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一十四頁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上述世間諸香,且有如斯勝用,何況彌陀如來本願所現,乃法界萬德之香」。我們從前面講到我們這個世界沉水香,羅剎當中的海藏香,乃至於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一直到化樂天,每一處都有非常殊勝的好香。燃香所起的德用,確實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這是世間,沒有離開欲界,都有這樣的殊勝,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何況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本願所現的寶香。這是法界萬德之香,阿彌陀佛五劫修行之所成就,自然超越一切諸佛剎土的眾香。
下面引《維摩經.香積佛品》,有段話說,「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這是從香積國來的,「香積如來,以何說法」,請問他,香積如來是用什麼方法教化眾生。「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大乘經教裡面我們讀過,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接受世尊的教誨,讓文殊替我們揀選與我們相應的法門。文殊菩薩選擇的是耳根法門,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聲聞法,為什麼?耳根最利。因此,跟觀世音菩薩的緣分特別深,為什麼?觀音菩薩就是耳根根性非常好,特別利。看不清楚,但是聽得清楚,一聽就懂、就能開悟。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跟觀音菩薩相應,所以二十五圓通當中,耳根圓通的觀世音菩薩排列順序排到最後。最後就是什麼?最殊勝的法門,這是娑婆世界眾生最殊勝的法門,耳根最利。香積國眾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六根哪一根最利?鼻根最利。換句話說,眼看不行,他不懂,耳聽也很困難;你叫他聞香,他一聞就懂,他就開悟了,鼻根最利。
所以,各個地區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他們教化眾生能隨眾生的根性,有真實智慧,有巧妙的,佛經上常講善巧神通方便,令一切眾生悟無上道。香積如來他是用聞香、用飲食,所以佛門廚房叫香積廚,香積如來常常用飲食供養大眾。聞香、吃飯他會開悟,就是說鼻根、舌根很利,他聞香能獲得一切德藏三昧。
「今極樂妙香,亦復如是,功德無邊,普熏十方,廣作饒益,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這個還在後面,我們現在學的是第六品,到第二十品我們就看到了。「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復熏十方世界,皆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的好處,我們真的是明白了、搞清楚了,哪有不想去的道理!如果不到極樂世界去,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或者在其他諸佛剎土修行,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這兩樁事情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來說真是難事。我們每天有意無意在造業,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惡業諸位一定要知道,都不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善業在三善道去享福,消福報;惡業在三惡道,消惡業報,總得要把這個東西消掉。要離開六道輪迴,一定要修淨業,淨業怎麼修?斷惡修善不著相就是淨業,著相就是染業,染污了。不著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說實在話,現在眾生做不到。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離不開禪定,記住,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方法是相同的,沒有例外的,都是戒定慧三學。教你持戒,持戒是手段,因戒得定,持戒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得定。得了定之後就開智慧,所以定也不是目的,還是一個手段,開智慧才是目的,因定開慧。八萬四千法門都守住這個原則,我們修行能得定嗎?定是清淨心,不是妄想,一定是先得定後開智慧。念佛法門也不例外,還是要遵守這個規矩。不過念佛法門有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不用斷煩惱、不用消業障,這叫帶業往生。我們的煩惱、業障可以帶到極樂世界去,那就方便多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如果不帶業,我們真的沒希望;能帶業,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往生不是沒有條件,還是有條件,條件不難,只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你就能往生。第一個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西方在哪裡?你不要懷疑,你就認定西方。這是什麼用意?是叫我們住心一處,用意在此地。如果你要是想到,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真的是圓的。我們坐了飛機往西方去飛,中國的西方是歐洲,歐洲的西方是美國,美國的西方又跑到中國來,回來了,這西方到底在哪裡?你要這樣一懷疑,極樂世界去不成了。不能懷疑,地球是個圓的。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說西方是一種善巧方便,讓我們的心有個方向,給你定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像我們在空中飛行一樣,這個航道就一個聲音,「阿彌陀佛」,你只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到達目的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不來接引,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誰都找不到,這是一定的道理。佛絕對不欺騙人,所以決定不能懷疑。我們真的相信、真想去,這個地方太好了,真正學這部經你全都知道了,十方世界沒有一個世界能跟極樂世界相比。
極樂世界確確實實超勝一切諸佛剎土,什麼原因,前面我們讀過。這是阿彌陀佛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剎土裡面的精華,以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好的統統在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超勝一切諸佛剎土。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想出來的,是阿彌陀佛確確實實到每一個諸佛剎土裡都去考察、都去參觀、去學習。這個世界好的統統都要,不好的統統都捨掉,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精華,這很有道理。這個地方又容易去,不難,人人都有分,你只要聽到這一句名號,你就有分;你看到阿彌陀佛的佛像、接觸到這部經本,你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就有分,就有這個緣分。那去不去在乎自己,自己真信,想去,真想去,肯念佛,具備這三個條件你就成就了,你就能去了。所以,求生極樂世界不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香積佛剎香積如來用的是妙香,接引大眾、成就大眾,這個事情好,極樂世界也有。肯定法藏比丘在香積國學到這些東西,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寶香比香積國還要殊勝。極樂世界寶香普熏,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塵勞垢習,這就是煩惱、習氣,聞這個寶香自然不起。極樂萬物皆以寶香合成,無量的寶香,十方剎土裡面的好香,極樂世界統統具足。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皆顯事事無礙的法界。極樂世界有佛光、有寶香,佛光遍照,寶香普熏,我們這個世界有沒有人見過光?有沒有人聞過香?有,而且很多。特別是初學,初學佛的人心很清淨、很真誠。所以中國古德有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真誠心、歡喜心,「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就化成雲煙」,學佛就學成老油條了,這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初發心很了不起,哪一個人要把初發心永遠保持,他一定成功。時間久了就學疲了,不把它當作回事情。甚至於還有很多學佛久了就利用佛教,去欺騙初學的信徒,這是有罪過的,這罪過很重。但是這種人不少,我們在佛門這麼多年都見過。初學佛的人何以見光、聞到寶香機會多?就是他心地虔誠。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香也是隨著我們眾生的根性,我們自己的福報、智慧,聞那個香不一樣。一般,我遇到很多,聞到的香味是檀香味,但是比我們一般檀香味要濃,就是真的很好的檀香。初學的時候真有,我自己也遇到過,以後這個情形就很少了。這是什麼?這是佛菩薩的慈悲,給你有這種感應,增長你的信心,真相信,真有,真相信。不是常常叫你遇到,偶爾叫你遇到,讓你生起稀有感應的心,給你做證明。大眾在一起有同聞到的,我有一次最明顯的,是住在美國達拉斯。差不多是二十五年前,我們在一個居士家裡,晚上月光非常好,他的院子很大,院子裡面有個平台,我們在平台上喝茶、談佛法。忽然有一陣香,風吹著帶著香氣,我們有五、六個人,每個人都聞到,香氣很濃,大概有五分鐘,時間很長。我們好幾天都談這個事情,這個香從哪裡來的?自己家裡沒燒香,跟我們燒的香味道不一樣。我們這些鄰居,外國人,也沒有燒香的,從哪來的?
我在埔里跟懺雲法師,那個時候還沒有出家,在茅蓬裡做義工,初學佛,常常聞到,不是我們自己燒的香。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懺雲法師,他經驗比我豐富,他告訴我,這多半是天人,我們今天看到此地講的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這些天人。天人從這邊經過,看到你在這裡誦經、念佛、拜佛他很歡喜,他在這裡停一下,停一下,他身上的香氣。他立刻就走了,走了這香氣就沒有了。他告訴我多半是這種情形,這種情形最多。佛菩薩感應的那個香是異香,不是普通的香,你從來沒有聞過這種香味。有,不是沒有,這都是佛菩薩給你加持,讓你產生信心,斷疑生信。見到佛光亦如是,讓你以前半信半疑的心堅定了,不再疑惑。我們對佛法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信,還有一分懷疑,那還不行,這一分懷疑就是障礙。在這種情況之下,佛菩薩一定會照顧你,會有感應,讓你完全斷疑生信,佛菩薩慈悲。所以見光、聞香我們都有機會,甚至於自己本人都有這個經驗,同修們有很多人有經驗的。證明極樂世界佛光普照、寶香普熏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十三章,第四十四願,二十三章「助他成佛」,第四十四願「普等三昧願」。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念老註解裡頭說,在這一章裡頭,「從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下面的經文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皆為彼國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得殊勝法益之願」。這是一個大段落,前面從第一願「國無惡道」,一直到第四十三願「寶香普熏」,都是為極樂世界而發的;換句話,是十方世界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他們所受用到的。用我們現在話說,是為本國居民所發的,本國居民來自十方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的。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這個五願,不是為極樂世界的。是為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所得的法益,所得的功德利益,為他們發的。難得,阿彌陀佛真慈悲!我們去不去極樂世界統統都得好處。只要聽到他老人家的名號、見到佛像、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得利益,這個五願就是彌陀慈悲加持。所以是皆為,彼國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號得殊勝法益之願,後頭這個五願。
第一就是四十四願,「首第四十四,為聞名得諸三昧,至於成佛之願。逮者,及也。《易.繫辭》水火相逮。註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逮也有追的意思。據《會疏》說法,「令聞名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逮也是及時的意思,你及時就能夠得到。得到的是什麼?得到的是諸三昧,看你修哪個法門。如果我們修華嚴法門,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你就得華嚴三昧;你學《法華》,你就會得法華三昧;我們念佛求淨土,當然你就得念佛三昧。阿彌陀佛的本願。可是問題,我們學佛這麼久了,沒得到,阿彌陀佛這個願沒兌現;只要一願不兌現,願願都靠不住,這讓我們初學的人不能不懷疑。
那我們要反省,老祖宗教給我們,求學的祕訣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問題不在外頭,問題一定在自己。我們用什麼心來學佛?先要在這個地方檢點。這回頭一想,我們用的是散亂心,不是一心;我們用的是懷疑的心,不是清淨心、不是真誠心;我們縱然學佛,無論學哪部經典、哪個法門、哪個學派,都不是真正專心學習。大乘教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都沒有做到,又何況我們今天,根本都沒有,根本是儒釋道三個根。儒、道不談,佛法的根《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根,我們有沒有?沒有,十善沒做到,三皈沒做到。三皈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三皈是覺、正、淨,我們現在還是迷、邪、染,這不行。我們這一反省就明白了。阿彌陀佛發的願應該是沒問題,我們做的跟他不相應,無論修學哪個宗派都不是真幹,聽到阿彌陀佛名號沒有得到加持。也許加持是冥加,阿彌陀佛加在我們身上,我們自己沒有感覺,這個沒有感覺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業障太重,這些都是因素。我們不能說佛不靈,不可以說佛沒有加持我們,你要真幹就有感應。
《宋譯》的經文,就是《無量壽經》,「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前面《會疏》講的「令聞名人」,這《宋譯》裡面,聞名的人有了條件,不是普通人,什麼人?菩薩眾,這就有條件了。菩薩眾是哪些人?《華嚴經》上講的,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這叫菩薩眾。五十一個位次當中,初住以上的不成問題,那是法身菩薩,十信位裡頭是一般小行菩薩。這些菩薩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肯定得到這一願的加持,包括後面的四願,就是末後這五願的加持肯定得到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不用功、不能不努力。你看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就是這一願,「其中應時證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縛是繫縛,煩惱的代名詞;著是執著,著相。他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叫清淨。
「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解脫也是從比喻上說的,煩惱、習氣像繩索一樣,把我們捆綁起來,我們動彈不得,這叫繫縛。這個三昧能把捆綁我們繫縛的繩索解開,這叫解;解開煩惱習氣,我們就得自在,得自在叫脫。脫離煩惱之苦、繫縛之苦,叫離苦得樂,所以稱它為解脫三昧。「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止,放下之後就明瞭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那叫觀。觀是智慧,智慧從哪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清淨心就是止。有止、有觀,止觀不二,止觀並運,這兩樣東西要同時。只有止沒有觀,變成什麼?變成無想定,錯了,果報在無想天,第四禪無想天,只有定,沒有慧。如果只有觀沒有止也不行,有觀沒有止,在佛法叫狂慧,雖然聰明,出不了六道輪迴。因為有智慧,造業就更容易,有智慧再有大福報,麻煩可就大了。你在六道是大福德人,大福德人真的修善容易,造惡也容易。所以這都不屬於佛法,佛法裡頭講禪定是有止有觀。禪定兩個字是梵華合譯,禪是禪那,是梵語音譯的,定是中國字,禪定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實際上就是止觀,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止裡面有觀,觀裡頭有止,靜慮,慮當中有定,定當中有慮,這是佛法所說的禪定。禪定當中有境界,不是什麼都沒有。止觀無礙,這是解脫。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念佛三昧殊勝,我們雖然念佛,沒念成功,念佛三昧沒得到。得到就好了,得到,往生你就有把握了,功夫深的,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只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有淺、有深,也分為三等,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境界是相同的。用念佛的方法,等於說是修到禪宗最高的境界做得到,證明了佛所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禪能夠達到,念佛也能達到。第二等的功夫叫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得定,沒開悟。這個定的等級跟小乘、跟權教菩薩相同,最低的等級是阿羅漢。那我們就曉得,他得的定的功夫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的定功,辟支佛、菩薩、佛,沒開悟,事一心不亂。
這都很難,為什麼?事一心不亂確實見思煩惱斷了,我們凡夫,尤其生活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不容易得到。那怎麼辦?下面還有一種,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裡頭最淺的。怎麼叫成片?一天到晚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斷,無論是念或者是不念,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真的,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個我們可以做得到。把一切萬緣放下,為什麼?那些緣都是障礙我們往生的,把障礙往生的統統放下。不障礙往生的就是念佛,或者是讀經,或者是研究經教,經教只限於淨宗的典籍,就是今天講的五經一論。研究經教屬於什麼?憶佛,你看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有感應,你不必去求,緣成熟了佛自然現相給你看。你看了要有定功,什麼定功?如如不動,也不必告訴別人。那是你定功,那就是念佛三昧,你自己很清楚,你會更努力,為什麼?決定得生。見到佛就等於得到保證,你不會懷疑、不會猶豫,對這個世間不會有絲毫貪戀。在這個世間做個念佛人的好榜樣,給大家看看,將來決定得生淨土。
所以前面兩種,理一心跟事一心難,理一心要破無明,事一心要斷見思煩惱,功夫成片我們做到。功夫成片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最多,經上講的一念、十念往生,都是屬於功夫成片,他時間雖然短,他符合這個條件。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那不算,遇到有人勸他,他馬上就相信,他立刻就念佛,念到十聲的時候他就往生;他十聲是念念不中斷,淨念相繼,符合條件。這樣往生的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很僥倖,天下沒有僥倖的事情。他遇緣、相信、肯念、往生,與過去宿世的因緣有關聯,如果過去生生世世沒有種這個善根,這一生他怎麼可能會相信?他怎麼可能他就真幹?決定不可能。所以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句話,凡是像這樣念佛往生的人,這個人宿世,就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個緣一碰到,無量諸佛威神加持,讓他堅定信心、堅固願行,他真往生。蕅益大師《要解》裡頭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注意到他講淺深,不是多少,不是說佛念得多功夫就深,不是的。淺深在用心,一心專念就深,功夫就深;散亂心念,功夫就淺,懷疑的心、散亂的心,念佛當中很多妄念夾雜,那個功夫淺。念佛的時候沒有懷疑,一心專念,沒有一個妄念,那個功夫深。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深淺,從這兒決定的。
這一句,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念佛三昧,能除煩惱是現前得的利益,煩惱斷了,你的心地清涼自在,佛法裡面說你得的法喜充滿。用我們的經題來講就更容易懂了,你得到「清淨平等覺」。清淨,染污沒有了。染污第一個就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是非人我沒有了,七情五欲沒有了,所以你心清淨。平等,高下沒有了,對待一切眾生就像看阿彌陀佛一樣,你真的是覺而不迷。也就是說,念佛三昧,你要問是什麼樣子?就是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獲得了。所以,能夠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親近彌陀。
下面說,「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宋譯》謂之普遍三摩地。《唐譯》謂之平等三摩地門」。《會疏》解釋說:「若依諸師」,上面講的經論、譯文文字上都有差別,「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憬興云: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這是講你的心,也就是本經經題裡頭所說的平等。在大乘法裡頭,菩薩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個三昧就現前。你對於萬事萬物,或者講萬法,不再有分別,這是定,這就是普等三昧。雖不分別,一切法了了分明,這是什麼?慧,從定生智慧。定要不生智慧,那不是真的禪定,真正禪定決定生智慧。為什麼?止觀雙運,沒有單獨的;定慧均等,不能說有定沒有慧,不可能有這個現象。有定沒有慧,那是邪定,那不叫正定,正定決定是定慧均等。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是禪定的境界。心地雖然清淨平等,外面事情看透徹了,完全看明白了。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普等太難了,普等是誰?法身菩薩得的定。剛才講,轉末那成平等性智,末那跟意識一轉,八識全轉了;轉八識成四智,法身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我們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確實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一點都不假。
「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尊,故言為普」。平等,這裡講普等,障礙沒有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你都能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也能見到。你有能力定中供佛,你有能力定中聞法,故言為普。「平等現見無所不見,故言為等」。這是轉識成智的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他有能力,有這個定力、有這個智慧,能供佛、能聞諸佛說法。供佛是修福,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這裡說平等現見無所不見。「若約選擇本願正意」,古時候用約,現在用就,如果就選擇本願正意來說,「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普等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就這個意思。「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這才叫普,聖人能入,法身菩薩,凡人也能入。「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普等三昧確實只有念佛三昧能夠跟它相等,其他的三昧比不上它,這就說明念佛三昧的殊勝。念佛三昧就是普等三昧,在三昧當中殊勝無比。
念一佛,《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諸佛當中,特別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攝一切諸佛功德。他參訪一切諸佛剎土,禮敬供養一切諸佛如來,是他在作法藏比丘、法藏菩薩那個階段,在因地。他將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精華的、最好的依正果報,統統搬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攝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念彌陀一佛之名,就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全都念了,道理在此地。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一切剎土精華全在極樂世界。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道;換句話說,這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不能不讀、不能不學,尤其是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這個註解的本子。極樂世界原原本本就是集大成,你看經,五種原譯本裡集大成,這會集本,註也是集大成。從哪裡學到的?還不都是學法藏比丘集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之大成!真正不可思議。這個經、這個註真正稀有難逢,我們確實是太幸運了,在這一生能夠碰到,讓我們有機會在一起學習。今天在這裡學習,來日在西方世界彌陀會中我們依然在一起學習,真實殊勝無比。凡聖通入之義,只有這一門真的凡聖通入,凡夫之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得普等三昧。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這句話非常重要。
「《菩薩念佛三昧經》曰: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這個話怎麼說?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是金色的,依須彌金山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換句話說,這個人的身體就被這個山的金色好像是染了,染色了。「所以然者,山勢力故」,山有這個勢力,能夠叫近邊的都染成金色。「又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陸地上這些江河,水統統流到大海。沒有流到大海之前,這些河流的水味不一樣,味道不相同,一入大海,味道完全相同,都被大海傳染了,全都變成鹹水了。這是什麼?海水的勢力,用這個來做比喻。「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自自然然的,就像山色、水味一樣,自然,決定傳染。念阿彌陀佛,念久了就變成阿彌陀佛,真的,不是假的。
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今天我們最重要的,就要像李老師早年常常教導我們,我們要換心。我們現在的心很骯髒,垃圾桶,把這個世間污七八糟的東西全部裝在心裡,心變成垃圾桶。現在把裡頭垃圾清理乾淨,把這個心洗得乾淨,把阿彌陀佛請進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一尊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去掉,真正做到「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個做法好!心裡頭裝了阿彌陀佛,就等於心裡面所裝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在心裡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是佛心,我們的行為就是佛行,我們的言語就是佛言,你說能不成佛嗎?能不生極樂國嗎?決定得生,決定成佛,一生成就。
「《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些經論無一不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讚阿彌陀佛偈》裡面說,「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這是平等義也。「《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頭就具這三個意思,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意思非常明顯。我們今天念佛,沒有得到殊勝的感應,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沒有把握往生,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得到念佛三昧。為什麼沒有得到?我們想想,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煩惱沒有解脫。煩惱沒有解除,生死沒有度脫,我們的心不普,我們的心不能跟諸佛菩薩平等,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得念佛三昧的原因。現在我們眼前要做的,就用這一句佛號的方法,方法是一個,用這個方法清除染污、恢復清淨,用這個方法解除煩惱、脫離生死,用這個方法拓開心量,要學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普等。普等是我們原本的心量,我們的心量本來就這麼大,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小的心量?不能容忍,可憐!我們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有原因,不能包容。
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跟我們講的四德,那是稱性的,最重要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為我們顯示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這是隨緣;妙用是什麼?「隨喜功德」,妙用。隨喜裡頭成就功德,這是妙用,這個難。菩薩能恆順眾生,譬如現在人,現在人沒有遭遇過災難,他不知道人間的艱苦。從小因為享受慣了,居住在大城市裡頭,沒吃過苦頭。特別是飲食起居,浪費得多,不知道世間人還有許許多多眾生缺吃缺穿的,不知道這個苦。他浪費,在糟蹋,這造業,將來的果報就是缺吃的、缺穿的。缺吃、缺穿我們就知道,他將來縱然修得不錯,得人身,生到哪裡?生到邊地。所謂邊地,文化落後,這個地方沒有開發,還是過著原始的生活。常常有這些自然災害,旱災、水災,連農作物都損失掉,少吃少穿,要受這個苦頭,報應!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他來教導我們,我們不信;他為我們現身說法,以種種方便,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什麼?這是業障太重了!必須怎樣?必須受到災難之後他才會覺悟,沒有受到災難,這些人他覺悟不了,他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在佛菩薩心目當中,是真正可憐憫者。所以要隨順,隨順當中為他祝福,菩薩只能做到這個,幫不上忙,這業障太重。能夠看得懂的,能夠聽得明白的,這些人統統都能得度,能回頭,謙虛、恭敬的人;自以為是、傲慢的人是不會回頭的,那是要吃大苦頭。隨緣妙用。
第二個,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叫「威儀有則」。菩薩在今天教化眾生,身教擺在第一位,做給人看,言教是第二。人家沒有看到他不相信你,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出來。把什麼做出來?把十善業道做出來、把三皈五戒做出來、把五倫八德做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做樣子給人看。不是光口說的,口說說破了也沒人相信,自己得真幹,才能自度,能自度才能度人;不肯真幹的永遠不會成就,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久遠劫就成佛了,《梵網經》上佛說,他這一次到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來到我們地球示現成佛八千次了!他是來表演的,他表演得真逼真,讓我們一絲毫破綻都看不出來,那叫慈悲到極處。他所說到的全都做到了、全都兌現,如果沒有做到的他決定不會說,這是我們佛弟子應當學習的。「柔和質直」,佛表演得圓圓滿滿、淋漓盡致,心地真誠,言語、態度柔和,都是我們要學的。最後一條「代眾生苦」。你看到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作不善業,都在造地獄業,換句話說,他很快就得墮地獄。佛菩薩有憐憫心,知道他不能救還得救他。他不知道,一定等他自己墮到地獄他才曉得,他才明白哪個人是好人曾經幫助他,可惜不聽話、不能接受,他才遭這個惡報。只要能後悔、能回頭,諸佛菩薩不捨一人,佛菩薩等他回頭,慈悲到極處。所以,心量一定要拓開,拓開就是普等。這是念佛三昧裡頭含這三個意思,一定要懂。
「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只有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的意思就是底下這一句,具是,具足,這個「是」,諸佛菩薩一切三昧功德都在念佛三昧之中。「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種種三昧之名就是寶王。寶王這個名稱不容易得到,就像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如來尊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阿彌陀佛的自行化他無量功德之所成就,這不是偶然的。「三昧,即三摩地」,梵語稱三摩地,翻譯為正定,或是正受。受就是受用,正常的受用叫三摩地;換句話說,我們六道凡夫的受用,也就是享受,不正常。佛在經上講,凡夫的受用五大類,身有苦樂兩大類的受,有苦受、有樂受;心有憂喜兩種受,有憂慮、歡喜。還有一種叫捨受,捨受是什麼意思?心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個受不壞,不錯,但是怎麼樣?它不能長久,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就叫三摩地,那你就得正受。我們的捨受,叫捨受,就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時間都很短暫,保不住,幾分鐘苦樂憂喜又來了。所以,這五種受都不是正常的,這五種受統統沒有,那叫正常的,那叫正受,也叫正定。我們說享受,大家就很容易懂,苦的享受、樂的享受、憂的享受、喜的享受,這個大家就好懂,這都不是正常的。這五種受統統沒有,那叫正受,那才是正常的。
誰得到正常的?具足定慧就得到了,真正有定慧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正常,受用是正常。正常的受用不造業,他善業惡業都不造,我們佛法裡面就稱它作淨業。他沒有做善業,也沒有造惡業,他做淨業。淨業這個名字他都不落痕跡,如果還有個淨,他著了相,他就掉在五種受裡頭,他就不是正受。正受的人心裡頭一塵不染,痕跡都不著,他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造惡也不著造惡的相。他會造惡嗎?會,佛菩薩都會造惡。為什麼?教化眾生。你細細去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五十三個善知識統統都是佛再來的。你看看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恨;伐蘇蜜多女,貪戀。那是造惡業,搞貪瞋痴,菩薩也搞。用這個方法是什麼?度那些貪瞋痴的人,以毒攻毒,他是這個意思。他自己心裡有沒有?心裡沒有,只是恆順眾生,那是隨喜的妙用。我們不能學,我們學了真造業了,他不造業,厲害在這裡。不造業是他心裡頭沒有,外面在這表演,心裡頭確實沒有。所以,四攝法裡頭的「同事」是最不好學的,我們凡夫一同事馬上就造業。佛菩薩不會,他示現善行,持戒、修定不著持戒修定的相,行種種不善也不著不善的相,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真心。這才是圓滿功德,這才能教化一切眾生,沒有障礙,《華嚴》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得大圓滿。
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學?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學了,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個本事;換句話說,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學。我們今天能學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好事阿彌陀佛,壞事也是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