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六二頁第四行,科題,「堂舍樓觀」。
【堂舍樓觀第十六】
念老有個簡單介紹。「本品有二」,這個二就是內容,本品內容有兩樁事。第一,佛及菩薩住處,這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生活、居處。「二、菩薩隨意修習」,這是說他們在那邊學習、用功,「從因得果,自由行道,皆大歡喜」,說明那個地方修行、學習的狀況,在那邊學習一點壓力都沒有。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有很多壓力,西方極樂世界學習沒有壓力。法門無量無邊,你喜歡學哪個法門,佛就教你哪個法門。佛教你,有大菩薩擔任助教,這些大菩薩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指的是等覺菩薩,後補佛,這些人擔任輔導,所以你不會有困難。在那邊得佛力的加持,這些大菩薩們的加持,所以進度非常快速。我們現在看第一,「教主居處」。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
『講堂』是說法的地方、教學的地方,這講堂,說法講經的堂舍。『精舍』是「寺院之異名」,寺院也叫做精舍。「《新譯華嚴經音義》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為精舍」,不是這個意思,「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謂之精舍」。精練,練是鍛鍊。這些修行人,精,專精,我們常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精練,是這些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之為精舍。換句話說,學得很多,學得很雜,那就不叫精,那不是精練。所以這個地方就有差別。『樓觀』,樓,兩層以上的稱為樓;觀,也是樓,「臺榭也」。『欄楯』就是欄檻,我們稱柵欄,縱的叫欄,橫的叫楯,叫欄楯。
「極樂殿閣皆從彌陀淨心流現」,前面說得詳細,阿彌陀佛的真心,清淨心、智慧、願行功德之所成就,「眾寶所成,非從木石」。我們這個地方建築木結構的多,有石結構的。「不假斤斧」,這就表示人工,它不需要人工去建造。「隨機應現」,這四個字好,機是眾生根機。眾生的心清淨,眾生的願宏大,眾生的行前面講的精練,他居住的地方就格外殊勝。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狀況特殊,它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所以極樂世界是個平等世界。至於你居住的地方是隨你的意願,你住的房子,想大它自然會變大,想小它自然變小。換句話說,都能滿每個人的意,想在地面,它就在地面;想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到十方世界去禮佛、聞法,宮殿隨身,宮殿就像你的飛行工具一樣。它跟著你的身,你坐在這個裡面不動,就去了,就到了,所以也是自己的交通工具。隨機應現好,平等又隨機,這個才叫做圓滿。故曰也是『七寶自然化成』。
『白珠』,就是珍珠,白色的珍珠,「蚌中所生,白潔者貴」,白珍珠是最名貴的,「白珠者,珠中之上品」。『摩尼』,前面有說過,叫如意寶,是如意寶。『交絡』,互相網絡。「如《漢譯》曰: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絡,覆蓋其上。」這些珠被穿起來,像網一樣,做為裝飾品,在樓閣之上,有這些裝飾品。「如是妙珠摩尼所成之網絡」,像羅網一樣,「覆於七寶樓觀欄楯之上」,樓頂上用這個做裝飾,欄杆上面也用這個裝飾,「極為明妙」,這些寶珠都有光明,都能夠變化無量的色彩。
「又《往生論》曰」,《往生論》讚歎的,關於佛菩薩居住的地方,「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這個讚歎裡面,有這裡沒有說到的,觀十方無礙。前面我們看到極樂世界的寶樹,寶樹裡面有羅網、有光明,光明當中能夠看到十方諸佛剎土。宮殿這裡也不例外,宮殿樓閣裡頭也能看到十方諸佛世界,就好比我們現在的電視一樣,到處都有。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能在這些地方看到,與自己有緣的,就會受感動,有緣的就能收到他的信息,就有能力應化身去幫助他。我們與極樂世界有緣分,沒有緣分,聽不到佛名,遇不到經典。遇到經典能夠生歡喜心,能夠發心學習,緣分就很深。所以我們知道,大家都很有緣分。我們的信息,極樂世界這些天人大眾、佛菩薩們,他們統統都收到。不管我們有意無意、有心無心,這個波動的現象,念頭才動周遍法界。我們身體每個細胞,現在曉得,都是一千六百兆這個頻率在波動。
所以不但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佛知道,極樂世界人都知道,我們的身體狀況他們也知道。他對我們加不加持?加持,肯定加持。這個加持是自然的,他也不起心、不動念,自自然然。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一體,這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不承認是一體,他們承認,每個人都承認。為什麼?他看到事實真相,一切眾生、一切萬物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只是聽說,人家證得了,一點不假,所以一切都是自然的。我們今天這麼多佛菩薩加持我們,我們沒有感覺,這什麼原因?疑心。我們煩惱裡頭,根本煩惱有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我們有愚痴、有懷疑,因為這兩個煩惱障礙了,所以沒有感覺。如果我們不愚痴,不愚痴就是有智慧,不懷疑就是有信心,肯定有感應。這樁事情我們的確要常常提起,多多的薰習。到我們心定了,不懷疑了,真相信了,真相信就是智慧,真實智慧,我們就能得到受用,現前得受用。雜樹異光色,奇異的光明、色彩,寶欄遍圍繞,超過人間天上。
「均表極樂之宮殿樓觀,皆如明鏡,照納十方」,這比喻。宮殿樓觀,就是所有這些居住環境的建築,都像明鏡一樣。為什麼?全是珍寶,無量珍寶成就,珍寶都放光,光中顯現十方世界。「故曇師曰」,曇鸞法師說的,「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寶樹寶欄,互為映飾。可見極樂之明妙,無能比者,故云明妙無比」。十方世界諸佛剎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這個原因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初學的時候,當比丘,發的大願,用五劫的時間,參訪、學習、考察、觀摩一切諸佛剎土之成就。這個意思要常常說、常常提到。廣學多聞,不是自己在家裡閉門造車。
我們讀到這些經文,自然也就想到四大天王,你看四大天王給我們的表法,前面兩位是教導我們確立人生的方向跟目標。東方持國天王,持國裡頭所含的意思,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包含這麼多意思在裡頭。怎樣才真正能做得好?只掌握著一個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對人處事不偏不邪,我們用心,心用得正,沒有偏心、沒有邪惡;不過,也不能不及,就是恰到好處。這是大智慧,這是真學問,這中庸之道。這部四書古時候中國人必讀。四書,四種,前面兩種,《禮記》裡頭的兩篇,「大學」這一篇,「中庸」一篇。「中庸」是哲學、哲理,理論,「大學」是方法,你看有理論、有方法。
大乘佛法裡面講中道,中道就是中庸。持國天王手上拿的琵琶是表法的,怎樣才是中?琵琶是弦樂器,演奏的時候要調,太緊了它就斷掉了,太鬆了就彈不響,一定要調到適中,音色才美。這個意思就是說,處事待人接物要行中道。太過了,就是太緊了,它就斷掉了,太鬆了就不響,一定要調到中庸,音色就美。大乘佛法講中道,二邊不著,這是中道的意思。但是中道有,不能執著,執著,它就又變成邊了,中道跟二邊不又對立了嗎?永遠沒有對立。所以,中道這個念頭也沒有,是真中道;執著有個中道是假中道,不是真的。就是告訴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叫中道,不可以執著。
為什麼不能執著?自性裡頭沒有東西。真的,科學家所說的零點能量場,跟佛法講的自性、講的中道很接近,零點。但是,什麼都沒有,這個在佛法上講不通。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有,這是佛法裡頭講的真正的中道。什麼都沒有是體,什麼都有是相,《華嚴經》上講的體、相、作用,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三個根本離不開的,一體,你看體、相、作用。知道體是空寂的,裡頭什麼沒有,相是幻相,什麼都有,它不是真的。體是真的,永恆不變,不生不滅,一塵不染。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講的體。相千差萬別,整個宇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是相。相裡面就有用,這個作用有順性德的,順性德的美好,不順性德的就醜陋。順性德順到極處的是實報莊嚴土,違背性德也達到極處的就是無間地獄。無間地獄跟實報莊嚴土都不是定法,隨著你念頭變。一念善,一念佛,佛境界現前;一念瞋恚,地獄現前;一念貪婪,餓鬼現前。所以,這一切相叫幻相,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一點都不假。
我們今天的念頭,好像不像經上講的那麼靈感,我一個念頭善,善境界變現出來,我也沒覺察到。有沒有變現?真有。為什麼沒有覺察到?你的心太雜了、太亂了,心浮氣躁。而且你的念不純、不一,雖然這個善念,當中還有許多不善夾雜在裡頭,所以不純不淨,是這麼個原因。如果是很純很淨,符合佛在經上講的制心一處,那個感應就明顯了。我們現在不是把心放在一處,放在很多處,你有多少念頭就有多少處,這個處所可以達到無量無邊。怎麼樣把它回歸到一處,那個作用可就大了。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這一段,「菩薩居處」。
【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至於菩薩所居之宮殿,亦復如是明妙。深顯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個「真實平等、如如一味」這一句,是極樂世界的特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成就。法藏比丘早年在十方世界考察,看到諸佛剎土裡頭有不平等,這個不平等是煩惱、業障的根源,所以他說這不是好現象。如果平等,大家心就平了,妄念就沒有了,沒有不平的念頭,沒有好勝的念頭,沒有競爭的念頭。這許許多多的念頭引起很多的罪業、罪行,都是從不平來的。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貧富,極樂世界沒有貴賤,極樂世界人相貌都一樣。這都是佛見到的,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醜陋的人有自卑感,這是佛在考察的時候看到,這個現象不好,他不要。他的世界成就了,人的相貌一樣,他自己成佛了,自己是個標準,所有相貌跟自己一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相貌也一樣,真正不可思議!
這是居住,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學習,學習的環境,「修學勝境」,「行道自在」,這也分兩段,一個在平地,一個在虛空。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
當然,修行方式多,不勝枚舉,稍稍舉幾個例子,讓我們從這個裡面去體會。註解裡頭,前面一段是講境界,物質環境,這段以下這是「表境中人」,極樂世界裡頭住眾。「諸往生者各依其品位,隨其意樂,自在修習」,這都是總說。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就是一個世界。像我們這六道眾生,我們從人道去的,諸位知道,我們在佛事超度裡頭,有很多鬼道去的,有畜生道去的,也有地獄道去的,還有天神道去的,乃至於還有妖魔鬼怪也有去的,品類非常不齊,差別很大。到極樂世界之後,像六道裡頭去的人,跟凡聖同居土相應。這個裡頭三輩九品是說舉其大數,我們一定要曉得,每一品裡頭都有三輩九品,所以品類太多太多了,不齊。依他自己的品位,隨其意樂,隨他自己意思,樂是愛好,隨他的愛好,隨他的歡喜。這些肯定都是帶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習氣,與我們修學就產生連接上了。但是極樂世界的學習自在,佛的講經沒有中斷過的。「或在虛空,或在平地。各各隨意講誦、聽受、坐禪、行道」。下面為我們詳細的解釋。
『經行』,「舊云行道」,就是玄奘大師以前翻為行道,玄奘大師以後都翻成經行。經行是什麼?是走著,走著或是念佛、或是誦經,背誦經典,這個叫經行。「乃於一定之地區,旋轉或直往直來」,看空間有多大。在中國,像這些叢林寺院,大殿很大,他就是直走;如果場所小一點,他就繞圈,繞著走,都可以。用來防睡,坐久了人疲倦打瞌睡,讓你走動。同時可以養身療病,散步是個運動,對老年人特別有好處。中國古時候,五十歲就是老人了,半百了。現在有許多國家定的就是五十五歲退休,不再工作。對老年人是非常好的養身療病的方法,你看,用經行、用念佛,得三寶加持,這個方法確實是好。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他就在道場行道,就是經行。他完全修的是念佛法門,佛教稱它作般舟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佛立三昧,站著。這個是要一點功夫,因為這個修行方法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當中不能睡覺,不能坐著,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九十天。要年輕、要有體力,才能學這個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跟佛七不一樣,佛七,精進佛七不睡覺的,七天七夜。這個比那個高,九十天不能睡覺,精進行道。
《玄贊》第二卷說,「於中往來,消食誦經」,消食今天講幫助消化。所以寺院裡頭,中午過齋之後就是經行,大概要經行半個多小時。這是什麼?幫助消化,誦經、念佛不能夠懈怠,這是個好事情。「如經布綃之來去,故言經行」。這個布綃現在應該是有,這是織布的時候,織布機裡頭送橫線的,用木或者是竹片做的,直的是經,這個是緯。比喻就像布綃的來去一樣,這是經行,走過來再走回去這樣走法,比喻經行。「又《法華經序品》云: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可見得古時候用這種功夫的很多。就是休息,他也是在樹下打坐,稍事休息。功夫好的人,雖然打坐,他並不昏沉,他還是清清楚楚,修觀、誦經、念佛,或者是坐禪。
又『思道』,「思維於道。思量於所對之境,而了別之」,這叫思惟。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在很靜的狀況之下,想這個境界。譬如今天我們了解了,所有的物質現象,《金剛經》上說的,都是一合相。這個一就是物質的基本,基本的物質它組合的,佛經的名詞叫極微之微,沒有比這個更小的,這是物質現象最小的,這個東西再分就沒有了。極微之微被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科學的名詞叫微中子。一粒微中子多大?是電子,電子是原子裡面的,把原子分析開,原子有原子核、有電子、有中子,這組成一個原子,原子最小的是電子,繞著原子核旋轉,像太陽系一樣。這個電子,電子一百億分之一就是微中子;換句話說,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是一個電子,一百億,這麼小的東西。
佛在經上說,極微之微,八地以上的菩薩能看見。阿羅漢能看到的是微塵,那很大了,可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子,阿羅漢能看到。但是微中子阿羅漢看不到,八地菩薩看到,這才真正是物質的基礎,所有物質都是它組成的。這個東西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把這個拿去分,再一分真的沒有了,物質不在了。那什麼東西?分出來是什麼?分出來原來是念頭的波動現象。這讓科學家非常驚訝。這個發現了不起!這個發現要是被科學家都承認了,過去這四百多年的科學,基礎全部推翻了。所以現在這門學問稱作前衛科學,好像打仗一樣,這是哨兵,在偵探,前衛,不是主力,剛剛發現。現在科學家許許多多人在蒐集證據,用證據來支持這個學說。
他們的證據,首先就是蒐集療病,在這裡蒐。許多絕症,有不用醫藥自己好了的,這什麼原因?醫生認為這是奇蹟,沒法子解釋。現在懂得,念頭,不是沒法子解釋。現在也有好幾千個證據證明。多半這些病患都是宗教的信徒,醫生宣布他的病不能治了,等於宣布死刑,他走到絕路了。這個時候每一天祈禱,非常認真祈禱,求上帝、求神帶他到天國去。這就用精神了,制心一處,把念頭都集中在祈禱上,集中在上帝、集中在神,一心求生佛國。對於身體、對於疾病完全放下,根本不想它,這個病它就好了。這個例子很多,祈禱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如果祈禱當中還常常想著自己身體,這就不靈了。不能想它,你想它就等於說養這個病毒,你養它;你不想它的時候,這個病毒就消滅了,就沒有了。所以,病毒真的是貪瞋痴把它養成的,我們還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在養病毒。
對於一切法、對於身體都不貪,受什麼樣的冤枉也不恨,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想這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天天想這些,想這個好,這是什麼?這是諸法實相。慢慢的能契入這個境界,想多了他就得定,智慧開了,全部放下。全部放下,我們這個身體在世間跟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這個身體會通靈,它沒有障礙了,跟一切靈自然就通了。我們有雜念、有妄想就是障礙,障礙最嚴重的是執著,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了。所以確確實實,很多人他在這個狀況好了。為什麼?他那是病,他不是壽命沒有了,壽命沒有了,那就沒法子。他還有壽命,他就一定會好。壽命到了,那就沒有法子,那沒有命了;只要還有命的話,他的病一定會恢復正常、恢復健康。這個理我們要真通,要真相信。
我們念佛的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要想身體,什麼都不要想,我們來試驗二、三個月看看,身體健康怎麼樣。但是試驗期間絕不要想身體,什麼地方痛癢都不管它,念佛。學夏威夷的修.藍博士用的這四句話,哪個地方疼痛了,我們就想這個地方,「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它痛癢就沒有了,很靈。我有一次早晨這腿抽筋,很難過,我就用手去摸它,我就用這四句話,想著它,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念了大概三遍,就沒事了。所以每個細胞、每個器官有一點點不對勁,這四句話很靈,要用清淨心去念,要用真的愛心。愛心太微妙了,愛心是自性的核心,能量特別大,真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
所以這個思道,思惟所對的境界,經上很多。我們有些東西難分難捨,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把這個話念幾遍,就能放下了。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我們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我什麼關係?一體,「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一體,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極樂世界是我心變現的,阿彌陀佛是我自性流露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彌陀、極樂不在心外,在心內。一切法心現識變,我們要真的,不要妄的,妄的捨盡了,真的自然現前。我丟掉妄,我去找真,真找不到;不找,它就現前了。所以我們平常思惟,應該思惟這些道。如果思惟善,斷惡修善,果報在人天。思惟這些妙法,就能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大幅度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提升品位。
又《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請曰」,這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這是釋迦牟尼佛以佛的神力,把極樂世界變現給韋提希夫人看,還有跟著她五百侍女,就是宮女。這麼多人統統看見極樂世界,統統看見阿彌陀佛。韋提希夫人就要求,看極樂世界好,請求釋迦牟尼佛教給她怎麼樣往生,怎樣能到這個地方。所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真信切願,真相信,沒有一點懷疑,真想去。什麼時候想去?念念都想去。
這個念頭重要,念念想去。我們發這個願,阿彌陀佛完全知道。所以,我們把身命交給阿彌陀佛。這是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這個老人也不是凡人,我們年輕的時候跟他見面,他一定看得出來,命很薄,沒有福報,短命。就像李老師他們都有能力看出來。對這樣的學生,李老師的方法,鼓勵他出來學講經,因為學講經轉命運最快、最明顯,因為這功德大。我把身體獻給佛法,佛法無量壽,奉獻出去了,它不是我的了,這是李老師教我們的。章嘉大師教我的也是身體奉獻給佛法,幫助正法久住,那你的一切、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自己不要操一點心。我自己一操心,災難就出現。自己不要操心,佛菩薩操心。什麼時候到極樂世界去,都由佛菩薩,你什麼時候叫我去,我隨時準備去,沒有留戀。留在此地,留在此地表法,我替佛教做一點事情。好!你心多自在,多快樂!錢財供養,有很好,做好事;沒有更好,我不要做事,你說多快樂。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佛法。
今天我們愈來愈清楚,現在佛法,可以說就剩這一部經典了。別的經典雖然多,沒法子學,學了做不到。只有這部經,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發心求生淨土,個個人都有指望,別的就不要搞了。經典印出來,留給後世,留給後人。我們也對佛法之外做了一點工作,就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能救全世界,這個話湯恩比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這全世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不是我們說的,英國人講的,這個人識貨。
所以思惟,真信、切願,我天天念佛,天天求佛迴向,就是求生淨土。希望阿彌陀佛做主,什麼時候召我回去,我很聽話,對這個世間沒有一點點留戀,走的時候自在。有一點留戀就有牽掛,就有麻煩。這一點很重要!教我正受,正受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受。思惟正受這四個字我們要有。「善導大師註曰」,善導大師的《四帖疏》,我們過去講《觀無量壽經》就是用善導大師的註解,「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憶念彼佛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這就是福慧。福,生活所必需,衣食住行;慧,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依報正報四種莊嚴。
『坐禪』,「坐而修禪。禪者梵語,具曰禪那」。這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叫靜慮,也叫思惟修,也叫做止觀。章嘉大師教我的時候,他說看破放下。靜就是放下,慮就是看破,看破是觀,放下是止,所以就是止觀。這是章嘉大師對我們初學的人用的方便話,好懂。他要講這些名詞就麻煩了,解釋半天,愈解釋愈迷糊。這個就是老人高明之處,對初學,言語非常簡單,讓你聽了很滿意。「靜慮」是「禪那之體」,就是修禪,修禪的體是寂靜,寂靜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說,妄想不容易,開始修的時候,放下分別執著。法相唯識宗他們修行的方法,轉識成智,也是在這裡下手。經論上說,轉識成智,是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前面五識跟阿賴耶識那是轉不了的,你要在這上用功夫,那完全錯了。一定是把第六意識管住、第七末那管住,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怎麼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練什麼?練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真修。開頭忍,忍辱波羅蜜。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先方便,就是禪定的基礎。先忍,然後,自然他就得定了,真的它不起來了,定久了智慧就開了。這個智慧還不是真的智慧,為什麼?你還有起心動念。修不起心、不動念那是高級禪定,那不是普通的。修成了,超越十法界,那就往生,一般都是往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如果是念佛的,那決定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
所以我們開始學,按部就班。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是一下修的,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一下斷了。我們沒有這個本事,一層一層的,先破執著再斷分別,我們用這個方法。先學不執著,也就是對一切法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先學這個,這個才真正叫起步。用什麼功那是假的,真正用功是很現實的,就在生活上。我吃東西,我穿衣服,我用的家具,我住的房舍,不執著,都好,什麼都好。我們自己搞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舒舒服服的,好了,行了。心安,理不就得了嗎?那個理什麼?智慧開了。所以古人居住的環境,那什麼?自己搭個茅蓬,不用別人動手。在深山裡頭,砍幾根小樹,把它架起來,纏一點茅草一蓋,就是茅蓬,我們小時候就常幹這個事情。山上搭個小蓬是什麼?多半是種植一些東西,我們看守。但是山上有野獸,所以得搭個小蓬,也是防止野獸,農民都會。考究一點,搬幾塊石頭圍個小圈,都是自己搞。
所以,禪那的體,寂靜。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就沒法子修禪。「而亦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審慮是什麼?明白了,對眼前一切事物不糊塗。不是善惡不辨、邪正不辨,那是糊塗,那個不行。真妄、邪正、善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慮。有定有慮,不分別、不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禪定是智慧。靜就是定,慮就是慧,禪定實際上是定慧等修,平等的修學。「定慧均等之妙體」就叫禪那。所以禪那是活的,不一定是打坐,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一切時、一切處心是定的,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事上隨緣,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在恆順眾生裡頭修隨喜功德。隨喜是什麼?隨緣。沒有大妨礙,不必說,如果對大眾有大妨礙,這個是要點醒他。小的過失無所謂,重大過失一定要勸導他,以善巧方便。要做出榜樣出來給人看,威儀有則。行家,在內行的人看得出來,這某人有定功,言行舉止裡頭看到他的功夫,他有定功。
如《俱舍論》第二十八卷,「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這就是為什麼稱它叫做靜慮。「由此寂靜能審慮」,寂靜就是制心一處,你把心集中在一處,這個心的作用自然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自然能辨別,這就是慮的意思。所以先要靜,寂靜,寂靜是把心定在一處。我們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就真正明瞭了,那個鄉下阿公阿婆,他們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像什麼都不知道,那是什麼?甚深的禪定。他什麼都知道,你們作善他知道,你們作惡他知道,他只是一句話不說,他平等對待你。你各人有各人果報,那是你自己事情,與他不相干。他會不會勸你?不會勸你。為什麼?他有智慧,他知道勸你沒用,你不會聽他的,他不會講廢話,高就高在此地。內行的人,真有修行人,看到他們致敬,給他們行禮,讚歎。回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就是讚歎,彼此心心相印。所以,一個道場有這樣的人有一、二個,道場有福。上次我講的時候,有個同修,出家人,告訴我他們道場好像有三、四個。我說那真了不起,你們對這些人要恭敬。讓我們想起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頭說,念佛是甚深深妙禪,《大集經》上有這麼一句,真的不是假的。他心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就是靜,他心裡明白,樣樣清楚。
「審慮即是實了知義」,這個意思就是他真的明白,他真的明瞭、真的知道。「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就這個意思。我們心裡頭一天到晚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這種能力自然就發顯,這是真智慧,不是打妄想。觀照,一看、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瞭。「又思惟修者」,禪定也叫做思惟修,思惟修怎麼講法?「指因而言」,從因上講的。「一心思惟研修」,這是因。「從此乃得定,故名思惟修」。上面所講的禪,都是六度當中,第五度的禪定,從禪定能生第六般若智慧。所以這個思惟是一心思惟,一心思惟只能思惟一樁事情,不能思惟很多事情。我們今天一心思惟就是阿彌陀佛。思惟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涉一切觀想。要不要想佛像什麼?都不需要,就是一句名號,久久自然能攝心。什麼統統歸阿彌陀佛,把我們一切妄想歸阿彌陀佛、雜念歸阿彌陀佛,全都歸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切,一切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妙極了!
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法門無量無邊,這個地方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也就是佛法離不開戒定慧三學,禪是定、是慧,戒當然在其中。過去這方法適用,現在這個方法還適用,將來還是適用,縱然傳億萬年也不能改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就是依這個方法修的,我們想不要,改一個法門,你決定不能成就。現在人的麻煩,他不能持戒,所以他不能得定。教你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是戒律。誰表演給我們看?鍋漏匠表演給我們看了。諦閑法師傳給他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鍋漏匠沒有記住這句話,準有好處他不想,我就念就行了,你叫我念我就念,反正這六個字很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點壓力都沒有,真自在。萬緣放下,他什麼都沒有,比要飯的是好一點點,差不多,什麼牽掛都沒有,什麼妄念都沒有。苦了一輩子,現在有這麼大的福報,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服穿,還有個老太婆照顧他,替他燒兩頓飯。大福報現前,他抓住了,三年成功了。
這個人真正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父母沒有白養他,他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世世代代家人都沾他的光。不但家人沾光,與他有緣的都沾光,為什麼?與他有緣的眾生,在受苦難的時候他知道,他會去幫助他。有時候就不幫助他,不幫助他,他該受,他不受他消不掉,消不掉他不能成就。所以,三途消罪業的。人天道是消福報的,你做了好事,你一定到那裡去把福享盡;幹壞事的時候,一定到惡道把罪消掉。自性是清淨的,善惡都是染污。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全是假的,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在虛空」。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這一句很容易懂,前面是在地面上,這是在虛空當中。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想在虛空他就在虛空,想在地面就在地面。他們每天幹的事情就是講經、讀誦,接受彌陀的教誨。聽彌陀講經,也聽大眾講經,大眾也有互相在一起講誦的。極樂世界的事業如是,除這個之外沒別的事情。其他所有一切心想事成,不操一點心,心想事成。底下說,「得果自在」。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你看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真自在。請看註解,右面這一行多的經文,說明彼土,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民,居民,「隨所修習各得其果,須陀洹乃至阿羅漢,乃聲聞乘聖果之差別」。下面有解釋。「須陀洹果」,小乘初果,翻譯的意思,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或者講「預流」,也有翻作「逆流」,逆流是逆生死流。入跟預的意思是差不多,他已經入了聖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了。「又名初果」,在小乘是初果。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小乘,為什麼用它?是比喻到那個地方自己修學境界達到須陀洹。我們去是帶業往生,三界九品八十八品見惑沒斷,這是凡夫,我們今天往生是這種情形。到那個地方,八十八品見惑斷了,等於須陀洹。等於須陀洹就升了,不在凡聖同居土,就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的三輩九品,這是下下品。再往上提升,你看它有四果。四果往上去?四果就是中輩下品,下輩三品,中輩也三品,最底下的一品,阿羅漢是方便有餘土中品,中輩下生,這阿羅漢。辟支佛是中品中生。往上去這是菩薩,中品上生到上輩的三品,這個四品是菩薩,就是別教的三賢位菩薩。再向上提升,那就明心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實報莊嚴土,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說到極樂世界,逐步向上提升。
這個註解註得清楚了,「入流與預流同為一義」,剛才說過了,「謂從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就是聖人之流。「逆流者,謂入聖位,逆生死之瀑流。與上文字雖異,實義相同」,意思都相同。「斷三界之見惑,即得此果」。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斷見惑真難!你看八十八品見惑,佛通常把它分成五大類,講說方便。第一個身見。六道眾生都執著身是我,現在佛告訴你,身不是我,你能相信嗎?當然相信。相信,還是執著身是我,執著照執著,相信照相信,這個相信跟放下是兩把事情。這個信是什麼?信裡頭的疑沒有斷。疑要真斷了,真放下了,真放下就證得這個果位。真正曉得這身不是我,知道身不是我,好多煩惱都沒有了。你想多少煩惱是從身生,身要沒有了,譬如說疾病,身不是我的話,疾病不是我的,這與我不相干,頭一個你永遠不會得病。你執著什麼?身。人家要報你,冤親債主報你,是因為你有身,你愛這個身,我就在這下手。你要把身丟掉了,他沒著落了,冤親債主找麻煩找不到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不執著這個,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有什麼冤親債主纏身的人,你要好好的聽聽這個道理,真搞懂了,這是永遠跟冤親債主畫一條界線,咱們不相干了。沒有我了,一切附不了身,沒有身。身不是我,身是假的,身只是我所有。我所有,隨時可以丟掉,你們找麻煩我就丟掉,一絲毫留戀沒有,不痛不癢,他就不找你了。有痛有癢,找你;不痛不癢他再不找你了。所以真難。你看,見惑頭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凡夫總喜歡跟人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物對立,這麻煩來了。再就是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不如我的意思就生煩惱,如我的意思就生貪戀,都是麻煩。所以斷煩惱從這兒下手。沒有成見,就隨順眾生,樣樣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能做到,讓自己得大自在,真正解脫。
第二,『斯陀含』,斯陀含翻譯成「一來」,這個底下有解釋,一來。「又名二果」,小乘第二果。「一來者,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九品思惑當中的前面六品,還餘後三品,所以他還要到人間來一次,所以叫一來。「即一度往來之義」。二果斯陀含,捨報之後他生天道,到了天上去之後,他還要來一次。在天上修行,壽命到的時候,再到人間來一次,所以叫一來果。在人間就修成了,再往上升他就生到色界天去,第四禪,他不來了。所以第三果『阿那含』,阿那含翻作「不來」。新譯叫「不還」,不還就是他不回來了。「乃斷盡欲界思惑殘餘之後三品」,思惑最後的三品斷了,「不再還欲界之位。爾後受生,則為色界或無色界」。他們到哪去了?到第四禪、到四空天去了。第四禪就是五不還天,他們在那裡修行,有些到四空天去修行去了。
『阿羅漢』,翻成中國意思叫「殺賊,應供,不生」,有這幾個意思。所以有些,我遇到基督教的朋友,看到阿羅漢叫殺賊,阿羅漢還開殺戒,殺生?搞錯了。這是「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之聲聞乘極果」,這是小乘最高的地位,圓滿了,四果羅漢。「以斷盡一切見思惑,故名殺賊」,這個賊就是見思煩惱。因為煩惱讓我們痛苦,就好比賊一樣,把見思煩惱斷了,比喻作殺賊,是這個意思。「既得小乘極果,應受人天供養,故曰應供」,他接受人天供養是人天修福報。「於一生中,盡諸果報,入無餘涅槃,不再來三界,故曰不生」,這個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他超越了。超越到哪裡去了?到四聖法界去了,四聖法界最下面的聲聞,就是他們的地方。往上去,緣覺、菩薩、佛,這就是永遠離開六道輪迴。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他生淨土,永遠離開穢土,是這個意思。
「上云得四種聲聞果者」,這裡要交代清楚,「皆指斷惑而言」。不是真的,是他們斷煩惱的等級,從這上等於小乘聲聞他們修行斷煩惱的等次。「實則諸往生者,悉發菩提心,均是一佛乘。所謂聲聞者,只是顯示其斷惑程度而作順俗之談而已」。這就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隨順世間這個說法。實際上每一個往生的人,雖然極樂世界有方便土、有同居土,可是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十方諸佛剎土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所以極樂世界是真不可思議,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
在我們這個世界,或者在他方諸佛國土,像我們這種凡夫,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具足,而且嚴重,要修到阿惟越致,一般的說法要無量劫,要那麼長的時間。像小乘須陀洹,我們這一生證到須陀洹了,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那要多長的時間才脫離六道輪迴?還不能脫離十法界。脫離四聖法界比脫離六道輪迴時間還要長,為什麼?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不容易!所以極樂世界這麼容易,大家不相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你都看不到,聽說極樂世界有這個事情,幾個人敢相信?他不敢相信。所以佛才說,敢相信的人是大智慧的人,不是普通的人。《彌陀經》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這個經上說大智慧,要不然你怎麼可能會相信?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阿惟越致』是梵語,也翻作「阿鞞跋致」,因為是音譯的,音都差不多,梵文是一個字。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但是我們不能用不退轉來翻,它裡頭有三個層次,三種不退,叫位不退(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它裡頭包含三個意思。所以就用音譯,再加以註解。三種不退,一生圓滿成佛。這三種不退,就是我們中國禪宗上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境界。所以,只要證得三不退,《華嚴》圓教初住菩薩就圓證三不退,他就成佛了。天台大師稱他為「分證即佛」,他沒有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無明斷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斷了,他就成為妙覺如來,那不住實報土。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實報土現在我們搞清楚了,是無明習氣感得的,無明習氣斷了,實報土就沒有了,常寂光土現前。所以,終極的目標是在常寂光,常寂光不可思議。常寂光遍一切處,你的身遍一切處,你的居住環境遍一切處。所以感應什麼?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感應從哪裡來?佛從極樂世界來,不是的,極樂世界就在現前,就在當下,一步也沒離開。好,今天我們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