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一面,第四行: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這是「發勝志樂會」,這十種心,我們從《三藏法數》裡面節錄出來,十種,我們學了前面四種。這個第四,我們從第四念起好了。「無執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是名無執著心」。這條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觀察一切法,我們今天欠缺的就是這一條。智慧從哪裡來?不是學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智慧生不起來,是心不清淨,經聽得再多,是屬於知識。如果是清淨心聽經就生智慧,心不清淨,聽經是知識,博聞強記,屬於這一類的,他的分別執著依舊非常熾盛。這總的關鍵問題還是在放下。所以我想到早年章嘉大師傳給我的,看破、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看破、放下雖然相輔相成,絕大多數的人要從放下下手。第一個是放下,提升你的看破,然後才會相輔相成。放下,內外都要放,內外統統不執著,清淨心容易現前。學習的方法當然非常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怎麼樣幫助我們看破,怎樣幫助我們放下,各人的機緣又不相同。看破放下是總綱領、總原則,要在各人會用,這叫善巧方便。

  對於人事物一切法,確實要用智慧來觀察。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學了不少年,特別是在圓教經典裡面,《華嚴》、《法華》、《楞嚴》這都是講理的。理明白了,就容易放下,知道為什麼要放下;理沒有搞清楚,情執很深,換句話說,不容易放下,原因在此地。最難搞清楚、搞明白的就是宇宙的源起,佛說的跟科學家講的不一樣。科學家說的不能服人心,我們聽得很多,好像都有理由,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佛所講的,沒有證明,佛說唯證方知,誰證明了?所以多半是半信半疑,這都造成我們修學的障礙。念佛不能專心,處世還是隨順煩惱習氣,變成是真正功夫提不起來,所以進步非常緩慢。

  難得近代的科學家,現在他們稱為前衛科學,就是還沒有被科學家普遍承認,但是實驗確實有證據,不是隨便說的。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在科學上來講是個革命性的發現。德國的普朗克,首先發現了物質現象的真相,是意念累積產生的一種幻相,實際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這是他說的。物質的基礎是意念,所以現在新的科學提出「以心控物」,意念可以控制物質現象。現在西方確實真的應用在生活上了,特別是用在醫療。用善的念頭讓我們身心健康,遠離疾病,甚至於致命的這些疾病,嚴重疾病,意念都能夠治好。這個例子是愈來愈多。科學家根據他們學習的理論,意念集中的能量非常不可思議,不但能改變我們身心健康,能改變星球。星球出了問題,可以用意念去把它彌補;換句話說,可以化解地球的災難。這個跟佛經上講的愈來愈接近。他說以心控物,佛家的理論說境隨心轉,物質環境是根據你念頭在轉變,念善一切都善,念頭不善,一切負面作用就出來了。

  學重要,非常重要,學以致用更重要!學了不能沒用處,學了如何能應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學問是實學。佛的經論是實學,傳統文化、祖宗留下來的全都是實學。這些東西,典籍在,學的人愈來愈少。將來我看還是現在這些前衛科學家他們來帶動,向古聖先賢學習,向傳統文化學習,這社會才會安定,地球的災變才能夠化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非常非常的幸運!遇到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鍥而不捨的去學習它,不但度自己,而且能度眾生。

  不生執著,在佛法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它不是真的。佛法也是因緣生法,既然是因緣生法就不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因緣生法有生有滅。你看佛所說的,說得真好,佛法有人講、有人聽、有人學、有人證果,這叫正法。反過來,沒有人講、沒有人聽、沒有人學,這叫滅法,有生有滅。既是有生滅法,它就是無常的,它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話說的有道理。世間法是生滅法,佛法也是個生滅法,眾生有感它就生了、就應了,沒有感它就滅了。不生不滅的才是真的,什麼東西不生不滅?真心不生不滅。

  真心是什麼?能起念頭的那個心,不是念頭,念頭有生滅。念頭從哪裡生的、從哪裡滅的,那個能起念頭的那是真心,那個東西不生不滅。就像波浪一樣,波浪有生有滅,有大浪有小浪,波浪從哪裡來?水。水沒有生滅,再大的浪它還是水,平靜的它也是水,它不生不滅。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曉得,就是真心不生不滅,妄心就是風浪,真心好比水,妄心是浪。我們就知道了,佛講的清淨心即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清淨、平等起的作用就是覺悟。大乘經教上佛常說,「覺心不動」,動就是不覺,一念不覺,無明就生起來了,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動的。所有物質現象是動的,絕對沒有一個物質是靜止的,沒有,全是動的。因為能生物質的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動的,動的它不會生個不動的。這些道理我們學了之後要常常去思惟它,然後利用這些東西來觀照,來看世間萬事萬物,我們就真正看到像佛經上講的無常。

  我們現在如何回歸到自性?方法很多,從理論上講,任何方法都能夠回歸,你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它就回歸了。反其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輔助,它的核心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它的前方便,從這裡下手,這就是禪定的原理,原理原則。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起心動念是控制意識,最重要是控制第六識跟第七識。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雖然甚深禪定我們現在還做不到,能把世緣看淡一點,執著不能完全放下,也要淡薄一點,那就有進步。進步不能自己滿足,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到出離六道,距離出離六道輪迴還很遙遠。見思煩惱都斷了才真正出離六道,就是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不執著了,這是四果阿羅漢他能做到的,超越六道輪迴了。還超越不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必須是不起心不動念,因為十法界也不是真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五「起淨意心」。這是一個一個往上提升,最初一個是無損害心,這是最嚴重的,不能夠殺害眾生。這個能做到了,再提升無逼惱心,不能讓眾生因我而生煩惱。反過來,大乘教裡面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什麼?布施喜悅!彌勒菩薩是代表,布施喜悅。人怎樣才能真正喜悅?那就是真的不執著了,真看破,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歡喜心生出來。這個歡喜不是刺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快樂,那不是喜悅,那是從外面的刺激,不是從內心生的;內心生的是真的喜悅,夫子有感受,「學而時習之」非常快樂,這是從內發的。大乘佛法裡面講「常生歡喜心」,那是內發的,那是喜悅;教化眾生,看到眾生得利益,那是快樂。

  「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淨意心」。這也教給我們怎樣去做,對世間,雜,雜是多,世間事情太複雜、太多;染就嚴重了,染是什麼?受想行識是染,你被染污了。受是有感受,身有苦樂的感受,心有憂喜的感受。你生出苦樂憂喜了,要知道,苦樂憂喜全是假的,你沒有把它看破,你真的有苦樂憂喜,你心不清淨了;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清淨心。學佛怎麼修?觀照怎麼觀法?順境,那個喜悅心剛剛生出來,錯了,這不是喜悅,這是感情。我看他很順眼、很歡喜,全是假的;不歡喜的,看到討厭、起怨恨。這叫人之常情。他為什麼脫離不了六道?原因就在此地。他每天生活在這個裡頭,生活在佛家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他生活在這裡頭。

  觀自在菩薩有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人家照得徹底。照得什麼地方的五蘊?一念,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那一念裡頭五蘊具足。這一念就是阿賴耶的業相,「心有所念」;「念念成形」,形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那個識就是受想行識。你看把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境界相、轉相,彌勒菩薩說出來了。五蘊從這裡看,才叫從根上看出來了。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離不開五蘊,五蘊就是今天所說的,它裡頭有精神,精神跟物質的基礎,基本粒子,科學家稱它為粒子,都是它組合的。它本身是五蘊,所組合的一切,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統統都是它組織的。基本粒子是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所組織成的東西當然都沒有例外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菩薩能夠離世間雜染之法,他看破了,這個東西不是真的,五蘊皆空。這是從理上講。

  下面從事上講,「復於利養等事」,這是我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什麼樣態度?常生知足之心。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叫做知足。儒家也說,你命裡頭是富貴人,安於富貴,是貧賤人,安於貧賤,他都知足,社會安定,沒有人爭論。那是什麼?聖賢教育成功了。那人為什麼富貴,我為什麼貧賤?你要跟人家求平等,這個於理上講不通。五個手指伸出來不一樣齊,我要平等,把長的全部砍掉,短的再給它接上去,這行嗎?這能解決問題嗎?這不懂因果!富貴是前世修的福,貧賤是過去生中沒修,這個道理只有佛能說得清楚。但是從前人聽,現在人不聽,現在人說,他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他富貴?我要分他的財產,我要奪他的。現在人不相信因果,他的財產你能奪得到嗎?奪不到。你把他殺了,他命裡有的還是有,他命裡的財富沒有享完被你奪去了,他到來生還做富貴人。命裡那個富沒有消完,他還有,還有餘福;你沒有福,現在在造罪業。理上講不通。

  這個道理儒釋道都講。中國講君子、聖賢,為什麼?他們是明白道理的人,對一些事實真相了解得很清楚,所以他能夠安貧樂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君子無所爭,不會跟人競爭,心是平靜的,平靜的心生智慧,智慧裡頭有樂趣。孔子當年在世,沒有做過大官,家庭也不富裕,勉強可以度日。弟子顏回是學生當中最優秀的學生,但是他命很薄,你看不但是短命,他物質生活非常缺乏,居陋巷,簞食瓢飲。這是說他生活狀況,吃飯連飯碗都沒有,喝水一個水杯子都沒有,喝水用葫蘆瓢,吃飯,竹子編一個竹簍盛飯。這樣的生活環境,一般人受不了,可是顏回是最快樂的人,沒有把這些事情看作是憂心的,他真正代表了常生知足之心。顏回的智慧不是天生的,從哪來的?知足而來的。他對物質生活沒放在心上,那樣清寒貧苦的生活他過得很快樂,每天能吃得飽,足了。享受的是道,跟夫子所學的,他全學會了,全聽懂了,而且應用在生活上,現在叫活學活用,他快樂。夫子心裡有數,他那些東西他是全部得到了,別的學生得到一部分,他是全部得到。所以學東西要會用心,用心去學,用清淨平等覺去學佛,你就真能學到。

  前面兩條,無損害、無逼惱,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現在有很多人把格物的意思講錯了,格物不是研究,不能解釋錯誤。司馬光就講得很清楚,格是什麼?格是格鬥,物是欲望,物欲;也就是說我們要跟物欲做一次鬥爭,要戰勝物欲,這叫格物。戰勝物欲,你就不會被物欲誘惑。現在的人很可憐,都是物欲的俘虜,都跳不過它的手掌。物欲帶給你是什麼?貪瞋痴慢;克服了物欲,你就清涼自在。所以這不是好東西。古今中外真正修道的人,對物欲非常淡薄。古時候修行人都住在山上,有一點點小塊的地,自己種植一點,他生活就夠了。中國古人,古書裡頭記載,五畝之地就可以養一家生活,養他的父母子女。佛教傳到中國,百丈大師提倡自給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裡頭提倡農耕,施主對寺廟不是以金錢布施為主,是以恆產山林土地捐贈給寺廟。所以寺廟的經濟來源,多半寺廟田地多了,租給農夫去耕種,向農夫收租,這是寺廟經濟的來源。所以他不靠信徒,他不化緣、不募捐,心就是定的,不攀緣了。

  現在寺廟沒有財產,那得靠你自己想辦法。方法是有,恢復叢林,回歸教育。寺廟是個學校,裡面一樣開課程,你來讀書可以收學費,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得改變。現在交通便捷,一個好的學校,佛教有它的優點,每個宗派都有非常重要的典籍,做為一門深入專攻。像中國在過去,《華嚴》,五臺山第一,想學《華嚴》都到五臺山去;想學《法華》都到天臺去,浙江天臺去了;學法相唯識,到洛陽去,大慈恩寺。就像辦學校,你這個學校有一個科目是世界之冠,大家嚮往,大家來學習,那就有很大的號召力。淨土宗是廬山,江西廬山東林念佛堂慧遠大師興起來的。宗教必須回歸到社會教育,對社會會起很大作用。這個裡頭有專門的學術,是一般學校學不到的。大學不可能用這個東西教學,即使用佛法裡的教材,但方法不一樣,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沒有辦法達到尖峰。佛門可以做到,我這一門功課可以學十年,鍥而不捨,達到登峰造極。佛教登峰造極就是大徹大悟!一門,守住這個規矩不變,這就是持戒;深入之後一定會得三昧,就是得定,因定開慧,大徹大悟。一般學校不是用這個方法,他們的定慧沒有,所以他所學習的二年、四年,研究所兩年,大學四年。那都是學的一些知識,不能深入,收不到佛經裡面所講的那個標準的效果。所以知足常樂,知足比什麼都重要。

  第六,「無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是名無忘失心」。這十心是講念佛往生,所以不用舉別的例子了,就舉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常常把佛號忘掉了,又妄念起來了,佛號就沒有了。我們如果真的想到極樂世界,認真反省,我這一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十幾個小時,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的佔多長小時?把阿彌陀佛忘掉了,心裡有妄想的時間佔多少?這兩個一比較,然後就曉得我往生有沒有把握,很清楚。用什麼方法提醒自己?古人的方法是造佛像,家裡供佛像,讓你看到佛像就想起念佛,這是個方法。或者是經文寫成字畫,家裡面常常懸掛著,時時看見。現在印刷術進步,印的品質又好,價錢又低,這些方法在今天還是管用。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不要把念佛忘掉,真求往生,一定要念念不捨。如果把這個事情當作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的是小事,都可以不理,這個人決定得生。要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無量劫來的事情全都了了,你真成就了,你這一生沒有白來。多少人,人是好人,就是雜念太多,佛號常常忘掉,臨終時候一念錯了,又去搞輪迴。福報大的,修福,生天去了,造作罪業的,三途去了。極樂世界很容易去,但是就是會把它忘掉。所以古人幫助我們,無論是在家、出家,教導我們去立兩堂功課,早晚課決定不要忘記。

  我們看所有宗教,我看到回教,每天,《古蘭經》上規定的五次禮拜,向著麥加的這個方向,一天五次。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到這個時候你什麼都得放下,向麥加這個方向去禮拜。時間雖然不長,他一生做成習慣,這養成習慣,這個方法非常好。佛門裡的這個功夫,真精進是念念不捨,念念皆是阿彌陀佛,這種念佛在普通一般人講三年就成就了。關鍵就是真放下,真的把這個世間看破了。我們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搞得這麼辛苦,到人間來還算好一點。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真話,不是假話,我們的起心動念肯定是惡念多善念少。五十一個心所裡面,善心所十一個,煩惱心所二十六個,這是從本身講,就是說你的煩惱多於善念。外面的環境就更不必說了,跟你煩惱相應的不曉得大多少倍,跟你十一個善心所相應的很少很少。所以人都變壞了,道理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通達大乘佛法,你一點都不覺得奇怪,你會覺得這很正常。可是,那個重業所感的果報就很可怕,感得來的是災難。災難來了怎麼辦?學佛的人知道,人是不會死的。這是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知道人不會死,身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死。

  而且佛講得很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是佛。什麼時候成佛在乎你自己,你自己什麼時候覺悟,就成佛了;什麼時候迷惑,你就墮六道去了。覺悟怎麼?覺悟就放下了,覺悟真正是明瞭,真懺悔,真錯了,搞六道輪迴錯了。搞四聖法界是對了,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他前面的路雖然很遙遠,他也是進進退退的,但是他不會退到六道。所以他終極的目標是成佛。人,這不論是那一道,最大的幸運是他一生能夠遇到淨土,這無比的幸運。為什麼?遇到淨土,一般都一生當中成就了,搞其他的法門那是生生世世。這個法門要有善根,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接受。善根又不是一天成就的,佛在這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才真的明白了。每一個對淨宗有信心的人,想發願求生的人,過去生中都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沒有這樣的善根,怎麼會相信!跟你一講你就相信、就接受,哪有那麼容易!這一相信,肯發願、肯念佛就行了,念念不捨。

  我提倡的十念法是從伊斯蘭那裡學來的,伊斯蘭一天五次,我那個十念法是一天九次,時間更短,換句話說更有效果。用這個方法修學,得利益的人很多,打電話、寫信告訴我,真管用!我這種十念法非常簡單,就是念十句佛號,用現在印光大師教的方法,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就十句。念的時候不要念得快,慢慢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己念,自己聽,這一句佛號十念當中第幾聲,能攝心。十念當中時間短,兩分鐘就念完了,這兩分鐘不會有雜念,那就屬於淨念,叫淨念相繼,這個裡頭不可以讓東西夾雜進來。早晨起來念十句佛,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佛,你看看,一次不會超過三分鐘,什麼人都做得到。三餐飯三次,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我念十句阿彌陀佛。上午上下班兩次,上班之前,工作之前,念十聲佛號才開始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佛號再離開。下午亦如是,就四次。總共九次,很簡單!這是什麼?這叫定課;其他的時間,有空就念佛,那叫散課。善導大師在《觀經》上講的,定善、散善,定善是定課念佛,散善是不定課的念佛。念佛是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要做善事,最大的善事是念阿彌陀佛,你做其他的任何善事都不能跟它相比。念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大善。所以,無忘失心是我們成敗的關鍵。我們看到自古至今,許許多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都犯了這個毛病。

  第七是「無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是名無下劣心」。這一條也非常重要,這是養成什麼?普賢十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用平等心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是菩薩,一切眾生皆是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在佛經上常常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沒有把它落實,我們看到小動物還是輕視牠,牠是畜生,牠愚痴,這就是傲慢。如何能看到這些小動物生憐憫心、生慈悲心、生恭敬心、生尊重心,我們對牠尊重恭敬,我們稱牠為菩薩。我們起心動念牠知道,所以跟這些小動物可以感應道交,真做它就真有效,牠就真有感應。初學的時候比較困難一點,你把那個難關克服過去,正常了。沒法子克服過去是什麼?是自己不肯布施。蚊子來咬我,我現在不殺牠了,把牠趕走,不肯施與,我們對牠的心還是有輕慢。真的尊重、恭敬牠了解,牠也會尊重你、也會恭敬你,可以和睦相處,互不干擾。我們要下定決心,要真幹,要真正做。

  無下劣心就在這些小動物身上,落實在這個地方,真誠心、恭敬心,我們常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對待這些小動物。能以真心待小動物,對人、對事當然就一片真實,這個人菩提心發起來了。淨宗修學的條件你就具足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成就了。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記錄,他都常常寫到、提到,他房間裡面有跳蚤、有蚊蟲、有螞蟻,他的侍者要把牠清除出去,他禁止:讓牠們在此地,給我警惕,我的德行還不夠,還沒有真正能感動牠們。過了幾年之後,老和尚七十歲以後,他是八十歲圓寂的,七十歲以後他房間裡這個東西都沒有了,你去找,找不到。偶爾到外面,只要他住的房間,這些蚊蟲螞蟻都不會去。這說明老和尚七十歲之後,感動這些動物了。他是演給我們做榜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

  第八,「生決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畢竟不惑,是名生決定心」。特別是在今天,全世界災難信息時時刻刻你都可以看到。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公開討論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已經沒機會了,公開來討論這個事情。連科學家,有一半認為可能,也有一半認為不可能,比例相當。到底有沒有?一年之後我們就看到了。有人問我,我認為可能。我從哪個角度上看?從因果上看。我們中國老祖宗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上說的,這兩句話是孔子說的。我們地球上,現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他不是積善,積惡。這不是小惡,不是少數人在做,非常嚴重,絕大多數人在做,這個事情多麻煩!現在人想的是什麼?這講念力,現在人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這是現代的人心,在佛法裡面講五毒。現在人的情緒是怨恨惱怒煩,現在人所造的業是殺盜淫妄,這樣的因怎麼能感好的果報?在理上講不通。

  我們明白了,知道錯了,真正懺悔,徹底改過自新,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莫大的幸運。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太難得了!遇到黃念祖居士的集註,難中之難。給《無量壽經》做註解的人有,沒想起搞集註,集註才真正有說服力。他的老師會集經有個大願,希望這個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有來歷,不是自己隨便寫的,而是五種會集本的原文。我相信這也是給他老人家的靈感,他的註解也是每一句的註解也有來歷。他蒐集了八十三種經論,這是來自佛菩薩的,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真有根據,這個註解令人佩服,讓人看到無話可說。這不是老居士自己寫的,是他集古大德的註解、集經論的註解流傳於後世,真實智慧,真實利益。

  我們得到了,想成就,想快速成就,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生決定心。我們決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今天取經本只取這一部,其他的都放下。專修這部經,專求淨土,希望我們在一年中能夠收到效果,這個效果是真有把握往生。換句話說,我們從今天起務必要做到念念不捨,一切時、一切處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果然這樣做就是自利利他,給學佛的同學做個好樣子。特別是這個法門,提倡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淨宗的核心,是阿彌陀佛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這兩願是大願的核心,日本人稱它為本願,就是大願的根本。我們今天對於世出世間的言論都要暫時放下,於求生淨土深信不疑,求願往生是我們現前唯一的一條生路,決定不能再迷惑。這是生決定心。

  第九「無雜染心」,跟前面「起淨意心」是一對。「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雜染煩惱,是名無雜染心」。雜染心是什麼?是貪瞋痴慢疑、怨恨惱怒煩,這是雜染心。這個東西要捨,凡是障礙我們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的都是屬於雜染心。我們對於防止雜染,我這一生真正做到是一樁事情,不看電視了,電視、電影、廣播、報紙、雜誌,這個五十年沒看了,心清淨了不少。有人問我,生在這個時代,媒體斷掉了,這個日子你怎麼過?許多事情應該要知道,你怎麼都不知道?我說日子過得很自在,我是真不知道。那些重大的信息?重大信息有朋友他們看到的時候告訴我,我從他們那裡得到一點信息。好像不知道天下事就沒有辦法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這是一般人的觀念。我相信不知道天下事也能在這個時代生活下來,我不是短時間,五十年的時間。生活得很好,生活得很健康,妄想少了。你要是接觸,你沒有辦法沒有妄想,我們沒那個功夫,那是真功夫,接觸沒有妄想這是真功夫。我們的方法是不接觸,不知道,讓心情寧靜下來。

  所以說是一切沒有必要的,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這些書都不必要讀了,統統都捨棄掉了。有些好的書勸年輕人讀,他們讀了有用處,幫助這個社會安定,幫助世界和平,幫助眾生能夠恢復到幸福、安穩的生活。像現在有志於這方面的年輕人,《群書治要》是好書,要讀。《國學治要》是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那些典籍的一把鑰匙,你拿到了,這些遺產就是你的;你沒有這把鑰匙,拿到了也沒用處。這套東西重要!學佛,年輕的同修這些書還是要讀,六十歲以上不要讀了,求生淨土,全要放下,鼓勵年輕人好好學習。

  最後一條,「起隨念心」,這是善導大師所講的散念,不是定課。「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隨念心」。這是時時刻刻都能生得起念佛的念頭。要怎樣才能生得起來?念熟了就生起來了,常念就會生起來。念得不夠熟,常常會忘掉,念熟了就會生起來。初學的同學聽經是必要的,為什麼?我們對這個信的程度不夠,原因就是我們對於極樂世界了解得不夠。對極樂世界、對我們娑婆世界、對十方世界了解得愈清楚,你的信心才是真誠、懇切。了解透徹了,我們發願求生一點疑惑都沒有,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才會認真去真幹。所以聽經的目的在哪裡?斷疑生信,第一個目標。更進一步的,破迷開悟,這是對於念佛有相當基礎的人,他清淨心、平等心已經現前,他多聽經會開悟。過去聽得多、看得多,半信半疑,所以沒有顯著的效果。但是阿賴耶裡頭有這些種子,一旦真聽明白了,它馬上就起作用。為什麼?對於過去所聽的這些業習種子不懷疑了,不懷疑就生智慧。

  這裡頭有句話說得很好,「雖觀如來相好,不生愛著之心」。如來,我們塑造的佛像,依照《造像度量經》的標準,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造出來,世間人所稱為這是貴相、福相,沒有留戀,沒有染著的心。對於佛尚且如此,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當然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中,常念彼佛」,無念是失念的時候,心裡頭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個時候要生起念佛的心,常常想到佛,常常不離開佛。所以念佛人手上拿一串念珠,掛一串念珠,這念珠的作用在哪裡?提醒自己念佛,是這個意思。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念佛不必計數,計數怎麼?分心,心不清淨。他自己念佛為什麼要計這個十聲數?十聲數這不是計數,這是一種對治的方法,讓雜念不能進來。就是用什麼方法能達到不夾雜,這個方法可以達到不夾雜,真正到不夾雜的時候就不需要了。可是印老他念成習慣了,到老年他念佛還是這個老方法。他就是三個清楚,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一聲佛號是第幾聲,心裡頭記得清楚。

  胡小林居士給我打個電話,他做了四個月的實驗,很有效果,告訴我,但是常常忘掉。念的時候,念個五、六聲之後就不曉得這第幾聲了。所以他教人用這種方法,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是什麼?這就是計數,阿彌陀佛裡頭夾雜著一到十。但是也有個好處,只夾雜這個,不夾雜別的雜念。這個一到十也容易丟掉。所以我就告訴他,我說對初學來講,行,但是要告訴他,不是永遠的,這是一個階段,階段性的。你用一個月,一個月能捨你就把它捨掉,不能捨再用一個月。用它做初學的一種方法可以,不能常常依賴它,因為佛號裡頭畢竟還雜著有妄念在裡頭。佛號不許夾雜妄念,這才能跟阿彌陀佛相應。佛法沒有定法可說,要應各種不同的根性,應機施教,念佛人的功夫也要常常提升。

  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從定課、散課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裡頭最淺顯的功夫。也就是心裡頭確實只有一聲佛號,除佛號之外,不夾雜任何雜念了,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而且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輩的可以自在往生,不一定等壽命到,想什麼時候走,他真能走得了。再提升,那是見思煩惱斷了。所以這個法門妙就妙在此地,你不要去有意斷煩惱,沒有這個必要,也不要有意去消業障。斷煩惱、消業障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自然的,煩惱不斷自然沒有了,業障不消自然消失了,妙在此地。你這樣念佛,你才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加持裡頭最大的效果,就是把你的煩惱、習氣、業障自然就沒有了。所以你只要把整個精神、意念集中在一點,這一點就是佛號。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說得好,他這個話沒人相信。那個話誰相信?今天新興的這些科學家,量子力學家們,他們要聽到一定相信,就是集中意念。人有重罪,五逆十惡重罪,所有的佛法,這些經典、懺法都沒有辦法幫助他消業障,他說最後還有個方法可以消除,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專到什麼程度?專到完全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我們在過去看到「山西小院」的例子,那個光碟我們協會還有保存。四十多個人,不是少數,都是得到重病,醫院放棄治療,告訴他們壽命大概二、三個月。他們被這個宣布,等於說一定要剋期取證,他們沒有想病好,也不求治療,一心念佛求往生,意念完全集中,沒有雜念。念到三個月之後,好像身體愈念愈好,再去檢查,癌細胞沒有了。這些人現在還在,他沒有往生,都還好好的活下來;換句話說,他的壽命還沒到。佛來接引是他壽命到了,臨終來接引,壽命還沒到,繼續不間斷他就成功了。我聽說有人講,這人我沒接觸過,他們現在多半在修地藏法門。修哪個法門都好,《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大師判的一心三輩,那就是不是修淨土法門的,修其他大乘。無論是哪個法門,將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都能得生,淨土法門廣大沒有邊際。什麼是功德?清淨心是功德,純淨純善是功德,前面我們講的,尊重、恭敬的心是功德,將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都能往生。修學其他法門,每天能夠加上我所提倡的這個十念法,一天九次,決定不妨礙他的修學,不妨礙他的工作。因為這個方法很簡單,不超過三分鐘,九次,一天九次加起來不到三十分鐘,那就更好!以這個做為定課,正助雙修,功德就無量無邊了。所以末後講「起隨念心」,這個好。

  我們再看經本,我們從第五行,第五行最後的兩句。「由是心故」,這個由是心就是前面講的十種心,發這十種心,「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彼佛是阿彌陀佛,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釋尊同宏淨宗妙法也」。在「發勝志樂會」裡面,我們看到彌勒菩薩教人發這十種心,命終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弘揚淨宗妙法,彌勒菩薩也不例外。「又本經中第卅二品下」,三十二品以下「彌勒當機」,彌勒菩薩代表菩薩,六種成就裡面菩薩眾,阿難代表聲聞眾。「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諸佛所稱讚的獨一的法門,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咐囑汝等作大守護」,汝等是彌勒菩薩帶頭,「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因為這一法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只要眾生遇到就能得度。遇到,沒善根,遇到就種善根,阿賴耶裡頭開始下種子。來生後世遇到緣,他的善根就會增長,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他決定往生。

  我們今天能遇到,能信、能願、能念佛,過去生中種的善根,我們今天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成熟了,不是偶然的。現在很多沒有遇到的人,我們要給他種善根,善根裡頭究竟圓滿、無與倫比的經教就是這部經。所以我們這次印了兩萬部。我不知道後面的一萬五千部有沒有印好,希望能趕快送到澳洲。澳洲辦十週年紀念,每個人送一套,聽說有一千多人參加,這個好!已經有善根的他會成就,沒有善根的給他種善根。這是釋迦牟尼佛囑咐的,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這是真的。所以淨宗同學要學就學這部經,自己成就了,也幫助別人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