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五十六頁第三行,從第三行「解」這個地方看起:

  「說者,悅也。悅所懷也」。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只為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把眾生教好。最低的限度是不讓眾生墮三惡道,也就是勸導世人斷惡修善,縱然不能出離輪迴,他不會墮惡道。有善根的,我們能理解,一個眾生在六道,時間一定很長,真的所謂是無量劫來在六道是頭出頭沒,業障、習氣都很重。所以教化比什麼都重要,教是手段,目的是化,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在古時候儒家也說,讀書要在變化氣質,所以教化在古時候是常用,化就是看到效果、看到成就。佛菩薩除這個之外他不會到世間來,他對世間一無所求,來就是幫助有緣的眾生,緣成熟了,他要來幫助他、成就他。所以要悅所懷。

  「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我們知道佛經,很多經上,這個經題沒有加佛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佛說,《妙法蓮華經》也沒有佛說,在中國,經典裡面眾人所知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沒有佛說。為什麼有的有佛說,有的沒有佛說?這個裡頭有個規矩,立題有立題的規矩,不是隨便立的。會集,會集這個題目也要根據經題。這部經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佛說的,通常經題上加佛說;正宗分第一句不是佛說的,就可以不加。第二種是無問自說,像《佛說阿彌陀經》,那加佛說。為什麼?沒有人啟請,佛主動說出來的。這個例子不多,是有,不多就是了,沒有人請法,佛自己說了,這個通常用佛說。所以我們一看到「佛說」這兩個字,不是佛主動對大眾開示,就是第一句話是佛講的。

  「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這是佛非常歡喜的一樁大事情,眾生機熟了,這個根機熟是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世尊在《般若經》上所說的,正法、像法、末法、滅法,所說的正法。什麼是正法?這個正法與時劫沒有關係。有說法的人,釋迦牟尼佛,有聽眾、有真修行,聽了之後真修,真修行人裡面有證果,即使是證須陀洹果,都算是正法住世。如果有說的、有聽的、有真修的,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有說的、有聽的,沒有人真正依教修行的,那證果當然更不必說了,沒有,這叫末法。由此可知,末法時期有說、有聽,沒有修行的人。如果說法的人沒有了,說法的人沒有,當然沒有人聽了,這叫滅法,法就滅了。所以說法就變成非常重要。

  佛說法、佛的弟子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分散到四面八方教化眾生。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沒有了,還有六、七百年沒有了,四面八方。為什麼?機緣沒有了,就是沒有人聽、沒有人相信了。現在在這個時期,距離佛法衰滅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他的法運,也就是影響力,對面的影響,他影響了全世界,時間的影響是一萬二千年。照中國古人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中國老一輩的出家人都用這個紀年。像諦閑老和尚、倓虛法師,乃至於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都還是用這個紀年。這個紀年跟現在全世界通用的大概相差六百年,你看三千零三十八年,世界上現在通用的是二千五百多年。這個出入很大,也用不著去考證,這個沒有意思,時間、空間都是假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些東西不要緊,重在放下。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成佛,那才是真正正法時期。

  所以「眾生機熟」,我們看淨土,一直到現在,機都成熟。現在一般來說講的人少了,大概將來講淨土的人多,講其他經論的人愈來愈少了,這是屬於機感不相同。他真能聽得懂,真信、真聽,真能聽懂,真修,真的往生,這正法,末法時期的正法。「堪受淨土大法」,他有能力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成就,叫「究竟解脫」。這一句了不起,不是小成就,不是證須陀洹、阿羅漢,是究竟解脫。生到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確確實實善導大師講得對,「總在遇緣不同」。生到極樂世界,你說要多久的時間得究竟解脫?沒有一定,真肯放下的,速度就太快了。不肯放下那是什麼?經教裡講根性比較劣,也就是說他很固執,執著的習氣很重。這都是在六道長期輪迴裡面養成的習氣,不容易放下,他的進度就比較慢。可是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就天天聽經,聽經開智慧,天天看到很多好榜樣,你看那個人放下,很快提升了,你能夠看到,又能夠聽到,所以對自己修行是很大的幫助。「故今樂說」,樂是歡喜,佛對這個法門特別喜歡,宣講、介紹,「以暢本懷」,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成就。這是「說」這個字的意思。

  下面第三個「大乘」,我們看註解。「大乘者,喻也」,這是比喻。「乘以運載為義」,乘在中國原本是車,有大車、有小車,古時候大車是馬車,坐的人多。我們讀書的時候,抗戰勝利光復了,回到南京,我在南京第一中學讀書。那個時候上學坐馬車,一個馬車坐多少個學生?十四個,十四個小朋友坐一個馬車。馬車在那時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車太少了,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才有一班。馬車是很多,而且它隨時可以停,你一招手它就停了,它也沒有一定的站,但是它有一定的路線。所以這在那個時候是非常好的交通工具。有牛車,比較小一點,古時候還有鹿車,只能坐一個人,就比喻作小乘。大白牛車就是馬車,馬車稱為大乘。這是運載為義,意思比喻運載。「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這是為什麼加個大字的意思。「別於聲聞緣覺僅求自覺」,那就是小乘,他們學習的目標在自覺。不是為覺悟大眾,不是這個目的,就發心不相同,他的心量小,叫小乘。那種心量大的人,他不為自己,他為眾生。他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為了成佛之後,有智慧、有能力普度眾生。這個心到極樂世界去求學的,這是大乘,極樂世界就是大乘。

  「《十二門論》云:摩訶衍者」,梵語叫摩訶衍,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大乘,「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大人乘是」,這就要念聖,「乘故,故名為大」。現在這個字要念古音就沒人懂了,我們一切都隨俗,大家都念「乘」咱們就念乘。「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是給的意思,給與眾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勢」,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這些大菩薩都是修這個方法,都是以這個方法幫助一切有緣眾生,也說根熟的眾生,所以稱它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這些大乘經典,它們確確實實能盡一切諸法邊底。這就是今天講的科學。邊是邊際,宏觀宇宙,底是微觀世界,量子力學。追根究柢,這一切法到底是什麼回事情,一定把它搞清楚,這要大乘。所以小乘,你看八識,小乘只講到第六識,佛給小乘人不講阿賴耶、不講末那,他不懂。到第六識他就很滿意了,他只需要這麼多,就給他說這麼多。大乘根性的人不行,他要追根究柢,一定是徹底搞明白、搞清楚。「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就是大乘的義趣,「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所以這是大小乘,無論是在根性、是在教學的內容、義趣、宗旨,都有很大的差距。「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這是說的諸佛如來,正真正覺,真上面加個正,覺上頭也要加個正,表示是純正沒有偏邪。所行之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是與正覺相應。

  「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上面舉的這些經論裡頭所說的意思,都是法身大士、諸佛如來,從他們境界來說的。「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這個解釋,「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體無邊涯,絕諸對待,橫該十方,豎通三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如傅大士偈子所說的,「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這是沒法子說的,勉強用大來稱它。所乘之道,我們所修學的這個法門,道就是門道,法門稱之為道。這個道是佛所行的,是諸佛、法身大士們他們所修的、他們所學的,這是大,這叫大乘。大還有個解釋,「當體得名,常遍為義」,大是體大,這講的是真如、自性、諸法實相,它真大。這個意思裡頭,常,常是不變,遍是周遍,周遍法界。「體無邊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什麼是大?「大而無外」,就是說它沒有邊。有邊際的都不算大,有邊際你還能找到,沒有邊際,這叫真大。什麼叫小?「小而無內」,無內才叫小,有內就不叫小。微塵裡面有法界,那微塵不小。微塵裡有法界,法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法界,能不能找到底,找到最小的?找不到,沒有。小而無內,大而無外,這是中國古人解釋大小的意義。常遍為義,體無邊涯。

  「絕諸對待」,它沒有相對的,大小是一對。在佛法裡面,大小不相對,不是相對,小中有大,大中有小。「橫該十方」這是空間,「豎窮三世」這時間,時空一交叉,這是現代科學所不能夠離開的。但是現在科學家知道了,時間跟空間都不是決定的,不是真有。佛在經典裡面三千年前就說到了,空間跟時間是不相應行法,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事實上沒有真正的空間跟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有沒有過去?沒有;有沒有未來?也沒有。「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於諸法」,一切法都是之後的事情,這一法最先。這一法是什麼?真如自性。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面講的一體,「顯一體」。一體大,法界虛空界都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根、它是源頭,沒有在它先的。唯此先於諸法,這是心性,明心見性。傅大士,傅大士傳說也是彌勒菩薩化身,這示現是在家居士,「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這講的是自性、本體,「故強名為大」。換句話說,以明心見性為目的的,這個法門就是大乘。也就是說,這個法門終極的目標是成佛,這個法門是大乘;小乘終極的目標是證阿羅漢,這叫小乘。所以從方方面面來看大的意思。

  下面說,「如《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常是什麼?永恆不變,這是自性。阿賴耶是會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叫無常。常這個字最低限度在哪裡?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才是真常,它不變,它有相,它不變。「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用虛空來形容它的廣大。「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講到淨土宗,淨土宗的理論就這兩句話,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這經上的大乘就是比喻,實在講大乘是智慧,與心性相應,相信心性本具般若智慧。是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是心是佛這個心是真心,下面是心作佛這個心這是妄心,是阿賴耶,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我們真心是佛,現在妄心又想作佛,妄心怎麼作佛?念念念佛,他當然成佛,返妄歸真。這是「淨宗第一義諦」,第一義諦現在人稱之為真理,這是真實,可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念念想作佛,這是決定可能的,這個不是假的。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實在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都是從心想來的,想什麼變什麼。想佛就變得更快,為什麼?他本來是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這個起心是妄心,起心念佛,起心動念,「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這能修的,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一個心為什麼有真妄?就是覺跟迷,覺了叫真心,迷了叫妄心。在我們凡夫分上,真心有沒有?有,迷了,不見了,妄心完全起作用。可是妄心的基礎是真心,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所以,真妄是一不是二。只要把妄心裡面的障礙去掉,妄心原來就是真心,障礙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多,無量無邊;執著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最明顯的,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這麼說法,大乘教裡面講無明、塵沙、見思,講這三類煩惱。

  「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就是又可以說,「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這些句子要多念、要常念,慢慢就清楚了,否則的話,愈搞愈糊塗。念清楚才曉得,原來都是一樁事情。我們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跟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是什麼關係?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是心是佛,沒有兩樣。他們修成功了,是心作佛,成功了;我們現在心沒有想作佛,如果心真想作佛,決定成功。尤其是得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幫助,就很容易成就,極樂世界的好處在哪裡?好處在覺悟,圓滿的大覺。阿彌陀佛覺悟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覺悟了,極樂世界的花草樹木覺悟了,極樂世界山河大地覺悟了,所以到極樂世界決定不會迷惑,沒有迷的緣,它好在這個地方。樹木花草念佛,山河大地也念佛,流水的聲音是念佛。所以在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念佛,這是極樂世界殊勝之處。「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能所不二是理,修證不無是事,有修有證;雖有修有證,能修所修不二,能證所證不二。「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超情,情、見我們通常連在一起用,情見是迷,超越了,放下了,勉強說個名字稱之為大。「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經題上有大乘,大乘是真實智慧。

  題中第四段,「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是梵語,「含無量義」。因為阿彌陀正翻就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所以它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無量義裡頭,第一個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全都落空了,再多的無量都等於零。譬如我們說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壽命沒有了,全完了。所以壽命是無量裡頭的第一德,一定要有壽命,那個無量你才能得到用。所以壽命是第一德,沒有壽命就全落空。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為華語」,把它翻譯出來翻成華語,「顯密旨於顯說」,把它的密義要把它說出來,明顯的說出來,「則可譯成無邊德號」,可以用這一句、這個名詞,無邊德號。「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為阿彌陀之德號」。經裡面給我們講十二光,在《彌陀經》裡頭,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把阿彌陀說兩個名詞,一個無量壽,一個無量光。壽是代表時間,壽命,過去、現在、未來;光是代表空間,光明遍照。這兩個德號用現在的名詞說,就是時間跟空間,時空裡面所包括的一切就無量無邊,都離不開光壽。所以用兩個名詞來解釋,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說的。在這個經裡面,佛說了十二種光,都是阿彌陀佛的德號,都從無量當中說出來的。「《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是相同,佛是梵音,梵文的音,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

  「以上多種聖號,咸曰無量」,都加上、冠上無量這兩個字。「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換句話說,沒有一樣不是無量。這個裡面有很深的意思,知道阿彌陀佛無量,你就要立刻想到自性無量。阿彌陀佛所具備的這些無量,就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的無量,離開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成佛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叫做成佛。我們今天的心不明,被煩惱蓋覆住了,我們自性見不到。自性因為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根本見不到。阿賴耶見不到,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緣不到,它在哪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一點都不假。

  所以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有這麼一點體會,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的這些話跟佛經都相應。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不就是講的心性嗎?除了心性,這兩句話不能相應,它就是跟心性相應。說這個話的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能說得出來,我想那是佛菩薩應化在中國。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中國人崇敬聖賢,他就以聖賢身出現在這個世間。我向李老師請教,老師回答我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這個回答也回答得非常好,理上真講得通,事上,釋迦牟尼佛沒提到這樁事情。但是總而言之,他也說了,一切諸佛如來,跟他有緣的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我們中華大地這些眾生,難道說跟佛沒有緣嗎?我們有緣,有感,佛菩薩他一定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這是事實。所以我們肯定,老祖宗是諸佛菩薩應化而來的,他所說的、所教導我們的,跟大乘經教裡頭很多都相通。

  所以「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菩薩修德無量,所以菩薩的名號也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這一句重要!我們對這一句意思能夠明瞭,你就會喜歡念佛,你就會把念佛當作你這一生第一樁大事。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念這句佛號,將來往生,品位的殊勝不可思議。這個密義都在經題裡頭,真叫巧妙至極。

  「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這一部經裡面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無量,用壽來做代表,好。因為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都踏實了,都真實不虛。「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為什麼?它沒有生滅。惠能大師見性第二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無量壽。「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於中」。這個壽德裡頭,所有一切德都在裡頭,無量無邊的,像前面所說的,智慧、功德、神通、道力全在裡面。《華嚴經》世尊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能、相好沒有一樣不在其中。「又《甄解》云: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這三種莊嚴,是《往生論》裡頭常講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切都離不開壽命。底下這一句就是《往生論》上講的,「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這一法句好,這一法句圓圓滿滿給落實了。

  我們用梵語來念,無量壽就是阿彌陀,就是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句名號,把自性裡面所有的德相全包括在其中。念佛最重要的,念自性佛,才管用;皈依,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依外面的。所以現在人都搞錯了。皈依佛,佛是什麼?自性覺,不就是無量壽嗎?皈依法,法是自性正;皈依僧,僧是自性淨,清淨平等覺。不是皈依外頭的,外面沒有用,皈依外頭的不能成就,這個要知道。外面的三寶加持你,加持,你要能接受才加持得到,你不能接受加持不到,加不上。這裡有一尊佛像,這是外面的佛,看到這個像就想到我自性覺,這就加上了。它提醒你,自性無量壽、自性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跟你自性阿彌陀融成一體,是一不是二,這就加持上了。

  見到經書、見到法門,你立刻就覺悟到自性正,正知正見是法。正知正見是什麼?正知正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正知正見現前了。正知正見說不出來的,放下便是。你有這個東西,就不是正知正見,有這個東西就不是真正清淨。僧是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一般講放下執著,清淨心現前;放下分別,平等心現前;放下起心動念,正覺現前,能講得通。凡夫修行,不能頓捨,一步一步的放,總得要放下;如果要不放下就有名無實,沒有真正依教修行。諸位要記住,修行就是放下,連經教都不能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佛在《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綱領,句句話都非常重要。這三種莊嚴入一法句,就是阿彌陀,用梵語來念就是阿彌陀佛。

  「故經題中標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四十八願)行(五劫修行)與果地佛德」,就是成佛以來到現在十劫。這個十劫的時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接引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去證果。成就的妙覺如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沒有法子計算,十劫,你說這個功德多大!佛菩薩加持你,他真有東西加持你,願加持你、行加持你、果加持你,這到哪裡去找!阿彌陀佛加持一切眾生是平等加持,沒有分別、沒有厚薄、沒有先後,一切都是平等的。問題就是我們自己肯不肯接受?不相信不接受,相信了不了解,還是沒接受,了解之後沒有真幹,依舊沒有接受。所以我們要有信、要有願、要有行就全接受,全接受你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還能錯得了嗎?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

  我們生凡聖同居土,雖然煩惱習氣沒斷,得阿彌陀佛願、行、德的加持,你決定不會退轉。不會退轉是什麼意思?你阿賴耶裡面的習氣絕不起作用,它起作用你就退轉,不起作用了。無量劫來阿賴耶裡頭含藏的業習種子不曉得有多少,沒有緣,所有一切種子的緣全斷了,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這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所以要在極樂世界住多久?肯定住滿,無明煩惱習氣才斷乾淨。肯定在那邊證得妙覺位,再圓滿的回歸常寂光,這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末後這一句,念老在這裡給我們做了總結,「題中標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都在無量壽裡頭。

  下面第五段「莊嚴」。我們看註解,「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具德,它具足一切的功德,這叫莊嚴。第二種交飾,交是交互,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裝飾,美不勝收。「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句在小本上重複很多次,無論是依報、是正報、是果德、是修德,法法皆是無量功德莊嚴。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大家都一樣,人人都平等,沒有絲毫差別。我們修,性德就顯露出來;我們不肯修,它就被煩惱掩蓋住了。修什麼?總的來說就是放下,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性德自然流露。

  最明顯的、最小的,人天的德行,這個不高。在中國,我們老祖宗講的五倫是性德,不是哪個人創造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自性裡頭本具的。父子有親,這是什麼人建立的?沒人。為什麼?父子有親畜生都有。你看看畜生,小貓、小狗,你細心觀察,小狗生出來,你看牠母親多愛牠。小鳥,你看鳥窩裡頭,老的鳥照顧很周到,也是怕牠的兒女受到傷害,牠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牠要保護好。在動物裡面你都能看到。人哪有不愛兒女的?最明顯的是小孩在三、四個月,他不會講話,你看他的態度、你看他一舉一動能看出來,他對他父母的愛,那沒人教他。這是什麼?天性,這叫性德。

  中國的文化起源就從這裡,這起點,中國人懂得教育,這個話是湯恩比講的。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效果,中國的教育就從這裡開始,父子有親,親愛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我常常跟大家做報告,第一個目的,這種親愛如何保持一生不變。第二個目的,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愛父母,能夠愛家族、愛兄弟姐妹,再擴大愛宗族、愛鄰里鄉黨,再擴大就是愛族群、愛國家。儒家講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這《弟子規》講到這裡。佛法不是的,佛法的愛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愛的。為什麼?只有大乘佛法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愛一切眾生原來是愛自己,害一切眾生原來是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這還得了嗎?

  《往生論》上說,這接著看,「稱極樂三種莊嚴,已見前」,這三種,念老在這個註解裡頭引用多次,所以我們就很熟悉。三種莊嚴,第一個國土莊嚴,第二個佛莊嚴,第三個菩薩莊嚴。這已見前。「細論則有廿九種莊嚴,文繁不引」。我記得上一次我們學習《大經解演義》,二十九種莊嚴我們都學了。「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讀這個經文,我深有感觸,我們時時刻刻不能離開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要學佛「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從自身做起,影響環境。一切法都有個開端,不從本身做起是決定不能成就,自身做起肯定會影響周邊。這個理論與事實真相,現在量子力學家也說出來。我們沒有做,為什麼沒有做?我們對它了解不夠;如果有透徹的了解,我們肯定去做,就像諸佛菩薩一樣。「莊嚴眾行,又」,這經上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個我是法藏比丘說的,阿彌陀佛在因地上做的,真幹。

  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從哪做起?我們要曉得,依報永遠隨著正報轉。我們今天居住的地球災難這麼多,什麼原因?為什麼過去沒有?過去有災難,很少,哪有這麼頻繁!什麼原因?過去的人心好,人的行為好,所以他居住的依報環境也好,就這麼道理。現在的人心比不上過去,不要說太遠,三十年前,為什麼說三十年?三十年是一世。你看我們寫世界的世,三個十,三十年叫一世。這一世跟上一世比差遠了。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香港很可愛,現在完全變了,人情味愈來愈淡薄。你看香港人居住在同一個大樓,甚至於在隔壁,住多少年了不知道隔壁姓什麼,見面都不打招呼,很多。三十年前有沒有?有,比現在情況好,現在不如三十年前。

  這種情形也難怪,香港人為了謀生活,工作繁忙,居住的環境都很小,早出晚歸。晚上回來精疲力倦了,回來就休息而已,活動的空間都在外面。環境造成的,教育造成的。現在教育是什麼?是電視、網路、媒體它在教。教什麼?都教貪瞋痴慢疑。仁義禮智信忘得乾乾淨淨,提起仁義禮智信非常陌生,這什麼意思不知道。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地球會變成這個樣子,不是沒有原因的。變化這麼快、這麼迅速,那是教育的工具腳步太快了。現在用電視教、用網路教,送到每個人家庭裡面去教,這還得了嗎?哪個不看電視?哪個人不用網路?哪個人不造嚴重的罪業?過去我們聽古人兩句話,其實印象很模糊,古人告訴我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從小老人教我們,我們印象深刻還能記得,還能說得出來,實際意思很模糊。

  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陳靜瑜居士她一份資料送給我看,告訴我,世界衛生組織最保守的統計,全世界每一年墮胎五千萬人。這就是殺人,一年要殺五千萬生命,殺的誰?是自己的兒女。這個比例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四年多,總共差不多死五千萬人,一年是一千萬,現在一年等於二次大戰四年死傷的人數。兩年就一個億,這個世界你說沒有災難,怎麼可能?造這麼重的業,讓我們想到「萬惡淫為首」,我懂得了,我明白這個意思了。以前這句話真的不懂,還會以為古人講得是不是過分了一點?現在你看這個局面,一點不過分,淫底下是殺,還得了!這個帶來世界毀滅性的災難,第一個原因,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災難。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能不能避免?無法避免。你想超度,很多都不接受,那個怨恨太深了。

  怎樣把人喚醒過來?我看只有大災難,災難爆發之後後悔莫及了。喚不醒,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我們自己很慶幸,在這個時代能遇到佛法,能遇到這部經典、這個法門,自度肯定沒問題。度他就像經裡面所說,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他能聽得懂,他能相信,能依教奉行,願意求生淨土,這就有緣人。每個人緣的淺深又不一樣,緣深的這一生決定成就,緣淺的種一點善根。這個種善根非常重要,有善根,將來一定得度,沒有善根,得度的緣分就沒有了。所以「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是我們眼前迫切需要的工作。

  「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這部經典裡面介紹得非常詳細。「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些經文,正如念老所說的,「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蓋法藏」,法藏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法藏菩薩,他「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就是以大願、大行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莊嚴眾行」,眾行不外乎四十八願,他五劫修行願願都圓滿了。所以「是其殊勝願行」,莊嚴眾行是殊勝願行。「因行獲果」,果是極樂世界,「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果感樂剎」,極樂世界,「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阿彌陀佛的因行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他的成就沒有別的,就是老實、聽話、真幹,他成功了。

  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當然他在佛面前出家修行,那個時候已經有非常好的根基。這個根基當然是無量劫修行累積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所以有很多人講,法藏出家那個時候已經是法身菩薩,這個話能不能相信?可以相信。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對淨宗法門能信、能生歡喜心,喜歡聽經,能夠理解,發願求生,佛說,這個人過去生中已經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一生遇到緣,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你才能夠信解行證,這個證就是往生。可見得不是偶然的,沒有偶然的事情。我們對自己過去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法門許多人接觸到不相信,有人一接觸到就很歡喜,這個裡頭當然有原因。接觸生歡喜,過去有根,有善根,即使在臨終,臨命終的時候,一生不相信,到臨命終時聽到這個法門,一聽也歡喜,馬上就接受。

  我早年在美國,看到周廣大居士,他還不是個居士,我們稱他周廣大先生。在美國開個麵包店,人非常老實忠厚,沒有宗教信仰。臨終得的是癌症,醫院放棄治療,家人這才到處求神、求仙,希望有奇蹟出現。那個時候華府佛教會剛剛成立,我們有緣遇到了,華府佛教會成立請我去做會長。我們同學接受周廣大的眷屬,他的妻子兒女邀請,到他家裡去看他,我們同學去看他。看的時候覺得確實不行了,恢復健康似乎不可能,就把極樂世界講給他聽,念佛的好處,求生淨土。他聽了真歡喜,一生聞所未聞,馬上就告訴他的太太兒女,不要再給他求什麼醫生治療,不要,你們統統念阿彌陀佛幫助我往生。你看講這種話。大家給他日夜幫助他念佛,三天往生了,瑞相稀有。這一念佛的時候,他告訴大家,疼痛沒有了。那個病是很痛的,痛苦沒有了,跟著大家一起念佛,三天往生。這是什麼?四十八願裡頭有,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這個要不是過去生中修過這個法門,善根深厚,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懂得,我們看到跟經典來對照,然後回過頭來看自己,自己的善根一定很深厚。如果不深厚,怎麼會喜歡這個法門?怎麼能夠把其他法門都放下,不想再學,不浪費時間?若不是無量諸佛如來威神加持,做不到。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不能勉強。自己如果曉得了,我的善根福德因緣還不夠,有沒有辦法把它加深?行,你勇猛精進就能把善根福德給補足,這可以做得到;不發勇猛心是做不到的。所以,你得要真信,不能有絲毫懷疑。後頭有三句說,「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我們能理解、我們能相信,我們聽到了,對西方極樂世界就生起無限嚮往的心,真想去。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這是你眼睛所看到的,光明世界,「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這裡頭都是舉的經文上描繪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華果恆芳,光明照耀」,恆芳,說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為什麼?它裡頭沒有變化。我們這個世間的花果,隨著節氣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樹葉就落了,它無常。極樂世界這些植物恆常,不變,永遠像春天一樣,花果都非常茂盛。而且光明照耀,都放光,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隨風散馥,沿水流芬」,這是講花果之香,聞到香味、嘗到果味都幫助你斷煩惱、消業障、增長智慧,這叫功德。「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他方世界也沒有,極樂世界這些珍異奇妙「周遍校飾」,到處都是,「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有人看到這些經文不想去了,為什麼?修行要修苦行,極樂是花花世界,這地方怎麼能修行?所以那是一類喜歡修苦行的人,他看到這個地方不想去,這沒有緣分。

  我們這個世間花花世界是什麼?是人頭腦想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是自己把它建造出來的,它不是真的。極樂世界一切莊嚴,沒有人去想,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怎麼成就?無量功德莊嚴成就的,自然成就的。就像我們這個世間,佛在講經的時候常介紹我們,欲界天,欲界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第六層。第五層化樂天,那個裡面所有一切受用全是自然變現的,沒有人去想它。那是什麼?福德的自然成就。極樂世界是功德的自然成就,不一樣,比福德要殊勝太多。一般修行人怕這些物質享受,為什麼?這裡頭會起貪心、會生煩惱、會墮落。極樂世界現在在受用是第一,人間天上都不能跟它比,他會不會起貪心?會不會生煩惱?不會。為什麼不會?每天在阿彌陀佛大講堂裡頭上課,所以他不會迷惑。又何況,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沒有不說法的,流水的聲音都說法,說什麼法?想聽什麼法它就說什麼法;想聽《華嚴》,它在這裡講《華嚴》;想聽《法華》,你聽的就是《法華經》。我們曉得,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依正莊嚴全都變成媒體,全都是給你正面的,沒有負面的,全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所以美不勝收。你阿賴耶的業習種子自自然然就消失掉,沒有助緣幫助它現行。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盡極嚴麗」,莊嚴,麗是美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