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四十三頁,從第五行看起:

  「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接著我們看下面。下面解釋,「釋曰:菩提真正之本體,契理,則無一切相。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這一句在本經裡面常常看到,常常看到就是多次重複;換句話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能夠沒有。這所說的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人人本有,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個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可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我們的心念也想像不到。它沒有離開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它都在。什麼人能見到?明心見性的人能見到。為什麼?明心見性的人,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完全用的是真心。真心見到真心,妄心見不到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見不到真心,原因就在此地。所以這解釋前面說,菩提真正的本體,就是平常所說的契理,契入理性,理性就是真性,則無一切相,這個裡頭所有一切相都沒有。心地清淨確實是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沒有一個妄念,這是真心,這是理體。理,實際理體,即真如實相,都是真心、本性的名稱。

  所以「行人」,修行人,「若作相以求」,就是你著了相,著相就是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真心就不見了,你所用的全是妄心。妄心裡面有什麼?妄心裡頭有記憶,就是你阿賴耶識資料庫裡頭所有的東西它都會現行。你用的這種東西,不是用的自性,自性裡頭,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乾乾淨淨。我們要常常記住惠能大師開悟對五祖的報告,只有五句話。第一句話,是自性「本自清淨」,就是一塵不染;第二句話,「本不生滅」。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波動現象,波動現象就是生滅現象。本無生滅,它沒有波動現象,所以波動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第三個「本自具足」,這是性德,不可思議。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能現,什麼都能變。這是自性裡頭不可思議的,無法想像的,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的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就好像我們作夢,我們從夢中可以體驗到一些。我們知道作夢的意識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現夢中境界,夢中境界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

  我們從這個道理,慢慢就能夠想像得到極樂世界不思議的境界。為什麼極樂世界一切現象都隨心所欲?心念什麼它就現什麼。夢中可以現這個相,在極樂世界為什麼不能現?實際上這些奧祕,佛法裡頭甚深的奧祕,也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只要細心的話能體會得到。但是我們不能隨心所欲,不能想我今天想做個什麼夢,沒有辦法,夢,自己做不了主。但是極樂世界是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我們在極樂世界,想想我們從地球過去的,現在地球什麼樣子?這個念頭一動,地球就現前,你就看得很清楚。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現象都是隨心能現,所謂心現識變。所以對於自性,修行人不能夠起心動念,不能夠分別執著,菩提你就見到了,智慧就現前。你看「意存菩提之果」,我心裡有個念頭,想求菩提,錯了,求不到。我想個方法來求菩提,這個方法求不到。為什麼?把這個念頭打斷,菩提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底下這句話說,說得好,起心動念都是法執,「即是作相」,作相就是一般《般若經》上講的著了相。這一著相,「自離於理體之實際」,於理體實際,就是自性,也就是菩提,跟它距離愈來愈遠,「故云不當理實」,理是自性,自性是真實的。「此人則遠離於菩提」。菩提真有,不能有心去求,也不能無心去求,有無二邊都不著,它就現前,你就能見到。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在理上一定要如如不動,菩提就現前了。清淨心現前,菩提現前;如如不動,菩提現前。說「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修行,無論修哪種行門,只要不著相,跟菩提就相應;修行要著相,跟菩提就相遠了,這個東西就是不能執著。前面說得很清楚,佛對這樁事情講了幾十個名相,為什麼說這麼多?用意教我們不要著相。不要著名字相,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著相就錯了;不著相,了解名詞裡頭的意思,這就對了。佛說這些名相,最重要的意思是讓我們了解這個名相的含義,不執著名相。名相隨便怎麼說都可以,理不變、性不變。所以名是假名,性則是真實。

  「是故《大智度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大智度論》裡頭說的這個話,如果有個人他見到般若,般若沒有相,他怎麼會見到?他說他見到了,見到是煩惱,這個縛是煩惱的代名詞,他就生煩惱了。「若不見般若」也是被縛,為什麼?見,起心動念了;不見,也起心動念了,所以全都錯了,與般若不相應。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就是此地講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反面是迷惑,起心動念是迷惑,分別是迷惑,執著是迷惑。所以我們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菩提就現前,般若就現前了。雖現前,清清楚楚,不著相,一著相又錯了,就迷了,不能著相。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穿衣吃飯之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其中,就是迷惑而不認識。佛菩薩他們比我們厲害的就是他們認得很清楚,他們決定不起心不動念,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起心不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境界?這就是實報莊嚴土的境界,諸佛菩薩一真法界的境界。

  「龍樹菩薩釋曰」,他解釋的說,龍樹菩薩這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說,「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這四句是什麼?第一句是有,第二句是無,第三句非有非無,第四句亦有亦無。無論是哪一句,你都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就錯了,這就是煩惱。離四句,縱然說這個四句,心理上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就對了,就解脫了。這是非常微細的一個念頭都不能有,有念就是凡夫,有念就是迷;再細微的念頭,只要有就迷了。所以我們迷失自性,怎麼迷的自己不知道,真迷了。佛在這些經論,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是幫助我們從迷惑當中覺悟過來,這叫佛事,這叫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是覺悟的方法,佛事是覺悟的大事,如何從迷,迷惑覺悟過來。通常佛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覺悟?開示,開就是講經教學,示就是自己做榜樣給我們看。開是耳根,示是眼根,讓你看、讓你聽,你才會覺悟。

  這下面解釋,「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反過來,行而不行,求而無求,就對了。求是什麼?是事,無求是理。事上求,心上沒有求,理是屬於心,最重要在這個地方。「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我們還是認真修行,修六度萬行,從這個裡面感得菩提。譬如說我們修十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屬於事,要不要做?要。我做這些事,用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個事就是菩提。為什麼?心裡頭不著,心裡頭沒有,事上一樣做。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是真正得大菩提的人。他為什麼要在事上這樣認真去做?是度化眾生。眾生沒覺悟,得要用這個相去引導他,讓他慢慢的在這個裡頭悟入、契入。菩薩是為度眾生,必須要做出這個榜樣,還要認真去教學。所以在菩薩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在眾生,是有作而作,他不是無作,他作真的是有作。慢慢讓他從有回歸到無,這是教學的層次,逐漸向上去提升。不能不做,如果是真的不做,這個社會就亂了。知道這個東西假的,假的也要做成真的,假戲要真演,演得要逼真,才能夠收到世間法的效果。

  從理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從理上講。明理的人行,迷於理、不明理的人不行,那就要真修、要真幹。所以,「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這個妙契中道就是覺悟了,在修行裡頭覺悟了,完全明白了諸佛如來作而無作。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表演八相成道八十年。他老人家八十歲走的,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外國人講實足年齡七十九歲。那個八十年表演,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是他,作而無作是讓我們感到,我們從作而無作裡頭契入。看久了,慢慢看出來了,叫妙契中道。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在什麼事情當中,突然之間開悟了,明白過來,「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這個就是佛菩薩教學的善巧方便。

  「次者,《安樂集》依《淨土論》指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先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這個意思也說得非常好。《安樂集》依《淨土論》,這個《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往生論》裡面說,凡是想發無上菩提心,必須先遠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背的,這個要遠離。第一個,「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這個念頭要沒有。不能有貪圖享受的念頭,貪圖享受的念頭與般若、與菩提相違背。於是乎我們就明白了,諸佛菩薩在常寂光當中,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切有緣眾生,跟他都起感應道交;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無論在什麼時候,有意無意,佛菩薩全知道。這樁事情,前些年我們學過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是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分六大段,前面三段跟我們講宇宙的源起,萬物的由來,生命的形成,我從哪裡來的,講得很清楚,比我們現在的哲學、科學講得清楚,哲學、科學沒講清楚。

  哲學裡面假設有個本體,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這個體生的。這體是不是真有?真有。體是什麼,全世界哲學家到現在沒講清楚。佛法講清楚了,佛法講這個理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為什麼科學跟哲學講不清楚?因為科學家、哲學家沒有證得。為什麼沒有證得?因為他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他沒放下,所以他沒有證得。法身菩薩他們證得,所以科學家不如他們,他們對這個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本體在《還源觀》上,名稱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名字很好。自性就是真如本性,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是圓滿的,圓滿是講它的相好,是講它的德行。明是講它的智慧,就是智慧圓滿;圓字裡面是德能圓滿、相好圓滿。自性清淨圓明體,體是本體,一切法都是從它生的,它好像什麼都沒有,但是能生萬法。我也是從它生出來的,一切眾生統統都是它生出來的。這說明什麼?整個宇宙同體,我們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體。

  本體,這個體它一念不覺,這是佛給我們說的,起了一念不覺,就心現相了。覺心沒有相,覺的時候沒有相,不覺就出了現象,出了兩種現象。一個是依報,宇宙。就好像作夢一樣,意識清淨的時候不會作夢,一迷,夢境就出現了。夢境一出現,山河大地出現了,夢境出現了,整個宇宙出現了。第二個,我,生命出現了。我從哪裡來的?從執著來的。執著放下,我就沒有了,這個小我沒有了。那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迷了,在遍法界虛空界物質現象裡面,就執著身體這個執著,身體這一點點物質現象認為是我身,執著我能夠思惟想像,這是我的心。其實這是阿賴耶,阿賴耶太大了,阿賴耶的相是遍法界虛空界的物質現象。你看那麼大的物質現象,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現在變現出來,在這裡取一分,取這麼一點點,這個相是我身。心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見分也是廣大沒有邊際,取這麼一點點,我能夠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叫真的錯了!我是從這兒來的。跟著我來的還有麻煩,我是第七識,非常嚴重的執著,我們講心量很小。本來心量很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心量變成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都不能和睦相處。甚至於自己跟自己都不能夠和諧,小到這種程度,這叫可憐到極處。

  所以一念不覺,宇宙產生了,萬物出現了,我出現了。跟著我出現的,同時出現的,有貪瞋痴。所以貪瞋痴叫俱生煩惱,一切眾生都有,要通過修鍊、修行把它放下;不通過修行,那大家都有,沒有例外的。這三個煩惱,我愛,我愛就是貪,我痴就是愚痴,還有我慢,傲慢,傲慢是瞋恚。你看,我見就是有我,把阿賴耶的見、相兩分,取當中那麼一點點認為是我,執著不肯放棄。如果認阿賴耶全部都是我,那就對了,阿賴耶的見分是我的心,阿賴耶的相分是我的身、是我的土,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就是我身、就是我心。這種認識還情有可原。真正認識,真正認識這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心,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見分是心理,相分是物質,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般若智慧現前,看清楚真相了。原來一念不覺就等於說是發夢,出現,夢中出現境界。知道境界不是真的,這個境界不會讓你生煩惱;不知道境界真相,你對於境界有分別、有執著,就生煩惱。順境,順著你的意思的就起貪愛,不順你意思的就起怨恨,叫七情五欲,從這兒產生了,這是煩惱。煩惱裡面有善有惡,煩惱都是染污,就不清淨了。善念、善行感得的三善道,它變這個境界現前;如果是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所感的是三惡道。六道從哪來的?自己變現的。

  這講心境界,這種境界現前之後,繼續給我們說明,心,佛法講色,色就是物質,物質現象跟心理現象,它的能量周遍法界。換句話說,我們起個念頭,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念頭才起就周遍法界。所以,諸佛如來全接收到,我們信息發出去他全收到,他知道我們在想什麼。第二個,我們身體狀況。身體是物質,現在大家都知道,物質現象是波動形成的,這個波動的速度跟心的速度是相同的,因為它是心變現的。現在科學家搞清楚了,物質是念頭變現的,那個念頭的速度太大了。現在說光的速度、電的速度,跟念頭不能相比,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整個宇宙它都布滿了。整個宇宙像個電網一樣,這當中一動全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們的念頭佛知道,我們身體健康狀況佛也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這三種周遍,三種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就像萬花筒一樣,千變萬化,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隨著你念頭,物質現象都在變。科學家今天才發現,心能控制物質,境界確實從心想生。那我們的善心善念,境界好,都是善境界;心念不善,境界就不善。

  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我們知道了,是阿彌陀佛純淨純善的心變現出來的。這個世界之所以特殊,之所以令一切諸佛菩薩歡喜讚歎,那是阿彌陀佛把他自己的弘願、修持的功德,統統加持給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這個在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阿彌陀佛那裡有。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不要在乎什麼品位。品位有沒有?有,不重要。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待遇是平等的,上輩、中輩、下輩待遇完全相同,那就無所謂了。物質生活相同,精神生活相同,學習的環境相同,這一點是讓一切諸佛都讚歎、都佩服。所以十方世界的眾生,在自己原來這個世界裡頭修行,多生多劫沒有成就,只要到極樂世界去,決定一生圓滿成就;不是小成就,圓滿成就,個個都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凡夫,極樂世界畢業離開的時候成佛了,沒有一個是空過的,這叫真正不可思議。

  到極樂世界,這些煩惱習氣也都沒有了。貪心,是有貪心,但是貪心在那裡不起作用,時間久了貪心自然沒有了。為什麼在那裡人不起貪心?那個地方所有一切受用隨念而生,你想什麼,那個東西在你現前,你還要貪嗎?不用貪了。我們這個世間,這些金銀珠寶大家貪愛它,它太少了,物以稀為貴。極樂世界的物質太豐富了!翡翠,這是我們世間人很喜歡的,綠色的玉,透明的,這很名貴的,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土地就是翡翠。所以它的大地是綠色的、透明的,從上面看到底下。這個東西人家不要它。黃金,黃金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裡柏油一樣,鋪馬路的,太多了。無論什麼珍奇之寶,在極樂世界取之不盡。居住的環境,房屋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大小都不一樣,隨心所欲,我住的房子想大就變大,想小一點它就變小。所以人在那裡什麼貪心都沒有,就是資源太豐富了,隨心所欲。完全那個物質現象統統受心的念頭的支配,想什麼它就現什麼,所以貪著這個念頭就沒有了。

  身相平等的,極樂世界最大的特色,平等,我們的身的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是阿彌陀佛考察諸佛剎土,看到眾生相貌不一樣,眾生生煩惱,相貌好的就傲慢,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心不平。那怎麼辦?相貌大家都一樣,沒話說了。所以,極樂世界相貌完全一樣,而且每個人相貌是最圓滿。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印度人也講究這個,說大富大貴的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出生,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統具足,一看,富貴到極處,是印度人的標準。中國人也有,看相的,哪一種相是貴相、福相,都有講究。西方阿彌陀佛的相是最極圓滿,從性德裡頭流出來的。佛在《觀經》上說得很清楚,身有八萬四千相,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每個光裡頭有八萬四千佛,不可思議,無法想像。人人都是,真的平等。所以這個地方真有,不是假的。

  距離我們現在不算太遠,倓虛法師的一個師兄弟,鍋漏匠,在這裡講起來大家都知道。倓虛法師晚年住在香港,在香港辦了個佛學院,圓寂在香港。他是諦閑老和尚的學生,他這個師兄弟就是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這個行業現在也沒有了,抗戰時候還有。這個行業非常辛苦,補鍋、補碗的,像我們鍋碗打破了,破得如果不是很嚴重,他能夠把它再補起來,還可以再用。現在科技發達,製造業大幅度的進步,破損這個東西都不要了。在從前捨不得丟,資源非常缺乏,有補鍋、補碗的人從這裡經過,還是可以補好的,很便宜,幾個銅板。做這個行業,非常辛苦,挑一個小擔子,到處吆喝。

  到四十出頭,真是苦了一輩子,想到諦閑法師。諦閑法師是他從小的玩伴,同一個村莊裡頭小朋友,諦閑法師念過書,他沒念過書,這命運不同。以後諦閑法師出家了,想到這個朋友出家了去找他,找到了。找到之後覺得出家不錯,你看有吃有穿,又有地方住,什麼都不要愁,一定要出家。諦閑法師說不行,不能出家,出家至少在寺廟裡頭住,五堂功課要會,五堂功課不會,這廟裡住不住,人家瞧不起你。出家兩樁事情,第二個就是講經;講經,四十多歲了,不認識字,你學來不及了,就勸他別走這個路。可是他的心非常堅定,非走不可。諦閑老法師被他纏得沒法子,最後商量,你想出家,我有個條件,你能夠接受我就給你剃度。他說行,你說什麼我都聽,只要給我出家。他說那好,給他剃度了,把他送到寧波鄉下,廢棄了的小廟,沒人住了,叫他去住。住在那裡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就念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一直念下去。

  他真聽話,真幹,就在這小廟裡頭,三年沒出門。諦老在當地,因為那裡佛教徒很多,鄉下都有,找了幾個護法的,每個月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菜,又找了個老太太給他燒兩頓飯,照顧他。三年,完全遵照老和尚的教誨,真聽話,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這個方法好,沒有壓力。三年之後,這一天,法師跟照顧他的老太太說,明天我要進城去,看看朋友。第二天他去了,晚上就回來了。看看朋友,那是什麼?去辭行,他要往生了。他不說,只說看看朋友,一句話不說,見見面。晚上回來,告訴老太太,明天不要替我燒飯了。老太太心裡想,師父從來不出門,今天出了門,也許有朋友請他吃飯,他不要我燒中飯了。第二天中午不放心,來看看,沒看到,叫師父,沒人答應。他那有佛堂,到佛堂裡一看,師父站在那裡,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答應,再仔細一看,死了。這老太太可嚇到了,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就趕緊去報告,報告這些同參道友,護持的幾個護法,大家都來看。

  看了之後,沒辦法,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去給諦閑老和尚報信。沒有交通工具,走路去,從他那個鄉下大概距離相當遠,這一趟走回來三天。諦閑老和尚來替他辦理後事,站到三天了。這個可不容易,死了站著走的有,站著三天的沒聽說過。老和尚讚歎他,你真成就了,真是大成就。他說現前我們這個國家,弘宗研教的大法師比不上你,弘宗是禪宗的大德,研教是講經的法師,不如你;那些大山、名山,四大名山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這對他讚歎,他真有成就!你看就一句佛號念三年,不認識字,什麼都不會,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三年成就。這才知道,前一天進城去看看他的老朋友,見最後一面,這個見面意思很深。消息傳去,那些人一定都要來看,這一看,念佛是真的,可不是假的,他度多少人!一直到現在,我們想起這樁事情,都增長我們的信心。這個法門真不難!只要真信,真願意去往生,真願意去,真肯念佛,這就成功了,鍋漏匠他做到了。

  所以這第一句,要把煩惱習氣放下,遠離就是放下,這個東西是假的。一切順心的事情,你知道是假的,你就不貪了;一切怨恨,冤親債主現前,這怨恨,知道是假的也不恨了,你的心就平了。心平氣和,這是真正智慧。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這第二個,依慈悲門,頭一個依智慧,第二個依慈悲。念念要救眾生苦,遠離叫一切眾生身心不安的,這個念頭不能有,這個事情不能幹。總是要想到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能給眾生帶來苦難;給眾生帶來的苦難,這種心不是菩提心,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這個很重要。對於一切野獸,甚至於蚊蟲螞蟻、樹木花草,都要有愛心、有善心,不能傷害它。佛家的戒律,「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很活潑長在那個地方,你從上面走過,對它都有傷害,不可以。除非沒有路,一定要通過,這個可以;如果有路的話,不可以隨便踏草。這什麼?愛惜,慈悲心。所以,無安眾生的心要放下,必須要令一切眾生歡喜。

  第三,「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一個出家人,絕不要求別人恭敬,絕不要求別人供養。供養身是物質,供養心是讚歎,不求,也就是不求名聞利養。名聞利養跟菩提心相違背,好名好利,貪求利養,這個人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我們就曉得,縱然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論》上這個三條很重要,「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這三樣與菩提相違背。這是很容易犯的,不能沒有高度的警覺心。這下面有個簡單解釋,「三種相違之法,即文中」,第一個,「我心貪著自身」,這個不可以,第二個,「無安眾生心」,第三個,「恭敬供養自身心」,這三種「必須遠離」。這三種心要是都有,不能遠離、不能放下,那出家就造罪業。不但不能往生,他的去處不好,他入惡道,嚴重是地獄,輕一點餓鬼、畜生,這個不能不記住。

  《安樂集》還有一段文,「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這個能夠遠離,「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哪三種與菩提心相應?前面這三種,這是煩惱習氣,要是斷了、放下了,三種菩提心相應的法它就現前。第一個,「無染清淨心」,清淨心現前,「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這句話非常重要。本經的經題後半段,講修行最高指導的原則,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修因。這個題目上半句是講果報,「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報,你看,智慧、福報,「莊嚴」是美好,我們講真善美,佛法稱莊嚴。真善美達到圓滿究竟,果!有因有果,修清淨平等覺,這修行就有功夫了。我們的清淨平常覺年年上升、年年增長,這快樂無比。如果是染污、是傲慢、是不平、是迷惑,那就錯了,路完全走到相反的去了。清淨平等覺是菩提大道、成佛之道;染污、不平、迷惑,這是六道,輪迴道,這個道不能走!

  第二,「安清淨心」。這三種順菩提門統統是清淨,你看前面第一個,無染清淨心,第二個安清淨心,第三個是樂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我們如何幫助眾生得到身心安穩。「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現在眾生苦,太苦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留意,如果有機會就要幫助。每一個機會都抓住,不要把它失去。我們機會抓住了,還得要眾生有福報,眾生沒有福報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說到佛法,弘法跟護法就重要了,護法比弘法更重要。弘法是教員,有智慧,福報差一點;護法沒有智慧不要緊,他有大福報,有大福報能做大事業,問題就是心量要大,要能包容。我建學校,我當校長,我可以請最好的老師來幫我教學。教學的是弘法,當校長的護法。

  我們這一生發心教學,為什麼?沒福報,這個自己要很清楚。老師對我好,教我,前生沒修福,福報是前生修的,前生沒修福,所以這一生物質生活很辛苦。老師教我,勸我學經教,李老師,章嘉大師勸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我都聽話,走釋迦牟尼佛的道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過的是遊牧生活。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可是他也很隨和,你看王公大臣、大富長者,有花園、有別墅,請他,他也去住,最長的還住上二、三年。在那邊講經教學,一部經講完,別的地方又邀請,他就離開了。所以世尊對這個道場,給我們一個示範,我們看懂了,可以接受使用權,不能接受所有權。道場是他的,所有權是他的,我來使用,用完了歸還給你,好!出家信徒不會去爭財產,為什麼?沒財產,財產有主。像我們現在尖沙咀這個道場,佛陀教育協會,它有個董事會管理,它有主。我們在這個地方住,接受他的聘請,在這裡講經教學,這是護法。護法的人有長遠心,弘法的人在這裡就定下來了,很難得!

  這次是香港回歸之後,我們才遇到香港同修護持,讓我們常年在此地講經、學習。在之前,英國人統治之前,我每年只能到此地來一個月,短期的,沒有長期的。每個地方我總是想能住下來不動,非常羨慕過去祖師大德住在一個山上一輩子不下山,那真正是大福報。我們沒這個福報。每到一個地方都想能久住點,不行,總有差別因緣叫你走路。新加坡住了三年半,還是要離開。澳洲環境雖然是好,可以長住,可是我們總是想,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大乘佛法的根在中國,在外國相當困難。所以我們總想離祖國近一點的地方好。早年,趙樸老在世,這是國內對我護持,第一個有力量的人物,老人常常勸我落葉歸根,緣不成熟,這些年緣都在國外。

  最重要的,如何能培養繼起的人才,這是最重要。人才可遇不可求,找不到。但是今天這種高科技這種方法,我們一定要利用。這是在從前,像我上面一代的人都不敢想像,利用衛星成本太高了。知道這個東西好,知道的人也不多就是了,不敢想像。這樁事情,早年方東美先生提醒我,六十年前的事情。他告訴我,那個時候是黑白電視,沒有彩色的,跟我講,這個東西可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毀滅傳統文化。它是個工具,它沒有好壞,就看人怎麼用它,如果用它來講學,用它來講經,這個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內容是搞殺盜淫妄,那就把整個社會摧毀掉。在那個時代,曾經有人向老師請教,那時候美國是世界上最盛的國家、最強的國家,二戰之後。有人問老師,他說羅馬也有亡國的一天,美國不可能永遠強下去,美國將來也會亡國,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原因是什麼?老師沒有考慮就說出,電視。美國亡國亡在哪?亡在電視。隨著就提出警告,叫台灣要小心,台灣如果電視要像走美國的路子,台灣也就完了。所以,這種科學技術我們好好的利用它。

  這都要有機緣,我們是有個居士,她發心建了個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播放我講經的東西。原來我不敢相信,二00三年元旦開播,開播前兩個星期告訴我,我以為她是騙我的。兩個星期,果然元旦開播了,我告訴她,我說我等著看,看妳能不能活一個星期。一個星期過去了。我說不相信,我看妳能不能活半個月。半個月過去了,看妳能不能過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看看能不能活三個月。沒有想到它活了十年,今年剛好十年,不容易!這她真正做了樁好事。不管她用的是什麼心,但是是一樁大好事情,讓全世界的人,她現在六顆衛星,覆蓋全球,我們講全世界都能收到。收看的人愈多,她功德愈大。功德是什麼?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不是功德,看她自己著不著相。要是不著相,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提升品位;要是著相,來生人天福報。做這麼一樁事情。現在愈來愈進步,網路衛星,我們現在用網路衛星,香港用網路。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品質跟衛星效果差不多,也是全世界同步能看到。這麼好的工具一定要會利用。

  現在真正要做的,是要做個實驗點,人家會相信,那個效果會很大。我們講經效果還是有限度、有侷限,要做實驗點,做出來給人看。所以這幾年,我有這個機會我一定把它抓住,來做宣傳工作。去年十月,梵蒂岡教宗邀請我去訪問,這是我們第二次見面。第一次見面我鼓勵他,宗教要走向教育。去年邀請,我想了很久,還是要去一趟,這個機會別放過。去幹什麼?去勸他,把梵蒂岡做為一個天主教的實驗點。這個小城,能夠把天主教的精神、天主教的文化落實在這個小點,這個小點就是地球上天主教的天堂。做出來,讓全世界人到這裡來參觀看看,天主教天堂是這個樣子,這很有意思。所以我就很細心,我向他請教,梵蒂岡面積多大?結果出乎我意料之外,它很小,我原先以為它至少有一百個英畝以上,沒有想到五十畝。五十畝合中國三百畝地,不大,這麼個小城,三百畝地。我說居住的人有多少人?不到一千人。

  它在羅馬城裡面,羅馬城也不大,是個古城,完全靠旅遊,經濟來源靠旅遊,古跡很多,古城。我就問他,在羅馬,屬於你們天主教的教堂有多少個?有四百多個。我說好!等於四百多個學校。每個學校都要上課,都要講經教學,我說你們要真正努力做這個工作,一年,羅馬成為世界宗教和諧示範點第一個城市。這個做成功不得了!非常有意義、有價值。所以我就想讓他做,他要一帶頭做了,別的宗教就會跟進,基督教也要搞個聖城,伊斯蘭也搞個聖城,佛教也搞個聖城,大家都幹了,那就很熱鬧,就搞起來了。我的信息傳達了,他也很歡喜,我看不容易做到。教宗跟我同年,身體不如我,我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應該要做,天主教在世界上很大的影響力,它的教徒十幾億人,信仰天主教的,對教宗都非常尊敬。教廷我去過三次,跟他們也很熟悉,總是希望他能夠做成功。

  去年年底,我們澳洲淨宗學院慶祝成立十週年,我去參加了。意外的一個收穫,圖文巴這個小城宗教團結了,這是個好事情。我鼓勵這些宗教領導人,這是這一個城市的,圖文巴市,我就希望他們能夠聯手,把這個小城打造成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我提出這麼個建議,這些人非常歡喜。在圖文巴做這個很有意義,這個小城人口十萬人,有八十多個民族,十萬人八十多個民族,有一百多種不同的語言,十幾個宗教。所以是標準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一個小區,十萬人的小區。這個能夠團結,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親相愛,互相照顧,那的確很有味道。這不是一個宗教,是十幾個宗教團結起來做,大家有這個意思,好!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能在一年時間把效果做出來、成績做出來,我說我幫助你們建立一個衛星電視台。讓你們把圖文巴人民的生活,這個地方的宗教教育、倫理教育向全世界播放。會招攬全世界的人都到這裡來參觀、觀摩、學習,這個城市開發旅遊、觀光、學習,會興旺起來,很有意思。市長很年輕,很有朝氣,對於這個理想,他說這就是他的理想。我說太好了,帶頭來做。

  這就是機會,有機會要把握住,不能放棄,為什麼?這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先要做個小點,做成功之後讓全世界人來觀摩、來考察、來學習,就能自然擴大。所以,這些宗教的領袖們非常難得,本來心胸都不怎麼樣的,現在心胸都擴大了,都能互相包容,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

  我們國內,我也希望能出現這樣的實驗點。中國儒釋道確實它融合了古聖先賢的智慧,古聖先賢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方法、經驗、效果,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這個東西要能做出來,是全世界最好的榜樣。事在人為,要什麼人?要心量大的人才行。完全為自己的利益的,這就沒法子,就不能做。一定心量拓開,要能包容,這才能大!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量大。建造極樂世界,他去參觀十方諸佛剎土,去考察、去研究,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建造出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想出來的,是實地上去考察、參觀得來的經驗,這樣造成的,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們學淨土,我們的生活可以學阿彌陀佛,我們怎麼工作,學阿彌陀佛,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幫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這些眾生,都應當向阿彌陀佛學習,方方面面都是十方世界的好榜樣。

  所以,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這就違背了菩提。要常常放在心上,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的方法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榜樣,每天跟大家上課、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這個字念去聲,樂是愛好,愛好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我們自己發菩提心,也希望幫助一切眾生統統都能夠發菩提心。「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菩提是畢竟常樂處」,極樂世界把這個理念、這個理想完全兌現了,所以世界稱為極樂。極樂從哪裡來的?極樂是從阿彌陀佛教學來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教學沒有中斷,眾生天天在跟阿彌陀佛學習。極樂世界這些眾生,這些往生去的人,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雖然是凡夫,不是自己修行有什麼成就,他得到阿彌陀佛的幫助,阿彌陀佛的神通、道力、智慧加持給他,他都能起作用。所以學習的情緒非常高,再深的東西他能理解,這得佛力加持。神通廣大,能像阿彌陀佛一樣,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參訪、去供佛,供佛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所以極樂世界修行一天所得到的福慧,在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都不能成就,它那裡一天可以成就。這是個好地方!這個地方人快樂無比、歡喜無比。為什麼?福慧增長,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有義務、有使命幫助一切眾生,首先是認識佛教,這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進一步,認識大乘;更進一步,認識淨土,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這個地方一切眾生決定去得了的,就是造五逆十惡罪、毀謗大乘罪,只要你能夠懺悔,只要你能夠認錯,真信真願,念佛統統都能往生。這個法門真的是無比的廣大,沒有一個人不能往生淨土。罪孽深重的人是不是品位很低?不見得,品位高下與這個不相干。與什麼有關係?與真信有關係。所以往往造極重的罪,懺悔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特高,讓人感到奇怪,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出來?他不曉得,懺悔的力量太大了。中國人古人講,浪子回頭,無惡不作的這個小孩,一回頭的時候大善人。為什麼?他對這些惡的門道他統統知道,他既然改過來之後他就能防範,教別人不要作惡,那個功德就很大了。所以回頭是岸。又何況人人都有佛性,人人本來是佛。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這是說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不是暫時的,是永遠的,是沒有止境的。極樂世界的人無量壽,真的是無量。依何而得,這個畢竟常樂從哪來的?「要依大義門」。大義門在哪裡?「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這指出來了。義,我們中國人,古人稱中國禮義之邦、仁義之邦,大義門就這個意思。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裡頭仁義之道場,禮義之邦,典範。人與人之間在極樂世界比親兄弟還親,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那個相親相愛是出自於真心,不是勉強的。這些都是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教出來的。佛教學沒中斷,為什麼?每天到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有多少,那都是新來的。所以極樂世界教學,真的,教不倦,學不厭,沒有一個不認真教、認真學。畢業出去之後,離開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作佛,像阿彌陀佛一樣教化眾生。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每天有很多新生進去的,每天也有一大批畢業出去的。這是虛空法界第一個好學校,到這個學校都稱為菩薩。

  「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所以幫助眾生一心專至。這是早年,五十年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換心。我們現在的心是垃圾桶,無論什麼眾生,這些是是非非、骯髒的東西全裝在裡頭,垃圾桶。把這個垃圾清理、打掃乾淨,統統清除出去,好的也清除出去,不好的當然更要清除出去,讓這個心恢復到乾乾淨淨,清淨心。把阿彌陀佛請進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一心專至。起心動念想佛、念佛、稱佛名,這真修行人、大修行人、大成就者風範。世出世法統統放下,一句佛號念到底。「願生彼國,欲使早會」,會是契入,圓融契入無上菩提,這就是證得究竟佛果。

  「以上所論違菩提門與隨順菩提門,正顯發心違順之異」,違順不一樣。「凡已發菩提心修習淨業者」,這是已經發心,正在修行,「應常體究」,應該常常體會、參究,「切莫自違菩提門」,這是警告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違背了菩提門,一違背,失去本願,「自障往生」,你就不能往生了。這句話很重要!所以,對於這個世間法決定不能沾染,貪瞋痴慢疑一定要遠離,那不是好東西,五欲六塵都是斷慧命,引導我們、牽引我們到三途、到地獄。現在人喜歡這些東西,我們看得很清楚,那些都是誘惑你到惡道去的。佛菩薩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要相信。咬緊牙根把五欲六塵放下,一心念佛,決定生淨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