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七頁,第七行下半段:

  「三者,修行六念」。這個六念,我們有一個參考資料,節錄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我們學到念戒。戒,戒是佛的行持,佛經上有理論、有方法,怎麼落實?戒是佛教導我們這些理論、方法落實,落實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出來,這是真實的受用。如果不能落實,那就不是真的,所謂是說食數寶,自己不能得到真實受用。依然還是有妄想,還造業,業招輪迴果報,這個跟佛的教誨完全相違背了。所以,戒是學佛的初階,也是學佛的圓滿。初學的時候,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知道,勉強去學習,到成佛之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跟戒律完全相應。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確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圓滿究竟的戒律。所以它是開始,也是圓滿,我們明白了才會重視它,不明白,總是把它看輕了。

  要真正搞明白,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現代人決定受科學的影響,科學影響裡面第一個就是懷疑,現在人從小就學會了懷疑。殊不知,聖賢教誨最忌諱的就是懷疑,懷疑是什麼都學不到。用懷疑這個方式學科學行,學物理。今天的科學跟哲學都沒有擺脫懷疑,所以它們的發展就有極限。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好,這個極限,宏觀宇宙能看到宇宙的邊緣,微觀世界能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就是見不到本性。本性是哲學裡面所說的本體,他沒有辦法見到本體。本體是自性,也就是說他無法明心見性,也就是無法得到究竟圓滿的受用。所以我們學佛,必須要走戒定慧這個道路,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行的道路,他們從凡夫成佛了,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佛法傳到中國,這個理念,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它的確是現在人所謂的真理。

  「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必須遵守,「能除眾生之惡,不善之法」。對於惡念、惡行一切不善,佛都把它給我們禁止了,我們不能去做。善法,特別是利益眾生的,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佛制定,我們一定要學習。念戒是「我欲精進護持」,沒有戒律就沒有精進,持戒才能夠精進。菩薩六度就是學習六個項目,第一個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所以一定要護戒,護戒就是護持正法,從這上紮根,才有定,才有慧。如果戒律廢棄了,我們學佛就變成世間一種學術,現在世間所謂的佛學。搞佛學的人很多,把它當作一種哲學來研究,將來也可能這裡頭有一部分講到科學,那與佛法就不相干了。為什麼?佛法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把它變作一種學術、變作一種知識,不能夠見性,不能得三昧,不能開悟,那就不是佛法,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就錯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特別是我們出家了,出家所希望的是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如果是這個願望,那戒就非常重要。戒怎麼修?從《弟子規》、《感應篇》,古大德也是這麼修。連蓮池大師,他有《自知錄》,《自知錄》是什麼?就是袁了凡先生所修的功過格。蓮池大師做,這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了不起的人!每天用功過格來反省,今天哪些事情做錯了?記下來,哪些事情做對了,也記下來,比較,是錯得多還是對得多。這是一個非常笨拙的方法,但是它很有效果。

  第五要「念施」,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眾生慳貪之重病」。現在這個世間人,哪個沒有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貪而無厭,這個對自己傷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以為這是好事,實際上他完全做錯了。人在世間,無論是哪個國家人,無論是哪個族群,是哪種不同的信仰,你要問他,財要不要?他一定要;你問他智慧要不要?要;健康長壽要不要?他要,他絕對不會反對。不但不反對,現在人對這三樁事情強烈的貪求,沒有止境。你能夠貪得到的,實在講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裡沒有你貪不到。所以,用這種不善的心就錯了,貪瞋痴是毒,叫三毒煩惱,怎麼可以用這種心?用這種心貪名、貪利、貪色,什麼都貪,學了佛貪佛法,這個貪字始終沒有離掉,貪名聞利養,這就錯了。命裡頭有財富、有聰明智慧,還要有貪心,你命裡面所有的打折扣了。譬如說你命裡頭有一個億的財富,你用貪心取得,不正當的手段,發了財,發了多少?發了幾千萬,你命裡頭有一個億,你已經虧折了幾千萬。譬如你得到五千萬,你已經打對折了,自己以為自己做得很對,其實命裡頭的財富打對折,你說冤不冤枉!

  這樁事情,我們認真去讀《了凡四訓》你就完全明白了。人生在世間,確實每一個人,中國人、外國人沒有例外的,「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不是自己想什麼就得什麼,不可能的。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一個算命先生,孔先生,算得非常好。算他一生的流年,他是個讀書人,命中是讀書人,幾歲去參加考試,考試考多少名。考中秀才之後,國家就有一份俸祿給你,等於國家獎勵你、栽培你。你好好念書、專心念書,不要去做其他的事業,國家給你這份俸祿,足夠你生活。那個時候是給米,一年大概有九十多擔米,八、九十擔米,絕對夠用,多餘的你可以賣錢。參加國家的考試,他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去應試,就是參加考試,名次一點都不錯,每年國家給他的這些糧食也一毫都不差。二十年,他的心死了,不再有念頭。為什麼?真的是命,一點差錯都沒有。

  三十五歲那年,他去拜訪雲谷禪師,這當時是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他,問他:你的功夫不錯,一個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難,不容易做到,你能夠做到,你是怎麼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實,告訴他,我沒有學禪,你問我為什麼沒有念頭,我不坐禪也沒有念頭,什麼原因?命給人算定了,二十年一絲毫差錯都沒有,我再打妄想有什麼意思?沒用,所以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詳細請教,為什麼是凡夫?禪師告訴他,你這二十年來被命運拘束住了,絲毫沒有把它轉動,一般人都有轉動。命從哪裡來的?命是過去生中修善、修福所得來的,你的命中財富,過去生中你修財布施,你修得多,你命裡財就多;你修得少,你命裡財就少,這麼來的。命是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肯用財布施,你命裡頭財富就增長,不只這麼多,你天天給它加,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不肯布施,而且很吝嗇,那就是照你命裡的財富,一年該得多少你就得多少,也不會多,也不會少。古人講這兩句話非常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可是,佛門當中有句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命裡頭沒有財,我到佛門當中求財,能不能得到?能,佛有理論、有方法。理論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原理;方法就是修布施。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一生真正肯修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你會得到。命裡頭沒有,會得到;命裡頭有,它增長。

  了凡先生把這些道理搞通、搞明白了,他覺悟了,從此之後他真的行善,發願做三千樁善事。這個善事是什麼?幫助別人,用財幫助別人,用自己智慧為別人服務,也是幫助別人,真幹!這個心一發,發了他真幹,是真誠心去幹的,第二年參加考試,名次就不對了,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國家給他的米也增長了,多了。他的信心大增,雲谷禪師講得一點都不錯,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只要真正能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念念利益別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這功德大了,這三方面,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會向上提升。世間人想求這三樣東西求不到,佛門裡要求這三樣東西很容易,一點都不難。

  所以念施,施裡頭有三種,財布施,財物別人有缺乏的、有需要的,我們不吝嗇,盡力的幫助別人。法布施,別人不會的,我會,我教他,把他教會。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他多少,決定不保留,我的智慧會增長。教學有吝法,自己知道的教一半給別人,為什麼?怕別人超過自己。這種心就錯了,這種心是吝嗇、是慳吝,他的智慧漸漸漸漸就沒有了,到晚年就變成糊塗,甚至於到死的時候連自己家人都不認識。這種人很多,與這個有關係,吝法。法,不一定是佛法,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頭,我會燒菜,菜燒得很好,他不會,我可以教他,這也是法布施。法太多了!肯教別人的,這個人頭腦清醒,智慧增長,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糊塗,這是法布施得的果報。

  無畏布施,別人遇到困難,遇到恐懼、畏懼的時候,你能夠保護他,能夠讓他離開恐怖,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第一個就是素食,為什麼?素食不吃眾生肉,對眾生行無畏布施,眾生再不怕你了。為什麼?牠知道你不會傷害牠,你不會殺牠,你也不會吃牠。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做到功夫純熟,我們一般人看不出,畜生看得出來。這個人心地很凶、很惡,好殺生,所以有殺氣,小動物看到你趕緊就跑掉。那個人慈悲心,小動物看到你很慈祥,野生動物你給牠一招手,牠就到你面前來,牠不怕你,為什麼?你沒有殺氣。特別是人生病,遭遇到困難,困苦的時候,我們去幫助他,這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頭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對於病苦、年老的老人,你能夠安慰他、能夠關懷他,這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他感恩。特別是現代,現代的老人非常可憐,兒女不孝,住在老人院。老人院雖然物質生活給你照顧到了,精神生活沒有。

  我在國外幾十年,每到一個地方,我會看那個地方的老人福利事業,我去參觀。老人迫切需要的東西統統缺乏,那是什麼?缺少精神生活。所以我就想到,老人院裡頭不能沒有宗教,宗教要多元的,因為住在老人院的老人,信仰宗教不是相同的。我們跟宗教界聯繫,老人院裡面可以有一個講堂,可以有個大廳給他們做精神生活的活動。這個講堂可以禮請宗教人士來講經、來教學,一個星期二次、三次,星期一基督教,星期二回教,星期三佛教,這樣子。他們可以聽自己宗教的東西,也可以聽聽別人宗教。音樂、歌舞、娛樂這些都是他們所需要的,我們參觀現在老人院,沒有,只有電視,電視接收一般的頻道,沒有專用的。所以老人的心情非常鬱悶。精神鬱悶,身體當然就不好,就生病,很可憐。

  所以有能力、年輕,這三種布施都可以做得到。財布施我們沒有財力,沒有財力,你看在道場裡面做義工是屬於財布施,內財布施,我用身體、勞力我來服務。內財布施功德超過外財,外財是你身外之財,比不上做義工,義工是內財布施,功德非常殊勝。所以這個施,這一個字能把菩薩六波羅蜜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做義工守法,把倫理、把道德、把團體裡面所有這些規矩,我們統統做出來給別人看,做出個好樣子,這個裡面有內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三種布施統統你都具足了。團體裡面人數很多,每個人素質不相同,有善的、有不善的,特別是對不善的這些人,他對你沒有禮貌,你能夠修忍辱波羅蜜,你看布施裡頭加忍辱;守規矩、守法,裡頭持戒波羅蜜;你做事情非常認真,精進波羅蜜。你看,一個布施裡頭,菩薩行都在其中,做義工,我在這裡行菩薩道,我在這裡修菩薩行。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會的時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菩薩行,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度了別人。

  最後一個「念天」,天是欲界六層天,乃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天人,這裡講「彼處受自然之快樂」,這天道,「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於彼天處也」。這就是問為什麼要念天?六道裡頭只有天人最快樂。為什麼?天是修善才能生天,修惡不能生天。修貪瞋痴,果報是在三惡道,貪心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到那裡去了。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是從這個根生的,你說這多重要!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要學這個,學這個則不學佛也生天,這一生做人沒有白做。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從人間往上去,第一層欲界天的四王天,四王天的壽命,四王天我們跟它都有時差,四王天的一天,人間五十年。他的壽命五百歲,是四王天的五百歲,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從壽命你就想到福報,他福報我們比不上。再往上去,忉利天,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往上去,走到第二十八層,最高層的,壽命八萬大劫。所以,喜歡生天的人很多,世間幾乎所有的宗教,目標都是天堂。

  沒錯,天堂的確是好。天堂要修上品十善,還要加上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以他們能受到自然的快樂。這個自然快樂,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生活所需都必須自己勞力,自己不幹活就沒有辦法得到衣食;天上不需要,天上衣食是自然的,這就福報比我們大。愈往上層愈自在,神通具足。天有五通,有天眼,天眼沒有障礙,我們人間,隔一張紙就看不過去。天人,坐在這個房間,我們樓下那些人做什麼他看得見。只要是天人,這個能力都非常強,能看到很遠,沒有障礙。天耳,他能聽,也沒有障礙;有宿命通,知道過去生生世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就是知道因果,天人不會作惡,三惡道他也看到,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因果。有他心通,別人心裡頭起心動念他知道。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變化,無論到什麼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裡,身已經到了,活動的空間大。我們人的活動空間沒有辦法離開地球,天人活動空間很大,哪個星球都能去,去觀光旅遊,不需要交通工具。我們常常聽說,有人說飛碟,外太空人,那是人道,不是天道。為什麼?天道的天人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不需要交通工具。他還要交通工具,那他就是人道,他不是天道。鬼神也有這種能力,小,不大。鬼神的天眼看的範圍小,所以鬼也有五通。很近的事情?像五、六天,未來五、六天的事情,一個月、半個月的事情,他知道很清楚;如果說是半年、一年,他就不知道了。

  天人的能力強,所以他快樂。這是果報,果必有因,是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無貪無瞋無痴,用這種心修布施、修六波羅蜜,對於天人之樂他很喜歡,他希望得到,真的就滿願,他就得到了。人間修行成就的,生天的人多!特別是在佛門。佛門,大家雖然都是修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但是真正往生,是到天上去的是大多數。為什麼?極樂世界的緣沒成熟,對於人天之樂沒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落在天道。如果到極樂世界去的話,必須把人天統統放下,人間天上這些快樂要放下,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念到最後到天道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想享受天人的快樂,他就去了。

  下面設個問答,「問,佛弟子應念三寶,何故念彼之生天」,為什麼還念天?這個裡頭說,「曰:是以為自己善業之果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是我們善業之所感。那麼不信仰宗教的人能不能生天?能,他有善業,是憑這個生天的,信不信上帝沒有關係。你具備這個條件,不信上帝也生天。生天必須具備的,慈悲喜捨,善心,上品十善,善行,心善、行善自然跟天道感應。人死了之後到哪一道,全是業力所感,與什麼人都不相干。要求往生,一定要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有感應;不念佛,就沒有感應。「問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那就不必念了,斷惡修善就好了,何必要念?「曰:有人不堪入於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有人對於般涅槃不能接受,般涅槃這個道理很深,對它不能夠完全了解,事實真相不清楚,半信半疑。人天之樂他清楚,他的印象很深刻,所以雖學佛,到臨終的時候他還是貪戀人天之樂,他到天道去了。這是念天。

  下面總說,「此六念法為大小乘之通說」,但是念天的解釋,大小乘不一樣。「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三種」,有「生天」,三界諸天,這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第二種是「淨天」,這個高了,這凡夫不能去,淨天是一切三乘的賢聖。小乘是三果阿那含,他們修行的處所叫五不還天,在第四禪。第三是「第一義天」,第一義天是涅槃,大乘的般涅槃,稱為第一義天。所以,二乘之人念前面兩種,菩薩但念第一義天,就是大般涅槃,這個不一樣。這個地方說,見《別譯雜阿含經》第九、《涅槃經》十八,這是把出處都說出來,《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第十二卷,你都可以能夠看得到。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天是善人,心善行善,與極樂世界相應,但是你要迴向發願才行,你要不迴向,不發願求生淨土,你就生天道去了。那我們就知道,具有生天道的這種功德,我用這種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夠得生。這是屬於三輩往生最後的一個,別具一格的一心三輩,他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其他法門的。這也不是修其他法門的,是修善積德,行,修善積德臨終迴向發願求生淨土,也能得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現在我們看經文,「三類差別」,這就分成三段,第一段「盡持經戒二利得生」。這裡面分兩段,第一段「勝因」,這個因就有六句,這是第一個,我們看經文: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這幾句經文是第一。請看註解,「右文」,右面這段經文,「乃本品之首段」,這第一段。「明第一類正因」,這一品經裡頭是講往生正因,第一類的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這樣子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一段經文,完全是採取的宋譯本,《無量壽經》十二種版本最後翻譯的,宋朝的譯本。「第一類正因,共有六句」,第一個「受持本經」、第二個「求生淨土」、第三個「發菩提心」、第四個「嚴持諸戒」、第五「饒益有情」、第六「憶佛念佛」。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六個條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決定得生。

  「《觀經》曰:讀誦大乘」。我們在《觀經》三福上看到,第三福就是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三句是讀誦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觀經約論》」,這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彭際清居士作的,說「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這說明為什麼要讀誦大乘。不讀大乘你就不明瞭佛心,佛心是什麼?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經上講什麼?全是講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眾生,就是說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裡面自然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所以古時候的中國跟印度人重視智慧。讀書旨在開悟,宗旨是要幫助你開悟,記誦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淨心重要,開智慧重要。能夠明佛心你就契佛智,這個地方的佛是阿彌陀佛。「不契佛智」,縱然生到極樂世界,「不得見佛」,你見不到佛。為什麼?有障礙,這個障礙是疑惑,疑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

  「今經首云」,這品經一開頭,『聞此經典,受持讀誦』,這個經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在現代,總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這九種當中有五種是原譯本,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有五種。五種本子如果我們對照起來看,會發現裡面差別很大。差別大,就可以肯定傳到中國來的原本不是一種本子,它不同的本子。這個現象怎麼發生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一生,一部經只講一次,沒有重複的。那《無量壽經》的梵本,傳到中國來是不相同的本子,都是《無量壽經》,就說明佛這個法門是多次宣講,不止一次。根據原譯本裡面的情形來看,至少佛講過三次。還有七種本子失傳了,沒見到,那些本子如果都在,再仔細一對照,可能還有不同。所以古德因此判斷,三次以上。這是說明,佛對於這部經的重視,他才多次宣講。

  正因為這個原因,每次講的有不同的地方,我們選擇哪個本子?選擇一個本子,那些裡面有重要的經文漏掉了,所以就有會集的必要。最早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做了個會集本,宋朝那時候,刻版的印刷剛剛發明,所以一般的經典還是手寫的多。手寫,我們知道流通量就不大。以王龍舒居士的身分、財富,這是大富長者,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唐朝《大寶積經》的「無量壽會」他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當然《唐譯》裡面有重要的經文它沒有,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可是這個會集本出來之後,讀《無量壽經》的都讀他的本子,所以他的本子流通很廣,也被收在《龍藏》裡頭。這就等於祖師大德對他這個本子肯定了,雖然有瑕疵,便於讀誦。

  第二次,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重新會集,他是五種本子都見到了,會集當然比王龍舒本子好。我這個地方有一本,這就是魏默深會集的本子,這個本子。但是這個本子經過夏蓮居老居士的校訂,這個裡頭是三十七品。可能是夏老居士看到這個還是不圓滿,校訂還是不夠圓滿,所以重新再會集,這是第三次的會集。他會集花了十年的時間,成就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可以說比龍舒的本子、比魏本都要好,我們一比較立刻就知道,自然就生歡喜心。所以這個本子,當代高僧大德稱它為《無量壽經》的善本,最好的本子。一直到最近這十幾年來,才真正大量流通,海內外修淨土的同學都用這個本子。

  「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經乃淨土第一經,亦中本之《華嚴》也」,這句話是彭際清居士說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這也是貴族出身,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這個朝代的兵部尚書,那個地位就是現在講的國防部長,所以他就是高幹子弟。因為家裡面富貴,很聰明,弱冠,應該是二十歲,他就考取進士。進士是最高的學位,相當於現在所講的博士,他就拿到博士學位。一般人拿到這個學位肯定就做官去了,他沒有,一生沒做官,學佛、學道,儒釋道都通。在佛門真是大居士,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很豐富。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肯定淨土境界跟《華嚴》無二無別;小本《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把這三個經看成一部,非常有道理。

  「又此經乃世尊獨留於將來經道滅盡之際,住世百歲,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這個難得!我們能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依照中國古大德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跟外國人講的不一樣。三千零三十八年,當然我們是在末法時期,正法一千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像法第二個一千年,我們是在末法。末法一萬年,我們是在第二個一千年開始,才三十幾年,末法後面連現在九千年。佛沒有說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外國人講的,釋迦牟尼佛只是說這個時代是末法時期,不是末日。末法是佛法衰了,還有沒有興起來?有,章嘉大師告訴我,末法九千年有興有衰,我們現在是衰,將來又會興起來。佛法的興衰不在法,法本身沒有興衰,在人。人真正肯依教修行,佛法就興了,人要是把經教都丟掉了,佛教就衰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人都學經典,佛法就興了。

  經典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教科書,當年以這個東西教人的。現在我們學習經典,講解經典,依教修行,佛法不就興了嗎?如果經典不講了,專搞些經懺佛事法會,佛教會滅亡。為什麼?那是迷信。不是迷信,社會大眾要說你是迷信,你沒有辦法!所以一定要想到,每個宗教都是教育,唯有教育,它才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我們一定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才過世,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不講經、不上課的。佛門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他只是講經教學,你有疑問問他,他給你解答,你自己怎麼修,他不管你。為什麼?經聽懂了,你自己就會修了。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每個人修行方法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沒關係,方向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就行了。方向是什麼?就是戒定慧,這個不能違背。目標是什麼?大乘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大乘目標;小乘的目標是從初果到四果。無論用什麼方法沒有關係,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法門都能夠得定、都能夠開悟。

  所以佛當年在世的這些弟子,我們估計是三千人以上,在家、出家的弟子。出家的,經上有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在家的,那數字就難說了。在家不是終身跟著佛陀,有人來學二、三個月的,有人來學五、六天的,有人跟佛二、三年的,他不是一輩跟著的,這樣來來去去的這種人數多。所以我們能夠想像到,至少,世尊當年這個僧團,這個團體,三千人以上。這麼大的團體,過的是游牧生活,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不是在一個地方。四十九年,他們教學的範圍幾乎遍及五印度,就是印度五個大區。所以這個教,經典就非常重要。

  不單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前年我們訪問梵蒂岡,跟教宗見了面,陶然主教,這是教廷裡面負責跟其他宗教聯繫的一位大主教。跟我們舉行兩次座談會,一次三個小時,我們在一塊研究、討論六個小時。他提出,根據他們的調查統計,最近這十幾年來,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數逐年下降,就是一年比一年少。他們很擔心,如果像這樣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大概這個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了,寥寥無幾了,所以對這樁事情很關心。我聽了之後,我把我的看法向與會同仁跟他們的主教提出報告,我希望所有宗教都回歸到教育。為什麼?想想每個宗教的教主最初創教全是教學,都是這個起家的,這在經典裡面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最長的;摩西教學二、三十年;耶穌教學三年,被人害死了,要不然他一生也是會教學,不會中斷;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他們全是教育家,用現在的話說,社會教育家。而且這些人幾乎全部都是義務教學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來都歡迎,教學的對象幾乎是全人類,這樣子一代一代傳到現在。

  那現在?現在我們把教學丟掉了,天天搞祈禱、搞形式。佛門裡面經懺佛事、法會都屬於祈禱,三時繫念都是祈禱法會,這不行,人家說你是迷信。你說有災難,我做個法會災難化解了,人家說你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根本就沒有災難。你拿什麼做證明?拿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懂得,經論教學是主,祈禱這個東西是輔助的,這個不是第一,這是第二、第三,不能把這個做為主要的。我們現在賓主顛倒,賓做了當家,主沒有了,才產生現在這種現象。如果都能夠對教理通達明瞭,我們做的祈禱人家相信,為什麼?祈禱有理論、有方法、有感應、有靈驗,大家能信得過。沒有經教理論做基礎,人家不相信。

  現在這個理論可以能講得很透徹,為什麼?集合科學來講,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宇宙的奧祕,在大乘經上全有。我們也是看到科學報告,對於經論上這些深奧的東西,以前懷疑,現在完全斷疑生信,不再懷疑。實在說,我們沒有古人那種定力、那種誠敬,但是現代科學幫了忙,把這個遺憾補足了。如果沒有科學報告,我們這個疑問一生都化解不了。就提出這一個問題,色由心生,你能不懷疑嗎?色是什麼?物質現象。物質從哪裡來?物質是心、念頭變現出來的。我們不相信,念頭怎麼會變成物質?我們把方向也搞錯了,念頭能變個物質,我天天想個鳥,那個鳥是不是真被我想出來?這個做不出來。我是看到普朗克的報告,德國的量子力學家,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他這個學生名氣比他還大。這個人專門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他用了一生的心血,最後終於找到了。

  微觀世界,起源應該是八十年前,發現原子,那個時候認為,物質現象裡面最小的就是原子,沒有比原子更小的了。從這之後,這些科學家懷疑,原子還能不能分裂?最後終於找到了方法把原子分裂。原子一分裂才知道,這裡頭有原子核、有電子、有中子,也很複雜,組成的原子。在我們想像當中,佛說的,大乘經上講的微塵,應該就是原子。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這個東西,二十八層天裡面的天人,他們的天眼看不到,阿羅漢的天眼看到了。這個東西還能分,佛經上有,再分是什麼?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應該很複雜,像現在科學裡面講的粒子,基本粒子、夸克都是屬於這個範圍的。最後的,那真正是物質的基礎,就不能再分了,極微之微。極微之微被科學家找到了,他們叫它個名稱,叫微中子,佛稱它做極微之微,這是物質最小的,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再分,再分裂真的沒有了,物質現象沒有了,看到什麼?看到是念頭的波動現象。這一下真相大白,物質從哪來的?物質是念頭波動現象形成的。物由心生,這問題解決了,物質確實是念頭變現的,不是我們念頭變個鳥我看看、變個樹我看看,不是這個,是基本的物質。我們才恍然大悟,這個發現真了不起!

  再問念頭從哪來的?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從哪來的?科學家還沒搞清楚。但是他看到物質的現象,他說物質是突然變現出來的,沒有理由,突然變現,但是立刻就消失了。他講的這個樣子,佛在經上說過,《楞嚴經》上佛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這個現象。這是念頭的一個現象,念頭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佛講了,念頭從阿賴耶的業相變現出來的。業是什麼?業是波動現象。業是動的,不是靜的,就是所謂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業相,阿賴耶的業相,從業相變現轉相,就是科學家講的突然蹦出來這種現象。所以,科學愈來愈接近佛學,阿賴耶的三細相!這釋迦牟尼佛說過,大乘經上有。用我們的六根,凡夫眼耳鼻舌身意,攀緣外邊的境界,最大的可以緣到宇宙的邊緣,最小的可以緣到阿賴耶,極限了,就是緣不到真性,真如本性它緣不到。真如本性要怎樣才緣到?要放下六根、六識,你就見到了。也就是不能夠用眼耳鼻舌身,也不能用思惟想像,不可以用這個東西。為什麼?這個東西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妄緣不到真,真才能緣到真。什麼是真?我們把妄統統放下,那就是真,你就見到本性。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為我們示現,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為我們示現,那是什麼?現在我們懂得了,他們在剎那之間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自性現前了,他就見到了。自性是什麼樣子?釋迦牟尼佛說的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說得詳細。惠能大師說得簡單,只說了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濃縮就這二十個字,同樣的境界!自性,第一個清淨,「本自清淨」,從來不染污,現在也沒有染污。第二個現象「不生不滅」,它是真的,除它之外,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有生滅是假的,無生滅是真的。雖然它沒有生滅,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都沒有,但是能生萬法。雖生萬法,它又不染萬法,換句話說,絲毫沒有受萬法的影響,這個高明。「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就是具足萬法,沒有緣的時候萬法不現,有緣它現。如果你是用妄心,現與不現你都見不到;你要用真心,現與不現統統見到。不現是什麼樣子,你見到了,現相什麼樣子,你也見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方老師把這個介紹給我,告訴我佛經哲學,講大乘,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一點都不錯。不但是哲學最高峰,是科學最高?,這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佛教本來是教育,要回歸教育,它跟我們世間教育不一樣,智慧的教育,我們這個世間教育是知識的教育。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智慧是從自性裡頭生的,知識是從經驗裡頭生的。我們中國人在《三字經》上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智慧;「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相遠是知識,就講清楚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最後的目標也是教我們開悟,儒家也講開悟,講悟性。這個說法是不是受佛教的影響,我不知道,但是跟佛經上所講的,本性跟習性是一個意思,本性本覺,習性不覺。中國的東西跟印度相通,佛教傳到中國來,把中國儒、道都帶起來,境界都提升了。

  這部經,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要留到最後,末法一萬年,一萬年之後,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斷了、滅了,再沒有了。但是這部經是佛法滅了以後還會留一百年,最後的一百年只有這一部經,我們相信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最後滅,包括了黃念老這部註解。到最後法滅盡的時候,佛經就是剩這一部,其他全沒有了,得到這部經的人都能往生。這部經也滅掉了,一百年也滅掉了,還剩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流傳在世間,聽到這句佛號的人都有福報,肯念這句佛號,想往生極樂世界,也能得生,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說「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津是河,河流,濟就像小船一樣,幫助你渡河,從此岸渡到彼岸。能幫助你渡到極樂世界,就是一句名號,就這一部經。我們可以說,這部經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裡頭第一部經,最重要的一部經,幫助眾生徹始徹終都得到圓滿利益的只有這部經。那我們就知道,我們學經教學什麼?夠了,這一樣就夠了。這一樣東西,我們用中國的學術來說,格物,這裡頭有,有格物的理論、有格物的方法;致知,這裡頭有,有致知的道理、有致知的方法;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理論、方法、經驗全都在這部經上,妙極了,真正是寶典!你抓到這樣東西,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尤其難得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這個註是集註。夏老居士這部經是集五種原譯本,以及過去兩個會集本的大成,它集大成。註解是集大小乘經論一共八十三部,集祖師大德的註疏一百一十部,也是集大成。換句話說,這個註解我們看他引用多少經典在裡頭,你看光是這一段,有《觀經》、有《觀經約論》、有《華嚴》、有《無量壽經》,還有漢、吳、魏、唐、宋諸譯本,王龍舒的、彭際清的、魏默深的。所以,讀這個註解,就讀了一百九十三種經論。在一百九十三種經論裡頭,講到這個經上的經文、經句,乃至於一個字,統統用這些東西來解釋。不是黃老居士的意思,他這個註解字字句句都有來由,都有根據的。讀這一部書就讀了許許多多的書,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一樣都不缺,全在這當中。這種編輯的方法古人有,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將整個《大藏經》的精華編成一部書,《宗鏡錄》,一般人稱它作《小藏經》,就是大藏精華錄。這個本子比那個更精彩,《宗鏡錄》一百卷,這個只有一卷,再濃縮成一卷,精華當中的精華。

  我們生在末法這個時期,末法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第二個一千年開始,我們遇到佛法。我們學什麼?要不是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怎麼能知道,這部經是徑中徑又徑。任何一個人,真的是他的緣分,只要遇到了,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就是你只要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典,你這一生就有往生作佛的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掌握住,真能掌握住,你決定得生,你的問題解決了,所有問題統解決了。其他東西要不要?不需要了。遇到這個本子,這是多大的福報!我們前一代的人沒有遇到。為什麼?前一代的人,夏蓮居老居士還沒有會集出來,他怎麼會知道?會集出來了,就連黃念老註解出來了,沒人流通。

  最初出來是油印的本子,油印我們知道頂多印一百冊,為什麼?蠟紙就壞了。你說那多辛苦,那個蠟紙在鋼版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他帶了一部,我相信他挑選的一定是最清楚的那部經典,帶到美國,就送給我了。我問他有沒有版權,他說什麼意思?沒有版權我就翻印,有版權,那我得尊重你。他說沒有版權,歡迎翻印,要我寫一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字。我們第一版就印了一萬本,精裝,但是那是第一次本子,以後他老人家又修改了幾次,所以現在用的本子跟原本不一樣。這個本子是定本,這是真正珍寶,無價之寶,要知道珍惜。得到之後要真學,要能夠理解,真正懂得,真正修行,決定求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