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八頁,倒數第五行,從頭看起:

  「自然二字,亦貫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前面我們學到此地。自然就是隨順自性、隨順性德,違背自然就是違背性德。在現前這個社會,違背自然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社會動亂、地球災變異常,不是沒有原因的。最明顯的例子在我們自己身體上,父母生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是自然的,沒有任何意念造作在其中,自然是最健康的、是最圓滿的。今天首先破壞身體自然,現在很多,美容院全是破壞自然生態。現在還挺盛行的,到處都看到美容院。這些經過人工破壞自然生態之後,大概十年苦報就現前了,這就是破壞自然的感應。破壞我們居住環境的自然生態,就會感來天災,水災、旱災這些災變。

  所以古人懂得,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教學,沒有一樣不是教我們隨順自然的。五倫是自然,絕不是人造作的,父子有親,這自然的;夫婦有別,也是自然的;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沒有一樣不是自然的。隨順自然,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國泰民安。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開元,一直到前清,有康乾盛世。那個時候的國力都是居世界之冠,人民幸福,國泰民安,沒有別的,懂得隨順自然。今天科學技術發達了,科技是破壞自然的,提倡人定勝天,人的科學技術創造超過自然,能改變自然。做到了,雖然做到,帶來的結果不是幸福,不是安穩,不是和平,而是暴戾,而是災難。科學家告訴我們,在我們歷史之前五、六萬年的時候,地球上的科技文明比現在還進步。西方人盛傳的亞特蘭提斯,最後這塊大地整個沉沒到海裡面,就是現在的大西洋。有不少人潛水到海底去調查,確實發現一些遺跡,亞特蘭提斯留下來的。科學發展到尖端,世界會毀滅。

  於是我們就想到,東方這些聖哲他們完全了解,不走科技這個道路,他走的道路是精神文明。果報完全不一樣,精神文明給人類帶來真的是幸福圓滿的享受。真正幸福圓滿,於地位高下不相干,於人的富貴貧賤不相干,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快樂人生。真正快樂,那是要捨棄一切的欲望,欲望給我們帶來的是煩惱、是造業。造業的果報非常可怕,造作的時候你沒想到,果報現前後悔莫及。唐太宗附體那個光碟雖然不長,把這樁事情表演得非常透徹,他在教人決定不能造作罪業,造作罪業,帝王也要墮地獄。他治國治得不錯,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當中,可以說沒有不知道唐太宗這個人,提起他,沒有不尊敬他的人,還是墮地獄。人家問他,你為什麼墮地獄?殺人太多。為了爭奪這個位子,他殺了他的兄弟,奪取政權。隋朝末年的衰敗,群雄起義,他也是其中之一,平定群雄殺多少人!位子是得到了,真的是個好皇帝,有愛心,常常想到人民的疾苦,依舊不免墮地獄。這就是諺語所常講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附體這樁事情到底有沒有?我們親身經歷。去年三月,我記得很清楚,二十五號,《群書治要》樣本寄到澳洲。我在澳洲,我們有十幾個人,把這部書展開,大家來欣賞,很滿意,做得不錯。那天在場有悟忍法師跟她的妹妹,突然之間,唐太宗附在忍師妹妹身上,突然跪到地下,說「我是李世民」。我們正在看這本書,他來感恩,告訴我們,因為這部書出版,他離開地獄,告訴我們這部書將來能救全世界。跟我們說的時間不長,大概五分鐘,他就離開了,透這麼個信息。有些通靈的人說,他並沒有離開澳洲,他在我們念佛堂念佛。應該是我離開澳洲的時候,他也離開了。我在澳洲只住了一個多星期,發生這麼一樁事情。我們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絕對不是悟忍法師妹妹會編造謠言編出來的,絕對不是她編的。

  那就是說他有功有過,過,墮阿鼻地獄,編這部書有功。這部書又能出現,我們又這麼重視,把它印了這麼多,分送給全世界,他告訴我們,這能救全世界。我立刻就想起來,西方人盛傳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所以都害怕。對中國的崛起他們不斷在提升警覺,在準備應付中國,大概是怕中國報仇。過去欺負中國,中國起來了,怕中國報復他們。現在我明白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就是《群書治要》的世紀,這是中國東西。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外國人,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不是中國武力,不是中國政治,也不是中國的經貿、科學技術,統統不是。是什麼?是中國文化,代表中國文化的就是《群書治要》。這個大家盡可以放心,二十一世紀應該是太平盛世。全世界的人都覺悟了,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共同創造幸福、和諧、美滿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所以說是中國文化,不是其他的,大家儘管放心。

  這部書首先翻成英文,然後再翻成其他國家文字。我們用的標準,採取聯合國六種文字,在世界上流通的,這六種是英語、中國語文、西班牙語文、伊斯蘭的語文、俄羅斯的語文,總共有六種。也就是使用人數最多的,用這六種語文翻成,流通全世界。首先我們用英文翻譯,翻成之後先送給聯合國,以後希望聯合國來發行。我還想出一個方法,將來我們搞一個衛星電視的頻道,二十四小時不斷的來播講《群書治要》,面對全世界,用各種不同的語文,讓全世界的人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安定和平,我相信一年時間就可以做到,這個傳播的力量非常大,不可思議。有一個頻道是正法,我們相信學習的人會很多。全世界人都學習,這就是六和敬裡頭頭一條「見和同解」,我們大家對於問題的想法、看法趣向一致,這是安定和平的基礎。

  中國典籍裡頭有,外國找不到。要不是唐太宗搞這部書,現在這個社會怎麼救法?真的,像過去李老師所說的,佛菩薩來救不了,神仙來也救不了,人心壞了。誰能救?還是人能救,人數不要多,二、三百人就夠了。這二、三百個人,老師,專攻《群書治要》,把《群書治要》學透了,就能講清楚、講明白。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用這個工具,一天二十四小時播講,全世界都能夠收聽。一年的時間大家就覺悟了,人是教得好的,就是沒人教。

  現前我們講的這段經文,三十二到三十七,我們選它為晚課讀誦的經文。這段經文講什麼?講五戒十善,持戒念佛。這一段是行經,是要做的,學了之後要做到,這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彌陀弟子。學了做不到等於零,沒用處,真正要做到。

  『自然無為』,自然這兩個字,也貫穿全段這一大段經文。這個意思是說,這一大段經文全講的是性德,自性本有的,不是人為的,所以稱為自然。怎麼能做到?前面說了,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前面跟我們講適得其中,中是中道。孔孟學說是中道,孔孟學說我們簡單提出四個字,仁義忠恕,這是中道,要好好的修學,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仁,愛人,仁者愛人,真如本性的核心就是愛。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以這個核心為教育的宗旨、為教育的目標,這是本性,本性本善。愛是自愛,愛人。自他本來是一體,所以自愛決定愛人,愛人才是真正的自愛,不知道愛別人的人,這個人決定不知道愛自己。所以中國「仁」這個字,在六書裡頭它是會意。你看這個字體會它的意思,它是個立人邊,這邊是二,二就是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別人,仁民愛物。孔子一生,他的精神就顯這個仁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特別標榜這個義,義是什麼?仁的落實。仁怎麼落實法?義是仁的落實,落實在合情、合理、合法,合情合理合法就叫義。

  下面兩個字存心,存心是忠,此地講的適得其中,得到中。中是什麼?心正、心善、心良,就是良心,心裡面沒有偏、沒有邪、沒有惡、沒有自私,這個心叫忠。對人,對人要恕。恕是別人有過失要原諒他,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連《無量壽經》佛都說了,教我們行恕道,經上講得很明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現在人真是,這幾句話我想釋迦牟尼佛就是對我們現代人說的,古時候人不是,古人懂得。最近這兩百年來,我們把古人東西丟掉了,認為古人比不上今人,古人東西可以全部推翻,這麼個觀念建立了。一直到現代,最近三十年,量子力學家提出新的看法。像馬雅預言,量子力學家很重視,他說決定不能輕看古人,他說古人可能有一種本能,他對於宇宙萬法的奧祕他知道,我們這種能力失掉了。他說關於這世界上這些土著,留下他們祖宗這些說法,我們不能夠疏忽,要認真去研究。這最近才發現。

  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研究古老的這些學說,有助於科學的提升。佛經上所說,你看,「相由心生」,「色由心生」,「境隨心轉」,這些話在過去我們非常難懂,不能理解。今天被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物質現象確確實實是從意念裡面產生的。《心經》上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這句話,幾千年來沒有辦法解釋,我們的解釋非常粗淺。到現在,科學家把物質現象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質到底是怎麼來的?佛在經上只說了一句話,物質是空的。佛用分析的方法,一粒微塵把它分析,從牛毛塵,分成七分之一,牛毛塵的七分之一,羊毛塵;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兔毛塵;兔毛塵七分之一,水塵;水塵七分之一,金塵。這樣分,愈分愈小、愈分愈小,分到最後,不能再分了,稱為什麼?極微之微。這物質不能分,一分就沒有了。所以皆空,物質現象是假的。

  科學家確實也用這個方法把物質分,分到最後,最後這個小的東西給它起個名字叫微中子。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電子,一百億個微中子。也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這個不能分,再分沒有了。科學家就試驗著再分,果然沒有了。沒有了看到是什麼東西?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所以這才恍然大悟,物質從哪來?念頭生的,沒有念頭,決定沒有物質。科學這個發現,是科學界裡頭一個大的革命動作,把從前科學的依據推翻了。

  以前科學依據這個理念是二分法,宇宙之間兩樣東西,一個是物質現象,一個精神現象。所以他把它分為物理學、心理學,分成兩個。他說這是錯誤的,決定錯誤,誤導了科學的走向,造成今天物理產生這些問題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真的,物理不能解決,什麼能解決?心理能解決。為什麼?物質是心理變現出來的,所以心可以控物質。今天提出來新的概念「以心控物」,用我們意念來控制物質環境。現在科學家全心全力在蒐集證據,支持他的理論。將來有足夠證據證明這個話是真的,一點不假,整個科學要改變研究方向,不能以物理為中心,要轉過來以心理為中心。

  他們今天找這個證據是找療癒,就是疾病的治療,專門去蒐集這些重病症,重大的,癌症這一類,醫院已經宣布放棄,不能治療了,他們去找這些人。這些人當中,有不經過治療的,居然完全好了,很多。絕大多數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去找他們。他們經過幾個月,再去檢查,癌症沒有了。問他怎麼治的?這些人大概一致都有這麼一個傾向,醫生宣布存活的時間只有一、二個月,他就抓緊這一、二個月去祈禱,把念頭完全集中。因為知道自己壽命沒有多久了,一心一意求神、求上帝帶他到天國。他只有這麼一個念頭,身體不想了,病好不好也不想了,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去想上帝、想神、想天國。這樣想了一、二個月,身體愈來愈好,再去檢查沒有了。這是念頭。所以不能想病,愈想病愈嚴重,準死無疑。也不要想病好,也不要想病不好,根本不要去理會它就沒事。念佛人,在這個期間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的壽命要沒有到的話,就好了,檢查就沒事了;壽命真的到了,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決定不要去想病,決定不要想身體,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沒事情。科學現在不斷蒐集這個證據,來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所以我常常也想一個問題,這是個大問題。科學這個舉止會引起很大的阻力,這個阻力是什麼?醫生跟醫院。這個方法一成立,醫生要失業了,醫院要關門了,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療癒。醫院將來搞什麼?跌打損傷,這些它還管用,這些重病不需要它了。不但能夠治療疾病,而且能夠治療居住地球的災難,人心一轉好了,災難就沒有了。地球是物質現象,完全聽人念頭在轉變,一念善,地球就恢復健康;一念不善,就帶來災難。所以,未來科學的走向,是心理擺在主要地位,物理改為輔助了。

  所以這個地方「適得其中」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明瞭,要懂得用中。中國老祖宗講的中庸之道,這是道理,道理要明瞭,然後把這個理落實在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落實在工作,是最有智慧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道德的模範。在中國,我們很佩服宋朝的朱熹先生,他為我們後人編了一部書,四書。編四書這個智慧,我想他是從《華嚴經》得來的,為什麼?它非常像《華嚴經》。《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第一部的報告,將他開悟的境界完全說出來。這個裡頭有理論,《中庸》是理論;有方法,方法是《大學》,《大學》是方法;有表演,表演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把它做出來給我們看。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看作是大乘的佛經哲學概論,他是這個看法。這個裡頭有究竟圓滿的理論,有精奇善巧的方法,或者我們說精純善巧的方法,又帶表演,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他說這種哲學教科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他一生學這個東西,佩服得五體投地,也把這部書介紹給我,我也非常歡喜。

  你看四書,中國老祖宗智慧的結晶,這是講理論,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應用在哪些地方?《大學》裡頭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不能離開《中庸》。中庸之道太大了,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中道第一義諦,諸佛與法身菩薩之所履,他們的立足地,自行化他,無不圓滿。大乘佛法全在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統統都具足。講到這八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我們這部經上統統具足。這部經用在出世間法,幫助我們一生成佛;用在世間法,它能指導你治國、平天下。這部經典的分量跟現代人講是恰到好處,不很長,也不很短,內容這麼豐富。所以我把它看作什麼?看作《群書治要》,唐太宗《群書治要》是中國的精華,這部書是整個佛經的《群書治要》。我們這一生有幸,這些東西都被我們碰到了。我們好好的學習,在這個世間就成聖人、成賢人,出世間,你就成佛、成菩薩。這真正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比這更高了。這兩種書能不學嗎?佛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關於這方面,黃念祖老居士提出了最大的貢獻,給我們蒐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來註釋這部經的經文,所以這個註解是集註。將來我們再印要把集字放上去,黃念祖老居士集註。說明註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用佛經來註的,佛的意思,祖師大德的註疏,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是凡人。

  所以,而自然如是,生活,自然如是;工作,自然如是;待人接物,自然如是。這什麼?諸佛菩薩的生活。「自然無為者,不因造作」,自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造作,分別執著是造作。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智慧,法爾自然;不起心不動念,法爾自然,這就是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沒有起心動念,如如不動,這是什麼?自性本定,自性真知,都現前了。這個境界就是佛境界,這個人就叫成佛了。

  凡人跟佛菩薩不一樣,凡人眼見色起心動念,耳聞聲起心動念,不但起心動念,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迷,分別執著是造業。業有染淨,染有善惡,愈陷愈嚴重。最高明的是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不知道,心如如不動,叫定慧等運。定慧是同時,沒有先後的。自性本無動搖,六祖惠能大師第四句講的,自性本定。末後一句,「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般若無知是自性本定,無所不知是自性本定的起作用,這個起作用是法爾自然。無所不知決定不是學來的,學來的是有為法,學的再多還是有所不知。佛家不重視學,中國老祖宗接受了佛法,裡面一些原理、原則的概念,認為很好採取了,於是也著重在開悟;道也著重在開悟。悟了,那是從自性裡生出的智慧,這個智慧能通一切法。我們在《壇經》、在禪宗的語錄,明顯的可以找到很多證據,沒有學過的,為什麼一看就懂、一聽就懂,而且是正確沒有錯誤,這是性德流露,這是自然。

  所以,「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無為法中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無為。真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平等的,本來是覺悟的。這五個字就是相宗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轉識成智是法身大士。轉末那識為清淨,末那是染污,轉過來之後就是清淨,惠能大師第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個,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就是平等,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就平等。第七是執著,是染污。一切不執著了,清淨心現前;一切不分別了,平等心現前。最後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後頭覺,覺是大徹大悟,轉阿賴耶為大圓鏡,佛證得的。清淨,阿羅漢證得的;平等,菩薩證得的;覺,佛證得的。你看,都在經題上。

  經題末後是講修行,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綱要說出來了。什麼叫修行?八萬四千種,那是方法。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每個方法都是修清淨平等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叫真念佛,這修因。修這個因,什麼果報?上半段講果報。你看果報第一個,「大乘」,大乘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講得清楚,六祖沒有這麼明白說,六祖只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沒說。就是具足智慧、德、相,這個經題上有了,「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你看看,有因有果,修清淨平等覺就得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無量壽莊嚴統統在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無不是圓滿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無法形容,我們遇到能不去嗎?一定要覺悟,不能再幹傻事了。

  要去,從放下下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得破、放得下。我們從深入經藏,經藏這一部就夠了,因為這部經它附帶的有一百九十三種經論跟古大德的註疏,太豐富了!從這一部深入,你就看破了。看破什麼意思?了解事實真相,知道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你把這個東西統統搞清楚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邪惡的因全放下,邪惡的果報就沒有了。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因、緣我們明白了,我們要認真努力,天天來學習,才能有把握往生。

  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往生必須要具備的緣,就是真信、真願、真肯念佛。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要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不要去做了,把它放下。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它要斷煩惱,它要消業障,這兩樣東西我們一輩子都得不到。所以我們找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要消業障,不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我們老老實實,一心一意就修這個法門。別的法門好,我們讚歎、我們尊敬。讚歎、尊敬為什麼不學?我能力不夠,有人能學我佩服、我讚歎,我自己量自己的力,不行,沒把握。這個法門我們有把握,我們決定得生。所以我們安住,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這個無為法就是《無量壽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個方法,這叫「真無為」。為是造作,不造作了,什麼都放下了。「若因造作,則是有為矣」。造作,起心動念是意業在造作,分別執著是嚴重的造作,殺盜淫妄是極端的造作。造作有輕重不一樣,果報也不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

  「虛空者,指心如太空,開廣無際,離垢無染,不受一塵」。這都是我們要學習的,把心量拓開。沒學佛之前,我們心量很狹小,所謂自私自利,容不得人,這是決定錯誤。容不得人,對別人有沒有傷害?沒有,對自己的傷害太大太大了。就以中國古諺語一句話來做例子,古人所說「量大福大」,我們量很小,就是福很小,你看,這虧吃多大。量愈大的人福報愈大,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賢首國師告訴我們的,我們本來的心量有多大?周遍法界。我們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不管什麼念頭,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都接收到了。千萬不要以為我這個念頭沒有人知道,那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

  美國修.藍博士到香港來訪問我,來過我的這個攝影棚。他告訴我們大家,我們起心動念,這牆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桌椅板凳,樣樣都知道。這個話我們今天懂了,為什麼?只要是物質現象,都有見聞覺知,都有受想行識。迷了的時候叫受想行識,覺悟了叫見聞覺知。遍法界虛空界,這真的,這事實真相。修.藍博士用意念替人治病,全世界有名。他看了我一些東西,大概光碟、一些書籍,特地來看我,我們也一見如故。他今年七十三歲,很難得,念力他完全用上了。我問他,你在什麼樣的基礎上應用這個念力,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他告訴我,清淨心。他說,我們必須把心裡頭的記憶,善的記憶、惡的記憶統統清除掉。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也不容易。也就是清除,我們講放下,他是好像倉庫把它清理乾淨,統統清出去,是用這個意思。這個對的,你善的念頭感三善道,惡的念頭感三惡道,你都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不善是染污,善也是染污,善與不善統統要把它清除掉。斷惡修善的事要不要幹?要幹,幹完了之後不要放在心上,就對了,那就是功德。幹完之後還老想著它,錯了,你的心被染污了。心被染污,你在六道輪迴要受果報。幹了、沒幹都不放在心上,你的心清淨,這叫淨業,沒有六道的果報。這是他治療疾病真正的基礎。所以他的心清淨,我們講純淨純善,他能將帶著病毒的細胞讓它恢復原狀、恢復健康。

  這些理論佛經上全有,他講的我們完全懂,完全能接受,只是他真做,而且做出效果出來。他能做出效果,他說了,人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他告訴我們,宇宙的中心就是一個愛,讓我們這個愛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天地萬物。我們門口的小柏樹,你看,他走到那邊,雙手抱著,擁抱,愛這棵樹。樹有沒有感覺?有,你愛它,它也愛你。我們對畜生,我們愛牠,牠愛我們,用真誠心。我們可以住在一起相安無事,互不侵犯,我們以真誠心照顧牠、關懷牠。螞蟻到房間來找什麼?找吃的東西。我們知道,每天把吃的東西放在院子裡面,牠就不進來了,牠就能跟我們配合。小動物可以不干擾我們。蚊蟲這些小飛蟲,我們愛牠。我們剛剛搬進去住的時候很多,總是會咬成幾個包。我們看到牠來咬我們,也不必趕牠走,布施供養,牠要來吃一頓,餵牠。可是我們就會告訴牠,你咬了,不要讓我痛,不要讓我癢。真的,看到紅點子,不痛不癢,二、三個小時就不見了。現在我們居住環境蚊蟲很少很少,一天難得看一、二個。一定要用愛心,真誠的愛心跟牠相處。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一片愛心。對人亦如是,不善的人久久也被感化了。

  每天讀經,每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每天八個小時工作,四個小時讀經,四個小時來做報告,快樂無比。所以,我非常感激老師,要不是老師教導我,我這一生的生活肯定很苦,哪有這麼自在,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生喜歡讀自己喜歡的書,喜歡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樁事情,這世界上七十億人口幾個人能做到?太少太少了。這是真正的福報,這個福報是從真誠信心裡頭生出來的,絕不受外界干擾,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如如不動,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不因造作,非有為法,就是我們不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不用這個東西。遇到事,有人來問,隨口就應付了。有沒有通過思考?沒有,這就是非有為法。這個應對是真心應對,是自心的應對。自然裡頭有智慧,自然裡面有方法,自然的解決了、化解了,解決得非常完美,經上講非常善巧、非常方便。人怎麼會不自在?

  虛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知道,無論是心理現象、物質現象,它都是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的頻率是一千六百兆。台灣有個劉醫生,虔誠的佛教徒,是個大孝子。他在前個月,在網路上看到一個信息,下載送給我看。近代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用精密的儀器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捕捉到了。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一千兆分之一秒,他看見了。科技的進步很驚人,我們相信將來一、二十年,阿賴耶的三細相他們會看得清清楚楚。這也就是佛經上講的,肉眼、第六意識能夠觀察到的一個極限,就是阿賴耶的相分。自性沒有辦法觀察,為什麼?自性沒有現象,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自性,什麼樣的儀器都觀察不到,要靠什麼?靠定功,很深的禪定。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才真正見到。這個我們講宇宙人生的奧祕,八地以上的菩薩把它揭穿了。大乘經是根據這個所說的,諸法實相,這裡頭沒有一絲毫虛妄,全都是真實。清淨心要像太空一樣,開廣無際,離垢無染,不受一塵。塵是染污,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

  「無立者,指一法不立」。這一點很重要,一法不立就是一念不生。你起一個念頭,起心動念,你就立了,你就建立了一法。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立?有,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教化眾生。有一乘法、有二乘法、有三乘法、有五乘法,這是建立。這叫做什麼?清淨心中一法不捨,一法不捨就是完全建立。但是一定要曉得,在另一邊是一法不立,釋迦牟尼佛心清淨,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有建立?眾生有感,自性自然的它應,應眾生之所感,他就建立一切法。然後把它融會到中道,就體相用具足了,體是一法不立,相是五乘佛法,用是普度眾生,這是中道。佛心清淨,沒有動搖,這是我們要學的。你看事上都圓滿,心上一法不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心是什麼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你就對了。清淨平等覺是佛心,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真心,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本性,中國古人所說的本性本善。什麼是善?清淨平等覺是善。

  這樣子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叫大乘佛法。真管用,不是迷信,帶給我們的好處利益太多了,說之不盡。你不學它,排斥它,不要它,這是什麼?這是愚痴。佛菩薩不怪你,佛菩薩憐憫你,你對它一無所知,又不肯去學它,當面錯過。真正有知識的人,他不知道他也去學學。你說是,我去學學,你說不是,我也去學學,我學了之後,到底是還是不是我才清楚。不經過自己親自去嘗試,輕聽別人的言論,我們會上當,我們會把很好的機會喪失掉。所以,都必須要親身經歷,看他到底講的是什麼。他講的是人性,一切眾生都是一個性,本性本善。所以這門學問,對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他全能接受,沒有反對的。我們這十幾年來,接觸世界上各種不同的宗教,總以為有些辯論、有些爭論。結果呢?結果完全沒遇到,提出來都能接受。這個我們佛門弟子,這是三寶加持,對他們那些宗教來說,這是神的力量,上帝在加持,讓我們一見如故。我的經歷當中,只有基督教徒比較困難,三年才完全融入,疑慮化解了,三年。化解之後,真正一家人,親兄弟姊妹一樣。像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很容易,再就是印度教,非常容易融入。

  我們要把這個教誨、這個理念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懂得一法不立,我們的心多自在。懂得一法不捨,我們在事相上會做得非常圓滿,為什麼?沒有私心、沒有妄想。也就是一般講的,我們對於一切法沒有佔有、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支配的念頭,你說你多自在!這些佔有、支配、控制都是世間人他的事情,我沒有,那是你們的。於他們不妨礙,你要能學我們這樣能放下,你得更自在;你不放下,行,你們做你們的。我們清楚幹這些事情,斷惡修善,斷三惡道、修三善道,我們清楚,是好事不是壞事,可以做。當你再有高度的覺悟,不想住六道,六道不是真正安穩,求生天堂,天堂也沒有離開六道。在佛法裡求得一點智慧,把事實真相搞明白,才知道佛法說的是真的。用現在的人來說,真正的哲學,真實的科學,登峰造極,登峰造極是方東美先生的話,真正能幫助我們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求生淨土,是換一個環境來學習,這個環境因為壽命太短,我們學習的時間不夠,那個環境是無量壽,真的是無量壽。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我們這個世界,生到這個地方來的人,大概壽命長的一百多歲,報得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裡去壽命多長?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但是三個阿僧祇劫,他決定成佛了,一成佛就是真的無量壽,那就不是三個阿僧祇劫,就沒有時間的了。所以,它從有量跟無量掛鉤,那我們就可以說真的是無量壽。這是第一個,壽命長,足夠的時間。

  第二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有能力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樣去普度眾生。別的世界要等自己修,修得差不多了才行,這不必,到那裡,阿彌陀佛的智慧、神通、道力加持你。你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立刻就能到十方世界,哪個世界眾生跟我有緣,我就能現身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這種利益是十方世界沒有的,這是極樂世界不能不去的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是到極樂世界去,保證你一生成佛,絕不要第二生。就這三條,非去不可,什麼樣的障礙都障礙不了,我決定要去。在這個世界所有一切障礙我往生的障緣統統放下,決定不能放在心上。

  『淡安』,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的形象,極樂世界得到是真實的,我們得到相似的。「淡者,淡泊。安者,寧靜。又淡安為水流平滿之貌」。我們決定明白這個道理。淡泊,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處處能忍讓,我們的身心都做到淡安。《文選宋玉賦》裡頭有這句話,「潰淡淡而並入」。這是形容流水,「水波相繼,相似相續,此喻心離斷常。平滿喻平等圓滿」。日常生活當中用的什麼心?這個心好,淡泊。特別是名聞利養,完全不放在心上,你的心這個淡安的境界就現前,淡泊、寧靜現前。心確實像水波一樣,念念不停止,前念滅了後念接著生。這個念很微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它是相似相續,為什麼?它不是完全相同的,相似,相似相續相。比喻這個心離斷常。這是把所有一切知見分為這兩大類,一類,有人認為人死如燈滅,就沒有了,這叫斷,斷見。還有一種人見解是什麼?人死來生還是人,狗死了,來生還是狗,這叫常見。這兩種都是邪見,都是錯誤的。菩薩這兩種錯誤見解都斷了,菩薩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有性空,事有理空。

  沒有覺悟,沒有離開六道輪迴,就有善惡果報。脫離六道輪迴了,轉識成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這些果報有沒有?果報沒有了。雖然沒有了,遇到緣還會起現行,雖起現行,不昧因果。由於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決定不能有違背性德的,這就是百丈大師所說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對於因果報應很清楚、很明白。現前,惡報現前接受,善的果報現前也接受,不放在心上,為什麼?它不是真的。雖有受,沒有苦樂,善的果報現前沒有樂的感受,惡的苦報現前沒有苦的感受,為什麼?他不放在心上,平平淡淡處理掉了。

  平滿,比喻平等圓滿。『無欲』,欲是欲望。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把它放在第一個,《大學》八目裡頭,格物,物是什麼?物欲,跟這個地方欲是同一個意思,欲就是物欲。「《大乘義章》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塵境是物,你在這些物裡頭起什麼?起貪瞋痴慢,這就是欲,你貪愛它是欲,你瞋恨它也是欲。這些欲要捨掉,為什麼?它是煩惱。「又曰:於緣欲受,稱欲」。遇到緣,遇到緣起什麼?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有樂受、有苦受,這是身體,身的感受。心裡面有憂的感受、有喜的感受,喜怒哀樂。這都是欲受,一定要把它看破,欲是個幻相,不是真實。「又《俱舍論》云:欲,謂希求所作事業」。也是欲望,我想做些什麼。

  佛教我們離欲,儒教我們格物,格是什麼?格是格鬥,就是打仗。跟誰打仗?跟欲望打仗。如果打勝了,我這一關通過了,把欲望真正放下,不受它干擾了,這叫格物。因為物欲障礙性德,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就是受它的障礙。我能把它克服,這個障礙沒有了,障礙沒有了,智慧就現前。所以,格物而後致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本有的。智慧現前意才誠,意誠之後心才正,它有連帶關係,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傳統文化裡面的,佛經上都有解釋,而且比它解釋得還透徹,講得還清楚。格物千萬不能當做研究講,中國有人用這個來解釋,這個解釋錯了。司馬光是個佛教徒,司馬光的解釋就是格除物欲,跟佛經是一個意思,就是斷煩惱。致知就是學法門,煩惱不斷不能學法門,煩惱斷了,學法門,智慧就開了。這個東西要從這裡學起。所做事業能不能做?能。大乘,不著空、不著有,做事,不著空,但是做了之後不放在心上,不著有。這就高明,這就是中道,二邊不立,二邊又不離,你看,多圓融。不立是自利,不捨是利他,自利利他統統都顧到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