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七頁倒數第三行,從後半段看起:
「本經《勤修堅持品》曰:隨順我教,當孝於佛,無得為妄,增減經法,於此同旨」,前面我們學到此地。這個地方的經文,一開頭的一句非常重要,就是當孝於佛。今天社會出了問題,不是局部的,是全世界的,整體的。出了什麼問題?就是孝沒有了。在過去千百年當中,中國人講孝。我們用科學家的話來說,這是美國布萊登所說的,地球上總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能夠修善積德,全球災難可以化解。中國的人口在全世界絕對不止百分之一平方根,中國人自古都講孝親尊師,都講倫理道德,所以世界方方面面有很多不善的都能維持。那就是中國這個孝的力量,中國人這個德行的力量能夠讓全世界,雖然大家都造作不善,依然能夠很平穩,這是我們從科學家這個地方報告得的結論。從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佛菩薩的經典,綜合起來,這個可以相信。
但是現在中國人孝沒有了,比外國人還不如,這一下子地球麻煩了,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現在怎麼辦?布萊登告訴我們,在化解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這個會議上他說的,他說了三句話,如果我們地球上的居民都覺悟了,大家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地球災難可以化解,而且會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這是一個量子力學家的報告,很有道理,我們能夠相信他的話是真的。所以孝親尊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中國文化就是孝文化、就是敬文化,在全世界,確確實實聖賢提出來,國家擁護,幾千年來都執行這個理念,上行下效,從帝王到百姓,沒有不講孝道的,沒有不尊敬老師的。
尊敬老師就是尊敬聖賢。這些聖賢不一定有很高的地位,也不一定有財富。譬如孔子,孔子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做魯司寇只做了三個月,沒有財富。你看提到孔子,哪個人不尊重!在古時候,提到這個名字,一般讀書人都肅然起敬。中國傳統文化疏忽了兩百年,前面一百年慈禧太后在世,實在講傳統文化的衰是從慈禧太后開始,她做了一個很不好的表法,她不尊重聖賢,不尊重佛菩薩。清朝從開國,在她之前,歷代的帝王都是三寶弟子,都是儒釋道的弟子,哪個皇帝提到孔子、提到老子、提到佛陀,沒有不尊敬的。只有她,她自稱為老佛爺,把佛菩薩聖賢都擺在兩邊,她當老大,坐在當中。這個表法,中國人常說的上行下效,國家領導人這樣做,所以全國的人民對於儒釋道那個尊重的心就變質了,不像以前那麼尊重,就降溫了。到清朝末年,這個降溫降到谷底,慢慢慢慢降,一年不如一年。還有什麼?還有講的,沒有做的了。這末後的一百年,滿清亡國到現在這個一百年,不但沒人做,講的人都沒有了。中國民間沒有聽說哪個,聽說什麼叫孝、什麼叫敬,非常陌生,真的是丟得乾乾淨淨的。要講中國孝悌忠信的資料,要到外國圖書館去找去,中國沒有了。最近這幾年政府比較開明,把這個東西再提起來,大家才曉得。
過去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所說的話,「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這是全世界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個人一生專門研究世界文化史,他認識,他明瞭。雖然說這句話,他是世界名人,全世界這些專家學者對於他這個話不相信,叫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相信。什麼原因?湯恩比教授沒有詳細講清楚,只提了個綱,所以很多人解讀錯誤。我曾經就這個問題,訪問倫敦的時候,跟倫敦的漢學家、漢學系的學生;牛津大學、劍橋跟倫敦大學三個學校,我去訪問。漢學系的學生都讀中國古文,都念文言文,讀中國古書,用中國的經典去寫博士論文,北京話講得比我好,我很佩服他們。我問他們,你們學中國文言文學了多久?告訴我,三年。不難,外國人學中國東西三年就學會了,咱們中國人要學文言文頂多兩年。他們是一點中國文化基礎都沒有,能學得那麼好,我很感動。
所以我問他們湯恩比的話,我說問別人,我不問別人,別人不懂,你們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你們懂、你們內行,對中國儒釋道三家內行,我問你們,湯恩比的話說得對不對?沒有人回答我,每個人對著我笑,笑而不答。笑了半天,我沒有法子,我再反問一句,那湯恩比的話說錯了?也沒有人回答我。最後逼著我沒法子,我說我很佩服你們,你們很聰明,既不反對,也不承認,這是你們的態度。我說我懂得、我知道,因為講到孔孟的學說,你們肯定立刻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是你們現在的課程,你們在研究這個東西,這個東西能救現在世界嗎?誰都不敢講。那說大乘佛法,你們一定會想到《華嚴》、《法華》、《般若》,這些大乘經論,對不對?對,他們都承認。我說這些東西是什麼?是孔孟、大乘的花果,好看,你一下就看到。你有沒有想到,花果從哪裡來的?我一問這個,他們眼睛就睜大了。花果是枝條上長的。枝條從哪裡來?枝條是幹上長的,樹幹。樹幹從哪裡來?樹幹從本長的。本從哪裡?本從根長的。根是什麼?大家疏忽了。所以我告訴他,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經》。真的,這三樣東西,他們連作夢也沒想到。這三樣東西是儒釋道的普世教育,就是教一般人民的,這個東西教會了,天下馬上就太平。儒,倫理道德教育;道,因果教育;佛是真正聖賢教育,大乘裡面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有科學、有哲學,真能解決問題。
我這樣一解釋,他就明白了,這些人畢竟是學中國文化,是很聰明的人。當然他還有懷疑,這個懷疑是正常的,為什麼說這三樣東西是根本,是普世教育?我告訴他,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做學問,五個次第,大家都要遵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做學問的四個層次,後頭還有個篤行。前面是做學問,後面這一條是要把你的學問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待人接物,就全用上了。如果沒有篤行,你所學的都沒用,那不等於零嗎?曾經有人問過我,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弟子規》。我也是把這個告訴他,我說我們把一個天平,這邊放一本《弟子規》,這邊放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堆起來,我說它兩個是平等的。他非常驚訝,這怎麼能平等?我說,那一大堆的東西你都學了,學了怎麼?與自己生活工作毫不相關,還不如這《弟子規》,《弟子規》真的把人能教好,你那個等於零。這麼講他才明白。
佛法講教四種,教理行果。這個佛經有教經,就是文字,經本,這教經。教裡頭有道理,那個理是理經。教、理明白了,文字道理明白了,下頭要行。你要不起行,那有什麼用處?行裡面才證果,你才真能得到。所以經有四分,教理行果,行最重要,古人常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再多,你沒有做到,你什麼也沒得到。古人還有個比喻也非常好,「說食數寶」,肚子餓了,給你說這個菜、那個菜,講了幾百道,一口也沒吃到,還得挨餓;數寶,一天到晚就數鈔票,一分錢也不是自己的。這就說明什麼?說明行太重要了,這不能不行。《弟子規》雖然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你要真做到了,那你是標準的好人,沒有人不歡喜你,沒有人不尊重你。你四書五經念得是很熟,背得滾瓜爛熟,你一句也沒做到,人家瞧不起你,不會尊重你。所以要著重行,要著重,你看儒家講的篤行,不但行,還得加個篤字,篤是什麼?認真,真幹。
行什麼東西?那我們再回到湯恩比的話,湯恩比懂得,中國的文化把它總結起來,實在講就是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展開就是《四庫全書》。大乘裡面,實在講就是十善。大乘菩薩把十善展開,變成什麼?八萬四千細行,不少於《四庫全書》,所有一切法門、行門都包括在其中,什麼?十善展開的,歸納起來就這十條,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歸納起來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就是中國傳統老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一個善字就代表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什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真正落實到社會,這個社會是盛世,太平盛世。中國這些典籍都不超過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展開來,稍微說詳細一點,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歸納起來就這十二個字。
這十二個字裡孝悌是根,根之根!人不孝順父母,那不是人。在古時候,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在社會上沒有立足的餘地。為什麼?誰都不理他,誰都不會跟他合作在一起,為什麼?不孝。誰敢不孝!我在童年的時候還曾經聽過有這麼一句話,叫親權處分。有一次老師上課提到了這句話問我,我說我知道,小時候聽過這句話。親權處分什麼意思?你不孝父母,父母到衙門去告你,我這個兒子不孝,你把他處死。立刻就執行,沒有辯護的。為什麼?父母不要你了,你還有什麼資格做人?所以是立刻執行。在那個時候人雖然不孝也不敢,父母真告他,他真馬上就去上法場了,那不是開玩笑的。好像這個法律,這條法律在民國二十幾年,民國初,二十幾年,應該在抗戰之前廢除了。李老師他做過法官,所以他常常,那個法律有好處沒有壞處,至少讓兒女,不孝的兒女,他不敢有不孝的行為,有嚇阻的作用,這個民國初年。現在不孝父母,平常的,一點都不稀奇了。
李老師講經的時候還給我們講了個故事,我記得不很清楚,應該是前清的事,清朝,有一個地方出了這麼一個不孝的兒子,把父親殺了,那當然是死刑。政府下命令,就是皇帝下命令,這個地方的知縣,縣長,撤職查辦。你這個縣長是父母官,你管教地方的人民,怎麼會教出這麼一個壞人,殺父母,這還得了!所以知縣撤職查辦,巡撫,就是省長,記大過兩次,巡撫上面有總督,總督記過一次,你看這樣的處分。這處分還不夠,皇上下個命令,從前城有城牆,把城牆拆掉一角,讓你整個城的人丟人,你們出這麼一個不孝的人,城牆拆掉一角。這真叫大事,國家重視,怎麼敢不教孝道?地方的官員要把孝做出來給人民看,人民向地方領導看齊、學習,他要先做出來。現在沒有了,走遍全世界看不到了。
對老師不尊敬,中國的學生,我還很少,沒接觸過,我們在外國、在美國的時間,有十幾年長的時間在美國。學校去看,上課的時候,學生坐在那邊靠在椅子上,兩個腳放在桌子上,老師在上面講課。怎麼可能有這種態度?老師也不說話。在國外,在美國,確實學生殺老師、殺同學,常常聽說。美國槍支是可以自由買賣的,買一支手槍二十多塊錢,很多學生書包裡帶槍的,帶武器的。一直到今天,美國的武器氾濫,政府都沒有辦法。人民要什麼?人民要保衛自己。所以美國人的家庭長長短短的槍支總有幾支。我在美國住達拉斯,我隔壁鄰居是美國人,我到他們家裡去參觀的時候,家裡有八支槍,長長短短的,自衛。所以美國人家庭,你不能隨便靠近它,你在他院子裡頭,他有個小圍牆很低,在這裡頭他打死的時候不償命。為什麼?他屬於自衛。所以跟他們往來的時候一定是先按電鈴,你才能進入他的小圈圈。你要電話給他通知,約定,他有安全感。我們中國人沒有這種習慣。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經文上,「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就感觸非常深。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要恢復,大乘佛法要再興旺起來,從哪裡開始?從孝敬。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從哪裡來?從孝順父母來的,尊師重道。孝養父母,尊師重道,中國傳統文化以這個為原始點。大乘佛法亦如是,佛在淨業三福裡頭,這三種福第一個,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這是做人,做人的根本。這四句話做不到,你不能做佛弟子。佛經上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這四句。我們講儒釋道三個根就是這一句話,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修十善業,儒釋道的三個根,佛說的。
有人問我,你學佛,為什麼講儒跟道?我說,講儒跟道不是我開頭的,你要去問唐朝中葉那些祖師大德,你去問他去。為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那要怎麼樣?得先學小乘。佛的教學,當年在世的教學跟現在辦學校沒有兩樣,先辦小學,十二年阿含,小乘;再辦中學,八年,方等,這中學;再辦大學,般若,二十二年;最後辦研究所,八年,《法華經》。它有次第的,不是亂來的。所以教導我們學習要從小乘開始,打基礎。在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一個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那個時候很盛行,因為學佛必須先從這兩個學起,這兩個是基礎教育。
可是到唐朝中葉,祖師大德改變了方法,不學小乘。學什麼?學儒跟道,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是那時候祖師大德他們搞的。行不行?行,歷史證明了。這一千三、四百年,用儒跟道做基礎來代替小乘,這對中國人特別方便,因為儒跟道是自己家裡東西,很熟悉、很親切。我們看大乘八個宗,每個宗裡頭世世代代都出祖師、都出聖賢,這就說明沒錯,可以這樣做法,這個做法不違背佛的教誨。今天成問題了,小乘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就深入大乘經藏,這個學習方法行嗎?在今天學術界講行,大學裡頭都開著有佛經的課程,我還曾經教過五年。那是學的什麼東西?佛學常識,或者說佛學知識,不是智慧。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本來的佛教就毫不相干。所以他不講求力行,他只講求文字,教理行果,他只講教跟理,行跟果他不講了,當作學術來研究。這是我在倫敦所看到的,這裡面漢學系的學者全都是儒釋道的知識分子,不是聖人、不是賢人。
中國從前讀書志在聖賢,學佛志在證果,就是志在成佛,是以這個為目標的。現在不是,現在完全是知道這些經典裡講些什麼,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再豐富,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你沒有行做為真正支持你學習的支柱,行是支柱。這些東西通過行,就等於通過實驗,實驗過了之後,你的信心才真踏實,你才真相信,真得受用。知識沒有經過檢驗,究竟有沒有效果是問號。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有侷限,而且有後遺症,這在今天的世界學術界普遍看到的現象,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的學佛,我們孝父母、孝祖宗,這個一定要做。父母不在了,祖宗也不在了,怎樣盡孝?我認真努力學習,我把所學的東西都用在生活上、都做到了,這就是孝親,這就是尊師。如果我像一般學經典裡面的知識,跟我自己生活不發生關係,沒有影響,這就是大不孝。我們的課堂,上課要拜祖宗,下課也要拜祖宗,念念不忘。講堂裡面的學習,如同父母、祖先在場,我們不能不認真的學習,時時刻刻想到父母、師長的恩惠。身體得自於父母,要愛惜,知道父母對我們的身體非常關心,讓他放心自己就得愛惜身體。老師所教導的得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老師歡喜。
下面接著,「無得為妄,增減經法」,這就是老老實實依照經典教誨的學習,不必要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再加一點別的經咒行不行?沒有必要。我把裡頭減少一點,簡單一點?也不行。但是我們便於初學,初學的人說這個經太長,我沒辦法念,那我們就減,減了。怎麼個減法?叫他專門念第六品,早課念第六品,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念這一段,其他的不放在課程裡面。這是什麼?這是減,這是接引初機方便法。他學個兩年學熟了,你再叫他學全部的,他很歡喜,他就很容易了。所以初學的時候可以減一點。但是一定要知道,這是有時間性的,初學。上軌道的時候,那就要統統要學,不能增減。
讀經研教就是持戒,你守著這個規矩。它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教你遠離妄念,天天研究,妄想就沒有了。換句話,這是修行,修定。不研究經教就會胡思亂想,研究經教胡思亂想就沒有了。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念打掉,把我們的妄念放下。時間長久了,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不是大徹大悟,但是我們見色聞聲有小悟。小悟雖小,管用,能解決一些問題。所以說「於此同旨」,於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與這些經文同一個宗旨,同一個想法、同一個理念。
下面這念老說的,也是引用祖師的話,「蓋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世之行人,唯當以聖言量為依止也」。這是祖師大德教導人的,念老把它抄在此地提醒我們,我們對於佛要尊敬,尊敬就是不敢改動一個字,決定要依教奉行,這就是尊師重道。世間行人迷的多,覺悟的少。迷了怎麼辦?我們能以聖言量為依止就對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用經典,經典的話就是聖人的言語,用它做標準。這個量就是標準,決定不能違背,依止就是依靠,才不至於有過失。佛菩薩所說的是正確的。
再看下一段經文,「無住生心」。請看經文:
【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第一句,註解裡頭。『咸為道慕』是前面一段最後一句。「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這一段的解釋,到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這應該放在前面。第二句是這一段的第一句,這一句也非常重要,心裡面所仰慕的、所追求的,在淨宗來講就是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決定是真實,不能有其他的念頭。我所嚮往的西方極樂世界,我所仰慕的阿彌陀佛,我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親近彌陀,做彌陀弟子,在極樂世界成佛,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我們時時刻刻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非常強烈,這個人叫真念佛人。不管他口上念不念,口上念那是形式,他心裡頭真有,這真佛弟子、真念佛人。這也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仰慕就是這樁事情。
『曠無他念』,「曠者空曠。其心空廣無有妄念」,心裡沒有別的念頭。「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世間一切全放下,沒有憂慮了。「於法無疑」,於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一點懷疑都沒有。「故無有憂慮之思」,所以『無有憂思』,無憂、無念,這個思就是念頭,無思、無念。底下是念老的話,「若約淨宗」,如果就淨土法門來說,「則曠無他念者,萬緣放下也。咸為道慕者,一念單提也。無有憂思者,當念即是」。這個說法說得好,這就是淨土,這就是淨宗修學的不二法門。什麼叫真修淨土,什麼叫會修淨土,這一段文字全都道出來了,都說出來的。無有憂思,當念即是。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云無有憂思」。真正念佛人,我常說,李老師當年在世也常常提醒我們,這幾句話什麼人能當?我們看到農村裡頭阿公阿婆,他們敢當。年老了,可能沒有文化,不認識字,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看他一串念珠一天到晚撥來撥去在手上不斷,口裡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雜念。你跟他說什麼話,我們也不知道他有沒有聽到,他回你的,滿面笑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回答這一句話。你給他說再多,他就一句話回你,就那麼簡單。這種人不能小看,他的行持跟這個經上完全相應。
上一次,我把這個事情告訴大家,開利師在此地,他說我們道場有。我說有幾個?他說有四、五個。我說不得了,那個道場有四、五個,這個地方絕不遭災難。為什麼?他們是真正念佛人,他們是菩薩、聖人,我們是凡夫,千萬不要瞧不起他。這些人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我們是在學經教,他們是真幹,已經完全兌現了。一聲佛號,萬慮齊消,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善念惡念都沒有,染淨也沒有、禍福也沒有,給諸位說災難也沒有。我們對這種人要特別禮敬供養,要知道這是真善知識,他們往生肯定是上輩上生,上上品生。雖然他什麼都不知道,他所用的方法,用的心、用的方法跟上上根人沒有兩樣。
上上根人,他什麼都知道,全知道,對於經教的理論完全通達沒有障礙,他的行持?他的行持就是這樣的。這個阿公阿婆什麼都不知道,但是行持跟上上根人完全相同,所以他往生是同等的境界,不會落在他後。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往生的時候,智慧立刻就開了。往生,佛來接引,首先是佛光注照,佛光一注照時候,他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這是心專注到極處。三輩往生裡頭講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這八個字做得非常圓滿,百分之百的做到。菩提心是什麼?真心。對極樂世界,你問他,真有,真相信;阿彌陀佛,真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願意往生,他在這個世間沒有任何希求,只求往生。除這一法之外,他什麼都沒有,這真的叫一念單提。所以這種人得念佛三昧。自己謙虛、謙卑,對別人恭敬,他真的沒有憂慮、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聲聲相續,萬念齊消。
底下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靈光」,這是術語,「人人固有之佛性」。靈光,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靈性,就是自己。宗門祖師大德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真正的自己,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這個佛性,「靈靈照照」,極其靈明,「而放光明者」。這個光遍照法界。怎麼知道?我們在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念到了,一定要懂。賢首國師這一篇論文,實在講就是佛門的博士論文,能寫出這篇論文,他是什麼果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見性,寫不出來。這篇文章不長,精彩極了,是《華嚴經》修行的理論跟方法,一共分成六段。前面三段講宇宙的實相,宇宙萬有的真相。宇宙從什麼地方來的?從自己靈光裡頭變現出來,自性變的,自性是一個。
所以從一體,《還源觀》上說的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是什麼樣子?清淨的,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賢首國師也說清淨。圓是圓滿,什麼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應有盡有。為什麼?它能生萬法,整個宇宙法界是它生的,它要不圓滿那不就有欠缺嗎?沒有欠缺,這是自性本有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的境界是你自性有的,絕對不是夢中境界從哪裡來的,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自性圓,圓滿,自性清淨,這是一切萬法的根本,本體。那圓下頭還有個明,明就是智慧,明就是此地講的靈光。圓明體,這就是性體,真如本性。這是一個,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沒有兩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它變的,佛是它變的,我們還是它變的,十法界都是它變的。
所以這個是佛大乘經裡頭講的倫理。倫理是講關係,什麼關係?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關係我們要搞清楚,然後阿彌陀佛跟我的關係就明白了。經上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我自性變的。我自性裡頭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自性裡出現;我自性裡有淨土,極樂世界從這自性出現的,不是從外來的。三時繫念,中峰禪師,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的開示裡頭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肯定極樂世界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既是自性變現的,我現在要回去,那不就是回老家嗎?哪有回不去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什麼疑問都沒有了,全解決了。淨土是故鄉,我們迷失了方向,在外頭遊蕩,現在搞清楚了,要回家去了。這把自性說出來,科學跟哲學沒有講到這一點,所以科學、哲學它還回不了源,還差這一截。
從一體起二用,這個起二用就是能生萬法,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起作用,就出生兩大類的法。第一大類宇宙,宇宙出現了,就是能生萬法;第二,我出現了。你一定要曉得,我跟宇宙同時出現,沒有先後,同時出現的。但是很不幸的,這一出現就迷了,一直迷到底,愈迷愈深,這迷到現在。現在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要轉迷為悟,不再迷惑了。轉迷為悟,對我們來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來的經教。如來所說的全是覺悟的境界、全是覺悟的語言,我們用這個來薰習自己,幫助自己轉迷為悟。所以這個如來經教稱為法寶,真的是寶。世間一切法不寶貴,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如來的經教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行為,幫助我們證果。我們今天採取證果的這個方式,是取阿彌陀佛,先求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圓滿佛果,走這個路。所以靈靈照照,而放光者,這叫靈光獨耀。
這有個故事,禪宗叫公案,我們一般人講故事。百丈禪師有一天上堂,他手上拿著錫杖,振錫告訴大家,「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迥是遠離的意思,遠遠的脫離了六根六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體露真常是什麼?是真如本性。這個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你能夠契入,你能夠體會到它是真的,真的就是不生不滅,常是永恆不變。一切萬法都有生滅、都有變化,只有這個體沒有生滅、沒有變化。不拘文字,不拘束在文字裡頭,文字達不到,語言也達不到。佛的教學要用言語文字做工具,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言語文字裡頭沒有靈光獨耀,這個一定要知道。言語文字像指路牌一樣,這裡設了個指路牌,告訴你這個方向到哪裡去。這個方向到北京,北京不在這個牌子上,你要認為牌子是北京就錯了。它指你一個方向,你向那邊去,你就能走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指路牌,指你到哪裡去?指你到明心見性。我們今天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面選擇是淨宗,淨宗的指路牌首先指導你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你就看到了,那還有個牌子指到明心見性,這才叫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修學的中途站,這個站對我們非常有用。
底下告訴我們,心性沒有染污,心性是清淨的,「本自圓成」,這個本,它根本就是圓滿,一切成就。後面這兩句話很重要,「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你本來是佛,一點都不假,現在怎麼樣?現在你這個佛有妄緣纏繞著你。妄緣是什麼?就是煩惱。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妄緣,《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華嚴》講的妄想就是大乘經上講的無明,無明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分別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塵沙煩惱,《華嚴經》說的執著就是大乘教講的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是一樁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
凡夫成佛要多久?無論從事、從理都是一念。你一念覺悟了,一念明白了,一念放下了,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表演給我們看,成佛了,一念。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也是表演給我們看。他是聽講經開悟的,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五千多字,大概是四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行了,他就這三種妄緣統統放下了,放下就成佛了。說出他悟入的境界,只有二十個字,這是他的畢業論文,「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衣缽就給他,後面不必再說了,全明白了。這個全明白了,全字不是對《金剛經》、不是對大乘佛教,是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統統明白了,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見性了,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你見了性,還有哪一法不知道?沒有一法不知道。所以惠能就通了,要知道他那一年二十四歲,全通了,一點障礙都沒有,無論什麼事情你問他,他都會、都知道,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通了。所以念老在這裡註解引用百丈大師這一句話,迥脫根塵,靈光獨耀。
罄然獨存,罄然是嚴,莊嚴、整齊的樣子,獨存。這種莊嚴整齊就是說整個宇宙的一切法它有秩序,它一點都不亂。你細細去觀察,大,宇宙,你看星球、星系,看銀河系、看太陽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它一點不亂。小,你看原子,原子被發現到今天大概八十多年,是二十世紀初期發現的,在當時科學家認為原子是物質裡頭最小的。看到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電子圍繞著原子核,確實像個小太陽系一樣,還發現有中子,它也非常嚴整,一點都不亂。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自性是嚴整的,本來就是莊嚴整齊。我們可以說莊嚴整齊是性德,是每個人本性裡都有的,都喜歡整整齊齊、乾乾淨淨。
你看到整個宇宙,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憂喜都沒有了。順境,法爾如是,逆境也是法爾如是,這就是大乘教常講的遇緣不同。如果自己在覺悟的境界裡頭,無論什麼環境他都若無其事,為什麼?完全不受干擾。念佛人就是一聲佛號,有沒有災難?沒有,災難與他不相干。如果是共業,好,非常歡喜,到極樂世界去了。真念佛的人,聲聲佛號都跟阿彌陀佛相應,所以經上才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又何況《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兩種現象出現之後,宇宙出現了、我出現了,告訴我們這兩種現象各有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也就是我們,我們有這個身體了,身體是物質跟精神組合在一起的,那不能分,永遠在一起,心理是起心動念,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我們就要知道,不管動什麼念頭,甚至於這個念頭很微細,自己也不知道,沒有覺察到,一切諸佛如來全知道,一切菩薩都知道,法身菩薩,在我們這個大千世界之內的阿羅漢都知道。所以我們要謹慎,起心動念全都知道。
不但他們知道,那天美國修.藍博士來訪問我,到我這參觀,告訴我地板知道、牆壁知道、天花板知道、桌子知道。沒錯,他說得一點不錯,他也懂得。因為我們這個念頭是個頻率,像電波一樣發出去,他們都收到。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也是波動現象;換句話說,我們身體狀況佛菩薩也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了,你的心行能不端正嗎?不端正,你不怕這些佛菩薩笑話你嗎?還能起個不善的念頭?不敢。迷的時候起這些念頭,佛菩薩不怪你;覺悟的時候還起這個念頭,錯了,你怎麼又迷了?當然或覺或迷是有一個階段的,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我們要怎樣?要能夠提升,每天有進步,就是覺的時間多,迷的時間少,這個諸佛菩薩看了都歡喜。
真的要我們覺的時間多、迷的時間少,不在經教上下功夫不行。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我這個根性就是讀經。我們在經教上下的功夫,每天讀經四個小時,跟大家分享,講經四個小時,八個小時,這樣才保住自己不退轉,才把自己這個正念提起來,不迷,境界天天有進步。為什麼讀經?遍遍意思不一樣。所以我學經教有個方法逼著自己,不用舊的這個參考資料,這次講的不用去年的,去年講的不用前年的,遍遍是新的,才知道自己有進步。如果用老的,這進步看不到了。到開悟的時候,根本就不要資料了,沒開悟的時候需要,需要,不要依賴以前的東西。我們看到有些學校的老師,教一輩子書沒有進步。譬如教中學一年級學生的國文,每年都是這一本,參考資料筆記也就是那一本,年年都一樣,所以他沒有進步。他如果年年不同,他會開悟;年年都一樣,他偷懶,沒有新東西發現。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自然二字,亦貫全段」,『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這自然兩個字也是貫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這個其中是中道,你得到了,你明瞭宇宙萬法的真相才能做到自然如是。「自然無為」,這是我們講順其自然,順境善緣不生貪戀,你這順其自然;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順其自然。為什麼?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是假相,皆不可得。《般若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總原則,一定要常常記住,「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切法裡頭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有物質環境、有精神環境、有自然環境,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全都是假相。尤其在十法界、在六道裡頭,整個現象都是從波動發生的,這個波動就是一念不覺,都從這發生的。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顯現出來,顯現就是能生萬法。萬法是環境,裡頭包括我,我就是自己。
真正的自己,一定要知道,本性是自己,是真正自己。這個肉身,假相,這不是自己,這是我們迷了,把身當作自己,把能夠思惟想像的心當作自己。這什麼東西?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起心動念能夠思想的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相分無量無邊,單單取這一點點,其他的都不知道是自己;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無量無邊,單單取我們第六意識能夠思惟想像的當作自己,錯了。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到事實真相,他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身相,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自己的身相,這叫什麼?法身,這個對的。遍法界虛空界阿賴耶的見分是我們的心相,這個心相是什麼?就是妄念,妄想分別執著。他真正明白了,放下這個虛妄的執著,不再執著了,自性現前,就是靈光獨耀。所以迥脫根塵,根是六根,塵是六根所接觸的對象,統統擺脫掉。六塵是外頭景象,六根是自己,統統放下,這就叫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身心是自己正報,世界是依報,正報、依報統統不執著,靈光獨耀。這是什麼境界?大乘經教上告訴我們,八地的境界。
《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現在很清楚,終於搞明白了,煩惱還有煩惱習氣。以前很少人講煩惱習氣,偶爾說說,沒說清楚。阿羅漢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這是說三果阿那含斷見思煩惱,斷盡了,他就升了,證得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雖然斷了,見思煩惱習氣沒斷。他在阿羅漢這個地位上,他修什麼?沒有別的,就是斷見思習氣。見思習氣如果斷了,他又升級,升到辟支佛。所以辟支佛,見思跟見思煩惱習氣都斷了。辟支佛再修什麼?再提升一層,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了,他就成菩薩,地位馬上升了,但是習氣沒斷,所以在菩薩的果位上要斷塵沙煩惱習氣。塵沙煩惱習氣斷乾淨了,菩薩又提升了,成佛了,十法界的佛。所以我們知道,十法界的佛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連習氣都斷乾淨了。在他這個位置上要斷什麼?斷無明煩惱,就是無始無明,《華嚴經》上講的妄想。這個東西斷掉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他升到實報莊嚴土。
我們要記住,無始無明習氣沒斷,這個東西不好斷,沒有法子斷,塵沙、見思習氣是有方法斷的,這個沒法子斷。為什麼?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墮落了,你回來了。所以這個境界裡面,大乘經上說,「無功用道」,還有一句話說,「此處用不得力」,你不能起心動念,你怎麼斷法?所以這個斷法叫任運,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去理會它,時間長了,它自然沒有了。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你就曉得無始無明習氣多厲害。於是我們這就搞清楚了,實報莊嚴土裡頭四十一個法身大士,他們這四十一個位次,怎麼來的?帶的習氣多少不一樣。剛剛證得的,習氣一點都沒斷。習氣慢慢斷,他地位就慢慢往上升,自自然然上升,沒有絲毫勉強。古人有個比喻說這樁事情,說習氣,什麼叫習氣?譬如一個酒瓶,酒瓶盛酒的,現在把酒都倒掉,裡面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酒也沒有,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就是習氣。怎麼斷法?把瓶蓋打開,放在那邊,放個半年、放個一年,再去聞,沒有了,自然沒有了,叫無功用道。這是法身菩薩的修行。
但是這些習氣只妨礙你證果,你向上提升,它妨礙你這個,其他的不妨礙。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妙覺如來沒有兩樣,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跟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能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他能說什麼法。所以他說法利生,遍法界現身說法,一點妨礙都沒有。等到無明斷盡了,到等覺菩薩,把這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乾淨,實報土不見了。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這個時候他到哪裡去?他回歸常寂光,這就是真的。回歸常寂光,他沒有身體,他的身體完全變成光明。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質量變成能量。質量從哪來的?是能量變現出來的。質量完全回歸到能量,就是回歸常寂光。所以常寂光沒有身體,身體就是光。多大?無窮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我們沒有離開常寂光,沒有離開諸佛如來的法身,諸佛如來的法身就是常寂光。
前天上官居士,北京來的,給我們講了她的感應,她說她一生只有一次,似夢非夢見到一尊佛像,這個佛像好像半邊天一樣,非常高大。看到什麼?看到裡頭有星球,好像太陽系在裡頭,太陽系裡頭還有星球、還有人,都看到在裡頭,都在她身體裡面。她感覺到,這是不是在一個身體裡頭?確實是這個現象。我們不知道,我們全在常寂光當中,就是見不到。必須把妄想的那個習氣斷乾淨,你就見到了。其實沒有完全斷乾淨的時候也能見到,這是佛在經上說的,八地以上,(四十二個階級,菩薩四十一個階級)最高的五個都見到了,你看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上統統見到。但是見到的時候不能回去,回不去,還有點殘餘的沒斷掉。等覺斷掉了,斷掉之後就妙覺。妙覺就回去了,妙覺不住實報土,住常寂光,這叫究竟圓滿。所以佛在哪裡?佛就在我們面前。佛的出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沒有來去、沒有先後,在常寂光的境界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段意思很少人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是搞了這麼多年,還得力於科學家的報告,我們這兩個一對照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真相知道了,對經教一點懷疑都沒有了,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學習。所以講的自然如是。
「自然無為者,不因造作」,沒有造作,「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此真無為。若因造作,則是有為」,有為是十法界。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就是無為,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極樂世界不但實報莊嚴土是無為,最叫人不能相信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全是無為。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說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在此地。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願力加持所有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無為的。十方世界沒有,十方世界我們要修行到阿惟越致是要很長的時間。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中之難,你怎麼會遇到?遇到之後,要不是真正把握住決定得生,那叫可惜,那叫空過了。三寶,這部經、這個法門,寶中之寶,世出世法再找不到跟它相提並論的,怎麼可以輕易的疏忽?所以世間第一等聰明人、第一等有福報的人,他是緊緊抓住不放,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