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七十四面,最後一行:
「望西云:宿世善根謂之因力。親近知識謂之緣力。因緣和合能起行故。上兩說相同」。《淨影疏》跟望西所說的相同,都是以過去生中的善根,這是因,現在親近善知識這是緣,有因有緣,所以它就起作用,起行了。「但《會疏》稍異於是」,這就是《會疏》的說法跟它有一些不同。「疏曰: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能貫十方三世,令眾魔大慴怖故。緣力者,廣求知識,大聚諸善。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兩說文異而實無違」,並沒有相違背,說法不一樣。「淨影以過去之善為今之因」,為現前的因,「《會疏》則以今之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則不能發起今日之菩提心」,所以它並不相違背。「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故兩說可互補。此兩說中,《會疏》於本經較親」,關係親密,因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的宗旨。
『願力』,「淨影云:起行之願,名為願力。望西云:求菩提心,謂之願力。又《會疏》曰: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綜上三說,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並隨願起行,是名願力」。我們念這一段,大致這個因力跟緣力就清楚了。世出世法離不開因緣,因,決定與過去生中有關係,過去生中沒有因,這一生遇到緣也不能起現行,有緣沒有因;有因沒有緣,同樣要耽誤一生,也就是這一生不能往生。雖有善根,我們知道,大乘法裡面修其他的法門,一生不能成就,多半還是人天兩道,這就是沒有遇到緣;過去世沒有善根,他不能夠修學。所以我們一看就很清楚,這些事情都在我們面前。至於《會疏》,念老說《會疏》的說法跟我們本經宗旨相應,本經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它是以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念老說,實實在在講,如果沒有過去多生的善行,就不能發起今天的菩提心。
菩提心裡頭最簡單的,對這個法門真正相信,沒有懷疑,求生淨土的心非常懇切,這菩提心的因。我們看諦閑老和尚的徒弟,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鍋漏匠確實他什麼都不懂,師父就教他這句佛號,跟他講你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三年如一日。老和尚沒有跟他講求生淨土,就叫他老實念這句佛號,往生淨土這個念頭他怎麼生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三年當中肯定得到佛的指點。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尤其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遇到很多念佛人,直接間接從阿彌陀佛那個地方傳來的信息,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佛傳信息給他。
這樣的老實人,你給他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念佛的人求生淨土是自己的歸宿。我不相信鍋漏匠壽命三年就到了,我不相信,他一定還有壽命,他不要,他提前走了。這樣的情形非常之多,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就感應道交,他這樣的人功夫成片不難,肯定得到。走的時候示現那個樣子,諦閑老法師讚歎,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四大名山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這讚歎到極處,他能沒有感應嗎?所以,他雖然不懂發菩提心,他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到一定的程度,求生淨土這個心發起來了,一發起來他就能走。
所以《淨影疏》裡頭說,起行之願,這叫願力。願要不行,不能稱作願力,沒有力量,願一定要有行動。望西說求菩提心,這是願力。《會疏》下面說得好,願力者,四弘誓願能淨佛國,成就眾生。四弘誓願,第一個度眾生,第二個斷煩惱,第三個學法門,第四個成佛道。發這四弘願求生淨土,這四願在哪裡成就?在極樂世界成就。這個地方成就難,到極樂世界成就容易,到極樂世界度眾生,是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那個能力大!有能力上度菩薩,下度無間地獄眾生,有這麼大的能力,叫成就眾生。所以綜上三種說法,以四弘誓願莊嚴國土,成就眾生,志求本有之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並隨願起行,這願就有力了。「有願而無行,是名虛願」,這個願永遠不能落實,他沒有力。
「如是因緣和合,復具願力,則自然出生善根。善根者,羅什大師曰: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他的善心不動搖,善心不退轉,這叫善根。《毘婆沙論》裡頭說:「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痴」,不恚是不瞋恚,就是不瞋。「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是故善能生妙果,並復生餘善,故名善根」。這樁事情我們就要特別留意,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真正做到不貪,決定沒有貪戀的念頭。為什麼原因?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的真相。《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要常常提起觀照,觀照就用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就放下了。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能得到嗎?你能控制嗎?你決定得不到,也不能控制,更不能佔有。
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第一個就想到我身體。身體我能不能佔有?我能不能得到?好像是得到了,其實假的,為什麼?一秒鐘,這個身體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次,念念不住,就是念念它不停,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無數的妄念糾纏在一起,產生這個幻相,讓我們感覺它存在,其實沒有。你能常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法「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沒有了;電是閃電,剎那就沒有了。彌勒菩薩說得清楚,比閃電還快。閃電,一閃過去就沒有了,那一閃就是一念,我們感覺到有這個東西閃過,其實那是多少微細的念頭糾纏在一起,至少彌勒菩薩講的三十二億百千念。如果單獨是一念閃過去,我們沒有感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速度太快了,我們眼睛轉不過來,眼睛睜得挺大也沒有看見,這是事實真相。於是對一切法貪心不生了,沒有貪心也就沒有瞋恚,也就沒有痴暗,三善根就現前。三毒斷掉了,貪瞋痴三毒斷掉了,真正不貪、不瞋、不痴,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從此而生。是故善能生妙果,復生餘善,一切善都從這生出來的。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菩提正道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菩提正道。「此即成就菩提之親因」。菩提是圓滿的覺悟,因是種子,這講因的意思,「種子也。乃成就菩提果之種子,故名善根。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具足種子。「復作勝因」,勝是殊勝,殊勝之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
下面給我們講菩薩的德,第一個『摧伏一切魔軍』。魔是障礙、是煩惱、是干擾,這都是魔的意思。「摧伏」,這是破除的意思,降伏的意思。魔有四種,前面學過,第一個五陰魔,說我們的身體四大五蘊成就的,四大五蘊障礙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所以佛告訴我們,魔頭一個是在講自身,身心確實受許許多多苦難折磨。第二個是煩惱。第三個是死魔,就是壽命不長,修行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再一轉世,這一生修行的都忘掉了,轉世到哪一道不知道。縱然到人道,也像大病一場,過去的記憶全部失掉,接著修行修若干年,跟前一世的智慧才能夠接得起來,這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這一生遇到佛法不見得能成就。這樁事情,現象太多了,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性,這個警覺是什麼?這一生決定要成就,不成就,白來這一趟,太冤枉了。人生在世能遇到大乘,能遇到《無量壽經》,能遇到這樣好的本子、這麼圓滿的集註,你細心去想想,這容易嗎?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這樣殊勝的緣分遇到了。真正遇到,求生淨土不難!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親自看到、聽到,三年五載成就的多。我們為什麼沒有成就?沒有真幹;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
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他的自傳,是老法師口述講給大家聽,講他一生的經歷,弟子大光法師記錄的,編輯成這部書。他講的故事很多,我還記得有一個曬蠟燭的香燈師,名字我記不得了,老實、聽話、真幹,真是個老實人。夏天,六月天很熱,大家都去(寺廟裡)曬經書、曬衣服、曬被子。有人給他開玩笑說,香燈師,你這些蠟燭上霉了,趕快搬到外頭曬一曬。他真聽話,全部搬到外頭去,結果到晚上全曬化掉了。化掉,晚上做晚課怎麼辦?他就拿曬化的蠟燭那個芯點燃著,插在這個燭台上。維那師看到搖頭,怎麼這麼笨的一個人,蠟燭怎麼可以拿去曬?就報告方丈。方丈是個明眼人,方丈一聽,這個人能成就,憑什麼?就憑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所以方丈告訴他,你別做香燈了,香燈讓給別人,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阿育王寺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塔,叫他一天三千拜,一心專門拜佛,什麼都不要想。
他拜了三年,開悟了,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居然能作偈子、能作詩、能講經,後來真的升座講經。為什麼?三年一心拜佛,心地清淨,沒有染污。拜三年佛,清淨心得到了,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老和尚請他登座講經。這些真幹的人,告訴我們不是假的。倓虛老法師是近代人,我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他那個時候往生大概才二、三年,我沒見到他的面,他的學生,那跟我們同一輩分的就認識很多。真正成就的沒有別的,就這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你遇到這樣的人,你就知道這種人一定有大成就,要幫助他,促成他的緣分。他有因,他遇到緣,他會成就。
四魔最後的是天魔,天魔是外面來的折磨,範圍非常廣大。譬如外頭,順境是魔,讓你生歡喜心,讓你生貪愛,很容易叫你墮落;逆緣,讓你生瞋恚,毀謗你、羞辱你、障礙你、陷害你,你都很容易起怨恨,都是魔境來折磨。對真正修行人來說,來考驗,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現前,這個心如如不動就成功了。也就是說決定不為境界擾亂,這是真修行人,這是真放下,放下了,順境善緣放下貪戀,逆境惡緣放下瞋恚,這個人道業決定成就。境緣一現前心就動了,貪瞋痴慢疑都出來了,這人不會成就。縱然成就,小成就、小聰明。
底下說,「又《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他害你什麼?害你的法身慧命,處處障礙你,叫你起貪瞋痴慢疑,這就是壞道法功德善本。「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魔之軍眾」,就是魔的大眾,「稱為魔軍」。這是說他們有大神力能障礙你,他們也有護法,妖魔鬼怪護法。首先你對他要有認識,你要了解諸法實相,你才有能力不受他的干擾。他確實有加持,魔王波旬加持他,魔也有很多護法,都是在做種種不善,障礙正法。
這前面有一句,『尊重奉事諸佛』。這下頭一句經文,「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能夠見佛,能夠承事諸佛,對於諸佛恭敬供養,這都是要有大善根、大福德,沒有善根福德的人做不到,這尊重奉事諸佛。這是真的,世間有大貴之人,貴為國王、總統,他不信佛;有大富之人,擁有億萬財產,他不相信佛法,一生沒有一個機會跟三寶接觸,多!很多。這都是我們親眼見到的、親身接觸到的,善根福德不具足。沒有接觸到正法的,都是一生空過,他的富貴是果報,過去生中修的,享完之後就沒有了,來生隨業受報。
經上講得很好,「欲知前世因」,我們要想知道我過去生中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因果相符。「欲知來世果」,來世是什麼樣的果報?「今生作者是」,這一生當中我們所作所為,這是因,來生果報。三世因果,絲毫不差,要看清楚。看清楚之後要記住,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想到這一點,我們對這個世間就寒心了,還想不想再繼續幹?不能再繼續幹了!這一生難得碰到個緣分,讓我們覺悟,醒過來了。醒過來怎麼樣?醒過來我們得離開六道輪迴,有這個機會離開,就不能再幹糊塗事了。這一生當中,請你去做國王你幹不幹?出不了輪迴,不能幹。請你去做天王也不能幹,請你去做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統治三千大千世界都不能幹,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摩醯首羅天王是娑婆世界富貴到極處,小的福報人間做王,大福報天上做王,這個事不可以再幹了!我們想想這些事情,過去生中有沒有做?做過,我們在輪迴裡頭,不知道淪落多少劫,怎麼會沒做過!天王做過、無間地獄也待過,哪一道都待過,還不夠受嗎?還不覺悟嗎?決定不能再幹了。
說到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所謂往生邊地,「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這說的什麼?善根福德不足,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事佛是供養。「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每天去供養佛,為什麼供養佛?求福、求慧,供養佛是修大福報,聽佛講經說法是修大智慧。所以,在極樂世界無比殊勝,是你的學習環境太好了,不但接受阿彌陀佛教誨,同時接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他有能力分身,本身在彌陀講堂裡頭沒有離開,坐在自己座位,分身到十方,到十方世界去禮佛、供養、聽法,分身去的,分身真管用,它不是不管用。那你要懂得這個事實,你就會曉得,在極樂世界修行一天,超過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無量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也有所謂「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說法跟前面一個說法恰恰相反,那是什麼意思?那個意思是說,這個娑婆世界障緣太多,磨難太多,非常不容易修行,能夠修行一天,那個成績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是這個意思,叫難行能行,難修能修,彌足可貴。極樂世界修行太容易了,實際上還是不能比,不要被這一句話迷了。娑婆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不錯,我在這裡修行好。那你把意思完全解錯了,怎麼比都比不上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界裡頭見一尊佛多難,見不到,沒這個緣分。在極樂世界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隨心所欲,太容易了,無量無邊的化身就去了,有多少佛就化多少身,這怎麼能比?所以話要會聽,要聽他說這一句話什麼意思。
下面一句,『為世明燈』,明燈是比喻菩薩的智慧,智慧照破眾生的迷暗。菩薩智慧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沒有智慧不能教學,教學要智慧;要有根本智,在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這是根本智,要有後得智,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這是權智,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是融在一起的,不是分離的,是一體。這就是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的第一德「隨緣妙用」,後得智隨緣,根本智妙用。根本智是什麼?不著相。恆順眾生不著相,這叫隨緣妙用。跟眾生完全不一樣,眾生隨緣全著了相,著相生煩惱,著相你的心被染污了;不著相不生煩惱,不被染污。從隨緣上來看,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從妙用上來看,菩薩絲毫不沾;也就是說,身跟你隨緣,心乾淨,心裡頭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妙用,這是根本智;後得智,權智,你執著隨順你的執著,你分別,隨順你的分別。在事上完全要恆順眾生,眾生皆大歡喜,裡面,裡面人家痕跡都不著,這個人是菩薩。佛法裡面講隨緣不變四句,不變隨緣是如來,隨緣隨著變是凡夫,不變不隨緣是小乘,隨緣裡頭不變是菩薩,隨緣裡頭他不變,不變隨緣是如來,四種不同的境界。凡夫就是隨緣隨變。所以自己修成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照?眾生迷暗。眾生不知道,不知道迷、不知道暗,菩薩善巧幫助他開解,幫助他回頭,走向正道。
「《淨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自己具足智慧,也就是自己開悟了,才能幫助眾生覺悟,叫能生物解。這個物就是眾生,知道一切眾生用什麼方式教他,他就能覺悟,這叫做世燈明。「自具智慧,故如燈。燈光照射,能顯眾色」。在燈光照耀之下,這些眾色清清楚楚。這是比喻,「令眾生開發信解,故云為世燈明。又《會疏》曰: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用智慧照世間。「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痴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從這些句子去看,智慧重要。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清淨心從哪裡來?清淨心從離欲來。放下貪瞋痴,心就清淨;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你的心清淨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你都不迷,你不染、你不亂。這一點很難得,非常可貴,要練,要真練。每天讀經,讀經幹什麼?沒有別的,對照,展開經卷對照自己,我今天有沒有被外面境界迷了,有沒有被它擾亂,有沒有被它染污。這是一面鏡子,照鏡子看看,這樣讀經才真正有利益。讀經不是讀給佛菩薩聽的,也不是讀給什麼眾生聽的,完全是為自己。真正為自己,一些有情無情眾生也沾光,這個沾光是什麼?等於我們跟大家在一起做分享,在做報告,我是怎麼成就的。
下面說『福田』,「田者田地,以生長為義」。五穀雜糧是田裡面生長的。「於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應供之人,名為福田」。應是接受,接受我供養的、我修福的人,那個人就是我的福田。所以《華嚴探玄記》上說,這是賢首國師說的,「生我福故,名福田」。《優婆塞戒經》說有三種福田,第一個,「報恩福田,父母師長」。父母生我身體,我們的肉身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智慧、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等同父母,古時候完全一樣。現在人沒有了。現在沒有也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古時候老師生我智慧,慧命;現在的老師是幫助你得知識,不是智慧。過去老師是幫助你生智慧,真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現在沒有法身、沒有慧命。這是對於父母師長必須要供養的,第一恩人。所以,對父母不孝,對老師不敬,這是違背道德,違背到極處,這種果報就是無間地獄,五無間。
五無間罪,第一個殺父,第二個殺母,第三個殺阿羅漢,阿羅漢代表老師,第四個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大,害佛是沒有辦法害他的,但是讓佛流一點血,這個是可能的。舉提婆達多的例子,提婆達多害釋迦牟尼佛,知道佛每天出去托缽,路上有一個峽谷,他在那個山頂上擺個大石頭,看到釋迦牟尼佛來了,石頭推下去,想把釋迦牟尼佛砸死。佛有韋馱護法,韋馱用金剛杵攔住,接住這個石頭。石頭碎片裂開了,碎片把佛的腳砸破一點,叫出佛身血,這個罪是無間地獄罪。最後一條是破和合僧,破壞修學的道場。
這五種罪,後面兩種現在沒有了。為什麼?現在沒有和合僧,所以破和合僧這一條不能成立;現在佛也不住世,你也不可能破佛身血。現在犯的就是殺父、殺母、殺老師,阿羅漢代表老師,無間地獄罪。出佛身血是惡意毀壞佛像,不是無意的,無意沒有這麼重的罪,惡意的,好像很痛恨它、不喜歡它,把它毀掉,這個念頭造這個業,就等於出佛身血。和合的僧團確實沒有了,兩個出家人住在一起都吵架,你就曉得和合僧團是多可貴。和合僧團出現,經上告訴我們,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是個團體。四個人在一起修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和同均,真正修這個六和敬,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擁護。他要來破壞,讓這個僧團彼此不和,這個罪無間地獄罪。
第二種福田叫「功德福田」,這是「佛法僧三寶」,我們供養三寶是功德福田,供養父母師長是報恩福田。但是這個功德福田要不著相,供養三寶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達摩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面。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真的,供養三寶無微不至,造佛的寺院庵堂四百八十多座,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他向達摩祖師誇耀,我在三寶裡頭做這麼多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這話不投機,他聽了非常不高興,馬上就送客,送客就是請他走路,以後再沒見面。為什麼?著相了,著相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第三個,「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布施供養,這同樣的,不著相都是功德,對父母、對三寶、對這些窮苦的人全都是功德,著相全是福德,功德跟福德差別在此地。「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供養愈多,這福就愈大。
「今經云最勝福田,表諸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這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曉得,修淨土求往生的人,是福田當中最殊勝的,那你供養他們福報最大,著相是最大的福報,不著相是最大的功德。為什麼?這些人往生決定成佛,你供養這些人,等於供養真佛,這些人一生決定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生去的,不是來生。他往生的時候清清楚楚,自己沒有感覺到自己死,這身體丟掉了,不要了,他的神識坐上蓮花,阿彌陀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在他感覺是一生。到那裡不是去投胎,在蓮花當中,阿彌陀佛的神力就把他的身體改造了。原本他的這個色身是阿賴耶的相分,他自己以為是心的這個能夠思惟想像的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是染污,換句話說,他並沒有修行、沒功夫,但是他在蓮花裡頭轉識成智,這個不得了!這一轉過來,他就變成法身菩薩,他得的身是法性身,他居住的土是法性土。法性沒有生滅,所以在極樂世界,人不衰老,壽命很長,相貌一點都不改變。我們這個世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就是一念,沒有第二念。也不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還有個動的相,它如如不動。到極樂世界,你的身、你的心、你的環境就跟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完全相同,心是清淨的,身心世界都是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在那個地方最明顯的就是分身,他能夠分無量無邊身,去成就無量無邊的佛事,這個佛事就是自度度他,成就這些事情。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不能不知道。
《淨影疏》裡頭說,「能生物善,名勝福田」,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最殊勝的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無比殊勝的福田。眾生覺悟了,他就發菩提心,他就能一向專修。「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至於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其義自見。殊勝吉祥,文殊大士聖號之涵義也。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這個音是梵音,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可以翻成勝,殊勝、微妙、第一,有這些意思在裡頭。師利也是梵語,文殊師利完全是梵語翻譯的,師利可以翻成德、吉祥。「《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文殊在大乘「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七是表法的意思,表圓滿具足之意。那換句話,七佛是什麼?一切諸佛之師,一切諸佛之師是智慧,它代表智慧,代表根本智。根本智現前就成佛了,是取的這個意思。「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個個都具足「文殊大士之智德」,就是根本智,「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一切人天修福,你就到這來修,決定得殊勝果報。所以這幾句要連起來念,意思就非常的清楚,「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他有條件接受供養,為什麼?人家來供養他真得福報?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福慧莊嚴」。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都說什麼?極樂世界菩薩,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這個樣子。是願意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還是要在此地繼續搞六道輪迴,這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地方。那我們在這個世間,今後怎麼個修法?各人志願不相同,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佛法隨緣不攀緣,佛度眾生永遠是這樣的,完全聽由你自己。我們既然明白了,真相搞清楚了,現在在這個世間,斷一切惡不著斷惡的相,修一切善不著修善的相,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四句接起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幹!一定要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再被這些假相迷住了,不要再被這些假相染污了,這個重要。
我們看下面註解,『赫奕』,「赫者明也,奕者盛也」,光明盛大的意思。『雄猛』者,「《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對世尊的稱讚。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就這個意思。「世尊斷盡一切煩惱,大雄不怯,勇猛精進,故曰雄猛。《淨影疏》云:佛於世間,最為雄猛」,這對世尊的稱讚。『無畏』者,「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四種無畏特別指說法,為什麼?佛沒有不能解答的問題。「又《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化是教化,教化眾生的心沒有畏懼。說明佛有智慧、有德能,教化一切眾生這是家常便飯,對於一切眾生理事、性相、因果透徹了解。怎麼了解的?見性了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離自性,你見性,你就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佛法的修學以什麼為宗旨?明心見性,共同的宗旨,八萬四千法門都以這個為宗旨,念佛也不例外,念佛人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因為這個世界障緣太多,你做不到,彌陀給我們一個方便,讓我們換一個學習環境,你就能做到了,到極樂世界再去完成明心見性。所以對於教化一切眾生,沒有畏懼、沒有恐怖,沒有不能解答的問題,沒有任何能把他難倒,這叫無畏。
『相好』,「卅二相、八十隨形好」,極樂世界的菩薩個個具足。這個具足是說什麼?是說菩薩的化身。在什麼地方看到?在十方世界,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說在極樂世界的那個身,那個身是報身,報身一般人常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世尊在《觀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面都有化佛、化菩薩,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如是,每一個人皆如是,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極樂世界菩薩們威光明盛,歡喜,內心自在,表現在外面柔和、喜悅。「雄猛無畏,則既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復顯儀容,威神無比。至於相好,則專指身色」,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為我們解釋《大乘義章》裡頭所說的這一段。
『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他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這種現象我們相信,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看到了,真的見性的人,你難不倒他。惠能大師見性了,要不要學?他說,與學不學不相干,只要見性,沒有一樣不知道。經典碰也沒碰過,你念給他聽,他能夠講解給你聽。所以需不需要學?不需要學。需要開悟,需要見性,真正開悟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明白了。這個裡頭所說的,大乘教講的「無師智」,沒有老師自通的智慧現前,自然智現前,只要在面前,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不需要學的,比學的知道得還清楚。所以東方的教學重在開悟,西方人的教學重在記憶,廣學多聞。中國人不是的,中國古人教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必要多。為什麼?一容易得定,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就是開悟。真有智慧,有智慧就有辯才,有辯才就能教化。
『具足莊嚴』,這一句是總結,具足是圓滿,莊嚴,我們今天講的美好,無不具足。智慧福報、德能相好,『無與等者』,沒有能跟他相等的。「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這句話我們常常記在心上,對現在人介紹佛法就要這樣介紹。什麼是佛?福德圓滿是佛,智慧圓滿是佛。學佛學什麼?就是求智慧、求福德,佛陀教育就是教這兩樁事情。「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那換句話說,福德智慧莊嚴是極樂淨土第一,往生淨土不是為別的,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成就圓滿的福德。這是極讚菩薩的真實功德「至為希有」,沒有比這更殊勝的。
下面這一段,「結成諸佛稱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就是往生的這些人,真讚歎。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
『常為』,不斷的。彌陀弟子、極樂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讚。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
我們看註解,「諸佛共讚,表諸佛為作證明」,證明他們的智慧福德圓滿成就,「同聲稱讚,正顯大士德深」。這極樂世界不能不去,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難,哪一天才有這種境界現前?只有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了,這樣的好事別的地方沒有。『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它的中國意思,直翻叫到彼岸。到彼岸,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可以對應,中國人叫到家,到彼岸就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到家了,就是圓滿了。你會寫字,字寫得非常好,人家讚歎,你功夫到家了;你會燒菜,燒得很好,人人喜歡,你的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這個意思,在印度人稱波羅蜜,是個很普通的稱讚詞。所以,菩薩於一切都得圓滿、都到家了。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三摩地」是禪定,心在?心在定中。這個定不生不滅,那我們就曉得自性本定。「不生不滅者,如《涅槃經》曰:涅言不生」,槃的意思是不滅,不生不滅是大涅槃,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第二句講的話,「何期自性,本無生滅」。自性不生不滅,自性就是真心,換句話說,這些菩薩他們住在真心上,他不是妄心。妄心是念頭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他們沒有妄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他的心住在不生不滅上。
「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這個境界高,是真的,就在現前,一切法確實本來不生,也沒有滅。可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是生滅,這是什麼相?幻相,生滅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什麼?真相沒有生滅,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理解的。「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於偏空」,所以小乘人沒有見到真相,真的不生不滅他沒有見到,他見的是假相。「大乘則從空入假」,這個空就是小乘所證的,證得之後,小乘就定在這個空裡頭,他不出來了,這叫偏真涅槃。大乘不然,證得空了,從空中又能夠回過頭來,去度這些眾生,去幫助眾生,眾生是假的。所以小乘人一入涅槃,不度眾生,所以叫偏真。「於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大乘真妄是一不是二,真在哪裡?真在妄裡頭;妄在哪裡?妄在真裡頭,真妄是一不是二。妄是講事,事可以恆順一切眾生;理,心地乾淨,一塵不染,這叫真正的大般涅槃。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它能夠同時並用,得大自在,沒有障礙。為什麼?相是假的,了不可得,性是真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假是一不是二,這大乘菩薩。
「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斷惡修善,無惡可斷,無善可修。無善可修,天天在修;無惡可斷,天天在斷,這是大乘菩薩。「日涉萬緣,一心空寂」,要這樣才行。如果涉獵外面境界,你心裡頭就有印象,就把它放在心上,那是凡夫,那是搞六道輪迴。菩薩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菩薩的心永遠是空寂,所以,「乃能於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究竟圓滿。天天修六波羅蜜,仍然「安住在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真菩薩。這個境界,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首先我們把這個心要淡化,有執著,不像以前那麼重;有分別,沒有以前那麼嚴重,總讓它淡化,慢慢達到沒有了,這叫真修行,這是真正走菩薩道。
『行遍道場』,「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行遍道場是什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遠二乘境』,不走聲聞緣覺的道路,「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也」,一個目標,究竟彼岸,究竟彼岸是成佛。「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墮地獄不怕,墮二乘可怕,為什麼?地獄罪受完之後,出地獄,他再能修;墮二乘,出來可難了。這是菩薩,我們不能不知道。
最後一段總結,「總結實德無盡」,真實的大德。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這個意思就說,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略說,簡單的說,要詳細細說說不盡。佛有沒有細說?有,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那是細說,這是略說。所以古大德把這三部經稱為一部經,就是《華嚴》、《無量壽》、《彌陀經》,內容完全相同。《彌陀經》說得最簡單,便於受持,做為早晚課來用的,意思是圓滿的,說得很簡單。所以《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的細說,《大方廣佛華嚴》是《無量壽經》的細說。由此可知,你能夠真正通《大方廣佛華嚴》,這個經的味道才講得出來。為什麼?詳細都知道了,略說就容易了,這三部經是一部經,古大德教給我們的。今天三十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