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科註》第二百二十面,我們從第四行看起:
「《要解》復云: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這是《要解》裡面很重要的一段開示,也確實只有蕅益大師能說得出來。說明這部經它的理論依據,圓滿的性德,它的效果、作用是能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罪苦眾生,只要能信、能願,願生淨土,願意親近彌陀,一心專念名號就能往生。的確這是什麼人都能夠做到的。惡道眾生,他最大的障礙就是業障太重,信心生不起來,願心生不起來,念佛的心沒有誠敬,所以容易中斷,不能相續,這是他不能往生的原因。如果有人提醒他,在這個時刻讓他認真的懺悔,真信切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決定往生,這是彌陀的本願,無量真實功德的加持。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機會。
昨天我們看到悟梵師的懺悔文,她寫懺悔文是五月,她走的時候是十一月,這當中有五個多月的時間。她這個懺悔的心像懺悔文中所說的,五個月要堅持不退,她決定得生。如果這個懺悔心進進退退,那就很難講,為什麼?關鍵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雖然是很安詳,她沒有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說清楚,她是頭腦清醒走的,還是迷惑走的?清醒走的沒問題,如果是迷惑走的就有問題,就很難講,到底到哪一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斷定她不墮惡道,臨走的樣子不像是墮惡道的樣子,這是得力於大家將修學功德迴向給她。
我們在外國《念力的祕密》裡面看到,裡頭有一條很重要的,就是別人以念力來加持你,那個效果等於你自己集中一念,有這麼一條。這條很重要,就是我們能不能用念力幫助別人,這關係很大。如果不能,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就不可靠;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那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是決定真實的,一絲毫虛妄都沒有。我們自己平常用功,最重要的是一心專注,這才能夠產生念力的能量。如果心散亂,能量就不能現前,一定要專注,非常的專注。而且它最後講的一條很好,有慈悲心的人,那個力量、能量比沒有慈悲心的要高出很多倍。佛法裡頭不僅是慈悲,它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灌輸在慈悲裡頭,這是一般人慈悲心裡頭沒有的,所以那個能量不可思議。這在本經裡頭非常重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還得了!世尊三千年前給我們開示的,三千年後的量子力學家把它證明了,我們能不相信嗎?相信的人有福。
所以蕅益大師這幾句的開示,真是無量功德!這個開示是對我們的加持,我們要相信。「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這就是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智慧、他們的修持、他們的功德、他們教化眾生這些事業全都包括在裡頭,就一句名號裡頭,也在這部經裡頭。所以讀這部經,就是讀全部佛經,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都含攝在其中,這還得了!這個話不是黃念祖說的,蕅益大師講的,《要解》裡頭的。
下面是念老給我們的解釋,「夫《法華》者,乃天臺宗崇為純圓獨妙者也」。智者大師判這部經純圓獨妙。這意思是沒有任何經典能超過它,它是世尊教學達到了登峰造極。這最後一堂課,五時是第五時,最後。「《華嚴》乃賢首宗尊為別教一乘,事事無礙,全圓之教也」,全圓就是純圓,別教當中的一乘,事事無礙,這在事相上達到究竟圓滿。《華嚴》講四種無礙,究竟圓滿的是事事無礙。「今蕅益大師指出,天臺之純圓,賢首之全圓,其秘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可見此經正是全圓」。這些祖師大德、大乘經教,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無量壽經》。我們對這個經懷疑,對這個經沒有圓滿的信心,所以怎麼樣修都得不到真實利益。為什麼?沒認真。這個真是真心,沒用真心,全用的是妄心,懷疑的心,甚至於批判的心、比較的心,這都錯了。印光大師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大乘菩薩學習這個經典萬分誠敬,所以他得圓滿利益。我們為什麼得不到?用心不一樣!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在用心,你要是用真心,一真一切真,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我們用妄心,一妄一切都是虛妄,沒有一法是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些事都在眼前,用真心就是法身報土,用妄心就是五濁惡世。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都在我們眼前表演、示現,可惜我們是粗心大意,沒能看出來,沒有覺察到,這不能怪人,要怪自己。「又為法華之髓,復是純圓。故云此經正是圓中之圓,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異口同聲,正如宗門所謂,一鼻孔通氣者也」,舉出這麼多的證據。
「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讚《要解》」,他說「理事各臻其極」。蕅益大師的《要解》確實簡單扼要,文字不多,說理達到登峰造極,說事也達到登峰造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印光大師一生歸心淨土,對於淨土的典籍,對於淨土的著述他非常用心。以他的真誠恭敬、清淨平等心為我們講的公道話,沒有私心、沒有偏見,第一註解!「妙極確極」,妙是巧妙,確是正確,都達到極處。今天我們看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印光大師沒見過,夏蓮老的會集,黃念老的集註。這不是自己的註解,集經論的註解,以經註經,集祖師大德的註解,集註!也是妙極確極。也可以說自佛說此經,《無量壽經》以來,這是第一註解,第一會集,第一集註。《要解》是蕅益大師自己註解的,這個不是自己註解的。在現前這個時代自己註解的沒人相信,現在人都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都傲慢,喜歡批評人,對人不尊敬,念老要是自己註解,批評的人會太多。集註沒有話說,全是經典裡面,全是祖師大德的東西,這大家公認的,真是妙極確極!
「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這個話是印祖說的。我記得是一九九八年,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講經一個月。老友演培法師請我吃飯,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就這一句話,他說這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演公法師他學唯識,他歸心的是彌勒淨土,他求生兜率內院,對於彌陀淨土他下的功夫不深,問我這句話。我回報他老人家說(他大我十歲),我說印祖說得恰到好處,真實不虛,這不是假話。應該在二十年前,我住在美國達拉斯,尹建維同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那個時候達拉斯粗具規模。問我,他說:「淨空法師,如果只准許你在《大藏經》裡選一部經,你會選哪一部經?」我沒有考慮,我告訴他,我會選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
確確實實我非常想一生專講《要解》,不搞第二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自己身不由主,要聽命於別人。自己沒有道場,沒有固定的一個住處,過的是遊蕩生活,所以必須聽從別人的愛好,我們要去滿足他。如果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是一門深入,我不會搞那麼多、那麼雜。這個是福報的關係,我這一生沒那麼大的福報。我樂天知命,能夠隨緣,普賢菩薩講的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這樣子虛度了六十年。往後如果還有時間,我就來表法,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從去年清明我們開講《大經解演義》,今年九月十八圓滿。接著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大經科註》,我們重新編一個本子,把科判放進去,註解完全用念老的集註。他集得太好了,集得太圓滿了,全部用他的集註。我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年就講一年,活十年就講十年,其他的都不講。所有一切活動不參加了,國內、國外都不參加了。有人來看我,我歡迎,我不再去看別人,希望在一個地方住定了,不要動。這個地方雖然很小,可是我們有網路,我們還有個衛星。我們講經現場沒有聽眾,真正符合古人所說的「阿蘭若」,小道場。清心寡欲,一心念佛。末後一句是念老的總結,「可見《要解》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
再看下面第六段,第六段說《疏鈔》深意苦心,明本經屬於圓教,即是中本《華嚴》。我們看註解,「又《疏鈔》云:依賢首判教分五: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後二教」,前是終教,後是圓教,也就是這部經。這部經的教義有終教、有頓教、有圓教。在這三個裡面是以頓教為主,它不是漸教,漸教一生成不了佛,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圓全攝此,此分攝圓」。圓教完全包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分攝圓教。這個就是跟《法華》、《華嚴》還是有區別,《華嚴》全圓,這個經分圓;《法華》純圓,這個教是分圓。「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此三諸教所有」,理、事跟理事無礙,所有大乘教都有,都講到。「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名為別教一乘。以華嚴全圓,今得少分。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故蓮池大師判小本為分圓」。這個經跟小本是同部,小本是分圓,這個經也是分圓。「故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以證《阿彌陀經》分屬圓教」,這個說法不是勉強的,有經文做證明。
這個是蓮池大師深意苦心。我們要知道,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淨土宗衰了,如何把淨土宗振興,這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那個時代的人多半都屬於禪,再有一部分屬於賢首跟天台。你看純圓、全圓,對於知識分子有很大誘惑的力量。這三樣,禪、賢首、天台都難,一生不容易成就。什麼叫成就?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叫成就,小乘初果;也就是說,五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你已經入門了,你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叫成就。一生如果得不到,那你沒成就,沒有成就肯定隨業流轉,這都是事實,隨業流轉是三途六道。所以叫難行道!蓮池大師用《華嚴》來註解小本《彌陀經》,就是《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華嚴》引用得最多,來解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說明淨宗是屬於圓教,大家就喜歡學了。這是老人的苦心,是老人的深意,用十門開啟,就是《疏鈔》用十門開啟,用《華嚴經》的方式;蕅益大師的《要解》是採取天台的方式,五重玄義,都把淨宗法門提升到跟《華嚴》、《法華》平等。其目的是希望初學對於淨宗能生起誠敬心,不敢輕視、不敢怠慢,他才能得到淨宗真實的利益。
「可見蓮池大師亦判《阿彌陀經》為圓頓之教,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因為日本那些高僧大德,回到日本之後建立日本的淨土宗,其中開山的祖師全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在唐朝跟善導大師學的。尊善導為日本淨土宗第一代祖師,他們成為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是善導大師。「所異者,或崇之為圓中之圓」,這是尊崇,稱《無量壽經》圓中之圓。或者謙虛一點,稱它作「分屬於圓」,這是謙虛。「此蓋機緣之異,而善巧不同耳」。那到底是圓中之圓還是分屬圓教?各人根器不一樣。古大德所謂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如果他是圓頓根性,一遇到這個法門,那就是全圓全頓;他不是這樣的根機,那就是分圓,差異在這個地方,所以善巧不同。善巧不同不是從教理說的,不是從理論,不是從方法,而是機緣有異,從這個地方說的。「蓮池本懷與善導、蕅益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在他們,蓮池圓根,善導、蕅益、日本這些諸大德都是圓頓根性,所以在他們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蓋《疏鈔》之作」,這裡說出來了,「正當狂禪風靡之際,故不得不權宜善巧,俯就群機,而作方便之談」。這話說得好!我們讀《疏鈔》的時候看到這個意思,遷就當時佛教的門派。我們今天提倡會集本,也要遷就現前佛教的門派,批判的人很多,我們能忍,我們不必去辯論,我們認識很清楚,我們不是迷信,何況還有老師加持。《無量壽經》會集本是李老師親自傳給我的,把他自己當初在台中講演的眉註給了我。我在台中十年,老師傳給我什麼?就是這一部眉註,讓我對淨宗生起信心,一絲毫懷疑沒有了,發心專修專弘,自利利他。
「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謂大權菩薩,曲被當機。應病與藥,時節因緣應爾也。」這是我們學經教、弘揚經教不能不知道的。古大德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今天的境遇跟他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如何來應付?只有用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心量、阿彌陀佛的慈悲,看這一切毀謗我們的人、批判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們的人,是誰?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考驗我們的功夫。我們對他一絲毫怨恨沒有,用世俗人的話,我們很愛他,他不愛我我愛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就做得很穩,一絲毫沒有動搖,每天讀經念佛沒有受影響;不但沒有受影響,影響有,不是負面的,我們的境界天天向上提升,快樂無比,我們對他感恩無比。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諸佛菩薩看到我們會點頭,我們真學到了,雖然沒有完全學到,學到了不少。就怕的是人家一批評、一毀謗馬上暴跳如雷就完了,那諸佛菩薩就搖頭嘆氣,你怎麼學的!
為什麼我們會學得這麼自在?這就是事事無礙。我們真正明白萬法皆空,十法界依正莊嚴了不可得。尤其是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你要是真正明瞭,你就事事無礙。為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論是讚美,無論是毀謗,都不可得。你想想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有什麼東西?我們說一句話多少秒?說一句話,要罵人,罵了幾分鐘,你要把它一細分,每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我們看到是個連續相,實際上每一個波動現象都不同。我們眼睛被欺騙了,耳朵被欺騙了,全看到的是一種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空無所有。但是空無所有你要能夠覺察,提升你的覺性,提升你的境界,好事不是壞事。修行在哪裡修?在境界裡頭修,境界裡頭最重要的人事境界,環境是次要的境界,最重要是人事境界。修什麼?這經題上擺在面前,「清淨平等覺」,就修這個。我的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還得禁得起考驗,順境善緣不迷,逆境惡緣也不迷,這叫真修行。怎麼不迷?不動心就不迷,動心就迷了,起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不歡喜?所以菩薩所在之處常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菩薩,不能叫眾生生煩惱。我們念頭正、思想正、言行正,我們周邊環境都生歡喜心。所以有情眾生生歡喜心,花草樹木生歡喜心,山河大地生歡喜心,這不是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此地。我這一樂,一切都樂了,這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
那我們就曉得,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心態、他們的思惟、他們的言行跟阿彌陀佛一鼻孔出氣,同樣的,沒有兩樣。這就是彌陀淨土你真正得到、你真正學成了,你不到極樂世界到哪裡去?十法界無量無邊剎土,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跟你相應,其他都不相應,你就肯定去了。品位高下在於功夫的淺深,決定你的品位,所以我們在這個現實環境裡頭真修,就是提升品位,往生是信願。這都是蕅益大師講的,真信切願決定得生,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淺深。功夫就是我們在境界上,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對於清淨平等覺能保持多少的深度。愈是大風大浪愈鎮靜,愈不為它所動搖,不受它影響,那品位就高;受動搖、受影響時間不長,很快就恢復正常,這能保持你的品位,不至於往下墜落;如果境界風一動就受不了,順境起貪戀,逆境有怨恨,品位就降低了。由此可知,品位高下也是由意念在決定,意念決定一切,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從心想生,不是別人的心想,是自己的心想,別人心想與我不相干。我們的心想跟阿彌陀佛有聯繫,我們的心想是正面的,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我們心想是負面的,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得不到,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至於蓮池大師於《疏鈔》中,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實寓深意,足證苦心」。蓮池大師的深意苦心到這個地方才說出來,真的,一點都不假。引《華嚴經》來證明,證明《彌陀經》就是中本《華嚴》,把淨宗的地位提升,讓大家容易明瞭,不再輕視淨土法門。特別是讀書人、知識分子,對於《華嚴》、《法華》、宗門那種嚮往羨慕,而對於淨土輕視,認為這是釋迦牟尼佛不得已接引初機的老太婆教,這個誤會很深,所以用《法華》、《華嚴》來做證明。「蓋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所專有」。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講到事事無礙,而《華嚴經》是世尊成佛最初所說的,定中講的。所以一直到今天南傳佛教不承認,你接觸到南傳法師,提《華嚴經》,他們都說那是龍樹菩薩造的,那不是佛說的,他們有這種執著。不是佛說的他們就不願意看,這個門是他自己封閉的,他自己不願意打開這道門,永遠不接觸經典,那就沒有法子,過失在自己不在別人。
「故知大師於本經中廣作徵引,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引用《華嚴》來解釋淨土。《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一部,同部,內容是一樣的,說的有詳細、簡略不同,它是同部。這樣的寶典,決定能幫助眾生一生圓滿成就,真正是佛度眾生第一法門。但是這個第一法門雖然容易,它難信,所以佛自己說難信之法,所有法門裡頭這是最難相信的。只要相信,他一生就得度。所以我們在前面讀到,也是古大德判斷,在機緣裡面說專接上根,念老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什麼是上根?真正相信就是上根。鄉下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你把這個法門介紹他,他不懷疑,他就相信,他就發心求生淨土,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人是上根。中下根他有懷疑,有知識、很聰明也不管用,他這一生不能往生,還得繼續搞六道輪迴,那當然不算上根;阿公阿婆他相信、他接受,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一般人比不上,那當然是上根。
像倓虛法師,常常勸勉念佛同修,講鍋漏匠往生的故事,那是苦口婆心。真的事情,鍋漏匠他認識,鍋漏匠是諦閑法師的徒弟,倓老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同一輩分。諦閑法師有福報,從小念過書,以後出家為講經教學的大法師,成為天台宗一代祖師。鍋漏匠是他從小時候的玩伴,人真不怎麼樣,從小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學了一個普通的手藝,補鍋、補碗。這種手藝現在沒有了,抗戰時候有,我們都親自見過,鍋碗打破了還可以補起來用。這個工作非常辛苦,挑一個小擔子到處去吆喝,真是苦不堪言。收入非常微薄,補一個碗幾個銅板。
他也是太苦了,感到生活太苦了,找到諦閑法師,老朋友,他現在出家了。寺院裡面的生活很自在,沒有那麼辛苦,找到他只有一個目的,想出家。諦閑法師為難,出家至少你要能夠背誦五堂功課,這是出家人必須具備的條件,他不可能,他不認識字,這就難了;那再講經,講經也沒念過書,所以都困難。他又非賴著不走,把諦閑法師搞得沒法子,最後談條件,他說:你出家可以,我有條件。他說:你什麼條件我都接受。他說:好,你得聽我的。「行!我聽你的,你怎麼教我就怎麼做。」這樣的條件就讓他出家,沒受戒,受戒功課做不出來,那怎麼行!出家,寺廟也不能住,什麼都不會,所以在寧波鄉下給他找個破廟,沒人住的。那個時候寧波很多小廟都沒人住。讓他住在裡面,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將來你准定有好處。這個鍋漏匠很老實,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他不放在心上,反正就記住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就這樣念了三年。在鄉下找了學佛的居士,諦閑法師認識的一個老太太照顧他的生活;還有些農村裡面的信徒,比較富裕的,諦老說你們就供養他,給他送一點米、送一點菜。老太太給他燒兩餐飯,早晨他自理,中午、晚上老太太來照顧他。
三年人家功夫成就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往生的前一天跟老太太說,「明天妳不要替我燒飯,我要到城裡去看看朋友」。實際他是去辭行的,他要往生了,見最後一面。也不告訴人,看看大家好。晚上回來,又告訴燒飯的老太婆,明天不要替我燒飯。老太婆以為明天又要進城看朋友。三年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廟,明天大概又要去了。到第二天,老太婆到這個破廟來看師父,叫他沒有人答應,最後看到師父穿了海青,手上還拿著念珠,站在佛像面前。走上去一看,喊他,他已經死了,站著死的。預知時至!老太太找一些同參道友,趕緊給諦閑老和尚去報信。從這個小廟到諦閑老法師的那個寺院觀宗寺,一個往來,走路沒有交通工具,三天,去一天,回來一天。諦閑老法師聽到,趕緊來替他辦後事。見到之後真歡喜,「你沒有白出家,你比那個弘宗研教的法師高太多了!中國這些名山寶剎方丈住持比不上你」。非常讚歎。什麼都不會,就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你看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諦閑老和尚來了才替他辦後事。
倓虛法師常常講這個故事勉勵我們念佛人,那是念佛的好榜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他四十多歲才出家,那些苦難他受夠了,不想再受了。有這麼一個清淨環境,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你說他多自在!他念到清淨平等覺,歡歡喜喜的走,一點不迷惑。跟照顧他的老太太,他很感激她,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明天不要再給我燒飯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證明了事事無礙。
我們接著看下面。「茲步大師遺蹤」,這句話說,我們追隨大師,學習大師的方法。「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華嚴宗立十玄門示此法界之無礙」,十玄門也是《華嚴經》專講的。什麼是玄門?這下面有個解釋,「以通此」,就是這十條,你要是真的通達明瞭,「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故曰玄門」,換句話說,這個十條是契入《華嚴》。前面說「《華嚴》奧藏」,奧是奧妙,玄就是玄奧的意思,藏用海來做比喻,像大海一樣,這是什麼?這是自性。入《華嚴》的玄海就是回歸自性,見性成佛。你這十門通了,你才能學《華嚴經》;這個十門要不知道,你對《華嚴》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通此則可入華嚴圓教之玄海,稱它作玄門。
「今依《探玄記》」,《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賢首國師造的,就是賢首國師註解的《華嚴經》,這個疏的名字叫《探玄記》。如果我們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探玄記》,就是賢首國師註解的《六十華嚴》。清涼國師的《華嚴經》註解他是用《八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疏跟鈔都是清涼大師做的,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都是清涼國師做的。《探玄記》是他老師做的,賢首是他的老師,賢首是第三代,清涼是第四代。《探玄記》裡面所說的「十玄次第」,現在念老依照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這個例子,把它抄寫在這裡,「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華嚴經》上有十玄,這個經裡頭有十玄。「於是則確證本經正屬圓教,即是中本《華嚴》」。蓮池大師用這個方法來註解《彌陀經》用意在此地,把《阿彌陀經》這個教義跟《華嚴經》拉成平等的,讓一般,特別是知識分子,對於《彌陀經》起誠敬心,真誠恭敬,《華嚴經》上所說的《彌陀經》全有。「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彌陀經》有,《無量壽經》講得就更清楚。這是用《華嚴經》來證明,《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與《華嚴經》沒有兩樣。
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比蓮池大師晚,蓮池是明朝末年的人。彭際清就向大眾正式宣布,《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正式提出來,這是彭際清居士。他說這三部經是同一部,《華嚴》叫大本,《無量壽經》叫中本,《阿彌陀經》叫小本。把淨宗看得這麼高,引起社會大眾對淨宗的注意,對淨宗的尊重,對淨宗認真學習,用意在此地。所以都是實話,絕對不是淨土宗學人妄自尊大。今天黃念老註解這個會集本,為什麼採取集註?也是怕一般人認為你修淨土,認為淨土獨大,所以採取集註的方法,讓大家相信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大乘經論裡頭所說的,都有根有據;古來祖師大德在一切經裡面所發揮的這些議論,引用在這部經做為註解,這個大家沒話講,你無法去批評。你能接受,慢慢把淨土教義搞通了,對你的利益就太大了!
十玄門第一個,「同時具足相應門」。這是華嚴境界,同時具足相應。「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華嚴》講什麼?「華藏世界品」跟我們講的大宇宙,佛教的術語叫遍法界虛空界的真相。今天,解釋宇宙萬有的真相叫哲學、叫科學,所以《華嚴》是大乘裡面的哲學跟科學。我接觸佛教,方東美先生就是把《華嚴經》介紹給我,告訴我,這是佛經哲學概論。方老師用這句話把這個經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概論。「華藏世界品」給我們介紹大宇宙,「世界成就品」給我們介紹這個宇宙的源起,宇宙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東西。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來的,我從哪裡來的。我是正報,我之外都是依報;依報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依報環境裡頭有人事環境。所以正報不是講一切人,不是的,正報完全講自己,自己之外都是我生存所依靠的環境。所以依正莊嚴,正報一定是講自己個人。自己個人用誰做代表?用毘盧遮那做代表。毘盧遮那是法身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法身佛。
所以諸佛如來,他的名號代表我們的性德,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菩薩的名號代表我們的修德,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如何把自性找回來那要靠修。修德跟性德融成一體,這叫證果,你就證得了。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是一不是二,融成一體你就證得了,契入自性,就是跟自性融成一體。我們這個身體,物質的身體、精神的心靈,跟自性完全融成一體,我們的肉體不見了、沒有了,我們的精神、意念也沒有了。這是什麼?這是假的,因為它屬於阿賴耶。精神現象,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阿賴耶的相分;還有個自然現象,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自證分,全沒有了,融入自性。自性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自性裡面找不到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找不到,但是它真有,它是萬事萬物的本體。
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人就知道,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美的詞,真正究竟圓滿;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不缺,它能生萬物。惠能明心見性就是說這個事情,用五句話來形容它。第一個告訴我們「本自清淨」,自性從來沒有染污過,真心是清淨的。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末那,是阿賴耶被染污,末那的意識叫染污意;換句話說,你有意念就有染污,你沒有意念就沒有染污。有染污才會有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全都是染污。那我們要恢復清淨心,對於精神、物質的染污全都要放下,清淨心就現前了。《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就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五蘊皆空。五蘊第一個色,是物質現象;接著受、想、行是精神現象;識,我們勉強說它是個自然現象。這三樣東西都放下了,你就明心見性,你就回歸自性,用《華嚴經》說,入華嚴境界了。入華嚴境界就是回歸自性,在淨土裡面講入常寂光了,華嚴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本善。
「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賢首國師說得好,我們在他一份論文裡頭,《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是一篇論文,現在講博士論文,是他學習《華嚴》的心得報告。一共是六段,前面三段是講宇宙源起,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從哪裡起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這個關係多密切。你要知道這個關係,你還會有偏愛嗎?還會有怨恨嗎?不可能。牙齒不小心把舌頭咬破了,舌頭還去告牙齒的狀、還去怨恨它嗎?為什麼它不告狀、它不怨恨?它一體!我們今天就不知道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你要知道了,關係就這個關係,不管它是有意是無意,它都是一體。有意無意,它來找麻煩,來毀謗我們、來傷害我們,甚至於殺害我們,那是迷失自性,他一覺悟的時候是一體,那一體的時候只有愛心、只有慈悲。所以慈悲是性德裡頭第一德,它就生起來。父母子女為什麼相愛?他知道是一體。佛菩薩對於所有一切眾生知道是一體,對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他知道是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句話裡頭的意思,把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個字的報告統統包含在裡頭。你看自性,自性是清淨的;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是智慧,圓就是德行、德相,圓明;體是本體,一切法從它所生。能大師講「能生萬法」,體是能生萬法,明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圓是自性本具德能相好。一句話,比六祖還高明。成一大緣起就是起二用,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第一個,宇宙,依報,宇宙現前;第二個,我出現了,我跟宇宙同時出現,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說的這個。
「一法成一切法」。一法是什麼?無明業相,這是一法。這一法用彌勒菩薩所講的,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個一念,那個一念是一法。這一法就成一切法,一切法是遍法界虛空界,今天講宇宙萬有,就那一念當中現出來的,不是大爆炸,沒有先後。確實,它就像一個幻燈片的底片,在幻燈機裡面,我們把按鈕一按,這個底片就打到銀幕上。同時出現的,沒有在銀幕上這個先出、這個後出,沒有,同時出現的。所以諸法生,一時頓現,滅也是一時頓滅。頓滅就不相續,就沒有相續,一時頓滅,頓滅就成佛了。因為它是動的,動的都是假的、無常的。一秒鐘動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所以現在科學講到有個弦定律,叫彈琴的弦,弦是什麼?振動,這個一念不覺就是那一念的振動,非常微細。但是這一動,整個法界就出現;雖出現,它立刻就滅了。所以這一動裡頭,一個念裡頭,記住,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一念。這一念裡面有成住壞空,還有四個階段。成是什麼?現相,相一現之後它就滅掉;它有住,它不住你看不見,它有住;它有變壞,再就空掉了。每一念裡頭都有成住壞空,沒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決定沒有,所以它叫妄念。什麼是相同的?不動,沒有念頭就是相同的,完全相同;起一念,念念都不相同。我們在一秒鐘當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這樣微細。這就講源起,宇宙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沒有原因,佛講「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裡頭沒有時空,從不覺的這一念才產生時空,時空是非常短暫,你沒有辦法掌控它。所以彌勒菩薩說得很好,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那我們知道一個善念,純善,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一個惡念,純惡,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無法掌控。善念可以轉變成惡念,惡念可以轉變成善念,轉變是識。控制念頭轉變,功能最大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妄想,它在轉變,因為有它,才把一真法界,就是實報土變成十法界。怎麼變的?分別執著變的,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十法界。現在這個事情我們很清楚,沒有分別就沒有四聖法界,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輪迴。於是我們曉得,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情執,這個東西麻煩透了,我們要曉得。
這些道理懂得了,不迷惑了。首先第一條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是頭一個你要承認。你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就不一樣了,我在覺,他在迷。迷做錯很多事情,那我們都會自然原諒他,絕對不會把它放在心上。無論是善是惡都不放在心上,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對了。我們的內心跟外面的宇宙,像《還源觀》上所說的「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窮。怎麼樣?都不放在心上,沒事就對了。放在心上你立刻就墮落了,你從實報土就掉到方便土,方便土是四聖法界;如果不小心,再有情執就掉到同居土,同居土是六道輪迴。所以愈陷愈深、愈迷愈苦,這是實相,諸法實相。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只守住這個經。所以它稱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就是它給你講的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只守住這個,這是你的真心,這是你的自性,這是你的性德。清淨裡頭沒有污染、沒有波浪,平等裡頭沒有高下,覺悟裡頭沒有迷惑,這個重要!
「一法成一切法」,這是依報,十法界同時現起;「一切法起一法」,這個起一法就是正報。正報就是我,一切法起一法,我出現了。這是《還源觀》上講的順序,先現的是宇宙,再出現的就是我們自己。是不是出現?是的。為什麼?先有業相,然後再有轉相,就是見分,我的生起是見分。你看見分,見分是怎麼成就的?四大煩惱成就的我。這個四大煩惱,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我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很麻煩。如果這個東西繼續增長,那就又往下墮落,愈陷愈深。我見就是認為有一個我,因為認為有個我,我的身就出現。身是物質現象,所以阿賴耶的相分裡面就有一個我身。也是同時生起的,我愛,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慢是瞋恚的一分,就是貪瞋痴,叫三毒煩惱,與生俱起的。為什麼?是迷了起來的,如果覺悟了,覺悟它是智慧,覺悟這個小我沒有了,它是大我,那就是法身。法身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那叫法身,不執著這個身,這一切現象是法身。所有物質現象是法身,所有精神現象是心,是信息,這才是真正事實真相,宇宙的來源是這樣的,被現在科學家證明了。「一時具足,圓滿顯現」,一時具足,沒有先後次第。「故曰具足相應」,這個具足相應,《華嚴》上講得好,《還源觀》上「示三遍」,那就是圓滿相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