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五頁第二行:

  「二、報身,如來名盧舍那,譯為光明遍照,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三、應身,如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佛,「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就是感應見之。這是通常我們說的三身。法身的意思,法身稱毘盧遮那,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這是理體,它沒有現象。但是報身就有現象,你看光明遍照,盧舍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他的智慧遍照法界,他的慈悲包含法界,它有這個意思在裡頭。初地以上菩薩就能夠見他,這個地方講菩薩的位次統統是講別教,如果是圓教,那初住以上。《華嚴》是圓教,圓教初住他斷證的功夫跟別教初地平等,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別教是初地菩薩,圓教初住就證得。

  報身住報土,實報莊嚴土,在中國大乘教裡面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有能力生實報土。生實報土你就見到盧舍那如來,實報土裡頭稱為盧舍那。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法界裡面,他們見不到盧舍那,盧舍那他見不到。十法界裡面見到的佛都是應化身,見不到報身,見不到法身。應身這是應化,眾生有感,佛就現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這是六道十法界裡面所見到的。在四聖法界裡面見佛很普遍,因為人心地清淨,能感得佛現相。六道裡面眾生業障習氣很重,見佛就比較困難,不是見不到,心地清淨真誠也能夠感得佛菩薩化身,能見到。

  第四種叫化身,「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時間很短,你見到之後就不見了。我們在前面舉這個事實的例子,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他是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走路大概要走兩年多的樣子。所以這麼長的時間、這麼遠的距離,難免不生病,路途上確實生過兩次病,在曠野連村莊都沒有,自己病倒了。這個時候有個乞丐來照顧他,跟他住了十幾天一直到病養好,老和尚繼續去朝五台,這個乞丐就走了。第二次生病又遇到,又是他,也是得他的照顧,老和尚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老和尚,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他名字叫文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我就住在五台山,五台山的人都認識我,你到那邊去問他們都知道。老和尚到五台山拜了文殊菩薩,頭一樁大事就是找這個乞丐,兩次救命,沒人曉得。結果以後有個出家人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恍然大悟。那叫化身,化身就是事情辦完就不見了,照顧他生病,需要幾天的時間他就住幾天,完了就沒有了。還有小的事情,幾句話就把你解決了,講完之後,也不過就十幾二十分鐘,他就走了,走了再找不到,不見了,這都是化身。佛菩薩化身這些事時有所聞,我們聽得很多,真的來幫助你解決問題。當然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真誠心,如果沒有真誠心就沒有感應。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真誠心能感動諸佛菩薩。學佛一定要用真誠心,把其他那些妄念、疑惑、雜念統統要排除掉,一定讓自己的清淨心現前,這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

  第五叫「等流身」,我們比較少聽說,這是密宗裡頭所立的,顯教裡頭講三身,密宗說四身。「佛身示現為與人天鬼畜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這叫等流。等流就是什麼?現同樣的身。顯教有沒有?有,顯教沒有把它分出來,就在應身跟化身裡面,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跟他同類身,密宗是另外再立一個身,所以這兩個確實可以合併在一起。「今經則佛於一身」,我們看到法藏比丘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他就有能力「現無量種種之身」,能夠讓一切眾生各各得見,見佛、聽佛說法、跟佛有接觸,利益之大不可思議。在我們這個經下品裡面就會講到,為什麼見佛聞名有那麼大的功德。這個道理要不清楚,我們就懷疑,我們對他沒有信心;理講清楚、講明白,我們信心就生起來了,才能得真實利益。念老末後這一句說,「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

  上面這是「讚佛」,這是法藏比丘對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讚歎。下面這是「發願。法藏比丘於歎佛功德後,隨即發起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願攝佛土就是興建道場。「普利眾生,速成正覺」,建這個道場幹什麼?幫助一切眾生很快就能成佛,這個地方成正覺就是成佛。「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這個願不能不發,因為佛土是大願、大行、大志、大慈功德之所成就,法藏比丘要不具足這四個條件,就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所以是功德之所成就。現代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念力不可思議。願力就是念力,念力圓滿它會現相,它會變成我們所謂的真實,你看得見的、你摸得著的這個世間存在你面前。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諸位要知道,是釋迦牟尼佛的願力,再加上我們眾生的業力,成就這個世間。為什麼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阿彌陀佛也是自己的願力,加上眾生的業力,這麼多眾生帶業往生去的,不也是加上眾生的業力嗎?是一樣沒錯。不過這裡頭還有一種不一樣的,一樣裡頭還有不一樣,不一樣的,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聞名,多半都是先聞名去的,到極樂世界才見佛、才聞法、才接觸到,那個我們不必說。他那個聞名功德不可思議,聞名裡頭決定是包含思跟修,聞思修。所以他的條件,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能錯會意思。菩提心是什麼?簡單的說,真相信,真願意去,真肯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奉行什麼?教我們一心專念。

  大勢至菩薩他所教給我們的就是標準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說得更簡單、更容易懂,覺明妙行菩薩,這是個居士,志同道合八個人在一起念佛,八個都往生。他們怎麼修法?真信切願沒話說,他們念佛的功夫守住三個原則,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句話實在講,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八個字,「都攝六根」,不懷疑、不夾雜是都攝六根,後面「淨念相繼」是不間斷,念佛人只要把這個原則抓住,你就決定得生。在念佛過程當中聲聲佛號,經論裡頭都說,「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沒人相信,為什麼?沒看見過。真的,真有這麼大的功德,而且就在眼前。你為什麼沒有感覺?是因為你信心不純,念佛夾雜,所以沒有感應,感應很弱你沒覺察到。如果你真心真信,一點懷疑沒有,念佛決定沒有夾雜,感應就非常明顯。所以問題不在經教,不在佛菩薩,全在自己,自己錯在哪裡真的不知道,連改過的機會都沒有,我們真誠心不夠。如果是真心念佛,淨宗裡面常說,業障不要消自己沒了,煩惱不須斷,就在聲聲阿彌陀佛裡面融化掉,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到後面這些問題統統都會講到。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這非常重要一樁事情。

  「如《普賢行願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一切諸佛,每尊佛一起來給我們說阿彌陀佛的功德,說多長的時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的在說,說不完。「若欲成就此功德門」,阿彌陀佛、盧舍那佛這麼大的功德,這樣殊勝的功德,我們也想得到。你怎麼才能得到?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你就應當「修十種廣大行願」,這十種廣大行願就是普賢十大願王,要求成就圓滿的淨土,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十大大願王,這一點都不錯。我們今天說是不懷疑、不夾雜,老實念佛,十大願王沒表現出來,所以不相應。十大願王沒有表現出來說明什麼?說明你沒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肯定做出來,他的心行就是普賢十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太多,濃縮成十願,就是普賢十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境界,經文裡頭講得非常明顯,第二品就是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那是什麼?所有往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在極樂世界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把這樁事情疏忽掉!

  「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靈峰蕅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啟願」,你對阿彌陀佛不信,對極樂世界不信,往生的念頭生不起來,親近的願望生不起來。必須對老師、對學習的環境真正了解、真正的清楚,你的心才真發得出來。「非願不足導行」,沒有願你的行是散亂的,願就是行的指南,就是行的方向,行的目標,願多重要!這個願引導你到哪裡去?引導你成就無上菩提。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蕅益大師又說非信不足啟願,沒辦法發願,非願不足導行。「清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四句話講得真好。「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佛,「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菩薩願,就是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就是十大願王,不能不先發願。

  「下段為願求自覺覺他之德。為覺他故,首須覺己」,自己不覺,怎麼能覺他?菩薩沒有自私自利。後頭這兩句在這裡給我們做總結,「求自覺者,端為覺他」,我現在求成佛道,為的什麼?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別人。我不成佛道,我不能幫助等覺菩薩,成佛道之後就統統都能幫助,上自等覺,下至阿鼻地獄。我們接著看下面這首偈子「發願」,「願聲同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前面兩句是「法藏比丘,願具如佛利他之行德」,真的是學佛了,學得跟佛一樣。「願得如來清淨之聲」,清淨的意思沒有惡行、沒有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曰清淨」。今天我們講染污,染污就不清淨。要知道我們的身心本來是清淨的,在嬰兒的時代完全保持他的清淨,天真爛漫,古時候如果生長在農村,非常落後的地方,這種天真大概可以保持到十歲。現在不行,現在恐怕保持到半年都相當困難。你看從前能保持十年,現在沒有辦法保持到十個月,為什麼?他學壞了。現在科技進步,這個嬰兒張開眼睛就看電視,稍微大一點的就喜歡玩電腦,這裡面全都是染污。一出生睜開眼睛就看電視,看了半年,半年的時間染污的根就生了。所以有人讚歎現在小孩聰明,那麼小就懂事,那個聰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是真聰明,沒有智慧。電影就是他的標準,善惡沒有了,是非沒有了,邪正沒有了,他怎麼辦?這一迷就迷到底,害了他一生。

  我曾經聽人說,說這個地球會有大災難,這個大災難是什麼人受?這些開發中的國家就不能夠避免,已經開發先進的國家,科學技術非常進步的,一切都要賴科學生活的,他們先受。也提到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村非常落後,他們還過著原始的生活,農村裡頭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大難來的時候他們生活很正常。居住在都市裡頭困難,電沒有了,水沒有了,瓦斯沒有了,汽油沒有了,你家裡面的車就是車身裡面那點油料。加油站因為它沒有電,抽不出油來,所以這些交通工具全部都不能動彈,要靠走路。這就是愈是落後的地區他愈能適應,對他們妨礙不大;對依賴高科技生活的人,那就很苦了。這個說法我們聽起來很有道理,中國確實還有不少農村還是燒柴火燒灶,城市裡頭才有用瓦斯、用電的,鄉村裡沒有。他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兩條腿,頂多是腳踏車,這他們的交通工具。

  災難信息很多,這一年多來中國、外國到處都在散發信息,網路上統統都有,都能看得到。很多人來問我,如何應對?我告訴同學,不要去理它。為什麼?你要去理它,你學佛就錯了,學佛的人要像佛菩薩一樣,「境隨心轉」,這是學佛。六道凡夫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很苦,你要依靠環境,環境風吹草動你的心就亂了。學佛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如如不動,尤其是我們遇到淨宗法門,這個法門太殊勝!佛教給我們,一切時中心裡頭有佛,常住阿彌陀佛中,口裡有佛,身行有佛,我們就成就,什麼災難都化解,這就完全正確。所以什麼樣的信息東西,都可以不必過問,願意看看看,一笑了之;不願意看,根本就不需要看。為什麼不念佛?接收極樂世界的信息,接收阿彌陀佛的信息。

  阿彌陀佛的信息、極樂世界的信息在哪裡?在《無量壽經》,最正確的信息。你要知道,外面傳的不可靠。這個經真的是當年佛說的,傳到中國來哪些法師參加翻譯的,都記載得很清楚,不是假的。現在外面傳的信息哪裡來的不知道,沒有經典這麼踏實。能不能相信?我信《無量壽經》就可以了,問題全都解決了,不要再去信這個、信那個。夏蓮居老居士這一部《無量壽經》,是世尊多次宣講,會集最好的一部經典,決定不能懷疑。你要懷疑你就錯了,你要懷疑你就上當了,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你就錯過了。夏蓮老不是普通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幹這樁事情的,他就是為這樁事情而來的,這個事情做完了,他老人家往生了、走了。黃念祖居士來到這個世間,也就是為了給這部經做集註的,沒有別的,經註完他也走了。我們得認識清清楚楚!

  世尊多次宣講,需不需要會集?當然需要。我在早年講《無量壽經》,是依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我講過好幾遍。以後我遇到黃念老,我們見了面,他把他的註解送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採取他註解裡面東西來講也講了幾遍,總共講了十遍。有同修來告訴我,講這十遍有沒有會集的必要?有。為什麼?十次要聽時間太長了,如果你們有工夫的話,我十次講的都有錄像,也有錄音,你們從這個裡頭寫成文字,然後會集成一本,註解的會集本。你看這一本,十次裡面講的有不同的地方你都看到,省事。你說要不要做?要。我們從前年,今天講要從前年清明開講《大經解演義》,講了一年,去年九月十八日講圓滿的,這是完全講註解,註解一字不漏。現在講第二遍,如果在災難當中平安無事,我們就一年講一遍盡形壽,我活多少年講多少年。將來這些講演的資料要不要會集?要,會集成一本,提供大家學習做參考,這正確的。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非常清楚,眾生的根性是走下坡,不是走上坡,你看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下山,不是上山。歷史上說得很清楚,三皇五帝的時代,三皇行道,以道治天下,無為而治,這最高的。到五帝就下來一點,五帝道不行,治不了國,用德,五帝用德,就是道失掉之後有德,以德治天下。到三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這個三代時間很長,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這三個朝代一共是一千八百年,歷史上稱三王。三王德也不行了,再降一等,以仁治天下,仁者愛人。周朝的末年社會動亂,百家爭鳴,這些國君都稱為霸主,仁沒有了,但是講義氣,以義治天下。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義沒有了,他真的是用霸道,十五年亡國,統一十五年就亡國,漢取而代之。漢朝不錯,前後漢四百年,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採取儒家學說,以禮治天下,一直到滿清末年。你看道德仁義禮,滑坡!

  禮要是沒有天下就大亂,現在清朝亡國,到了民國來,禮也沒有了,現在亂了。禮怎麼沒有了?你看看現在做官的人穿什麼衣服?穿的外國西裝,沒有禮服。中國每個朝代,你去看二十五史都有記載,每個朝代它一點不亂,不但做官的有禮服,各個階層的人都有禮服,士農工商你穿的衣服,你走出去之後,人家知道你是什麼身分,為什麼?便於行禮。你的身分高,身分低的要向高的行禮,便於行禮,現在沒有,亂了。民國到第一百年都沒有制禮作樂,婚喪都不知道穿什麼衣服,學外國人,結果中國沒有禮了,就學外國。我看到中國這些官員,無論是大陸、台灣的,穿上西裝,我心裡很難過,為什麼?我們已經被外國人同化,自己沒有禮服。每個朝代都有一個朝代的禮服,代表什麼?代表它的統一。

  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明朝服裝,為什麼穿明朝服裝這個要懂得。滿清入關,明朝亡國了,明朝有個大臣洪承疇投降了滿清,跟滿清政府簽了有約,五種不投降,滿清政府同意。譬如說是第一個,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男子穿滿清人的服裝,女子穿明朝服裝,結婚的時候新郎穿清朝禮服,新娘穿明朝禮服鳳冠霞帔,這個滿清政府答應。生降死不降,活的時候投降,死的時候不投降,入殮穿明朝服裝。你看一直到現在還有,入殮的時候穿明朝服裝,生降死不降。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出家人還穿明朝服裝,這服裝這麼留下來的。這不是出家人的服裝,變成出家人的服裝,這是明朝老百姓的服裝。我們穿這個大袖子海青,這是漢朝服裝,漢朝的禮服。但是民間禮服袖、領是繡花,出家人不繡花素服,它這個繡花是代表什麼?士農工商,你有爵位的話代表你的爵位。古時候有九品,九品品級這都繡在身上,一看就曉得你是哪個階級,禮服。禮服沒有了,禮沒有了,這個社會它怎麼會不亂?有法沒有禮,那個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每個朝代都有法令規章,但是禮比那些東西更重要,禮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思想行為,它的範圍大。今天禮跟樂都沒有了,這叫亂世,這次的動亂時間長,一百年。哪一個朝代再制禮作樂,那就算是中國朝代的正統。現在沒有禮樂,將來在歷史上不承認你是正統,不承認你是歷史上真正夠得上條件的政府,歷史上不承認你。歷史是後人寫的,這個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年代久了,現在出家人也忘記掉了。

  法藏比丘在此地教導我們發願,發願要同佛,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好樣子,願具如佛利他的行德。諸佛菩薩沒有自己,為什麼沒有自己?他自己證得了諸法實相,真正覺悟到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現代的科學家逐漸也發現這個真相,但是他的念頭沒轉過來,他還執著身體是我,知道身體不是我,但是這個執著沒放下。佛菩薩放下,他跟宇宙、跟萬物融合成一體,物質的現象稱為法身,遍法界虛空界一個法身,精神的現象稱為法性,也就是統一,確實是一體。所以從一體裡面生出來的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真正的愛心,這個愛心是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目標是離苦得樂。

  佛菩薩幫助人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教學第一個重視身教,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他看。眾生苦,菩薩做出快樂、幸福、圓滿的樣子給眾生看,幸福美滿快樂不在地位高,不在有財富。你看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比什麼人都快樂,他比什麼人都自在,用現在的話說,他什麼壓力都沒有,他真正得大自在。快樂從哪裡來的?我們會去問,向他請教,他會給我們解釋,破迷開悟。苦從哪裡來的?迷而不覺,苦從這來的。因為迷而不覺,所以思想言行就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就招來許許多多的麻煩,現在苦,來世更苦,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去證實,真的,不是假的。然後就告訴我們,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三惡道,為什麼會有三善道,三善道、三惡道都不是圓滿的。真正快樂,你必須離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染業造成的,所以對一切大眾,先告訴他說要修淨業,最低層次的是教他修善業,不要修惡業。心善、行善,你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你生三善道,你不墮三惡道,這是佛教化最低層的人。向上提升就告訴你,六道統統不好,你要超越六道,離開染污到一個清淨地方去生活,那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清淨,沒有這些染污。提升到清淨境界之後告訴你,這還不究竟,還不是真正快樂的地方,快樂地方還在上面,為什麼?十法界是假的,是從阿賴耶妄心變出來的。再向上提升,提升到自性,那是真的,叫一真法界。十法界是假的,脫離假的回到自性,回到真的法界,回到一真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佛又告訴你,這地方還不是真實,為什麼?有生有滅,真正圓滿的地方不生不滅。能不能證得?能,因為我們本來就不生不滅。

  佛是一步一步的把人帶起來,帶到最後回歸自性,在極樂世界就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是真正究竟、真正的圓滿。在那個境界裡面身的形狀沒有了,心的形狀也沒有了,都跟虛空變成一體,真是廣大沒有邊際。我們這個地方,前面講的法身遍一切處,身遍一切處,心遍一切處。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起心、不動念,遍一切處,身心都遍一切處。雖然什麼現象都沒有,但是能現一切現象,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現身自在,來去自如,雖現身也沒有起心動念,這點我們要知道。佛跟一切眾生不一樣地方,他現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菩薩如果也到這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實報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際上也是自己自性本具的實報土,不是外頭。自他不二,生佛是一,一體,眾生跟佛是一體。佛法教的我們這些,這些是佛的行德,他教導我們,我們相信,我們接受。不是說接受就完事,不是的,佛要求我們自己親自證得,你才能得受用。你自己不能證得,曉得有這樁事情,不能把它變成生活,你沒有得到它真實利益。真實利益一定是變成生活,我們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全用上了,那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那就叫善巧示現。

  願得如來清淨聲,這聲音是什麼?聲音是弘法,要跟別人說清楚、說明白,還得要演出來做出一個示範,沒有惡行的過失,離煩惱的垢染,這清淨。「願我如佛」,跟佛一樣能夠宣揚無有過失,離一切染污的這些法音,我們講言論。「普及無邊各各之界」,這是講活動的範圍、教化的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遍宇宙,宇宙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自在往來。到那裡去幹什麼?去教化眾生,眾生有感,你就去,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佛法特別重視緣,一個事物的發生一定有因,因要結成果當中少不了緣,沒有緣不會結果。因是一切眾生統統具足,誰也不缺,你阿賴耶識裡頭有成佛的種子,有菩薩的種子,六道十法界種子全具足,乃至於諸佛法界種子,你也全具足。種子統統具足,我想哪個種子成就開花結果,你得要去培植它,那就是緣。我想作佛,我今天把作佛的緣抓住,你就成佛,你想作菩薩有菩薩的緣,你想生天有生天的緣,想來生得大富大貴有富貴的緣。

  佛,剛才說過了,他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他是完全隨順眾生。佛菩薩不給你做主,是你自己做主,你自己怎麼想他都會隨順你。你想善,他隨順你善;你想惡,他也隨順你惡,他永遠隨順你。隨順你善他幫助你,隨順你惡他不幫助你,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個法則是自然法則,不是有心有意的,沒有分別執著,經上常常有一句話叫「法爾如是」,這法性起作用本來就是這樣的。但是作惡,佛雖然不管你,隨你的緣,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有人幫助你。誰幫助你?魔王幫助你,妖魔鬼怪幫助你,成就你的惡;佛菩薩幫助你成就你的善,都有人幫助,佛菩薩不成就人的惡。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搞清楚,範圍之大是遍法界虛空界。

  「《大乘義章》曰:界別」,就是分別、就是差別,這是界的意思。「諸法性別,故名為界」,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的性質不一樣,譬如水的性是濕,火的性是熱,不一樣,一切法的性質不一樣,這稱為界。下面念老有個解釋,「蓋謂界者,以差別為義。事物彼此能持自相,差別而無混,是曰界。俗語中,各界人士,此界字亦具上義。由是可知,普及無邊界即是遍於一切」。遍一切法,就這個意思,我們普通社會從前常這樣說,現在好像很少聽到。我們小時候念書,學校裡每個星期一,還做一個總理紀念週,老師們上去講演,也有的時候請外面人來講演,這各界同胞、各界人士,這個話我們聽得很習慣,好像現在沒有這種講法。六、七十年前這種術語我們常常聽到,抗戰期間就非常普遍。

  第三句『宣揚戒定精進門』,這是把教學說法的,我們現在講課程綱目具體說出來,佛教導一切眾生教什麼?教戒、教定、教精進。其實這裡頭六波羅蜜說了三個,三個就是代表完全的。這一句是《宋譯》的原文。「在《唐譯》」,唐譯的本子是「演說施戒諸法門,忍辱精勤及定慧」。《唐譯》的這句六度全說出來了,《宋譯》的只是說三個,三個當然包括六度,所以「《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這是佛菩薩教學六個大綱,六門課程,每一門課程的內容都無量無邊。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持戒」,第三個「忍辱」,第四個「精進」,第五個「禪定」,第六個「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這是大乘菩薩教學裡頭的六大科目,有理、有事、有因、有果。頭一個是布施,布施是什麼?是放下、是施捨。因為眾生有煩惱、有習氣,所以迷失在六道輪迴,可憐可憫!用什麼方法來救他們?就這六個方法。六道眾生最嚴重的,就是情執,貪名、貪財、貪色,這是其中最不容易放下的。所以佛第一個就教你布施,把你放不下的勸你放下,告訴你,你為什麼淪落到輪迴出不去,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了你,你出不去,必須放下。

  教學不能沒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你看這個人他的性質,他如果是貪財,對財看得很重,就教他先捨財。他對財看得不重,對名看得很重,你就先教他捨掉假名。還有的人名跟財都不重要,色很重要,他喜歡的情人離不開,皇帝位子可以讓掉,這不愛江山愛美人,有,真有這種事情,就得把他這個情捨掉,他哪個嚴重就先捨哪個。五欲七情,財色名食睡,大概普遍來說最多的是貪財,沒有一個不貪財。財能貪得到嗎?真能貪得到,釋迦牟尼佛、孔子都領導我們去貪財,貪不到,貪不到你要去貪這就錯了。人發大財的不是他貪得的,他怎麼得的?他命裡有!看相算命不全是迷信,迷信有,江湖術士用這種手段去騙取一點錢財來過日子,他造業。命相真有,你要遇到真正的高人,他給你看就非常準確。這些高人給你看,他不要你錢的,那是真的;給你談價碼的,假的。告訴你命裡大富大貴,你要我給你批流年,你要拿多少錢,那假的不是真的,騙人。

  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沒要錢,還給他批終身流年,從生到死,一年一年的狀況都給他寫清楚,看得真靈。了凡先生是十五歲遇到這個算命的,他說二十年,那十五、二十五、三十五,二十年每年都被他算得準確,一點都不錯。二十年了,沒有一點點差錯,他就曉得,「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變成什麼?變成消極,意冷心灰,因為他自己一生前途他都知道,他已經很清楚。換句話就是等死,他壽命五十三歲,就等五十三歲那年。五十三歲那年他正做官,在四川一個很小的縣分裡頭的縣長,知縣,還在任。這算命先生告訴他,你要辭職回到老家去壽終正寢,你的壽命到了。所以他什麼都不想,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不想,可是他「我」沒有放下,還是凡夫。他是個做官的命,本來他媽媽勸他學醫,他自己也有意思,這孔先生告訴他,你沒有那個命,你這個命是做官的,好好讀書去參加考試。你看人命是定的,哪一行哪一業,就是你是哪一界的人統統命裡注定的,這個注定是前世所修的;這個人有財運,那個財也是前世修的。這講到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過去生中布施的財多、布施的法多,你這一生既聰明又有大富。你做官為眾生服務,是你過去生中發過的願,你有這個志,而且你還真幹。做到一個國家領導人,不是一生積的,在佛法裡面講,至少是五世到十世。

  沒有那個命這個地位得不到。我早年沒學佛之前,朋友當中有一個軍官少將,我認識他,不熟。那一年他升官升中將,命令還沒發布,總統批准了,大概有些人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命令還沒發下來。很高興,請朋友到家裡來慶賀,就在桌上,喝酒的時候就死在桌上,高興死了。高興也能死人,氣會氣死人,高興也能死人。所以別的朋友說,他沒有那兩顆星的命,你看看兩顆星來了就把他壓死,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要是沒有升官,他不就沒有這個事情!他情緒一切都正常,一高興你看看命就送掉,真的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裡頭沒有財,你得到財災禍就來了,不是害病,就是橫禍,我們今天講意外的災難,你預想不到的。不正當手段得來財富,你還能平安的享受,說明什麼?你命裡有,你命裡頭沒有,決定得不到。那命裡有,何必用非法手段去取得?你不用非法手段,到時候就來了,一樣來,何必!所以人要懂得這些道理,不會為非作歹,規規矩矩的做人,你的財愈積愈厚。如果真的想發財,布施,有多少,除留一點家用之外全拿去布施,愈施愈多。

  中國大陸人供財神供誰?供范蠡。我在南方,在台灣這個時間比較多,他們供財神供關公,我們感覺得納悶,關公與發財有什麼關係?關公代表忠義,你看他對劉備的忠,那個義氣,曹操對他那麼好他都沒有動心,跟劉備同甘苦共患難,這個不容易,名利財色完全不動心,他表這個。真正發財范蠡是正確的。這是在春秋時代,吳國跟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越王投降了,不甘心,范蠡跟文種幫助他,二十年之後復國,滅了吳國。范蠡知道勾踐這個人,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把這個事情告訴文種,文種不相信,文種被賜自殺。他帶著西施走了,改名換姓去做生意,改名叫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從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發大財,發財怎麼樣?散財救濟這些苦難。統統散光了,再從小生意做起,做了兩年又發,三聚三散。真的,你命裡有財,愈施愈多,愈多愈施,這個是財神很有道理,他真的教你發財。這個人真聰明、真有智慧,幫助越王,知道越王之為人,你看功成之後也不告假,偷偷就溜掉,找都找不到他,這聰明到極處,明哲保身。發財之道是這麼來的。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什麼?義務照顧一些老弱殘廢,這些人非常可憐,你以愛心去照顧他、去安慰他、去幫助他們,這個果報是得健康長壽。人想要得到這三種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要明瞭其中的因果,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去修,你準得到。不必求,努力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到時候自然來了。

  這是佛菩薩教我們的,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在四攝法,四攝法是佛門的交際法、公共關係法。我用這個方法來團結宗教,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做得非常成功。當時新加坡有個部長曾士生先生,我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他就問過我,你用什麼方法把九個宗教都團結起來?我說,我這個方法是佛教給我的。佛還有這個方法?我說有。他說在哪裡?我就告訴他四攝法。四攝法用在家裡家和,用在哪裡都好,這就講人與人的關係。今天這個世界上就不懂這個關係法,懂這個關係法世界天下太平,用不著戰爭。戰爭是結怨,結冤仇,那是沒完沒了的事情。一定要懂得四攝法。

  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那個布施跟這個布施意思不一樣。菩薩的布施是什麼?是對治貪心的。貪瞋痴是三毒煩惱,用什麼方法來對治貪瞋痴?布施就是對治貪心,持戒是對治惡業,忍辱是對治瞋恚,智慧是對治愚痴,這用方法來對治它的。實際上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不是別人,別人得利益太少了,自己能在這個地方把貪心斷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布施這個方法好!所以四攝法裡頭的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這人際關係不就好了嗎?不要求別人回報,這是第一個方法,人與人當中感情建立,中國人講究禮,禮尚往來。第二個叫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不是的,是真正對他愛護:換句話說,要跟他講真話,不能欺騙他。給他講的對他一定有好處的,絕對不會有傷害的,他對你信任。第三個是利行,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對他有利益,決定沒有傷害,他就歡喜。第四個叫同事,這一條是最難,這條是證了果的菩薩才可以做,我們一般人不能學,學不到。譬如你想跟這個人結關係,這個人是個賭博的賭徒,你敢跟他到賭場去嗎?這個人是酒鬼,他有很多惡習氣,你沒有辦法。菩薩行,菩薩,你賭博他陪你去賭,你看菩薩每次都贏錢,你一定會向他學習。我怎麼會贏?我有智慧,般若波羅蜜,你學了之後你就會了。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所以菩薩有這個能力,能真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就不敢,我們跟大家同事,我們要跟佛同事,要跟菩薩同事。引導他來入佛門,知道學佛的好處,學佛真正的利益,確實你能看到的是健康、快樂、幸福美滿,這大家都希望的,四攝法。

  所以怎麼團結宗教?到每個宗教去拜訪,我們帶著禮物跟大家結緣,禮貌上去訪問,聽聽他們的教義做交流。一般宗教都做了一些慈善事業,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都有學校、有醫院、有養老院、有育幼院,還有職業的培訓班幫助人就業,辦這些學校。那我們去了,也捐助一點幫助他做慈善事業,這個他歡喜。所有慈善事業的經費靠捐助,我們幫助他,熱心的幫助他,這個關係就建立起來了。最好的活動,我們辦旅遊、辦訪問。新加坡宗教訪問團訪問印尼、訪問中國。訪問,因為出去訪問總得有十幾天、半個多月,每天在一起,從早到晚什麼話都談,這是最好團結的時候,真的變成朋友,界限完全沒有了,所以宗教變成兄弟姐妹一樣。旅遊多歡喜,旅遊需要費用,費用我們佛教自己拿,我們全部負擔他們的費用,機票統統我們來負責,就是邀請他一塊去玩去。所以常常辦旅遊,到國外去參觀訪問,也帶動了其他國家看到宗教團結有必要,你看我們的團結,這些都是方法,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們這一次在圖文巴,把這個小城十幾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一年的時間做得很有成就。圖文巴的居民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好,那是十年的關係。我們就用一個方法,每個星期六免費供應晚餐,叫溫馨晚宴,什麼人都可以來。所以圖文巴的市民大概都到我們那裡去吃過飯,參觀我們的道場,沒有一個不歡喜。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