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九頁第四行,「六波羅蜜」,前面我們學到「忍辱」,現在接著從「精進」看起。
精進也有三種,「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斷是斷煩惱,要認真努力去做這樁事情。煩惱很多,大乘裡面常說八萬四千煩惱,也叫八萬四千塵勞,塵勞也就是煩惱的意思。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大類叫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看錯了,不是事實真相,想錯了;想錯了是思煩惱,看錯了是見煩惱,合起來叫見思。大乘教裡面,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它分成五大類,見解錯誤有五大類,思想上錯誤也有五大類,通常這也叫做十種煩惱,十煩惱就是講見思。見煩惱裡面第一個身見。六道眾生,哪一個眾生不把這個身當作我?佛說這是頭一個錯誤見解,身不是我。這個奇怪,身怎麼不是我?身不是我,誰是我?能夠思想的是我,西方有些哲學家這個說法,比執著身是我進步了一點。但實際上還不是,能思想的也不是我。學佛,頭一個要破身見,進一步要破我見,一定要知道,六道裡頭沒有我,十法界裡頭也沒有我。如果明心見性了,我就出現了,這真的我就找到了。前面我們也曾經學過,法身有我,般若有我,解脫也有我,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自性的三德,也稱為三德祕藏。祕不是祕密,是深密,甚至於十法界的眾生都不知道。接受大乘的教誨,我們知道有這樁事情,沒有證得,一定要見性才能證得?
見性,怎麼才能見性?那就是此地所講的精進的斷德,我們要認真把煩惱斷掉。斷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總以為身是我。身確實不是我,為什麼?身有生死,身是有生有滅,我是不生不滅。如果你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執著身是我了。身不是我是什麼?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用這個比喻來說。假使我們把身看作是我,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同樣一個道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可以常常換的。衣服常常換,身體也常常換。要知道,我們在六道裡頭不知道多少劫,這不能用年來算,時間太長了,六道,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歷過。我們在六道裡頭換了多少身體,自己不知道,可是現在有個方法可以知道。最近這半個世紀來,西方人很會做催眠的工作,這些心理醫生,都用催眠這個手段讓這個人回到過去生中,你的前世。有人前世是人,當然有身體,不是現在這個身體,你已經換了個身體;有人前生是畜生,畜生也有身體,換了;有人前生是天人,天人也有身體;餓鬼、地獄都有身體。所以在六道裡頭,身體常常換的,不是一種,這一定要知道。
什麼是我?這大家都知道,應該靈魂是我,有很多人這樣稱法。靈魂是不是真的是我?不能說不是,也不能說是。投胎確確實實是靈魂去投胎,但是把它稱作靈魂實在不妥當,為什麼?它不靈。它如果要靈,投胎一定投在好地方,怎麼會跑到三惡道去?在人間,一定選擇大富大貴人家,那多享福,怎麼會墮落一個貧窮家庭裡面去?出生就要受苦受難。所以那個魂不靈。佛法裡面叫這個魂,迷,迷魂,不靈!孔老夫子稱魂為遊魂,意思也很好,因為魂它不穩定。它的活動範圍非常大,而且也非常快速,因為它沒有物質的身體,它到哪裡都沒有障礙。所以有聰明人,這個境界好,不投胎。那要修功夫,修得能夠不去投胎。生到哪裡去?生到無色界天去,無色界天沒有身體,所以自在。這種思想在老子就看出來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這本書裡面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他說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個身體,沒有身體多好,沒有身體多自在!你看老子就有無色界天的那個概念。一切法從心想生,常常想著我不要這個身體,他就會到無色界天去。那就是底下我們講的禪定,修無想定就到無想天,修四空定就到四空天。四空天裡面沒有物質現象,只有精神現象,我們一般人稱為靈界,他只有意識存在,他沒有肉體。這是二十八層天?面最高的一層。
所以我們肯定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它是個工具。古大德常說借假修真,什麼是假的?身體是假的,這個工具很好,我們借這個工具修真的。工具是假的,可是我們能修真的。能不能修成功?能,修成功的人很多。你看,借這個身體把見思煩惱斷了,他修成阿羅漢,他能修成菩薩,他能修成極樂世界,這個好!在世間法裡面,他能夠修成聖人、修成賢人,在道教裡面他能夠修成神仙,在佛法裡面他能修成佛菩薩,好!這個工具非常妥善的去用它,有很好的成就。如果用這個身體去造業,那就不值得了,用這個身體去造貪瞋痴慢,將來的果報就在三惡道。所以,我們要善用這個工具,不要錯用了它。用它來修十善,用它來修四無量心,用它斷煩惱、斷習氣,要懂這個道理。
見思煩惱斷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不是身體,身體不要了,佛法叫神識,一般人叫靈魂,叫神識。實在的給你說,這個應該稱之為本性,老祖宗說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才真正是自己,本性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無染。你看惠能大師明心見性,告訴我們本性是什麼樣子,他講了五句話,都是說的本性。第一句,本性「本自清淨」,第二句「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是真的是我,不是假的;本性「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具足些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出來了,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第一個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第二個是德能,第三個是相好,這三樣把所有全部都包括在裡頭,一樣都不缺,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第四句說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禪定,自性本定。是真心,從來沒有動過,本無動搖,真心。最後一句「能生萬法」,宇宙是它生的,萬法是它生的,我也是它生的,一切眾生全是它生的。能生能現的本性是一個,所生所現是宇宙、是萬法、是眾生,包括我在內,是所生所現。
我們自己很不幸,一念不覺,迷了,迷了本性。這一迷,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就出現了一個妄心。本性是真心,一念不覺的時候就產生個妄心,妄心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也叫做煩惱。起心動念叫根本無明,分別叫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它多,太多了,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我們要知道,真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是妄心,不是真心。用妄心,我們的環境就變成六道輪迴;用真心,我們的環境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那是用真心。所以,外面境界是跟著念頭轉,我們念頭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經上大家常常念到的,「心淨則佛土淨」;換句話說,心淨,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心要是染污,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是染污。由此可知修心重要!修行,心是行的根本,要從根本起修。要從根本修,首先就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很重要,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不迷了。不清楚、不明白,我們迷在其中,所以把很多事情看錯了、想錯了、講錯了、做錯了,惹來很多麻煩,這些麻煩很冤枉。
麻煩都不是真的,就像作惡夢一樣,作惡夢恐怖,嚇得一身冷汗,醒過來,原來是一場夢。我們在六道就是作惡夢。修學大乘就是幫助我們醒過來,從這個夢中醒過來,就得自在了。所有大乘經都是這麼個宗旨,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也不例外,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現前居住的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真相。你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想到極樂世界去看看。移民到極樂世界去,好!極樂世界沒有災難,極樂世界沒有苦。這個世間太苦了,離苦得樂,就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要把這邊煩惱、習氣、憂慮統統放下,連親情都得放下。全放下就成佛了,放下了一大半那是菩薩。成佛那個功夫不是別的,全在放下。可是放下之前,要先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那叫看破,看破就真的放下了。說我看破了,放不下!沒看破,肯定沒看破。看破的,放下不要人勸,自然放下,這一點很重要。是不是真看破了,完全看你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你就真看破了;還有一些沒放下,那你就全都沒看破。所以,斷是從斷煩惱這方面精進,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就說的這個意思。
第二「修精進」,修是修善。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要精進,這是修精進。我們知道從哪裡修起?決定要知道根本,如果根本疏忽了,從枝葉上精進,精進一輩子,到最後沒有成果。這什麼原因?我們看錯了,我們看一棵大樹,沒看到根,沒看到本,我們在枝葉上下功夫,結果不能成就,不能開花、不能結果。一定要從根!根是什麼?根在佛法講是戒律,本是禪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是花果。今天我們要真學,我們知道四個根。儒釋道是我們傳統文化,這是全人類的古文明,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我們離苦得樂。這四個根本,三個是屬於德行,《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修不行,不修你沒有立足點,你怎麼會有成就?這三個根紮下去,等於說好比你有聖賢的種子了,你有了種子。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它能給你做增上緣,你要沒有它,雖有種子,你缺少這個增上緣你不能夠生長。我有種子,我沒有土地,我沒有肥料,我沒有水分,這個種子永遠生不起來。
這個增上緣是什麼?增上緣就是文字,文言文。中國傳統的東西是用文言文寫的,佛經也是文言文寫的。為什麼用這種文字?這種文字它叫文言,它不是語言,語言常常會變,文言永遠不變。所以這個工具能夠傳承世世代代祖宗、聖賢的智慧、德能、方法、經驗,用這個手段傳下來。你要會了,如同跟古聖先賢面對面談話,他傳授你不會傳授錯;你要不懂,那一定要隔一層,要找個人給你翻譯,翻譯對不對不知道,很難保證。你吃的東西不是原味,別人吃了吐給你、餵你,不是味道了。所以,一定要學文言文。文言文不難,我常說,如果從小學起,大概十歲就能寫很好的文言文的文章,十歲小朋友,小學生,這真的,不是假的。我想你們同學如果有心,去蒐集、去找,找民國初年、民國十幾年左右,小學的學生作文。你看看那個時候十歲左右小朋友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都寫不出來。可見得這個事情不難!難在什麼?難在我們不肯學,這叫真難;肯學不難,不肯學就真難。這是重要的一個手段,這是工具,你不能沒有。你有這個工具,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典籍,這些寶,你就得到受用。文言文是一把鑰匙,你可以打開,統統你都能夠吸收。你要不懂就沒辦法了,送給你,門打不開,進不去,得不到受用。所以,三個根加?一個文言文,我們的修精進要從這裡紮根,從這個地方修起。
要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有一部書叫《國學治要》。祖宗慈悲,祖宗對後人愛護備至,這是清朝末年一些專家學者從《四庫》裡選擇的精華。這個理念來自《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它的目的是治國,它屬於政治。《國學治要》這個治雖是一樣的字,解釋不一樣,它不是治國,它是治學,是做學問,叫《國學治要》,指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量這麼大,從哪裡讀起?你就從《治要》讀起。《治要》不長,總共只有八本,這個東西讀完之後,你對於《四庫》就有個大概的了解。你認識它了,你會很愛它,然後你想學某一個部門,你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十年你就是這一科裡頭的專家。它分的科分得很多,大科是四種,經、史、子、集,每一科裡面細分都有幾十種。主要的教學宗旨,都把人回歸到聖賢地位,所以讀書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我想做聖人,我想做賢人。為什麼學佛?我想作菩薩,我想作佛。諸位要知道,印度人稱佛,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菩薩,中國人稱賢人,佛菩薩就是聖賢。不過印度的標準比中國高,印度人稱佛必須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菩薩必須放下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他有,中國聖賢沒有這麼嚴格的條件。我們先得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修什麼就知道了。一定要知道從根本修,根本不?,這個地方精進兩個字談不上,先有根本。
有了,第三個「求化精進」。化是什麼?教化眾生。求,求誰?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求別人你會失望。中國古大德告訴我們,天下的難事有兩種,第一個是登天難,第二個求人難。所以不要求人,求自己。自己要發菩提心,要發大悲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法講的大菩提心。你有智慧、你有德能、你有方法,你要幫助苦難眾生,他們在六道裡頭很苦,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苦海,脫離苦海。一般人講,我們要提升,提升到天道,天比人樂。實際上,天道還不是真的樂,為什麼?他還有輪迴、還有生死。最好幫助他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為什麼?他就脫離生死輪迴了。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你看從染污,離開染污生到淨土,心淨則佛土淨。這不是彌陀的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彌陀淨土是真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跟阿彌陀佛比那差很遠。可是我們要想生阿彌陀佛的淨土,比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容易,容易太多了。阿彌陀佛的淨土只需要三個條件,你相信、你想去、你肯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沒那麼簡單,你要把見思煩惱都斷盡,你就生了,見思煩惱沒斷盡去不了。
斷見思煩惱可難了!見煩惱當中,你們想想看,身見好斷嗎?邊見好斷嗎?邊見是二邊,就是對立。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全是對立的,我跟人就是對立的。不容易!這個錯誤的見解,無量劫來已經養成習慣,想斷斷不了。再成見,我們自己主觀觀念很深,都認為自己所想的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主觀觀念。見取見,果上的成見,戒取見,因上的成見,全都錯了。還有一些邪知邪見。難,真難!這個東西統統斷掉之後,在小乘才證得初果。初果我們稱他作小小聖人,小聖,小小聖。但是你要知道,這小小聖雖然不大,他很了不起。他雖然沒有離開六道,他永遠不墮三惡道,他不會造三惡道的業,這一點就了不起。佛在大經裡頭告訴我們,這些人,就是小聖,初果,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超越了,他就畢業了,就脫離六道輪迴。他到四聖法界去了,就是到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阿羅漢才有資格。所以不容易!一生不能成就,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他才能成就。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個七次往來多少時間?沒法子計算。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方法簡單容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比釋迦牟尼佛這個淨土不知道好多少倍,簡直不能比。所以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勸我們往生四聖法界。這是佛的真實慈悲,這不是假的。
我們求度化眾生,要精進努力修學法門。在現前,大家都曉得,社會動亂,地球災變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學哪個法門?我學了六十一年,講經講了五十四年,我這個累積的幾十年的經驗,我選擇這部《無量壽經》,選擇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就在這一門求精進。一年講一部,這一部大概需要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大概要三百多天。一門深入就是精進,精就是不雜、不亂,我就學一樣,一切法門我就學一樣,這叫精;進是天天進步,絕無退轉。大家能看見,我講這個,一遍跟一遍不一樣。這個經去年講了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淨土大經解演義》,是我們第一遍講的。這是第二遍,第二遍我們把科判加進去,稱為《大經科註》,註解還是黃念祖的註解。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真信、真願,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值得,沒浪費時間,沒浪費精力,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條路決定走成功。求化精進。精進是度懈怠的,懈怠就是懶惰。我們天天在一起分享,天天要讀經,而且要很細去讀,字字句句去推敲。不用心意識,字字句句裡頭都有新的悟處,都有新的解釋。所以它是活的,經是活的,註解也是活的。
第五叫禪定,這個地方寫得很簡單,身口意,「身定、口定、意定」,也不能說它錯,三業都定下來了,都定在一處。禪定實在講,就是大乘裡面講的止觀。禪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靜慮,靜是安靜的靜,慮,就是他有思惟,它不是死的。教下翻作止觀,止就是靜,就是定的意思;觀,它裡面有智慧,他對於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禪定。所以,禪定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呆板的。《華嚴經》裡面,鬻香長者是修禪定的,我們看它的經文,他在哪裡修?在市廛。市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百貨公司,大規模的市場,在這裡頭什麼東西都可以買到,這是最熱鬧的地方。他在那裡修禪定,在逛市場,逛市場修禪定。逛市場,你看得清清楚楚那是觀,看了怎麼樣?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是定。止跟觀是同時修,止中有觀,觀中有止,這叫真修禪定。
什麼人修?得有功夫的人,你看這個排列的順序,它在第五。大乘裡面說,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前面四種都是屬於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智慧是後面的般若。智慧開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前頭四個全是戒律,沒有前面的功夫哪來的禪定!我們今天眼見色,動心了,生煩惱了,起貪瞋痴慢,耳聽聲音也是的,都起心動念。一接觸心就亂掉了,就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就做不了主,這就叫六道凡夫。真正修行人,自己能做得了主,身接觸,不生煩惱,不起心、不動念,不生煩惱;口言談,意起心動念,到不起心不動念,這真的定了。不起心、不動念怎麼還會說話?這種身口意三定,誰在那裡表演?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表演。
釋迦牟尼佛每天早晨起來,一般生活習慣坐禪,然後起來。早晨,要到城裡去托缽,回來之後大家再一起吃飯。托缽有托缽的規矩,也是教化眾生,做榜樣給眾生看。托來的東西,不是托來隨便就吃,不是的。要回到團體,大家把托來的東西會集在一起,分而食之,這平等。我托的菜飯不錯,他托的就比我差遠了,那我就很享受,他看到就很難過。飯合在一起,大家分而食之,沒有話說了,真平等!給諸位說,真共產!所以你托來的東西不是自己吃,回來之後混了大家一起分。所以叫一缽千家飯,這是事實。你看當年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統統都出去托缽,這一千多人,回來之後飯菜統統混合在一起,隨便哪個拿一碗都是千家飯。知道這一缽是千家飯,怎麼能不感恩?得來不容易,多少人辛苦、多少人忙碌才有這碗飯,知道感恩。這都是教化眾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那佛陀,佛陀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高明到極處!所以他表現的是什麼?身定、口定、意定。口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怎麼叫定?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什麼?因為意定,意裡頭,佛沒有起心、沒動念。不像我們,我們說話先得想想這個話怎麼說法,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你是有說而說。佛不起心動念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所以他三業清淨,全在定中。八相成道是自性本定自然的流露,誰能在八相成道上看出釋迦牟尼佛是在定中?大乘教裡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象。龍沒見過,象見過,你看大象那個樣子就像在定中,走路也像在定中,慢吞吞的,一步一步,非常穩重,站在那個地方也穩重。從大象,你細心觀察,牠在定中。所以用牠做比喻,諸佛菩薩就像龍象一樣,行住坐臥全在定中。我們就曉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定中,與講經說法、教學表法,你看一點衝突都沒有,全在定中。這是真的定,活活潑潑的定,成就無量功德的大定。不是一入定什麼事情不能做了,那個不行,那是小定,剛剛初學,一出定,妄念就起來了,入定的時候沒有,出定的時候就有了。這個定不能辦事,不能度化眾生。度化眾生,動中、不動都在定中,這才能辦事。
後面,得禪定之後就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般若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惠能大師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一個具足的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學來的,知識是學來的,知識是從外頭來的,智慧是從內心生的。內心裡頭靈明覺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無所不知?因為一切法是從自性生出來的,自性現出來的,自性能現能生,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它當然知道。現在這樁事情科學家發現了,科學家在研究報告裡頭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就好像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網。這個網非常密,遍法界虛空界,任何一點觸動它,整個電網都知道,真的是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像我們的身體,身體任何一個部位,你用針刺一下,全身都能感覺到,而且也清清楚楚的這刺在哪個地方。這是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聽起來很恐怖,為什麼?沒有隱私的了,統統暴露在外面。只有什麼人不知道?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為什麼?他的機器出故障了。信息送到了,你沒有反應,你的機器有問題,壞了。如果你這個機器沒有問題,遍法界虛空界,人家起心動念你知道。我們身體也有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人家也知道,知道這個物質的波動現象,就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心裡在?什麼,全知道,沒有一樣可以瞞過人的。
諸佛菩薩他們靈明極致,再小的微微的一動他統統明瞭。所以妙覺如來住在常寂光,他三種現象都沒有,但是這三種現象他都能變現,能生萬法。他為什麼會變現?因為眾生有感,收到眾生的信息,眾生需要他幫助,他馬上就來了,他就能現身,他就能說法。現身是什麼?就能夠出生物質現象;他能給你說法,說明他能夠現精神現象。雖然現一切現象,他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依然在定中。相怎麼來的?是我們有感,他自然有應。我們感,有心,他應,無心,無心能應。這樁事情,日本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我們看到了,水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對著這一瓶水,告訴這個水,我喜歡你、我愛你,把這個信息傳給它。然後把它放在冰箱裡頭,攝氏零下五度,它就結冰。把它拿出來放在顯微鏡裡面,就看到雪花,這個花非常之美。我們走廊上有很多照片,諸位可以看到。如果傳一個反面的信息,你對這個水說,我討厭你、我恨你、不喜歡你,它的反應,結晶那個雪花就很難看。真懂得人的意思!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自然的反應。
所以我們知道,妙覺如來住常寂光,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禪定當中生的智慧,這不可思議。所以諸佛如來,再包括法身大士,就是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有能力跟十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些人多,多到沒有辦法去計算,我們起心動念全知道,不是一個二個,無量、無邊、無數的佛菩薩全知道。你說可怕不可怕?你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還敢動個壞念頭嗎?還敢做壞事嗎?自然不敢了,做錯事情怎麼好意思跟這些人見面?所以,應該斷惡修善,應該常念佛菩薩,跟佛菩薩做朋友,好!佛菩薩靠得住,現在人都靠不住,只有佛菩薩靠得住,佛菩薩不會變心。只有佛菩薩是真的,我們要相信。
我們看般若裡面講的三種智慧,第一種「生空智,觀察一切眾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這叫生空智。確確實實,一切眾生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體。不是這個身,身太粗了,就是你執著有個我的那個念頭。那個念頭在佛法講,是阿賴耶識的第七識末那,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意根裡頭頭一個就是我見,執著有個我,我是從這兒來的。末那識可以說是四樣東西組成的,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四樣東西,大乘教裡講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愛是貪,我見就是我執,我愛是貪,我痴是貪瞋痴的痴,愚痴,我慢是瞋,傲慢是屬於瞋恚。所以,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與生俱來,你只要一迷,一念不覺,就會出現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反面是什麼?反面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一切善法都從這裡生出來的。那是什麼?覺悟的時候,覺悟,三毒就變成三善根;迷了,三善根就變成三毒。三毒跟三善根是一體,迷悟所起不同的作用,這個我們要知道。所以首先要曉得,我們六根接觸境界全是幻相,不是真實。別認真,認真就生煩惱,要把它看破。
第二個「法空智」。法是講一切法,生是講一切眾生。法比一切眾生大,範圍非常大,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包括虛空無量無邊的世界,都稱之為法。一切法全是緣起,因緣聚會現起這個現象,它自性是空的,叫緣起性空,它不是真的。緣起性空包括極樂世界,包括諸佛的剎土,包括諸佛相好光明,無一不是緣起的。緣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所以說性空。這個教你認識萬法、認識眾生,眾生主要是講有情眾生。廣義的來說,緣起跟眾生就不分別了,因為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緣和合也叫緣起。所以通常講生空,偏重在有情眾生,法空偏在無情的眾生,就是器世間,佛法講器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全都是眾緣和合而現的幻相,當體即空,皆不可得。
第三個,「一切智智」,這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也叫一切種智。這是術語。「三種智中之一切智,混聲聞緣覺之智,故為分別彼一切智,而名佛智為一切智智。」《大日經疏》第一卷說,「梵云」,梵語「薩婆若那」,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這些佛門專用的術語,這些術語為了教學方便而習用的,了解這些術語的意思,佛講經就方便多了,不必時常做詳細的解釋。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個三種。一般說,一切智知法空相,萬法皆空,這屬於一切智。道種智是知法的現象,道是道理、是方法,種是種種,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每一樣東西它都有個道理在。這叫道種智,道種智指現象。要用哲學的名詞來說,一切智是指本體,道種智是指現象,這個比較難。
一切智,阿羅漢就能證得,阿羅漢知一切法空;但是這些有,形形色色的,為什麼會有,他不知道。反正他知道這一切現象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統統能放下,他有這種智慧。你要問他,這個東西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他不知道。菩薩知道,菩薩知道道種智,每種現象菩薩都知道。一切種智、道種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這是佛的智慧,圓融的智慧、圓滿的智慧。這些都是屬於般若智慧。我們講智慧有大小,這是習慣上講的,佛的智慧大,圓滿的智慧。聲聞緣覺之智就是一切智,故為分別彼一切智,稱佛智為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這是密宗裡頭主要的一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智是從梵語薩婆若那翻過來的。現在稱為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也,智慧裡頭的真智。又一切智智是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就是你真的知道,真的知道是你親證的。你沒有親證,我們今天知是見聞之知,我們在文字裡面看到的,或者聽別人講的,這些智慧在現在的言語裡面稱之為知識。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知識是學來的,智慧是從定中發起的,不是學來的。這三種智全是從定中發的,見思煩惱斷了,一切智現前;塵沙煩惱斷了,道種智現前;無明煩惱斷了,一切種智現前。我們就曉得,自性裡這三種智慧為什麼沒有了?是有三種障礙把它障住了;無明障礙一切種智,塵沙煩惱障礙了道種智,見思煩惱障礙了一切智。這三種煩惱放下了,自性裡這三種智慧就現前。它是本有的,它不是外來的,只要障礙除掉,自性裡本有的功德統統現前。
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從惠能大師身上看到。大家都知道,惠能大師得法的時候很年輕,二十四歲。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開悟之後他什麼都通,一切大乘經,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不是普通的講法,他能夠講給你聽,讓你聽了開悟,這個本事不可思議!叫人開悟,那就叫人成菩薩、成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這就說明他的智慧從哪來的?他的辯才從哪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佛說了,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只是你有障礙,你把障礙去掉了它就現前,佛給我們說真話。不要去多求,多學愈學愈糟糕。為什麼?學的東西你的思想太亂了,你的心不清淨、不純,搞亂了,你只有知識,沒有智慧。學得很拉雜、很多,你的知識很豐富,智慧沒有。如果你一生只學一樣東西,你心很清淨,心定的,一點都不亂。定到一定的程度,自性裡智慧就顯示出來。自性智慧顯露出來,你沒有學過的東西全知道了,別人不問你,不知道,一問全問出來了。所以大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沒有人問你,無知,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問的時候什麼都問得出來,你只要問,隨口就給你解釋,就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了,那叫真實智慧。所以智慧一開,一切全通了。
我們在《壇經》裡看到一個明顯的例子,法達禪師學《法華經》,讀《法華經》三千遍,讀得滾瓜爛熟了。到曹溪去參訪六祖大師,見面的時候禮拜,頭沒著地。所以他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你的胸中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什麼值得你驕傲?他就說了,讀《法華》三千遍。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你看他讀《法華經》三千遍,這都是人的習氣。六祖就問他,佛在《法華經》裡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告訴他,《法華經》我沒聽過,我不知道講些什麼,你念給我聽聽。念了三千遍都會背了,你背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第二品是「方便品」,六祖告訴他,行了,別再念了,我全明白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再拜,頭就著地了。這告訴我們什麼?一通一切都通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相信,龍樹菩薩,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現在印度,是個初地菩薩。別教的初地就是圓教的初住,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在這個階層上,跟六祖惠能一樣。他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誰有這個能力?這一部《大藏經》三個月能通。如果我們看了惠能大師應對法達禪師的,我們就相信了,一部經不必看完,看幾章全懂了,後頭就不要看了。有這種本事,一部經看二、三頁,一部《大藏經》三個月綽綽有餘,真能夠全都明瞭。看到個十幾、二十遍,我就相信看幾個字就完全明白了,哪裡要逐字逐句去看?不需要。世尊講《法華》八年,結集這麼一部經典,那是八年所講的精華,字字句句無量義,能大師只聽了兩品,全都通達了。這告訴我們,學佛要怎麼個學法,這個學法是對的,省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讀經是持戒、是修定,一門深入是持戒,長時薰修是修定。你一定先得三昧,這個三昧是法華三昧;得三昧之後,若干年肯定開悟,你悟入的就是法華境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在大乘教才能找出一條出路。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一多不二,一法通一切法通。
我們再把下面這幾句念下去。「又謂一切智智,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用虛空來比喻,沒有一切分別,虛空是平等的。「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再以大地做比喻,大地上所有一切眾生,動物、植物、礦物,都要依靠大地。大地對一切眾生平等對待,沒有厚此薄彼。「又如火界,燒一切無智之薪」,薪是柴火。現在的火燒山林,這種現象我們常常在信息裡面看到。大面積的山火,那很可怕,整個森林全燒完了。這些年來,很多地方產生這個現象。我住在澳洲,澳洲幾乎像這種山火很少中斷,這個地方滅了,那個地方又生了。澳洲這個地方缺乏水資源,氣候乾燥,森林很容易被火燒了。「又如風界,除去一切諸煩惱之塵」,把煩惱比喻作塵,風吹把它吹掉了。「又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這是用這些東西做比喻。
「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下頭有解釋,「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自心是自己的真心,中國古時候講是人的良心,人人都有個良心。現在良心沒有了。良心為什麼沒有了?被欲望給吞掉了,被貪瞋痴慢吃掉了,良心沒了。《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就是良心,那個不是學來的。孟夫子所謂「人皆有惻隱之心」,看到別人受苦受難,自自然然就去幫助他,憐憫心生起來了,憐憫是良心。「大悲為根」,慈悲是自性的性德,憐憫一切眾生是悲心,「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苦,與眾生樂。「方便為究竟者」,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是最恰當的方法。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方法,很多,在某種狀況之下,這個方法最適合、最恰當,這就叫方便。所以方便,究竟就是圓滿,方便才能達到圓滿。「為一切智智之果」,這是智慧的果報,果是什麼?果是拔眾生苦,與眾生樂,這是真實智慧,是如來與法身菩薩的智慧,「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
「《仁王經》中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自性裡頭的本有的智慧,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而自性清淨心在我們經題上也是擺在第一,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報告也是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無論我們在哪一道,縱然墮到阿鼻地獄,自性還是清淨,決定沒有被染污,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眾生跟佛沒有差別,惠能大師講的這五句話,佛有,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現在煩惱習氣太重,完全迷失了,雖有,它不起作用。但是並沒有遺失,只要我們回頭、我們覺悟,特別是如果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性裡的智慧很快就現前。到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我們的煩惱業障就消了一大半。怎麼消掉的?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首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業障就消了很多,你的煩惱就斷了很多;換句話說,你的智慧德能就浮起來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很容易開悟,道理在此地。在這個地方煩惱、業障太重,很不容易消除掉。所以,本覺性就是此地所講的一切智智,也就是這個大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種智,是一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把六波羅蜜簡單的介紹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