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七頁,「往生正因第二十五」。我們學到第一行,從第一行看起:

  「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所以三福是我們修淨土第一門功課,屬於行門,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早年我住在美國,跟黃念老見了面,他教給我,夏蓮老一生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建淨宗學會,在大陸上一直沒有建成,希望我在海外建立淨宗學會。實際上,淨宗學會跟從前的蓮社沒有兩樣,只是名稱換成現代化,這個也是有道理,與時俱進。「蓮社」兩個字,社會大眾對它很迷惑,不知道這是什麼,如果說淨宗學會,大家概念就清楚了。所以蓮公的提議是非常值得效法的。我們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加拿大成立的,在溫哥華,現在這個會還在。第二個會是在聖荷西,楊一華主持的,這都還在。第三個在洛杉磯,陳景昌領導的,都還做得不錯。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裡面提出行門五個科目,我們日常生活,生活的標準,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菩薩的六度,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願。簡單,不麻煩,容易記。這五個科目必須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不違背,這是真正淨宗學人,彌陀弟子。這三條不僅僅是修淨土,可以說世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這三條做基礎,沒有這三條,無論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這三條是根之根、本之本,就是太重要了。第一個,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面兩句是根之根,後面兩句是本之本,就是戒律,戒律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全沒有了。怎麼做?我們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因果教育,落實在《太上感應篇》,有這兩個基礎,你才能夠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佛家的根本。為什麼十善做不到?沒有《弟子規》,沒有《感應篇》,所以你做不到。《弟子規》是倫理道德,人懂得倫理道德,他會斷惡修善,羞於作惡;人懂得因果教育,不敢作惡,所以因果比道德還重要。道德有時候規範不住,惡念起來了,想到因果報應就害怕,自然不敢做了。

  中國自古以來,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靠什麼?靠教育。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所以這個國家幾千年長治久安,令人羨慕。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確實是被慈禧太后疏忽了。在我們想像當中,慈禧太后的文化水平一定不是很高,如果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她不會這麼做,自封為老佛爺,這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歷代帝王都稱三寶弟子,確實都受過皈依、五戒、菩薩戒,多少帝王都受過,明清有一些帝王還受過金剛乘的三昧耶戒,菩薩國王,政治焉能不好!

  所以,淨業三福決定不能疏忽。有了第一條,第一條是人天福報,人做好了才能夠學佛,人要沒有做好怎麼學佛?你看看,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佛弟子最低的標準,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才能學佛。那我們這個經上有講到,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都能往生,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是的,一點也沒錯。他造作惡業是沒有接受到教育,他造的。學佛之後,或者是真正聽到中國傳統文化,他就省悟了,他就回頭了,真正認錯、真正懺悔,那就是好人。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壞人回過頭來比好人還要好,所以這一回頭,真念佛求往生,確實有生到上品上生這麼高的地位,真回頭了。這個道理不難懂,因為佛說了很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作惡回頭,一下就提到這麼高的地位,是有道理的,是可以相信的。因為一切眾生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真的一回頭,這個東西統統出現,他就成佛了。

  所以受持三皈,受持三皈是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十善做不到。所以世尊他老人家的教誨,對於修學有嚴格的要求,那就是一定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小乘是人天法,這個地方第一條、第二條都可以說是小乘。第一是小乘的基礎,人天福報,有這個基礎才能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今天的三皈,章嘉大師說得好,叫結緣三皈,不是真的,給你舉行一個儀式,結緣。真的怎麼樣?真的你得受用,你得受持了。受是你接受了,持是你做到了。在哪裡做到?在起心動念、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做到,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三皈是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的經論都沒有離開它。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是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念念覺而不迷,時時覺而不迷,事事覺而不迷。這誰能做得到?不是真正前面這第一條做得圓滿的,不可能做到。第二是皈依法,法就是規矩、是方法。佛法裡面也稱為方便,方便是最好的方法,便是便利,叫善巧方便,法是軌道、是道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依教修行的人,在家、出家都包括,只要依覺正淨修行,都可以稱之為僧。僧的標準是清淨。

  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就是僧寶,平等就是法寶,覺就是佛寶。這個經題裡頭有三寶,有三學,清淨是戒律,平等是禪定,覺是智慧,戒定慧三寶,也是經律論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經藏,覺是論藏,經律論三藏,這個經題多完備!多殊勝!十方三世所有一切如來的法寶統統在這個題裡頭,夏老這個題會得太好了,天衣無縫,全是佛說的,沒有自己加一個字在裡頭。我們這個經題就是圓滿的三寶、三學、三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八個字,至少我們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出家加上《沙彌律儀》,這才像個樣子。這是小乘,入佛門了。前面不一定入佛門,世間法、人天法,第二是小乘,第三是大乘,大乘在小乘之上,沒有小乘的基礎,就不可能學大乘。

  大乘第一個,「發菩提心」。菩提心,經論合參,《大乘起信論》跟《觀無量壽佛經》合起來,菩提心有體、有相、有用。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經上講至誠心,《起信論》上講直心,兩個合起來看,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真誠到極處,這心裡頭沒有妄念,這個裡頭境界有淺深差別。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了,他就不是凡夫,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這個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所以一發心,古大德講,成佛有餘。心發了,是一剎那,不能相續,能相續他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從定中起來,菩提心現前;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提心現前。這心一發就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圓滿的菩提心。我們今天初發心,對三寶真信、真敬仰,認真學習,這也算是菩提心。

  第二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因果世間人都相信,這是菩薩。菩薩深信因果只有一種,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跟我們這個經上,三輩往生、往生正因完全相應。「讀誦大乘」,這裡面還有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什麼樣的經典,你對它真正歡喜,這個歡喜就是有緣。為什麼有緣?過去生中曾經學過,現在又碰到了,所以你對它歡喜。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說得很明白,無論哪一部經論,要緊的,一門。一門,你專心,專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你是一心,一心就是專心。專心時間久了,決定得定,就得三昧,你學《華嚴》得華嚴三昧,你學《法華》得法華三昧,你學《楞嚴》得楞嚴三昧,三昧無量無邊,學淨土的得念佛三昧,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三昧。得三昧之後,緣成熟了,他就開悟,大徹大悟,那就成佛了。所以,我們要曉得,讀誦大乘有這個祕訣在裡頭。自己成就了,就教化眾生,「勸進行者」,勸進行者,今天講的弘法利生。你看,淨業三福一共十一句,前面十句自利,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利他,利他只有一句,勸進行者是利他,自行化他。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極樂是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地,福地福人居,沒有大福報的人,那個地方你怎麼能住得住?所以具足淨業三福,這是大福德的人,那極樂世界就是為你準備的。一心信樂念佛人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相應了。所以,佛說出這一段話之後,告訴韋提希夫人,「汝今知不」,你知不知道?「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重要。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這些修行人要想成佛,都要以這個作為正因,這三條做不到,他決定不能成就,你就知道這多重要。

  我們也曉得,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這些弟子四面八方傳教,教化眾生。我們從歷史上看,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像印尼,我們到印尼去看到的,印尼在七百年前是佛教,現在完全沒有了。阿富汗大概也有七、八百年,現在完全沒有了。唯獨在中國,在中國將近三千年,中國歷史記載。為什麼?我們讀這段文就明白了,中國人講孝道,孝親尊師,有這個根,外國人沒這個根。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你看,佛法談第一句不是奉事師長,第一句是孝養父母,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所以孝親尊師是聖賢之學,大乘佛法的根基!中國,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人崇尚孝道,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教化後人都是以孝為中心。這樁事情我們清楚、我們了解。

  中國有文字四千五百年,從黃帝時候發明文字。黃帝以前也有這些圖畫,伏羲畫八卦,可以說是文字的起源。伏羲距離黃帝一千年,我們如果從伏羲說起,那就是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文化決定早過文字。古印度婆羅門教,我跟他們也很熟,他告訴我,他們不重視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傳說,根據傳說,他們這個教在印度已經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我相信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少於婆羅門教,我相信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至少也有一萬三千年。我們從孔老夫子那裡得到一些信息,雖然這些信息不很清楚,很模糊,我們有理由能相信它。

  夫子一生做學問的態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的意思,孔夫子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是個很老實的人,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給後世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不是自己的,這就是述而不作,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對於古聖先賢,這個傳下來的東西他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好古,非常喜愛古人的教誨。孔子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年,所以,從孔子這種修學態度來看,夫子所學的是遠古老祖宗傳下來的教誨,他把它用文字記載下來,傳給後世,所以後人尊稱他為集大成者,大成至聖先師。他把傳說整理成書籍,這就是六經,流傳給後世。

  所以《論語》裡面很多話,「子曰」,我們相信孔子說的都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教訓,不是他自己的東西。這個態度好!完全肯定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道德、古人的行持,完全肯定,止於至善。後人比不上,為什麼?後人妄念多、雜念多了;古人心清淨,沒有欲望,沒有雜念。在佛法上說,人要把欲望放下,智慧就開了,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無量德能、相好,統統可以現前。近代的科學家跟上一代不一樣,上一代不重視古人的成就,近代發現,認為古人有一種很了不起的本能,我們也有,但是他們能保持,我們的本能喪失掉了,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中國人所謂的「人人皆可作聖賢」,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得多清楚、多明白。

  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夠明瞭宇宙的真相。古時候中國跟印度在方向、目標、理念,可以說非常接近,但是方法上比不上印度,印度人重視修禪定,中國在這上沒有。中國古聖先賢只是教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你的德行、智慧就成就了,對這個很重視、很講究,沒有去修禪定。殊不知修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能夠擴展眼界,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你能看到,我們沒想到的東西你都能知道,所以禪定能了解六道輪迴的真實狀況。在中國,古人有六道的信息,但不是很清楚,在典籍裡頭記載得很少,不像印度。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降生在印度?我們也明白,印度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比我們中國人進步。佛要選擇在那個地方去降生、出世,幫助他們再向上提升,這就是眾生得度的緣成熟了。中國成熟,跟印度相比差一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大乘佛法才傳到中國,中國人的緣成熟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三條十一句,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他們修行證果就憑著這十一句。

  「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那還有三種人,他們有緣分往生極樂世界。「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心地慈悲善良,不殺生,這樣的人念佛能往生。最近這幾年,地球上災難頻繁,尤其是馬雅災難的預言,從西方傳遍全世界,說的時間就是今年。我們不要去理會它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他們教給我們化解災難的三個方法,值得我們做參考。這三個方法,第一個就是慈心不殺。不過他裡面加一條,要求我們採取素食,不吃眾生肉,這第一種。第二種有愛心,愛自己、愛眾生,愛一切萬物。第三個要有定功。定功是什麼?災難現前,不驚不怖,你不害怕。你有這種定力,這個災難對你就不會產生傷害。你看,素食、愛心、定力,決定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心是定的,就能夠避免這個災難。

  第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確實,為什麼說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個人當得往生?因為淨土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如果不把它道理搞清楚,信心生不起來。我學佛就是很好的例子。學佛的時候,應該是四、五年了,我認識懺雲法師,離開工作之後,在他道場住了五個半月,他是念佛人,修淨土的,勸我修淨土我都不能接受。我喜歡經教,特別喜歡《華嚴經》,所以我沒有接受。那個時候對淨土小看了,輕視它,認為這大概是釋迦牟尼佛對於那些愚夫愚婦,沒有文化、沒有知識的人,教他這個方法,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大乘經典讀多了,不但讀,而且常常講解,大概二、三十年之後,我對於淨土法門完全接受了。李老師勸我,我也沒接受。我的接受是講《華嚴經》、講《楞嚴經》、講《法華經》,在這些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死心塌地專修這個法門了。自己雖然專修,可是還是涉獵很多經教。

  真正專修應該說是前年開始,年歲大了,八十多歲了,要認真替自己往後著想了。那想想,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沒有把握成就,淨土這一門有把握,這要幹有把握的事情,沒有把握的事情則不能幹。沒有把握,心裡很喜歡,沒關係,到極樂世界再辦,先取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再修學自己喜歡的法門。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無量壽,壽命長。你說《華嚴經》,照我這個講法,一部《華嚴經》講圓滿要二萬個小時。一天講兩個小時要講一萬天,一天講四個小時,也得講五千天才能講完。確實我們沒有這個壽命。所以這樣的大經大論,一定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學習。這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重要,讓你對於諸法實相,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了。大乘方等裡面所說的就是今天所講的哲學跟科學,真的講到究竟圓滿。這是第二種人,真正修學大乘,肯定最後選擇淨土。

  第三種,「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這三者。六念是六樁事情,我們這個地方有丁福保居士《佛學大辭典》的資料。第一個是「念佛,念佛具足十號」。佛有十種通號,在前面我們統統都學習過。第一個是如來,如來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最淺的解釋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是大家最容易懂的。如來說乘如實道而來,這個如實道就很難講了,這是科學、哲學上的東西。佛、世尊,「有大慈大悲大光明」。這個慈悲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的,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大乘教裡面稱它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緣是緣分、原因,沒有原因,慈就是愛心,沒有原因的,真實的慈心、慈愛;悲是憐憫,都是屬於愛心。悲是偏重在憐憫,慈是偏重在與樂。同體,只有佛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哪有不照顧的道理?父母照顧兒女,尤其是嬰兒的時候,真的無微不至。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照顧,就像母親照顧嬰兒,無條件的,完全奉獻。

  佛有大光明,大光明就是大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跟知識不一樣。智慧是覺悟的人有,知識,沒有覺悟的人他努力認真修學,他所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定當中修得,離開戒定,不可能有智慧,有知識。今天這個世界,所謂知識爆炸,真的,全是知識。智慧?智慧沒有了,看不到有智慧的人。縱然有智慧的人,大概也都到深山裡面去隱居去了,與世隔絕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世間人不認識他,世間人對他不予肯定,所以,他只有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不是他不願意,緣不成熟,這是佛法常說的。

  所以,「神通無量」,神通是方法,智慧是真性,「能拔濟眾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這念佛人想什麼?我也想跟佛一樣,他成佛了,我也想成佛,常常有成佛這個想法,這叫念佛。那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有這個想法,沒有這個想法,這阿彌陀佛叫白念了。什麼個想法?我到極樂世界要成佛,我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要有這個想法。念念都有這個想法,這是真念佛,這個跟阿彌陀佛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重要!要不然你佛是白念了。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我是我,我現在很可憐、很苦,求阿彌陀佛來救我,這不行,這個念頭不行。我們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希望我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才行,這是阿彌陀佛最歡迎的學生。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要與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

  第二個「念法」。法是什麼?法是經典,「念如來所說之三藏十二部經,有大功德」。經典是什麼?經典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化一切眾生的這些資料。佛當年在世講學,只有言語,沒有文字記載,他也沒有講稿,什麼都沒有,跟孔老夫子一樣。這些留下來的經典,都是佛去世之後,弟子從記憶當中把它寫成書本,流傳給後世。所以這一些經典裡頭,有很多人寫的,不是一個人,都是佛的入室弟子,真正開悟的這些學生,我們稱他作菩薩、阿羅漢。結集也非常嚴謹,怕傳錯了。當時佛的侍者,阿難,這個人在大眾當中記性最好,他有很強的記憶力,聽過一遍,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就請阿難來複講,把佛當年所講的經請他講一遍,五百大阿羅漢做證明。這個聽眾,給誰聽?五百大阿羅漢聽。只要有一個人提出有意見,那個地方就得刪除;五百個人都同意,都說沒錯,這算通過,才能流傳下來。所以經典的結集,這個純度很高,這五百個做證明的人個個同意,有一個反對就不能夠傳下來。這是結集經典,要讓後人相信才這個做法,採取這個方式。

  經典講的是些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佛的教學分為兩種,一種是普世教育,就像現在的國民學校一樣,完全是教人怎麼樣做人、怎麼樣處事,這裡面的內容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教育,偏重在這一方面。也是中國人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這些知識、這些學問,這是一部分。另外一個部分,那是高等教育。這個高等教育就是今天所講的哲學與科學,它要研究宇宙,認識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這些道理、現象從哪裡來的,將來到哪裡去,這是大學問!宇宙的來源、萬物的來源、生命的來源、我從哪裡來的,這是屬於高等學問,在佛家稱為大乘。

  大乘,在現代最近這三十年,量子力學家肯定了,佛法裡面真有高等哲學跟高等科學,世尊給我們講宇宙形成的原理、最原始的狀況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只是用的名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歸納整個宇宙只有三個現象,現代科學家歸納的也是三個,第一個是物質,在佛法裡頭的名詞叫阿賴耶的境界相,第二個是信息,在佛法稱為阿賴耶的轉相,第三個是能量,在佛法是阿賴耶的業相。真不容易!這三樣東西佛是講得很清楚,沒人懂,真正能夠懂得的人太少了,所以對它都有懷疑。今天被量子力學家發現了,跟佛經講的一樣,佛是三千年前說的。今天的科學家是累積這個世間四百多年這些研究科學的總結,發現宇宙之間只有這三個東西,物質、信息、能量,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一樣東西統統沒有。但是近代的科學家把物質搞清楚了,物質現象是什麼?是念頭。這一樁事情是最近發現,可是佛在經上早就說了,佛說「相由心生」,物質是現象,相就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從念頭來的,這心就是念頭。所以佛家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發現了不得!這個發現對整個人類來講是最偉大的貢獻,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跟看法。我們從前想法、看法錯了,思想錯誤我們的言行就錯誤,招來這麼多的災難。

  那今天化解這個災難有沒有方法?有。意念可以化解災難,只要我們把負面的意念清除掉,不善的這個念頭清除掉,把正面的、好的念頭找回來,災難就沒有了。災難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是心現的,心能夠主宰物質,能夠改變物質。這解決的方法,理論有了,方法也有了,問題是我們去落實,果然落實了,問題真解決了。現在這些科學家在找證據支持他的理論。到哪裡去找?到病患身上去找。特別是得重病的人,得癌症,醫生放棄治療了,告訴病人,你存活的時間只有一、二個月了。這裡面的病患,有一部分是信仰宗教的,要到他們身上去找。信仰宗教的人自己知道壽命到了,他把存活在這個世間放棄了,不去想了,天天做祈禱,念頭裡想的是上帝、想的是天堂,希望上帝帶他到天堂去,他只有這一個念頭,其他念頭沒有了。這個念頭是好的念頭,是正念,他身體不想了,病也不想了,天天只想上帝、只想天堂。像我們念佛的人遇到這種情形,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想上兩個月,好像身體沒事,沒什麼事情,再去檢查,病沒有了,完全好了。醫生認為這是奇蹟,其實這是有道理的,不是奇蹟,是你念頭轉了,念頭能夠改變物質現象。你這個念,你不想病了,帶著病毒的細胞它慢慢就恢復正常。就怕什麼?就怕你想病。你想身體、你想病,那就完了。你把念頭轉過來,我不想我的身體,我也不想我的病,我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三個月再去檢查,病好了,沒事了,不需要用藥物治療,自然就好了。這樣的例子,這些科學家蒐集得很多,還依舊在蒐集,希望能夠讓所有科學家都承認這個理論。不但能改變我們身體,能改變我們居住地球上的災難,為什麼?地球是物質。

  美國的量子力學家布萊登,這個人也很出名,他的著作很多,有一些有中文翻譯的。他告訴人,化解地球上的災難,只要地球上居住的人真正能夠回頭,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地球上所有災難都能夠化解,還能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這是他說的話,有道理!為什麼?念頭能改變物質現象,這是最近量子力學家所發現的。這個如果被所有科學家承認了,這是科學的一個大革命,把從前科學上那些理念、想法、看法全部推翻了。但是他們這些理念跟大乘經完全相應,他們所說的大乘經上早就有了。所以過去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宗教裡面與科學最接近的就是大乘佛法。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屬於宗教,佛教會發揚光大,它變成高等哲學、高等科學,確實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現在許多人都在說海水上升,將來很多低窪地方都會被淹沒,江河氾濫,這怎麼來的?在佛法裡面講,是我們不善念頭來的。哪一個念頭?貪心。貪婪所感應的是水災;瞋恚所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這是屬於瞋恚;愚痴所感應的是風災;傲慢所感應的是地震;懷疑所感應的是山崩地陷,山會倒下來,大地會突然沉下去。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造成地球上的災難,不是什麼自然。自然是美好的,自然絕對不會有災難,是我們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所感應的,這麼回事情。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能夠被今天量子力學家所發現,我們很佩服、很感謝。因為佛在經上講這些東西,我們始終都有疑惑,這個確實太深了,很難接受,很難懂。今天得到科學的證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念法,法真有大功德!

  「為諸眾生大妙藥」,你看,能治一切疾病,不要用醫藥,用念頭,又能幫助我們化解居住環境上的災難,這些水災、火災、風災、地震,這些災難統統都能化除,這大功德,大妙藥。「我欲證之而施與眾生」,我想證得,證得之後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化解自身跟化解環境的災難。這是念法的一個原因。第三,「念僧,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這前面三條叫三寶。那我們想想這個僧,僧是如來弟子,是真的是假的?如來的真弟子看不見了。

  如來在那裡稱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幹的是什麼?講經教學。我們看到經書裡頭記載,他是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年輕人,十九歲離開家庭,他父親是個國王,他要不出家,他是繼承父親的王位,捨棄王位,出去學習,學了十二年。印度在那個時代是宗教學術最發達的一個地區,十二年,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學過,所有的學派他也跟它學過。印度人重視禪定,他的禪定修得好,四禪八定,對於六道輪迴的狀況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是他親自證到的。但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以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難題當時印度宗教不能解答,印度所有學派也沒有辦法解答,所以他放棄了。這一年是三十歲,學了十二年,統統都學過了,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他在恆河邊上,畢缽羅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超過四禪八定,我們禪宗裡面常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全都明白了。在這個大定當中把整個宇宙都看到了,像今天量子力學家講的,宇宙的源起,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精神現象從哪裡來的,能量從哪裡來的,他全清楚了。今天經典上講的這個東西,三千年前佛說的,現在科學家講到了,沒有他講得清楚,還比不上。這都是大學問。

  開悟之後釋迦就開始教學,我們現在講辦班教學,他教學也是由淺而深。這樣深的東西給人講沒人懂,這是大學、研究所的課程,科學、哲學。辦班教學開始講做人的道理,就是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這一類的東西,教人應該怎樣做個人,做個好人,教了十二年,等於是小學,這基礎教育;接著八年講方等,方等等於說是大乘的預備,幫助你奠定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方等八年,你看,這就二十年了。二十年之後才真正給你講大乘,講宇宙人生真相,講了二十二年。最後的八年是研究所,等於說大乘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學以致用,到究竟圓滿那就是成佛。所以一生教學,四個階段,四十九年。佛弟子是承傳這個東西來的,這叫如來弟子。經典現在有,還留下來了,現在的印刷術進步,印得很精美,成本很低,得要依照這個經典去修學,這才是佛的學生、佛的弟子。佛是老師,弟子是學生,你拜這個老師跟他學,你不念他的書、不聽他的話,這是什麼弟子!你真正跟他學,你得無漏法。無漏是什麼意思?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法,煩惱斷盡了,宿世今生所造的罪孽,那個罪孽全化解了,這叫無漏法。無漏法,我們一般通俗講,得道了,修行得道了。

  具足戒定慧三學,戒是規矩,初學必須要守規矩。淨業三福不就講這三樁事情嗎?第一、第二都是講戒定,第三條是講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具足戒定慧,你才能夠為世間良福田,你才有資格教導眾生、教化眾生。教化只有一個目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知道眾生所有一切苦從哪裡來?從迷惑顛倒來的,迷失了自性。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明心見性這最樂了。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必須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真正離苦得樂。那用什麼手段?用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搞教育,七十九歲過世的,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三十歲開始,七十九歲過世,每天上課教學,沒有一天空過,這叫如來弟子。我們怎麼學都趕不上他,他老人家一天講經教學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我們怎麼能跟他比!從這個地方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身體多麼好。

  他的身體好,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他能用心調控,控制他物質的身體永遠健康,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保持旺盛的精力。他懂得這個道理!所謂是修成金剛不壞身,不是別的,意念控制身體,身體是物質現象。最好的意念、最正的意念,真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說他身體多好。心是覺正淨,所以身體是金剛不壞身。一生沒有道場,住在哪裡?住在山林樹下,過大自然的生活,真是金剛不壞身,一般人受不了。我們凡夫,什麼叫凡夫?我們被物質控制了,我們不是能控制物質,是被物質控制了,這就顯得很可憐。我們到野外去住一晚上,第二天就進加護病房;人家天天在野外,風吹雨打、日頭曬,不在乎,金剛不壞身。那是什麼?那就是以心控物。佛在經上常講,我們都沒有體會到,「一切法從心想生」。佛的心想好,我們的心想很糟糕,所以身體出了毛病,精神出了毛病,連帶著我們工作環境全出了毛病,尋其根源,都是錯誤的思想造成的。

  今天世界亂了,地球上災難多了,我遇到很多人,人家問我,我總的一句話告訴大家,什麼問題都沒有,就是教育出了問題,這今天整個世界沒有把人教好。要想世界安定和平,要想我們這一生能過得幸福美滿的生活,統統要靠教育。什麼教育?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聖賢的教育。你把這四個教育找著,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從這上下手,那你束手無策,這個社會繼續混亂,一年比一年嚴重,災難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佛法上說的太深了,不相信,科學家講的應該相信,能夠依照今天量子力學家所說的這個原理,「以心控物」,你看,這一句話就能夠化解社會問題,能夠化解地球災難問題,就這四個字。中國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只做到這八個字天下太平,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看這八個字做到,身修了,家齊了,國治了,天下太平了。後面是果報,前面八個字是因,後頭是果。所以教育出了問題,出了大問題。今天這個教育把人全教壞了,帶來的是災難,帶來的是社會混亂。

  所以僧,僧現在沒有了。真正懂得這些道理,要發心,發心幹什麼?發心去作僧,傳承如來的正法,傳承如來的教育。我們從經典裡頭,看釋迦牟尼佛一生事蹟裡頭,釋迦牟尼佛是個教育家,用現代的話說,他的身分是一個社會多元文化義務教育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完全是義務。他的生活很簡單,日中一食,外面去托缽,他不求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真正是萬緣放下,一塵不染,身心清淨,充滿了智慧,宇宙之間一切事你去問他,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他都給你解答。所以,僧就是繼承釋迦如來的教學,把這個教育發揚光大,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僧。真正世間最好的福田,我們要修僧行,這是念僧。

  第四個,「念戒」。僧從哪裡來的?僧從戒來的,沒有戒就沒有僧。「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惡」,以及「不善之法」。佛家的戒律是修學的根本,必須從小乘起步,佛在經上有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佛教傳到中國,在隋唐的時期,小乘有兩個宗派是學佛人必須修的,一個是俱舍宗、一個成實宗。這兩宗唐朝中葉就衰了,宋朝以後就沒有了,所以中國只有大乘佛法,大乘八個宗。那我們是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有智慧,他不用小乘,而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行不行?從唐朝中葉到現在一千四百年,這一千四百年當中,我們除這二百年不算,在二百年以前,各宗各派有成就的人很多,證明我們祖宗用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我們在少林寺看到一塊碑的拓片,傳說這個碑是唐肅宗時代建立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三百年。這個碑刻的是「三教九流圖贊」,肯定了三教九流是一體,三教九流是一家,就是今天外國所搞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中國人領先,一千三百年前就講多元文化了,現在外國人才講,樣樣中國人領先,那找到這塊碑是證據。

  所以,儒釋道在中國,這是中國文化的根基,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離開儒釋道。所以,外表上有儒釋道,內裡面統統學,中國古時候,學儒念書人他肯定讀佛經,他也學道家的東西,統統學;道教,道長,他也念儒書,也念佛書;佛教的出家人,他念四書五經,他也念道教的東西,裡面是貫通的,外頭有這個形相不一樣,裡頭全是圓融了。我們沒有想到,發現這個碑才知道,一千三百年前儒釋道已經是一家了。那更早在東晉時代,我們看到廬山,三笑這個故事,那就是儒釋道,這東晉時代,更早了,差不多一千六、七百年了。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蓮社,以虎溪為界,集合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那邊念佛求生淨土。那個時候淨土經典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廬山遠公就是依《無量壽經》,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這還得了!虎溪三笑是遠公大師、陶淵明是儒,還有個陸修靜,是道長,儒釋道,三個人。這三個人是好朋友,都是高人,都不是普通人,三個人常常在一起。他們到廬山來看慧遠大師,慧遠大師送客,很高興聊天,不知不覺過了虎溪。因為送客的時候從來不過虎溪的,不過那個橋,他走過這個橋,三個人哈哈大笑,今天談得太投機了,投緣了。你就曉得,儒釋道在中國不是分家的,它真的是一體。

  儒家,今天我們不能不把儒家的《弟子規》當作我們的根本戒。這些年來,我常想為什麼出家人《沙彌律儀》做不到,在家人《十善業道》做不到,他沒根。根在哪裡?儒家的根《弟子規》,道家的根《感應篇》,必須從《弟子規》、《感應篇》上建立基礎,你才能夠學《十善業》,才能夠學《沙彌律儀》,沒有那兩個基礎,你是決定做不到的,這個重要。今天只想往上爬,根不要,爬到上面去,樹倒下來了,不會成就。所謂根深蒂固,紮根教育太重要了,怎麼可以把根捨掉?我們今天想獻身為佛教,那你就特別要重視這個根,你不在這根上下功夫,你不會成就,佛教在你身上不能發揚光大,為什麼?你沒有根。

  除了道德上,倫理上、道德上紮根,還要在學術上紮根。佛教是學術,你不能不承認,佛教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它用文言文寫的。你要學中國傳統文化、要學大乘佛法,文言文不能不通。文言文從哪裡學?從文字學起,先要認識字。我們今天發現了一個老師,早年台灣的一位劉教授,他的學術是從章太炎那傳下來的,他是第四代,有師承的。我把他介紹給蔡老師,蔡老師非常歡喜。他告訴我,劉教授告訴我,這個教文字學時間大概要一年,每天兩個小時,一年的時間,這門課程可以完成。我希望他能夠培養十個學生,真傳,這十個將來就是中國文字學的導師。今天我們學東西困難在哪裡?文字,沒有學過文字學,也就是不認識字,根本的根本。所以我跟蔡老師說,蔡老師歡喜得不得了。我說這是祖宗之德,三寶加持,送來了。因為你們搞漢學院,你們漢學院快要開張了,老師來了。絕不是偶然,不是小因緣,大因緣!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