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零六頁第六行,從下半段看起,從「《宗鏡錄》曰」,從這看起:
「《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這是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說的。永明大師,早年他是禪宗的大德,在禪宗大徹大悟,晚年專修淨土。這也是給我們做示現,禪宗徹悟之後回歸淨土,給大家做一個榜樣。《宗鏡錄》這部書是《大藏經》的精華,就像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一樣,《群書》裡頭擷取治國平天下的這些理念、方法、經驗,《宗鏡錄》是擷取《大藏經》裡頭的經義,教理行果門門具足,所以古人把它稱之為叫《小藏經》。沒有時間閱讀全藏,讀這一部就行了,這裡面精挑細選,重要的東西都節錄在這裡面。
這裡有一句話說,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理到了極處叫至理,言語不在多,一句話就行了。我們今天看到念老把這句話引用在這註解裡頭,這至理一言我們就知道是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還是這一句名號幫助我們證得究竟果位,《華嚴》所說的妙覺如來,始終不離這一句名號。《往生論》上一法句,這一法句也是名號,無論講多少,最後一句名號統攝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下面的話是念老所說的,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這是比喻。經過這一點,大地無寸土是宗門的話,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自性,就這個意思,明心見性,從相上看到性。性是體,從體現相,從相起作用。《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大方廣就是講的體相用,用大來形容體,方就是相,廣就是用,把宇宙萬事萬物歸納這三處,就圓滿了。大地無寸土就見性了,就明心見性了,在淨宗就這一句名號。
什麼是淨宗?阿彌陀佛。名號義理無有窮盡,名號功德無有窮盡,名號能叫一個眾生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必更換第二種方法,一門直入。世間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這些話多半是禪宗裡面批評淨宗。禪宗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淨土指方立相。宗門什麼人能成就?六祖在《壇經》上說得很好,專門接引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上根之外,上中下三根怎麼辦?那是教下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再度不了的眾生,一句佛號全度了。所以這句佛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利是上上根人,這經裡面常說的等覺菩薩;鈍是下下根人,五逆十惡,毀謗佛法,只要肯回頭、肯認錯、肯懺悔,沒有一個不收,淨宗法門深廣無極。所以這些人說淨宗偏在事相上,他不曉得極樂世界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所顯的事相全是法身,這我們在前面讀過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有的現象不是一合相。在《金剛經》上講一合相,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現象確實是一合相,一就是物質的基本,所有一切物質都是這個物質組成的。這個在佛法叫極微之微,現在科學家的名詞叫微中子,這個東西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科學家做過這個實驗,真的,這個東西一分,物質現象沒有了。看見什麼?看見是意念的波動現象,這是物質的基礎。一百億個微中子,這是一合相,你看一百億個微中子集合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這個是物質的基礎。這搞清楚、搞明白了,物質是假的。極樂世界不是一合相,也就是它不是阿賴耶裡面的物質現象,也不是阿賴耶裡面的精神現象;換句話說,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極樂世界裡頭沒有。極樂世界,到那裡得的身,法性身;居住的世界,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不可思議,沒有現象,能現現象。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遍法界虛空界這些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極樂世界只有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唯識所變的有一合相,唯心所現的沒有。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所顯的事相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就是性德。
如善導大師所說的,指方立相,即事而真。指方,這個方是西方;立相,極樂世界有相,阿彌陀佛有相。極樂世界的形相,阿彌陀佛的身相,即事而真。無論阿彌陀佛是應身、還是報身,在極樂世界三身是一不是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前面我們看過了。即使見的應身,應身兼報身、兼法身。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也是這個意思。實際上,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自在的,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實在講,亦如是。不過我們這個世間是加了一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極樂世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情、迷執、執著,三種情執,這個情執非常難斷!
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了很多,執著破了,就是不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那我們就曉得,六道從哪裡來?六道從執著來的,有執著就有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妄想分別來的。妄想分別斷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就見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你看看,一真法界;那就是說,實報土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因為它沒有妄,妄是阿賴耶,那個地方已經轉八識成四智,只有四智菩提,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沒有。所以在那個境界裡頭,你看當相即道。我們這個世界還是當相即道,但是有迷,迷而不覺。極樂世界人不迷,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不迷,那個東西迷才有,不迷就沒有,全是性德法爾流露。
「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採藥」,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學生,《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他看整個大地無不是藥,為什麼?都能治病。石頭能治病,泥土也能治病,看你得的是哪一種病。「若能如是會取,則禪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這真的,一點沒錯。你沒入境界,入了境界,無不即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這個大地無寸土,宗門的話,上頭一句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真正認識心,心是什麼?能現、能生。惠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就是心,真心。諸位要知道真心是一個,妄心各別,真心是一個,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大家不一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心露出來了,真心全是一樣。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真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一,它不是二。這大地無寸土,沒有了,全是自性、全是真心。
所以念老末後這句說,若能如是會取,會是體會,你真正體會到了,那你就明白禪宗、密宗、淨土,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華嚴經》上所說「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塵,這微塵,今天講最小的微塵,微中子;毛,毛端,汗毛尖端,剎土。這個塵毛是最小的,物質裡頭最小的,剎土是物質裡頭最大的。剎土,剎土是星系,現在講星系,銀河系,這剎土。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銀河系才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單位世界。很多人在這個地方錯會了意思,我們初學佛也認為佛所講的單位世界是一個太陽系,沒有想到是銀河系。這念老說的也有道理,佛經上說得很清楚,太陽、月亮繞著須彌山轉。我們這個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行星,當然跟著太陽也繞著須彌山轉。那須彌山在哪裡?現在我們曉得太陽系是繞著銀河系在轉,那銀河的中心就是須彌山。山是形容。現在科學家知道,銀河的核心是個黑洞,黑洞也是一個天體,天體裡頭有星,太陽、月亮、地球都是星,在太空當中,有黑洞,有恆星、有行星、有黑洞,有這些東西。黑洞的能量很大,科學家告訴我們,連光都被它吸進去,光跟它接觸,連光都不見了,所以稱它為黑洞。
悉顯事理無礙,事是理之事,理是事之理,有事就有理,有理當然有事,理事無礙。不但理事無礙,事事都無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障礙從哪來的?障礙確確實實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障礙就沒有了。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無論是在大宇宙、是在小宇宙都沒有障礙。經典上告訴我們,微塵裡面有法界,微塵沒放大,大千世界並沒有縮小,微塵裡頭有大千世界。普賢菩薩可以到微塵法界裡面去拜佛、去聽法,還在那個裡面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自性法爾如是。我們所有一切麻煩都是迷失自性產生的虛妄的幻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的比喻,「夢幻泡影」。無障礙的法界是真的,這個真的法界也就在面前,我們見不到。見不到的原因,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三大煩惱。這一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十一品,「別明依正莊嚴」,這是這一卷的開端,這一卷要介紹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首先講「依報莊嚴」。
【國界嚴淨第十一】
「正明莊嚴」,分兩科,第一「總相」。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段說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是第一」,這個第一是四十八願第一願,「國無惡道,第卅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這就講得非常明顯,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之所成就。「《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一者彼佛國土」,這依報。「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四土三輩九品的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念老在這裡括弧上有個小註,「每一」,這三種每一種,「皆具無量功德莊嚴」。無量功德莊嚴是總說,把極樂世界的依正全都包括了。「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云: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論又云」,《往生論》裡又說,「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這個地方不可思議力就是我們今天科學家所說的能量,有不可思議的能量。底下說,「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這一句話念老有註解,「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摩尼寶又叫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這就是論中所說的「如彼摩尼如意寶性」。這個相似相對法,就是隨一切眾生的意願。他舉出例子,譬如七寶池裡面的水,我喜歡溫一點,它就溫;你喜歡熱一點,它就熱;那個人喜歡涼一點,它就涼;我喜歡水深到膝蓋,它就到膝蓋;你喜歡水深到腰部,它就到腰部。一個池子裡面的水,為什麼能夠隨一切眾生的意?這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決定不可能的。這是什麼原因?阿彌陀佛說法,我喜歡聽《無量壽經》,我聽他講的就是《無量壽經》;你喜歡聽《華嚴經》,你聽的真的都是講《華嚴經》。那佛到底講的是哪一部經?我們就知道了,佛所講的是一切經,一音而說一切法,隨著眾生的願望喜歡聽哪個,他就相應,就讓你完全聽到。這才叫「無量功德」,這才叫「具足莊嚴」,沒有一絲毫欠缺,莊嚴是美好。
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語言當然不相同。在每個世界,就像我們這個地球一樣,居住在這個地面上有許許多多的族群,文化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譬如說居住,有些居住在寒帶,有些居住在溫帶,有些居住在熱帶,有些地區水草豐富,有些地區長年乾旱,造成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的族群。像娑婆世界這種情形,我們相信在諸佛剎土裡面一定不在少數。見性的菩薩他就有這種能力,沒見性不行,見性就有這種能力。見性的,他心通,你心裡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不必說,還用得著說話!
我們看到樂觀法師寫的金山活佛的故事,這個距離我們很近,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一位法師,他的德號叫妙善。這個法師的形象很像小說裡頭寫的濟公,變幻莫測,人也很邋遢,一生就是一件長褂,裡面一套小褂褲,你看他衣服就這麼簡單,外面一件長褂,從來沒有看他換過,沒有看他洗過,冬天也是這樣,夏天也是這樣的,夏天沒看到他叫熱,冬天沒有發現他叫冷。他說金山活佛有個愛好,喜歡在地上撿東西吃。撿什麼東西?破銅爛鐵,他看到了,一定撿到,丟到他口裡就吃掉了。人家供養他的銅板、鈔票,他全吃掉。有他心通,樂觀法師初見他的時候,懷疑他,哪裡來這麼騙子,裝模作怪的?沒說出來,金山活佛就給他說出來了,我不是騙子,你才是騙子。嚇得他以後不敢動念頭。他不錯,他們在一塊住了四個月,所以對他很了解,他說他真的是了不起。身上些骯髒東西,長年不洗澡的,把它搓搓拿下來聞聞,很香,能治病,什麼病都能治。他真有神通,所以不一樣的言語就無所謂了,他全知道。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自己的心、隨自己的念頭,把佛的音聲變成自己的音聲,跟自己同樣的語言,那就很熟悉了。所以這些不思議境界。
金山活佛,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這人對過去、現在、未來他都知道。人家想他,好久沒見到他,念著他,念著念著他就來了,就到你家來了。吃東西,有一次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信徒供齋請法師吃飯,每個人都盛一碗飯送給他,他很快就把它吃完了。一下看他吃了十幾二十碗,樂觀法師著急,跟信徒說,你們別害他了,他怎麼能吃這麼多?這才止住。他也能一、二個星期不吃飯,一頓也能吃幾十碗。樂觀法師問他,行嗎,吃這麼多?他跟樂觀法師說,不增不減。《心經》上「不增不減」,若無其事。那麼多的分量到底跑哪裡去了?不增不減,像是變魔術一樣。在這個人間,確確實實有這樣的修行人。濟公,這濟顛長老,《高僧傳》有他的傳記,說明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那不是像小說上寫的,他確實有神通,確實有一些事情別人無法想像。《高僧傳》裡面記載的濟公分量好像相當多,在《高僧傳》好像有四卷這麼大的分量。別人的傳記只是幾百個字,一小篇,他有相當大的分量。
《論註》裡面說,「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這顯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註解裡頭,這用摩尼寶,摩尼叫如意寶。「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圓寂之後留碎身舍利,這是對全身講。如果留全身,叫全身舍利,像六祖惠能大師,他留肉身,全身,這個身體現在還在。我那個時候,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香港同修告訴我,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有人想把這個像破壞,是拿刀還是拿鋸子去鋸的時候,流血,嚇得人不敢動,怎麼一千三百多年,它還會流血?所以這個像就保存下來了,沒有人敢破壞它,它示現感應。可是留碎身舍利的多。如果是諸佛的舍利,真正是佛舍利,這是佛留下來給眾生供養的,供養舍利等於供養佛,這是大福報!眾生福盡了,舍利你看不到了,這個舍利變了,變成摩尼如意珠,也很難得,有求必應。但是這個摩尼珠是摩尼寶珠,你也不容易得到,那也要很大福報的人,你才能看到、才能得到。可是海裡面這些龍王,龍王真有,不是假的,他們把這些摩尼寶拿去當首飾,鑲在帽子上。
「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轉輪聖王是具有大福報的國王,他統治的範圍至少是一個地球,這最小的。轉輪聖王有四等。第一等的金輪王,統治的地區是一四天下。那一四天下多大?就是一個單位世界,今天我們講的銀河系。他怎麼統治?他有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力,我們今天講武裝部隊,是他的武力。形狀像個輪,我們今天所看到是飛碟,大概是這類的,飛碟像個輪一樣,速度非常快。他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他所統轄的地區他能夠巡視,有這麼大的速度。那我們相信這個輪寶速度一定超過光速,要超過很多倍。因為銀河,現在科學家知道,太陽繞銀河一周時間很長。銀河從東到西以光年來計算,要十幾個光年,將近二十個光年,從這邊到那邊,光的速度要二十年。我們相信,他的那個輪寶周遍巡歷,我相信不會超過一個月,應該有這樣的速度,超光速。
他不是天人,他還是跟我們一樣,居住在三度空間還是四度空間,他不是天人。天人旅行不需要這個工具,天人有神足通,用不著交通工具。他也不是鬼神,鬼神也有報得的五通。天人的五通也是報得的,能量比鬼神大。所以鬼神在這個地球上沒障礙,澳洲的鬼神可以到這來聽經,聽完他就回去了,他不需要坐飛機、輪船,不需要,念頭才動,他就到了。那天神更不必說,能量更大!最小的轉輪聖王,鐵輪王,他所統轄的區域就是這一個銀河系的大概是四分之一,面積也相當大!這是輪王,世間有大福報的人。
轉輪聖王如果出現於世,這些王都是非常慈悲、有智慧,愛護一切眾生,慈悲方便,他的福報大,他能夠得到摩尼寶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閻浮提是我們的地球,有這個寶就好了。「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這個樂就是我們今天講音樂、樂器,「隨意所欲種種物時」,都能得到。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東西,「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把這個摩尼寶珠放在很長的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我要是個真的轉輪王,「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隨我心願」。你所要的衣服,就從這個長竿上面它就落下來了,你想要什麼質料、想要什麼尺寸,隨心所欲。你想要吃的東西,你想要玩的東西,統統都有。隨眾生的願望,它都能變現給你。真轉輪聖王,假的不行。這什麼原因?這可以說是無量劫來積功累德,福德之所成就,這不是功德,是福德。功德成就,那太大了,極樂世界是功德成就,輪王這是福德成就。借摩尼寶珠,有這麼大的福報,為眾生祈福,眾生真正能得到享受。
我們一看經文就知道,這個裡面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人不能不積德、不能不修福。人沒有德、沒有福,生活就困苦,衣食從哪裡來?我們在抗戰時候過過這個苦日子,戰爭、逃亡、流浪。那個時候我們十幾歲,抗戰那一年我十一歲,抗戰八年,抗戰結束的時候我十九歲,苦不堪言,離開故鄉,到處逃亡。好在那個時代人心還很厚道,一般鄉下農民看到我們,知道我們是逃難的,都會幫助,送一點米、送一點衣服給我們,人情味很厚,我們感恩!最後逃到貴州,國家辦學校收這些流亡學生,我們才有機會讀書。那個時候社會雖然是在戰亂當中,還算是安定,人心善良淳厚。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人生活比那個時候不知道苦多少倍。那個時候的人,好人,沒有人懷疑說哪個人是壞人,沒有。我們這個年齡懷念那一段的時間。抗戰八年,我們記事了,清清楚楚。
這一生當中,學了佛法,知道隨緣,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我的緣算是不錯,在台灣跟這些年輕人結了緣。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辦的慈光大專講座,在台北道安法師在中國佛教會也辦大專佛學講座,我在講座裡面擔任講師,跟同學們結了緣。這些學生以後學業完成,到外國留學,在外國工作,這聯繫上了,國外的緣是這麼結的。這麼多年來,同學們散布在全世界,他們雖然有不錯的工作,但是生活也相當節儉勤奮,我們看到很歡喜。我們在各地方講經教學,只讓他負擔我們的旅費,供養一分錢不要。飛機票、車票,他是供養這個,到那個地方吃住接待,其他的我一概不收。廣結法緣,這都是機緣。如果沒有這兩個講座,就沒有這個緣分了。所以每個人確實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這個相似相對還有註解。我們看輪王這個「寶性力故」,這都現在科學講的能量。「彼安樂佛土亦如是」,極樂世界跟這個同樣的道理。「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那是功德的成就,不是福德。「又相似相對者。《論註》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輪王的寶能滿足眾生生活需求,不能幫助你證果,不能提升你的道業,這個它做不到。「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所以跟輪王相比的時候有相似,不是完全一樣,輪王的寶能滿足眾生一身,不能與眾生無量身。
那極樂世界,「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它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不但物質生活你不缺乏,而且在極樂世界不需要阿彌陀佛來給我們做法祈求,不需要。輪王還得要潔齋,置珠於長竿祈求,阿彌陀佛不需要。所以阿彌陀佛那是本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讓我們到極樂世界想要什麼就現什麼,不要就沒有了。好!乾淨,沒有一絲毫污染。我們看到極樂世界變相圖,我後頭掛的這個就是的,佛菩薩所居的宮殿畫不出來,莊嚴到極處。宮殿裡面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那很多人去拜佛,佛說大家請坐,椅子就擺好了,自然就有了;散會的時候,人走了,椅子也沒有了,乾乾淨淨的,地也不要擦,一塵不染。那個宮殿大小是隨著念頭,人多宮殿就大,人少宮殿就縮小,統統都是圓滿的,不可思議!輪王這個寶,如意寶,還做不到。「今借摩尼為喻」,做比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跟極樂世界比差太遠了,所以叫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云相對」。相對就是對比的意思。
底下這一段話很重要,「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論註》裡頭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下面念老所註的,「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這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曇鸞大師告訴我們,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菩薩長時間的修行,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阿羅漢;再能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盡了,他就證辟支佛果。辟支佛把塵沙煩惱斷掉了,塵沙是分別,辟支佛不分別了,但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斷了,辟支佛就升級了、升等了,就是菩薩了。
菩薩有塵沙煩惱習氣,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在十法界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還用阿賴耶,就是說沒有轉識成智。真的佛跟相似佛的差別就在此地,真佛用真心,相似佛還是用阿賴耶,不過他用得很正。為什麼他用得很正?他完全依照佛法修行,是用阿賴耶沒錯,依教奉行,經上教我做的我就做,教我不能做的是真不做,所以他把佛所教導的統統做到、統統兌現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把情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無明就破了。無明是妄想,妄想破了,十法界不見,可見得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就是實報土出現了,他生到實報土。十法界的佛生到實報土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無始無明斷盡了、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
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上來就知道,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習氣;辟支佛,塵沙煩惱斷了,他成菩薩;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了,菩薩成佛;佛把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帶到實報土。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斷法?你要斷,一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往下墮落了。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任運,隨著時間慢慢自然沒有了。那需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需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才斷乾淨。斷乾淨,實報土沒有了,出現的常寂光。所以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了,他就證妙覺果位。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慢慢從經教裡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修行的祕訣原來就是放下。讓我想起章嘉大師,我們當年第一次見面,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證悟。證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
那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停在哪裡?停在解悟上,沒真放下,真放下就證果了。真能夠把五種見惑放下,雖然是小小聖,那真不得了!小小聖遇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當然離不開解悟,雖然理解了,沒放下,沒放下叫帶業。帶業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麼?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很熟悉,不陌生。如果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我們這個時候一下放下,品位馬上就上升。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現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時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過我,我們就不如他。臨命終那一剎那,我們遇的緣跟他遇的緣不一樣。全在一念,一念頓捨,那不就像惠能法師一樣!直接上升到實報土去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放下就是。
這些話聽多了,印象很深刻,到臨終那一念會起作用。這就是說明經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就是非常可能在你臨命終時幫助你大幅度提升品位。這是什麼?功夫。蕅益大師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真信,我真願意去,「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其實功夫淺深全在放下,這看破放下,那是功夫。教不能不聽,不能不深入,為什麼?不聽、不深入,你不了解,你往生品位提不上去。縱然有人提醒,你不懂,你不知道這個時候要頓捨。由此可知,平常我們認真學習經教,這個事情沒有白做。凡夫情執,現前這個境界放不下,如果到臨命終了,身體都放下了,還想想,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這個時候一念一下轉過來的時候,就可能從凡聖同居土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是得力於長時間經教薰習所成就的。經教裡頭有慧有福,沒放下是福,放下就是智慧,聽經聞法,福慧雙修。
所以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這是真實功德,這一句話是說菩薩清淨業。什麼叫清淨業?不著相就是清淨業,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斷惡修善要不要做?要做。大乘教常講「三輪體空」,譬如我們施捨、布施,不執著我能施,也不執著對方接受我施,也不執著我所施的一切物品,都不要執著,做了就像等於沒做,這是功德;如果著了這個相,這是福德,福德、功德差別在此地。可是福德在臨終可以把它轉變成功德,功德在臨終也會把它轉變作福德,都在緣不一樣。這一樁事微妙到極處,不可思議。
當然唯一可靠的還是阿彌陀佛,不能不求阿彌陀佛加持。怎麼個求法?真信切願就是求。用不著起心動念求,真信切願,佛自然加持,那就是真求。起心動念求,還是屬於福德邊事,為什麼?你還是沒有離開情執。你想想看,真信切願是不是求?阿彌陀佛所接引的眾生、所期望眾生的事,就是希望他真想到極樂世界來,他就來接引。照蕅益大師的話來說,他真來接引;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淺深,他肯定來接你。又何況第十八願講得那麼清楚,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由此可知念佛,什麼時候念佛管用?臨命終最後那一念。我們平常天天念,這在練習,就怕臨終那一念忘掉了,是這麼回事情。我能夠保證我臨終那最後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嗎?如果能保證,現在就可以不必念佛了。不能保證!不能保證,就把它養成習慣,就這個意思。
你看黃念老病重的時候,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往生了。這是什麼?做榜樣給我們看,叫我們不能偷懶,不能用僥倖的心,要腳踏實地、要真幹。他用這種方法來教我們、來勸我們,一天十四萬聲,念了半年。那我們想想,這個追頂念佛一句接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雜念進不去,妄想進不去。最後這個半年,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就求生淨土。他學的東西多,他學過禪、學過密,而且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有資格傳法。臨終的時候,他知道禪跟密用不上力,只有靠淨土,只有靠一心專念,所以他把禪跟密放下,一心專念,他成就了。這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知道,要記在心上。從現在起,一天雖然不能念十四萬聲,總而言之,愈多愈好。念佛人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世出世間事不需要知道太多,知道太多會產生障礙,愈少愈好,能保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功德。
這個地方講依法性入清淨相,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清淨相不顛倒,這個清淨相不虛偽,所以它是真實功德。也不要做功德想,想一個功德,這個功德已障礙你了,是個妄念。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教導我們不執著文字相,讀經不執著文字相,聽經不執著言說相;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功德是個名字,真實也是個名字。佛教導我們,用這些工具讓我們有個概念,我們明白這樁事情,佛講經的目的達到了。我們明瞭了,我們功德真的得到了。心上還有功德,口上還有功德,並無功德。那是什麼?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離一切相。修福德,離相,福德全是功德;修功德,著相,功德全是福德,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曇鸞法師和盤托出,這是個比喻,連盤子一起托出,這就表示什麼?全部在裡頭,沒有遺漏的。這是什麼?如來祕藏,如來祕藏就是自性的祕藏。自性裡頭要記住,這經上講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是自性的祕藏、如來祕藏。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功德、稱性的功德都在這裡頭,人人皆有,個個不無,這不是哪個人專利的。阿彌陀佛有,我沒有,錯了。阿彌陀佛有的我統統都有,你也有,他也有。不但我們有,一毛端有,一微塵有。為什麼?它是稱性的。蚊蟲螞蟻哪個沒有?個個都有。花草樹木也個個都有,山河大地統統都有,平等平等,都有清淨平等覺,這叫和盤托出。
菩薩依法性的實際,實際就是真相,他證得清淨智慧。這個東西我們不會,我們依什麼?我們依於法相,菩薩能依於法性。法相?法相有。法性?法性空。我們跟菩薩差就差在這裡,一字之差,菩薩依於法性的實際,我們是依於法相的實際,我們著了相。無有一法不是實際理體,離開實際理體,無有一法可得。我們常常把實際理體比喻作螢光幕的螢幕、屏幕,這實際理體;裡面的法相,森羅萬象是屏幕的畫面。我們這邊的電視頻道不算多,早年我在美國住的時候,美國電視頻道有一百多個頻道。那是什麼?那是法相,屏幕是法性。相離不開性,離開性它不能現前。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大家好懂。依屏幕,那是清淨的,一點染污都沒有。要依法相?相染污。其實相並不染污,染污的是什麼?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了,這個東西染污了。相沒有真正染污我們,所以它事事無礙。相要真的染污,那事事就有障礙了,怎麼可以說無礙?這些地方要很細心去體會,體會得了時要落實在生活裡頭,管用,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都得大自在。為什麼?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你就得自在了。
怎樣才能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不分別、不執著,就不受干擾了。那要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徹底沒有了,那是大菩薩,我們做不到,我們只在不分別、不執著上下功夫。那分別執著念頭起來怎麼辦?阿彌陀佛,統統,這起心統統歸到阿彌陀佛去。歸阿彌陀佛,等於禪宗裡面講的消歸自性,這是性宗跟禪宗的境界,全歸自性。自性,自性一無所有,不可得。《般若經》上這個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十二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我們放下執著,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到我們執著念頭起來了,你念這四句,或者更簡單的,《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是《金剛經》上後頭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全給你講真話,這個不顛倒、不虛偽,這是事實真相,這就是如來祕藏。祕藏就在眼前,祕藏沒有離開我們一步,就是不認識。我們凡夫迷在性相之中,迷了,覺悟了就沒事了。迷了,這才搞成六道,受苦受難,把自己的性德變成了六道輪迴,像按電視頻道,頻道按錯了。有智慧的人頻道按對了,那是極樂世界;頻道按錯了,是六道輪迴,是三惡道。
所以「入於清淨智慧」,這就是經中住真實慧。「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我們如果這樣說難,有更簡單的,更簡單的是阿彌陀佛傳給我們的,你看,四個字,信願持名。這是什麼?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四個字。我們想想對不對?濃縮到最後就變成信願持名,不得了!印光大師傳法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世間法,在世間做人要守住這兩句。敦倫,倫是什麼?五倫;敦是什麼?敦是敦睦,就是與這些關係的人和睦相處。和睦跟和諧意思不一樣,和諧的意思淺,和睦的意思深。和睦相處,這敦倫。盡分,盡我們自己的本分,也就是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這叫盡分。我們今天身分,出家人,釋迦弟子、彌陀弟子,我們的本分就是研習經教,依教修行,這是我們本分。修行有心得、有一點成就,與大家分享,這叫弘法利生。每個人盡到自己每個人的本分,這個社會大家互相來合作,這個社會多美好!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最好的樣板,我們向極樂世界去學習,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所以真實功德就是無量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