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八六八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十波羅蜜」。我們學到第十「智波羅蜜」,這一段沒學完,可是我們還得從頭念起。

  「智波羅蜜: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很廣。這個智跟前面第六般若波羅蜜意思不一樣,般若波羅蜜是慧,慧,照了真諦,就是對於宇宙萬法的真相通達明瞭,這是般若波羅蜜。至於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這些法是怎麼生出來的,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這叫做智,這不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知道一切萬法的真相、本體、空相不可得,這個智是知有,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他都知道,叫知俗諦。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德用,應用在我們生活上,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這個智,無所不知。般若是無知,般若無知,這一條是無所不知,就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是兩個不相同的地方,我們搞清楚了。所以決斷無惑,對於萬事萬法他能夠決斷,不迷惑,也就是說,性相、理事、因緣、因果他統知道。

  「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是名智波羅蜜。與前之第六度所以異者,彼為」,彼是第六般若波羅蜜,它是「觀空理之智慧」,就是明心見性的智慧,「而此為照有相之智慧」,對於宇宙萬事萬物這些東西他全曉得,就是無所不知,觀空理是無知。「故二度相對,第六度為慧度,第十度為智度」,《成唯識論》上所講的。菩薩知道一切法的真實,這個真實是從事相上說的,跟前面根本智所說的不一樣,知道的事相,一切法相。知一切如來力,這個力是講力用。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力就是德,如來的德用,能現萬法、能生萬法。普覺悟法界門,法界就是我們講的宇宙,性相、理事、因果的全體,總代名詞叫法界。法界就是法身,法界就是實相,法界就是真如,後得智知道這些現象,根本智知道這些現象全是假的,所謂「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般若波羅蜜所見的。

  知道這一切法怎麼來的、怎麼變的,這屬於阿賴耶的範圍。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所變。能變是阿賴耶的意識、意根,這能變的;所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如來實報土不在其內,因為實報土裡頭已經轉識成智,它是自性所生所現,所以他們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法性身跟法性土沒有變易,兩種生死都沒有,分段、變易都沒有,跟阿賴耶不一樣,阿賴耶所變的一切法,兩種生死都具足。所以,根本智跟後得智確實了解宇宙萬有的真相跟現象,現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知道,無所不知。這是智波羅蜜。

  「智度」也有三行,第一種「無相智」,無相智是第六般若波羅蜜所見的,「謂觀達一切諸法性本自空」。一切法,任何一種法,我們今天講現象,任何一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經上所說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第一種,第一種智。第二是「受用法樂智,謂修行證得一切種智,恆自受用,得大自在」。我們常說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裡頭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理事、性相圓融自在,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方廣佛華嚴經》圓滿把這種大自在顯示出來,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沒有享受,學它幹什麼?但是最高的那個享受我們無法想像,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享受,在他們心目當中叫低級享受,不是高級的。這些我們深入經藏,逐步逐步就明白了,大乘經教裡頭佛說得很詳細。最樂的我們能夠體會到幾分就是明瞭、不迷惑,這真樂。

  你看一切法,性相,性能生,相所生;理事,事繁雜,理也眾多,不是一個理。沒有一樁事情沒有理,淨業有淨業的道理,染有染的道理,善有善的理,惡有惡的理,統統都有,沒有理那怎麼會有事?大概負面的都是迷,從迷裡頭產生的,淨善是從覺悟裡頭產生的,總的關鍵在迷悟。迷有淺深不一樣,悟亦如是。所以,事之理就很複雜,相、作用就更複雜。這裡頭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薩沒有一樣不明瞭,他才有他的善巧方便普度眾生。度眾生所現的相、所用的方法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處所而異,不一樣。一樁事情,在不同的時節因緣、不同的處所,佛菩薩用的方法就不相同。但是他的方法非常巧妙,都能夠在當時把事情解決得非常圓滿,解決之後皆大歡喜,這是無量功德。

  第三,「成熟有情智,謂教化饒益一切眾生,成就道果」,這種智慧是教化。你看看,第二是自受用,第三是他受用。一切諸法性本自空,這是體,有體它就有用。自受用裡面最重要的是一切種智,如來證得的。大乘經教告訴我們,法身菩薩就是如來,法身菩薩是真正成佛,只是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除這個之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果地上的如來沒有什麼分別,都是證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後頭括弧裡有個小註,「知一切道」,一切道理,萬事萬物什麼道理而有的,他知道;「知一切種」,種是種類,繁雜,無量無邊,這是佛的智慧,比菩薩高。

  「由此前六不增不減」,前面六個,到這裡講十個,十跟六不增不減,是一不是二。「後唯四者」,這後面方便願力智,「為助前六」,這是幫助前面六波羅蜜的,如果沒有這四種幫助,前面的就顯示不出來。這個六種,布施裡頭有般若,布施裡頭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持戒裡頭也有,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一直到禪定,每一度裡頭統統都有。這是什麼?這是般若波羅蜜起的作用。如果沒有般若,前五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善法,不能出六道輪迴,是福德不是功德。修布施,裡面有方便願力智,那個布施是功德;持戒,戒裡頭有方便願力智,那個持戒是功德。如果沒有這四條,全是福德,福德果報是六道裡面人天福報,這個要知道。用這個標準我們來看這個世間,多少人學佛修行、弘法護法,幾乎都是福德邊上事情,不是功德。念佛求生淨土,要不把這些福德放下不能往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不放在心上,修善也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決定能往生。斷惡修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這是護持佛法,這是普度眾生,所以一定要做,不能著相,不能以為我做了這麼多好事,那就統變成福報了。

  就跟達摩見梁武帝,梁武帝在他面前誇耀,他護持佛法,在佛門做了多少好事,建造的道場,就是寺院,四百八十多座,建道場;看到人發心出家就歡喜、就供養,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為什麼無功德?就是你心裡頭有「我這個功德大不大」,全變成福德,功德就沒有了。功德不著相,著相是福德。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很大很大,福德很大;功德,功德沒有了,著相就沒有了。所以積功累德,修的功德只有自己曉得,比我境界高的人曉得,境界不如我的他不知道,他是凡夫,跟我同等境界的也未必知道得很圓滿。這些事情,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經教不能不學,不學真不知道,不學往往很容易把福德誤認為是功德。

  後面這四者都叫做權智,都叫做後得智,也叫做差別智,它能助前面六種行。實在說,它是助道法,能助菩薩一切善行。「方便善巧,助施等三」,布施、持戒、忍辱,幫助這三個。「願助精進」,方便幫助前三,願幫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令修滿故」。般若知空不知有,有這個智,空有皆知,智慧就圓滿。我們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證得了根本智,就是第六,般若波羅蜜,真正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知道。這個地位是什麼?圓教初住菩薩,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文殊教他去參訪,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成就方便願力智,而且讓方便願力智起了很大的作用。布施波羅蜜圓滿,怎麼圓滿的?慳貪的念頭沒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怎麼圓滿的?惡念沒有了。有一個不善的念頭,持戒波羅蜜不圓滿。不善的念頭沒有,善念也沒有,忍辱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見到事實真相,受什麼樣的侮辱不動心,若無其事,即使歌利王割截身體,凌遲處死,他也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忍辱波羅蜜圓滿,精進波羅蜜圓滿,真正制心一處,這心放在哪裡?心跟真如相應,回歸自性,在淨土講,回歸常寂光;常,不生不滅,寂,不起心、不動念。滅,煩惱滅了、生死滅了,煩惱是因,生死是果,統統滅了,這常寂光,光明遍照,遍照法界。遍照法界得大自在,自受用;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個樂,他受用。你看這四樣,方便願力智,是普通大乘經上用四個字來形容它,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的內容就是方便願力智,讓我們修行圓滿。如《解深密經》裡頭廣說,《解深密經》把這樁事情說得很細,很詳細。

  「此實有十」,這個波羅蜜實實在在是有十,「而說六者」,平常都講六波羅蜜,都說六度,「應知後四」,後面這四個,「第六所攝」。說六度,後面這四個全包括在般若波羅蜜裡頭,般若波羅蜜有體、有相、有作用,統統包括在那裡。說十就是把般若波羅蜜單講體,它的相跟用就分開來了。相是什麼?相就是智;用是什麼?方便願力是用。這樣一講就很清楚,般若是體,智是相,方便願力是作用。「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這個後得智,它緣世間法,也就是它緣十法界。十種波羅蜜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能摧十種煩惱」。摧就是滅的意思,就是它有能力幫助我們滅十種煩惱,就是十波羅蜜能滅十種煩惱。這十種煩惱就是見思煩惱,佛把見思煩惱歸納為十類。見惑,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總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這些教初學就不方便,太多了,所以佛把它歸納,見惑歸納為五類,思惑也歸納五類,這叫十煩惱。《佛學大辭典》裡面,我們把這段文節錄下來,「(名數)開六煩惱中惡見之一而為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分為這五類。「六煩惱」,《百法明門論》上講的六個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再把惡見,惡見是見煩惱,前面這叫思煩惱,是思想裡的錯誤,不正確的思想,貪瞋痴慢疑。見是見解,看錯了,思惑是你想錯了,這個問題大了。為什麼?佛常講,我們都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想錯了,所生的一切境界相全出問題了。你看今天世界上的人,他所想的是不是貪瞋痴慢疑?他所看的,他的看法,是不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全是。換句話說,今天舉世之人,絕大多數都生活在煩惱當中,「十煩惱」,具足十煩惱。這是講他的看法跟想法全都錯了,這一錯麻煩大了,為什麼?開口就說錯了。

  劉素雲居士這幾天在這做的報告,這個光碟我看了,講得很好。她講到眼前這些教育,問這些學生,十幾歲的學生,問他們心裡第一個想的是什麼?賺錢,賺錢愈多愈好。學會了就跳槽,什麼跳槽?哪個地方待遇好就到哪裡去。我在這裡一個月賺三千塊,那個地方給我三千五,我馬上就過去了,唯利是圖。這是什麼?貪!貪不到就發脾氣,瞋恨。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行為?這是愚痴。傲慢,從傲慢產生嫉妒,看到別人超過我,想盡方法去整他、害他,都在造罪業,造的是什麼?口裡頭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造的是殺盜淫妄,這還得了!這個果報就是摧殘自己的身心,身心不健康,毀掉自己的前途,造成社會動亂,造成地球上災異頻繁。

  如何來拯救?那就是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要大乘佛法,他講的兩個,孔孟學說治標,大乘佛法治本。這兩樣東西同時進行,標本兼治,會產生效果,會讓人清醒過來,人只要清醒過來。可是治之本在孝親尊師,這是性德裡頭的核心。性德的核心不是哪個發明的,不是哪個勉強要求你,不是的,這是自性,你覺悟了,你自然孝親尊師;你不孝親、不尊師,你在迷,你沒覺悟。這東西不要人教的,小孩一出生,他就愛他的父母,沒有人教他。你細心去觀察,嬰孩才生下來幾天眼睛張開了,你看他看他的父母,細心觀察,能看到對父母的愛,所以這是天性。稍稍長大,父母教他對老師要尊敬,尊師重道,這是很小他就接受了,根深蒂固。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我們的身體、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中國古禮,對老師跟對父母是同樣的孝敬,完全沒有分別。所以古人常說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都要照顧。

  古時候老師教學生非常認真,他為什麼?學生教出來了,將來學生有前途,他全家都有保障。為什麼?學生會照顧他,學生知恩報恩。要讓父母、要讓兄弟姐妹都能過到好生活,跟自己一樣,這大孝。如果兄弟姐妹過的生活跟自己比,比自己差一等,父母心裡頭難過,不舒服;老師的兒女生活比你也差一等,老師心裡也很難過。所以六和敬裡頭講「利和同均」,先跟哪些人同均?先跟父母老師,跟兄弟姐妹,跟老師的兒女,先跟這些人同均,然後跟著距離愈遠的可以減一等,可以遞減。但是跟父母,跟兄弟姐妹,親兄弟、同胞兄弟姐妹,跟老師的兒女,這個不能夠有差等,要一樣的,我穿的什麼大家都一樣,我吃的什麼大家都一樣,這叫真孝!這孝子。如果沒有受到好的教育,他怎麼會知道?一教他就知道,知道什麼?這是應該做的事情,天經地義,做人應該這麼做。中國古聖先賢教育、大乘的教育,在全世界真的只有印度、中國有,其他的族群裡頭沒有這種教育。中國傳統教育可以說,全世界各個種族裡頭,教育最精彩的、最圓滿的都在中國。

  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為什麼要學佛?我們是人,應該要有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就沒有白做人。做了人,這一生當中沒有享受到最高的享受,白來一趟。學佛,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這就叫佛,學佛我就希望得到圓滿智慧、圓滿福報。智慧在前,福報在後,因為有智慧才真正得到福報,沒有智慧得不到。但是在一般說法,把福報擺在前面,智慧擺在後頭,福慧。為什麼?福是果,慧是因,先把果放在外面大家喜歡,人哪個不喜歡福報?說智慧他搖頭,他不懂,福報他喜歡。你要有大福報,先求大智慧,大智慧得到,大福報就現前,福慧雙修。「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智慧跟福報。足是什麼?滿足、圓滿了。這兩種圓滿就叫做佛。別人問什麼是佛,你這樣解釋,你看他要不要。你要不要福報?沒有福報你就貧賤,沒有智慧你就愚痴,你要不要貧賤、要不要愚痴?這個不要,不要就學佛,學佛才能真正得到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得要真幹!

  十波羅蜜確實能斷十種煩惱,「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十種煩惱滅了,十種真如就現前。我們看這資料裡頭有十種真如,《佛學次第統編》裡面說的。「圓成實性,即諸法勝義」,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義理,就是三性裡頭的圓成實性。「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就是圓成實性。「言真如者,真實而不虛妄」,這是真的意思。什麼叫真?真是實實在在,不是虛假的。如是什麼意思?「常而無變易也」,如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這叫如。「十真如者,雖真如性實無差別」。真如只有一個,哪有十個?十個怎麼來?「隨勝德假立十種」。這個勝德是殊勝的德用,從它作用上說十個,其實是一個,一體。那十就是表法,十代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

  智慧真開了,圓成實性證得了,這個話就是禪宗裡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就是圓成實性,就是真如自性現前。那是什麼?圓滿的智慧,無論用在什麼地方,點點滴滴無不與真如相應。這就是諸佛如來的生活,就是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人生最高的享受成佛才有,菩薩有高等享受,不能算是最高。最高的享受,在物質、精神上得大自在,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高等享受。有分別執著怎麼樣?那就是付出代價的享受。代價是什麼?造業受報。你行善,三善道受果報;你造惡,三惡道受果報,造業。不分別、不執著不造業,就不是業報,不是業報就是高等享受,凡是業報就不算高等享受。最高的享受是高等裡頭的高等,高等享受可以說阿羅漢、辟支佛得到了,他們的受用裡面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所以他們的享受沒有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高等享受;高等裡面的高等是實報莊嚴土的享受,不但見思沒有、塵沙沒有,無明沒有了,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最高的享受。

  享受裡頭,縱然是非常辛苦,物質生活條件很差,甚至於像釋迦牟尼佛,天天出外托缽,就三衣一缽,他的享受是什麼?是最高的享受。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托來的飯菜味道怎麼樣?最上的美味。人家供養的不是這好東西,可是它會變,不是常講的境隨心轉!齋主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樣,齋主的心那一天有煩惱,有很多不痛快的事情,所以齋主這碗飯味道不好。可是佛的心好,到佛手上佛就把它變了;自然轉變,不是有意去變,變成最上的美味。相隨心轉。別人吃的是毒物,是有毒的、是要命的,佛吃了對身體有營養。他把它變了,不是他服毒,他把它變化了。可以變的,因為物質是相同的,只是排列組織不一樣,所以到佛這邊全變了。佛的心清淨,這食物就清淨;佛的心善良,這食物就善良,都是好東西。所以境隨心轉,你要記得這句話。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只要通過佛跟法身菩薩,決定變得最好,我們一般講磁場,它就不同,佛菩薩有能力把它改變。改變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所以下面這十種是代表,其實性德應用在一切萬物就變成萬德莊嚴。

  第一個,「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二空,人空、法空。這個話從哪裡講起?從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對話上講起,你就很容易懂。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句話裡頭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凡夫心裡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念?有幾個相?有幾個識?問了三個問題,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凡夫一念當中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答覆念。念是什麼?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就是念頭。相,相是物質現象,識是精神現象。五蘊裡面,色就是相,識是受想行識,這四個叫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後面那個識是阿賴耶識,全的。

  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才把五蘊皆空明白了。五蘊皆空說什麼?就是說這個,這一念。這一念不是釋迦牟尼佛問的那一念,是彌勒菩薩答的這一念,那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是十萬,十萬是個單位,多少個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彈指,我們現在科學上一般,時間的單位是用秒算,那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我們彈得快,一秒鐘,大概我能夠彈到四次,我相信比我有彈得快的,比我年輕、比我體力好的,至少能彈五次。五再乘三百二十就變成一千六百,單位是兆;換句話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人空、法空都在其中。可不可以得?得不到,你根本沒有感覺。

  我們可以做實驗,這個實驗不難做,這是從前電影的底片,幻燈片,這個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播放二十四張,二十四張是一秒鐘。我們可以做實驗,在一秒鐘裡頭,我們把二十四張裡面留一張,留一張有這個幻燈片,其他的二十三張統統把它抹黑。放映的時候,這一秒鐘當中,放映的時候你都看不見,銀幕上全是漆黑一片,只有這一張放了光。但是放光,一下就沒有了,因為它只有二十四分之一秒,只有這麼長的時間。那我們看的感官,有沒有看到?看到了。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曉得,只知道光一閃就過去了,裡面什麼也沒看到,是這種現象,二十四分之一秒。現在佛告訴我們,速度多快?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問你有沒有看見?沒看見,什麼都沒看見。這種生滅現象就在眼前,你就看不見,它太快了。今天科學的儀器可以說是相當進步,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個現象,一千兆分之一秒,現在科學儀器能捕捉到,這都是從前科學家不敢想像的。科學還要進步,因為佛說的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現在能看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說什麼?二空所顯,人空、法空,也就是說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經》總結的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現象是真的,不是假的。遍行真如,遍是普遍,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法漏掉的,所有一切法都在其中,全是二空所顯,人空跟法空。這第一條。

  第二,「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一切法的德用,它的體全是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從外來的。譬如我們今天講,就用佛法五蘊來說,五蘊是最小的物質現象,是物質的基礎,物質基本的單位,《金剛經》稱為一,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這一個東西組合的,叫一合相。我們人身體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人身體是一合相,房屋也是這個一合相所組織的。大到地球,到太陽系、銀河系,全是一合相組成的;小,隨便拈一物,這是一物,都是這一合相組織的,離開這個一,這一法,一切相都沒有。這個一合相裡面有物質現象,有受想行識這四種精神現象。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行的意思就是它相續不斷,那個識是阿賴耶。阿賴耶是一切虛妄的根本,它從哪裡來?它從迷來的。佛在經上講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也叫無明。

  經上常說,「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是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這個三細極其微細,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宇宙的源起、生命的源起、萬物的源起、我的源起,我從哪裡來的,這從阿賴耶三細相變出來的。變出來有沒有先後?沒有,佛經上常說「一時頓現」,同時,沒有先後次第,同時出現、同時消失,佛在大乘經上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出生跟消失,這個時間就叫一念,一念就是一個生滅,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今天科學家稱這個為微中子。黃念祖老居士在這部經上,最初他的那個原本,油印本,給我那個本子,我在台灣給他印了一萬冊,那個本子上沒有這段文,這段是以後補充補進去的。也就是說,他完成這部註解的時候沒有看到這個信息,到以後看到這個信息,把這段東西補在裡頭。

  科學家最新的發現,這個發現了不起,這個發現把佛經上講的阿賴耶總算是給我們搞清楚了。阿賴耶怎麼講,我們講了幾十年都是個謎,沒有辦法講清楚。我們今天這個講法,過去法師,講經的法師沒說過,怎麼知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無法想像。這是科學對佛法的貢獻,讓我們這些煩惱業障習氣深重的人,沒有辦法修成那麼深的定功,我們藉科學儀器也發現了,證明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證明八地以上的定功是真實的。八地菩薩他們不需要儀器,他在定中現量境界親自看到了,看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現象,一秒鐘裡頭一千六百兆次這個頻率,所以他清楚,比科學家還清楚,因為他是現量境界,科學家藉儀器,比量境界,不是直接看到的。所以真如具無量無邊的德用,我常把它說做德能,於一切法最為勝故。只要是法,決定具有真如的德用,問題我們有沒有發現,或者稱之為發明;發是發現,明是明瞭,你真正發現明瞭,你就能用它,它就會為你服務。

  第三個叫「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這是什麼?這是如來的教學,是從真如裡頭流出來的。那我們知道,所有一切凡夫,就是沒有見性的,沒有明心見性的,他所有一切教法是從阿賴耶裡頭流出來的。阿賴耶裡面所流的是知識,因為阿賴耶的根是迷而不覺,這一念不覺,阿賴耶流出來的東西不覺。明心見性的人流出來它是覺,它是真如,它是真實智慧。阿賴耶流出來的,是從資料庫裡頭那些記憶。有這些定功的人,這個定是什麼?世間禪定。李老師以前跟大專學生介紹佛法,講六度講到禪定,他講禪定有三種,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上上禪定。這跟初學講是很有益處的。世間禪定是四禪八定,這個定功修成之後,對於六道裡面的情形完全明瞭,為什麼?他見到了。上面二十八層天,下面到無間地獄全能見到,是他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對這些事情能了解一些是聽說的,是看到經典上記載的,我們沒有親自看到,這不是現量境界,這屬於知識,不是智慧。

  出世間的禪定不一樣,小乘的禪定出世間。小乘的禪定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斷、無明沒斷;大乘的禪定斷塵沙煩惱,無明沒斷,所以大乘禪定止於菩薩,十法界裡菩薩。十法界裡面佛的禪定就是上上禪定。上上是什麼?破無明,證法身。這個禪定一得到,十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他回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稱為一真法界。這大乘禪定,可以說它是大乘上上禪定。到等覺以上,《華嚴經》的妙覺果位,那個境界是回歸自性本定,究竟圓滿的大定,是自性本定;也是惠能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第四句話,「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

  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講經說法,是從真如所流的教法,我們不能不尊重。不但我們不能跟他比,別教三賢菩薩不能跟他相比,天人更不必說了。為什麼?我們從一處去想,我們的心沒有他清淨,我們的心是動的,他們的心是不動的。我們心裡頭有念頭生滅,前念滅後念就生,這個念頭不斷。念頭斷了,境界就沒有了。所以這個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一種什麼現象?相似相續相,確確實實沒有兩個相是相同的。就像我們這電影的幻燈片一樣,一秒鐘二十四張,十秒鐘二百四十張,一百秒鐘二千四百張,那一個小時多少!沒有兩張是相同的。我們今天的頻率比電影的倍數高太多了,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十秒鐘是一萬六千兆。十秒鐘一萬六千兆,單位是兆,沒有兩個念頭相同。所以給你講不生不滅,它速度太快了,決定得不到,就在你眼前你也看不到。

  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所接觸的現象,真的是無量無數這些微中子聚集在一起,科學家叫糾纏在一起。糾纏的方式不一樣,讓我們看到各種不同的境界,是這麼回事情。除了微中子之外什麼也沒有,而微中子也不存在,我們看到它,早已經過去了。就如同我們夜晚看天空的星星,我們看到星星很明亮,可能這個星星早已經死掉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是光。它那裡發出光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要經過幾十個光年,如果說是兩百光年、三百光年,那就是二、三百光年以前的星它的光我們才收到;如果說是幾億光年來的,那距離我們時間太長了,現在在不在不知道。幾十個光年的可能它存在,幾百光年以上它存在不存在是未知數。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看到所有物質現象,它那個原點,這就講原始點,原點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一個光點,它一下就不存在了,但是它留下來的影像統統混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有這些東西存在,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存在,實際上它早就消失掉了,我們看到的是幻相。所以經上舉的比喻比喻得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比喻它的快速,消失得太快,「應作如是觀」。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會在這個境界相裡頭如如不動。

  說明這些事實真相,這個智慧、言語,都是從真如裡頭流出來的,不同世間,世間所有的教學是從阿賴耶識裡頭流出來的。阿賴耶識是你自己的資料庫,這裡頭有現前的知識,你這一生所學的,有過去生中的知識。絕大多數的人只能用到現前知識,確實有少數能用到過去的知識。再有高明、有神通的,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我自己資料庫裡沒有,我可以把別人阿賴耶裡面東西拿過來用,別人學的變成我的。為什麼?阿賴耶是通的,這資料是通的,所以可以取得別人的東西。這都很不可思議。那你要是明心見性,一切諸佛菩薩的東西你都能拿到,都可以變成自己的。這是佛的教法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你要知道。

  第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真如是自性,自性像大海一樣。真如的能量是大海,我們自己是什麼?是大海裡面起的個水泡。我們執著這個水泡是我,執著起心動念是我的心,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身,堅固的執著,那大海的能量,我們所得到的微乎其微,就那麼一小塊。如果你覺悟,你不執著了,不再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你肯定、承認整個大海是自己,那能量就不可思議,那個能量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菩薩是法身菩薩,普通菩薩沒有這麼大能量。所以真如無所繫屬,不屬於諸佛如來的,也不屬於法身菩薩的,它是什麼?屬於誰的?佛在經上說了一句話,「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十方三世佛,把我們全包括在其中。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

  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沒有一個不成佛的,為什麼?他有佛性。植物、礦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就是一切種智,我們前面學過的,自性圓滿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同圓,我們跟佛同,跟一切眾生同,圓是圓滿,我們同樣證得圓滿智慧,這同圓種智。你真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敢小看一株小草,不敢小看一片樹葉,不敢小看一粒塵沙。為什麼?真如自性也在其中,它有靈性。我們通過水實驗知道水,水是物質。一滴水,多大一滴?針尖,用針尖沾一滴水,放在玻璃片上。把它擺在冰箱,冰箱用低溫,攝氏零下五度,它就會結冰,結成雪花。再拿出來放在顯微鏡裡頭觀察你就知道,這個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換句話說,它能看一切萬法,它能聽一切音聲,它懂得宇宙一切萬法的念頭,比我們人厲害,我們人不如它。我們對於沒有學過的語言不懂,它全懂,無論什麼樣的語言它聽得懂,無論什麼樣的文字它看得懂,寫一個愛字,各種不同文字去寫,它全知道,比我們能多了。為什麼它能?因為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的能力喪失掉了就是分別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我們的能量也能恢復,然後知道這不是一個稀奇事情。所以要知道真如,真如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無所繫屬的,不歸於哪一個人,一切眾生平等平等。佛所有的我們人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連泥沙、礦物都有,何況是生物!一棵樹上一片小小的樹葉,乃至於樹葉裡頭你給它掐一點點下來,統有,統具足,我們肉眼看不見的。

  前幾年我有嚴重的牙周病,自己不知道,對照鏡子只看到牙齒跟牙齦邊界地方有一條黑線,我想吃東西大概髒東西在裡頭,不知道那是牙周病,因為沒妨礙,不覺得。劉大夫用一根針,把那個黑的東西刮一點點,在針尖上我看到一個黑點,他把它放在顯微鏡下,顯微鏡接上電視。電視不大,只有這麼大,接到電視一個畫面給我看,我看那個電視畫面上全是蛆,在那裡動。他告訴我,這就是你牙齒那一點點。怎麼這麼多!他說這個嚴重你不知道,你還能講經,大概佛菩薩保佑你。這種情形下你的牙根全部毀掉了,這麼多細菌在吃。我說你放大多少倍?三千六百倍。三千六百倍你看到全是一群,好多。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洗刷,洗得乾乾淨淨,再到裡面去刮,拿來給我看,只有一、二個,幾乎都看不到了。

  這所謂叫細菌,放大三千六百倍你看到大約這麼長,看到一個小蛆,它在那蠕動,那肉眼看不見的。一個我們肯定看不到,一個細菌決定看不到;那麼一大堆,電視畫面上擠滿了,沒有空隙,全是滿的。不知道這個牙齦那條黑線是這些東西,看了之後才知道可怕。才曉得刷牙,牙齒不要刷,牙齦也不要刷,要刷哪?就是刷那個溝,這裡頭不許有任何東西在裡頭,我們才懂得。以前拼命刷牙齒,以為牙齒刷得白白的,牙齒沒有什麼關係,白與黑都沒有關係,只要健康好用。才知道什麼叫牙周病,以前知道這個名字,不懂得什麼叫牙周病。

  所以要曉得,真如智慧德相深廣沒有邊際。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萬物裡頭它統具足。所以我們不需執著、不需依取,它無處不在,只要把障礙放下。障礙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障礙。於一切法不執著,這就是阿羅漢;不分別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就證得真如。菩薩沒有證得,別教三賢沒證得,別教初地證得了。別教初地跟圓教初住,他們所證得的功夫是平等的,雖然這講斷煩惱平等,智慧不平等,智慧,圓教比別教高太多了。所以別教初地菩薩跟圓教初住比,智慧比不上,斷煩惱是相同的。圓教跟別教到底差在哪裡?心量不一樣。圓人確實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別教還沒有,沒有那麼大的心量。怎麼時間到了?好,我們就學到第四,無攝受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