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九十三頁第一行,從第一句看起:

  「上之十善,均是世善」,前面我們學習的這一段註解,十善業道,這是世間善法,淨業三福裡面第一福所說的。三福,第一是世善,第二是小乘善,第三是大乘善,這就是淨業三福。「《報恩論》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這句話含的意思非常深廣。世間善法多,不一定是佛法;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善行,具足善行的人都有可能往生。下面給我們說明了,「但必常常念佛迴向,即轉世善為淨因」,這說得很清楚了。所以世間善可以轉,我們將這個世間善的功德迴向給西方,求生淨土。如果不迴向,就變成世間人天福報。如果這一轉變,這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那個裡頭也有三輩九品。

  「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無論是大乘經、小乘經,常常把這個十善,孝親尊師、倫常大道,佛都帶說。「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十善戒經》,專講十善,《十善業道經》。「以淨身三、口四、意三諸業」,這個淨是清淨,教導我們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符合佛在經典所教導的,就是善護三業,「為修持根本」,所以這個重要!大乘、小乘,小乘三千威儀,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個法門,必須具備十善業。十善業是個善人,善人的條件都不具足,你怎麼能學佛?古時候很嚴格,不具足十善業的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一定具足十善業,也就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做到了,才有條件求受三皈五戒。現在沒有了,想受就受,師父就傳給你,是真是假沒人再過問。所以佛法怎麼衰的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要想拯救佛法,讓佛法再興旺起來,這就曉得,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做起。十善業從哪裡做起?十善業要從《弟子規》做起。我們現在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的基礎。如果有堅實《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十善業很容易做到,那是真佛弟子。

  我們現在自稱為三寶弟子,甚至於出家了,受了大戒,說實在的話,佛承不承認都是問題。為什麼我們說這句話?因為經上有,經裡面佛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他就不承認你,躐等。我們今天這個也是躐等,小乘不修了,就學大乘,這是躐等。但是古來祖師大德把儒跟道代替小乘,他有儒跟道的基礎,再來修大乘,行。我們今天儒道的基礎沒有,小乘也沒有,大乘它所要求的條件淨業三福,我們又沒有。這個淨業三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四句我們會念,意思好像也懂得一些,實在講這四句話可深可淺,往深處講,凡夫不懂。為什麼?因為它是大乘,大乘經上所說的,意思就深了。小乘經上所說的,也有這十善,那個意思就講得淺,能夠跟中國傳統文化倫常八德合起來講就行。可是在大乘,我們看一看《沙彌律儀增註》,這祖師大德講的,意思就深了。為什麼?大乘在起心動念之處。正是所說的,小乘經、小乘戒律,論事不論心,容易持;大乘戒律是論心不論事,很不容易受持。就是大乘比小乘高就高在這裡,小乘治的是事相,大乘治的是起心動念。所以它是修持的根本,決定不能夠疏忽。

  下面第二段,「晝夜憶念」。看經文: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這一句經文,實在講就是一部《往生論》,天親大師《往生論》裡面就是講的這個意思。『晝夜思惟』,不要想別的,專想極樂世界,專念阿彌陀佛,念佛種種功德,念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我們看註解,「晝夜念佛。經云: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天親菩薩《往生論》立五念門」,這是天親菩薩修淨土,他的修行方法,他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上上品往生,他把他自己這些經驗說出來,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五念門,第一個是禮拜,第二個是讚歎,第三個是作願,就是發願,第四個是觀察,第五個是迴向,觀察就是憶念。「論云」,這是《往生論》上的話,「云何讚歎?」怎麼讚歎?「口業讚歎」。口怎麼讚歎法?稱念如來名就是讚歎。「南無阿彌陀佛」這是讚歎,佛的名號是下面四個字,上面南無是讚歎,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歸命的意思比皈依的意思還要深。

  真正求往生,像蓮池大師所說的,這是在《竹窗隨筆》裡頭講的。有人向蓮池大師請教,說你老人家教人念佛,你怎麼個教法?大師說,我教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問,你自己怎麼念?我自己只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教別人要加南無?蓮池大師說,我真信切願,這一生唯一的方向、目標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是阿彌陀佛,南無不是名號,所以我執持名號決定求生。教人為什麼念南無?他未必有發心往生,加個南無,跟阿彌陀佛結緣,皈依阿彌陀佛,未必他求往生,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看到祖師他的想法、他的做法。如果我們決心求生,這個念字愈少愈好,愈簡單,愈是簡單就愈管用。你看六個字,省了兩個成四個字,愈簡單愈好。特別是在臨命終時,這個時候太多了不行。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比咒更短。阿彌陀佛只四個字,一句,這精中之精,精華裡面的精華。所以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

  「又彼觀察有三種」,觀察就是此地講的思惟,晝夜思惟。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這就是依報,十七種;「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有八種;「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有四種,總共二十九種。一部《往生論》就講這二十九樁事情。「今經所云,正是第四觀察門」,這行經裡面所說的,『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是《往生論》裡頭五門裡頭的第四門,觀察門。「或兼口念」,兼口念那就兼第二門,第二是讚歎。「如是觀察或讚歎,晝夜相續,故云晝夜思惟等等」。

  實在這個五門一門都不能缺,而且五門裡頭,每一門裡頭都含攝其餘四門,《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禮拜,早晚課我們一定拜佛。這個禮拜除了定課之外,有散課,就是不定在早晚課裡頭,拜佛愈多愈好。拜佛裡頭有沒有憶念?有,每一拜都是拜阿彌陀佛,心裡面想阿彌陀佛,口裡頭念阿彌陀佛。拜佛的時候,念佛不要出聲,出聲傷氣,默念,心裡頭念。現在有念佛機,打開念佛機聽,聽念佛的聲音,聽著拜,心裡頭跟著念,口裡不出聲,這讚歎都有了。第三,我們拜佛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就是作願。一天所修的善業,一切功德都迴向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五門。所以統統具足。

  專修淨土,真正專修的人,我們可以把世間一切,真的都放下,世法、佛法一切隨緣,全心全力念佛求生淨土。大經大論喜歡,留著到極樂世界再學,不耽誤我眼前的時間,我眼前決定到極樂世界去,這真去得了。如果還要兼學其他的,行,也行,得有這個因緣、有這個條件,也可以學。那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很難講。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臨終最後這一念。最後這一念是念佛,決定往生;最後這一念想到別的地方去,這因緣就錯過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古往今來,多少念佛人最後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們到哪裡去了?大多數到天道去了,欲沒有斷乾淨,就是見思煩惱沒斷乾淨,都在天道。如果對於人間還有情執,念佛人投胎又到人道來。這些事相我們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一段,「志心歸依」。

  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這個裡頭就兼禮拜門。『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第一禮拜門。論云: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又歸依即歸命。《往生論註》曰:故知歸命即是禮拜,但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歸命比禮拜重,因為這裡頭有恭敬,確實裡頭有願生,那就是發願,求生淨土,求佛攝受。「今經云,歸依頂禮,復是志心,更兼供養,彌顯精誠」。「志心」也可以做至誠皈依,至誠的意思非常廣泛。淨宗的志心,志是你的願望,願望就是求生淨土,就是親近彌陀。更兼供養,供養就是身業禮拜。彌顯精誠,精誠至極,求願往生。前面是講的修因,後面講「妙果」。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種修行方法,最好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作往生想。為什麼?這個經上所說的,『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人到臨終一怕死就完了,隨著業力走了,念佛功夫全用不上。這就是念佛念一輩子,臨終不能往生,這樣的人非常之多。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台北圓山臨濟寺,這個寺院裡面都是福州人,法師福州人,信徒統統是福州人。信徒他們有個念佛會,每個星期天就在寺廟裡頭,這個大殿他們要用一天念佛,念佛會在這裡念佛。這些居士都是這個寺廟的護法,那個時候寺廟經濟來源很差,沒人供養,所以這些在家居士,出家人看作衣食父母,每個星期天大殿給他們用。這個念佛會的副會長林居士,也很有身分地位,他是一家銀行的襄理。對佛法通,不是不通,而且法器敲得好,星期天念佛會,他做維那。

  臨命終時怕死,你看,天天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不願意去,叫同修們念觀世音菩薩,不要念阿彌陀佛,他不想走,最後還是走了。我們當時看到這個現象很驚訝,一生求往生,最後怎麼不願意往生?情執沒斷,對這個世間有貪戀,這叫貪生怕死。我們回頭想想,幾個人不貪生不怕死?太少了。所以平常每一天我都作往生想,躺在床上,今天就往生了,明天早晨起來,我又乘願再來了。要做這種想法,養成一個習慣。「不驚不怖」,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論》裡頭,這個五門說得好,五念門說得好。

  我們看註解,註解就是引用《往生論》的。「《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你看這個善,這善什麼意思?具足十善業道,才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你看修五念門,條件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沒有十善,這個五念門修的是形式,實質很難講。如果具足十善業修五念門,那有實質,能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肯定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要不來接引,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你去不了。「妙因感果」,五念門是妙因,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是妙果。「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佛發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願加持你。「慈悲加祐,令心不亂」,這一句要緊。因為《彌陀經》裡頭羅什大師的翻譯有「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功夫不容易得到。如果用這個標準,往生的人就少了。《彌陀經》的原文,釋迦牟尼佛是怎麼說的?不是一心不亂,是「繫念不亂」,就是一心想念的意思,這個容易,這容易做到,一心不亂不容易。

  可是,鳩摩羅什大師為什麼把繫念不亂改成一心不亂?是不是他搞錯了?我們從經的義理上來講,羅什大師翻譯是意譯,玄奘大師翻的是直譯,原文怎麼說就怎麼翻法。意譯,他譯的一心不亂實際上也有道理,不能說錯。我們的功夫實在是一心繫念,心裡頭沒有雜念,就想阿彌陀佛,就想極樂世界,一天到晚就想這個。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首先佛光照你。佛光一照,這就是加持,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一心繫念就變成一心不亂,一心繫念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就變成一心不亂。這就是一般淨土裡面所講的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一個境界。這個境界不能小看,真正到這個境界,往生就有把握,隨時可以往生。真想去了,我這個世間還有壽命不要了,我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來接引你。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心、堅定的決心,真的有求必應。這些例子古時候有,現在也有,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你就能見到。

  所以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不顛倒者,心不錯亂」。臨終決定是憶佛念佛,所以感得佛現前,佛來接引你往生。每天都作如是觀,天天想佛,最後真的看到佛現前,歡歡喜喜,天天想你,終於把你想來了,這往生了。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在這個世間每天隨緣度日,這是祖師教導我們的,一絲毫都不強求。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頭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守住一個原則,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做出個好樣子給大家看。「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這經文裡頭沒有說佛來接引,「以此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佛來接引是往生的果境,這裡經文只說往生,沒有提佛來接引,可是我們知道佛是決定來接引你。

  下面這一大段是「忙裡偷閑正念得生」。這個對於一般生活繁忙,又不能不做工作,為了養家活口,必須要努力工作,他能不能念佛求生淨土?能。我們看經文怎麼說法。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

  這是他沒有時間、沒有這個緣,他做不到。可是下面說:

  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是在家學佛,在有空閒的時候他就修。怎麼個修法?這十二個字,『端正身心』,就是端身正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我們看註解,「右第三類」,工作繁忙的人,「有二句」,第一個,「修行世善」,第二個,「忙裡偷閑,正念得生」。「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暇時甚少」,就是他有空閒的時間很少,「未能大修齋戒」。齋,本意是過中不食叫做齋。現在人一般叫齋是什麼?齋是素食。其實素食跟齋是兩回事情,不是一樁事情,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齋是一定在日中之前,日中之後就不吃東西了,這叫持齋。南洋小乘,他們托缽,什麼時候出去托缽?大概上午八點多鐘就出去了,他要走路。所以居住的地方,世尊在世都是住在山林,這個山林離城鎮不會太遠,太遠,托缽不方便。一般大概是三里路,三、四里路這樣的距離。三、四里路大概相當現在的兩公里,走半個小時,來回走一個小時,是這樣的距離。這是托缽最方便的,佛選擇一定選擇這樣的距離。托缽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選擇。

  不吃眾生肉,是大乘經上所說的。中國的佛教完全採取素食,這個素食運動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讀大乘經,讀到經文,菩薩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所以他就改成素食。他是佛門大護法,經過他一提倡,好,出家人就響應了。所以,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國出家人吃素,外國學佛的沒有。我們就到近鄰,韓國沒有,日本也沒有。越南是學中國大乘的,可能還有,越南周邊是小乘國家,都沒有。所以這個一定要曉得,不吃肉是好事。佛在經教裡只講齋戒,沒有說素食,因為是托缽,就不能講素食。素食到哪家去托?哪一家吃素不知道,素食人畢竟是很少。所以佛有三淨肉,你去托缽的時候人家給你肉,符合三淨肉。為什麼?沒有看到殺,沒有聽到殺,不是為我殺,這叫三淨肉。沒有看見,沒有聽到殺的、叫的聲音,不是為我殺的,這可以吃。為我殺的就不可以吃,這個一定要曉得。

  不能夠大修齋戒,便難於一心清淨。我們從這裡也知道,齋戒的目的在哪裡?在一心清淨;就是說幫助你一心清淨,所以要修齋戒。「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一心清淨他做不到,持戒、修齋他也很困難,這樣的人應當努力行善,善的標準就是十善。生活不離十善、工作不離十善、待人接物不離十善,這叫做行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十善是標準,決定不能夠違背。「並應忙裡偷閑,善擇時機」,他有一點空閒他就真幹,「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因為他身有障礙,有很多工作,但是他心裡面確確實實是清淨,像對淨宗法門他真信、真願往生,得空就真念佛。你看,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類的人,忙裡偷閒的人,他不能用真心,他用善心。跟前面所說的一樣,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將這些善行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他們符合這個條件。

  「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這是《報恩論》上講的。所以淨土法門接引眾生非常廣大,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只要遇到決定有好處。經論不多,在一切法門裡頭,淨土經論最少,原本只有三經一論。現前祖師大德加了兩樣進去,變成五經一論,分量還是最少的。這個五經裡面,印光大師加進去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附在這個三經之後,變成五經。還是薄薄的一個小本子,特別適合末法眾生。末法今天叫知識爆炸,道德淪落,人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說分秒必爭。修學一切法門對他們都有難處,淨宗就方便了。

  『有空閑時』。「承上所言,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淨,大修齋戒」,這他做不到。「則當善用時機,遇閑即修。摒除世慮,勇猛專修。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所以這個裡面教導我們,這些話是念老勸告我們的,善用時機,遇閑即修。修學的態度就是底下這兩句,摒除世慮,這就是放下萬緣,這一句不容易,勇猛專修這個不難,難在摒除世慮,真的放得下。放下必定是能看破,看破一定要通達經義。經義說的是什麼?經義所宣說的是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很難,怎麼是假的?每個人都說真的,你怎麼說是假的?憑什麼說是假的?經上講的,我們並不清楚。

  《金剛經》在中國非常普遍,幾乎每個學佛的人沒有不念過《金剛經》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講不清楚這句話。佛在經上用個比喻說,「一切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這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也是依文解義,講不透。佛經上雖然也講得很清楚,譬如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都念得很熟。心想怎麼生?講不出來了。古人也沒講清楚,註解也沒講清楚。實在講,經論上講的是講清楚,沒看懂,粗心大意,我們煩惱障礙我們的智慧,怎麼想也想不通。一直到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阿賴耶,我們才恍然大悟。再看看古人的註解,是講了,為什麼就看不懂?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看的科學報告是德國普朗克博士的物質研究的報告,他一生專門研究物質到底是什麼,最後真的被他發現了。他能夠把物質分,分成最小的,小到微中子。微中子再分,物質沒有了。沒有了,就看到什麼?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這把「一切法從心想生」解釋出來了。

  因為一切法都是一合相,這《金剛經》上講的,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它組合的現象,叫一合相。那個一,就是物質的原點,那個一是從心想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才恍然明白了,基本的物質現象是心想生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全是這個現象變現出來的,叫一合相。那個變現,就是分別、執著,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這搞清楚了,才曉得什麼?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確確實實夢幻泡影,就像看電影一樣,沒有一樁事情是真的。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摒除世慮,這是放下,就能做到。你要不真搞清楚你放不下,堅固的執著,他怎麼肯放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曉得《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定了,定在哪裡?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裡頭的總代表,諸佛菩薩對他的讚歎,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有緣能親近這位大德,值得慶賀,這是不容易遇到的。知道的人雖然很多,不是真正認識他,所以那些人沒有深信切願,包括修淨土的。皈依淨土的人,他要不是認真明瞭的話,這個世緣,特別是親情,總是放不下。放不下,真實利益就得不到。有空閒時,無論在什麼時候,能有一點空閒就放?。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就是正心,中國人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但是,誠意正心的前面是看破放下,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看破跟放下,誰在前誰在後都可以,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初入門,知識分子一定先看破後放下,善根深厚的老實人,佛教他先放下後看破。人的根性不相同,從哪裡入門不一樣。《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法裡頭非常重視善根福德。善根福德薄的,難!多善根、多福德從哪裡修?就是念佛,念佛的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你自己覺得善根福德不夠,你就拼命去念佛,用真誠心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它會大幅度提升你的善根福德,真正不可思議,前面我們學得很多。阿彌陀佛的福報無與倫比,念一句阿彌陀佛,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這是佛在經上說的。

  過去,我在台灣出家,台灣的寺院每年的正月,大年初一開始起香拜萬佛,念《萬佛名經》。《萬佛名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十方諸佛,他講了一萬二千多個佛號。所以過年拜萬佛,拜十方萬佛,大概要拜半個月,兩個星期,這個法會才圓滿。實際上,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哪裡只一萬二千尊佛?不止!佛只是略說而已,舉個例子而已,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舉例而說。實際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每一個佛土都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切諸佛的總號,念這個佛號,統統都念到了,何必拜萬佛?拜阿彌陀佛多好。拜阿彌陀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得三昧,會開悟。拜萬佛不行,為什麼?太多了,拜完了之後都記不得了。所以這個裡頭有竅門,我們要知道。

  端身,身口七支做到了就是端身,不貪、不瞋、不痴就是正意。所以端正身心就是修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端正身心。《濁世惡苦品》,這是本經,經文上說,「汝等能於此世」,這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能在現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我們要真幹,這句話的落實就是十善業道。修善積德最重要的是意業,心善言就善、行就善,言行總是聽念頭的指揮。所以念頭是根,身口是執行,發號施令是念頭。首先要心善,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真正不貪,你就不會發瞋恚。人為什麼會發瞋恚心?貪不到他就瞋恚,他心裡有求。不痴,不痴就是看破,不貪、不瞋就是放下。看破放下從這個地方開始,然後身口七支自然就斷惡行善了。不從心地上下功夫,從事上下功夫,不殺、不盜、不淫不容易斷,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也不是我們容易做到的。如果從心地上去做就容易了。心地上,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所以這個意業裡頭的貪瞋痴,不貪、不瞋這是放下,不痴是看破。

  這個人間究竟是什麼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特別是大乘,大乘全講的是事實真相。所以大乘經以什麼為體?什麼為體,用現在的話說,佛講大乘經根據什麼講的,憑什麼講的。完全憑事實真相,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有很多很難懂,理太深,事太繁雜了。佛真把它講清楚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真講清楚、真講明白了。歷代祖師大德肯定《華嚴》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說的第一經,稱為根本法輪,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的某個部分。好像《華嚴》是個人身,全身,一切經,有的講頭、有的講手、有的講足、有的講五臟六腑。整體講圓滿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真的是實相,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了,自然放下,不痴了。

  我們現在常常記住,決定不能忘掉,記住一個什麼?所有現象的發生,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現象,都從這發生的。離開這個現象,什麼都沒有,一切法全不存在。今天科學發現,叫弦定律,彈琴的弦,波動,那個音聲是從波動裡頭產生的。整個宇宙就像弦一樣,頻率非常之高,高到我們無法想像。今天能被這些量子力學家,用現代最新的科學儀器觀察到了,把這個謎底揭開了。這是宇宙的祕密,科學幹的是揭密的工作,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真相大白。這個真相,不用科學儀器觀察,佛說出來了,也說得很清楚,不懂,我們聽不懂。我們講也講得個似是而非,為什麼?自己沒有搞懂,怎麼能夠講得讓別人聽懂了?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受這個時代環境影響,不可能開悟,這個要承認。為什麼?念頭太亂、太雜了,妄念太多。全是妄念,哪來的正念?真正無我,那個念頭才是正念;只要有我,你全是妄念,沒有一個是正念,只能夠說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純正念。只要有是非人我,這哪個沒有?沒有一個人沒有。所以我們的看破也是很有侷限的。這不要緊,看破一點就放下一點,然後再看破一點,又放下一點,這個方法好!幫助我們逐步向上提升,這就是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現在能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把倫常八德守住,能守得住,自己有信心了,為什麼?歡喜了。知道這是正法,應該要遵守的、要學習的,違背倫常八德的事情我們決定不會再做。從這個基礎提升到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變成不難了。十善業道從哪個地方開始?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每個人的緣不一樣。佛在這經上教給我們,從口業下手,也很有道理。為什麼?一般人造業,口業最容易犯,所以佛把這個提在前面,很有道理。我這根性,我不會把口業放在前面,我會把意業放在前面,把什麼?不貪、不瞋、不痴,我會把這個放在前面,從這裡下手。所以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從哪裡下手都好,到最後十善統統能做到,這叫端正身心。能端正身心,就不為眾惡,眾惡是十惡,你不會造十惡了,在?天這個世界,你是大德。

  我們看底下一段,都是本經的經文,「《重重誨勉品》」佛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中國古時候口頭語,用現在話講,你們大家,就這個意思。你們大家作善,哪個排在第一?也就是說,大家修善從哪裡修起?這個地方跟前面講的不一樣,「當自端心」,也是從三善根下手。三善根是端心,意業,不貪、不瞋、不痴,一定要從這裡下手。如何能做到不貪,特別是這第一個?喜歡布施,喜歡幫助別人,好的東西先給別人,不好的留給自己,從這下手。修善積德,從這下手你就找到根了。只要不貪了,不痴就很容易做到,這個不瞋恚,不瞋恚、不愚痴就很容易做得到,因為貪心障礙我們智慧。只要不貪,就煩惱輕、智慧長,智慧長就不痴了。所以當自端心。

  「當自端身」,心端正了,身自然端正。「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耳,不應該聽的你自然不聽;目,不應該看的你自然不看。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我大概有五十年了,不看電視、不看歌舞,不聽這些唱歌、音樂,這都不聽了,世間這些是是非非也不說了。所以,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你看這真修行,真修行是這樣的修行態度。空閒時,不是胡思亂想,不是議論人事,沒有,完全端莊,收攝身心,他做這個,首應端正身心。

  「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因為一切的欲愛這個是最嚴重的。斷惡要從最嚴重的先下手,修善要從最難的地方先去做,最難的是捨財。所以要時時刻刻知道,幫助那些需要的人,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要用智慧去觀察,要用智慧去行事。「去憂,放下世間憂慮」。今天世間憂慮非常之多,本身的憂慮、家庭的憂慮、事業的憂慮、社會的憂慮、人與人之間的憂慮,還有災難的憂慮,你說活在這個世間多苦!這些東西,憂慮有沒有用?沒有用。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憂慮能解決問題可以,憂慮不能解決問題,那就不當憂慮,要把憂慮放下。為什麼?憂慮放下,你智慧增長。憂慮障礙智慧,你心不清淨。清淨心生智慧,這個一定要懂。所以,遇到什麼樣憂慮的事情,暫時把它放下,冷靜下來,然後來處理就非常恰當。

  「慈心,與眾生樂之心」,要帶給人樂。我們舉個例子,現在這個社會謠言多,有人聽到了,這個世間有大災難,要如何來準備應付災難。怕的是什麼?怕的是科學被災難毀掉了,電沒有了,自來水沒有了,現在都住在高樓大廈,這日子怎麼過?住得愈高,天天要爬山。一桶水從樓下抬樓上幾十層樓,累死了。所以,要準備一點水,準備糧食。尤其聽說會有幾天黑夜,有人說三天、有人說七天、有人說十天,都不一定,到底是真是假,得到時候再看才知道。我們準備一點東西,這叫慈心,你想要照顧自己,你有沒有照顧別人?如果真的在災難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什麼都沒用,最重要就是糧食。你家裡藏的有糧食,人家都到你家來了,你要不給,你要不給就要殺你。那你預備這些東西帶來的是災難、災禍,不是好事情。那怎麼辦?你要準備,我住在這棟大樓,至少我這個大樓有多少戶、有多少人口,我準備這個救急東西,家家都有,個個人都有分。那大家歡喜,把你看成活菩薩,你救了我們,你想得這麼周到,人人都感恩你。所以不能為自己。住在鄉下,我們這個村莊,這村莊有多少戶、有多少人,你要都想到。要不然將來真的災難降臨,你就是搶劫的對象,你們家裡藏著有糧有水。所以一定要想到,我這個村莊有幾百人,我儲備這個東西?大家都有分,三天的、五天的、十天的,應該十天應付過,慢慢可以恢復正常。

  有道場聽到這些信息也在那裡準備,我就問他,你準備多少人的口糧?他告訴我,一百個人。我說,給誰準備的?給常住準備。我說常住吃不到,別人不搶光了!他一想,那怎麼辦?你至少要準備一萬人的糧食,到那個時候救災、賑濟,這就對了,這是慈心。你看到眾生有災難,你就預先有防範,到時候真正叫大家離苦得樂,決定不能為自己個人,不能為自己一家。你住在公寓大樓,你至少要這一棟公寓大樓統統想到;你住在郊外,住在村莊裡頭,你這一個村、一個小鎮你要想到,這就對了。真遇到災難的時候,你是救世主,人家要想害你,保護你的人太多了。你要是為自己,別人害你,沒有人來幫助你。所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不能不知道。起心動念一定要為大眾,這利益眾生的心。

  「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這句話在現前必須牢牢記住,我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不是為自己。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給大眾,這就對了。「精進者,勇猛於修善斷惡也」。什麼叫精進?斷惡,首先要不為自己著想;修善,要常常想到別人的需要,要有智慧、要有眼光,你要看得遠,你真的能幫助別人。機緣有的時候遇到了,要掌握住,因為機會往往所謂一縱就失去了,最難能可貴的是你看得出來,你把它抓住了。我們十年前,二00一年,我們在澳洲建一個小道場,淨宗學院,在一個小城市,山上。那個時候山上這個小城居民八萬人,人不多,面積很大,所以這小城很可愛,我們選擇這個地方修行。正好有個教堂要賣,很便宜,我記得好像是五十七萬澳幣。那個時候澳幣五十七萬大概還只有四十多萬美金的樣子,不到五十萬美金,那個時候美金大。我們在台灣換錢,澳幣那個時候好像換十七塊,一塊澳幣換十七塊台灣錢,美金好像是一塊換三十一塊的樣子。不到五十萬,跟美金比的話,我們買下來了。整修過,完全保持原來的樣子,從外面看就是油漆粉刷,煥然一新,一點沒有改動。裡面只有把十字架換成阿彌陀佛,就這一樣不一樣。所以當地人民很歡喜,我們沒有破壞他們的文化,保持他們的文化,這是很高興的一樁事情?這是跟這個地方結了個好緣。

  開幕這天,邀請鄰居,我們正式發請帖。兩條街,我們右鄰兩條街,左鄰兩條街,發請帖邀請他們。因為他們是最近的鄰居,請他們來吃飯,我們有午餐接待,中午的時候。聽我們報告,我們從哪裡來的,到這裡來想做些什麼,讓鄰居大家知道。那個時候佛教只有我們一家,圖文巴大概都是信仰基督教的,佛教只有這一家。我們接待,他很滿意,這個做法他很滿意。我們的素食做得還不錯,他吃了很喜歡。完了之後很多人告訴我,法師,你們這個活動能不能多辦幾次?這個好事情,這就是機會,他們要求多辦幾次。當時我就跟大家宣布,我們定每個星期六的晚餐,叫溫馨晚宴,免費,歡迎大家來。以後每個星期六,一直到現在,十一年了。所以,我們這個小鎮的居民,八萬人,大概我估計總有十之七八都到我們家來吃過飯,都是我們家的客人。跟群眾的關係處好了,得到群眾的認可、群眾的善意,在那裡幹什麼事情都方便。人民支持我們,政府支持我們,這就是照顧鄰居很重要。到哪建個道場,不跟鄰居打招呼,你鄰居不擁護你,你就很難,一定要鄰居處得好。我們現在變成這個小城每個人跟我們都處得非常和睦,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有這種災難傳說,我們家裡這些出家人也著急。我們在那個地方,我想到我們的生活、經濟來源,一定要想到不依靠信徒的捐獻,不靠這個。要靠什麼?要靠生產。生產什麼?生產糧食。那個地方土地便宜,所以人家捐給我們這些善款,我們就買土地。大概現在我們擁有的土地有兩千多英畝,合中國一萬多畝。一個英畝六個中國畝,兩千畝的話,那就是一萬二千畝土地。種糧食,我們不會種,我們雇農民種,給工資給他,一天八個小時,一天多少錢,我用這個來雇你。糧食收成,除了自己吃之外,拿去賣,市場賣,賣的價錢很好,付他們的工資還有餘的。這樣的時候,我們這個道場經濟就自給自足,就有來源了。

  去年我在那個地方,去年春天,第一次收穫的小米一萬三千公斤,收這麼多,一萬三千公斤。我們除自己留了一部分,賣掉之後,付工資還有錢,還賺錢。這個樣你才富有,不靠人、不化緣。今年要種小麥、種水稻、種玉米,我們的蔬菜,我們自己有個大菜園。我們的蔬菜平常可以供養三百人,做法會可以供養一千人,自給自足,這都很重要的。要有災難,我們準備救濟、幫助別人的,要幫助多少人?一萬人為目標。就是我們的糧食、我們的水資源,要儲備、準備一萬人份。萬一真有災難,我們對這個地區可以負責十分之一,這十萬人城市,那對政府是幫了很大的忙。團結族群,把這個城市變成一家人。這是慈心,想到關愛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