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二頁,從倒數第四行看起,第二句:

  「清彭際清居士,於此經文亦有深解。簡錄於下」。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段文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此地再溫習一遍。他說「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固然明理重要,這些修行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可是真正對初學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榜樣,你沒有個榜樣,你怎麼學都學得不像。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李老師就把這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告訴我,而且特別提醒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因為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舉的例子都是在家人。為什麼?這兩個人都是大文學家,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他們是佛教徒。但是他不是真學佛,他的文人習氣很重,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個佛教的學者。佛學常識很豐富,說什麼他都懂,他沒有真幹,也就是他沒有真發心,他沒有真放下。所以老師特別提出來,在家學佛可不能學他們。

  出家之後,李老師就介紹我一個榜樣,印光大師,要認真學他,這是最近的一位祖師大德。怎麼個學法?那就是《印光大師文鈔》,《文鈔》要常常讀、要常常體會,把自己所體會到的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真像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一生,我是用四句話做總結,他老人家一生總結十六個字,我把它刻成一個印章,這是印光大師的傳法心印,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就是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就是這十六個字。敦倫,倫是什麼?倫是同類,敦是敦睦,就是相親相愛。範圍縮小一點就是人類,再縮小一點就是修淨土的同修,一定要相親相愛,像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一樣相親相愛,那叫敦倫。擴大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敦倫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當然就不吃眾生肉,這肯定的道理。

  盡分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這分是什麼?我們的本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就這十二個字。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歸納起來,這十二個字就統圓滿了。在佛法裡面,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本分。皈依之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學佛人的本分。修學淨宗,淨宗是大乘,那再加上四句,這四句是淨業三福最後一條,講的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念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其他的放下。唐太宗說來不及了,沒有時間了。一部經、一句名號,自己這樣學,也勸導別人。這是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閑是防止,一切邪惡我們要防止,不能讓它傷害我們。有能力辨別什麼是是非、什麼是邪惡,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什麼?經讀多了就明白,與經上相應的是善法,與經上不相應的是惡法。經典是我們一張擋箭牌,保護自己。存誠,心總要存誠敬。你看,有這樣的條件才信願持名。信願持名,沒有前面這個條件,跟淨土結個緣,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真有大問題,不見得能往生。所以,災難遇到了,學佛的人去的也很多。千萬不要以為學佛的人,他學得很好,怎麼他也走了?我們凡夫看人只看表面,沒有看到骨子裡,沒有看到他的心地,他心是真的是假的不知道。印老講的這個話,「閑邪存誠」,這樣的心才行。

  不懂得防止邪惡,不認識邪惡,不曉得存誠,這真誠心,這些人念佛,這個災難還是躲不過。念念不為自己,把自己給忘掉了,真正放下,起心動念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端正自己的心念,教化眾生,這就對了。自己心念不端正,怎麼能教人?縱然自己心念端正了,說老實話,這是感得佛力加持,佛力要不加持,還是沒有能力幫助眾生。我們對佛、對菩薩要感恩,了解事實真相一定感恩。感恩的心生不起來,對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透徹,肯定感恩心生起來。感恩的心是性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生不起來那就有障礙,障礙要除掉了,性德就現前。所以,一定要學法藏比丘以無量心,無量心是真心,真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叫無量心。從無量心裡面發無量願,無量願是清淨願、是平等願,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是小心量,心量沒有拓開。我們現在需要大心量,為什麼?大心量才有明顯的感應,小心量就沒有。發大菩提願、大菩提心,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現在地球上眾生造的業,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造得太過分了,任何力量都沒有辦法拯救這個社會。我們能在這個社會保全自己,就很不錯了、就很難得了。能夠有一些感動的人,這些人必然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不是三、五個,不是幾十個,不是幾百個,無量諸佛如來。這樣的善根加持,對於這個法門才能夠相信,能夠生歡喜心,能夠依教奉行。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的事。我們還是一直放不下,這就說明我們自己染污有多深,業障有多重,怎麼勸都回不了頭來。最後的結果還是隨著災難而去,該去則去,該留則留。

  這些善心人士去了,我們相信,雖然他沒有辦法往生,他畢竟是個善人,果報一定在人天;來生又到人道來了,福報大的到天道去了,肯定這些地方去了。他將來能不能生淨土?肯定會生淨土,就是看他什麼時候回頭,極樂世界的佛菩薩都會照顧他們。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地球上的眾生跟我們的緣最切,我們剛剛離開,換句話說,關係最深。這些眾生依舊在六道受苦受難,我們能不關心嗎?現在關心沒用,為什麼?沒有能力幫助他。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了,真的可以幫助他。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為自己,這一點很重要。往生極樂世界還是大願,為度眾生,我為眾生求生淨土,這個心是無量心,絕不是為自己求安樂。為眾生生淨土,為眾生成佛道,這是無量心、無量願、無量行。

  「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一一是每個念頭,念頭、言語、行為全是與真如相應,真心裡頭生起來的。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就是自性。前面我們說過,教下,有從事說,有從理說,理是一體,事是差別現象,現象雖然無量無邊,體是一個。「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永遠隨順眾生,所以經歷「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這時間之長,太長了,說不出來。「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這些國土裡頭有眾生,眾生有苦有難,他有感菩薩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我們生到極樂世界,跟這些人就念念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幫助他恢復莊嚴清淨。莊嚴清淨不就是離苦得樂了嗎?

  「所以者何」,為什麼,這種心行為什麼有?什麼道理有?「以法界本無量故」,佛法無邊。「如是嚴淨無量佛土」,莊嚴清淨無量佛土,這是菩薩他的事業,是他的本分事業。為什麼是本分?法界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都是自性變現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自性是萬法的本體,是一不是二,你曉得是本分的事業,無話可說,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後面講,如果你證得實相,真徹底了解了,「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連到上面去,如是嚴淨無量佛土,而實無佛土可嚴,如是度脫無量眾生,亦無眾生可度,這話大家就懂了,這是《金剛經》上的話。佛土本自清淨莊嚴,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從理上講。所以幹這個事情要三輪體空,不能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想而無想,無想而想。能不能體會到這個意思?可不可以想?可以想,想要不著相,想要不分別,想要不執著;想即是無想,說即是無說,行即是無行,你想、你說、你行與法性相應。我們現在就是與法性不相應,與煩惱相應,與情執相應,麻煩在此地,這叫凡夫。如果我們的想、我們的說、我們的行與自性相應,那就成佛了。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

  凡夫的想,頭一個一定是想自己,佛菩薩的想沒有自己。這一句話就講清楚了,他沒有自己,他所想的是為別人,所說的是為別人,所行的也是為別人,沒有自己,別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現身說法幫助一切眾生全是義務的。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搞清楚了,自己跟自己治病還要錢嗎?不是跟家人,家人親,不是一體。一體是我們身體手足,這一體!我身體有問題了,我用手來按摩自己的身體,還要收費嗎?跟誰收?芸芸眾生不知道是一體,天天計較。計較到今天已經不像話了,為什麼?全是假的。藥,藥物也是假的,沒有真的東西,飲食也都是假的。現在人學會騙人,沒有一個不騙,連自己也騙。

  現在人也很聰明,他什麼都不相信,他只有今天沒有明天,今天盡情的享受,盡情去歡樂,明天死了就算了。他不相信有來生,人死如燈滅,所以活一天拼命享受一天,不擇任何手段。這還得了!這真正叫無法無天,惡貫滿盈,只有天地鬼神來收拾他了。佛菩薩雖然慈悲,佛菩薩是教學,他不聽了,學生不聽,老師失業了,沒地方教了。老師在這個地球上失業了,其他的地方還行,還沒問題,地球這一塊失業了,老師走了。末後講到三輪體空,莊嚴淨土,心裡頭沒有絲毫莊嚴的念頭,乾乾淨淨;度脫無量眾生,沒有度脫眾生的執著,沒有度脫眾生的分別,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

  下面再一個問題。「所以者何」,為什麼?「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法界是個假名,佛為了教學,起這個名字,稱它為法界。你如果認為真有法界,你就錯了,你執著名字相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上教給我們,聽經,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你就真聽進去了。為什麼?跟法性相應。你看經,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法界是名詞術語,你了解它的意思,可別著它的相,也不能有心緣相。你真的看懂了,真看進去了;換句話說,著相沒懂,沒聽懂,也沒看進去。我要問一問,現在有幾個人不著相?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馬鳴菩薩這三個條件?做不到,這條件太高了。是高,是法身菩薩的條件,不是我們現前條件,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全用的是心意識。用心意識來看經、來聽法,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都用心意識,可以生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用得正,所以對我們還是有利益。但是我們一定要學,要認真努力的去學,學不執著,學不分別,學造了之後心裡頭不落印象,要學這個本事。也就是不要把這個東西記在心上,有人提起來清清楚楚,沒有人提起來的時候,心裡頭痕跡都不著。不要常常想這個東西,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別去想。想什麼?想阿彌陀佛,這一點重要!這是阿彌陀佛幫助我們六道罪苦眾生最妙的方法。

  心裡什麼都沒有,那是法身菩薩,我們做不到。我們心裡頭永遠不乾淨,總有東西在,只是多少不同、善惡不同,總有念頭在。你看,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個毛病斷不掉,斷不掉,換一個,換成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好,跟他相應,跟極樂世界相應。這種念頭的話會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跟馬鳴菩薩所說的一個境界,你在那邊聽經、在那邊讀經,確確實實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說相,也不執著名字相,也不執著心緣相。那是什麼?念念消歸自性。大乘經上有講,會看經的,句句經文都消歸自性;會聽經的,句句經文也消歸自性,這個境界高!

  所以,末後這幾句說,「法界即非法界」,這《金剛經》上的話。用《金剛經》的邏輯方法,「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金剛經》上不是這樣講的嗎?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所以法界即非法界,別執著。這樣性德就顯出來了。性德是什麼?「悲智雙融」。法界是悲,慈悲心裡頭有。智,智是非法界,曉得法界不可得,法界是個假相,這是智。悲智雙融,智裡頭有悲,有慈悲,慈悲裡頭有智慧,這雙融;換句話說,法界裡頭有非法界,非法界裡頭有法界,這叫雙融。雙融一定是「理事無礙,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就說明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得自在,他悲智雙融、理事無礙,他得自在了。「上之二說正好互參」,這兩種說法,就是彭際清跟《會疏》說的,兩種說法都說得好,彭際清居士說得尤其是好,他講得深入。我們學了要用在生活上,雙融雙即,你說這個生活多快樂,這種人生豈不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大自在。

  經文末後有一句,『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此語真是金剛王寶劍,直下斬盡眾生情見」。情見是什麼?情見就是妄想、就是雜念。我們這個雜念太雜、太亂了,前念滅後念生,永遠不停,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你的心靜不下來,原因在此地。學了《般若經》,這是《般若經》上的話,彭際清居士所講的全是《金剛般若》裡面的原則。貴在我們真懂,懂了之後,貴在我們能夠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用上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對人、對事、對物,全用上了。我們看人,這人是善人,這個人是惡人,你要用《金剛經》的話,善人者即非善人,是名善人;惡人者即非惡人,是名惡人。你把《金剛經》這個公式套在人身上、套在事身上、套在法身上,很有味道。這是什麼?金剛智慧,你把它看穿了、看破了。看破之後你心裡面放下了,自在就現前。般若智慧比喻作金剛王寶劍,有道理,真的幫助我們看破。

  「今此經文,與《妙法蓮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你看這兩句話,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能知跟能解是一個意思,「直是一句」;《無量壽經》上佛這句話,跟《法華經》上所講的這句話,確實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無異,此非偶合」,不是偶然相應的,「實因體同」,實實在在是因為同一體。所以佛在任何場合、任何狀況之下,無論對什麼根機,給你講真話,都是一樣的。「故下引《法華》,以證經義」,看看佛在《法華經》上怎麼說的。「《法華經》云: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佛沒有定法可說,恆順眾生;佛如果不順眾生,他就無法可說,他一句話都沒有。他不起心不動念,眾生起心動念是感,佛是自然的應,佛的應全是自性相應,他沒有心意識。凡夫是妄心感,佛是真心應,真心應所以就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講的,佛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諸法不是真的,眾生誤以為真,誤會!眾生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怎麼會知道?一切有為法,有為法的範圍太大太大了,可以說是整個虛空法界全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現在科學家講的,整個宇宙它是個波動現象,波動就是生滅,這個波起來,立刻就滅了,第二個波又起來,起來就滅了,波動現象,叫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無論是物質現象,是意念的現象,起心動念,或是自然現象,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它生起來立刻就消滅了。誰看到真相?是八地以上。今天科學家發現了,他說單獨的一個現象,一個原子、一個粒子,無論是物質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都毫無意義。為什麼?生起來立刻就滅了。它出現的時間,彌勒菩薩所說的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今天科學家的估計,好像是一千兆分之一秒,就是一千兆分之一秒也毫無意義。我們看到這個東西,無論是精神、物質、自然現象,都是這些東西糾纏在一起,我們才能看到,才能感覺得到;如果不是糾纏在一起,單獨的相,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感覺到。佛講得對,一點沒錯,被近代量子力學家證明了。

  我們在這段經文當中深深體會到,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讀佛經,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經?那就真的要像馬鳴菩薩所說的,遠離這三種心,聽經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這個人叫老實聽。這個老實聽會得定、會得三昧、會開悟,大徹大悟,有這個機會。如果著相,著相全變成知識,你把這個東西統統都收來,以為是自己的,廣學多聞,記得很多,阿賴耶變成了資料庫,收藏這麼多資料。你要曉得,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那是諸佛菩薩,那是個會學的人、會聽的人,心愈聽愈乾淨,愈聽愈明亮,這乾淨放光,光愈放愈大。可是把東西聽了統統記在阿賴耶識裡頭,都入了他的資料庫,就沒有這種能量,他不會放光。這種方法是祕訣,這在佛法叫密藏,它太深密了,沒有人曉得,還有這麼一招,這招是真的,不是假的。

  「是法」,這個是法是一切法,任何一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為什麼?「唯有諸佛,乃能知之」。諸佛如來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真如、自性。唯有諸佛,佛能放得下,乃能知之,知之就是看得破。你看這多妙!它為什麼說佛,不說菩薩?諸佛徹底放下,連一絲毫無始無明習氣都沒有了;法身菩薩雖放下,還帶著有無始無明習氣,所以唯有諸佛。諸佛徹底放下,所以他也圓滿究竟的看破,他真知道,全知全能。「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大事?教眾生轉迷為悟,這是一大事因緣。

  佛菩薩出世,絕對沒有名聞利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沾到一點名聞利養就錯了,跟佛出現在世間的本心、本願完全相違背,你怎麼能夠學佛,你怎麼會學得到!學佛的條件、學佛的祕訣就是在這裡,決定不能夠玩假的,一定要真實。摻著一點點假,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說一杯醍醐,舉例子,醍醐,是天人最好的飲料。這個飲料能叫你身心健康,能幫助你長壽而不衰老,醍醐。但是這醍醐裡頭有一滴毒藥,那一點點毒藥把你這一杯醍醐都破壞了,全都變成毒藥。這是什麼?真心裡頭摻一念假心、妄心。為什麼學佛這麼難?就難在此地。為什麼往生這麼難?也難在此地。你用真心去念佛個個往生,萬修萬人去;用妄心念佛,這一生去不成,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來生來世,什麼時候往生?哪一生哪一世你用真心就往生了,因為你緣已經有了,不能往生就是不用真心。

  記住,這個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真心,你沒有發菩提心。真心就是老老實實的心,你看鄉下阿公阿婆,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只曉得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再看看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什麼都不懂,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你就念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人家三年成功了。諦老讚歎他,常常讚歎: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不如你,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不如你。那是什麼?就是那一點真心。什麼叫真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個妄想都沒有,真心。你要問鍋漏匠,什麼是真心?他不知道,他不懂得什麼叫真,什麼叫妄。他就那麼老實,就那麼聽話,師父叫他怎樣,他就不折不扣。他要打一點折扣就不行了,不折不扣,真幹,拼命幹,三年到極樂世界了。我們相信他一定是高品位往生,確確實實像諦老和尚所說的,弘宗研教的人不見得能趕上他。比不上是什麼原因?比不上他那一點真誠,我們這裡還有摻假,他是純粹的真誠,一點假東西沒有。

  李老師當年在世很感嘆的給我說,不止一次,我印象很深刻,「我很想學這個老太婆,就學不像」。這句話不是李老師隨便說的,李老師是真想學。古人有句話說「愚不可及」,你不要看他那個愚,比不上他。教他別的方法他未必能懂,太深了、太麻煩了,教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非常容易,他一點都不懷疑,全盤接受過去,他成就了。顯示出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太妙了,這個法門能令凡夫在一生當中往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道理就是真心。他用的是真心,他待人接物都是那麼真誠,別人欺騙他,他也是真心待人,別人陷害他,他還是真心待人。可貴,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一大事因緣」就是教眾生轉迷為悟,為這個出現於世。幫助眾生轉迷為悟,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善導大師有句名言,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黃念老引用了這句話,在註解裡頭。因為眾生根性不齊,換句話說,真誠心不純,才說了許許多多經論。如果真誠心要純,何必?就一句佛號就行了。就像諦閑法師一樣,難得鍋漏匠這樣真誠,教他六個字就可以了,他就能成無上道。回過頭來我們自己反省,自己好好想想,自己不老實,真誠心不夠。不老實的,辦法只有一個,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最好是一部經,最好是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要用註解,我在最初選擇的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有兩本講義,圓瑛法師有講義,寶靜法師有講義。當然最殊勝的是這部會集本,跟這個註解,這個註解是集解,也是會集的。用這一部經,一句佛號,一部經是幫助我們回歸老實,一句佛號幫助我們圓滿取得西方極樂世界。不要以為我自己聰明,實實在在講比不上鍋漏匠,鍋漏匠比我們厲害,這是我們有自知之明,我們不如他!我們要尊重他,我們要禮拜他。

  下面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這是說明佛出現於世的因緣。極樂世界諸菩薩眾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跟佛是同一個因緣。我們要知道,同一個因緣。大事因緣曉得了,教眾生轉迷為悟,第二個,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佛知見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只是有了障礙,有障礙顯不出來。佛幫助我們把佛知見開發出來,好像金礦一樣,這個地底下本來有,它埋在地下,不開出來得不到黃金的用途,要開採出來。我們自己有佛知見,開採出來我們就得受用,開採出來就叫成佛。這幫助眾生成佛。

  底下一句,「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開採出來了,眾生不識貨、不認識,那怎麼辦?佛菩薩要把這個寶指示出來,讓他覺悟,他認識了。佛知見是真實智慧,本經上三種真實,真實智慧是佛知見。我們都有,只要把障礙去掉,障礙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佛知見就出現了。你對於一切法,你的認知沒有絲毫錯誤。所以示有必要。「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佛菩薩教化眾生,能做到的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下面兩個,下面兩個是悟入,是眾生自己分上的事情。他有沒有覺悟?不覺悟沒用處。如何教他聽了能覺悟?悟還不算數,要入境界,入境界就成佛了。悟入是學生的事情,開示是老師的事情,老師雖然開示講得很清楚,還要有方法引導,幫助眾生覺悟。引導些什麼?那你就想到,開佛知見,沒全開,他有障礙;示佛知見,他也有障礙。為什麼他不悟?為什麼他不入?沒放下!所以老師要做出放下的樣子給他看,他就懂了。為什麼?佛知佛見你知道了,自己不覺悟、自己不能契入,沒放下!

  佛、菩薩、祖師大德何以能夠入這個境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佛知佛見是看破,放下就悟入。這樁事情做老師的人要做得徹底,要真放下,人家看到才相信。你沒有放下,別人看到不相信,講得再好別人懷疑,為什麼你不肯放下?你教別人放下,自己為什麼不肯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放下;阿彌陀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樣樣都放下。極樂世界建造不是為自己,是為接引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在極樂世界悟入佛境界。建立道場不是為自己,是為度眾生而做的,換句話說,是為眾生建立極樂世界的,他不是為自己。雖然建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中有沒有極樂世界?給諸位說沒有,肯定是!不著相。極樂成就即非極樂成就,是名極樂成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幫助很多人,常常在誇耀自己,我做了這麼多好事,那是什麼?眾生知見,不是佛知見,就是梁武帝的知見。你看梁武帝與達摩祖師在一起的時候,他自己就感到很榮耀,在佛門做了這麼多好事。替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道場,護持出家人十幾萬人,大功德主。見到達摩祖師他就誇耀自己,這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真話,沒有打妄語,說真話是什麼?並無功德。梁武帝的心量太小了,沒有追下去問他為什麼,沒有問,就送客,就生氣了,不再跟他講話,請他走,出門。這句話,梁武帝的見地、知見,不是佛知見。那我們知道,像梁武帝這種知見的人太多太多了,佛知見的人太少了。

  這些話對我們是最高的警覺,我們學佛如果還有這一點點念頭的話,不行。為什麼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你看不出來?原因就在此地。你的心愈清淨,你的心愈是為眾生,這個經的意思你愈能看得懂,你能看得出來。換句話說,學佛就是決定不能為自己,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老實話。學佛要為自己就麻煩大了,學佛一定是無我,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不能有。念頭是見,《金剛經》後半部講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念頭。不但相不能著,念頭也不能有,叫真乾淨,那才叫純真之心。四相斷了是真心現前,真心裡頭帶著妄心,所以他只能證得初果,不能證妙覺。

  有人能證妙覺嗎?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就是證妙覺,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也是證妙覺。一念之間,凡聖之隔就是一念,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了,妙覺如來,究竟果位。這種人厲害,叫利根,他能夠頓斷,一念之間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斷了,這個厲害。有人一念斷了,習氣沒斷,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四十一個階級不知道他是在哪個階級。那就看什麼?他所帶的習氣有多少,帶得愈少他地位愈高,帶得愈多他地位就愈低。每個人帶的習氣不一定,多少不是一定的。這些與善根福德因緣都有密切的關係,教聽得很多,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習氣會減少;還有真正老實的、真正聽話的,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懷疑,這種人地位很高。

  所以要曉得為什麼眾生不能悟入,原因在哪裡一定要知道,在我們現前這一生當中,要把這個原因消除。簡單的說,原因就是不老實、不聽話、不真幹,這最簡單的,決定超不出這個範圍。我們如何去補救?老實是根本,老實太可貴了。聽話,聽誰?聽佛的話。讀經,聽佛的話;學教,聽佛的話,依教奉行。這裡頭就怕學雜了、學亂了,就怕這個;如果不雜、不亂,這一生沒有一個不開悟的。開悟之前一定得定,就是你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你已經得自在,不定什麼時候大徹大悟,覺現前了,你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如果習氣統統斷盡,你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是證得妙覺果位,到極樂世界就成佛。這是給我們講四種出現於世的因緣。

  後面總結,「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法華經》上講得細,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一句變成了四句,這個出現在世間。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完全認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他們住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職業教師。世間各行各業,他選定的是教學,而且肯定是義務教學。「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真話。為什麼現在大乘經沒人能看懂?看不懂當然就沒興趣,看了幾頁不想再看,再遇到佛經他摸都不會摸,這種人多,甚至於高級知識分子。這就是《華嚴》、《大智度論》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他也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因為它所說的是佛知見。

  我們現在全是眾生知見,所以你說佛知見真聽不懂。聽懂也是勉強懂,不是真懂,為什麼?真懂一定做到,一定悟入,這是真懂,沒有悟入就是沒有真懂。真正懂,哪有不依教奉行的人!依教奉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懂了,你不願意過人生最高的享受嗎?最高的享受決定沒有妄想,決定沒有雜念,決定沒有情執,再說一個簡單的,決定沒有我。凡事還有個我,沒有真懂,真懂的人無我,所以他入門了。無我,不再承認這個身是我,不以為身是我,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然地位很低,他是聖人,我們稱他為小小聖。小小聖在六道永遠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他在心裡面把貪瞋痴慢疑拔掉了,他不會造業,他才不會墮三惡道,我們比不上。

  「《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流轉就是輪迴,這說明什麼?未出輪迴是六道眾生。辨是明瞭,六道眾生你學《圓覺經》,你真正能懂得圓覺嗎?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滿覺悟是佛陀,最小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也稱為圓覺。為什麼?他們無明斷掉了,也就是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他們生諸佛實報莊嚴土,在圓教,就是初住以上,在這個境界,所以他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沒出輪迴,這個圓就是常識,佛學常識,研究《圓覺經》、研究《華嚴經》,全是常識,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彼圓覺性,即同流轉,圓覺性他不知道,他有圓覺性,不是沒有,他的圓覺性還搞六道輪迴,出不了。真正要覺了,他就出了,圓覺當家。他現在誰當家?阿賴耶當家,雖有圓覺性,圓覺性不管事,賓主顛倒。圓覺性當家做主,你成佛了。那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是你家裡傭人,聽你指揮的,是你家裡僕人。現在搞顛倒了,僕人當家做主,主人,主人去做僕人的工作。

  六道凡夫就是這樣的,你的圓覺性、你的自性完全迷了,跟著你造的善惡業去受報,你說可不可憐!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可憐憫者。不是他沒有,他有,他有佛性,他有圓覺性,為什麼還在搞六道輪迴,過這麼苦的日子?佛菩薩看到憐憫,只要你有一點點善根,他就來幫助你,希望你這個善根增長一點。生生世世不捨棄你,幫助你成長,成長到一定的程度,讓你接觸到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真聽懂了,你這一生成就了。其他的法門也能幫助你成長,一生不能成就,因為其他的法門沒有帶業的,只有這一門可以帶業。這一門不能算成就,也算是成就,為什麼不能算成就?因為你帶業,你業障沒消掉。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不造業,過去這些業在極樂世界慢慢消掉了,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你的真心會現前,這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得彌陀的加持,就是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個力量太大了!所以在極樂世界,不必要很久的時間,你的煩惱斷了,你無始劫來造的業消了,恢復你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提心。這一恢復,你就入實報土。入實報土,無始無明煩惱斷盡,就悟入常寂光,你就究竟圓滿了。

  念老末後這句話說,「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這原因說明白了。南泉禪師他說,「說作如如,早變了也」。這句話念老把它翻譯成白話,「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故云:非言語分別之所能知」,但是又不能離開言語分別,執著言語分別錯了,言語分別不能執著。你看,又不能離言說分別,又不能執著言說分別,這就是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頭所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行了,原味不變。如果執著這些相,執著言說、名字相,全變了,統統變作佛學、變作知識,不是佛法,佛法的原味你嘗不到。在這個裡面我們要重複肯定一句話,佛法是從真心裡頭流出來的,你不是真心怎麼能跟它相應。

  南泉,我們這有一點參考資料,唐朝人,「普願禪師」。稱他南泉是尊重他,不稱他的名,南泉是地名,池州南泉山,馬祖大師的傳法弟子。他說如如,「如如者,不變不異,真如之理」。說作如如那就變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早變了也。真如之理在哪裡?在一切法,一切法的理是真如。「謂由前正智」,正智是如如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沒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如如智,如如智也有個簡單解釋。「謂真如妙智,本來清淨,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稱」,這個稱是契合的意思,稱「如如境,故名如如智」。真如妙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現在迷失了自性,這個智不見了;放下起心動念,如如智就現前。如如智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那就是如如智,一切眾生本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德是德能,今天講能量,智慧、能量、相好,相好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

  所以如如智才能夠觀察名詞、現相全是假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說的。老子那個時代,佛教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賢也明白。老子說這個話也叫我們不要著相,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言說相,不要著名字相,你要體會到他所說裡頭的真實義。古德常說意在言外,你執著言,意就不懂了;你能夠離一切相,所以即一切法,如來所說真實義你就恍然大悟。真實義是什麼?真實義是自性的性德,不是外來的。一定要破迷才能開悟,我們的迷不能破,你決定不會悟。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要如如智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這些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說清楚了。所以我們要想想,接受世尊般若教誨,前面是二十年的基礎,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這才能進入到般若。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這個二十年的底子沒有,一下就學般若,般若全變成知識,就是真實智慧統統變成知識。知識,我們知道能解決一些局部問題,而且還不乾不淨,還帶著許多後遺症;如果真實智慧,沒有這個現象,會乾乾淨淨化解問題。

  知道一切法「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有無這個概念都沒有,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個的。「名相本空」,名是人給它起的,相是意念感得的,現在量子力學家說明了,這是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以智如理,以理如智」,這叫如如。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做補充,意思是很深,但是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