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五十六頁第二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行者,身口意之造作。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佛門講修行,行是什麼、修是什麼意思,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為,就是身口意三業的造作行為,修是修正;換句話說,行為有了錯誤,必須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六道眾生所造的一切罪業都是根源於妄心。老祖宗講的話一點都不錯,本性本善,習性不善,造的一切不善業是習性。習性所謂是後天的,本性是先天的。本性是自性,習性是阿賴耶。阿賴耶裡面的三細相,演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天親菩薩歸納的,展開無量無邊的妄念,一切不善的念頭要知道它從哪來的。

  不善的念頭再多,都抵不過一個善念,抵不過本善,本善是真心。所以古人講的一句名言,「邪不勝正」,邪再多、再大敵不過一念真心。經上給我們講,無量劫來所造的罪孽,應當墮地獄,臨終的時候,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什麼原因?臨終這一念十念是真心,無始劫來造作的罪業是妄心,這就是邪不勝正,那一念是正,無量劫造的是邪,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太深,很少人懂。所以我們對佛經上講這個話懷疑,造一輩子惡業,過去生生世世都造惡業,怎麼臨終的時候一念阿彌陀都能往生?叫難信之法,真難信。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信心真的生不起來。

  可是一念真心,為什麼到臨終時候才發現?臨終時地獄現前了,馬上就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不得不真回頭,這個時候那一念心,急著一念心,怕墮地獄,真心現前。那真心是什麼?逼出來的,極大的苦難把真心逼出來了,所以那一念心是真心。那一念心裡頭摻一絲毫夾雜都不能成就。這一種道理得講清楚、講明白。明瞭之後,我們對這個法門真信、真願,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凡是不能往生的,都是臨終的時候還是在分別、在執著、在怕,恐怕我罪業太深,阿彌陀佛不答應,不准許我去。你看這一念生的,這都叫妄念,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念妄心就毀掉了。一念無雜念那就是真心,一念有雜念就是妄心,一念真妄差別就在此地。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一念是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得生。這個一念心叫理一心不亂,雖然時間只是一剎那。理一心是什麼?真心。事一心還是妄心,事一心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是菩薩;理一心不起心、不動念,純淨一念,這是如來果地上境界,怎麼會一樣!

  佛經理深,真的是深。為什麼?因為我們用的還是妄心,我們的心不純、不真。要純真,一讀經文、一聽經文,他就超越了。像惠能大師,人家用心純正。從什麼地方看?從他的謙卑、從他的恭敬,只有真心才做得出來,妄心做不出來。妄心一定帶著傲慢,說沒有傲慢也有傲慢,他自己有傲慢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傲慢的話,他就大徹大悟,他就明心見性了。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我沒有大徹大悟,我就有傲慢。為什麼?我還是用八識,不是用四智。八識裡頭有我見、有我愛、有我貪、有我慢,你怎麼能說沒有?沒有,那轉識成智,你是法身菩薩,你跟惠能是同一個階層的人。

  人,有自知之明的人,這人可以救,這個人佛會度他。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佛對他無可奈何,佛講的東西他不能相信、他不能理解,障礙在此地,我們必須知道。用現在的話說,佛對於知識分子,古時候在中國稱為士大夫階級,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的示現,針對知識分子。為什麼?剛強難化。上智好度,像惠能大師真好度,五祖幫助他不費力氣,一席話他就證果了。下愚好度,鄉下的阿公阿婆,什麼都不知道,好度,教他一句佛號,他就老實念到底,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好度。麻煩就當中這一截,不上不下,而這一截人數最多。所以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識分子能得度就是虛心接受教誨,就這一句話,永遠虛心接受教誨,到等覺還是虛心接受教誨,才能圓滿。

  身口意的造作,這叫行。身體做錯了,言語說錯了,念頭想錯了,這叫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造的什麼業?輪迴業,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念佛不錯,問題在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他決定得生;最後一念要不是的,還繼續搞六道輪迴。在佛門裡頭修行不錯,果報在三善道。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為我們現身說法,參禪功夫真不錯,修了二、三十年,禪堂天天坐香,從清眾,你看看慢慢提升,提升到首座和尚,真不容易。古時候叢林,首座的地位僅次於方丈。方丈,叢林是大學,方丈是校長,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他到這種地位,你看死了以後就做土地公去了,鬼道裡頭小神。這是事實真相,不是編造的謠言,一點都不假。

  那另外一個念佛的徒弟,就是鍋漏匠,什麼也不會,鄉下人不認識字,好處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他就具備這麼一個條件。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將來你一定有好處。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他就念到底。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跟那個參禪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去對比,結果天壤之別,一個結果當土地公,一個結果到極樂世界去了,作佛去了。所以我們對於貧窮下賤的人決定不能輕視,真的,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說了一句話,下下人說不定有上上智,真的,上上人免不了有一失,下下人也可能有一得,不可以生輕慢心,要真誠恭敬。

  德行,身有德,口有德,意有德。德是什麼?德是善。善,不著相的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做不做?做,做完之後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口上。常常宣揚,善就報掉了,為什麼?別人讚歎、恭敬,就報掉了。所以像鍋漏匠修的善,人家輕視他、瞧不起他,沒有人讚歎他,他那個善全部保得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漏失。最後把他的成果顯現出來給大家看,那個時候讚歎沒有問題了,他成就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就是上上人,這個就叫理一心,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關鍵?關鍵,真的,老實、聽話、真幹,就這六個字。這叫德行,所成之善謂之德,能成之道謂之行,這德行。

  道是什麼?這一條道路。這一條道路就是剛才說的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這一條道路合傳統文化跟大乘來說,這個道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因果、十善,儒釋道全包進去了,這是道。這個道怎麼行?《四書.大學》裡頭三綱八目那就是行。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修行的三大綱領。明德,就是佛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明明德。我們現在有自性,自性迷了,不明了。所以那個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怎樣把明德恢復光明,這就明心見性,我們有性,如何能見性。親民是相,如果明德現前,那是個什麼現象?用佛法來講,慈悲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叫親民。那一種親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個眾生都不漏,平等的愛。起的大用,止於至善,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極善、圓滿的善。你的身,圓滿的善,為一切眾生服務;你的口,圓滿的善,隱惡揚善;你的念,念念為一切眾生,止於至善。

  如何落實?一定要從格物落實,就是放下物欲。為什麼?這是障礙裡頭的根本障礙。我們為什麼迷失了自性?為什麼從佛的地位,本來是佛,搞成這個樣子?你要追究其原因,就是物欲。你被物欲蒙蔽了,你被物欲欺騙了,你被物欲引誘了,幹種種不善的罪業,不就是為這個嗎?你不知道物欲是假的。不但物欲是假的,你這個身體、你的念頭全是假的。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全是假的,真的如如不動。惠能大師見到真的,他告訴我們真的,真的自己,那就是本性,本性本善,他說了五條,那五條就是本善。第一個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阿賴耶,自性沒有染污過,永遠清淨。生滅是阿賴耶,阿賴耶業相有生滅、轉相有生滅、境界相有生滅。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的,所以十法界全部都是生滅法。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實報土的人已經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沒有生滅,他叫無量壽。

  佛的這些大乘教裡頭的基本概念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我們在這個世間才能夠把握自己不受誘惑,才真正能做到止於至善,沒有一樣不圓滿,圓滿的愛心,圓滿的三業,身口意三業,與性德完全相應,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上。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我們的心裡永遠有清淨平等覺。我們也模仿《往生論》上的一句話,「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南無阿彌陀佛,叫清淨句。這就是李老師教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道理就在此地,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沒有錯,絕對正確。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心上,阿彌陀佛看整個宇宙全是阿彌陀佛,真的止於至善,達到了究竟圓滿。一切人,阿彌陀佛;天地鬼神,阿彌陀佛;蜎飛蠕動,阿彌陀佛;花草樹木,阿彌陀佛;山河大地,阿彌陀佛,全是阿彌陀佛,我們不知不覺的走進極樂世界。這個法門的殊勝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真的獨妙,太不可思議了!

  德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行為造的業,行為造的業它屬於功德。那這裡我們就會想到梁武帝跟達摩祖師的故事。梁武帝幹了很多好事,佛門大護法,替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個寺院。建一個寺院的功德就不得了,他建了四百八十個寺院,規模都很大,你看看護持供養幾十萬出家人。他感到很榮耀,功德很大。達摩祖師來了,向達摩祖師請教,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是個老實人,說了真話,說他「並無功德」。這一瓢冷水澆到梁武帝的頭上,把梁武帝的無明火澆出來了,送客,不再講話了,送客,以後再沒見面。梁武帝也有一點後悔的意思,沒有向他請教,但是面子問題,顧了面子問題,不去看達摩祖師。事是好事,不著相就是功德,那功德不得了,著相是福德。著了相,將來果報在天上。哪一層天?欲界天。為什麼?他欲望沒放下,所以他最高也不過是生到他化自在天,第六層天。你看他還有脾氣,聽到不愛聽的話,把達摩祖師趕走,這個缺德。所以他這樣的行為,我們就知道,他生天大概是忉利天,不可能再往上面去。夜摩天以上都得有一點定功,他沒定功,你看一句話不好聽,無明火就起來,所以我們可以判斷他最高是忉利天。

  這個功德與行業,你的行業,斷惡修善,這是你的行業,不著相,我們要做到是不分別、不執者。別人問我們,你做了這麼多好事,我們要說老實話,我沒做好事,好事都是別人做的,功德都是他們的。這對了!我只是說說話、出出主意,多少人在那裡做,功德是他們的。湯池小鎮做成功了,我哪有功德?我只是動個念頭,老師們的功德,他們辛辛苦苦在教學;護法人的功德,辛勤護持中心,為大家服務;還有地方大眾的功德,他們肯依教奉行,肯幹,所以是大家的功德。要說真話,不能說假話。這都是我的功德,這個太誇大了一點,別人不給你做,你那個功德等於零。所以這個功德要推、要讓,這才叫功德。南朝四百八十寺,梁武帝沒有去搬一塊磚,沒有去放一片瓦,他有什麼功德?都是工人做的,都是那些設計師去畫圖,這些工人施工建造的,他不過說一句話而已,怎麼可以居功?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如理如實說出來,大家服你,大家對你尊敬。功勞你一個人佔去了,佔不去的。這是屬於因果的道理、因果的教育。

  下面,「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也」。這是在佛法裡頭講的,非常具體,什麼是功德?三無漏學。注意無漏這兩個字,如果沒有無漏,單單是三學,有戒定慧,還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有漏的。有漏跟無漏什麼意思?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我們用第七識的相來說,有我見、有我愛、有我痴、有我慢就叫有漏;我們用《華嚴經》的說法來說,有分別、有執著就是有漏。那無漏你就曉得了,幹這些好事,斷惡修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做到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叫無漏,決定裡頭不摻雜貪瞋痴,這叫無漏。持戒,無漏戒;修定,無漏定;開智慧,無漏慧。下面六度亦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有四大煩惱常相隨,有漏的六度;轉八識成四智,那是無漏的六度。無漏的六度果報在實報莊嚴土,有漏的三學六度,沒有離開六道輪迴,果報在天上人間,大福報享天福,小福報人間福報。這個有漏、無漏差別很大。

  人間的福報短暫,人間福報最大的是帝王,能做一個帝王,至少十世以上的修行。修什麼?有漏福報,斷惡修善,十世以上。可是做了帝王之後,他很容易迷惑,迷於權位,如何保持自己的權力帝位,懷疑心很重,嫉妒心很重。表現在外面是什麼?殺人。所以唐太宗講,很多帝王死了以後都墮三途,你說有什麼意思?也有沒有墮落的,沒有墮落的那是什麼?絕對不是開國的帝王,開國帝王要打仗、要殺人,那都是當中的一段,也不是亡國的帝王。開國帝王、亡國的帝王大多數都是要墮三途的,他們造的惡業太重了。當中都是太平盛世,叫太平天子,那個有福報,他不會墮惡道。他透露的消息,你看乾隆,提到乾隆,乾隆大福報,他有沒有墮惡道?沒有。像這樣的帝王就有福報,真正有福報,他不造孽。開國一定要打仗,一定要殺人。打仗,殺多少無辜的眾生,這些眾生有怨恨,他等待著機會來報復。什麼時候來報復?你快亡國的時候,最後亡國之君碰到那些冤親債主、對頭,都是從前老祖宗留下來要報仇的。

  朱鏡宙老居士給我講了個故事,讓我們深深體會到這個事實真相。朱老年輕的時候,他們的家鄉,他也住在鄉下,鄰村不太遠一個村莊,這個村莊裡面出了一個舉人。考中舉人就有做縣長的資格,這個年輕的舉人很孝順,父母年歲大了,小孩還很小,在家裡孝養父母,沒做官,耕田,耕讀傳家。他說有一天,他中午睡午覺的時候,聽到外面有人敲門,他就起來,其實在作夢,起來,好像是真的一樣,就開門。開門,看到一個人,牽著一匹馬,拿到一封信,信上確實是他的名字。那個人說,這是某某先生,有沒有這個人?他說我就是。他說我們大將軍請你到那邊去見個面。他一想,他生平,雖然考中舉人,跟官員們沒有交往,尤其是將軍,這些武官,從來沒有接觸過。他說你是不是同名同姓搞錯了?這個人說,既然名字是一樣的,你就請上馬,去見一次面。逼得他沒有辦法,拉到他就騎了馬。

  騎了馬的時候,他感覺得這個馬不是在地面上跑,在空中飛。沒有一會,到了一個地方,看到很多人聚集在那裡交頭接耳,都在那裡談話,好像討論一個重大的事情。他就向人家打聽,這將軍是誰?人家告訴他,岳飛。他一聽到岳飛,那我不是死了嗎?岳飛是宋朝人,我現在跟他見面,那不是已經死了?這不行,我上面還有父母、還有老人,下面妻子很年輕,小孩很小,我不能來,你們得送我回去。過了一會,岳飛升殿,就是正式主持會議了,討論什麼?打清兵,打金兵,那個金就是滿清。你看滿清快要滅亡的時候了,人間沒有打仗,鬼界打仗,他們就要去打金兵了,在那裡開會,準備要打仗。但是距離打仗時間還有半年。所以就給這個舉人講,邀請你來沒有別的事情,請他擔任,就像現在的祕書的工作,擔任這個工作。他,讀書人,對於岳飛是非常敬佩、非常景仰,想了一想,死了以後能夠追隨岳飛,這也是很光榮的事情,所以他就答應了。他說但是我現在回去料理後事。岳飛說沒有問題,還有半年,你回去,半年當中把這個家裡事情料理妥當,到時候我派人來接你。約好了時間。這樣子就把他放回來了。

  朱鏡宙老居士對這個事情他很清楚,不遠的村莊,他去看過,怎麼會有這麼個事情?到了約定的時間,這半年了,家裡家事都料理清楚了,告訴他爸爸哪一天岳飛會派人來接我。他爸爸半信半疑。可是他們很認真做這一樁事情,請那些家親、親戚朋友來辭行。朱老居士也參加了,好奇,看他活活的一個人,他怎麼會馬上就會死掉?宴會當中做了報告,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講清楚,交代明白。時間快要到了,他就告訴大家,跟大家鄭重告別,回到房間,躺在床上。他的爸爸在房間裡頭大聲的在罵,我就這一個兒子,靠他送終,你們怎麼能夠把他搶去?他就告訴他爸爸,他說來接我的人在門口,我已經看到了。他說人總是要死,死得能夠追隨一個民族英雄,這也是個好事情,別人還沒有我這麼幸運。請他父親准許他去。他父親嘆了一口氣,好吧!這一句好吧完了,他就斷氣了,他就死了。他說是真的不是假的,活蹦亂跳的人,他父親一個同意,好吧,就走了。所以朱老告訴我,你看,半年之後武昌起義,滿清就亡了。岳飛這個事情跟武昌起義相差半年。半年前就開這個會,就是一年前,岳飛開這個會議,聚眾,半年出發。就是這陽間戰爭還沒有爆發,鬼那個地方先打起來了。這都等待,你這個朝廷興旺的時候他不敢動,他在旁邊等待,到你衰的時候,他全出來了。朱老,朱老跟我講的故事都是他親身看見的,一點不假的,他是溫州人,浙江溫州。

  所以家也是如此,人到衰的時候,冤親債主會來附身,會來討命、來找麻煩。在你走運的時候,氣很盛的時候,他不來,他不敢靠近你,你有福報,福報保護你。福報享盡了,福報的光沒有了,這些冤親債主要命的、討債的都來了。這事情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學佛,你看最近這些年,為什麼過去沒有?過去我們沒有聽說附體,沒有聽說哪個冤親債主找到身上報復的;有,太少的例子了。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社會亂了,倫理道德沒有了,人心只有惡念沒有善念,三業只有惡行沒有善行,所以討命的、討債的全都出來了。有一點神通的人,都看到人,冤親債主一大堆跟在後頭包圍著你。這個裡頭還是善的多、惡的少,所以你真心用至誠心跟他溝通,過去那些都是迷惑顛倒時候造的業,請他原諒,自己認錯,來超度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接受。除非什麼?深仇大恨,他堅持非報不可,那個就很難。但是還是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這些鬼神的事情是真有,不是假的。

  我昨天聽到有同學告訴我,在中國大陸有很多同修說是淨空法師說的,邀集許多念佛人去繞著城牆去念佛,說是化解災難。我沒有說過這個話,我沒有這樣提倡過。也許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講過一次,那是什麼?那是我自己,我沒有邀人。我到北京訪問,離開北京的時候,我是發了個願心,我們一共五個人,包括開車的,是一輛小車,我提倡,離開北京,我們在北京三環繞一圈念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首都,希望三寶加持,首都沒有災難。然後沿著高速公路回到廬江,好像一共開車十五個小時。一方面我來測驗一下我身體還可以,一路念佛回來,功德迴向中原這個地區。我是一個人做,我們同車的四個人,我們五個人一起念佛,念十五個小時,從北京念到廬江。我做過這麼一樁事情,我沒有聚眾。如果說是聚眾,人很多,你們要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那地方政府可能還派警察、保安人員保護你們去做這樁事情,這個可以。如果沒有得到政府批准,這個是犯法的,這不可以做的。佛教徒怎麼可以這樣說法?哪有這種道理!

  我學佛,老師反覆叮嚀,常常告訴我,釋迦牟尼佛的四重戒是必須要遵守的。這個大家知不知道?第一條戒「不作國賊」,這什麼意思?凡是對國家有傷害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傷害國家、傷害民族、傷害社會,這事情不可以做。第二個「不謗國主」,國主是指什麼?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中央主席是全國的國主,地方的縣長、書記是地方的主,是一縣之主、一個市之主,乃至於再下面,一個村的主,村長,村的主。這都叫國主,就是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他們做錯事情決定不可以毀謗,佛的戒律。他自然有國家法令去管他,佛教徒不可以管,不可以說話。第三條戒是「不漏國稅」,人民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不能夠漏稅。第四條是「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國家法律決定不能夠違犯。四重戒,你不遵守,你不是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不承認你是佛弟子;自命為佛弟子,佛不承認你。

  那你要是說我教你這麼做的,那你是誣賴我、你冤枉我,這個你的罪很重。國家很清楚,國家會調查得很清楚,國家不會冤枉人。這個事情,過去葉小文葉局長到香港來訪問,他有一天早晨約我在酒店吃早飯,就告訴我這個事情。他說法師,國內有很多人打著你的名義做一些不法的事情,你不知道。我說我是真不知道。他說我們都知道,但這個事情我們來管。我說好,感謝你們。所以政府不糊塗,這些領導頭腦很清楚。所以學佛一定要守法。你個人,行,譬如你邀請幾個像我這樣的,四、五個人,一輛車只可坐五個人,你一輛車坐在車上,你去念佛繞城,沒問題,我相信沒人干涉你,不能聚眾。你要搞個十輛車、二十輛車,那這一定要治安單位同意。而且我相信他同意了,他會派員警保護你們。希望大家遵守國家的法制,不要做違法的事情。

  做違法的事情,絕對不是我說的,我一生沒有幹過違法的事情。即使我們湯池小鎮,當地的書記叫我停課,我們就停;叫我解散,馬上就解散。他們感到很驚訝,怎麼這麼容易處理這事情,以為很難。我們服從命令,你叫我們做,我們繼續做下去;你要停,馬上就停;要散,立刻就散,聽話。中國歷史上有三武滅法,佛教徒沒有聽說有反抗,沒有聽說出來遊行、請願,沒有!都是遵守國家命令。所以底下一個皇帝看到了,佛教徒真的是好公民,馬上就恢復,帝王他就護持。這叫真正護持佛法。如果一反抗,那你幹的是消滅佛法,你錯了。聽佛的話,守佛的戒律,這是真佛弟子。希望大家既學佛了,身口意要做善業,善業是福。如果不分別、不執著,沒有自己的私心,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沒有自己的貪瞋痴慢,你就是功德。功德的果報在極樂世界,福德的果報是在人天,來世得人天福報。我們好好想想,極樂世界比人天好,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得好,我們多想,想通了,自己做個決定。

  「又《會疏》云:行謂行業」,就是行為的結果叫做業,「三業所作。德謂福德,行之所感」,福德是行之所感,功德也是行之所感,功德比福德殊勝。梁武帝一生做的福德,所以他在哪?他現在在天上,在享天福。「又非朝夕所得,故云積植」,不是短時間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經年累月,叫積德植福。在這個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這是他過去生中積植的福德多,他所感得的,這個道理要懂。如果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德,他得不到這麼多財富。得到,禍害就來了,不是大病就是遇到災難。為什麼?沒有福享。得到這個財富,還要能去享它,他命裡頭有,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想做官、你想發財,佛經裡頭有教你,有教你生財之道,那是正確的方法。財從哪裡來?佛告訴我們,財富從財布施來,財布施是因,愈施愈多,聰明智慧是法布施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來的。每個人都有命運,命從哪裡來?命是過去生中的造作,就是積植的善惡的行業。如果積植的是善,這一生得的是福報;積植的是不善,這一生就非常苦,就是貧賤的果報。古人所謂人生在世,「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人不能跟命爭,這個道理要懂,我們這一生就能平平安安度過這一世。最重要的是智慧,為什麼?智慧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來生的福報。人要為後世著想,不能只為這一世,這一世把福報享盡了,沒有修福,來生怎麼辦?那來生是苦不堪言。

  命運真有,《了凡四訓》,很多同學看過。我第一次讀《了凡四訓》,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學佛,跟他老人家認識,他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人,我那一年二十六歲,他六十五歲,退休的老人,非常慈悲,送我這一本書。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給諸位說,看了三十遍,非常受感動,知道命運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小有人替我算過命,我自己沒有去搞過,有人去。學佛之後,還有一些在家同修,他們說哪些地方有高人,把我的八字拿去給人算,算的結果拿來給我看,說的大概都差不多。第一個說我命裡頭沒有財,命裡的財庫,我的財庫是空空的,沒有財。第二個說我不能做官,命裡頭沒有官印,就是出家也不能做住持。換句話說,不能做領導人,領導人要有官印,我連一個小印都沒有。我相信。

  所以章嘉大師,這些都是真的高人。章嘉大師,我跟他那一年,他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他六十五歲,也都是祖父輩的人。我出家這個行業是他老人家給我決定的,我聽話。他叫我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部給我看的書,是《釋迦方志》、《釋迦譜》。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告訴我,你要學佛,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才不會走錯路。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佛教,釋迦牟尼佛建立的,那學佛當然得跟他學。如果這個方向、目標跟他相違背,那就錯了,完全錯了。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他是王子,捨棄王位,一生是個什麼身分?老師的身分,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位社會教育的老師。他教的是什麼東西,他一生所教的?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五個科目,五大類。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偏重在倫理、道德、因果,那是濟世的教育,就是幸福人生、和諧社會的教育,前面二十年;後面二十九年那是高等教育,那用現在的話來說,高等哲學、高等科學。

  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為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所以我進入佛門是從哲學入門的。老師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把從前那個誤會化解了,接受經典的教學。我不是個迷信的人,不是什麼人跟我說話我就很容易聽的人,我是聽其言要觀其行,就是他自己是不是真幹,自己要不真幹,我也不會相信。我跟方老師二十多年,我看到他真幹,他沒有一天不讀經,我才曉得這不是假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不是得到了?他要沒有得到,我就不相信,我看看他的生活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看見了,我就相信了。他幾乎沒有一天把佛經斷過,佛經是天天必讀的,我們不能不佩服。這是個哲學家,在外國拿的博士學位。

  我就問他,佛經你從哪裡學來的?老師告訴我這個因緣。抗戰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曾經有一次生病,朋友介紹他到峨嵋山去休養,峨嵋山環境非常之好,我去過兩次,在那邊養病。養病的期間,山上除了佛經之外,什麼都沒有,連報紙、雜誌都沒有。所以,休養的時間長,在那住二、三個月,沒有事就看佛經。這樣就看上癮了,愈看愈有興趣,從此之後跟佛經結下不解之緣。晚年,大概我認識之後沒有多久,他在學校教書統統都是教佛學,大單元,講過隋唐佛學、魏晉佛學、大乘佛學,大單元。台大退休之後,輔仁大學(教會學校)請他去,在博士班講華嚴哲學。我看到的,他真幹,他不是假的,那他的話就非常可信。

  所以我三個老師,最後一個是李老師,章嘉大師過世之後,我跟李老師。李老師勸我講經,所以上台講經是李老師促成的。這三個老師,才有我今天這一點小成就,缺一個都不行,缺一個可以說都一無所成。這三個都遇到了。還遇到一個護法,護法非常重要。韓鍈館長護持三十年,沒有這三十年的話也不行,外面阻礙的力量太大。因為佛教不重視經典的學習,重視經懺、法會。我不是為經懺、法會出家的,我是真正發現到經典裡面有真的學問、有真的智慧,是這樣出家的。所以在寺院裡頭,寺院裡不歡迎研究經教的人。離開寺院,沒地方走。那個時候,遇到最艱難的時候,只有兩條路,一個還俗,一個就是放棄經教的研究,去搞經懺佛事。

  在這個困境的時候,遇到了韓館長。她住在台北,在近郊、郊外有一個小洋房,她們自己建的,兩層樓,樓上還有兩個空房間。她帶我去看,她說這個地方可不可以住?如果你能住,她們家庭發心供養,我們另外找地方講經。租地方、租講堂、借講堂,讓我三十年講經不中斷,這是她們護持。我在她家裡頭住了十七年,不容易!沒有她三十年的護持,大概我不是走經懺佛事,那就是還俗了。千辛萬苦,不容易!給我的信心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他說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我聽了這個話,很安慰,我相信老師的話,老師絕對不會騙我。堅定這個意志,走這條路,再辛苦也不怕,即使捨棄身命也在所不惜,我絕不回頭。真的就這麼走通了。

  這個六十一年,順境、逆境全是佛菩薩安排。這是什麼?這就是修行。這些境界你怎麼突破?決定不能用情緒,用感情、情緒那你就完了,完全要用智慧。譬如毀謗、羞辱、障礙、陷害,多!這都是重重難關,用什麼方法?我們用一個慈悲,用一個感恩,就突破了。你毀謗我,我感謝你。為什麼感謝你?消我的業障。我也做過很多錯事,你毀謗、羞辱、障礙,這些都是替我消業障,我怎麼能不感恩!我們這個小講堂(攝影棚)裡面都供這些人的牌位,長生祿位。你毀謗我,我感恩你,我祝福你,我沒有怨恨,所以我很快樂。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我得到了。古人所說的「仁者無敵」,仁者在佛法裡面是對菩薩的尊稱,仁慈的人。仁慈是沒有敵人,敵人都是恩人,敵人都是為我消災免難、都是幫助我提升境界的人。善緣幫助我提升,逆緣也幫助我提升;善人幫助我提升,惡人也幫助我提升,我怎麼能不感激!這個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生活在最高的境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學,真得到。

  命裡頭沒有財富,大概七十歲以後,心想事成,不可思議。大概前生修了一點小智慧,我能夠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命中壽命只有四十五歲,你看現在活到八十六歲,超過袁了凡很多,袁了凡只延壽二十一年,我超過他一倍了。我沒有求壽命,因為自己這一生交給佛菩薩,壽命是佛菩薩的事情,他什麼時候接我走,我什麼時候就走,我沒有留戀,他要留我多住一年,我就多住一年,很自在!跟佛菩薩有約。留在這個世間,無非是表法,表什麼法?在這個世界上講經講了五十四年的可能還沒有,不就表這個法嗎?除了表這個法之外,我覺得沒有什麼更大的意義。但對我自己,自己確實年年向上提升,所以歡喜、喜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天天都有進步,就快樂無比。天天讀經,天天跟大家分享。年歲大了,哪兒都不想去了,佛菩薩給我安排,叫我住在香港,我就打算住在這不動了。

  所以這個德要積、要植,就是要積德、要種福,這個很重要,積功累德。「積者積累,如點滴所聚。植者培植,似育苗成林。經時久遠,不可計稱,故云無量劫」。阿彌陀佛還得了!無量劫中在那裡積功累德,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不是突然的,不是幸運的,是長久的時間來成就的。

  底下第二段,「別顯」。前面這是總標,『於無量劫,積植德行』。這個地方再跟我們細說,這個德行怎麼個積法。先說「自利行」。自利行裡頭三段,第一段「離欲念佛」。請看經文: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第一段。第一段是我們修學基本的概念,必須從這做起。你看第一句教我們『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一句話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大學》裡面教給我們修德同樣意思。《大學》裡頭用了兩個字,「格物」。佛也從格物下手,「貪瞋痴欲」這就是物欲,格是要跟它格鬥,不是跟別人去格鬥,跟自己。必須把自己貪瞋痴欲打倒,不受外面色聲香味的誘惑。色聲香味是外,貪瞋痴欲是內,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這兩個一勾結,惡業就成就了,就造惡業了。中國的老祖宗教導我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佛法講得很詳細。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想者,對緣生心」,緣是境界,對著境界生心,這叫想。你看「想」這個字是會意,心裡頭有相,著相了,心裡面有相,這就叫想。「如於境」,這個境界裡面,「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這叫想,「能取境界差別故」。眼根對色境,耳根對聲境,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你起了控制的念頭,起了佔有的念頭,起了好惡的念頭,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統統叫想。所以有「貪想、瞋想、痴欲想」,這是三惡想,這個想不善。

  「如《郁迦羅越問經》,謂菩薩行布施時,以離欲想、修慈想、無痴想對治三惡想。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痴心薄,是名不痴想。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這個我們要學,這個經典讀了之後要學,不學沒用,這釋迦牟尼佛的,這不是我們的。我們要把釋迦牟尼佛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個才有受用,這真正叫學佛。這個例子很好,《郁迦羅越問經》裡面有這麼一段意思,說菩薩行布施的時候,他的心清淨,他沒有欲望,沒有求得果報的欲望。一般人布施有這個念頭,沒有離欲,常常聽到佛在經上說施一得萬報,大家就起了貪心,我趕快到佛寺去布施。為什麼?會得一萬倍的果報,我到那裡去捨一塊錢,我就有一萬塊錢的收入,他是為這個去布施的。如果要沒有這樣的好的果報,他就不肯布施。這個叫什麼?這叫沒有離欲。

  能不能得到這麼多?實在講,得不到。但是佛絕不是騙人,你要不想得果報,果報真不可思議,可能不止一萬,不求果報。為什麼?你那個心是真心,真心修功德的果報不可思議。你求果報,這個心是妄心,妄心做功德當然也有果報,很有限。真心跟妄心差別很大!妄心造五逆十惡的重罪,臨終時一念真誠心去念佛,都能往生。那為什麼?妄不勝真,邪不勝正,就這個道理。真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妄心造再大的過失,抵不住真心的念佛,那功德大。所以這一小科「離欲念佛」,總共只有四句經文,前面兩句離欲,後面兩句念佛,第三句教我們念佛,念佛要用真心念,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這裡舉例子給我們說,菩薩布施,離欲、修慈。為什麼去布施?憐憫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才修布施。而菩薩布施裡面決定是重視法布施,法可貴,法能夠幫助眾生覺悟,覺悟才真正能夠離苦得樂。苦從哪來的?苦從迷惑來的,對於世間一切事實的真相不了解。現在這些科學家逐漸省悟過來了,不像過去,過去科學家崇尚於科學,認為科學是至上的,不合科學的都斥之為迷信。但是最近這個三十年,一批量子力學家他們的態度轉變了,肯定了這世界上還有一些土著,沒有開化的,他們的祖宗留下一些信息非常寶貴,現在科學家肯定了他們,認為人類他有本能,這個本能的能量很大,甚至於能夠知道千萬年以後的事情,這是人類的本能。我們現在專門搞科學,把本能丟掉了,反而不如他們,我們沒有見到的他們見到了。這是近代三十年,從物質現象被揭祕之後,在他們的思想上產生一個很大的變化。物質從哪來的?從意念變現出來的,意念可以控制物質現象。

  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真心跟妄心,真心的能量是無法估計的,妄心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這個世間人造作種種罪業,都是妄心。所以經上告訴我們,造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個罪業,這是最重的罪業,如果是一念悔改,相信念佛往生淨土,這一個念頭轉過來,他的罪業就消掉了。這什麼原因?造作罪業是妄心,這一轉念是真心,真心的能量超過妄心那不曉得多少倍,所以他能夠消災,他能夠滅罪。由此可知,大乘裡面的修行著重在真心。所以我們這個大科的題目「淨心」,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只要真心現前了,世出世間法是無往而不利,沒有障礙。所以貪心、瞋心、痴欲心,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它惹禍。惹的什麼禍?第一個是你的身心不健康,你的免疫能力很差,你很容易感疾病,這是對於自己身體不利。自身不利了,當然對你家庭也不好,對你的事業統統都產生了障礙。我們要知道,把這些錯誤改過來,像這個《郁迦羅越問經》裡面所說的,學菩薩,菩薩是覺悟的,菩薩修布施的時候,修財布施沒有想發財的希望。但是財布施一定愈施愈多。多了怎麼樣?多了多施,愈來愈多,不能留,真的是愈施愈多。

  在佛門裡面,初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人供養。所以為什麼出家人去學經懺佛事?經懺佛事有收入,做一場佛事要分錢的,他有收入,他生活沒有憂慮。這講經就很可憐了,初學講經,講得又不好,不管有沒有人聽,沒人供養。所以把這學講的人都嚇跑掉了,都不敢走這個路子。老和尚一再教導,不行,講經沒有收入,你怎麼樣活下去?都把人嚇跑了。我聽到這個話多了,我沒有被嚇走。我沒有被嚇走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你什麼都不要操心,順境、逆境統統是佛菩薩安排。這好,太好了!我相信,縱然餓死,我也相信,我也不懷疑。我這個路走通了。

  七十歲之後,真的,供養的財源源源而來,確實心想事成。我不蓋寺廟,不搞道場,我沒有徒眾,一生就孤家寡人一個。為什麼?沒有負擔,生活簡單,餓一、二天不在乎。如果有人跟到我,他要跟我餓幾天,我對不起他,我個人沒有關係,所以我沒有徒眾。來跟我學的是學生,願意跟我學的,行,這都是好事情。可是供養多了,多了呢?多了用不出去。這兩年,今年第三年,前年,遇到了個機會,商務印書館印《四庫全書》,這是再版,來找我。我一聽說很歡喜,我給他訂了一百套,這一百套的價錢是美金五百萬,一套是五萬。世界書局要重印《四庫薈要》,好事,真難得!我跟他訂了兩百套。《薈要》跟《全書》這兩套,這個《全書》一百套、《薈要》兩百套就一千萬美金,錢就花掉了。供養全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讓它們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國寶,就在這兩部書上。

  非常難得,這兩部書的鑰匙拿到了。以前看到這個書,這書怎麼讀,從哪裡讀起,找不到門。那這個門,我大概總想了十年了,天天想,真想到了,出乎意料之外。老祖宗早就想到了,早就把這個事情替我們解決,我們自己沒有留意,他編了一套《國學治要》。《國學治要》內容是什麼?《四庫》的精華。那就是門,就是一把鑰匙,就是門檻。你先學這套東西,對《四庫》完全了解,你就知道怎樣去學習,這是《四庫》的一把鑰匙。另外一套,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那是治國的寶典。現在社會動亂,災難頻繁,這個東西可以幫助我們恢復安定和平,幫助地球化解災難,國寶!這個東西出現了,我們國家民族有救了,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這都是今天積植大德、積植大福所不能夠缺少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