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三十九頁,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為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這是第三化身,化身菩提是從報身起作用。十法界眾生有感,佛就用化身,應身、化身,都是從報身起用的。所以能趣萬機,機是指十法界的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地方講菩薩一定是法身菩薩。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它起作用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學佛,理事都要明瞭、要深入,我們才能夠得受用,在學佛的人有智慧。現在有很多學佛好像很虔誠,沒有深入經藏,對於佛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個樣子長年下去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對於佛法大致上明白了,那個時候只知道它是高等教育。我遇到章嘉大師,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這個問題問得很大,也很有深度。我是個初學佛的人,對於經典還沒有真正涉獵過。章嘉大師有智慧,智慧表演在善巧方便,教給我的顯示出老人真的是深入淺出,讓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好像也懂。告訴我,有,有這個方法,什麼方法?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契入境界。這兩句話要用佛經的名詞來說,是止觀、是禪定,他要說這些名詞我就不懂了。觀是看破,止是放下,你看他用看破、放下來說,我們就很容易懂了。但是我們是懂得個皮毛,沒有深度。但是入門確實是從這個皮毛進去的,小學一年級。放下再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大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這是真實智慧,這麼深的道理,這樣巧妙的方法,用這個簡單的語言就表達出來了。這兩句話我學了六十一年,學了多少?少分,沒學到家,學到家就成佛了,只可以說學到少分。少分我們就感得大受用、得大利益,讓我們在六十年當中,生活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我們經題裡面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最高的享受。

  如果不學佛,現在在這個社會,誰有真正快樂?過的日子實在說憂悲苦惱。所謂快樂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些物質欲望、名聞利養的刺激。那就好像打嗎啡一樣的,吸毒,副作用苦不堪言。回過頭來我們得感激佛法,佛法帶給我們是真的樂趣,教我們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順境、善緣放下貪戀,逆境、惡緣放下瞋恚,永遠保持清淨心。這個裡頭就有高等的享受了,不生煩惱,生智慧。不接觸不必要的這些緣分,哪些是最不必要的?最不必要的就是電視、廣播、娛樂場所,這是最不必要的。報紙、雜誌我五十年沒有接觸,為什麼?這些東西都是擾亂心情、染污心性,身心都受染污,不接觸。不接觸就能保持清淨,保持頭腦的清醒,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知足常樂。每天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每天跟佛在一起,面對著佛像如同對佛,展開經卷如同聽佛教誨,其樂無窮。六十年跟佛菩薩在一起,向佛菩薩學習,學佛菩薩的三身,學佛菩薩的智慧,學佛菩薩的德用。

  法身如來沒有形相,法身沒有相,《華嚴經》裡面稱毘盧遮那,這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毘盧遮那是什麼意思?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這是法身,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雖然沒有離開我們,遍一切處,我們見不到、聽不到、接觸不到,第六意識也想不到,你心裡想不到,心想它得有個相分。你看中國的文字,想,心裡頭有相,它沒有相你想不到。我們想個人,心裡就會有那個人的印象,想一樁事,會有事的形相,想一棵花草他就有花草的現相,想什麼就現什麼相。法身沒有現象,所以想也想不出來。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科學發現不了它,哲學也緣不到它。它就在面前,它是一切現象的本體,所有現象都是從它生的,它什麼都不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實相,真相。怎麼知道它有?佛知道,經上告訴我們,八地以上的菩薩知道。他怎麼知道的?禪定當中見到的,很深的禪定,定中不思議的境界現前,就是諸佛如來的法身。在淨土宗稱為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見性成佛。在圓教初住以上,在別教是初地以上,才能見到。

  釋迦牟尼佛見到了,佛在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入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到了,見到了就叫成佛。中國唐朝,一千四百年前,出現一個惠能大師。我們在這個地區,想到惠能大師每個人都感到親切,他是廣東人,距離此地不遠。這個人二十四歲開悟了,也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諸位要記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在禪宗裡頭成為一代祖師,是佛教傳到中國以來,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不認識字,賣柴的,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抗戰時候有,上山砍柴挑到城裡來賣。那個時候沒有瓦斯、沒有電,所以城市裡頭的居民要買柴、要買水。有專門賣水的,在河邊挑水,那個時候水沒有染污,江裡面的水、河裡面的水都乾淨,都可以喝。非常辛苦,賺錢很少,只幾個銅板,但是他就能過一天的生活。天天要去做苦工,一天不做苦工就沒有飯吃,所以非常辛苦。

  學佛沒有進過講堂,一天經都沒有聽過,也沒有進過禪堂。在五祖黃梅那裡住了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就是現在我們講的義工,他是砍柴的,會劈柴火,讓他到廚房裡面去舂米破柴。這個工作做了八個月,最後把衣缽傳給他,這些事情都記載在《壇經》裡面。只是傳衣缽那天晚上,五祖召見他,半夜三更沒人知道。五祖跟他講《金剛經》,當然是講《金剛經》大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他很有智慧,也就是他的心是清淨平等覺,是真的,如果不是清淨平等覺,聽不懂。清淨平等覺再加上非常的真誠、恭敬,五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開悟,向五祖提出報告,五句話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他向五祖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咱們經不必談了,把衣缽就給他,立他為禪宗第六代的祖師。半夜叫他趕快走,五祖送他上船,半夜走了。這個故事《壇經》裡頭記載得很清楚。

  真正的佛法,章嘉大師所說,重實質不重形式,他真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樣子?所有一切經典他全通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是從真心、自性裡頭流出來的。他見到真心,他見到自性了。所以從自性裡面流出來東西,就是自己心性流出來東西一樣,沒有兩樣。心同佛,解同佛,德同佛,樣樣跟佛一樣,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境界。我們怎麼知道?他在逃難的路中,中途遇到了個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這《壇經》上有記載的。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大般涅槃經》,《大涅槃經》有兩種本子,一種三十六卷,一種是四十卷,可以說都是大部頭的經典。比丘尼在誦經,他在旁邊聽,她念完之後,他就跟比丘尼講這段經文裡頭的道理。講得非常好,比丘尼佩服得五體投地,捧著經本來跟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無盡藏比丘尼很驚訝:你不認識字,你怎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跟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跟什麼有關係?跟清淨平等覺有關係。

  他的心清淨,他真有智慧,在黃梅八個月,五祖忍和尚認識人,知道這個人是傳法的人,沒有把法傳給神秀,傳給惠能。惠能不辜負老師,把禪宗發揚光大,從達摩到中國來,都是單傳,每一代就傳一個。到他,他傳了四十三個人,換句話說,在他的會下,有四十三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契入境界跟他平等的人。空前絕後,惠能大師之前沒有,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這是說出佛法的承傳真正的利益。我們學佛這麼久,也曉得惠能大師不是凡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凡夫做不到。在理上講,他能夠一時頓捨,在一念之間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念就成佛了,從理上講。事上呢?事上惠能大師做到了,這是頓捨。頓捨就是一念之間統統放下,三種煩惱全放下,他障礙沒有了,明心見性。一般人做不到,慢慢的放,沒有辦法一念放下,做不到。要多少時間?三年五載,有,他會裡頭人有,八年、九年有,十年、二十年有,三十多年的也有。實在講,只要你在一生覺悟,都算是頓悟,都算是大成就,這不是普通的成就,真的了不起。

  能大師度了多少人?大徹大悟的四十三個,大悟的那就多了,小悟的就更不必說了,於一切眾生種善根的那就更不計其數。一直影響到現在,他的影響一千三百多年,到現在。這是化身菩薩來的,應化身,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應化身從報身起用,來度眾生的。益物圓通,益是利益,物是一切眾生,如果說益人,那十法界裡頭只有人得利益。物比人的意思廣,物,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包括就多了,沒有不得利益的。我們今天展開《壇經》還是得利益,這叫菩提。

  這是第二段,說出菩提的名跟體。名字,就是菩提這個名字,它的體是真實智慧,是真實之際,本經所說的。真實之際是菩提之體,真實智慧是菩提的相,真實利益是菩提的作用,叫勸發菩提心。

  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前面這段文裡頭,「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實相與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此即禪宗六祖於聞無住生心,豁然大悟時,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明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不需要修,你本來就是。五祖聽了之後,你看立刻就把衣缽給他了,「立為第六代祖」。並且說,這《壇經》上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個話講得多清楚,最重要的是要你認識本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別人的。

  如果不識本心,你學法無益,那學法學的是什麼?佛法的知識,不是智慧,你學一輩子都是知識,真心沒出來。真心為什麼沒出來?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你有執著,真心就透不出來。惠能大師他的本事在哪裡?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一放下之後,就見性了,真心現前。真心是什麼樣子?這五句話形容真心的樣子。所以他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這句話,用我們現代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沒有丟掉,只是沒有發現,沒有發現是因為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你明心見性,你見不到自性,見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法全學的是知識,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智慧是從見性流露出來的,不見性哪來的智慧?

  所以經教學多少沒關係,古人教學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教學就是教你把你自性的門打開,讓你的智慧流出來,儒釋道都懂。這方法是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現在人不懂,不能怪現在人,大概往上去三、四百年人都不懂了。為什麼?沒有開悟的,有得禪定的,沒有開悟的,就說明他不懂。不是不肯學,就是學雜了,學太多了。學太多是什麼?你的妄念多,你的心散亂,與本心距離愈來愈遠,本心就是本性。學雜了、學亂了,我們的習性起作用,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這是什麼?不會學是這個現象。要會學的,習性跟本性愈來愈近,習性跟本性一合就開悟了,合而為一。習性是不清淨的、是染污的,本性是清淨的。

  我們老祖宗都知道,古人教學,一門深入,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嚴格到什麼程度?我今天學《無量壽經》,學黃念老的集註,只許可你看這部集註,看其他《無量壽經》註解都不可以。為什麼?每個人講的不一樣,看多了你會分心,你會產生疑惑,增長你的習性,所以一門深入。不懂怎麼辦?不懂沒關係,不懂念過就好了,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明白了不見得是真的,那是你自己意識裡面的起作用,不是自性,所以根本不許你研究。佛家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意是分別,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識,那是什麼現象?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高!所以他會開悟。我們能夠知道,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五祖講《金剛經》,我們估計最多也不過是兩個小時,他半夜。兩個小時就到三點多鐘,這天快亮了!天沒亮之前趕緊叫他走,寺廟裡頭一般三點、四點就起床了。

  這種修學的方法我們要懂,但是我們懂,我們不相信,我們還是廣學多聞,還是看很多與本科不相干的一些信息、資料、典籍,都把我們的心擾亂,讓我們不能開智慧。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為什麼?任何人不能夠干擾你,只有自己干擾自己。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你才能做得到。宗門、教下跟念佛沒有什麼兩樣,念佛,一句佛號專注,三年確實可以念自本心、見自本性。那是什麼?理一心不亂。他的境界跟宗門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同樣的境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幹,如果肯幹,淨土法門人人有分。只要你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不要去理會,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圓滿了。

  這些災難的信息,我們要不要知道?不需要,沒災難。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想災難,災難就來了,心裡不想它,災難就沒有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近代量子力學家都懂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但是佛得受用,科學家不得受用,什麼原因?科學家知道,是知識,他沒做到;他要做到,他就成佛了,就差這一點,他有解沒有行。佛菩薩解行相應,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只要明心見性,就叫丈夫,就叫天人師,就叫佛,佛是老師,佛是覺悟的人。

  惠能大師當時沒剃度,「只是廟中一苦工」,八個月幹苦事,舂米、破柴。「一發此心」,你看「頓登祖位」,這什麼?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真誠到極處就通了。儒講真誠,但是那種純度比不上大乘。不但比不上大乘,小乘他也比不上阿羅漢,說老實話,四果他都比不上。為什麼?初果,雖然有些大儒他們好像超過小乘,可是小乘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儒家聖人沒斷,沒斷雖有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小乘須陀洹雖然智慧比不上你,但是他見惑斷盡了,雖然在六道,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就真正高明。而且在六道裡頭他有期,就是他有時間,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超越六道輪迴。沒有在斷煩惱上下功夫,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特別是大乘教裡。所以我們終身感激章嘉大師,頭一天毫無保留,把這個祕訣就傳給我們。我們做的功夫不夠,真正依教奉行,那我們也做祖師,也不在惠能之下。所以一定要放。現在年歲大了更要放,為什麼?我能放下,我念佛才能上輩往生,我要不能放下,我念佛大概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這擺在面前,自己要知道選擇,身心世界、佛法、世法統統放下。《金剛經》上佛這句話我做到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要把它做到,我自己才能得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就是上三品往生。

  惠能大師這個故事,佛法叫公案,「正可為《菩提心論》中,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證」。惠能大師可以做證明,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是一不是二,只是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樣,原理一樣,方法是一樣,方法統統是放下。所以你看這一樁做到,惠能大師樣樣都通了,顯教通了密也通,宗通了教也通,出世間法通了,世間法也通,沒有一樣不通。密宗上所謂的大成就者、大覺悟者,不是研究很多經,不是的,只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而已。特別舉惠能大師做例子,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樣樣精通。

  在曹溪,晚年在曹溪,法達禪師去參禮,這個人專攻《法華經》,念《法華經》三千多部。《法華》很長,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多部那差不多是十年,一門深入,十年薰修,也算很了不起,沒開悟。在黃梅見到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起來的時候問他,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你心裡頭應該有些值得驕傲的地方,有什麼值得驕傲?他就講讀《法華經》三千多部。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的是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人念過,你念給我聽聽,既然念了三千多部,應該背得很熟了,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我全明白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為什麼他開悟?他有三千部法華三昧的基礎,得三昧,沒開悟。我們修《無量壽經》得三昧是念佛三昧,三昧是開悟的前方便,心定了。他為什麼不開悟?就那一點傲慢的習氣,只這個東西一放下,他就悟了。

  傲慢是根本煩惱,末那識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慢、我痴,三毒煩惱。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跟著我見同時來的,叫俱生煩惱,人人都有,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愈是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自然這個東西就膨脹起來了。孔子對這樁事情很小心,《論語》裡頭他曾經說過,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已」。這孔子看人,這個人有才華,表面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大聖人,是孔子一生心目當中最景仰、最佩服的這麼一個人。他說,假如說一個人跟周公一樣,但是他有個毛病,他驕慢,就是有一點傲慢,有一點吝嗇。孔子說,假的不是真的,夫子把他看穿了,他不是聖賢君子。聖賢君子的標準,是要把這些煩惱習氣伏住,儒家講伏。佛法不是伏,佛法講把它滅掉,要斷煩惱,為什麼?佛家的目標是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帶著煩惱出不去,煩惱、習氣是三界輪迴的根,這個根不拔掉,你怎麼出得去?道理都搞清楚了,我們才知道,佛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做。不做,於佛不相干,於我們自己有關係,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事可是麻煩大了。

  出不了六道輪迴,自己決定做不了主宰,你隨業飄流,你造的善業,得福報,造的惡業你要受苦報,永遠業力在支配你,這個苦了!我們往生,往生最低的標準,這是講臨終的時候,最後那一念,你要能夠把煩惱習氣控制住,不讓它發作,佛才能夠接引你。最後一念還有貪瞋痴慢,就去不了。最後一念有貪戀,我們講情執,喜歡的人、喜歡的事你沒放下,這是貪心,鬼道去了,貪心是餓鬼道。如果最後一念心裡不高興,發脾氣、有怨恨心,地獄去了。臨終最後一念糊塗,人昏沉、迷惑,是非善惡都沒有能力辨別,畜生道去了。所以,臨終最後那一念就跟三惡道在邊界上,助念就是提醒他,最終一念不要忘記佛號,如果最終一念是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助念的人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決定不能讓往生的這個人起貪瞋痴慢,不可以。如果有這種現象發現的時候,你就把他送三惡道去了,不是送他到極樂世界,這不能不知道。送往生是好事,功德事,要用真誠心,要懂得送往生的規矩,印光大師在《文鈔》裡講得很多。只要懂得規矩,遵守這個規矩,你就能夠幫助別人,成就送往生的功德。

  這個功德很大,你送很多人往生,到自己臨終的時候,那些人在極樂世界,會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們在前面讀過,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往生,蓮社裡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幾個,都跟著阿彌陀佛來,一起來接引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深信不疑。印光大師對於經教非常重視,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它的根本就是經教。經教如果不熟你依什麼修行?我們修行的理論,現在人講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都在經典裡頭。離開經典你到哪裡去學?經典深入祕訣就在放下,一般講依教奉行,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夠深入,為什麼?我所學知道的,我做到了,不折不扣我真做到,這能深入。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個月比一個月好,學習才有樂趣,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於經教、對於修持欲罷不能,真得受用,起心動念生智慧,不生煩惱。

  我們再看下面註解,「菩提心,迥出凡情」,它不是凡情,它是真實智慧,「功用難思」,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煩惱,煩惱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能解決問題。今天整個世界社會是亂世的現象,歷史上過去沒有見過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我們可以說一句,有智慧的人沒有了,有知識的人很多。現在學校,從幼兒園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識,沒有求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有後遺症,不圓滿。智慧不一樣,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菩提,不一樣。菩提是真心,真心無我,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體空,事有理空。所以在一切現象可以受用,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他心清淨,受用是清淨心在受用,他沒有染污。知識不行,知識一樣有佔有的念頭,有控制的念頭,有主宰的念頭,有分配的念頭。真實智慧裡頭沒有,真實智慧用真心,真心是佛心,真心是法身菩薩心。

  知識心量不大,智慧那個心量,大乘教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它怎麼會一樣!知識還不免有自利的念頭,智慧決定沒有,智慧頭一個條件無我,不但無我,《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首先破四相,最後連四見都破了,破四相的,小菩薩小智慧,破四見的,大菩薩大智慧。所以確實功用難思。「如是心性,名為法身。是佛道之本體,名為菩提」,把菩提名字解釋出來了。

  「下明報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報身,「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德雖然是有,不現前,它有障礙。修什麼?什麼叫修?修是修正,把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錯在哪裡?錯得太多了,錯得太離譜。造業再多,無論善業、惡業,總不外乎身口意這三門。身造業叫身業,口是言語,口的言語叫口業,起心動念叫意業,叫身口意三業。三業裡頭意業為主,意業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屬於意業。所以修行,上等修行是修心,心正了,言正、身也正了,心要是邪,身、口都邪了。上根人他知道,怎麼個修法他曉得,中下根人跟上根人學習。

  通途法門,一定是先破見惑,再斷思惑,目標是脫離六道輪迴。淨宗是個特別法門,超情離見,別樹一格,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它准許帶業往生。如果沒有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我們一生都不能成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帶業往生這一門,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成就,不是小可的成就,是不思議的成就。正因為它能有不思議的成就,所以變成難信之法。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善本,沒有這樣詳盡的集註,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不容易。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就有疑惑、就有障礙,障礙我們這一生往生。所以我們在座的同學,包括在電視機屏幕前面,在電腦屏幕前面的同學們,每個人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如果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決定不能往生,你對這個法門信、樂之心生不起來。真正相信,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我們確實看到一門深入、真修真幹的人,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大多數都不超過三年,這麼短的時間成就殊勝。我們見到、聽到了,或者看到這些記載的文字,我們深深受到感動。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確實可以取得上輩往生。淨宗法門的殊勝,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的方法太妙了。哪怕是造作五逆十惡、毀謗大乘,你這一口氣還沒斷,你能夠真正認錯,真正懺悔,真信、真願,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都攝受,都來接引你。你的懺悔心真誠到極處,你往生的品位也能達到上輩往生,這還得了嗎?這是真的。你要問什麼道理?道理很簡單,淨宗的理論依據在《觀無量壽佛經》,兩句八個字,淨宗理論的根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淨土宗理論。因為你本來是佛,你有心,你的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個心是真心,不是沒有,有。只要你用真心,用真心懺悔,用真心信佛,用真心求生淨土,用真心念佛,你往生的品位就達到上上品往生。因為,你跟理完全相應,是心是佛,現在是心作佛。所以,上上品往生人人有分,我有分,你也有分,大家統統有分。這話不是隨便說的,經裡頭有理論、有事實做證據。

  我們不能往生,沒有把握往生,原因是什麼?我們沒有用真心。我們信佛不是真心信佛,我們是三心二意信佛。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是什麼?二意就是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叫二意。我們用三心二意這個信心來信佛,來求生淨土、來念佛,品位就往下降,不是上上品,用真心是上上品。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看你用什麼心。心有真妄,心有正邪,心有染淨,這全是阿賴耶。我們把這些東西全放下,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一味真誠,真誠心表現在外面是恭敬,這誠敬,沒有絲毫虛偽。用真心過日子快樂、幸福,用真心工作,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樣子?有,惠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

  惠能雖然在黃梅做苦工,他工作、待人接物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誰看出來?五祖忍和尚看出來。為什麼?忍和尚一生也是真心生活,真心工作,真心待人接物,他看得出來,別人沒看出來。為什麼?別人用阿賴耶,用三心二意,看不出來。他被五祖看出來,五祖看中他,還怕看錯了,所以讓他住八個月。八個月當中,我們相信五祖非常注意惠能大師,他的生活、他的言語、他的舉止,看這些。經過八個月考察,認定了,最後召見,幫他提升;換句話說,他已經到了大徹大悟的邊緣,將悟未悟,在這個時候,他一點醒他就大徹大悟。這是應機施教,這是教學的真本領,這是真實智慧。六祖能大師經他一點,果然大徹大悟,一時頓捨、頓悟、頓修、頓證,信解行證一念之間完成。這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見性,這個性德就顯示出來。

  「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開悟之後,為什麼還要去修萬行,六度萬行?一切都圓滿了,何必還要修?這是現身說法。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何必還要守戒律?他已經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還斤斤執著戒律?做給別人看的,這是現身說法,別人才會相信,才會跟你模仿。教什麼樣的人要用什麼方式,眾生迷惑顛倒,貪著五欲六塵,佛能夠示現,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做榜樣給大家看,人就相信了。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報身圓明具德,通達無礙,故曰圓通無礙,名為報身菩提」。「從報身流現化身」,這應化身,化身是「隨機化現」。機是指十法界一切眾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見到佛,見到菩薩,或者見到的正是想有助於我的人,他就來了。

  我們舉最明顯的例子,虛雲老和尚為報父母之恩,發心朝五台山,拜文殊師利菩薩。從普陀山出發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三年的時間。實際上他念頭一動,文殊菩薩就知道了,這個人發的是真心,文殊菩薩要成就他,沿途要照顧他。三年當中兩次生病,都是在曠野,附近找不到人家,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這個乞丐幫助他、照顧他,照顧十幾天,讓他身體復原,繼續再拜下去,這乞丐才離開。那個乞丐文殊菩薩化身,你看,沒有困難的時候,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他照顧你。真正遇到困難了就現身,現什麼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文殊菩薩用乞丐的身分,虛老和尚根本不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他,他熟人,上一次他來照顧,現在跟他有緣,這次又碰到他。老和尚就向他請教,尊姓大名,家住在什麼地方,他告訴他,他名字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他說你到五台山,五台山人都知道我。他記在心上,拜到五台山的時候,到處去打聽文吉,沒人知道。一直拜到山上,拜到廟裡頭,問廟裡出家人,這廟裡人告訴他,文殊菩薩化身,他才恍然大悟。

  這「化現,妙用無窮,故曰益物圓通」,利益眾生,有求必應,這叫「化身菩提」。這是報身菩提起的作用,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全都是應化身,實報莊嚴土才是報身。但是極樂世界有特殊,極樂世界方便土、同居土裡面的應身跟報身完全相同,這是彌陀本願加持的。因為同居土的眾生、方便土的眾生,往生去的眾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報身菩薩。所以每個人都是報身,佛現的也是報身,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我們再看第三段,先看本文,「第三,顯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三種」,發心不同,緣不一樣。第一,「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種發心,應當惠能大師是這個發心,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是這個發心,上上根人。他認識、通達有無,就是性有相無,理有事無,對這個事情通達明瞭。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個快,這是無上菩提心。第二種,「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是從修行慢慢發起菩提心的。我們今天講從十善、從六度、從普賢十願慢慢修,慢慢體會,菩提心會現前。第三種,「大慈悲為本,恆擬運度為懷」。真正慈悲,念念憐憫一切苦難眾生,希望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心跟性德相應,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來。「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

  從這段讓我們更深層的體會一樁事情,世間人講的愛心,真誠的愛心,不是假的。佛法裡面講慈悲講四種,慈悲就是愛心,佛說第一種,「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很慈悲,我不喜歡你,對你就沒有慈悲心。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叫愛緣慈悲。第二種,「眾生緣慈悲」,這就不多見了,就是《弟子規》裡頭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他這個愛心,從愛自己的父母、親人擴大到能愛一切眾生。大概世間人的慈悲心就到這個地方,這是世間的聖賢。這個愛心愈大,他的能量也愈大,福德也愈大,中國人所謂的「量大福大」,你福有多大,看你量有多大。這個人心量能包容全世界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會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全世界人的愛戴。為什麼?你愛別人,人愛你,「愛人者人恆愛之」,就這個道理。第三種,學佛的,菩薩,「法緣慈悲」。因為菩薩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的關係,這怎麼能不愛!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都是一體。這個愛心更大,也更真,因為它有同體的感。最後是佛的,佛與法身菩薩,叫「無緣慈悲」。無緣是沒有條件,前面三個都有條件,這沒有條件,沒有條件完全是一體,同一個自性,這是真正愛心達到了極處。

  所有宗教裡頭可以說以這個字為核心,你看宗教裡,「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教,「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就是愛世人。連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幾十萬次的實驗,發現愛這個意念、言語、文字,在水結晶實驗裡頭最美的,其次就是感恩、感謝,這個實驗是最美的。他問我,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你的體會是正確的,沒錯誤,確實是自性的核心,自性的核心就是愛。這個愛是真心、是真愛,對於萬事萬物是平等的,清淨的愛,平等的愛,沒有任何分別的愛。這是大菩提心。所以慈悲為本,這三種因都能夠與大菩提心相應。大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菩提心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對別人一片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