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二十一頁,倒數第五行,從註解看起:
「下復舉十方恆沙諸佛,亦復如是稱讚彌陀。《會疏》曰:雖諸佛所證,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故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是第十七願成就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我們接著再看。《會疏》裡頭這一段文,下面這是念老的解釋,這個意思是說,「佛佛道同,所證平等,無有高下」。確實每一尊佛都明心見性,都將煩惱斷盡,連煩惱的習氣也沒有了,確確實實是無上正等正覺。但是,念佛往生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他提出來的,一切諸佛都沒有想到這個法門,不是沒有能力,沒想到。諸佛如來所說的是通途法門,人要修行,要斷煩惱,要消業障,依著佛陀的教誨不斷的向上提升,由阿羅漢、辟支佛而菩薩。明心見性之後,生實報土有四十一個階級,斷無明煩惱的習氣,斷盡了這才稱為妙覺果位,究竟的果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走這條道路,這條道路很長,斷煩惱、消業障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從哪裡來的?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但是與他的大願、大行有關係。他所發的大願,是希望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太苦,業障太重,罪孽太深,很不容易出六道。他看得多了,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深刻,想到用什麼一個方法,能令一切眾生頓捨、頓悟、頓修、頓證。這是從他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得到一個結論,想出這個方法,帶業往生。就是必須給這些人建立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可以帶業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他負責來教化。讓這些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生決定成無上菩提,所以只有這麼一家。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是跟一切諸佛不共的妙法,不是共有的,獨有的,極樂世界獨有這個方法,你看它只憑三個條件。通途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要斷惑證真。你看,大乘證個十信初信位的菩薩,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個小乘須陀洹果同樣也要這個功夫,斷證的功夫。
八十八品見惑,佛為了講經教學方便起見,把它歸為五大類,叫五種見惑,五種見惑細講是八十八品。第一個身見,你看六道眾生,哪個不是執著身是我,誰能夠說身不是我?這一關就難。身見破了之後,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樣,這是我所有的,那不是我,衣服不是我。所以舊了可以換一件,髒了也可以換一件,一點也不痛心。誰能夠把衣服當作我?身體生死就跟穿衣服、脫衣服一樣,生,衣服穿上了;死,這衣服脫掉了。我沒有生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什麼人知道身不是我?覺悟的人。一般人你也聽說,所謂靈魂是我,靈魂沒有生死。死了之後靈魂離開身體,四十九天這個靈魂又去找一個身體。找身體自己不能做主,誰做主?不是佛菩薩,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閻羅王,與誰都沒有關係,自己自動去找的。找什麼樣身體?當然一定是你喜歡的身體,你看那個身體很滿意,你要這個身體。可是得到身體之後,就不是那麼簡單除掉的。要受滿這個業報,才能這個身體再消滅了,再換一個身體。六道裡頭換來換去,不知道換了多少次,這是事實真相。我們這個六道哪一道都有我們分,過去生中都曾經去過,絕不止一次。
主宰的是什麼?業力主宰的。業力產生的習氣,也就是你的愛好,你愛好什麼?幾個人愛好倫理道德?幾個人愛好五戒十善?如果是這種愛好,來生一定還得人身,而且比這一生會更殊勝,為什麼?福報。如果你所愛好的是名聞利養、是貪瞋痴慢,你所去的地方是餓鬼、畜生、地獄。這些地方你很喜歡去,你把他們看錯了,眼花撩亂,誤以為那是個很快樂的地方,你去了,去之後發現不對勁,但你出不來了。所以,境界是自己變幻的,它誘惑你,你誤會了。這些事佛在經典上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真正有智慧聰明人不幹這些傻事。如果學佛,比天道還要高,學佛什麼?學佛要斷煩惱,這個又很難了。
這樁事情法藏比丘,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候出家,一個出家人,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要建立一個新的道場,無比殊勝的道場,十方世界所沒有的。讓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只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真相信,對淨土沒有懷疑,真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那真信。第二個條件,真正願意去,真想去。第三個條件,專念阿彌陀佛。這經上教給我們,底下一品就念到了,「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真行,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就行了,你就決定得生。你看這個法門,真的,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得成功,就怕你不肯幹。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善導唐朝時候人,距離我們一千四百多年。
一千四百多年的現在,修淨土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師常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蓮社的蓮友,台中蓮社。他常講,蓮社蓮友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跟善導大師那個時代不成比例,善導大師是萬修萬人去,一千四百年前。現在為什麼一萬個人只有三、五個去?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沒有誠敬心,對淨宗,你不能說他不信,你也不能說他真信。他的信心裡頭有疑惑,他的願心裡頭有不定,搖擺不定,對這個世間有留戀,念這句佛號不懇切,雖然念得很多,不相應。古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現在雖念不相應,這個裡頭有障礙,問題就出在這裡。這個原因怎麼來的?我們慢慢去追究,來源是迷失自性,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自性裡面的光芒一絲毫都沒有辦法透露出來,不能跟古人比。
古人,不要去比一千四百年前,我們就比兩百年前的人都比不上,比一百年前的人都有很大的差距。為什麼?一百年前的人還懂得倫常道德,今天講倫常道德非常陌生,沒有人懂。一百年前,確實還有五代同堂這個家族存在,我這個年齡小時候還見到過。我自己的家是敗了,我姑母的家還存在,也衰了。兄弟十個人沒有分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還在,高祖父母不在了,還見過這個樣子。那個時候大概這個家庭將近兩百人,衰了,盛的時候四、五百人。抗戰之後,這樣的家再找不到了,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不見了,消失掉了。家,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不是現在小家庭,小家庭不起作用。從前家庭是大家庭,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家裡頭人丁興旺的,五、六百人,七、八百人。諸位想想,這麼多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要沒有個規矩那不就亂掉了?所以,能治家就能治國,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歷史上常常出現長治久安,一個政權建立之後,大概有一百年到兩百年安定的社會,叫太平盛世。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開元,就連滿清康熙、乾隆,確實盛世,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大概一百五十年,真的是太平盛世。國力在全世界達到登峰造極,萬國來朝,人民幸福安樂。這怎麼成功的?家的貢獻。國家只要把每個家照顧好,社會問題解決了,因為家負責教育(育幼)、負責養老。
所以中國在過去,學校不是國家辦的,學校是家庭辦的,都是家學,叫私塾,一個家族一定有子弟學校。家長,祖父輩、曾祖父輩,哪個不希望自己家裡出人才?要想家裡出人才,那就重視教育。所以,為子弟請老師,這是家庭一樁大事情。家裡面這些長輩在一起商量、開會,到處打聽去請哪個老師,真正有道德、有學問又會教小孩,懂得教學的方法。老師請到之後,家人對待老師就跟對皇上差不多,恭敬、禮遇。為什麼?我家後代,子弟能不能成才全靠老師。請老師的禮節,全家老少對老師三跪九叩首,行這個大禮。家裡的老人把我家的後代,孫子、重孫子統統交給老師。老師接受這一家的長輩這個禮遇、恭敬,如果不認真把他教好,你怎麼對得起家長?那對不起人。家長、家裡老人對老師這麼恭敬,小孩子看到了,對老師能不恭敬嗎?能不聽話嗎?能不認真學嗎?不可能。所以中國人對師道的尊重,跟對祖宗是一樣的。跟現在學校不一樣,現在學校老師沒有這麼大的使命,沒有這種責任。在過去,老師真的要承擔這個責任,所以老師把人全教好了。
紮根的教育是什麼?是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紮根教育。《弟子規》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差不多有十年了,現在也產生一點效果,大家對這個小冊子認識了,以前不知道、不認識。這個小冊子是家規裡面的共同的一部分,就是共同家規的一部分,只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在過去的社會,男女老少個個人都要遵守,你活在這個世間一天,你就要遵守一天,那是什麼?家規。還有這裡頭沒有講到的,你自己家裡頭訂的,這些家規都在家譜裡頭。因為每一個家裡所學的不相同,所經營的事業不相同,所以它還有它自己的規矩,這就是跟別人家不一樣的。《弟子規》是所有家庭都必修的,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那個根紮得多厚,紮得多結實,每個人有真誠心。現在沒有了,現在人都是虛情假意,什麼叫真誠他不懂。以為我就是真誠,我已經很真誠了,還有什麼叫真誠?他不懂。
這些已經沒人講了,看到的人真不多。我是很幸運,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這個農村是屬於明清兩代桐城學派的範圍,所以我們從小看到這些事情。但是不是在我們這個地區,看不到了。所以我受了這麼一點影響,這個印象非常深刻。這是親自看到的,什麼時候?六、七、八歲的時候。我是十歲從鄉下搬到城市裡面去居住,十歲之前在農村裡面過這個生活,古時候大家庭的生活。大家庭裡面的小孩就像《弟子規》裡頭所說的,規矩很嚴,不准有私心,不准有自私自利的觀念跟行為;要每個人自私自利的話,這個家就會毀掉。你一出生在這個家庭,你一生為什麼?就是為家庭做出貢獻,不是為個人,為家族做貢獻,這範圍就大了。最小的是為這個家庭,這個家庭有二、三百人,要為這些人做貢獻。大家庭有大家庭的優點,比小家庭多,小家庭雖然自由,大家庭規矩大,沒那麼多自由,但是到老年養老,你就知道大家庭的可貴。
現在老了很可憐,所以講老人院,老人院頂多物質條件可以過得去,精神生活沒有。古人老人回家落葉歸根,回家幹什麼?享福,享天倫之樂。你想想看,你老了,你的孫子輩、重孫子輩,這些小朋友都有幾十人,一天到晚圍著你,這個快樂,真快樂。這些小孩有老師教他,下課的時候都跟這些老人在一起,老人逗著小朋友玩,講故事給他們聽,自己一生這些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概十幾歲的小朋友能聽得懂,講這個給他聽,他就學會了!都是一家親人,關係非常密切,同一個高祖父,同一個曾祖父。所以家庭真有樂趣。個人一生要為家庭做奉獻,如果經商在外面賺的錢,統統要歸家。任何一個人在外面遇到困難,家就是你的支持者,精神的支持,財力的支持。你在社會無論走到哪裡不會孤單,不會說沒有人幫助,後援是你的家庭。所以它是有組織的,它是一種社會生活行為。中國這個家,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只有中國有,外國沒有這種家庭,優點很多!
這種家庭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非常之大,太平盛世、長治久安是家庭做出的貢獻。我們現在對於這個是很懷念,但是不可能再恢復。所以我們把念頭轉了,轉變什麼?老是聽社會上人說什麼企業家、企業家,我就想到了,企業如果能變成中國古代的家庭,中國可能又會出現千年盛世。這個大家庭是有組織的,從前家庭組織是血緣的關係,現在的組織是道義的關係,沒有血緣關係,道義的關係。那是什麼?領導人,企業的老闆,真正通達中國傳統文化,他就會很喜歡去做。把自己的員工看作自己兄弟姐妹,要真正愛護他們,要真正關懷他們,照顧他們,要把他看成自己一家人。他的父母是自己的伯伯、叔叔,他的兒女是自己的子侄一輩,晚輩。所以,企業要辦子弟學校,就是私塾,不對外招生,我這個企業裡面員工的子弟。企業要辦養老院,不對外的,我員工的父母、老人。方方面面統統照顧到,這個企業就變成一家人,中國古代那種太平盛世就會出現。
只有中國人懂得這個東西,你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少的,少掉之後就完了。你看現在家沒有了,家沒有了怎麼樣?國就亂了。現在國不是治,國是亂,世界也亂了,天下大亂。你想想看家那一環多麼重要,太重要了!要齊家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要正心,心要擺得正。正心是什麼意思?不能有偏心,不能夠有歪曲,不偏不邪這是正心。起心動念為我家族、為社會大眾,現在的企業家為社會大眾做出貢獻,為國家做出貢獻,為全人類做出貢獻,要有這麼大的目標。你這個企業可以成為一種王國,跨國公司,企業可以做到全世界,這就所謂連鎖店、分公司,這是大事業。今天企業家能夠把中國過去家的精神完全吸取,把它發揚光大,就能影響到全世界。決定大公無私,決定是真誠的愛心,就能做到。阿彌陀佛做到了,他不分族群、不分信仰、不分區域,團結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變成一家人。這是彌陀不共的妙法,所以他的利益也是不共,利益無量無邊。
「是故諸佛推讓其德」,諸佛佩服他、尊敬他,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前面我們讀過,統統歸於阿彌陀佛。「欲令十方眾生,悉入彌陀願海,往生極樂世界」。這些業障、習氣很重,罪孽很深,在諸佛剎土無量法門都沒有辦法度他。怎麼辦?諸佛如來統統叫他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去,等於說把這些人全部送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全部接受。到極樂世界成佛快,沒有想到比通途成就的快多了,阿彌陀佛每天教學,沒有一天中止過。我們今天在這裡教學,一天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小時,有二十個小時在休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二十四小時統統教學,沒有聽說他有下課的,沒有聽說他有缺課休息的,沒有,他的教學永遠不中斷的。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沒有晝夜,光明世界。極樂世界人的身體是法性身,居住的大地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法性身不需要飲食,能量從哪裡來?能量從自性裡頭來,自性本具的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精神飽滿,沒有疲倦、厭惡的這種心態,他成就快。這都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只有這一家。
我們今天碰上了,運氣好碰上了,碰上了就不要再猶豫、不要再考慮,萬緣放下求生淨土,你就對了。你能有這種覺悟,你是人中上上根人,比六祖惠能還厲害。能大師二十四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他是分證即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可不得了,生到極樂世界跟惠能大師就平等,將來節節往上升,肯定超過他,不會在他之後。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幫助諸佛如來了一個大願,因為這些眾生很難度,難度的都送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度去。諸佛唯一的願就是幫助眾生圓滿成佛,這唯一的一個願望。
第十七願「諸佛稱歎願」,諸佛讚歎,諸佛把他的這些弟子,六道裡面這些弟子,都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沒有嫉妒心。不但凡聖同居土的六道眾生求往生,諸佛如來為大眾介紹極樂世界,有羅漢、辟支佛聽到了,有菩薩聽到了,有這麼好的地方都想去。佛怎麼樣?佛大歡喜,佛一點嫉妒心都沒有,鼓勵他們去,贊成他們去。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再回來,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十方佛讚,始能名聞十方,普攝無邊眾生,會歸極樂」。阿彌陀佛跟所有一切諸佛聯手來成就一切眾生,成就眾生是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阿彌陀佛就專門對眾生煩惱重的、業障深的,專門以這個為對象。極樂世界成就了,極樂世界是個大道場,這個世界非常單純,確實是個學校。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老師是阿彌陀佛,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學生,菩薩是學生。學生也分三等,就像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凡聖同居土是初級班,方便有餘土是中級班,實報莊嚴土是高級班。你看,雖然是有上中下這三個等級,但是他們的生活是平等,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又不共,跟十方佛國土裡頭不共法,極樂世界專有的。
我們這個世界,初果、二果在人間天上,三果他到四禪天去、四空天去了,他不會再回來,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雖然凡聖同居土,凡聖不在一起。極樂世界他在一起,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跟文殊、普賢在一起,跟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都在一起,這些等覺菩薩,後補佛,天天見面。他們這些人,在我們想像當中,都擔任阿彌陀佛的助教,我們聽佛講經還有些不明瞭地方,他們會幫助我們。所以在極樂世界修學沒有障礙,幫助你的人太多了,你進步很快,這是他方世界找不到的。
所以,這部經書一定要把它看作無上的法寶,這真的,不是假的。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精義全在其中,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都不離開這個經典,無上的大法。我們再把它講到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格物、致知這個智慧、理念、方法在這部經裡頭,誠意、正心也在這裡頭,修身、齊家還在這個裡頭,治國、平天下也在這個裡頭,真是寶典,一點都不假。從哪裡下手?前一品,不是前一品,就是這一品,前面一段註解最後一段說,「說誠實言」,我們前面一堂課就講這句話,從這兒入門,從這兒下手。宋朝司馬光,讀書的人都知道他,宋朝的宰相。有人曾經問他,做人、求學、處世從哪裡做起?他告訴人,「從不妄語始」。從不打妄語開始,說得好!司馬光一生沒有妄語,不妄語這條戒他做得很圓滿。所以前面這段的註解,我們用了兩個小時在一起分享。
我從深信因果,從這兒入門,古人所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無論生活在順境或是逆境,善緣或是在惡緣,絕對沒有怨天尤人。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自己一定要承當、要接受。接受的時候要懂得提升自己,為什麼?全都是增上緣。順境、善緣裡頭不起貪戀,自己提升了;逆境、惡緣當中不生瞋恚,也提升了。要把外面的境界統統變成自己的增上緣,增上緣有順有逆,這會修,都是好事,沒有壞事。心量要拓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你得大自在,多快樂。在這個世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怎麼不快樂!法喜充滿。每天讀經、研教,跟佛菩薩在一起,同學在一起分享,跟諸菩薩在一起,跟如來在一起,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古大德所謂的「世味哪有法味濃」,就說這樁事情。
我們看下面,「徵釋讚意」,解釋諸佛讚歎的大意。請看經文: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這段經文裡頭最重要的,八個字,就是『一念淨信』,『至心』、『願生』,這八個字重要。我們看註解,右面這兩行經文,「表諸佛讚歎之本因」,本因是根本之因,為什麼要讚歎?「蓋欲眾生聞名生信」。不是佛介紹,誰知道有極樂世界?佛不但介紹,而且多次介紹。我們知道,釋迦佛當年在世講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古大德給我們作證,佛講了多少次?三次以上。《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八百年間做了十二次的翻譯。但是這個譯本,《大藏經》裡頭有記錄,經沒有了,就是經失傳了,現在剩下來五種原譯本,七本失傳了。在這五種原譯本裡面去看,看內容,有很大的差別,這樣大的差別就肯定佛不是一次講的。如果梵本,就是原本相同,那大同小異,不至於有這麼大的差別。像《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翻譯有六種本子,六種本子都在,細細去看,真的大同小異。證明是一個原本翻的,翻的人不一樣,所以意思大同小異。
這個差別太大了,特別是願,願的條目不應該有差別。有兩個本子四十八願,有兩個本子二十四願,你看差這麼多。宋朝最後一個譯本,三十六願,這是決定不應該有這個錯誤的。所以祖師大德肯定,至少是三種不同的梵文本子到中國來,翻譯才有這麼大的出入。但是還有七種失傳的沒見到,所以就說三次以上,佛講這部經三次以上,這是很特殊的。在這個《大藏》裡頭沒有看過這種狀況的,唯獨這部經。這部經是特別法門,能令一切眾生,賢愚不肖統統得度。你看,這句阿彌陀佛誰不能念?個個人都會念。只要真相信、真發願,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佛,這個法門多殊勝。再找一個殊勝法門找不到了,沒有能跟它相比的。所以佛要常常講,要多多介紹,這是慈悲到極處。
所以註解一開頭就表諸佛讚歎的本因,希望一切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這部經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悉證無上菩提」。「《會疏》曰:是則第十八願成就」,第十八願說臨命終時十念必生。「一部宗歸,唯在於斯」,這一部就這部《無量壽經》,它的宗旨、它的歸趣就在第十八願。所以十八願,隋唐時代祖師大德把它看成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裡頭第一無上的大願。「所以者何?」為什麼?「雖四十八願皆殊勝」,沒有一願不殊勝,「以念佛往生為最要」。願再殊勝,你不能往生,那你的願全落空了。這一往生,四十八願全得到了。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的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你統統享受到。「雖一一成就皆難思,而此成就為不共,故諸佛讚歎」。一一成就都不可思議,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的成就,四十八願就是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專有的,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所無,不共。故諸佛讚歎,因為這個原因,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的。
『聞彼佛名』,「《教行信證》曰」,這部書裡頭說,「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你一定要曉得,阿彌陀佛在因地為什麼發心,這心是怎麼發的,這個願,願是怎麼發的。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每一願都是他對於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考察、參學,總結成的心得報告。我們相信了,如果憑空想像的,我們很難相信。他是真正到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去做調查,細心觀察,哪些對修行人有利益,哪些對修行人是障礙。所有障礙的他都排除,讓極樂世界變成修學無障礙的道場。這個道場裡所有一切設施,全是幫助你、提醒你、提升你,不許你懈怠,不讓你墮落。大乘教裡面我們知道,世法裡頭,一切善法由三善根生的,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離不開三善根,出世間菩薩法只有一個善根,叫精進。這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提供你一個精進的道場,你不會懈怠,你不會退轉,了不起!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的願文裡頭有說,「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是三種不退,第一種是位不退,決定不會退墮凡夫;第二種行不退,度化眾生不疲不厭,不會退到二乘;第三個是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念念趣向無上菩提,絕無退轉。這三種不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就得到,這是彌陀的不共法,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所以我們了解彌陀四十八願生起的本末,我們的疑心就斷了。四十八願生起的本末,這部經上講得非常詳細,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中國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彌陀確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經過調查、研究,這是真實的學問,這不是假的。不是只有學而沒有考察,他是通過考察,不是閉門造車。這是今天所謂的科學的精神,阿彌陀佛求學是圓滿的科學精神,必須樣樣求證,樣樣親自考察,認真負責。這叫聞。
「聞名得福,故能生淨信之心」,就能夠生清淨心。「清淨心者,無疑之信心也」,這個難得。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相信,對阿彌陀佛相信,對念佛往生也相信,可是就去不了。什麼原因?這信心裡頭有疑,這個東西沒去掉。為什麼沒有去掉?對極樂世界了解不夠深刻、不夠透徹,當然有懷疑。我學佛,對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最初的三十年懷疑,我學佛六十多年了。最初的五、六年,對淨宗有誤會,認為是釋迦牟尼佛對一些沒有知識的人方便說的方法,所以對淨土就看輕了,沒重視它。到我辭去工作專求佛法,還是居士身分,在懺雲法師茅蓬住了半年。懺雲法師叫我讀了幾本書,這半年當中。讀了一部《印光大師文鈔》,正編跟續編四冊,讀了一部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我在他那個地方住了半年,讀了這幾部書。特別是印光大師的《文鈔》,對淨土宗起了尊敬的心,知道有個大概,以前那種輕視的態度轉過來了。但是沒有想學這個法門,不容易!
心裡頭好高騖遠,總要目標在大經大論,像《華嚴》、《法華》、《楞嚴》,這是嚮往的,淨土沒有擺在眼裡,現在不反對了。老師勸我學淨土,我也很感謝老師,但是沒有接受。我跟諸位同學都講過,我是怎麼信淨土的?學了《華嚴》、學了《法華》、學了《楞嚴》這才相信淨土。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菩薩當中,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是文殊、普賢,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裡頭看到一段經文,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的。我看到這個經文就寒毛直豎,怎麼這樣的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再把《華嚴經》從頭仔細去看一遍,服了。這才知道古人的話沒講錯,《華嚴》、《法華》是引導我們歸淨土,我是被《華嚴》、《法華》、《楞嚴》三部經引導歸淨土,這個歸淨土就死心塌地了。我要不是這三部大經,什麼人勸我修淨土我都很難接受。這三部經都講過,《楞嚴》講過七遍,《華嚴》沒講完,講兩遍,兩遍都沒有講完,分量太大,尤其後面這一次,講得也很詳細。依照我這個細講的方式,一部《華嚴經》估計需要兩萬個小時。這在大學裡頭沒這個課程,兩萬個小時是一萬個學分,哪個課程有一萬個學分?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無量壽經》,過去講過十遍,講經文,沒講註解。看到這部集註太好了,實在太圓滿,這個集註就不亞於《華嚴》,不亞於《法華》、《楞嚴》,可以說集經論之大成,了不起。在過去,永明延壽大師在整個《大藏經》裡面,拈取精華編成一套書,《宗鏡錄》一百卷。《宗鏡錄》是什麼?《大藏》的精華,你讀這部書等於讀整個《大藏經》。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這是淨宗的精華本,經論裡面所有講到淨宗的,統統抄集在這本子裡頭;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講到淨宗的,也在這個註解裡頭。這個註解裡頭會集了經論跟古大德的註疏,一共是一百九十三種,集大成者,這還得了!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著作,要度多少人?要救多少眾生?他臨終給我們做了個表演,一向專念,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六個月,往生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不是普通人,佛菩薩再來,給我們表演的,給我們做示範的,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夏蓮居的會集,如果不會集,我們對於《無量壽經》學習的興趣生不起來。為什麼?五種本子要讀真的太難,而且中心抓不到。所以,夏蓮老是集經之大成,黃念老是集註解的大成,我們展開經本要知道感恩。佛菩薩再來,我們才有這麼大的福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遇到了就決定成就,決定生淨土。
所以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這才能建立信心,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你要不把這個原因說得清楚、說得明白,不相信。聞名得福,這生清淨心,清淨心,沒有懷疑的信心。又無垢之清淨心,垢是染污,你心裡頭沒有染污,這叫清淨,「無垢之淨心」。《勝鬘寶窟》上卷有這麼幾句話,「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這是清淨心,「又不雜煩惱心」,這就是無垢的清淨心,煩惱是染著,真能放下了。
『憶念受持』,受是信受,接受了。持是堅持,憶是憶佛功德,念是念佛名號。所以經要熟,為什麼?經熟幫助你憶佛。你不要去想別的,其他的念頭全放下,念頭起來想佛的功德,想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會現在你面前。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把世間法放下,把出世間的佛法也放下,我都不想,我專想《無量壽經》,我專想阿彌陀佛,你就對了,你全對了!我現在在晚年,年輕的時候對於經教非常喜歡,現在統統放下了。現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每天讀經,就讀這部註解,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這個背景是極樂世界的圖,我的同學江逸子居士畫的。這是複製品,我用它來做背景,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常常念著阿彌陀佛。
『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謂身心歸向,依止不捨」。我們依靠誰?依靠阿彌陀佛,萬緣放下,把身體、把性命統統依止阿彌陀佛。在這個世間再住多久,我不知道,阿彌陀佛知道。我該走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我,阿彌陀佛沒有來,我知道他還不讓我走。我就在這個世間多表法一天,給大家做一個念佛修淨土的樣子。我就這麼一樁事情,其他沒事,什麼事都放下了。佛在經上叫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把它做出來。
這部經上佛教給我們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第八品裡頭說的三種淨業。三種淨業大乘裡面講得很多,排列都是身口意,唯獨這個經上不是這個排列,這個經上是口身意,把口業擺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修淨土的人,這三句話要記住,念茲在茲,要把它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必須要與它相應,不能違背,信願持名,決定得生。這三句把所有的戒行全部包括在其中,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古聖先賢的教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也圓滿含攝在其中。從「說誠實言」下手,這善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身心真正歸向阿彌陀佛,自己不要為身體操心,也不要為生活操心,一切阿彌陀佛照顧;他不照顧,我們就走了、就往生了。這個生活自在!
『供養』,「《玄贊》曰: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這句話念老下頭有解釋,「所言財行,指二種供養」,第一種「財供養」,第二種「法供養」。財供養裡面,「指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這都屬於財。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對我們就是兩種供養,財供養跟法供養,圓圓滿滿絲毫不欠缺,佛對我們。我們怎樣回報?我們的回報,盡形壽依教奉行。這個裡頭財供養跟法供養統統都有了,盡形壽是財,內財,就是此地講的頭目腦髓;依教奉行是法供養,「法供養者,如說修行,以為供養」。
「《彌陀疏鈔》曰:清涼大師云」,這是《華嚴經》上說的,「高齊大行和尚,宗崇念佛,以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就是「本經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之旨」,跟我們這裡所說的宗旨完全相同。信、憶不離於心,心上要常有。早年我在台中學教,老師教導我們,換心。我們現在的心,是嚴重染污的心,心裡面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個心。這個心念佛不能往生,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阿賴耶識裡頭種個種子,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還得來生後世,這一生去不了。這一生想去,把我們心裡頭這些拉雜東西全清除掉,把它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七情五欲,統統不能要。統統放下,心裡頭乾淨了,把阿彌陀佛請來放在心上。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李老師教給我們的。
這就是信、憶,你真信你就真肯做。心裡面這些拉雜東西,骯髒的東西,這是什麼?這是輪迴的因。不僅是輪迴,是三惡道的因,因為它不善;如果我們心裡裝的是仁義道德,那善,那是三善道的因。我們今天所裝的是三惡道的因,你看貪瞋痴慢,貪,鬼道的因;瞋恚,地獄道的因;愚痴,畜生道的因;傲慢,修羅道的因。業因果報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該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修淨土的人,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全是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稱、敬,稱是念佛,念佛要有誠敬的心去念。印光大師說的,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雖然口念佛不得受用。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得不到利益。這就叫功夫的淺深,念佛念得再多,沒有功夫,沒有誠敬心。具足誠敬,百分之百的誠敬,萬分之萬的誠敬,那個一念都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往生品位高下,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多少,真誠恭敬心去念比什麼都要緊。念熟了之後,對人對事對物統統是真誠恭敬心。不至於我只對念佛真誠恭敬,對他都沒有了,那你這個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真誠恭敬。這個在菩提心裡頭叫深心,深心是自利,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愛心,能愛一切眾生。
底下看,「《疏鈔》云」,《疏鈔》蓮池大師的,「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一千個人相信一千個人往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你相信佛的名字,阿彌陀佛的名字是自性性德,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真心,所以諸佛就幫助你。念佛名字就是感,諸佛即救、即護就是應,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念佛,有沒有得到諸佛的救護?諸佛是真的救護,你自己不知不覺,你自己沒有感覺。為什麼?你的煩惱太重,業障太深,把阿彌陀佛的應障礙住了。不是佛不來,不是佛不應,是自己有障礙;果然能把障礙放下,感應立刻現前。
所以底下說,「心常憶佛,口常稱佛」,心常常想佛,別想別的。你一定要知道,你想其他的造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即使想其他的佛菩薩,於淨土不相應,不能往生,來生能得人道、能生天道,這算不錯了,不能往生;真正往生,我就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身常敬佛」,敬佛最好的方式是禮拜。如果我們每天能夠拜阿彌陀佛拜三百拜,這是個很好的運動,對你身體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拜佛的時候,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這「始名深信」,深信的標準是這樣的。「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任意是隨意,早課、晚課你念佛、拜佛。這樣子去修,你這一生再不會住這個地球,你來生一定到極樂世界去。「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用這個來警策、發起真正的信心,這非常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