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二頁,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又《楞嚴經長水疏一》曰」,《長水疏》第一卷,「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楞嚴經》在中國,古大德的註解很多,如果包括日本跟韓國的法師,這個註解超過了五十種,可見得這部經學習的人非常多。古大德有所謂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所以這兩部經在大乘教裡面的地位很高,知名度也很高。這麼多的註解,後人把它分成兩派,一種叫舊註,一種叫新註。舊註以長水為代表,這是權威的註解;新註是以交光大師的《正脈》,《楞嚴正脈》。交光大師在《正脈疏》序文裡面記載一樁事情,他是念佛求往生的,應該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說,他說《楞嚴經》傳到中國,註疏很多,大概是一般註解的大德疏忽了,把《楞嚴經》上所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來解釋。他說這與《楞嚴經》的經義不符合。《楞嚴》主張捨識用根,三止三觀還是用的識,不是用根,用根中之性。他說這個不相應。他發心想給《楞嚴經》做個註解,向阿彌陀佛告假,註解完成之後再往生。阿彌陀佛就答應他了。所以他做了新的註解,用《楞嚴經》上佛所說的「捨識用根」。說的是不錯,是符合經義,幾個人能夠捨識用根?換句話說,捨識用根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換句話說,中下根性的人沒分!因此,我們覺得古今兩種註都好。

  這部經是般剌蜜帝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吃了很大苦頭。因為這部經在印度,是被禁止流通國外的,他帶出來,出關的時候被檢查到,受了處分。第二次再帶的,他把這個經寫成很小的字,把自己的胳膊剖開,經放在這裡面,再把它縫起來長好了,這樣出關沒有檢查到,這偷渡到中國來了。他是從海路過來的,坐船到廣州,下來之後,把這部經取出來。因為這部經中國人早就知道,早年有一位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傳教,看到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他非常讚歎,他說很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所以中國人就知道有《楞嚴經》,沒傳到中國來。中國法師到印度去留學,也沒看到這個本子。印度還是吝法,好東西不肯給人看,所以到最後很慘,佛法在印度就滅掉了,什麼原因?就是它吝法的過失。這都是因果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知道。法是佛說了利益一切眾生的,怎麼可以不讓人看?

  密宗裡面的密法不是祕密,不是不能給人看的,是它太深了,深密,怕你看不懂而毀謗,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不給你看。你得依照程度修學,到這個程度,經典就給你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沒有受過大戒的比丘不能看比丘戒,為什麼?不是有什麼神祕,沒有。怕你看到之後,看到這個法師不如法,跟那個戒條都不相應,你會一天到晚去毀謗法師,你就造罪業了。他造罪業他承當,與你不相干;但是你要毀謗的話,你造罪業,他墮地獄,你跟著去,沒有這個必要。這是佛不准沒受過戒的人看《戒經》,意思在此地,我們都得要曉得。可有一個例外,如果你閱藏,看全部《藏經》,你可以看,為什麼?你不會產生誤會。怕的是你沒有看到大乘經教,只看到這一段,斷章取義,誤解了正法。所以,佛的做法都是大慈大悲,幫助眾生、成全眾生所做的設施,這叫善巧方便。時候到了,你程度提升到那個,他就教你看,就勸你去學習,道理在此地。

  密宗裡面這些情形就更多,密,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我跟他三年,他沒傳我密法,密宗裡頭一些常識我知道得很多。知道了我們對密宗會非常尊敬,那是高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學的,比禪還要高。密宗什麼人學的?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才有資格學這個法門;沒有明心見性,學這個法門都有問題。不到這個程度,上師給你做結緣皈依,不是正式傳你密法,都是結緣的,那是很淺顯的。藏密必須先在顯教紮下堅實的根器,再參加考試,考試及格給你學位,這個學位叫格西,藏文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你找上師,上師才會傳密法給你。而且傳密法有淺深、廣狹不同,你初學是學淺的,逐漸逐漸向上提升。密跟淨土宗都是修清淨心,所以覺正淨三門,淨跟密是屬於淨門,修清淨心的。淨土宗是顯教,遠離一切邪惡得清淨心,這麼得來的。密宗不遠離,什麼境界他都親近,在那裡頭得清淨心。這就難了,比我們難多了,我們是遠離得清淨,他不遠離。所以他的清淨心是高過淨宗的清淨心。

  但是如果說得不到這個成就,它當中好像沒有中間路線的,一個就是成佛,大般涅槃,底下一個就是阿鼻地獄,你入不了大涅槃你就墮地獄。不像淨土宗,淨土宗不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有往上提升,絕沒有往下墮落的。這是在幫助一切眾生一生成就圓滿,淨土宗還是第一殊勝,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密要不要修?不是現在這個時候,現在這個時候你去修肯定墮地獄。什麼時候修?到極樂世界之後,阿彌陀佛將本願功德加持你的時候,你作了阿惟越致菩薩,你可以修了。阿彌陀佛是第一金剛上師,你想學這個法門他會傳給你。我們把這些事情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開悟了。我們不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我們開悟悟的什麼?我們第一步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之後,無論修哪個法門,阿彌陀佛是全知全能,都是最好的老師,你想學什麼他都可以傳你,他都可以教你,萬無一失。你都到極樂世界去成就,這個安全、可靠,絕對不會有差錯的。

  《長水疏》裡面,了法無生,這個了是真的明瞭,是他親證的,知道一切法無生。我們今天也明瞭了,我們的明瞭不是親證,我們的明瞭是聽說,在佛法裡講叫解悟,不是證悟;法身菩薩的明瞭是證悟,他真得受用。我們解悟比那個不悟要好得多,解悟是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知道放下,應該要放下,不應該執著。用這個常常來勉勵自己,慢慢在日常生活當中將一切法看破。知道,真正知道像《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要學菩薩,在一切法可以受用,不可以佔有,不可以控制,這種念頭不能有,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這就是放下煩惱,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解悟對我們幫助很大,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幫助眾生解悟。怎麼樣證悟?證悟你把你所聽到的、聽懂的、聽明白的,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言行,這叫行;解了之後你真行,行了以後就證。行是通過實驗,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不實驗你就承認它,這靠不住。通過實驗,行是實驗,證明佛所講的是真的,經典裡面叫你給它證明,這叫證。不通過實驗,你怎麼能證明它?所以佛法,確確實實是今天所講的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裡頭圓滿具足,它怎麼不是科學!樣樣都叫你證明。

  我們現在生活在釋迦牟尼佛凡聖同居土裡面,六道裡頭的人道。我們學了佛法之後,首先究竟要把它證明,證明我們六根、六識、六塵,這就是身心世界,證明什麼?證明它是假有,不是真有,事有理無,相有性無,我們在這裡求證。現在科學又幫助我們一把,我們以前想不通的,看到科學家的報告,明白了,不懷疑了。不懷疑之後就得行,就得真幹,對於外頭境界真的不執著、不分別。能放下一分,這個執著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兩種障礙漸漸的淡薄了,這叫修行的功夫。如果學了這些東西,講得頭頭是道,境界上沒轉過來,這不行,這沒有功夫。沒有功夫的人,李老師以前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就是你還得繼續搞六道輪迴,你還是受業力支配。六道輪迴全是業力,善業生三善道,惡業生三惡道,完全是業力,自己做不了主。真正有修行功夫,自己能做主,為什麼?善惡兩道我都不去。為什麼不去?出不了六道輪迴。

  一般大乘經所說的,都叫豎出,一層一層往上,這樣超越。我們人上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上去是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一直到二十八層天,你才超越六道輪迴,這個難!淨土宗叫橫超,不往上走,從旁邊就走了,叫橫超;橫超快,一了百了。豎超多難,二十八層天出去之後,還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四法界,這個超越才叫真的超越了,生到實報莊嚴土。淨宗橫超,就從人這一道,一出去就是實報莊嚴土,而且條件很簡單,真信、真願、真肯念佛。你看信、願、持名四個字,我們就橫超娑婆,就往生淨土了。無論哪個法門,沒有淨宗這麼方便、這麼容易,這麼快速、穩當,所以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不是隨便稱呼的。諸佛如來度不了的眾生,統統都交給阿彌陀佛,佛佛雖然道同,緣不一樣,跟眾生的緣不一樣。緣為什麼不一樣?在因地上發心不一樣,彌陀在因地上發心就大,要普度十法界一切眾生。確實我們都沒想到,我們頂多想到家親眷屬,跟我好的這些朋友,都想到這些,連那些冤親債主沒想到,從來沒想到要度他們。發心不一樣,所以成佛之後,果報也不相同。

  了法無生,印可決定,這個印是印證,我們要從修行功夫裡面去證實一切法真的是不生,不生不滅。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叫廢話,這話有什麼意思?而是怎麼樣?有生有滅,在生滅當中看到它不生滅。所以生滅跟不生滅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為什麼生滅就是不生滅?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短得到我們無法覺知。諸位想想看,一彈指這個時間多短,一彈指三百二十兆的生滅,佛稱它不生不滅。這個說法就有意義了,它生滅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短暫到連一般菩薩都看不到,別說我們,我們當然看不到。聲聞、緣覺、菩薩看不到,法身菩薩知道這個事情,也看不到,佛說,真正看到,八地以上。我們就曉得,四十一品無明的習氣只剩下四品了,差不多斷乾淨,這個時候看到了,八地菩薩看到了,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不放下決定看不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放下什麼?放下無始無明習氣;這個沒辦法頓捨的,自自然然自己沒有了。

  既然有習氣,我們就曉得,自性智慧往外透,四十一位菩薩也不相等。因為無始無明習氣障礙智慧、障礙德相,但是它障礙很少,不是強烈的障礙,總是有一點障礙,這都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統統斷乾淨,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了,那是妙覺如來,這個境界無法想像。因為你說他的身、你說他的心,全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形相,名字相也沒有。佛經上講的三種現象,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沒有;外面的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也沒有,這妙覺。誰能夠證得?八地以上,八地到等覺見到了,我們用個比喻話說,雖見到了,模糊。看見了,八地彷彿看見了,九地更清楚一點,十地就更明朗,妙覺就看得很清楚,圓滿了,到妙覺才圓滿。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沒法子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乘教裡佛常說「唯證方知」,你證得你就知道了。證得知道了這是科學,你沒有證得你不知道。給你說,說是我們現在的境界,我們在經上得到的信息,完全是聽佛說的。可是佛教給我們,聽佛說有好處,你知道這樁事情,知道之後你求證。用什麼方法證?就是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放下就是,真相就明白了。這個叫無生忍。

  「又《大乘義章十二》」,這裡面舉龍樹菩薩所說的,「如龍樹說,初地以上亦得無生」。什麼人得無生法忍?經論、祖師大德有很多種說法,「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這個三地,無生法忍。龍樹菩薩講,初地以上亦得無生,這個說法不一樣了。宋譯的《無量壽經》說,「聞我名號,證無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無功用,離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菩提」,這是宋譯《無量壽經》裡面說的。望西師解釋說,「既云無功用,知證第八地」,無功用道是八地以上。「故知本經之第三忍」,就是《仁王經》上所講的「無生法忍」。據望西師的意思,這個無生法忍是八地,無生法忍是八地,前面兩忍一定就是七地以前。

  望西師曰:「問:以聞名力,豈得無生?」單單靠聞名,我們今天都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可是它前面有個條件,說諸菩薩,我們不是菩薩。諸菩薩這裡頭等級有很多,有十信位的菩薩,有十住菩薩、十迴向、十地菩薩,等級不一樣,諸菩薩就都包括了。所以,歷代祖師有種種不同的說法,道理也在此地。望西師這個地方說得好,你看問的時候,聞名力豈得無生?只是聽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就能夠得到無生忍?這個答好,「佛願力故」,阿彌陀佛第四十七願的加持他得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力真加持得上。問題都在我們自己,佛加持我們,可惜我們沒有把它接受過來,佛是真加持。怎麼沒接受過來?我們那個虔誠心不夠。你看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大概我們只有一分、兩分。佛加持是圓滿的,佛的加持沒有什麼幾分幾分的,都是加持。但是我們一分誠敬,佛的加持我們只能得一分的好處,十分誠敬我們就得十分利益,如果是萬分誠敬他就得圓滿利益。怎麼能不得無生法忍!

  這句話裡頭還有個理論依據,本師釋迦牟尼佛常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真心制於阿彌陀佛名號之處,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個加持的力量就不可思議,那力量真大。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煩惱習氣太重,妄念太多了。何嘗不想制心於阿彌陀佛?想,真想!可是不行,心裡才想阿彌陀佛,雜念又進來了,想不到一分鐘,阿彌陀佛不見了,全是妄想出來,我們現在是這種狀況。這才知道煩惱是冤家,煩惱真是賊,它對我們的傷害太大了,我們想用功,完全被它破壞了。這怎麼辦法?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個絕招,我們要會用。這個絕招是什麼?煩惱再多,別理會它,不要去管它,有可以,沒有也可以,隨它去吧!把我們的心專注在阿彌陀佛上,不要住在煩惱,這樣時間久了慢慢它就沒有了。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對這樁事情說得很多,因為很多人有這個習氣、毛病,念佛心不能專一,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告訴他,你就想阿彌陀佛,別想別的,阿彌陀佛忘掉了,什麼時候想起來繼續再想。慢慢的我們心裡頭有佛的時間逐漸增長,無佛的時間就縮短,這是進步。大概在一支香裡面,古人沒有鐘錶,古人的佛堂裡頭用什麼來定時間?香。一炷香,短的香是一個小時,長香是一個半小時,叫一炷香。一炷香裡面還有三、五個雜念,功夫不錯了,大概要多久才能練成?要三年以上。就跟煩惱打拉鋸戰,煩惱把我們這樣拉去了,我們再拉回來,就用這個方法。又忘掉了,煩惱起現行,一警覺過來,馬上把阿彌陀佛拉回來。給諸位說,這叫真念佛,這叫真幹。如果說隨著煩惱去,那你到什麼時候才成就?這一生沒指望。必須時時刻刻警覺自己。

  在我們所有宗教裡頭,今天大家都知道,伊斯蘭教最團結。為什麼?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頭規定的,一天五次禮拜,禮拜的時候就得拉回來了,一天有五次。這就是每到一個時段給你一個警惕,這個時候你會想起來,我得把它拉回來。我當年在新加坡,這是哪一年?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七年韓館長往生,往生的第二年我們到新加坡。我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禮拜,我就想出一個方法,一天九次念佛,比它加四次,它五次,我們九次。教給大家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十句,十句佛號,兩分鐘,任何人都可以學。九次分配在哪裡?早晨起床一次,起床洗完臉,有佛像面對佛像,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念十聲佛號,求生淨土。晚上睡覺之前,修十念法,兩分鐘。無論怎麼忙都能不耽誤,因為時間短,你的功課都可以做圓滿。三餐吃飯,吃飯之前念十聲佛號,別人念供養咒,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就五次了。上午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九次。你在工作之前,先念十聲佛號再去幹工作,工作幹完之後,也念十句佛,才工作放下。一天九次。

  我們提出這個方法,那個時候我還經常不斷的到美國、加拿大去,我到處傳這個方法,很多同學打電話、寫信給我,歡喜,真得受用。這就是什麼?有一定的時間它提醒你,而且這個時間距離都不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不提醒就跑掉了,這在佛法有個術語叫失念,念頭失掉了。念佛,不知不覺的佛號沒有了,都在念妄想、打妄想去了,就是打妄想成了習慣,念佛還不習慣,就這麼回事情。如何把念佛念成習慣,把打妄想變成不習慣,我們就成功了,功夫就靠得住了,這是很要緊的一樁事情。此地各種不同的譯本跟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可以能夠看到地位不同都有說法。望西師這後面說得非常好,地位雖然不高,也能得無生法忍,等同八地。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直接的就是這一願。

  「故《十住論》云: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今現在十方」,今就是現在,底下現在,現是示現,示現在十方世界,「各得成正覺」,各個都示現成佛了,「皆從彼發願,聞名定作佛」。海德如來他示現在十方剎土,我們就曉得,他能分身、化身無量無邊,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現佛身,正覺就是佛身。為什麼他能現?皆從彼發願,這句話讓我們立刻會想到,世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如來在因地的時候,發的願是真願,所以成佛之後他發的願就起作用、就兌現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自然然與十方世界有緣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聞名定作佛,舉海德如來做例子,只要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真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跟極樂世界有緣了,就是一生當中聽一句佛號,阿賴耶識裡頭落下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縱然經歷無量劫之後,遇到緣它還會起作用,他對於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堅持,決定得生淨土,決定成佛。

  「上之論證,妙顯他力」,妙是微妙、巧妙,他力是佛的願力,彌陀的願力、諸佛的願力。「佛願加被,使聞名者,證無生忍,定當作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且聞不是但聞」,這一定要特別注意,「必能起行」。所以這是菩薩的聞慧,菩薩聞慧裡面,聞一定有思、一定有修,聞思修是一樁事情,這當中沒有間隔。跟小乘的三學不一樣,小乘三學是戒定慧,它每一個字是獨立的。所以修行它有階段的,先從戒下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持戒的時間多長每個人不一定,利根的人時間短,鈍根的人時間長,修定、發慧亦如是,它不是同時的。但是菩薩三慧是同時的。確實有一些初學,對三學沒問題,他能搞得清楚,對三慧會產生誤會,認為什麼?也是三個階段,聞思修。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錯了,那哪是菩薩?凡夫。三慧這三個字是代表,聞是代表接觸,耳聽到了,這接觸,眼看到了也叫聞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字做代表,你接觸到了。接觸就明瞭,用思代表明瞭,就是你一接觸就明瞭,明瞭就不迷惑,不迷惑就是修,明瞭就是思。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一剎那當中完成的,它不能分成三個階段。

  我早年碰過到一個學生,是在台北大專佛學講座,遇到一個女學生,名字我都忘掉了。她在我們上課之先跟在我身旁告訴我,她說法師,我今天上這堂課,明天我就不來了。我說為什麼?她說我學了兩年了,聽課聽了兩年,她說我回家去要多用功去想想。她把聞思修分作三個,我已經聞了兩年法,我現在回家要想多思,多深入去研究。我就明白了,我說想通了之後再修行,是吧?她說是的。我說今天這堂課妳要不要上?她說今天這堂課上,上完之後我就不來了。我就把聞思修給大家解釋了一下,我說這個人誤會是什麼?聽了幾年是道聽塗說,回去去思叫胡思亂想,胡思亂想之後就盲修瞎練,那能成功嗎?這是把佛學名詞完全解錯了,哪是這種解釋方法?菩薩難道連小乘都不如嗎?菩薩沒有階段,小乘有階段,那是初學。這堂課上完之後我再問她,明天來不來?她說明天來。所以真的會有這些例子,真的是名詞術語解錯了,解錯麻煩就出來了。

  所以這底下註得好,且聞不是但聞,必能起行。菩薩聞了之後,一定有行,有思、有行,而且他是非常快速,聞思修是一次圓滿、一次成就,是不能分開的。例如《涅槃疏》第二十卷說,「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者,聞有多種,若能深思惟,如說行者,即生生不墮」。這個意思是說,「聞後能深思惟,並如說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這個墮是墮落,指的是三惡道。這個若聞,這不是菩薩,菩薩聞了他證果,這是說我們一般凡夫、三乘。佛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聽到了,聽到之後應當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講深思惟,它是雙關句子,對初學的來說,就是現在講你要明瞭佛所說的意思。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真實義,思惟是表示你認真在學習它。佛法裡面通常,像禪宗它不用思惟,就怕我們錯解了意思,思惟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妄心。思惟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個一定要知道。佛的意思要用直覺去了悟它,你一聽就覺悟,真的就明白了,沒有通過思惟,這是真的。我聽了不懂怎麼樣?不懂沒關係,不懂不要去想它,你再聽第二遍。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因為他不要通過思考,念一千遍之後為什麼會明白了?一千遍心定了。讀書千遍是持戒、是方法,你只照這個去做,別去理會它,用清淨心去讀,用恭敬的心去讀。

  所以現在人最大的困難,是不敬,這個沒辦法,沒有誠敬心。祖師說得那麼清楚,「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他沒有誠敬心。這我們現在普遍看到,幾乎天天都看到,有些同學有問題寫信給我,寫的問題給我,字都非常潦草,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印光大師,你看他老人家寫的這些字,他不是書法家,他的字好像寫得不怎麼好,你仔細去看,他一筆一畫恭恭敬敬,你能看得出來,那是什麼?誠敬心寫出來的。所以那個字你百看不厭,它有這個魅力在裡頭。書法家寫的字,看太多了不想看了,印光大師寫的那個字,愈看都還愈想看,字裡頭有靈性在裡頭,有精神在裡頭,這就非常難得。人不能沒有誠,不能沒有敬,這兩個字丟掉,問題可就大了。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有成就端在這兩個字,偏偏這兩個字現在人就缺乏。也不能怪他,從小沒人教他,他也沒見過,也沒聽說過,所以決定不能責怪他,他是正常現象;在六十年前不正常,六十年到今天算是正常現象。

  我們今天看到這段經文,體現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弘願不可思議。我們在上一代,真的缺少這樣大願的大德,這個說起來應該要說到眾生福薄,這些大善知識出現於世眾生有福,眾生福薄。眾生福薄,大德出現在世間弘法都艱難,障緣很多,眾生福薄。眾生有福,這些大德弘法是一帆風順,有大力的人來護持,國王將相他們來護持,他們帶頭來學習,眾生有福。這些話從哪說起?應該是培養人才。民國初年是有人幹,楊仁山居士重視,歐陽竟無辦支那內學院,非常可惜只辦了兩年,由於內亂、戰爭停下來,時間太短了。應慈法師辦華嚴大學,大概也只一、二年,也是因為戰爭就停掉了。太虛大師在廈門辦閩南佛學院,都是因為戰爭,這當然都是客觀條件影響的。如果真正有遠見,找一個邊遠地區,避免這些戰禍,或者能夠用個十年八年的時間,人才就培養出來了。有人想到,沒人去做,想到的人自己也沒有法子去做。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聽到老一代的和尚都講到人才重要、人才重要,要培養人才。說的聲音很大,說的人很多,沒有一個真幹,這眾生沒福。

  我們也想到,沒有緣分,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想做領導人,這個念頭根本就沒有。也許就是因為從小,算命看相雖然不相信,還是受影響。我這個命很薄,這個八字拿給算命先生看,韓館長在,說台灣關西有個很好的算命先生,摸骨算命的。她把我的八字帶去給這個先生看,這個先生看了之後,就問韓館長,這人還在嗎?韓館長說他還在!他說奇怪,照這個算這個人該死了,不在了,他怎麼還會在?幹什麼的?他出家的。出家的另當別論。另當別論。那時候大概我可能是將近五十歲的時候,我那個壽命只到四十五歲,他看到了,看得不錯。而且算我的命裡頭短命、貧窮。命裡頭有財庫,我的財庫空空,沒有東西,財庫空空的,沒有財。也沒有官印,做官的人要有官印,沒有官印,就出家也做不了住持,出家做住持還得有官印,我這個全沒有!還好,我這些念頭都沒有。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這個可以,我也很喜歡幹,這一生就是讀書、講經,就幹這個。所以做當家、做住持,從來沒這個念頭。

  在台灣建個佛教圖書館,館長是韓鍈居士,她管,我不管,我在裡面只講經而已,除講經之外什麼也不管。所以,我就變成個三不管的法師,很多人知道,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真的很輕鬆,得到一點清淨心。對我的工作,真的一生樂此不疲。這一生,我的福報是這一生修的,大概修了三年就現前,真管用、真有效,章嘉大師教的。他教給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命裡缺乏的可以修得到,這就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命裡頭為什麼沒有財?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為什麼壽命這麼短?過去生中大概造殺業重,而且沒有修無畏布施。告訴我,大概我過去生中修了一點法布施,所以有一點小聰明智慧,就這麼一點長處。所以,老師教我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告訴我,真正有布施的心,這個很重要,布施的事隨緣,那個心太重要了。常常存著布施的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的功德。

  以後我看到《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裡面說到,有一個女子上廟裡面,供養兩文錢,心非常虔誠、非常恭敬,老和尚給她迴向、給她說法。後來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一下富貴起來了,帶了一千兩黃金到這個寺廟裡來供養,老和尚讓他的徒弟給她做迴向。她心裡不高興,就質問老和尚,我年輕的時候兩文錢來供養,您老人家親自給我迴向、給我祝福。我今天帶了千兩黃金供養,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冷淡?老和尚給她說,過去妳那兩文錢,那個心真誠恭敬,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妳今天帶的千兩黃金,沒有那種誠敬的心,讓我徒弟給妳迴向就夠了。這就說明,供養福不在乎供養品的多少,是在乎你誠敬的心。這個修福真叫平等,不是有錢的人就能修到福,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修福。恰恰相反,有錢的人修福難,貧窮的人修福容易,他沒有傲慢心。富貴人總帶著幾分傲氣,那個功德就大打折扣了!

  我們看這個經文,《涅槃經疏》這句話,念老在末後簡單為我們說明。他說意思是聞後能思,多靜下來回味,領略經裡面所說的義趣,然後如何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你就真學到了。如果只是在文字上講得天花亂墜,自己沒有做到,實際上這個功德你一分都沒有,沒得到好處。得到好處是什麼?就是我們吃東西真正吸收到養分,對我真有幫助。佛法如是,所以佛法有法味,你嘗到法味你身心都得到營養。你心地營養是什麼?心地清淨,心地平等,心地覺悟,這你養心。心好身體就好,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懂得很多,心地善良、心地清淨,身體一定好。中年以上為什麼很容易得病?為什麼年輕人不得病?年輕的時候沒有想到病,沒有想到身體不好,所以他沒有病。中年以後,他常常想身體怎麼樣來保養,愈想愈糟糕。身心健康不是靠保養的,你看這個經上,釋迦牟尼佛有為我們介紹,這麼多佛、這麼多菩薩他們用什麼來保養身體?他們吃什麼好東西?沒有,沿門托缽,給什麼吃什麼,真叫金剛不壞身。我們要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們一天都做不到,我們大樹底下去睡一晚,第二天到加護病房去了,怎麼能跟人家比?我們還要吃這樣補、那樣補,結果全補壞了。

  所以我們對佛這句話,金玉良言,「一切法從心想生」,懂不懂?你有沒有去兌現它?真正把這句話聽懂了,這個人就開悟了。雖然不是明心見性,他肯定能明哲保身,這個他肯定做到,他不會有煩惱,他不會有貪欲。為什麼?貪欲、煩惱、瞋恚是傷害自己身心的,對別人發脾氣,傷害對方頂多三分,傷害自己是七分,不值得,何必幹這個?所以這句話你真懂得、真覺悟了,你一生都會滿面笑容去迎人,你不會發脾氣,不會生煩惱,你就得健康長壽了,祕訣在此地。我們中國古人有所謂,吉人,吉利的人、吉祥的人言語少,浮躁的人言語多,浮躁是什麼?身心不安。有德行的人言語少,沒有德行的人言語就多。

  在現前這個世界,亂世,真的,中國歷史上沒有,世界歷史也沒有,從來沒有這樣的大亂,被我們遇到了。我們非常幸運,在這個亂世我們遇到傳統文化、遇到佛法,不可思議,這是大福報的人。我們在這個時代,怎樣去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現在我們知道了,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在這個時代還能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就這四個字信、願、持名。這是多麼大的福報,這一生才遇到。遇到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四個字是不是真懂?真懂你就得到,得到幸福、得到圓滿,你不懂,那就當面錯過了。

  不懂的人很多,怎麼辦?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五種原譯本,為什麼?就是為那些不懂的人太多了,用這個來勸你。黃念老為這部經做集註,為什麼?也是因為不懂的人太多了,幫助你懂得。我們把《華嚴經》、大乘經統統放下,專修這部經,專門分享這部集解,為什麼?也是為幫助這些不懂的人。只要你真聽懂、聽明白了,你就是今天第一大福報的人,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得到了。只要能盯住,鍥而不捨,經每天讀、每天聽。我們現在學的這個《大經科註》,我聽到有人告訴我,劉素雲居士每天聽十個小時,不容易,念佛十個小時。她已經有那麼深的根柢,現在還是繼續不斷,我們就能知道她將來會有什麼成就。續佛慧命,正法久住,要靠這些真幹的人,真幹他才能真講,他才能傳。

  做如來的傳人、祖師的傳人,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真幹,我把我學得的東西全部都在生活上用上,你會愈學愈喜歡,法喜充滿。將來往生還用得著操心嗎?還用得著我們去想嗎?不需要了。什麼時候該往生,阿彌陀佛自己來接,我們不必求他。現在我們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我們跟阿彌陀佛的熱線從來沒中斷過。真能這樣,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這是講不求往生的人,他能夠如教修行,生生世世不墮三惡道。「可見聞之一字,意兼信受,不僅是一經於耳也」。一經於耳,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一個金剛種子,如果你聽了之後能懂得、能真幹,你就是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也決定不墮三惡道。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今願文之一二三忍,實即本經《菩提道場第十五品》」裡面講的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無生法忍」。由此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菩提道場品」就是第四十七願得三種忍的成就,聞名得忍的成就。《無量壽經鈔》第五卷有個解釋,「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這是由聽音聲,不一定是說法,禪宗裡頭這個例子很多。參禪的人,聽到風吹樹葉,開悟了,那是音響,聽到雨打芭蕉,開悟了。還有禪師,這《五燈會元》有記載,聽到女孩子唱歌,覺悟了。所以,每個人大徹大悟那個緣不一定,都是你心定在那個地方,將悟未悟那個時候,不知道什麼緣一觸,突然大悟。功行累積到開悟的邊緣,誰知道?覺悟的人知道。覺悟的人多半是老師,他老師知道,老師以善巧方便幫助你,教你一下開悟了。你說惠能大師,他的開悟也是到了邊緣,五祖忍和尚跟他講《金剛經》大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決定不需要用經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這一悟他就說出五句,這五句二十個字就是他的畢業報告、畢業論文,字不多!五祖認可,他就畢業了,衣缽就給他了。

  他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是個問話,「沒有想到自性」,就這個意思。明心見性了,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縱然墮阿鼻地獄也沒染過,真心沒有染污。「本不生滅」,沒有生滅,這法性,法性不生不滅。「本自具足」,具足什麼沒說,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說了。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本自具足什麼?就是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第四句說「本無動搖」。這四句都是形容自性的樣子,我們聽了之後,就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不生不滅是自己;既然本自具足,就不要向外求,向外求錯了;既然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自性本定,這些妄想雜念就該放下了,搖搖晃晃是它們,我們自性真心沒有動搖過。後頭一句話,它起大作用,「能生萬法」。一切萬法皆是自性變現的,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所以你見性之後,你就能控制萬法。這是現代科學家講的念力的祕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真明白、清楚了它就起作用。所以,這是惠能大師由音響而開悟的,聽說法而開悟的。

  第二個「柔順忍」,柔順忍是什麼?是定慧起作用了,柔順。「慧心柔軟」,慧心是真心,真心裡面充滿了智慧,對待一切眾生是柔軟,不是剛強。現在人說話很衝動,火藥氣味很重,我們在旁邊都感受到火藥氣味。這個火藥氣味不好,為什麼? 那是戰爭的現象。要柔軟,賢首國師《還源觀》上也講到「柔和質直」,經上講的、祖師講的都一樣的。「能隨順真理」,惠能大師說的,清淨是真理,不生不滅是真理,本自具足是真理,那五句話是真理,我們能隨順。那五句話你要不記得,我們的經題上你要隨順,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修行總綱領。要常常想到清淨心,保持我的清淨,不受外頭污染,不起貪瞋痴慢。內不起、不生煩惱,外不受干擾,這就是功夫,修行,這就真修行。每天念多少部經,你看聽多少鐘點的講經,念多少佛,拜多少拜,那是方法。目的是什麼?目的教你隨順真理,不要隨順煩惱習氣。所以無論用哪一種方法,那個目標都是清淨平等覺就對了。這個清淨平等覺也不好記,還是用個最簡單的方法,把清淨平等覺全都包在裡頭了,是阿彌陀佛,這太妙了。我聽經用什麼聽?阿彌陀佛的心聽,我拜佛用阿彌陀佛的心拜,我念佛用阿彌陀佛的心念。我念彌陀,彌陀念我;我不念彌陀,彌陀就不念我了,這個意思重要!你念彌陀,彌陀就念你,你多念一聲,他也多念你一聲,你少念一聲,他也少念你一聲,你要不要念?少說話,多念佛,一定要多跟阿彌陀佛往來,跟這些世間人距離愈遠愈好,免得受他干擾,重要,非常重要。

  我昨天看一個同學給我一份資料,說美國現在有三百多萬人在準備應付災難。過去人說災難,旁邊人都制止你,都批評你,現在沒有人批評,沒有人說了。這樁事情能避免得了嗎?災難能避免得了嗎?避免不了。我們曉得避免不了就不要避,不要避免。怎樣是真正避免?連科學家都告訴我們,第一個教給我們「棄惡揚善」,就是佛法講的斷惡修善;第二個教我們「改邪歸正」;第三個教給我們「端正心念」。這個心念,最好的心念,世出世間第一好的心念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什麼災難都沒有了。是不是真的?真的、假的是在你的信心,你有堅定的信心就是真的,你半信半疑就是假的。我們要明理,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道理都搞不清楚,叫白學了。

  這些年來,像這一類的信息我們遇到很多,大多數教導我們的,要能夠平平安安度過這個災難,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素食,我們做到了。第二個條件愛心,這個可能有很多人還做不到,能夠平等的愛一切眾生。第三個條件是穩重,就是不驚不怖,就是災難來了,一點恐懼都沒有,你會很平安的度過。那我們也能夠理解,說災難當中會死很多人,怎麼死的?嚇死的,這是真的。你不驚不怖就沒事,你沒有被它嚇倒,你就戰勝了,你就克服了。說得都很有道理,因為人在不驚不怖,他有智慧,他知道該怎麼做法。人一慌一亂,那個麻煩就大了,他不知道怎麼好,那就真的被嚇到了。所以要隨順真理。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五戒、十善真理,六度、普賢十願真理,信願持名念佛是真理當中第一條真理。你能把握著真管用,天天能夠受用那是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

  第三個「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無生法忍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的本體就是實性,實是真實,性是自性,或說之法性,這是真的。所有一切相是虛妄的。離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就叫離。相的離不是真的把它離開,是心裡頭不執著它、不分別它。再說得明顯一點,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就離了。你的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統統恢復了,這是悟道之至極,極是到頂端的方法。「此三忍當於第十五品中詳論之」,到後面第十五品會講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