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二十四頁第四行,「歎佛」。請看經文: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註解說,「下曰,於虛空中,共奏天樂。表諸菩薩復以天樂供佛」。前面是散花,這是以音樂供佛。「天樂之中,以微妙音,歌歎佛德,是表諸菩薩於禮供中,兼修讚歎。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俱舍論》曰:佛德者,諸有智者,思維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圓是圓滿,三種圓滿的功德。「其三者何」,第一個是「因圓德」,修因圓滿功德,第二個是「果圓德」,第三個是「恩圓德」。

  這三種,《法相辭典》裡頭有簡單的資料,就是《俱舍論》上所說的。《俱舍論》二十七卷第五頁說,「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其三者何?一、因圓德,二、果圓德,三、恩圓德」。「初因圓德,復有四種。一、無餘修。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修無遺故」,這是第一。無餘修是將福德、智慧修圓滿了,這才無餘。二種資糧,修無遺故,這叫無餘修。我們在三皈依裡頭常常念的「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是什麼?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智慧。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了,無欠無餘,就是這個意思。有很多初學的,看到這個名詞產生誤會,這個誤會實在講很久就有,望文生義。皈依佛,二足尊,兩隻腳裡頭最尊貴的,這個說法,這個說法還在外國的佛學字典。

  曾經有個外國人,學佛的,到台中來向老師請教,老師給他說的,他都搖頭,都不能接受。老師看他手上拿了一本書,問他,你那是什麼東西?他說佛學字典,英文翻譯的。老師就叫他查一個「二足尊」,裡面註解果然是兩隻腿裡面最尊貴的。老師就說,行了,不必談了,既然字典上都這樣寫,那還有什麼好談的!所以一笑了之。回來告訴我們,佛法就連這些普通的名相,都被一些真的所謂專家學者誤解了,這是修學學習,叫粗心大意。叫他查了幾個,意思都是有問題的,這才提到中國的翻譯可貴。佛法傳到外國,外國人翻譯出來的完全走樣子了。這種狀況我們要知道,李老師給我們說這個話,五十年前的事情。所以,這個二是二種資糧,就是兩個條件,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就叫成佛了。換句話說,菩薩福德智慧有,還沒有圓滿。這第一個,修因。

  第二,「長時修。經三大劫阿僧祇耶,修無倦故」,這是長時間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知道三大阿僧祇劫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我們現在修學都不算,都不在內。什麼時候開始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那一天起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的習氣才斷乾淨,這法身菩薩。你說學佛不容易!一般講凡夫修成佛要無量劫,這個話很有道理。第三種,「無間修。精勤勇猛,剎那剎那,修無廢故」,也就是說修學沒有中斷過。這統統講的是法身菩薩。我們六道凡夫壽命短促,縱然一生精勤,壽命到了,來生再得個人身,至少耽誤十幾年,這中斷了,不能夠相續不斷。所以這是法身菩薩。

  第四,「尊重修。恭敬所學,無所顧惜,修無慢故」。這就是印光大師常講的誠敬心,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沒有圓滿的恭敬,真誠恭敬,這個沒有辦法,他學不到,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很難受益。最後修無慢故,沒有傲慢心。這個驕慢,嚴重煩惱。初學佛的人都還很謙虛,能有一點點佛法了,或者講經教學了,別人這一讚歎,傲慢心生起來,就退轉、就墮落了。所以修學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太少了,什麼原因?懈怠、墮落,我們講淘汰掉了。淘汰裡頭第一個因素就是傲慢。這個傲慢他知不知道?有的人知道,有的人還不知道,沒有覺得他傲慢。古人從小有很好的紮根教育,有基礎,懂得孝親尊師,所以學東西容易成就。現在太難了!佛菩薩來教,很不容易折伏他的煩惱習氣。這是今天學佛困難的地方,我們都必須要知道。

  第二個,「果圓德」。前面說因,有四種,果也有四種。第一種「智圓德」,第二種「斷圓德」,第三種「威勢圓德」,第四種「色身圓德」,有這四種,下面有解釋。「智圓德有四種」,第一個是「無師智」,沒有老師教你,自己開悟了,這是無師智。我們從惠能大師那裡能看到,惠能大師沒有到黃梅之前,你看《壇經》上講這故事,他賣柴,偶爾聽到窗戶裡頭有人念經,他也不知道念的什麼經,但是他能聽得懂,能聽出味道出來。那念經的人還不懂,他能懂,這是無師智,他沒有學過。他在逃難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受持《涅槃經》。《涅槃經》有兩個版本,分量都很大,一個是四十卷,一個三十六卷,大部頭的經典。比丘尼天天讀誦,他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了,他把這一段的意思講給她聽,這比丘尼非常驚訝,他講得好!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比丘尼說,你不認識字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不認識字沒有關係。這無師智。

  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來的。《往生論》上講得好,《往生論》上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總共說了二十九種功德成就。二十九種這是廣說,略說?一法句。什麼叫一法句?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莊嚴,它的根本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從哪裡來?從真誠心來的,只要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智慧就向外流。你看,看得懂,你聽,聽得懂,沒有學過的,聽了、看了統統生智慧。所以頭一個是無師智。我們講某人的天分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一聞千悟,都屬於這一類的。

  現在這一類的人少了,為什麼少了?他從小的心就不清淨,他就被染污了。你看小孩一出生,現在看什麼?看電視,電視裡面這些影像他全都收去了。嬰兒記憶力好,腦子裡頭完全是這些東西,先入為主,長大了拔都拔不掉,洗都洗不乾淨,你看這個東西多嚴重。從這些地方看,今天學佛多麼難!我們有這個緣分,《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緣有了,能不能成就那就在善根福德,善根是智慧,福德是清淨心。人心地清淨,這個人有福。心地不清淨,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財富都是假的。為什麼?他煩惱很重,他憂慮很多,他不會快樂,他沒有智慧,這種人我見過。

  「二、一切智。三、一切種智。四、無功用智」。這些在佛法裡學的,一切智,小乘人學的;一切種智,大乘菩薩得到的。阿羅漢有一切智,菩薩有道種智,佛有一切種智。第四個無功用智,無功用智在哪裡?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成就的是無功用智。斷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這個習氣沒有方法,所以叫無功用智,說此處用不得力。稍稍用力就墮落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實報莊嚴土的菩薩,這四十一個階層,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的。起心動念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無明破了。無明雖然破,有習氣,習氣就不是那麼容易破掉的。習氣只有讓時間久了,慢慢自然沒有了。多長的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四種智慧他都圓滿了,叫智圓德。

  斷圓德裡面也有四種,第一個「一切煩惱斷」,通常講的是小乘,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緣覺見思習氣斷了。「一切定障斷」,這是法身菩薩。一切定裡頭有障礙,用什麼去斷?智慧、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能斷。第三個「畢竟斷」,這是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畢竟斷。第四個「并習斷」,三種煩惱的習氣。見思的習氣,辟支佛斷了;塵沙的習氣,別教三賢位的菩薩斷了,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習氣斷了的,才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畢竟斷這是法身菩薩,習氣斷了這是妙覺如來。

  第三個威勢圓德,也有四種。「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威勢是起作用,有智德、有斷德。斷德是成就德行,智德是成就智慧,都是屬於圓滿的。威勢自在,威勢能夠加持眾生,能夠利他。所以,於外境化變住持自在威勢,這個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個地方是講如來的圓滿,這個如來是講妙覺如來。如來住在哪裡?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眾生有感他就能現身,能現種種身。你看,在實報土現報身佛,在同居土、方便土現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應身。時間短促的,不是很長的,個人的,不是群體的,佛常用化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第二個,「於壽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勢」。佛菩薩壽量是自在的,壽命長短不是自己的意思,眾生的緣分。有緣長住,緣盡了他就不現了。他自己沒有意思,自己要有意思的話,他就不是佛。不但佛沒有意思,法身菩薩就沒有意思了。實報土的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你記住這個。他起心動念就沒有見性,他就不是法身菩薩。還有起心動念,別教的三賢,圓教?圓教在十信位。所以這個地方就講別教比較容易,別教三賢。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這見性了,見性的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妄想是什麼?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有能力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都沒有,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有執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真正懂得,常常提醒自己就有好處。什麼好處?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盡量去學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境界就提升了。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我們沒有辦法,不是我們境界。但是不執著、不分別,行,我的分別執著減輕一點。修行有沒有功夫完全在這裡,如果你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輕,你的功夫就一年比一年上升。如果學得很好,甚至於講經教學,說得天花亂墜,分別執著跟去年沒有減少,你的功夫沒進步。如果分別執著比過去還要嚴重,那完全退轉了,說明我們學佛沒有收穫。那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佛學,學的是佛學常識,現在人講知識,佛教的知識,佛教裡頭的智慧、功德一點都沒有,這個不能不搞清楚。如果拿佛教的知識當作學佛,就大錯特錯。這個可以拿到佛學博士,可以在學校裡做個好的教授,與了生死完全沒有關係。將來到哪裡去?依舊搞六道輪迴,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壽命長短統統靠緣分。緣分是什麼?眾生肯學,眾生尊重你,你說話他聽,就多住幾年;眾生不聽,不想聽你的、不歡喜你的了,你的緣盡了,緣盡就該走了。我們念佛的人到哪裡去?求往生。什麼時候緣成熟了再來,這就對了。

  第三,「於空障極遠速行大小相入」,於空障、極遠速行,極遠這是講距離。這是什麼境界?時間跟空間破了,「大小相入自在威勢」,時間跟空間破了。極遠速行是時間,大小相入是空間,時間跟空間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講神通,小的神通阿羅漢就有了。小乘裡面講六種神通,大乘裡頭還是這六種神通,但是小乘跟大乘不能相比。小乘的通不出三千大千世界,大乘通太大了,遍法界虛空界,遠距離能夠立刻就到了。為什麼?沒有空間,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大小相入,大入小,這很稀奇,小入大,這是我們常識上見到的。大入了小的,這叫芥子納須彌,這個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能做到,因為自性裡頭沒有大小。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沒放大,世界沒縮小,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世界一樣的。誰能夠入進去?普賢菩薩,能入微塵世界裡頭去供佛、去聞法,普賢菩薩能做到。這個普賢是說的當位普賢,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大乘經上說,能入微塵境界,八地以上,七地以下還沒有這個能力。

  第四,「令世間種種本性法爾轉勝希奇威勢」,這個是教化眾生所示現的神通。他能夠令世間種種本性,這個本性不是自性,是萬物的體性,差別的體性,能夠法爾轉勝,他能夠變化,這是神通的示現。在必要的狀況之下,神通能度眾生,幫助眾生生起信心。佛對什麼人現神通?不是一般人都現神通,對大威德的人。這個人有地位、有影響力、有大財富,他要相信了會影響很多很多人,所以對這種人才現神通。像我們中國過去,現神通的人不少,《高僧傳》裡頭有一部《神僧傳》,其實《神僧傳》都是從《高僧傳》裡頭節錄出來的一些現神通的。像寶誌公,觀世音菩薩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都有現神通這個事情。宗門裡面家戶喻曉的寒山、拾得、豐干和尚,還有我們布袋和尚,彌勒菩薩,都有這些事情,這教化眾生。這是威勢圓德。

  「威勢圓德復有四種」。第一種「難化必能化」。剛強難化,為什麼必能化?這個剛強難化的人過去生中在佛教裡有很深的功夫,很深、很厚的善根,一時迷了。他在這個世間一定是大富大貴,要沒有這種神奇他不相信。他能夠度化他,得這個威勢。第二,「答難必決疑」,遇到所謂是尖銳的問題,別人提出來,沒有一樣不能解決,這是智慧。第三,「立教必出離」。這是教學,教學必定是出世間的,這是佛法。如果這個教學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這不是佛法,決定要出離六道輪迴。小乘都出離了,大乘不但出離輪迴,要出離十法界。第四,「惡黨必能伏」。像世尊當年在世,提婆達多這一幫人,叫六群比丘,在僧團裡面擾亂,佛能制伏他們,能降伏這些人。

  最後,「色身圓德有四種」。第一個「具眾相」,就是三十二相。「具隨好」,八十隨形好,成佛一定有這個相,這色身圓滿。第三個「具大力」,這說明身體強壯,我們說大力士。第四個,「內身骨,堅越金剛」,這是講我們骨骼,現在講骨骼,他的骨骼就像金剛一樣,這證明身體強。我們的骨骼很脆弱,他的骨骼堅強。「外發神光,踰百千日」,光明外發。這說的果圓德。

  最後一個是「恩圓德」,也有四種,是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恩德。「謂令永解脫三惡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這是佛對眾生的恩德。學佛了,在佛門受了三皈五戒,在家學佛,對於人天福報有戀著、有情執,還不想往生。佛能滿你的願,幫助你保住人身,教你修五戒十善,來生還得人身。斷惡修善,來生的富貴比這一生還要好,這是佛對他的恩德。如果這個人覺性高一點,覺得人間還是苦,壽命短,聽說天上不錯,對於天,天道很羨慕、很嚮往。經常說忉利天,不要說別的,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一年也是三百六十天,它的一年是我們人間三萬六千年,這個福報大。所以,很多宗教都希望生天,天上福報大。

  壽命是福報裡頭的第一德,如果沒有長壽,再大的福報你怎麼享?人間實在講太短了。大富大貴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生下來是普通家庭,一生辛苦經營到發達了,發達了總是四、五十歲了,還得天天操心。多少富貴人家,七、八十歲就走了。所以你想想,人生真的是苦短。縱然富貴,真正享受富貴也不過是十幾、二十年而已,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些,稍微頭腦冷靜一點的人會覺悟。人在年輕的時候比較難回頭,五十以上很容易回頭。為什麼?人生過了一半,五十了,快退休了。這個時候遇到佛法,他能夠學佛,很好,對他真的有幫助。如果遇到淨宗,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恩德就更大了!

  總說,這個後頭恩德的四種,怎麼沒有分別說四個?「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別分析,則有無邊」,如來圓滿功德確實無量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要留命行經多大劫阿僧祇耶,說乃可盡。如是則顯佛世尊身,具有無邊殊勝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寶山。有諸愚夫自乏眾德」,自己缺乏,「雖聞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說法,不能信重」。為什麼?他沒有看到過,他也沒有聽說過,在佛經上看到佛這麼說法,不容易相信。我初學佛的時候,有一位嚴先生,台灣大學的教授,我跟他很熟悉。他讀過一些佛經,對佛法一絲毫尊重的心都沒有,批評。他說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第一個會說大話的人,人家說不出來的他能說出來。他說釋迦牟尼佛說大話,就是吹牛。這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批評《金剛經》,他說《金剛經》這個東西,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沒有什麼意思。惠能大師從《金剛經》開悟的,成佛的。這種人他影響很大,高等知識分子,會讓許多年輕的學生聽到這個老師說話,對佛經都懷疑。所以,佛經裡面講的是因果、恩德,說之不盡。這些人聽不進去,不能接受。這就是底下所說的,有諸愚夫自乏眾德,像我見過這位教授就是的,雖聞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說法,不能信重。

  「諸有智者,聞說如斯,生信重心,徹於骨髓」,這是真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不能給他講這些東西,你給他講這個,講大乘,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人,應機施教,沒有定法,完全看你的根性、看你的程度。佛能觀機,無論哪個人跟佛接觸,佛能看到他過去世、再過去世。阿羅漢能觀察一個人五百世,過去五百世,說法就契機了。佛看一個人,那看得太透徹了,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佛全知道,所以佛說法契機。你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什麼、曾經遭遇過什麼,所說的法是相應的法,你會生歡喜心。所以善巧方便,能讓人生尊重心。

  「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殊勝人天涅槃。故說如來出現於世,為諸智者無上福田」。真的,佛出現於世,誰得最大的利益?有智慧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對於世間一切法看得淡薄的人,這種人容易接受。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佛法難!難,有善巧方便,深的經可以淺說。初學講經一定要迴避甚深的理論,要迴避。為什麼?你講不清楚,人家反問你,往往就讓人家問倒了。這個事情早年香港就很多。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那年我好像是五十歲,到香港來,住在暢懷法師界限街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晚餐,暢懷法師就給我介紹香港的情形。香港這個地區常常有外地法師來講經,但是香港這邊有一批人,高級知識分子,專門喜歡找法師的麻煩。提出一些尖銳問題來問,問法師,逼著法師面紅耳赤,不能回答。所以,暢懷法師把這些事情告訴我,要叫我小心,要提防。

  而且告訴我,香港人對聽經沒什麼興趣,大多數頭一天來,來捧場,你開講,最後一天圓滿,他們來參加,這就是有頭有尾了。他告訴我,當中可能一個聽眾都沒有。把這些狀況都告訴我,我心裡有數了。我跟暢懷法師講,沒有關係,有桌椅板凳在都行,我對桌椅板凳講,不一定要有人聽,有沒有人聽沒有關係。他說那這行,這個沒有問題,這就好辦了。有些人聽眾少了他心裡就很難過,就不想再講下去。我說我不會,我講經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尤其是《楞嚴經》,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主修的就是這部經,這部經過去已經講過二、三遍了,駕輕就熟。我是為自己,有一些喜歡的同學可以在一起分享。

  這種情形是真有,常常會碰到。自己用什麼心態?真誠、謙虛、恭敬。應付這些問題很簡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教給我們的。絕對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人家問我不知道的,我來亂答覆,這就錯了。問的東西我不知道,我沒有學過,這很簡單。縱然是問到佛法,佛法經典這麼多,很多經典我也沒學過。佛門裡面高人很多,我不能解答的,有人可以解答你,你向他們去請教。這就很圓滿了。最重要是自己一定要謙虛、要恭敬、要真誠。好在我第一次到香港,講四個月,每天不中斷。可是四個月,幾乎每天他那個小佛堂裡面都坐得滿滿的。所以暢懷法師笑了,法師,你的法緣特別好,好像在香港還沒有過這種情形,法緣好。所以,諸佛菩薩出現於世,真正得利益的是這些有智慧、有福報的人,佛是他們無上福田。

  「依之引生不空可愛殊勝速疾究竟果故」,讓所有親近佛陀的人都能得利益,大根器得大利益,小根器得小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如薄伽梵自說頌言」,這佛自己說,「若於佛福田,能植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你親近佛,聽佛講經說法,看到佛生活威儀,你能受少分的感動,見到、聽到生歡喜心。初獲勝善趣,這個善趣是人天福報,這你得到的小的好處。可是後必得涅槃,為什麼?連聽到一聲名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今生雖然緣很淺,佛在阿賴耶裡頭給你種了佛的種子。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來生後世再遇到佛緣,這個種子會增長。最後一定因這個種子修行證果,成菩薩、成佛,這個恩德就大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還國聞法」。這第一小段,「菩薩聞法得道」。請看經文: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這一小段經文,是說明極樂世界平常教學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右文」,右面這段經文,「表菩薩眾遊行十方還歸極樂,聽佛說法」。這些菩薩到十方世界去參學,實際上我們了解,這些菩薩們的本身沒有離開講堂。如果我們參考《觀無量壽佛經》,你再去讀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你就完全知道了,他們的神通廣大。縱然是同居土,甚至於同居土下品下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不是一個空的頭銜,不是的,是真的。阿惟越致菩薩能夠同時異處現無量無邊身,一念一時現無邊身,去十方世界供養如來、聽經聞法。本身沒離開,不是一個一個去參訪。這個地方的說法,完全是隨順我們眾生的,娑婆世界眾生的常識,來給你講,你容易懂。

  他們遊行十方去參訪,再回到極樂世界聽佛說法,經了多長時間?『須臾間』,「須臾者片刻也」。念老在此地還舉了一個例子,「相當於四十八分鐘」,他有根據,據《俱舍論》十二卷所說的。四十八分鐘,不到一個小時,他已經遍歷諸佛剎土。怎麼去的?念頭一動,人就已經到達了。那四十八分鐘時間很長。不到一秒鐘就到了,同時到達,能分無量無邊身,供養十方無量無邊佛。供佛、聽經聞法事畢,完了回來,四十八分鐘,這不可思議。《唐譯》的本子說,「晨朝供養他方諸佛。又云即於晨朝,還到本國。正是經須臾間之義」。這個地方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菩薩們生活的狀況。他們也常常離開極樂世界,是不是真離開了?不是的。真的,我剛才講了,他的身體確確實實是坐在阿彌陀佛講堂之中,沒離開。個個都有這個本事,化身無量無邊,真起作用。供養是修福,聽經是修慧,福慧雙修。我們這個世間,一尊佛都不容易找到,甚至於一個善知識都難遇到,哪有極樂世界這麼殊勝!不要說別的,單就這一點,我們對極樂世界就無限的嚮往,這能不去嗎?

  「於是會聚於七寶所成之講堂,聽佛宣說大教妙法。大教者,《起信論》謂一乘法也」,這叫『大教』。一乘法是什麼?是成佛之法。這些都是菩薩,菩薩終極的目標是想成佛,佛給他說成佛之法。世尊在我們這個世間,說一乘法只有三部經,其他的都不是講一乘。這三部經,《華嚴》、《法華》、《梵網》。非常可惜《梵網經》沒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梵網經》的分量很大,聽說有幾十品,只有一品菩薩戒經,「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就這一品,兩卷,傳到中國來。再要說,《無量壽經》是一乘法,淨土法門。一乘法就是你一生決定成佛,淨宗確實是一生,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即身成就。一定要知道,往生沒死,清清楚楚,這身體不要了,這個東西是個累贅。也要常常想到老子一句話,「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你看,我有這身多麻煩,這是個包袱、是個累贅,我要沒有身體多好、多自在。往生到極樂世界,你親眼看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佛拿著蓮花,你還看到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非常歡喜。坐上蓮花,這身體不要了,丟掉了,包袱放下了,這個時候得大自在。

  我們也得常常作如是觀,什麼時候?最好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作如是觀。念佛求生淨土,我每天都在這麼想,每天都這樣念,終於阿彌陀佛想來了,見面了。在蓮花裡面,我們所受的身跟現在身不一樣,法性身,不是此地那個一合相的微塵組成,不是的。所以這個身體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永遠精神飽滿,在極樂世界裡學習不會間斷。我們用的是什麼法子?我們用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不要改,還是老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到圓滿無上菩提,這就對了。這是大教,《起信論》謂一乘法。「菩薩聞後皆大歡喜,自心開解,得悟聖道。道者,斷惑證理之智慧。願發此智,名為得道」。

  「彭際清《起信論》曰」,他假設了個問答,「問:無量壽佛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國?」這是代一般凡夫聞說淨宗有這些講法,好像矛盾一樣,如何自圓其說?他的解答,「純是一乘,別無三乘」,答得很乾脆。「豈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極樂世界的花都會放光,光中化佛,佛都說法,全說一乘。「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彭居士說的。他說的我們能相信,這是個學佛、修淨土有大成就者。彭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清朝乾隆年間的大善知識,他是以居士身。著作也相當豐富,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頭說的。

  他說「如《妙法蓮華經》云」,這是引經作證,「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這是大乘法裡頭說的。「特以眾生根智有差,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故前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聲。其得聞者,或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乃至不退轉地菩薩。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餘佛土,寄四果名。實則決定成佛,不取有餘涅槃」。這個地方說得非常好,極樂世界說法全是一乘法。那有聽了,大家聽了,有證須陀洹果。他不是須陀洹,聽了怎麼樣?聽了,他的見惑斷掉了,須陀洹斷見惑。那個意思就是等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須陀洹,他真得受用了。有人得阿羅漢果的,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華嚴經》十信位裡頭的七信位,初果那是初信位,四果是七信位。這是完全從斷煩惱、證菩提這個層次上來說的,不是真的阿羅漢。乃至不退轉地菩薩,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種不退轉,圓教初住、別教初地。

  這是說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每天聽佛說法,你都有進步。像《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階級,天天聽經聞法,逐步上升,從初信升到二信,二信升到三信,三信升到四信,是這麼個情形。所以說順餘佛土,寄四果名,實則決定成佛。他會一直向上提升,不會到四果阿羅漢就證有餘涅槃,他不會的。他見思煩惱斷了,再繼續往上升,斷塵沙煩惱、斷塵沙習氣,斷無明煩惱、斷無明習氣,最後證妙覺如來。「以能回小向大故。佛本願故」。在這些人自己因為過去學小乘,帶著小乘的習氣,現在回小向大才能夠往生。不回小向大,阿羅漢不能往生,所以他能回小向大。佛有本願,小乘回小向大,阿彌陀佛攝受。「此說甚為精要」,這是彭際清居士講的,講得非常好,非常精彩、非常扼要。

  再看下面這一段,「無情聞法興供」,前面是有情。請看經文: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的一種。「右文表彼土無情聞法,而興妙供。出五音聲,是妙樂供養」。這個五音聲,我們今天講的交響樂,許多種樂器同時在演奏,所以音聲非常之美。『無量妙華,隨風四散』,「隨風散華,是妙花供養」。你看音樂供養,妙花供養,「如是供養,皆由自然」。前面是菩薩散花供佛,這個地方是大自然對佛供養,對一切菩薩供養。「《會疏》曰:自然供養,不有為法故」,那個意思說這是無為的。「意為非因造作之有為法」,沒有人在支配、沒有人在管理這個事情,自然的。什麼時候『香風吹七寶樹』?可以說常常有,而且是不中斷的。這些花落在地面上,就像地毯一樣,排出非常美的圖案。第二次風吹花落的時候,前面這個花統統沒有了,就不見了,讓新落的花來等於說換地毯。這些花都非常柔軟,各種顏色、盡善盡美。『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不間斷的。極樂世界沒有晝夜,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那個世界的人沒有睡眠。我們這個地方的五欲,那裡都沒有,財色名食睡,那個地方人這五樣東西都不要,連念頭都沒有,他們不需要。

  底下一段,「諸天聞法興供」,這是天人去供養。天人對極樂世界也讚歎、也歡喜,常常到極樂世界去供養,也去聞法。他為什麼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情執斷不了。但是他們的智慧、福報很大,他們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把空間維次突破,他就能夠到極樂世界去供佛。

  【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前後往來。熙怡快樂。】

  此地『菩薩聲聞之眾』,這就是說,他們供養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所有的大眾。諸天供養,帶著很多禮物,這些禮物也都是變化所作。大概是什麼樣的人?在我想,應該是第六天人最多,再往上去,四禪、四空天他們不會去,他們在定中。還是欲界,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第五天是化樂天,這兩種天就很容易到極樂世界去修供養。化樂天他自然變化,像菩薩一樣,手中的供具自然就在手中,想什麼它就現什麼,化樂天。末後這一段,「結功有在」,我們看經文: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這一品的總結,「歌歎佛德」。「諸天能具如是殊勝供佛之福德因緣者」,這裡頭有幾段。第一個,『無量壽佛本願加威』。「蓋由彌陀本願威德加被,諸天乃能恭詣極樂大修供養。第廿五天人禮敬願中曰: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有這句話,這是彌陀的本願,接受諸天來供養。所以諸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於聞名信樂之大乘行人,尚皆禮敬,又焉能不禮敬極樂教主?」這些諸天,對於修大乘行的人他都禮敬,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就沒話說了。這又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所以他能夠到達極樂世界,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佛跟極樂世界的大眾接受他們供養。

  第二者,『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這些天人,在過去生中,跟佛早就有緣。「表諸天能至極樂供養,皆因過去生中早種善緣,已曾供養如來,並善能令此善根(堅固善心,深不可拔,故名善根)」,叫善根相續,「無有缺減。故今復有如是勝緣」,他有善根。有善根,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道交,所以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他能見到極樂世界,能在極樂世界修供養。

  第三個,因『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這個「善」是智慧、是善巧。這些說明這些人是大修行人,不是普通人。「謂於善根,善於修習」,他也念佛,他也修行,不離人天身分。這是什麼人?兩種人,一種是高人,是佛菩薩示現的,到極樂世界去供佛,這是聖賢應化在十方世界的應化身。第二種,確確實實是天人,但是這些天人過去今生都是學佛的人,在家學佛。自行化他,做這種示現,感化天人。天人看到他去供佛,也跟他學習,也效法他。在天道宣揚淨宗,提倡念佛法門,是這些人,有凡夫、有聖人,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他善於修習,善於攝取,乃至於善於成就。「故今乃能以種種妙供,來至極樂供養彌陀」。

  『前後往來,熙怡快樂』,「更令善根增上」。那我們就想到,這些天人將來決定求生淨土,他跟阿彌陀佛的緣深,跟極樂世界的緣深。他現在還不求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知道,因為他在他這一族裡面有聲望、有地位,他影響很多人。在影響眾裡面,當然他就會希望多帶一些人到極樂世界,當然愈多愈好。他在天道裡頭專弘淨土、專念彌陀,接引天人往生極樂世界。像許許多多的菩薩、羅漢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真信真願,發心一向專念,他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向他學習。這是這些人隨時都能夠往生。我們相信,也有極樂世界的人,跟他特別有緣的地區他化身過來,以應身、以化身,示現比丘身、居士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是來接引眾生的。所以,極樂世界前後往來,常常往來,熙怡快樂,這種人多自在。我們能想得到,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了再回來,再回來就是法身菩薩,再回來就是再來人,不是凡夫。無論現什麼身,一定都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替阿彌陀佛招生,莊嚴極樂世界,更令善根增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