒有了。雖沒有了,他表演出來還是一樣的,跟平常一樣。那是什麼?舞台表演,知道這是在演戲。以前不知道演戲,以為是真的。現在是舞台演戲,要演得很逼真,演給別人看,不是給自己看,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來應化在世間,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何等自在,何等自然。這種示現,是眾生有感,佛菩薩示現。

  我們不說遠,我們說得很近,虛雲老和尚,這大家都還記得很清楚。解放的初期,香港這邊學佛的同學把老和尚接到香港來,給他建了一個精舍,我去參觀過,聽說老和尚住了一個月就回去了,說這個香港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他回去了。我們從他的傳記,《年譜》裡面看到一個故事,我常常提醒大家,這個故事是他四十幾歲的時候,四十七歲,發心朝五台山,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父母,他父母早就過世了,報恩。他從普陀出發,三步一拜,拜到五台,三年多的時間,路上很辛苦,三步磕個頭。當中兩次生病,兩次生病都在曠野,看不到村莊。在那個時候病倒了怎麼辦?遇到一個乞丐,乞丐救了他,照顧他十幾天,等他身體完全恢復,再去拜,拜山。這兩次大病。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人。這《年譜》上都有記載。是個乞丐,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叫文吉。問他住哪裡?他說我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五台山人都知道我。他就記住了。拜到五台山的時候,他就打聽,問人:有一個乞丐叫文吉,你們認不認識?沒有人知道。到廟裡面去之後,把他這個路上經過情形告訴大家,人家講,那是文殊菩薩化身的,恍然大悟。你看看,你有感,文殊菩薩就有應。文殊菩薩現乞丐相,你一點都不懷疑,照顧你十幾天,兩次病,在一起住了一個多月,這不是假的。你有困難的時候,菩薩真現身。

  我們如果一心,像老和尚那樣的虔誠,他是朝山,我們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遇到最困難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化身來幫助我。人要有信心,遭遇到什麼困難,菩薩會來幫忙,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我們對自己要沒有信心的話,你怎麼能成就?「信為道元功德母」,有信心,一個人精神能振奮起來。我真幹,我真有成就,我真有把握往生,我跟阿彌陀佛念念相應,就像熱線電話一樣,我這一動心,他就知道。你說你多快樂!你多自在!什麼樣的災難與自己不相干,心裡頭不要想這個東西,想這是錯誤的,想阿彌陀佛就對了。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了;想災難,災難就來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希望大家好好的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什麼就來,何必想災難!想病,病就來了;想死,死就來了,都是從自己心想生。大小乘經論,佛都這樣囑咐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