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一百五十二面,第三行:
「二、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一共分五段,第一段「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個黑體字我們只說段落的標題,就是科題,我們學習完全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所以我們看解:「《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華嚴》是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跟我們提出的報告,說明自性的體、相、作用,說得非常詳細。這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在定中所說的,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叫二七日中,十四天,另外一個說法是三七日中,二十一天。兩種說法都有根據。在大乘教裡面時間跟空間都不重要,因為它不是真的,時間、空間都是我們分別執著裡面生起來的幻相。現在科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尊報告非常詳細,報告完了之後,大龍菩薩將這份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藏在龍宮。而是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也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一個修行人。凡是明心見性的人,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需要學自然就通達了,為什麼?一切法是心性變現的。《華嚴經》上說宇宙、萬物、人生都是自性所現的。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因此見性之後對於一切萬法他自然就通達、自然就明瞭。所以宗教裡面讚歎神的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讚歎,實際上眾神他不知道的東西很多,他不能的也很多,真正全知全能是自性。所以佛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換句話說,你本來是全知全能,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個個人一樣,平等的。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好像是失掉了,其實沒失掉,只是什麼?只是有了障礙,有障礙這個東西不起作用了,如果障礙去掉,自性的起用就現前,作用就現前。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失掉。在佛法講這個失掉叫迷失,我們迷了自性。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恢復自性,恢復本有的智慧德能,這是佛法。能不能恢復?只要你真肯放下,把那些障礙放下,就現前了,就行了。
障礙很多,分作三大類,第一類是執著,我們用《華嚴經》上的說法,你過分的執著,第二類是分別,第三類是起心動念。所以佛說我們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了,你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龍樹菩薩做到了,龍樹菩薩跟惠能大師一樣,這三種障礙他都放下了。所以大龍菩薩接引他到龍宮,去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開悟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所作的報告,也就是所講的這部《華嚴經》。他看了之後非常驚訝,原本還有一點傲慢的習氣,自以為很聰明、智慧過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看了這部《華嚴經》的分量,傲慢心完全沒有了,為什麼?不是他能夠接受的。分量多少?龍樹菩薩告訴我們,「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我們只聽這兩句話,把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磨成粉一樣,磨成微塵,一個微塵是一首偈,一首偈是四句,多少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沒法子計算;多少品?一四天下,就是我們一個單位世界,把它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品,一四天下微塵品。他呆了,傲慢習氣沒有了。這個我們要曉得。真有這麼多嗎?真能相信嗎?如果道理你明白了,你就相信了。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多少,多跟少是一不是二,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看到這個《華嚴經》,他就知道,地球上這些眾生沒有能力接受,分量太大了。它還有中本,中本也不行,也太多了。看小本,小本還可以,小本是十萬偈,四十萬句,十萬偈四十品,這個可以,閻浮提眾生能夠接受,就把這一部經帶到地球上來了,《華嚴經》是這麼來的。所以南傳小乘不承認,他說這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他們不能接受,這是小乘。大乘菩薩接受了。現在所傳的《華嚴經》,在這個世間大概只有中文本比較完備,梵文的原本失傳了,找不到了,不過聽說最後的這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梵文本還在,那就太珍貴了。如果真的在,我就建議這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應當至少印個三、四千部流通,就不會失傳了。保存在一個地方,不可靠,一個災難來了,可能就毀掉了。保存最好的方法是多印,許許多多地方保存就不會失掉。
傳到中國來的是三次,東晉最早的,傳到中國來的《華嚴》都是殘缺不齊的本子,三萬六千偈,小本的原本是十萬偈,三萬六千偈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多一點,在中國翻成了就叫《六十華嚴》,或者我們稱它作晉譯,現在讀的人很少,大家都讀《八十華嚴》。《八十華嚴》是第二次傳來的,武則天做皇帝,她把國號都改了,她不叫唐,叫周,所以《華嚴經》也稱之為《大周經》。你們看到古人題的《大周經》就是《八十華嚴》。這次傳來的是四萬五千偈,比六十多了,翻成中國文,翻成八十卷,稱《八十華嚴》。第三次是唐朝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就是送禮,裡面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完整的,就一品,這一品完整沒有欠缺,翻成之後四十卷,稱之為《四十華嚴》。所以《華嚴經》在中國有《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
晚近,弘一大師他是非常歡喜《華嚴經》,用「行願品」做早晚課誦本,這最後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他能夠背誦。他建議我們讀《華嚴經》的人,讀《八十華嚴》五十九卷,最後二十一卷是「入法界品」就不必念了,念《四十華嚴》,這樣把它接起來,一共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翻譯最完整的,雖然還是有欠缺,但是《華嚴經》的大意完全能看得出來了。所以這是非常珍貴的經典,也是佛門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確確實實明顯的告訴我們指歸淨土。在這個經典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善財童子為我們表演大乘菩薩的修學,這就是五十三參,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確確實實它的歸趣就在本經,因此《無量壽經》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華嚴》是一乘圓教,《法華》也是一乘圓教,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當然也是一乘圓教。它確實是稱性之談,完全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註解,「蕅益大師讚本經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奧是奧祕,藏就是藏的意思。「《法華》秘髓」,精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就是指南,「皆不出於此矣。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的讚歎,稱《無量壽經》是絕待圓融。絕待,我們一般人說絕對,絕對圓融不可思議。佛說這部經沒有思,沒有議。思是意業,議是口業,這個意思就是說,佛講這部經不像我們凡夫要通過思考,通過思考就是思,我想的,佛沒有通過思考,佛也沒有通過研究議論,沒有,自自然然就流露出來了,這叫稱性。是自性當中自然的流露,妙不可言。所以它是《華嚴》的奧藏,《華嚴》的奧祕,《法華》的祕髓,奧祕,是自性的奧祕,宇宙的奧祕,這是這部經。現在人講揭祕,把宇宙的奧祕把它揭穿,把它揭開,那就是宣講。宣講就是揭開,如果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就沒有能力揭開。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揭開?要不可思議,你就能揭開它。因為佛說這部經是不可思議裡頭流出來的,我們也有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去讀這部經,研究這部經,學習這部經,演說這部經,就跟自性的奧祕相應,你才能懂。如果你有分別執著,你決定聽不懂,你決定看不懂。離開分別執著你能夠看懂,你能夠聽懂,但是是解悟,不是證悟。也很了不起!怎樣才證悟?證悟必須不分別、不執著,也就是把起心動念放下,你就能證入。不但圓滿透徹的理解了,你跟它融成一體,你得到圓滿的受用,這叫成佛,這叫證得佛果。由此可知,這真不容易!它是一切諸佛的心要,是諸菩薩萬行的指南。現在怎麼樣?統統濃縮在這部經裡頭,那這部經是《華嚴》中的《華嚴》,《法華》中的《法華》,這個經真正是,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所以稱它為稱性極談。極談是說到極端了,再沒有了,全說出來了。
我們今天能夠讀到,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會集本,真不容易!這是真正值得慶幸的,像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了;武則天在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遇到了,能不珍惜嗎?真正明白,他就珍惜,真正珍惜,絕不浪費時間,我就在這一門上下功夫。功夫要到什麼境界?一定要到開悟,死心塌地照這一本經學,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第一個階段我得定,清淨平等心現前,學一樣東西沒有雜念,所以他容易得定,萬緣放得下。定到一段的時間,這就是一般普通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大概三年、四年就能得清淨心,心清淨了,你真能放下了;得定之後三、四年就能開悟。根利的,什麼叫利?放得徹底的,就大徹大悟,就見性了。放得不夠徹底的,還留了有些渣子在,那就是大悟,大悟也不得了!以前老師告訴我,大徹大悟教理通了,一切法貫通了,那是大徹大悟。大悟雖然不能夠教理那樣的通達,你能夠通達一宗。譬如說淨土宗,這一宗的東西通達了,與我這一宗有關係的也能通達;他不能全部通達,他能通達一部分。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大悟,我們這一部經通了,淨土宗的,關於淨土方面這個全通了,那淨土以外的不行,那要徹悟,徹悟就全通了,不但佛法通了,世間所有一切法也通了。他一通一切通,沒有說其他除外,真的全通了,沒有一樣不通。這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古人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是正確的,是高明的,是真實智慧、真實利益。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第三段念老的註解。「又日道隱」,日本道隱大師。「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這本書在日本非常出名,註得好,所以念老這個註解裡頭引用很多。所著的《無量壽經甄解》中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五濁惡世是指我們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出現就提出來了,這個世界已經有濁、惡了,但是濁惡很輕,並不嚴重。依照中國人,中國古人的記載,釋迦牟尼佛過世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跟外國人講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中國這些老和尚、老法師統統用這個紀年。那依照中國這個說法,釋迦牟尼佛講經是三千年前所說的。三千年前就講五濁惡世,很輕微,那濁惡剛剛開始。濁惡是什麼?污染,不嚴重,剛開始。
這三千年當中菩薩、聖人在這個世間教誨,教誨的目的是什麼?防止濁惡擴張,也做出了相當有效果的成就。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當中也看到這個現象,這是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說的,沒受佛法影響的,春秋戰國之前,佛法是漢明帝傳來的,很晚了,在這個之前。你看中國古聖先賢也說,道,上古時代聖人以道治國,道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最高明的道!那是什麼?大同之治。大同在中國不是理想,不是烏托邦,真正做到過。誰做到?三皇,中國人講三皇五帝,三皇做到了,五帝也做到了。五帝裡頭有堯舜,其他的歷史,那個時候沒有文字記載,堯舜有了,堯舜有文字記載,我們看到大同之治。三皇是用道,道失掉之後則有德,五帝用德,道德治理國家的時候就是大同之治。德失掉了之後,這就有仁。仁是什麼?三王,三王是夏商周,時代也很長,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總共一千八百年。這一千八百年,人沒有道德,他用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所以不能稱大同,這稱為小康,三王是小康之治。孔子生在這個時代,生在周朝末年,不幸是亂世,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混亂了五百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用的是霸道不是王道,用的是武力不是文化,所以十五年就亡國了。在中國歷代秦是最短的,十五年亡國。漢繼承了。漢,前漢、後漢四百年,漢武帝他很聰明,接受中國傳統,領導人要具三個字的條件:君、親、師。你是國家領導人,君,君是領導,你把這個國家帶到哪裡,你把人民帶到哪裡去?這是你的使命,是你的責任。第二個字的意思,第二個字是親,親是什麼?你是人民的父母,你要愛人民,你要好好去養他。第三個字是老師,你是群眾的老師,你要好好教他。所以領導人他的責任,他的使命就三個字,君、親、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把這三個字做到了,你是最好的領導人。這個是三王的時代,夏商周三代稱為小康,他們真正負責任,真正履行,行仁道,用愛治天下。
春秋戰國這五百年,我們看看歷史,這個記載得很詳細。《春秋》孔子作的,有註解,有三家,有左丘明的,這我們稱為《左傳》,「傳」就是註解,有《公羊傳》、有《穀梁傳》,有三家註解。註解稱之為傳,以後人不敢用這個字,用傳這個字意思是什麼?他的註解絕對正確,沒有錯誤,才敢用這個字。所以以後著作的人不敢用這個字,不敢說我這是絕對正確,可能裡面有錯誤,請人指點。傳是沒有這個,沒有這個客套的,我這東西就是正確的,決定不能更改的,這稱之為傳。後人都不敢用傳,用註、用疏,用這些字。用這些字當然也是謙虛,古時候這是大聖大賢,後人不敢以聖賢自居,學聖、學賢,所以態度也轉變得非常謙虛。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諸子百家裡面挑選,用什麼東西來教全國人民?最後選孔孟之道。孔孟講仁義禮,特別重視禮,所以是以禮治天下,用禮教來教人民,從漢朝到滿清末年,將近兩千年,這兩千年中國完全接受禮。禮是最低的標準,禮上面是義,義上面是仁,換句話說,仁義禮。這兩千年當中雖然有改朝換代,但是時間不長,動亂的時間不長,整體來說,中國社會是長治久安,文化底蘊非常深,道德仁義禮。道德不敢講,但是仁義禮是存在的,確實是存在於社會。文化能治國,文化能統一。
今天的地球,由於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地球已經沒有障礙了,換句話說,地球應該要統一,應該是一家人。多少人有統一地球的這個想法,我們都遇到。但是他說出來了,表態了,這個大概是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公開表態。因為地球統一成一國,戰爭就沒有了,特別是核武戰爭,國家不需要軍隊,只有警察維護治安就可以了,人禍可以消滅了。那誰來統一?這是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他想來想去只有中國人有資格。什麼原因?中國從秦統一,一直到現在都統一,所以他說中國人有大一統的智慧,有大一統的方法,有大一統的經驗,有大一統的效果,那不是他找誰?歐洲羅馬曾經統一歐洲一千年,亡國之後再不能統一了,在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家像中國的。中國用什麼統一?用文化、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老祖宗千萬年傳下來的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就能統一國家,這就能統一世界。所以我們得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老祖宗真有學問、真有智慧,我們現在人不如他,千萬不要看不起老祖宗,那就錯了。為什麼?老祖宗明心見性,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老祖宗心地清淨沒有自私,不為自己。
不像現在人,現在人不相信老祖宗,完全是看到現前的社會,所以現前亂世,亂到了極處,也就是經上所說的,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了。祖宗留下來這個四科我們全部丟掉了,五倫沒有了,五常也沒有了,四維八德全沒有了。清朝末年雖然不好,還有人講,做的人很少,但是講的人還不少。到民國之後,連講的人都沒有了。抗戰之前我們家鄉,我們家鄉沾了光,沾了桐城派的光,明、清兩代桐城的文學是非常有盛名,這個地區桐城、廬江、舒城,這三個縣是桐城派的根據地。所以這個小地方,農村普遍都有私塾,沒有念過書的人很少,從小就上私塾,對於這四個學科講的人多,所以我們有印象。雖然沒做到,聽得很多,總還沾了一點根的邊緣,影響了我們這一生的生活。我們能保守,我們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邪正,我們不走邪道。再艱苦,再艱難,我們的心正,我們的行正,這裡頭有樂趣。這個樂趣與地位不相干,與財富不相干,這裡頭有真樂。但現在人不懂,你跟他講,他無法體會。這是濁惡到極處。
造惡之時,現在惡,佛法講的十惡,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這是十惡。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這真難。我們深深為這個事情去思惟、去觀察,我這一代是最後一代了,還能接受。小我一歲的徐醒民,也是我們家鄉人,大我七歲的周家麟居士,他過世了,李老師傳我們這三個人,三個人都是安徽人。所以像我們這個年齡的沾一點點光,有那麼一點根。老師教的我們能相信,我們能聽得懂,我們能夠依教奉行。所以其難非一,不止一種,太多太多了,這個社會太複雜了。今天整個地球的社會混亂,地球災難頻繁,是不善的心行所感應的。「特此一門,至圓極頓」。特是特別,特此一門就是《無量壽經》,就是淨土法門,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圓極、頓極了,圓是圓滿,它沒有欠缺,頓是快速,一生當中肯定可以成就。這個法門就無比殊勝,真能夠拯救今天的社會,拯救今天的地球。「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它不麻煩、不囉嗦,簡單、容易、直捷、不拐彎的。「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出世是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正說不是偏說、帶說,直截了當就在這部經。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這個經是第一,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一代所說歸此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最後歸在這部經,總結在西方極樂世界。「如眾水歸於大海」,像陸地上江、河統統都流到大海。《華嚴經》就好比黃河,《法華經》好比是長江,主要的河流,《無量壽經》是大海,統統流入大海。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這《華嚴》還得了!經上常講無量因緣,此地舉了個例子,百萬阿僧祇因緣興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這多麼不容易。一大事,大事是生死大事,如何解決生死大事,這個因緣成就了《法華》教義。「亦唯為此法之由序」。確確實實我對於淨土念佛法門深信不疑是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很辛苦,很困難。為什麼?因為年輕的時候受了一些現代教育,對這個不能接受。跟方老師學哲學,佛經裡面有關哲學這一部分我們歡喜接受,像這種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這個不能接受。總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相信的,真叫難信之法!我跟諸位報告過,我真正接受這個法門是講《華嚴經》、講《法華經》、講《楞嚴經》。從這三部大經上回過頭來看淨土,明白了。《楞嚴》是大乘教裡頭最有名的一部經典,跟《法華經》媲美,大乘教裡面稱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楞嚴經》,講了四個月,那個時候海仁老和尚在世,九十多歲了。我有緣去參訪他老人家,這個老人一生專攻《楞嚴》,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這大家對他多尊重。我聽說他只有六個學生。做他的學生條件很高,要背《楞嚴經》,不但要背經還要背註解,連經帶註解會背,他才收你做他的學生。所以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門檻很高。他學《楞嚴經》,《楞嚴經》註解特別多,總有五十多種,他用的是蕅益大師的《文句》,我當時覺得很奇怪,也不好意思問。《楞嚴經》的古註最有名的《長水疏》,宋朝,新註是明朝交光大師的《正脈》,這是佛門公認的五十多種註解裡最著名的兩種。他沒有選,選蕅益大師的《文句》。當然蕅益大師也非常了不起,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所以看前人栽培底下的接班人,要求的水平真高!我們今天如果這樣要求,一定要會背經、背註解,大概一個學生都沒有,沒人了。
這就是什麼?水平慢慢往下降,原因在此地。從三皇五帝一直都是往下降,現在降到低谷了,低谷不能再降了,又往上興起了。興起從哪裡下手?從禮,禮是最基本的,禮裡面還有個根,那個根就是信。你看五常裡頭講仁義禮智信,現在人沒有信心,這是沒有信德,仁義禮智信是五德,沒有信德,沒有信德什麼都不能成就。我們如何去建立信心?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兄弟姐妹,相信祖宗,相信聖賢,這信心不建立不得了!記住六祖的教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老是盯著別人的過失,那是自己嚴重的過失,別人的過失未必是真的,自己的過失決定不是假的,虧吃大了。這個道理很深,一定要懂。你要想真成佛,你只看到自己的過失,沒有看到別人的過失,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看別人的過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你永遠不能成就。這個道理很深,大乘經典裡面說得很多。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我承認這句話,為什麼?我走進淨宗就是《華嚴》、《法華》跟《楞嚴經》把我帶進來的,我要沒有這三部經,我對淨宗很難相信,這就是沒有信德你就走不進來。我的信德是從這三部經上建立的,連李老師那麼關心我,那樣勸我,我都沒接受。接受之後,我非常感激老師的慈悲、老師的愛護。「《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誘導,誘導多少好學人士歸向淨土。因為學習大乘幾乎沒有不讀《華嚴經》的,所以從《華嚴》、《法華》這些大乘經,然後歸淨土的人多!
再看下一段註解,一百五十四面第一行:「聖教如旃檀」,從比喻上說,「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此地聖教專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無論是大乘、是小乘,是藏教、是別教,我們眾生有分別、有執著,佛沒有。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教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你回歸自性了,哪有高下!所謂的高下是從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法法圓頓,就像檀香一樣片片皆香。這底下說,「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垢是染污,我們有嚴重的染污,這個染污由來已久,不是短時間,我們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被煩惱習氣染污了,變成自私自利,濃厚的貪瞋痴慢疑很難拔除。障是什麼?障是自己製造的業障。我們行善得善果會生起貪戀的障礙,我們造作惡業傷害一切眾生,造下冤冤相報的障礙。殺人、殺害眾生,他要向我們索命;我們用權勢,或者用不正常手段,奪取他的財物,要還債,這都是障礙。三善道是障礙,三惡道也是障礙。
垢重障深,「心粗智劣」,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你細心觀察,哪一個不是粗心大意、心浮氣躁!這樣的心態,他跟聖學自然產生了障礙,聖學對他變成格格不入。縱然他想學,還有那麼一點善根福德,好學,他不懂,不能契入。什麼原因?業障深重,他敵不過業障,沒有辦法把業障伏住,所以縱然聽懂了,他做不到,還是去搞殺盜淫妄,還是順從貪瞋痴慢,這是心粗智劣。在這個環境當中修學,不能沒有福報!福報是什麼?有善知識指導,有安穩的修學環境,這兩個太難太難了!這兩樣少一樣,我們這一生都空過了,得來真不容易。我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三位老師指導,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沒有這三十年安定學習的環境,完了。不是短時間!三十年才把根紮穩。她離開這個世間,我們雖然流浪,沒有改變,沒有受到社會影響。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自己能守得住,每天研教修行、講經教學沒中斷。
下面兩句是比喻,「飢遇王膳,而不能餐」,是非常飢渴,遇到了國王供養的餐飲,自己沒能力不敢去。這個飢遇王膳,王膳是比喻聖教,我們在六道裡頭過這麼樣辛苦的生活,遇到聖教害怕,不敢學,不知道它是好東西,不識貨。「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這個王膳是指大乘佛法,真不容易。遇到禪宗,遇到性宗,遇到法相,遇到般若,確實不得其門而入,縱然能聽懂、聽明白了,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能餐,你看到了,你沒嘗到味道。可是這部經是易行道,人人能修,又被人懷疑這是下等佛法,這是沒有文化的、沒有知識的那些人學的,這不是高級佛法,所以怎麼?不想學它,不願意學它。高的修不成,這低的不相信,這問題嚴重。
「《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這是《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告訴我們,只要真正能夠念到淨念相繼,前面還有句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四句。不能夠都攝六根,淨念就做不到,都攝六根就是現在所說的放下萬緣,眼見色,把色法放下;耳聞聲,把聲法放下;乃至意緣法,把法也放下。六根可以接觸,不被它染污,染污叫塵,灰塵,灰塵是染污的,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不分別就是淨念。這個淨念要相續,不能中斷,要常常保持。換句話說,得永遠放下,你的淨念才能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幫助,就這個方法,自得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要認為不行,再找別的東西來幫助,你的功夫就不純了,你的功夫就雜亂了,換句話說,你的功夫已經被破壞了,你不會開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一門深入,很可能開悟,只要一夾雜就毀掉了。可是人能夠守住這一念,難!不容易,喜歡廣學多聞的人多,浪費了精力,浪費了時間,把自己功夫破壞殆盡,錯了。即凡夫心,開佛知見,開是開悟。這是敘說這個法門多殊勝,真正是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如果要不認識,要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過失,這一生就虛度了。
「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根器淺的。根器深的,淨念相繼,他明心見性了。這種人往生極樂世界直捷生實報莊嚴土,生到實報土同樣的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聞道,他快速證得究竟佛果。根器淺的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斷,這種人能往生嗎?能,四十八願就是為這種人說的。彌陀慈悲到極處,四十八願專門為這些根機淺的人,只要他能夠至心信樂。至心兩個字重要!真信,一點都不懷疑,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蕅益大師晚年,他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西有道人。西是西方,就是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西方真有,叫西有道人。表演給大家看,釋迦、彌陀所說的決定不是假話,真有,真信。樂是喜歡,對極樂世界歡喜,真想去!願生彼國,就想到極樂世界,就想親近阿彌陀佛,沒有別的念頭。
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這麼大的災難,對這個世界還能有留戀嗎?蕅益大師生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他出生在明朝,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在清朝。明朝末年社會動亂,清統一之後,社會就安定了。順治皇帝是個好人,有真誠的愛心,我們看到他的上諭,對人民真心照顧,不刻薄人,常常想到人民的福祉。所以接著底下康熙的盛世,雍正、乾隆差不多將近一百五十年盛世,歷史上很少有的。所以那個時候願意做個人還不錯,社會安定,人民有福。現在這個世間社會動亂,動亂到了極處,無論什麼人,生活都過得非常苦,苦不堪言,這我們親眼所看見的。他們沒有遇到淨宗,沒有遇到淨土法門,我們遇到了,該怎樣去慶幸!如何把握住這個機緣這一生成就?真想在這一生成就,就必須要放下。帶業,帶舊業不能帶新業,帶新業不能往生。「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古大德教我們的。所以一定要願生彼國,只要真正想生到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有願一定有行,行是執持名號,就是念佛,念佛就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第一樁大事,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念佛。工作也不忘記念佛,不需要操心的工作,用勞力的工作,我們就可以念佛。如果用思考,我們就把念佛暫時放下,好好工作,工作完了之後,佛號再提起來,這就對了。用思考工作,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佛沒有念好,工作也沒做好。這個不可以不注意。
有一年我在台北,我記得是過年的時候,計程車司機學佛的不少,他們有一幫人常常來聽我講經。有一位同修就問我,他開車的時候可不可以聽,那個時候是錄音帶,聽講經?我說不可以。他說為什麼?開車的時候你要專注路況,不要聽講,這樣分心容易出交通事故,那你做出最不好的榜樣,不但害自己,你還讓人家對佛法產生誤會。他說念佛呢?念佛也不可以。你的計程車可以播放講經、播放念佛,讓你的顧客,讓乘車的人他們聽,你可別聽,你要專注路況,這就對了,可以放給他們聽,跟他們結法緣,這個就好。你要專心聽,準出亂子,這都必須要懂得。不開車的時候可以,開車不行。
十念,這是對於工作非常繁忙的人,他沒有時間念佛,那怎麼辦?教他十念法,這古大德教的。用十念法做為早晚定課,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家裡供佛像就面對佛像,家裡沒有佛像就面對西方,盡一口氣叫一念,不管這一念多少聲就算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一念,念十口氣叫十念法。十念法很多,哪一種對自己有效果就學哪一種,沒有拘束。我過去住在新加坡也傳了一個十念法,我十念法確實只有十句,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句,十句,所以時間很短,兩分鐘就念完了,但是一天念九次,這會有效果,你不會忘記。早晨起床的時候念一次,十念,兩分鐘,不浪費你的時間;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這是早晚,每一次就二、三分鐘,你決定能找出這個時間。三餐飯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我合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阿彌陀佛,念三次,加上早晚兩次;你工作上工、放工,上工念一次才開始工作,收工之後念一次,上午兩次,下午兩次,九次,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能缺,這也叫十念。這個方法很多人學,很多人告訴我,有效果,真的不耽誤時間。我這個方法從哪裡學來的?從伊斯蘭教學來的,諸位知道回教一天五次禱告,真管用!那我們九次,我們禱告這個禱告的文比它短,我們就十句佛號,二、三分鐘就行了。重要的是什麼?是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你不會忘記,真管用!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這個方法真可靠,真靠得住。為什麼?因為你熟了,你當中隔的時間不長,馬上就想起來了,把它養成一個習慣,臨命終時它就產生極大的作用。能不能往生關係在最後的一念,在斷氣之前的這個一念它是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所以你說養成習慣多重要。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這個方法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所以到時候佛一定來接引你。
「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蓮花化生,生邊地還是蓮花化生,花開見佛。什麼時候花開?把娑婆世界這些習氣放下了,花就開了,悟入無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什麼人證得的?下品無生法忍,七地菩薩;中品,八地菩薩;上品,九地菩薩。這個地位多高,這不可思議。無生法忍上面是寂滅忍,清淨寂滅,十地是下品寂滅,等覺是中品寂滅,妙覺是上品寂滅。妙覺就不住在實報土了,他住常寂光。我們看這種經文,你就曉得淨宗往生這地位是多高。奇妙,奇妙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疾捷是快速,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的,沒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可靠的,我們都碰上了。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講,我不是上上根,上上根一聞就明白了,他就接受了。你看我遇到佛法,從哲學入門,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接受淨土,不是不知道,一入門就知道有淨土法門,對淨土不相信。
李老師送我印光大師四本書,《文鈔》正編上下兩冊,續編上下兩冊。六十年前台灣《印光大師文鈔》只有正續兩編四本,老師要我讀。我把這四本讀了一遍,對淨土不排斥了,對淨土很尊重,也很感動,但是沒有意思學。態度改變了,以前帶著有一點排斥、輕視,改變態度,但沒發心學。學習還是在大乘經論,心目當中非常嚮往的《華嚴》、《法華》、《楞嚴》、《般若》,《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大論,嚮往這些東西。這也是好事,沒有這個快速,沒有這個方便,沒有這個穩當,換句話說,那是走彎路,這是走直路。總算是佛菩薩加持,我講《華嚴經》講了一半,突然起了個念頭,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其實五十三參我講了一半,沒發現善財童子學淨土,沒發現。你就想到這講的心粗智劣,講過都沒有發現,這東西講過就應該發現了,講過沒發現,為什麼?沒注意到。這種事情很多,多少人講《楞嚴經》,講多少遍,沒有發現大勢至菩薩是特別的法門,沒發現,觀音菩薩發現了。只以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是特別法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忽了。
我《楞嚴》也講好幾遍,也沒發現,是囫圇吞棗講過去的。而是被一個日本的法師,這個法師是大學教授,在台灣,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當時有四個同學陪他來訪問我,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也是帶著很輕慢的口吻,他問我學什麼?我說我現在正在學《楞嚴》,跟李老師學《楞嚴》。他說你修什麼?我說我修念佛法門。他好像非常訝異,《楞嚴經》跟淨土有什麼關係?他這一問,把我的注意力提醒了。因為他也學過《楞嚴經》,我提出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與淨土法門有什麼關係?立刻就想到大勢至菩薩,一發現的時候,《楞嚴經》上是講的兩個特別法門。特別法門不按照次序排的,那就是特別的,按照順序排的是普通的。它的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按這個順序,觀世音菩薩是六根裡面的耳根,眼根是第一,耳根第二。所以從第二個位次一下拉到最後,這個太明顯了,大家都看出來了。大勢至菩薩也沒有按照順序排,大勢至菩薩按照順序,他是最末尾的第三個,二十五他是二十三,二十四是彌勒菩薩,他跟彌勒菩薩換了位次,所以他就不明顯,因為就換一個位次。所以實際上《楞嚴經》上講特別法門是兩個,不是一個。我馬上就想起這樁事情,我就回答他,他都沒話說了。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那《楞嚴經》跟淨土有密切關係,不能說沒有關係。我回答他,他服了。如果他不提問,我只知道觀世音,沒有想到大勢至,這一問問出來了。觀世音菩薩是契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所以是奇妙疾捷,莫過於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十方如來的心願是什麼?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一切眾生真正能快快成佛,那就是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沒有辦法保證你一生成就,你還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去修行。遇到這個法門肯定一生成就,而且成就是無比的殊勝,超過一般法門。
下面第五段的註解:「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無量壽經》,本經是說《無量壽經》,佛講這部經是如來真實純一之法,怎麼說是真實純一?因為它不是權教,權是方便,它不是方便說,它是真實說。曲是委曲,拐彎抹角的說,它沒有。它是直截了當,所以稱為正說。
下面一段:「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這是讚歎。世尊稱其本性,其本性我們大家是共同的,大乘經裡頭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切眾生跟佛是同一個心性,就是同一個本性。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意思很淺,本性本善應該跟佛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這個善是完美,是至高無上,沒有絲毫欠缺,用這個善字來讚美它。《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不作善惡的善來解釋,那個淺。那是真心,那是本性,能生萬物,本自具足,這個善裡頭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它一樣都不缺,應該是這個意思。和盤托出,這是說沒有保留,我以茶水接待客人,我連盤子都端出來了,統統都在盤子裡面,不是一樣一樣拿出來的有先後,全部拿出來了,叫和盤托出,就是毫無保留,就這部經。那一切經裡面托出來是部分,還有保留的,只有這部經毫無保留,全部拿出來了,叫稱性,稱圓滿的性德。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把稱性極談這一句講清楚了。一切含靈,一切眾生,都因為這個法門,這部經而得度脫,了生死出三界,出十法界。所以它是稱性當中登峰造極之談,究竟圓滿之教叫做稱性極談。稱性極談的經只有這一部,《華嚴》稱性沒有極談,《法華》稱性也沒有極談,極就在這部經上。所以《華嚴》、《法華》、《楞嚴》都歸淨土,都歸《無量壽》,《無量壽》才是真正稱性極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