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頁,第一行看起:

  科題,「對顯淨穢誡勸」。對就是下面所說的淨、穢這二邊,顯示這二邊,淨土跟穢土,勸告大眾。先說「誡」,誡裡面第一個是「勸」,三十二品到三十四品。從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是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選這段經文做為晚課。早課讀誦的是第六品「發大誓願」,晚課讀誦就是這一段,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一段是講戒律,也就是祖師大德們常常提倡的持戒念佛。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基本的德行不能沒有,這一段是我們修淨土最低的德行的要求。內容是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很能夠警惕我們、勉勵我們。介紹《無量壽經》,如果不講全經,可以講這一段,第六品也能夠獨立的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往生需要具備什麼些條件,這個地方詳細說明。綱領,前面我們讀過,二十四、二十五這兩品,「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是講大綱,這個三十二到三十七是細說。品題: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念老有個很簡單的題解,「本品明極樂世界,壽樂無極」,壽命長,快樂無比。「首顯彼土會眾殊勝」,一開頭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非常殊勝,「勸諭親近」,勸勉、曉諭大眾應當要發心親近,親近阿彌陀佛。「繼明國土微妙,勸諭往生」。這是這一品的大意。現在請看經文,「標依正勸」,標示依報正報來勸勉大眾。第一段,「智德無量」。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諸天人等』是說同居土,聲聞是方便土,菩薩是實報土,這極樂世界的三土,皆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他們的『功德智慧』說不盡。我們請看註解。『佛告彌勒』,「蓋從此品起,彌勒菩薩最為當機」,這部經前面是阿難當機,到這個地方換了,換了彌勒菩薩,「阿難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彌勒」,這是後面的,「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的遺囑,特別囑咐的就是這樁事情。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我今天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就是《大乘無量壽經》。佛說這個法門不是說一次,多次宣說。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句話重要,顯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如果不殊勝,哪有那麼多諸佛讚歎?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可見得一切諸佛講經教學,這個經、這個法門是第一,無比殊勝。

  這個法門除非遇不到,遇到了,就是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也就是成佛的機會到了。問題,我們能不能掌握住,能掌握、能認識,這種智慧、福德可以說都是圓滿的。有智慧,你認識它,你能夠掌握到它;有福德,你真正肯相信,肯發心求生,這是你的福報,智慧跟福報都沒有比擬。沒有大智慧、大福報,遇到了等於沒有遇到,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我們看到的,為什麼?智慧福德不夠。甚至於智慧淺薄的人、沒有福報的人,遇到了還要毀謗、還要糟蹋,這一點福報都沒有。佛在經上如此的鄭重付囑彌勒菩薩,交代他們做大守護。守護就是護法,這個護法就是護持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怎麼護?依教修行,做出榜樣,像佛一樣多次的宣講,勸導眾生,這個守護就落實了。

  現在是世尊末法時期,一切眾生智慧、根性都比不上前人。不要說太久,六十年前,我們上一代的人,我們都比不上他,也就是說,他們比我們有智慧,比我們有福德。從什麼地方看?他們比我們老實,比我們聽話。縱然不認真、不好好的學,還貪圖名聞利養,他不毀謗,他口裡頭還讚歎,自己做不到,他還勸別人,這就是比我們這一代殊勝的地方。他們那一代,如果再往上面去比,再六十年前,他又趕不上那一代。為什麼?那一代真修的人多,那一代對於名聞利養貪戀的念頭少,謙虛的多,傲慢的少。這一代一代往上看,我們跟別人差距很大。

  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我跟諸位做報告,如果在一百年前,我這種程度方先生不要,不夠格。中國世出世法都從真誠恭敬心中學,真誠恭敬心不夠。我跟諸位報告,講的是真話,我對於佛經、對於傳統文化、對於老師的恭敬心,頂多是三十分,不及格。兩百年前的人至少六、七十分,那才及格,老師才教你,三十分不教你。為什麼我有這麼一點點老師就教我?因為看現前的社會,他們學校這些學生,能夠有三分恭敬心就不錯了,那我這三十分超過他們十倍。現在這又過了六十年,一分誠敬心都沒有了。全學外國人,上課的時候學生把兩隻腿架在桌上,躺在那裡聽課,電影上你們都可以看到,一點恭敬心都沒有。以前哪有這種道理!你坐的姿勢不正,老師都不講話,現在做不到了。所以有個十分、二十分的恭敬心不錯了,老師就把你當寶貝。原因是什麼?沒人教了。我們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沒人教,他到哪裡去學?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明瞭。

  我們想想自己要怎麼個學法?恭敬心、真誠心從哪裡生出來?有一個方法,祖師說的,我們要相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會把恭敬心念出來,會把真誠心念出來。為什麼?真誠恭敬是自性裡本有的,是性德,並沒有失掉,只是現在有障礙。障礙是煩惱、業障,業障就是造作種種不善,這是習性,習性障礙了本性。我們發菩提心,菩提心最簡單的說法,蕅益大師,「我真相信,我真求生淨土」,這兩個真就是真心,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就是無上菩提心。用這個心去念佛,落實在一向專念,你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雜不亂。念久了,不必多久,念半年,真誠恭敬就冒出來了;念上三年,你的真誠恭敬就相當可觀。古人的話我們要相信,認真去做決定有效果。

  註解下面是念老的話,「故知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他將來到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必定遵守佛的付囑,「宣演本經」。宣是宣說,演是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有宣沒有演,人家不相信,特別是現代的人,說什麼他都懷疑,要做出來給他看。

  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清淨微妙」,這是說依報,他們居住的環境、修學的環境。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註解裡頭說,『微妙、安樂、清淨』,「《會疏》曰:莊嚴超絕,故云微妙」。莊嚴,我們現在說美好,美好到極處。《會疏》,莊嚴超絕,超是超過,超過一切諸佛剎土。你在極樂世界看到的環境,十方世界國土裡頭都比它遜色,都比不上它,所以稱微妙。「無有苦惱,故云安樂」,安是平安,樂是快樂。那個地方沒有苦,我們這個地方三苦八苦,極樂世界沒有;沒有煩惱,我們這個世界,佛在經上講的四大類煩惱,那邊沒有。五陰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沒生死,也沒有天魔外道,在那裡修行一帆風順,所以安樂。「無漏相,實相相」,那個地方你所見到的色相,也就是我們六根對的境界,此地叫六塵。六根對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為什麼?它染污。它起作用就是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惡業染污,善業也染污。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染淨,這真清淨。要有淨這個念頭已經不淨,有善的念頭已經不善,這個意思很深,我們應該能體會。什麼叫淨、什麼叫善?真正一塵不染,才叫淨、才叫善。所以那邊是實相,那邊是無漏相。這就說明,極樂世界往生這些人他們受的身叫法性身,法性身就是無漏身、就是真如實相,所以說清淨。

  下面念老解釋,「蓋謂極樂一切事相,皆是無漏之妙相」。「又實相無相」,我們常說自性、法性、真心,它是無相的,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起心動念,它沒有這種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無相,實相無相。但是遇到緣,它又能現一切相,所以說實相無不相,無不相是它遇緣現相。雖現的這一切相,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能現什麼相?能現物質現象,能現精神現象,能現自然現象,它什麼都能現,但是這些現相全是假的。《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說「一切法」,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相、一切事相,就是一切法,一切事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於是,真空就是自性,妙有就是十法界,二邊都不能執著,二邊都要放下。放不下空,著空了,那是什麼人?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住在偏真涅槃,就是住在無相的境界裡頭。這不是個好事,他沒見性,他迷了,著空。六道凡夫著有,以為這無不相是真有,住在這個地方。著在真有上,他就起了妄念,他想佔有,據為己有,想控制、想支配,這就發生了情執。這些念頭都叫做情,堅固執著。這產生什麼後果?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對於無不相的這些相不執著、不分別,一切放下,一切隨緣,什麼都好,六道輪迴很容易解脫。這離開了,念佛往生一點障礙都沒有,往生不需要人助念,萬事萬緣真正放得下。一定把這個世界看破,這個世界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把實相的體看破了,無不相是把實相的作用看破了,二邊都放下。「故所顯一切皆實相」,你在極樂世界看到了,阿彌陀佛如是,諸大菩薩如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亦如是,所以感得一切諸佛讚歎。這個無漏相、實相相,這真清淨,這個清淨是什麼?清淨的自性現出來了。就像惠能大師開悟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見到了。

  下面這句經文是佛勸我們要修,經文只有兩句: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我們,為什麼不努力修善?這個善字什麼意思?最精確的意思,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多好。信、願,願生,持名念佛就是最善,善中之善,沒有任何的善能跟它相比。所以我們一定要留意,那些一天到晚念佛的阿公阿婆,他們不得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是笑面對著你,佛號一句一句不斷。就這樣對待你,他不受你的干擾。你來給他報消息,好的、壞的他都不理,他就一句佛號。這種人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佛這個勸導,他努力為善,不但努力為善,還「念道之自然」。

  註解裡頭說得好,「右段」,這段就兩句話,「雙標彼國聖眾及剎土」,前面一句是依報,這兩句是講正報,「勸諭往生」。『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是勸往生。「《淨影疏》曰:何不力勵為善求生」,力是努力,勵是勉勵,努力勉勵自己為善求生,這個叫「力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自然往生,一絲毫都沒有勉強。這兩句話是念佛往生的祕訣,怎麼能往生?這兩句話就夠了。努力為善就是努力去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自然往生。功夫成片不難,每個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為我們做出榜樣、做出示範的,就是那些阿公阿婆,一般人瞧不起,沒有重視他們,他們就是這兩句經上所說的人,決定往生。不但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之高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為什麼?他們用真心念佛。我們今天用妄心,妄心有分別、有執著,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外面一切的境緣不能妨礙他,為什麼?他沒有接受。他所接受的就是這兩句話,我要努力念佛求生淨土,他就這麼一個念頭,一念無二念。

  這些人是真正修行人,這些人所在之地,我們明白人、通達一點教理的人,見到這些人要頂禮、要恭敬、要供養。為什麼?這種人是真正大福田,三種福田都集在他一身,恩田、功德田、悲田,我們遇到了有福田的人,要在他那裡種福。這種人出現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遭難,他的功德的光圈照耀這個地方,現在人叫磁場,他的磁場能夠化解這個地區的災難。我們為什麼不學、為什麼不幹?怎麼個幹法、怎麼學法?放下萬緣,一心專念,你就做到了。問題,問題是萬緣放不下。你要曉得,萬緣放不下是你嚴重的業障,它障礙你念佛,障礙你往生,你想超越輪迴,它又把你拉回來。你得要認識它,它是你的冤親債主,對冤親債主過分親熱就完了,這一生白來了。「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話是不是講得過分?我覺得不過分。這句話說明什麼?人身難得,真難得!不要以為得人身很容易,不容易。我們這一次得人身,萬劫當中碰到一次,你說要不珍惜,那多可惜。珍惜,就是我遇到了、我明白了,我得真幹。一部《無量壽經》,這兩句話聽懂了,實在說已經就夠了。在今天這個亂世,你還想些什麼?起心動念全是妄想,這些妄想全都落空。所以你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不求往生?為什麼天天還幹傻事?

  我們接著看下面,「又《會疏》曰:何不二字,激勸之辭,即通二義」,二義在下面。「何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為什麼不肯?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不肯努力為善?為善可以說行善,為什麼不努力行善?什麼是善?念佛是善,世出世間善事沒有比念佛更善,念佛第一善。為什麼?念佛能往生,念佛能親近阿彌陀佛,念佛一定成佛。你看,你幹別的善,這三種事情不相關,只有念佛能夠得這三樁好事,這三樁好事我們就全都解決了。往生淨土,過好日子,你再沒有苦受;親近彌陀這個好老師,保證你一生成佛;最後在老師那裡學習真成佛了,成佛跟老師一樣。成的是什麼佛?阿彌陀佛,決定跟他一樣。你說還有哪個善能跟他相比?

  激勵勸勉的話,它通兩個意思,善有兩種,第一種「稱名念佛,是名善本」,這是善的根本,就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都行;第二「廣行諸善,迴向得生」,這是善的兩個意思。廣行諸善就是十善、六和、六度、普賢十願,這個我們都記得很熟。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彌陀弟子不能欠缺,身口意三業都要與這個善相應。我們這四科就具足了諸善,十善、六和、六度、十願,這就是我們每天生活上所幹的,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六波羅蜜。

  早晨起來燒飯,燒早飯,修什麼?修布施波羅蜜,供養一家人,對他們修布施。如果是佛弟子,能夠拿一點米飯在門口做施食,還供養鬼神,冥陽兩利。每天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那就是持戒;很有耐心去做,認真負責的去做,就是忍辱;希望東西愈做愈好,家人每個人歡喜,這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心是定的,不雜不亂,禪定波羅蜜,智慧就在其中。你看六度,在家事裡頭六波羅蜜圓滿;你要是上班工作,工作裡頭六波羅蜜圓滿。十善圓滿、六度圓滿、六和圓滿、十願圓滿,你一天到晚都在行菩薩道。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公司行號,幹哪個行業都行,全都是行菩薩道,沒有一處不是道場。道場就是行道之處,起心動念統統是行道之處,你說這個多有意思,這多麼美好。把這個功德迴向淨土,我做這些功德,我什麼都不求,我就求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迴向得生。

  念也通兩種,「念謂能念,道謂所念」。道也有兩種,第一種「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淨土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完全靠他。八萬四千法門是自力法門,要靠自己,靠自己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這個不靠自己,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能力斷煩惱,也沒有能力消業障。穩穩當當守住十善、六和、六度、十願,這就是持戒波羅蜜。這個不能缺少,一定要把它變成我們的心、行為,變成我們的理念,變成我們的行為。道是所念,你看道,第一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他力。不是我們自力修成的,阿彌陀佛修成的,我們走他的路,我們跟著他這個方向,向他學習,他帶著我們走。「一超直入,故名自然」,諺語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只這條路走到底,將來自自然然到達。

  要認真,要非常努力,真正不求人,全心全力投靠阿彌陀佛,我們靠定了,將來往生的時候不生病。那個相不好,我們要發願,我們走的時候佛來接引,站著走、坐著走,不要躺在那裡走。能做得到嗎?做得到,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裡所想的,阿彌陀佛決定能滿我們的願。我們所看到的,我常常提出來勉勵我們同學,也勉勵自己,鍋漏匠站著走的,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站著走的,哈爾濱極樂寺修無法師坐著走的,沒生病,舊金山有一位老太太念佛也是坐著走的,都是預知時至。他們走的時候沒告訴人,沒有人知道。你看修無師,走得多瀟灑,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我們讀了之後要有感動,要真正發心去效法。這是真正成就,這不是假的,除此之外全是假的,為什麼?繼續搞六道輪迴。

  第二、「三乘所證道,無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雖互二義,正在初義」,雖然有兩個意思,正的應該是第一個。第一個是稱名念佛是名善本,彌陀本願是名他力大道,這自然,一超直入,這自然。我們不是做不到,做得到,我們的緣太殊勝了,到哪裡去找!遇到這麼兩位大德,夏蓮居老居士替我們會經,遇到黃念祖老居士替我們集註,一共蒐集一百九十三種的註疏來解釋這部經文,這是稀有難逢。天親菩薩的學習報告是《往生論》,我們的學習報告是《大經解演義》、是《大經科註演義》,演義就是學習分享報告。

  我們再看,接著看底下,「《淨影疏》以為善求生」,解釋「力為善」這三個字,「以自然往生,為念自然。其言簡要」。《淨影疏》這兩句話說得好,簡單扼要,這個意思是「以行善功德迴向淨土」。每天處事待人接物,你在家庭裡頭,你得去觀想,搖身一變,我變成菩薩,家裡面這些老老小小都是我的對象,度眾生的對象。我在度他們,我照顧他們,我服務他們,我給他們做榜樣。這是你眼前度眾生的對象,第一個對象。今天所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我度眾生的對象,是我行菩薩道的對象。這什麼?活學活用,我們把《無量壽經》統統用在生活上,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點點滴滴都在行《無量壽經》上講的菩薩道。特別是這段經文,從三十二到三十七,行經。教理行果,經有四種,教,是教科書、經典;理,是裡面所講的理論;行,就是我們把它做出來,把這個道理落實在事相上;後面有果,果報就是自然,自然往生、自然見佛、自然成佛,你看這多殊勝!

  《淨影疏》裡頭的意思,念老說了,「其意以行善功德迴向淨土,力求往生,名為力為善」,說得好!下面說,「自然往生,為念道之自然」。我們舉的這些例子,我舉的這四個人,不必多,四個夠了,兩個出家的,兩個在家的,真的是自然往生。念老說他說得太簡單了,「《會疏》勝之」,《會疏》裡頭講得詳細。「直指稱名念佛,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也」。稱名,稱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善的根本,這是淨宗的正行,行道,就是修行。淨宗的正行就是念佛,心上要有佛,二六時中不間斷,念念為求生淨土,什麼也不求。「廣行眾善,迴向得生,亦是為善」,為善是「助行」,正助雙修。「正助並舉,主次分明」,這《會疏》說得好,「《會疏》之長」,它的長處,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至於道之自然則《會疏》更勝。疏舉二義:一、以他力直超為自然」。阿彌陀佛威德神力的加持,讓我們往生的時候自在。我們細心去觀想,看這個現象,鍋漏匠往生站三天,那是為什麼?那是為度化眾生,讓許許多多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得到最大的鼓勵,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相信他站在那裡三天不動,是彌陀威神加持。這個出家人。台南將軍鄉的這位老太太,在家居士,走的時候是站著走的,她給多少人增長了信心。兩個坐著走的,一個出家的修無師,一個在家的,姓什麼我忘記了,一位居士,在舊金山,美國舊金山走的。可以說都是,自然走的,念道之自然。有病、叫人來助念,是不是真的往生,讓人都懷疑。這四個人走,讓人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他能做得到,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做不到的原因,你的情執沒放下,雖然天天念佛,心裡頭還不乾不淨。一定要記住,經上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念佛沒有別的,把煩惱、業障、習氣統統念掉,到只剩下這句佛號,往生就有把握了,想什麼時候去他真去得了。時間長短沒有關係,宋朝瑩珂法師只念了三天三夜,一樣成就。瑩珂法師的往生也是自然,沒有生病,佛把他接走了。

  再看底下的意思,「二、以無為無作為自然。而以初義為主」。「此說極好,蓋淨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從事持達理持」,這句話是蕅益大師說的。我們開始念佛是事持,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事相,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到理持,理是什麼?開悟了。什麼時候開悟?事持持到不分別、不執著,就達到理持。理持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是理持。「但當老實念去,則無為無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老實重要!什麼叫老實?你念這句佛號,沒有妄想、沒有邪思、沒有雜念,就叫老實;佛號裡頭還夾雜著,不老實。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只想、專想阿彌陀佛,所以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叫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所示現的是無作無為,自然在其中矣。

  「以上二疏」,上面這兩種註疏,都是「專就《魏譯》」,康僧鎧的本子。五種原譯本裡頭,康譯的最好,過去人學《無量壽經》都用他的本子。中國慧遠、吉藏,他們註《無量壽經》的義疏,名字相同,都叫《無量壽經義疏》,也都是採取魏譯本。日本學《無量壽經》的人多,註解有二十多種,全部都用的是《魏譯》。《魏譯》,「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獨見《魏譯》」,念道之自然前面是何不力為善。「但漢吳兩譯於此下更有大段經文,廣述彼土菩薩功德與剎土之自然最勝,本經採入,會成此品」。這文在以下,下面有八個自然,就是念道之自然下面有八個自然。這八個自然,康僧鎧的本子裡頭沒有,就是《魏譯》的本子沒有。《魏譯》的本子裡面是何不力為善,上面,下面念道之自然,下頭就沒有了。現在這個經會入,把其他本子裡頭所說的會進來了。「念道之自然下,八見自然」,看到八個自然,「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自然所牽隨」,說了這麼多。「可證自然二字,實具要義」,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謂無因之自然」。印度,古印度那些宗教,裡面講自然,講宇宙是怎麼形成的。在古印度有兩派,一派認為是自然的,自然就是什麼?它沒有因,沒有原因,這叫自然;另外一派主張是因緣生的,因緣跟自然是相對的,這兩種說法。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也是因緣生的。但是量子力學家發現,意念的現象發生也認為是自然的。為什麼?找不到原因,突然出現了,一出現,立刻就消失,但是消失之後它又出現了。這就是波動頻率的現象,什麼原因不知道,所以說自然。佛法講的是非因緣、非自然,這意思就更難懂了。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佛說什麼?一念不覺,宇宙的源起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自然是沒有因的,還是有因。可是這一念不覺怎麼生的?一念不覺起了個無明,叫無始無明,真出現境界,但是這個境界稱為無始無明。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開始也就沒有消滅,就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不是真的,是假的,幻相;你要說它是自然、說因緣,它真有其事,它是真相。所以佛法說萬法皆空。

  你要真正想見性,想明心見性,那你真正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就是一切法裡頭非因緣、非自然,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透徹。這是大乘佛法裡跟一般講法不一樣,它真見性。執著因緣生、自然生都沒有找到、見到真相,在大乘教裡頭那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第一義裡頭,自然跟因緣都不可得,這是第一義。清淨心中一法不立,你有自然是一法,有因緣也是一法,你立了一法就錯了,一法不立。也一法不捨,為什麼一法不捨?法都是假的,你何必去捨?沒有這個必要。這個要反覆去念,不必去想,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愈想就愈錯,不想就豁然大悟,不定什麼緣,一接觸碰到就開悟了,這個開悟就是明心見性。佛法用的這個方法之妙也是不可思議,真管用,真正幫助你開悟,見性成佛。

  見性,在《華嚴》裡面說的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天台大師所說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分證即佛。六即佛,天台說佛有六種,第一種是「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理上講。理是自性,每個人都是自性現的,自性是佛。第二種「名字即佛」,名字是有名無實,不是真的。我們今天學佛,是名字即佛。真有修行的、真幹的,那叫「觀行即佛」,他真修、真幹,修行有功夫,功夫沒達到標準。這個觀行即佛,我們常講,深的,有淺深,深的功夫成片,真能往生。功夫更深的,修得很不錯的,沒有得定,但是心地很清淨,叫「相似即佛」,相似是很像。相似即佛是我們淨宗裡面講的事一心不亂,觀行是功夫成片,相似是事一心不亂,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再往上升,理一心不亂,就是「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分證即佛,在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即佛,沒有圓滿。再上去就圓滿了,「究竟即佛」,究竟即佛是一個位次,妙覺如來。究竟即佛住常寂光,不住實報土,實報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佛住的。相似佛住的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相似即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修羅、羅剎,都沒有,人天兩道。這我們要知道。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自然跟外道講的不一樣,外道是無因叫自然,佛法講的「法爾如是,名為自然」。這個法爾如是意思很深。法是諸法,爾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什麼都不能加,加上去就錯誤,法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叫自然。它不是沒有原因,也不是有原因,原因、沒有原因都加不上,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叫法爾如是,名為自然。自就是自性;然是什麼意思?《楞嚴經》裡面講的「清淨本然」。可見自然實實在在含著有自性本然的意思在裡頭。「自性之本然,即是真如、實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即持名念佛,亦即念實相」,持名念佛跟念實相是一不是二。《彌陀要解》裡頭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這些話大乘經上常有,註解裡頭引用就更多,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些意思要細心去體會。實相無二,無二就是一,一體,真的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從自性生的、從自性變的。

  我們一般人,大概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作夢的時候,夢中境界從哪裡來的?有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這個現象,不是沒有。但是有的時候如果說白天沒有想,晚上也有現象。所以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能說它錯,也不能說它全對。也有人說,夢是潛意識起作用,在睡眠的時候我們不能控制,潛意識出現了。潛意識是什麼?佛法裡面講,阿賴耶裡面含藏著業習種子,我們在睡眠的時候不能控制,它就起作用。這也是一說,這個說法也不錯,意識在夢境當中決定離不開阿賴耶識。那我們想想,我們現在這種實際狀況就等於作夢一樣,非常相似,所以佛在經上常用比喻,「夢幻泡影」。佛講了四個比喻,實際上是講一個,就講作夢,其他的三個是陪襯的話,都不是實在的。了解夢的事實真相,我們對夢中境界還會執著嗎?了解之後,空的、假的,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我們現實的生活跟作夢有什麼兩樣?昨天事情過去了,能找得回來?找不回來了,永遠找不回來;明天,明天還沒到。所以聰明人,佛菩薩教給我們活在當下,最重要的就是當下這一念。

  這一念也不是真的,為什麼?這一念已經過去了。彌勒菩薩給我們講得好,事實真相,一秒鐘裡頭有多少個念頭生滅?彌勒菩薩說一千六百兆,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個生滅,念頭生滅。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五蘊,一個念頭裡頭有色受想行識。觀世音菩薩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今天明白了,見到什麼?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現象,觀音菩薩見到。見到它是假相,它不是真相,念念相續。相續也不是真的。因為每一個相,就是每一個五蘊之相完全是相同的,這才叫相續;它不相同,每一個念頭都不相同,決定找不到兩個念頭是相同的。所以這種現象只能叫它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觀世音菩薩說它是空的,五蘊皆空。《般若經》上說的,這個五蘊「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念念不可得。這些念頭糾纏在一起,讓我們五根能夠接觸到這些事相,它實際上也是不可得,也是空無所有。這就是實相無二,實相無不二。無二是體,無不二是它現相,起作用,體相用都不可得。所以要把實相搞清楚,不能說它有相,也不能說它無相,你說它有相,相不可得;你說它無相,它能生現象,能生五蘊。這樁事情,那就是「法爾如是」,這四個字用得妙!一切法本來是這樣的,在一切法裡頭找不到生滅,找不到它什麼存在不存在,都找不到。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實相的理體,實相的理體就是真如自性。惠能大師搞清楚了,「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些詞都是能大師末後那一句所說的「能生萬法」。依是依報,正是正報,正報是自己,自己之外都是依報。依是什麼?我們依靠它生存,依靠它生活。依報裡頭,有人事的依報、有物質環境的依報、有自然環境的依報,正報就是自身。作法作報,這是從佛說的,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他能作法身、能作報身、能作應身、能作化身。作自作他,自性能作自己、能作萬物,一個自性,同一個自性。這是說明整個宇宙的關係,生佛一如,自他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是自性生的,眾生也是自性生的,一個自性,同一個自性。自性能生能現,萬物,這裡講的依報、正報,法身、報身,自身、他身,他身裡頭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都包括在「他」這個字裡頭,跟我們自身一體。一體多麼親切!不是一家,一家人不是一個身體,一體,多親切。

  既然知道一體,一體的核心是什麼?一體的心、中心點就是個愛字,佛經上講的慈悲。佛為什麼不說愛?怕人家誤會,愛裡頭有情執;慈悲是愛,慈悲裡頭是智慧,沒有情執。換句話說,智慧的愛、理智的愛就叫慈悲,有情執的慈悲那就叫愛,愛跟慈悲差別在此地。所以,慈悲是真愛,世間人那個愛是假愛,不是真的。為什麼?慈悲這個愛是永恆不變,世間這個愛靠不住的,它會產生變化,所以不是真的,用的是妄心。慈悲是用真心,真心是永恆不變的。這三句是講的整個宇宙、一切萬法,用依正、法報、自他六個字包括盡了。

  下面說,「乃至能說所說」,這是講經說法,能說的是佛菩薩,所說的是經教、是法門;能度的是佛菩薩,所度的是眾生;能信的是我們這些人,所信的,我們相信佛、相信菩薩、相信經教;能願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發願求生淨土,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能持的是我們人,所持的是這句佛號;能生是我們這些人去往生的,所生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再說能讚,能讚是十方諸佛、一切眾生,所讚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全是實相,換句話說,全是自性,實相就是自性,全是真如、全是真心,這不是妄心,真心。

  「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這個說得好,有為有作就不自然。在這個意思上來看,跟中國道家所講的無為很接近。用佛經來解釋老子的《道德經》,把《道德經》提升了,《道德經》沒有這麼高的境界,佛經能幫它提升。老子講無為,老子講自然,佛法比它高的,就是法爾如是,這句話的境界太高了!是故《會疏》以無為無作為道之自然,「復以他力法門,一超直入為自然,並指為道中之正旨」,這個說法說得好。「與《要解》之說,辭異而旨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的,信願持名,用蕅益大師做總結,「依信願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極樂。持名即是念實相,一超直入妙莊嚴路。如是之道,法爾自然」,這個意思非常好。好,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