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七十二頁第六行,從當中看起,從第二句看起:
「唐海東元曉師據《魏譯》,於《無量壽經宗要》論云」,元曉是現在的韓國人,在唐朝的時候,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跟天台的智者大師。他們所說的多半也都是善導大師的意思,「下輩之內」,有二種人。二種人中,「各有三句」,這是說的經文。第一,「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正因也就是第一個因素,就是要發心。菩提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也就是一定要有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實在講就是真心,真心是覺悟的,妄心迷惑,迷而不覺是妄心。覺悟的心難!
覺悟的層次不相同,淨土裡面的菩提心要求是最低的,最低跟最高的很接近。我們中國古人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差別很大,但是成就快速。上智之人,你給他一說他全明白了,他沒有懷疑,他就真幹。下愚之人,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什麼?他老實,你教他這麼做,他就真幹,他能夠持之有恆,不會改變,所以也很快就成就,而且成就非常高。上智之人少,下愚之人也不多,所以最難度的眾生就是當中,所謂不上不下,現在稱為知識分子。你說他沒有智慧,他很聰明,知道的東西很多,不能說他沒智慧,但是你教他制心一處,那都很不容易,他不容易接受。下愚之人雖然什麼都不懂,確實有一類根性的人,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他一生不改變,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其他的念頭什麼都沒有,他的成就跟上上根人的成就是平等的。這就是上智下愚不移裡面的深意,他的成就平等,都是不可思議。
下,這是講下品,下輩三品。下輩的發心就像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他發的是什麼心?真正說菩提心,你說了他不懂,菩提心這個名詞意思很深,省庵大師有《勸發菩提心文》,解釋得非常清楚。下下根人他聽不懂,你勸他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他就真信,極樂世界的好處跟他說明,你要不要去?他真想去。這個真相信、真想去就是無上菩提心。上上根人是完全了解,通達明瞭,發心,就發這個心,真信、真願;下下根人雖然什麼不明瞭,他也真信、也真願,這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這個正因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乃至十念,專念彼佛。是助滿業」。這個地方講了個滿業,那我們就知道前面的正因是引業。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眾生造業有兩類,第一是引,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個屬於引業,引導你去的。我們同一個引業,引業是五戒十善;換句話說,你能到人道來,過去生中一定修的五戒十善,夠這個標準你才能到人道來投生。到天道投生要具足上品十善,也就是這個十善應該達到九十分以上,這種人生天。我們的十善五戒大概有五、六十分就可以了,就能到人道。引導你去的。到了人道來,你看看貧富貴賤不一樣,有人大富大貴,有人一生貧賤,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這講的滿業。滿是圓滿,圓滿是善惡業,用佛法經論來解釋就很容易懂得。譬如說發大財的,你前世喜歡修財布施,財布施是屬於滿業,這一生得財富。你這一生有聰明智慧,這是滿業,聰明智慧的因是過去生中喜歡修法布施,法布施帶來的聰明智慧。這一生健康長壽,是你過去生中喜歡修無畏布施,這一生的果報健康長壽。所以這引業跟滿業我們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起心動念多替別人想,少為自己著想,念念想著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應該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化解別人的苦難。這個引業好,滿業也好,這菩薩發心。
這個第二,他就是說;這第一不能作諸功德,沒有能力做,沒有緣去做,有緣也得有能力,兩個都不能缺少;第二,乃至十念,這是說得最簡單的,每天修十念法。前面我跟諸位說過祖師大德的方法,十念法。好像是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跟伊斯蘭教往來很密切,我看到伊斯蘭教每一天五次禮拜。你看,穆斯林工作再忙,禮拜的時間一到,他一定放下,他去做禮拜。禮拜的時間不長,五分鐘,他一天都不缺,從早到晚五次禮拜。在現在世界所有宗教裡頭,可以說穆斯林是最團結的。穆斯林,一般講比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要虔誠,什麼原因?每天五次禮拜,他一堂不缺。這個力量太大了,就是古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非常有道理。
我從這裡得了一點啟發,我說我們念佛,有很多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我們能夠定一個課程,讓它時間很短,一、二分鐘,時間很短,次數多一點。所以我就想到每一天九次念佛,九次每一次就是十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句,這時間不長,兩分鐘。早晨起來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這兩次;三餐飯,我們吃飯的時候,一般念供養咒,我們念十句佛號,念完了再吃飯,念十句佛號,三餐飯就三次,就五次了。我們工作,上班之前念十句開始工作;工作完畢之後,下班的時候,收拾好了念十句再下班,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只要兩分鐘,一天果然九次都不缺,會很有效果。我提出這個方法,那個時候我常住在美國,我在美國、加拿大,在東南亞一帶勸導大家,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告訴我很有受用。因為現在人工作繁忙,沒有長時間去修行,這種二、三分鐘對他們是最理想、最容易的,而且很容易記,早晚、三餐、工作,符合經上所說的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二、三分鐘容易,時間長了不容易,妄念就生起來。兩分鐘當中不起妄念,可以做得到,所以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這是幫助滿業。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這個願,前面講的十念、講的菩提心,跟這個合起來,這是因。「是明不定性人」,不定性就是一般,一般的大眾對於淨宗信心還沒有建立起來,用這個方法好。第二種人,他也有三句,「聞甚深法,歡喜信樂。此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跟前面人不一樣,這個人有深信,前面沒有深信,這個人有深信。聞甚深法,甚深法是什麼?佛給你講真話,給你說一切法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都是真話,這裡頭的道理很深很深。
譬如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是甚深法。一切法怎麼是心想生的?一直到今天,我們看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對於佛這句話疑惑才斷掉。所以感謝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我看到的報告是德國的普朗克,這個人一生研究物質,他懷疑物質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所用方法的原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佛經的方法就是分析,它講的方法很簡單。在經上佛告訴我們,講物質最小的,肉眼還能看得見的,要很好的眼力,能看得見的,牛毛塵。牛毛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放在這個牛毛尖端上,不會掉下來。甚至於倒過來它也不會掉下來,它有吸引力,牛毛比它大,它很小,這叫牛毛塵。把牛毛塵再分,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塵再分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細了;兔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水密度雖然大,裡頭有空隙,這一粒塵土它在水裡頭游來游去沒有障礙,叫水塵。水塵七分之一,分作七分,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就大了,但是還是有空隙,現在在顯微鏡裡面可以看到,那個空隙裡頭,這一粒塵在空隙裡面跑也沒有障礙。用這種分析的方法。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塵,佛經上講微塵是這個定義。
微塵,肉眼看不見,佛說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大概微塵就相當現在所說的原子,應該就這個東西。原子在科學是八十年前,二十一世紀的初期才被發現,八十年前發現。那這個微塵還不是最小的,佛說微塵還能分,再分就叫極微,這個極微還可以分。佛經上講的色聚極微,大概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說的;色聚極微,這個色聚兩個字很好,說明它還可以分,就是現在所說的基本粒子、所說的夸克。那基本粒子有幾十種,夸克也有幾十種,能不能分?還能分。最後分的,分成小的,更小的,佛經叫極微之微,這個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了,再一分就沒有了。這個東西被今天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給它定的名詞叫微中子。微中子的體積多大?科學報告上說,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原子裡頭的一個電子那麼大。也就是說,它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再分就沒有了。這是量子力學家他們做的實驗。再分變成什麼?他們發現的是意念的波動現象,就是念頭,念頭波動現象。這搞清楚了,原來物質現象是念頭波動現象所產生的,這個發現在近代科學是很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情。所以普朗克說,根據他的科學實驗所得到的結論,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怎麼來的?物質是以意念為基礎所產生的一個現象。所以我們今天,如果就是說,你看到一個電子,這個電子是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產生的,聚它就有,散了就沒有,緣聚緣散。
那我們一個細胞,多少個原子聚集的?我們人的身體大概是五十兆個細胞,我們講細胞,很大,細胞,五十兆。如果把它計算成原子、成粒子,或者到最後講到微中子,這個身體是不計其數。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講,所有一切的物體,我們人,人身、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佛叫它做「一合相」。那個一,那就是現在所講的微中子,是微中子聚合所產生的現象,你把它分開到最後就是一個東西。而微中子並不存在,意念,所以大乘經上說的,到最後的總結,說全體是心。一切法從哪裡來?一切法全體是心,心生萬法,萬法唯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華嚴經》上講的。這個都叫什麼?這叫深法,甚深之法。今天科學家用科學方法發現了,我們對這樁事情不懷疑了,以前學了這麼多年,對這個事情總有懷疑。佛雖然說了,不是他一個人見到的,八地以上統統能見到,有這麼多人證明。可是八地以上,我們一個也沒有遇到過,疑根拔除不了,我們的信心,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還有一分疑惑在裡頭。這樁事情佛菩薩非常清楚,他們都是過來人。
所以一個老實人,你說了之後他一點不懷疑,他完全接受,這種人難得。所以愚,古人有一句話說「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他,他居然能相信,我們有懷疑,看到科學報告這才相信。這相信,我們對於信佛信得不圓滿,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信,還有一分懷疑。這個東西難,太難了,這又不能勉強的。這一分疑惑斷除,這就真信了,我們有了圓滿的信心,對於甚深之法不再懷疑。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境界不斷在提升,終有一天,我們像八地菩薩一樣,我們也能見到佛所說的宇宙萬物的真相。只要不捨棄這個方向、不捨棄這個目標,決定有達到的一天。
第二,「乃至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這個意思好!下面「竊按」,這個竊是黃念老的謙虛,自稱。「按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康僧鎧的譯本。「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真有信心,一絲毫懷疑沒有,一念就成了,不要十念。這什麼原因?這底下有解釋,「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決定得生,一念就行了。但是,這一念淨心難得,一念清淨心裡面生起的信心。我們沒有這個清淨心,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會分別、會執著,這就不是一念淨心。一念淨心是怎麼回事情?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你看有慧有定,那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眼見通達無礙,耳聞也是通達無礙,六根觸境沒有一樣不是通達無礙,這是佛法深妙之處。所以佛教的學習,特別著重在清淨心,自始至終都教我們放下。
我學佛,二十六歲,第一次見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我這個緣也很殊勝,那個時候我在工作,我住公家宿舍,宿舍附近有一位蒙古的親王,是滿清時代的親王,是個學佛的人。我剛剛接觸佛法看佛經,他的小女孩常常跑到我們宿舍來玩,好像七、八歲,看到我桌上有佛經,回家告訴她爸爸,她爸爸來看我。我說我剛剛接觸,還不到一個月。他說你能看得懂嗎?我說我看不懂,問題很多。你需不需要一個老師來指導你?我說好!他要介紹個老師給我,就介紹章嘉大師,帶我去見章嘉大師。我們什麼禮節也不懂,不過有恭敬心就是,有個真誠恭敬心。
見面,我向大師請教一個問題,我說我剛剛接觸,方東美先生給我上的「佛經哲學」,我知道佛法高深,佛法裡面有真實智慧,佛法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們很快的就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老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等他為我解答。沒想到我們一看,兩個人對看,看了半個多鐘點,他一句話不說看著我。半個多鐘點以後說了一個字,「有」。這個有,我的精神就提起來了,有!不是沒有,有,要注意聽了。他又不說了,這一次的時候差不多有六、七分鐘,之後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講得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這六個字差不多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給我印象非常深。我們沒有他那種定功,我一聽說看得破,放得下,好像懂,不難懂。我接著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
我也親近過一些老師,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到以後,我就深深反省,這個教學方法好,但是這個教學方法現在不能用,如果有個人問你問題,半個鐘點不答覆,人走掉了,不理你了。我還能沉得住氣。以後我明白了,什麼原因?年輕,心浮氣躁。他眼睛看著你是什麼?就是叫你把這個浮躁的氣息統統放下。你的注意力、精神集中了,這個時候給你講,給你講的東西你會記住,你真聽進去了。我們想到古來大德,以後在禪宗的公案,教下的語錄裡頭,我們看到古人用這種方法,常用。整個精神沒有集中、沒有定下來,不給你講,真管用。
從那天之後,章嘉大師也像方老師一樣對我,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我去看他。他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差不多可以給我兩個小時,但是談話都不多。他的磁場非常吉祥,進入他的磁場,你就感覺得不一樣,那是一種享受。縱然一句話不說,我陪他坐兩個鐘點,那兩個鐘點是享受。現在像這樣的人找不到了,不容易遇到,所謂緣分。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我佛學的基礎從那奠定的,他教我的中心概念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看破是明瞭,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時候我剛剛入門,縱然說出來我也不能體會。但是,只要不放下經教,你天天去讀、天天去學,天天有進步,天天放下、天天看破,這裡頭有樂趣。古人說讀書樂,真快樂,可是讀經比讀一般書更快樂。讀不懂不怕,不要去想意思,一遍一遍去讀,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最重要是要有恆心、有耐心,契入之後,其味無窮。
所以一念淨心得到了,從一心中,一心沒有二念,沒有二念就是無念,無念,他是清醒的,他不是迷糊。如果無念,什麼都不清楚,這個不行,這個有定沒有慧,他不生智慧。雖然能伏煩惱,智慧不生,它不能起作用。所以禪定是要定慧平等,這才能起大作用,所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定慧要等。在淨土法門裡面,讀經、研究經教這是慧,念佛這是定。通常真正用功,功夫得力,每天四個小時讀經,或者是講經,四個小時念佛,這功夫非常得力,真正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就淨宗法門來說,雖然在理上講未必具足十念,因為念佛一聲頓與彌陀本願相應,那你念十聲,十聲相應;念千聲,千聲相應;念萬聲,萬聲相應,你往生有把握了,你沒有絲毫疑惑,所以這決定得生。
第三,「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此就菩薩種性人也」。至誠心非常重要,中國人的老祖宗世世代代教人,沒有離開至誠這兩個字,或者是講一個字,誠。至誠,真誠到極處。對父母要至誠,沒有至誠不孝;對老師要至誠,沒有至誠不敬,這兩個人對我們的關係太大太大了!我們一生能夠自立、能夠成就,全靠這兩個人,要知恩報恩。怎樣報恩?得用至誠心對自己。為什麼?父母、老師,父母希望我好,老師也希望我好。所以,人一定知道自愛,至誠心對自己就是自愛,你才真正能愛父母、愛老師。然後再一擴大,能愛一切眾生,你起心動念一定會為一切,特別是苦難眾生去著想,如何幫助他們,雖然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心常存,盡心盡力就是圓滿。這個正是《唐譯》當中所說的「住大乘者」,心住在大乘。這一段文字把住大乘者解釋得清楚了。
「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這下面是黃念老的話,前面是他的原文,「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第二種,「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這定性人。也就是前面說的不定性人,他的信願不堅固,信心裡頭帶著懷疑,這就是不定性人;完全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這就是定性的人,這是菩薩種性,菩薩種性的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這是實話,經上只講三輩九品,這是大分。我們看到這個文字一定要知道,九品裡頭,每一品裡頭還有九品,這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裡頭,每一品裡頭又有八十一,重重無盡,這是事實真相。
「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這不是下品,下品哪有這種成就!但是下品裡頭有這種人,「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既是菩薩種性,復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於下輩」,念老這個話說得好!這樣的人往生,應當是在上輩,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為什麼?連下愚之人都能夠生到上三品。這是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到底生在哪一個階層沒有一定;換句話說,九品統統有分。至於真正落在哪一品裡頭,那就是因緣。菩薩種性的人會生到下輩,總是遇緣不同,不定性的人他生到上輩,關鍵在什麼時候?關鍵在臨終最後那一念心,那是個關鍵。平常一心,到臨終一念心亂了,品位就降低了。雖然降低了,沒關係,極樂世界是個平等世界,無論在哪一個品位,他的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完全平等,這是不思議境界,十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又《報恩論》曰:謹按此段」,前面這段經文裡頭說的。「十念往生,專指住大乘者言之」。因為經文上有住大乘者這一句話。「大乘如禪宗得破參,及讀一切大乘經典,得解悟者皆是」。破參,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世間一般講研究,遇到問題來的時候要認真去研究,然後再下決斷。研究是用思考,也就是用心意識,在大乘佛法裡面不許可的,心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那怎麼辦?它不叫研究,叫參究,參禪這個參,叫參究。參究是不用心意識,住心一處,提起這個疑情,譬如有什麼問題,有懷疑,這個疑情留著,不要去找答案,答案未必是正確的,不找答案,就專注它。一直到什麼?一直到疑情破了,這個事情立刻就明白了,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用這些東西,這叫參。用心意識那叫研究,這世間人用的方法,佛法不用心意識。意是執著,識是分別,心,心是起心動念,所以它都不是真的。那統統不用,用真心,用真心的時候,智慧一定會現前,這問題答案就有了,這叫破參,智慧現前。
讀大乘經典也是如此,也不用心意識,就是說不許你去研究,遍數念多了,豁然開悟。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我們講經的方法,遇到經文困難了,古人註解也看不懂,這時候怎麼辦?想著這個問題,教我們把經本放下去拜佛,拜上三百拜,豁然懂得了。這個事情常有,豁然明白了,你要寫都來不及。這一般說佛菩薩的加持,能講得通,也是自己一心專注,跟佛菩薩的願力就接通了,這個熱線就接通,所以智慧就能生起。這得解悟者都是這個境界,住大乘者。
「其人不專修淨土。如智者,永明之類」。這都是佛門的大德,智者大師是往生淨土的,他不是專修,他是專修《法華》。天台宗是專究《法華》,賢首宗是專究《華嚴》,那個時候等於我們現在講專科大學,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專攻哪一門,這一門攻破了,這破講破參了、開悟了,你沒有學過的所有法門,你統統都懂,沒有不懂的。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把那個根源找到了。好像一個球,我們都在球面,你從球面真正達到圓心,達到那個中心,一切都達到,你統統都知道;你走偏了,達不到那個圓心,你這個智慧就不圓滿。一定要達到中心,這個圓的中心點。所以只許可一門深入,深到底,決定不要拐彎,不能有偏差,這就行了。
我有一年在印尼,回教大學,參加學生的畢業典禮。其中有個學生問我一個問題,印尼有六個宗教,我們搞宗教團結,他是回教徒,問我,這六個宗教各有各的經典,各有各的理論跟修行方法,怎麼能統一在一起?那一天剛好講台前面有個盆栽,我就舉這個盆栽做比喻。我說不同的宗教就好像不同的枝,你看那個枝幹不同的,你在這一枝裡頭,跟另外這一枝,它不一樣。如果你深入,深入到底下的根,那就通了。所以不必(就是不必要)研究別人東西,你自己一門深入,深入到最後一定通達。世出世法都同出一個根源,佛法講的自性,中國儒家講的本善,本性本善,通到本善全通了。所以一定要深入,愈深愈好,愈深你愈能夠認同,不會產生矛盾。現在的問題,就是大家對自己的這個教契入不深,又不肯研究別人宗教,所以宗教才發生問題。如果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深入自己的經藏,也能深入別人的經藏,宗教可以合作、可以團結。宗教團結帶給社會安定和平、幸福美滿,這好事情!希望這個地球上永遠不再有宗教的戰爭。宗教不應該發動戰爭,宗教裡頭沒有矛盾,你深入去研究就知道,都是愛人的。愛人怎麼可以害人,哪有這種道理!佛法,這講得最透徹,佛法講萬物一體,自他不二,這是甚深法藏。
智者是學教的,永明是學禪的,都不是專修淨土,他們都是上上品往生。「此論所見,更上層樓」。但是這個地方說,「惜以永明大師為例,稍欠穩妥」。為什麼?「因為永明晝夜彌陀十萬聲」。他雖然是參禪,他念佛,他不是不念佛。在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徹悟之後,他專修淨土,一天十萬聲佛號,給我們做榜樣,給學禪的人做榜樣,禪成就不容易,淨土成就容易。「蓋經云住大乘者」,我們看看住大乘者是什麼樣子?「其心清淨」,住大乘者,心一定清淨。「聞甚深法,即生信解」。聽到甚深之法,他就相信,他就能理解。那我們依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我們不夠!我愛好大乘,對於淨土不能說不信,也不能說真信,信是仰信,為什麼?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打妄語,所說的都是真的,不能全信。裡面有很多自己程度不夠,理解不到,這就有懷疑,但是,始終沒有捨棄大乘,在大乘經裡慢慢提升自己,到三、四十年才完全接受,不再懷疑了。那好在壽命長,如果真的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就走了,我未必能往生。
我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是真的。我在我家譜裡面看,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還有個伯父,我父親的哥哥,兄弟兩個人,他們兩個人相差十二歲,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可是,我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一場病,一生沒生過病,那一次生病,我知道壽命到了。我不找醫生、不吃藥,我有個邏輯觀念,醫生只能夠醫病,不能醫命,我壽命到了,找醫生沒用。念佛,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一直到現在我延壽四十年了,這很不容易!袁了凡先生延壽二十一年。這四十年,我們感謝佛菩薩,因為有這麼長的壽命,把疑斷掉了,沒有這麼長壽命不行。我們不是菩薩種性人,這個一定要知道。菩薩種性人,那一聞,他聽到之後,他就能深信,他就能不疑惑。所以有疑,一定要發心,要斷疑生信。那我們現在真的,如果沒有看到近代的科學報告,這疑還是斷不乾淨,總歸是有疑問。八地菩薩不是我們境界,看到科學報告,這個疑斷掉了。
科學報告,佛經上有說,就是有這種預言,經上告訴我們,用心意識,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用心意識,對宇宙,宏觀宇宙來講,可以看到宇宙的邊際,從微觀世界來講,能看到阿賴耶。所以今天科學家確實達到了佛所說的這個界限,他達到了。但是科學還可以有進步,因為它沒有說清楚,沒有佛經上說得這麼清楚,現在只有物質講清楚了,意念怎麼來的沒講清楚,發現了。現在所看到的現象,這個念頭,科學家發現它,沒有原因突然起來的。突然起來立刻就沒有了、就消失了,這個話佛經上有,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句話科學家看到了、證明了。但是佛經上還有說,那科學,我想科學再有一、二十年,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但是科學發展到極端,只到這個界限,不能見性,為什麼?見性,不用心意識你就見到了,用心意識見不到,科學家用心意識。那科學家如果能把心意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相信將來他們成佛的時候很容易,不難,只要他把這一放下,他就見到本體,就見到自性,叫明心見性,他就見到。
「如是智慧猛利,信願堅固之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諸大老,方所堪能」。這真的不是假的,他們這些人確實智慧猛利,一見一聽,他完全能夠信解。中峰禪師,元朝時候人。既然與「智者、永明、中峰諸大祖師」,能夠跟他們相同、相等,「又焉能位列下輩」,不能把他們列在下輩,他們是上輩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是故夏師會本」,夏蓮居老師會集這個本。這個本子「於三輩往生人後」,這就是講我們現在學習這一段,它一共是四大段,這最後的一段。「專引《唐譯》」,《大寶積經.如來會》這一部經,「另成一段」,三輩往生是三段,這是第四段,另成一段。「以表常言之三輩往生外,另有一格」,跟前面三個不相同的,這就是慈舟法師判的一心三輩。「此一心三輩,乃別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就是一心。本品當中,「一念淨心,即前《十方佛讚品》中之一念淨信」,一念淨心跟一念淨信是一個意思。前面經文說,「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段經文講得好!
我們再看這後面,「今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這段文跟前面的經文前後互相相應,「前後呼應,同顯一心與一念之旨。此實淨土法門之妙體。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於是我們就能夠很自然的體會到,佛法大小乘十個宗派,中國小乘兩個宗派沒有了,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南洋是小乘佛法。無論是小乘、大乘各宗各派,你依照這個經論理論方法去修行,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能得往生。禪能往生、密能往生、教能往生,哪一樣不能往生!不必專修,也就是你喜歡學什麼,你就能學什麼,只要修到清淨心,這是大乘。大乘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修清淨心,所以它的目標是一個,方法手段不一樣,那個沒有關係,目標完全相同。得清淨心,只要一念想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說佛教所有一切法門。
我們把宗教再擴大,那修其他宗教行不行?行,不必改變你信仰宗教。你把你修學其他宗教也是一念信心,你信天主教,你要真信天主,那一念真信,最後臨終迴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肯定往生。這個法門廣大,為什麼?如果不能往生,自他不二這句話就講不通了。自他不二,那就是哪一個教派都行,自他不二!佛跟天主不二,佛跟真主也不二,佛跟大梵天王也不二,每個宗教裡面所敬仰的這些神明,跟自性都是不二的。這不二法門,把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包容在裡頭,那就一個真心,就是一個真性。用宗教的話,那是個真神,那是個真靈,說神造世界、說神造眾生行,講得通,那個神就是自性,那個神就是真心。佛家說萬法歸一,一心,萬教歸一也歸在一心,萬物歸一也是一心。大乘教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佛法裡面的甚深之法,我們學了六十多年,現在才相信,現在才沒有懷疑。夏師之會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諸佛本懷,深顯禪淨不二,實大有功於聖教。這讚歎夏蓮老的會集跟慈舟老法師的科判。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註解,「一心與一念,文異而實同」。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教行信證》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這個清淨報土就是指的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如果真的得到一心、得到一念,一心裡頭沒有妄念,一念裡頭沒有第二念。這清淨心裡頭有沒有念?沒有念,叫一心。不是這個一心裡頭還有一個一念、還有個一,連這一也沒有,才叫真的是一心一念。所以這名詞術語它的作用是引導我們,讓我們從這個名詞術語裡頭去契入,不能執著。心裡頭真的有一錯了,沒有一。所以大乘教上佛又常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有念就是二念,沒有念頭,這叫一。現代的科學有個名詞叫零點能量點,零點能量點跟我們此地講的一心一念是一個意思。科學也講到了,他們肯定宇宙之間有這個東西,零點能量點,這有很大很大的能量在其中、在裡面。
這下面念老解釋,「謂信心無二之心,即是一心」。用在我們念佛法門行,因為念佛法門它不是離相,它是指方立相。指方,指定西方;立相是什麼?立極樂世界的相,立阿彌陀佛的相。這我們一般人容易修,如果沒有方向、沒有形相,完全是講空的,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也沒有辦法下手,我怎麼個修法!所以淨土妙就妙在此地。到什麼時候再把你向上提升一級?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幫助你再提升,那一提升就成佛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個台階,我們走上這個台階才能提升。我們要不從這個台階,自己要上去很難。理上是講得通的,自己真正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徹底放下行,不必經過這個階段。沒有這個能力,那這是最好的方法,這是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無比的恩德。沒有這個方法,我們真不行;依靠這個方法,我們真有把握成就。這是真的、永恆的,你第一個到極樂世界,不再搞輪迴了。我們可以說到極樂世界產生一個圓滿的蛻變,金蟬脫殼,這個身體完全丟掉了。
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輪迴到哪一道,身體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六道十法界裡沒有真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到極樂世界得的這個身是真的,法性身,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這個法性又是甚深、又是奧祕,我們只能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五句話做個簡單的說明。法性身、法性土沒有形相,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它沒有,什麼都沒有,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接觸不到它,它真在。
惠能大師見到了,怎麼見到的?妄想分別執著立刻放下,他一放下就見到。見到之後,他描繪的第一句話,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絲毫染污,不但沒有物質染污,也沒有精神染污。第二句話,不生不滅,「本無生滅」。第三句話,「本自具足」,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它在不現行的時候,就什麼都沒有;起作用的時候,它什麼都不缺。這一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有說明,佛在《華嚴》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很重要,這也很深。所有一切眾生,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能力、你的相好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平等,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他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好,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了,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那佛呢?佛是覺悟智慧的眾生,是一不是二。這個說得好!這都是佛家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聽了能相信、能理解,那就是菩薩種性,不是凡人。
第四句說「本無動搖」,這就說明自性是不動的,萬法是動的。這個科學證明,所有一切現象全是從波動產生的。所以今天科學講弦定律,整個宇宙就像彈琴的弦一樣,產生的波動現象,是從這產生的。佛說真心離念,真心不動,動的是假的,不動的是真的,這就是佛門為什麼重視修定,道理在此地。因為修定是我們從妄心回歸到真心這種方法,一定要有定,而且這個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絕不只是盤腿面壁。那盤腿面壁才有定,離開盤腿面壁,定就沒有了,那定有什麼作用?不管用了。所以那是初學,初學的時候用這種方法。真正得定,那一切時、一切處全都在定中,大經上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工作都在定中。
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華嚴經》上說,宇宙之間一切法,唯心所現,所現、所生,體是自性,離開這個體,沒有一法能生。生出來這些法它會變,這個會變不是自性,是妄念,就是念頭。這佛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不是第一義,這是第二義,心想能改變。真正心生心現的,就是大乘教上講的一真法界,諸佛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心現心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識變的,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把它變化的、變成的。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心清淨就變成淨土,你心不清淨就變成穢土,你心善就變成天堂,三善道,心不善就變成三惡道,所有一切法統統是你心變現出來的,沒有哪一個人造的、沒有哪個人做主的。說誰造的?自己造的。誰做主?自己做主。這是大乘法上講的。
我們求佛菩薩幫忙求不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求佛菩薩幫忙要能幫得上,我們不需要求,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他自然會幫,他幫不上忙。為什麼幫不上忙?這境界是你自己變現的,必須要你自己改變念頭,外面就改變了,現象就改變了,這個要懂。你不懂這個道理,我們遭災難了求佛菩薩,佛菩薩不靈,還得要去責怪佛菩薩。他給你講得清清楚楚,這從因果上講,完全是自作自受。《太上感應篇》一開頭兩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真理。佛菩薩給我們講這個真理,我們聽話照辦,這就是佛菩薩的加持、這就是佛菩薩的保佑。我們不肯幹,半信半疑,完全要求佛菩薩來幫助,這是假的,這做不到。道理一定要懂。佛菩薩是老師,老師只能把經驗方法教給你,理論給你講清楚,你得要自求多福,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善念所現的善境界,我們真正明白了,在哪裡用功?純淨純善,在這上用功。純淨純善就是極樂世界,我們純淨純善的心在此地,此地我們居住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跟我們在一起住的這些人,共業不一樣,我清淨,他們不清淨。極樂世界的共業相同。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就為這個原因,因為那個世界人都是志同道合,都是純淨純善,在那裡成就快速,在這個地方成就難,障緣很多,是這麼個道理。這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我們真的聽懂了、聽明白了。
美國布萊登博士他給我們大家說,化解二0一二,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馬雅災難的預言,他說了三句話。第一句,棄惡揚善,就是佛門講的斷惡修善,第二句改邪歸正,第三句端正心念。我們能真正把這三句話做到,這個災難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會把地球帶上更美好的走向。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跟佛法講的原理完全相同。換句話說,這個災難預言,人家早就看到了,幾千年前就看到了。看到什麼?看到我們現在的人把倫理道德拋棄了,把聖賢教誨遺棄了,心裡頭充滿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念頭不善,身口自然就不善,身口就造業,造作的是罪業。罪業裡頭最重的是殺生,你看幾乎所有宗教裡頭的戒條,都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條。這些宗教創教的人,生長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區不相同,為什麼他們這個理念是相同的?都把不殺生擺在第一,教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幾乎都相同。
今天的殺業不得了!聯合國的統計,每一年被殺、被吃掉的這些動物,地上走的、水裡頭游的、空中飛的,有多少?聯合國的報告,三千三百七十億,殺這麼多!除這個之外,殺人,單舉一個例子,墮胎,墮胎是殺人,殺自己的兒女。一年殺多少?超過五千萬;換句話說,每天殺十五萬。如果你要知道因果報應,你才知道利害。不但殺人,人到你家來投胎,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裡來。這四種緣是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把他殺掉了,恩變成仇,本來是報仇的,仇上再加仇恨,這怎麼得了!殺這些動物,這些動物不饒人,牠有靈性,牠有報復,讓我們所感得、感應到的,所謂天災人禍,那個天災也是被殺的這些靈報復的。我們沒有天眼,沒有那麼高的智慧,沒看到。可是,聖賢人的經典裡頭都說到,我們讀了,我們常常放在心上,要端正心念。
端正心念,中國人用得真簡單,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老祖宗講來講去不超過這十二個字。我們心裡頭常常記住這十二個字,相信,放在心上,依教奉行,這是中華兒女,龍的傳人;這十二個字丟掉了,他不是中國人。布萊登所講的端正心念,我們回歸這十二個字,或者回歸五個字,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左傳》上有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這五常,人要是把仁義禮智信丟掉了、不講了,不仁、不義、無智、無禮、無信,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所以英國湯恩比,這人很聰明,有智慧,看得很清楚,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需要中國孔孟學說,就是需要仁義禮智信。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但能救國家、救民族,可以救全世界。我們要認識、要努力,認真去學、認真去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