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六頁,倒數第四行:
「寶者,據《寶性論》,共有六義」。第一個「世間希有」,所謂是物以稀為貴,這大家稱之為寶,第二「離垢」,第三「勢力」,第四「能莊嚴世間」,第五「最上」,第六「不變」,有這六個意思,所以大家對它很重視,認為這很珍貴的,稱為寶。這六個意思如果是真的具足,圓滿的具足,究竟的具足,確實是佛教裡面所講的三寶。有同學把這三寶查出來了,一共有五種,這是佛學常識,學佛的人應該要知道,有同相三寶、同體三寶、別體三寶、住持三寶跟自性三寶,有這麼多種。我們簡單的說一說。
什麼叫同相三寶?第一,「佛體上有覺照義,名為佛寶,軌則義邊名為法寶,違諍過盡是名僧寶」。佛體,佛的煩惱習氣斷盡了,性相一如,他所現的相讓性德能從這個相裡頭顯示出來,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凡夫迷失了自性,從我們這個相上表現出來的是煩惱、是習氣,這完全不一樣。你見到佛、見到法身菩薩,確實他給你帶的感覺是智慧,是德能、相好,正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相上顯示性德、顯示智慧,這是正常的。我們現在不正常,迷了自性。怎麼迷的?我們有無明煩惱。無明是什麼?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知道了,這叫無明。無明是不正常的,正常?正常,你沒有一樣不知道。譬如對個人,知道我過去生生世世,也知道我未來,這正常的。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象事物,佛家講的理事、性相、因果,樣樣都明瞭,這正常,你本來應該是這樣的。可惜現在迷了,因為你有無明、你有塵沙煩惱、你有見思煩惱,這三大類。塵沙是比喻多,也就是比喻什麼?你妄念多,你雜念多,像塵沙一樣。見思煩惱是你看錯了,因為煩惱把自性蓋住了,本來是明瞭,現在不明瞭了,本來應該透出來的是自性的性德,智慧、德相,現在透露出來的是煩惱習氣,在造業。那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把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淘汰乾淨,讓我們的性德重新再恢復,學佛目的在此地,回復我們本來面目,這是修學佛教最高的目標。所以體上有覺照,那這就是佛寶,佛寶是覺的意思,覺,他就能照見。
從軌則這一邊來看,它就是法寶。我們看看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給我們講的四德,這個四德是性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這就是佛寶。妙是什麼?他覺而不迷,他隨緣,他沒有一樣不知道,這一句是佛寶。第二句那是法寶,「威儀有則」,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做社會一切眾生的榜樣、好樣子,這就是法寶,這是軌則。軌是軌道,則是原則,就是榜樣,就是模範。所以從這裡看,它就是法寶。違諍過盡,諍是爭論,沒有爭論,心平氣和,能與一切眾生和諧相處。為什麼沒有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爭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自然不爭了。你要爭,都給你;你想要,都給你,他懂得讓。讓,沒有理由,沒有條件,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就像作夢一樣。知道自己是在作夢,他就什麼都能讓,你要什麼我都給你,要命也給你。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永遠不會有諍、爭論了。人到無爭,沒有人能跟你相爭,過失斷盡了,不再有過失了。僧是清淨,這真清淨,所以這僧寶。
「即以無漏界功德為體」,無漏是大般涅槃,無漏是真如,無漏是實相,自性真實功德為體。這是你在佛體上看到三寶具足。佛有,我們也有,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今天雖有,但是不現前,所現前的全是相反的。我們這個身體上沒有看出覺照,看出什麼?看出的是迷惑顛倒;我們在行為這一邊,不足以為大眾做榜樣,我們沒有離開爭論。爭論是從哪裡起來的?是從執著起來的,有執著就有爭論,有爭論,心就不清淨。執著沒有了,那就是阿羅漢。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得到了,平等沒有得到,平等是法寶,清淨平等覺最後那個覺是佛寶。你看全在經題上,淨宗之妙就妙在此地。這一部經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就講這個,這些東西是我們自性三寶圓滿具足。我們現在要認真努力學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經相應,這真學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修學的功德圓滿。
從法上來看,法,譬如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法,法也具足三寶。「法上有覺性即是佛寶」,這一部經,經上有沒有覺性?如果沒有覺性,我們讀這個經怎麼會有覺悟?我們讀這個經有覺悟,經裡頭有覺性,經典裡頭。「軌持即是法寶」,軌是方法、原則。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讀經?印祖告訴我們,「誠敬」,至誠恭敬,這是軌持,一分誠敬就有一分的覺悟,十分誠敬就有十分的覺悟。現在人學佛為什麼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他還說佛法是騙人的,為什麼?他沒有得利益,他不知道他的心態跟佛法不相應。不但佛法如是,所有聖賢教誨統統是這樣的,不是用真誠恭敬你得不到,你聽不懂,你看,看不懂;聽,聽不懂,都在誠敬。這個事情現在非常麻煩,聖教在今天要想推行,最大的困難就是這一點,人的恭敬心生不起來。
在古時候,恭敬心從哪裡生?從孝順父母生。現在人不孝,現在人根本不懂得為什麼要孝順父母,能把父母看作朋友就不錯了,多少子女把父母看作冤家對頭。管他,干涉他的自由,他非常不滿意;不管他,父母又不忍心。現在怎麼?管不了,不聽話。這讓我們想起中國古時候的大家庭,愈想,古人有智慧,我們今人比不上。古人大家庭,小孩從出生下來就要學恭敬。如果這個家庭大家不尊重的話,這個家就不像家了,家破人亡。所以家禮比什麼都重要。小孩從一出生就看到家裡所有的人都規規矩矩,都懂得尊重老人,他從小他看到了,他就學到了。
《弟子規》是中國過去家庭共同學習的一部經典。怎麼學?要做到,一生都要做到,從小到老都要守這規矩,這個就是軌則義邊。小孩從小這一出生,他睜開眼睛他會看,他就會聽,他就在模仿學習。看到大人,看到父母對他的祖父母,就是父母對他的父母是怎樣的奉侍,他都看到了,將來他長大了也跟他的父母一樣孝敬他的父母,是這麼來的。上學了,把對父母的那一分恭敬轉移到老師的身上。父母在兒女的面前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那是什麼?教小孩尊師重道。是這麼教的,不是口頭上教,做給你看。小孩一看,我的爸爸、媽媽對老師三跪九叩首,還能不尊重嗎?還能不聽話嗎?不需要多教,那一次表演就夠了,一生不會忘記。這種教育我接受過。
我那一年應該是七歲,記得很清楚。第一天上學,我父親帶著禮物,供養老師的,進學堂。學堂是私塾,在祠堂裡。進到學堂的大殿,已經改造了一下,本來大殿後面是祖先牌位,它用一塊板子隔起來,隔起來前後,後面是祖宗牌位,前面就變成禮堂,供奉孔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那幾個字我們認識,記得很清楚,很大的牌位。進學堂,老師站在旁邊,孔子牌位旁邊,同學站在兩邊,進學堂先給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之後,我父親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一張椅子上,坐在那邊,我父親帶著我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就這麼一次表演,一生都忘記不了。同學站在兩邊。凡是新同學進學校的時候都要行這個禮,行禮的時候,我們學生站在旁邊看,我們自己做過,我們自己也看過很多。這教什麼?教尊師重道,家長對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供養那點禮物算不了什麼,農村裡面,家庭富裕的多一點,家庭清寒的少一點。那是表敬意,這個重要,不在乎你送的多少,那是禮,禮不能少。這是表演,老師跟父母表演,怎麼樣教小孩尊師重道。這一表演的時候,我們的印象深刻了,一生當中無論在什麼地方,只看到從事是教育事業的、當老師的,我們格外尊敬。今天難,沒人教,他們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聽說過。我小時候就經歷這一次,這印象非常深刻,終身不會忘記。
老師接受家長這樣大的禮,他如果不認真教導,他對不起人家家長。所以老師認真管教,嚴師出高徒。在學校犯了過,被老師處分,打手心,手心打腫了,罰跪。回家去了,今天被老師處分了,明天父母帶著禮物來感謝老師。不像現在,現在老師處分學生,學生家長要到警察局告狀,你虐待學生,學生對老師不怕了,沒有敬畏之心。我們知道父母對老師那麼尊敬,受處分,父母還要去感謝老師、還要送禮物,我們學了什麼?被老師處分,在家裡一句話不說,若無其事。受了點委屈的時候,「在路上不小心跌倒了」,回家去騙父母,為什麼?我要真說出來,父母明天又去送禮、又去磕頭了。
所以說過去老的教育,那個教育真好,真能把人教出來,現在那種教育沒有了。所以現在真的像方老師所說的,方老師給我說這個話六十一年之前,跟我講,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想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那是什麼?那個時候不懂,聽到這個話感到奇怪,以為老師是推卸之詞。沒想到他說的話是真話,學生不認真學習,老師也就不必教了,教了沒有用。在中國古禮上,學生有十分恭敬心、誠敬心來學習,老師教他九分對不起他,他還可以接受一分。如果這個學生只能接受三分,你就不必教他四分,為什麼?那一分他不能吸收。所以因材施教,真肯學、好學,老師就真教你;雖然上學,心不在書本上、不在聖賢教誨上,老師就會給你敷衍,給你講沒有用處,吸收不進去。這是說明經典上,軌持就是法寶。「法體無遺即是僧寶」,遺是遺漏,法體是圓滿的、是無漏的,得清淨。所以在經本上面可以看到佛法僧。
第三,在修行人(出家人)身上也能看到三寶。「僧上觀智為覺佛寶」。他學了佛,他有戒、他有定、他有慧;持戒,因戒得定,修定,因定開慧。所以從他智慧上、覺悟上,這就是佛寶。「軌則為法寶」,軌則是戒律,持戒修福,這是法寶。「在眾無違眾生故名僧寶」,這是什麼?這是六和敬,與大眾和睦相處,沒有違逆的行為,這叫僧寶。所以這叫同相三寶。你看,佛裡頭有法、有僧,法裡面有佛、有僧,僧裡面有佛、有法,叫同相三寶。
第二,「同體三寶(又名一體三寶)」,這完全從真如自性上說。一切眾生皆有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涅槃,這名詞很多,意思完全一樣的,就是第一義。「真如有覺性」,這叫佛寶。真如裡頭一切是自然具足的,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用在此地講,本自具足三寶。我們通常解釋這一句,能大師這第三句「本自具足」,用《華嚴經》,《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我們這樣講法,《華嚴經》的經文是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用惠能大師這個本自具足,這樣大家就清楚了。有智慧、有德相,智慧就是佛寶,相這就是法寶,德就是僧寶,這是一體,這是自性裡面的體相用。所以真如覺性。「真如有軌持義」,這是法寶,「真如有和合義」,這是僧寶。
和合裡頭最重要的條件,叫「見和同解」。見怎麼和?把所有一切的見解統統放下就和了。這是佛法比什麼都高明。不是說我的見解比你好,你要跟我,不是這樣的;他的見解好,我們都要學他的,不是的,大家都放下就和了,這個大家服。清淨心裡頭沒有知見,這真心。大乘教常說「真心離念」,你只要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大家都沒有念頭,大家都成佛了,這才真正的六和敬。不是誰跟哪一個人學,哪個跟哪個,不是的,佛法不講這些。佛法到最高的這一層,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看阿羅漢不執著了,菩薩不分別了,最高的,佛,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這個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怎麼樣能夠契入佛境界?放下、看破!看破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從哪來?從放下來的。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學放下,真放下,徹底放下。為什麼?因為所有現象都是假的。你認假不認真,叫凡夫。假的統統放下,真的就現前了,真的什麼?真如自性就現前了。這是同體三寶。
「別體三寶」有兩種說法,「此有二宗」,這兩種就是大乘跟小乘。「大乘說三身如來是佛寶」,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歸納在應身裡頭,所以有時候稱應化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相,應身是作用。法身沒有相,就是本體;報身示現在實報莊嚴土,有相,那是幫助法身菩薩的;應化身在十法界,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身相是不定的,沒有一定的相,隨類化身。這三身是佛寶。「空教是法寶」,大乘。大乘的教義確實用這一個字全都代表了,大乘給你說真的,真的是萬法皆空。六道是空的,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告訴我們,「夢裡明明有六趣」,你在作夢的時候,明明有;醒過來,「覺後空空無大千」,一場夢,沒有。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一場夢,你迷在裡面就繼續作夢。這夢很辛苦,六道裡頭雖然有三善道、三惡道,但是佛說肯定你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你只要自己想一想,你今天從早到晚,你起的念頭,善念多還是不善的念頭多,不就清楚了嗎?善跟不善以什麼為標準?以利益,起的這個念頭是自利的念頭多,還是利他的念頭多,利他的念頭叫善念,自利的念頭叫不善念。
現代人肯定是自利的念頭多,所以這個世界衝突多。要化解衝突,從哪裡化解起?大概在十年前,九一一好像是二00一年,九一一的事件,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的一年,一年以後,昆士蘭大學校長派了兩個教授來找我,邀請我到學校跟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次座談會,我答應了。我才曉得大學裡頭有和平學院,從來沒聽說過的。這個學院上什麼課程?研究什麼主題?原來專門是研究怎麼樣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個主題很好,很有必要。全世界只有八個大學有,所以很少,一般沒聽說過和平學院。他們有學位,有博士、有碩士,畢業之後多半在聯合國服務。那也就是為聯合國培養調解糾紛的人才,這個也很有必要。那一天參加的十幾位教授,好像有十八、九個,我們在一個橢圓桌上來討論這個事情。
首先我聽他們的報告,他們給我做了五十分鐘的報告。過去他們調解糾紛,走西方人的理念。用什麼方法?用報復、用鎮壓。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他們認真去反思,這個方法不能解決問題。變成什麼?變成恐怖戰爭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給惡化了。所以找我,讓我提供一點意見,能不能用真正和平的方法來解決,不再用暴力,不再用報復。我想這很好。那一天坐在我對面是他們學院的一位資深教授,因為我看到他的座位,他座位是排名第二位,資深教授,美國人。我就向他請教,我說你們美國的教育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他說對,從小教競爭。一直到大學、研究所還教競爭?沒錯。我說競爭再升級是什麼?他沒有想到我問他這些話,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他沒有說話。我告訴他,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今天戰爭是生化武器、是核武,那就是人類的毀滅,我說這是一條死路!從小怎麼可以教競爭?我說中國教育,自古以來中國小孩從小就教他讓,沒有教競爭的。小孩的時候,忍讓;慢慢長大之後,他懂事了,謙讓;成人之後走進社會,懂得禮讓,一路讓到底,這是一條生路。
衝突怎麼發生的?今天有利擺在面前,你第一個念頭想到是自利、還是利他?他說當然是自利。我說那就行了,你自利,他自利,我自利,我們三個人不是要打架嗎?衝突不就發生了嗎?如果我們都能想到這個利是利他,不要自利,這和平不就出現了嗎?如果真的要化解衝突,要想恢復這個世界社會的和諧,就要學禮、學讓,決定不能講競爭;還要有競爭這個念頭,這個衝突是永遠不能夠得到化解的。東方走的是生路,西方走的是死路,必須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問題不在外面,在我們自己。何以調解糾紛的人不能幫人解決問題,那是什麼?都是以自利為本。殊不知,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是自取滅亡。這他們沒有想到過。
過了一個星期,我跟他們又開了一次會,學校聘請我做教授。我沒有跟學生上課,我說我跟你們教授座談會聊天,這個很好,我很樂意。為什麼不跟學生?學生沒有這個念頭,都是自利、都是競爭,我們講這些東西他聽不進去。教授年歲畢竟大些,他有經驗,聽了的時候他會認真去反思。我們也就是這個緣分,學校對我要求,贈送我學位,聘請我做學校教授。原因是什麼?希望我能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把我們這種理念告訴大家。這個最後我也同意了,這是佛門講的慈悲。這問題的確嚴重,如何化解,佛法有方法。所以到最後,我在聯合國裡參加了將近十次這種會議,我明白了、了解了。我們引用英國湯恩比博士的話,這是在前一個世紀英國的一個學者,他曾經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說過這麼一句話。
孔孟學說真能解決嗎?大乘佛法真能解決嗎?我為這一樁事情兩次訪問倫敦,這是世界知名漢學的研究中心,歐洲的漢學院,去訪問他們的學者,那是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訪問他們的教授,在倫敦。我說,湯恩比博士你們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話是真的嗎?你們能相信嗎?這個話我不問別人,別人是外行,你們是內行,你們是專門研究中國儒釋道的,拿儒釋道的經教去寫博士論文的,所以你們是內行的,我向你們請教,湯恩比的話是不是真的?他們對著我笑,不說話,看著我,我也對他們笑,三、四分鐘都不說話。我反過來問一句,難道湯恩比博士說的話說錯了嗎?他們也不說話。最後我沒有辦法,不能不說。我說你們很聰明,既不反對,也不承認。大家都笑起來。我說我的看法,湯恩比的話說得沒錯,你們沒有信心。是什麼原因?解讀錯誤。這個他們眼睛就睜大了,對這一句話聽錯了,真的意思沒聽懂。我說你們研究中國儒釋道都有相當可觀的成就,拿到儒釋道的經典寫博士論文。當中還有個同學告訴我,他的博士論文是《無量壽經》。我問他,《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版本,你用的是哪一種?他用的夏蓮居的會集本,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本子。很難得,我們聽得很歡喜。
所以我就說,你們今天聽到佛,一定想到《華嚴》、《法華》、《般若》這些大經大論,提到孔孟一定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沒錯。那這些東西能不能救現在的社會?理論太高了,無從下手,對不對?真的,沒錯。所以你們不敢相信。然後我跟他說,這是儒佛的花果,像植物一樣,這是它的花果,你們都喜歡,目標都看到這裡。這花果從哪裡生的?從枝條上生的。枝條從哪裡生的?枝條從幹生的。幹從哪裡生的?幹從本生的。本從哪裡生的?本從根生的。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東西?沒有,沒有人想到過。我說根是活的,花果我們把它摘下來插在花瓶上,你可以欣賞,它沒有生命了;有生命的是根,今年花果謝了,明年它還生,根重要!儒釋道的根是什麼,你知不知道?這大家疏忽了。儒家的根,《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道教的根,《感應篇》,大概一千三百多個字;佛教的根,《十善業道》。沒人知道,都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說這儒釋道的三個根是普世教育,對現在社會非常有用處。只要大力來推動這三個根的教育,真肯幹,要利用現在的電視、廣播,訓練三、五十個好的老師,把這個東西講得很透徹,從自己本身做得很踏實,我相信一年,我們的社會就恢復安定和平。有這麼好的工具,要好好的利用。沒人想到。
湯恩比的話沒錯!要往高深的去研究,更上一層樓,佛家講「向上一著」,那就是你們今天所研究的。你們今天所研究的沒有從根本紮起,所以你們不敢說話。你們從根學起的時候,你就明白了。沒有根的學術,這是屬於知識,今天大家都有,知識。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知識有侷限性,而且解決問題往往後面帶了很多後遺症,但是智慧沒有。中國、印度,他們求智慧,不是求知識。智慧可以包含知識,知識不包含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從定能得到,知識不需要,不需要戒、不需要定,它能得到。最後我告訴他,你們現在所學習的,儒學、道學、佛學。這個字寫在黑板上,外國人從這邊念,儒學、道學、佛學。我說中國古人不是從這邊念,是從這邊念,從這邊念,學儒、學佛、學道,不一樣,味道不一樣!我說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學道要學得跟老莊一樣,學儒要學得跟孔孟一樣。我說你們想想,如果在現前這個社會上出現幾個釋迦、出現幾個孔孟、出現幾個老莊,這世界有沒有救?有救,問題真能解決。湯恩比的話怎麼會是錯?不錯。儒釋道大聖人,真智慧,它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不是從根去學起,拿到這個經典,找古人註解來學習的話,這個是常識,這個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跟智慧完全不一樣。我給他們上課只有一個小時,但是給他們有很大的啟示,所以他們的教授到香港來找我。
真的,中國這一套東西非常了不起,不能把它看輕,湯恩比知道。非常可惜的,我們中國自己把這個東西丟掉了,兩百年了。前面一百年疏忽、不重視,後面這一百年,到民國年間,把它丟掉了。反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非常陌生,就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院的、文學系的,全也都是知識,智慧沒有了。沒有那一種誠敬心,怎麼研究也無法了解古人的用心、古人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現在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沒有誠敬,跟他不是同心同德,所以把他的說法依我們自己意思來解釋,問題出在這裡。
所以這個別體三寶裡面,大乘講空,這個意思很深。非常難得,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他們最近八十年來研究的成果,我說八十年,就是八十年前發現原子,以前沒有發現,那個時候認為原子是物質裡頭最小的。最近這八十年,他不斷在分,把原子一分開,知道原子裡頭有原子核、有電子、有中子,再分,愈分愈小,分到現在分出什麼?物質沒有了。這就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最小的物質叫極微之微,也叫鄰虛塵,它一分就沒有了。現在真的分到這一點了,分到微中子。微中子的體積多大?原子裡頭有電子,電子的體積很小,微中子要跟電子兩個比較,微中子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起來等於一個電子。這微中子再分就沒有了,再分是什麼現象?發現了,是意念波動的現象。
所以科學家得到這個結論,物質是假的,物質從哪裡來?物質從念頭生的,物質的基礎是念頭。這跟佛法講的完全相同。佛法,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相分從哪裡來的?是從見分來的,見分就是意念。佛說這個,三千年前講的,三千年後今天量子力學家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發現將來在科學界裡頭是一個非常大的革命性的一個行動。他們提出來,這三、四百年科學走上一個最大的錯誤,二分法。二分法就是把它分成心理、物理,這二分。現在這個發現知道,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把它分開來是錯誤的,心理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心理,物理是從心理來的,心是能生,物是所生。
所以這一個事實要是大家承認了,首先一個革命性的,就是自己不要用醫藥醫療了,無論什麼疾病,你只要把心理調正,你的病就好了。為什麼?身體是物質,物質是受意念的控制,所以意念好就不會生病。哪些意念帶的病毒?佛法講三毒,貪、瞋、痴,這個念頭會把我們的細胞感染著有細菌病態。貪瞋痴後頭還有兩個,傲慢、懷疑,叫五毒,有這個念頭不好,容易感染病態。這是對自身。為什麼佛菩薩不生病?因為他沒有貪瞋痴慢疑,所以他不生病。為什麼他能夠長壽?他都有原因,他跟自性相應,自性無量壽。我們凡夫跟業力相應,業力就有長短,有期限的。這把道理搞清楚了,有這些理論就能改變事實,生病確實可以不用醫藥,完全用心態來恢復正常,省事多了,而且非常有效果。
不善的念頭,對外感應我們居住的環境就很多災難。這個大乘經上也講得很清楚,貪婪感應水災,海水上升、江河氾濫,是什麼?貪心所感的。瞋恚所感的,火山爆發,大面積的火燒山,地球溫度上升,這都是屬於瞋恚。愚痴感的是風災,傲慢感的是地震。懷疑是更可怕,對自己懷疑,自己的免疫系統全毀掉了,病菌非常容易感染。這人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對山河大地,就是說山會崩塌,大地會陷下去。現在這個事情很多,古時候有,太少了,很難得聽到有這種事情發生。現在到處都是的,地突然陷下去了,山滑坡、倒掉了,懷疑。
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意念導致地球上的災變。如何化解?如果我們能夠心態恢復正常,把貪瞋痴慢疑斷掉,問題就解決了。美國布萊登博士告訴我們,化解二0一二,就是今年,十二月二十一號銀河對齊的災難,他告訴地球上的人,只要大家回心向善,他講了三句話,我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這個災難可以化解,而且地球會愈來愈好。這都是什麼?這都是用心理轉變,物質就跟著變了。這在佛經上所說的「境隨心轉」,境是外面的環境,隨著念頭轉。中國看風水的,風水家也有這個說法,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風水不好,這人有福,他住在這裡,三年風水變好了。這個地方是風水寶地,非常好,這個人缺德,人不好,沒有福,住在這裡三年,風水就變壞了。誰主宰?自己主宰,不是外面主宰我們,我們主宰外面境界。
這些話大乘經裡頭常說,今天科學家把它證明了,我們對這個不再懷疑了,確確實實能起作用。所以心地要善良,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要放下,你這一生會過得非常快樂、幸福、美滿,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身體活在世間,需要的東西很少很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只有吃一餐,省事。他們生長那個地方是熱帶,所以三衣一缽就夠了,不要麻煩。一生沒有去蓋個小房子,連個小茅蓬他都不要,樹下一宿,找一棵樹蔭底下,晚上在那打坐,就夠了。生活多簡單,多自在,真正做到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所以這是空教,只有大乘佛法有,了解事實真相。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他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怎麼回事情?是意念集中在一起,他們科學家名詞叫糾纏在一起,產生的幻相。單獨一個意念毫無意義,它生滅的速度太快了,必須是許許多多糾纏在一起,才能看出物質現象,看出意念的波動現象。這是佛經上的諸法實相裡頭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非常重要,這麼多年來一般人都沒有看穿。佛看穿了,跟人說,沒有人相信。佛說這一樁事情「唯證方知」,你自己沒有證到這個境界,你不曉得。什麼人才能證到?佛說八地以上。菩薩有等級,程度不一樣,從十信、十住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八地是最上面的四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最高的四個階級,他們看到了。清淨心,心清淨到那樣的程度,宇宙的源起、物質的源起、意念的源起你才能看到,七地以下都還看不到。
今天科學家是凡夫,他們怎麼看到的?他們用儀器。數學推斷到這個事情有可能性,再用精密儀器去觀察、去搜索,發現了。所以他這個發現還是知識,不像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是親證,他有受用;科學家發現,受用當然也有,沒有八地菩薩那麼大。八地菩薩神通自在,他科學家沒有神通。神通是本能,自性的本能,就是智慧、德能、相好,這科學家沒有,但是八地菩薩有。「三賢十聖是僧寶」,大乘裡面三賢十聖是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三賢前面有十信,都要包括在裡頭,這是僧寶。
另外一種,小乘教,「小乘說丈六金身是佛寶」,這是指釋迦牟尼佛,完全從事上來講的。當年釋迦佛在世,這個是真正明心見性,證得圓滿的大覺。承認釋迦牟尼佛是佛寶。「四諦十二因緣生空教法是法寶」,這是佛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在阿含時代所講的。生空,講到了生空,沒有說法空,生是講眾生,小乘最高的講到這個地方,生空,法有。他們認為法有,法不空。大乘告訴我們,法也是空的。這是法寶。「四果緣覺是僧寶」,四果是小乘,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阿羅漢再上去是緣覺,就是辟支佛,這些都稱之為僧寶。這是小乘,叫別體三寶。
第四個,「住持三寶」。這是佛滅度之後,「範金雕木」,範金是以金屬鑄造佛像,用黃金鑄造的、用銅鑄造的,就五金都能夠鑄造佛像。石刻,石頭雕的,寶石講玉石、瑪瑙,這都可以雕做佛像,以這個為佛寶。木雕的,還有彩畫的,像我們現在背景是用畫的西方極樂世界圖,這個都算是,我們講「繪塑形像是佛寶」,繪畫、雕塑佛菩薩的形像,這是佛寶。「三藏文句是法寶」,哪是法寶?《大藏經》。《大藏經》有三大類,叫三藏,有經;有律,是戒律;有論,論是研究討論的這些文集,這個三大類合起來稱為《大藏經》,法寶。「剃髮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寶」。剃髮染衣,這僧寶的相出來了,但是後頭這一句同一理事,這是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就不是僧寶,剃髮染衣要修六和敬。
六和敬第一條是理,見和同解,後面五條是事,這叫僧團。僧團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在家人也是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行,修六和敬,也稱為僧團。在佛法裡面,出家跟在家是平等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示現的是出家佛,同時還有一位在家佛,維摩詰居士,他是佛。你看世尊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是大弟子當中的代表,他們見到維摩居士一定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釋迦牟尼佛禮是相同的。為什麼?他是佛。所以佛門裡頭是師道第一大。維摩居士的身分是老師,在佛家講是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導師,維摩居士也是導師。既然是老師,所以到他那邊去請教,聽他講經說法,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禮節都相同。這都是告訴我們尊師重道。住持三寶。
後面第五個,「自性三寶」。「佛者自性之覺」。自性本來是覺,怎麼會變成不覺?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念不覺」,這個一念沒有理由,「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就起了一個無明。無明從哪裡起?無明從自性起的。自性覺,它不覺了,它這一念不覺了。這一念不覺,接著第二念也不覺,第三念也不覺,念念都不覺,麻煩大了。這一念不覺,這個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有四分,有自證分,是阿賴耶的體,自證分就是自性;從自性裡面起了見分,就迷了;從見分生起了相分,相分是物質,見分就是念頭。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念頭當然很多,佛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就是末那識。第一個我見,沒有我,執著有一個我,我從這裡來的。每一個人執著自己有一個我,實際上自性裡頭沒有,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染污,是染污的原始點,所有一切不善,跟自性相違背的,都是從這個地方發生的。所以佛教這個教學頭一個就是破這個執著。
你看小乘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的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身是我。你要說身不是我,誰都不相信。你今天到外面說身不是我,人家說你有神經病,你是個白痴,他不說你是佛。哪一個不把身當作我?六道裡面個個都把身當作我,哪有身不是我的道理?頭一個破這個。這個東西破了就證小乘初果,在大乘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就是你入佛門了。帶著這個身見是入不了佛門的,破身見就入佛門。這個佛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門檻太高了。我們今天學佛這些人沒有入門,都在門外,走到門口就進不去,身見沒放下,頭一關。
身見能放下,「邊見」就容易了,邊見就是今天講的對立。有我就有人,我跟人對立,有真就有假,有大就有小,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這全叫對立,就是二邊,這個見解錯誤的。這個見解放下了,出現一個什麼?出現一個一體,我與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一體。這是佛知佛見,這是正知正見,整個宇宙是一體,不能分割,你怎麼可以把它對立起來?這是錯誤的,這是重大錯誤。第三個錯誤的見解,第四個,三、四我們中國人把它合起來叫成見,就是你自己的意思,你以為是這樣的,某人成見太深。成見是什麼?分別執著,嚴重的分別執著。一種是果上的,一種是因上的,果上叫「見取見」,因上叫「戒取見」。最後一類,不屬於這四種的錯誤的見解,歸納成一類叫「邪見」。這五種見破掉了、放下了,證須陀洹果,小乘小學一年級,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也是大乘小學一年級。正式入門,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承認你。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放下,我們自稱為佛弟子,佛不承認。佛可以說你在準備做佛弟子,條件還不具足。
我們今天痛苦,活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苦從哪來的?苦從我來的。我沒有了,誰受苦?苦就沒有了。所以我是假的,你受的苦也是假的。你說你享樂,那也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有真我。大乘教裡面「我」的定義,重要的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第二個是自在。你想想看,我這身有主宰嗎?我要能做主,我一生不生病,我一生不老,我一生快樂。做不到!你做不了主。第二個自在,你也做不到。所以這說明什麼?無我,以為有個我,這是誤會,這是迷信。
真我在哪裡?大乘經上講我,法身是真我,般若是真我,解脫是真我,裡頭有,因為它都具足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常、樂、我、淨。般若智慧裡頭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是真做得了主宰、真正得大自在,淨是清淨,確確實實一絲毫染污都沒有。這四淨德,惠能大師這個五句話裡頭統統具足,意思都有。第一句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句是常,不生不滅;第三句就是我,本自具足;第四句告訴我們沒有動搖,自性本定;最後一句告訴我們能生萬法,那是我,那是主宰,那是自在。能生萬法,能夠應一切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度脫,他就能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教他,他就用什麼方法。自己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完全是應眾生的根機,自自然然變現出來,這是我,這叫主宰,這叫自在。自性裡頭樣樣具足,這是佛寶。
自性正,這是性德,性德沒有偏、沒有邪。在佛法裡面講,第一個十善,十善是自性正,六和是自性正,三學戒定慧是自性正,菩薩的六度自性正,普賢的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自性正。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五倫是自性正,五常是自性正,四維八德是自性正。這是自性裡面的法寶。「僧者自性之淨」,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僧寶。雖然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在三途、在地獄,它也一點染污都沒有,從來不染,這是自性清淨。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個個具足。這是前面所說的四種,同相三寶、同體三寶、別體三寶、住持三寶,它的本體,自性是它的本體,那幾種三寶都是從這變現出來的,都離不開自性,離開自性那什麼都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
所以皈依三寶,一定要知道皈依自性三寶,這從《六祖壇經》裡頭出來的,真皈依!皈依別的靠不住。所以學佛,初入佛門,接受三皈依,這個三皈依的老師一定要把這個講清楚、講明白,而不是皈依某個人。我給你授皈依的,你說皈依我了,錯了,那你真叫做迷信。我替佛把佛所說三寶的意思傳授給你,這是什麼?這是你一生不管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八萬四千門法,修淨土也不例外,這是你的總方向、總目標。你真的回歸三寶就成佛了,怎麼會皈依一個人?哪有這種道理!人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是時時刻刻提醒你的。那你要著了人相,我皈依某個大師,這個大師是我的皈依師,錯了。這個大師是我皈依,他給我傳授,他給我做證明的,要懂這個意思,證明你受過皈依,不是皈依他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是皈依自性三寶。所以《六祖壇經》裡頭,「皈依自性覺,皈依自性正,皈依自性淨」,他是這麼說法的,這是我們必須搞清楚的。這個地方錯了,那開頭就錯了,一錯到底。所以皈依,不是皈依某個老和尚,不是皈依某個人,是皈依自性三寶。見到住持三寶想到自性三寶,見到佛像想到自性覺,看到經書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想到自性清淨,這就對了。念念不忘覺正淨是性德,這叫真的三皈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