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八十二面,倒數第四行「人身難得」這個地方看起,請坐。

  『人身難得』,「《梵網經序》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這說難。人身,得不容易,失去非常容易,難得易失。「又《涅槃經》云: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就是我們講的曇花,所謂曇花一現。曇花開的時間很短,都是在子夜,夜晚十二點鐘,開花期間大概只有半個小時,半小時之後花就萎了,一個小時花就沒有了,所以很不容易看到。特別是在中國中原一帶,只聽說有曇花,沒見過。南洋這邊比較多,熱帶。「蓋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是世尊在經上講的。祇園精舍有一次在工程當中,佛帶著一些弟子去看工程,隨便在地上抓了一把土,這泥土,然後把它灑在地上,手掌裡沒有了,可是指甲裡還有一點點。這一個舉動,弟子們就向佛請教,這是表什麼意思?佛就說,人得人身,這個人身失掉之後,再能夠得人身,就像我指甲上的土這麼多,而失掉人身,來生不能再得人身,就像我灑在大地上的土,這哪個多?不成比例。說明得人身的機會難得,得人身一定要把握住,在這麼短暫的時間當中,有機會脫離六道輪迴,有機會證得無上菩提,真的要憑運氣。

  運氣不是偶然的,運氣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就證明你多生多劫曾經供養無量如來,這經上說的。你這一生能遇到,當然還是有障礙,這個障礙是累劫不善習氣所造成的,一般講業障。知道之後,業障要懺除。懺除業障,我們現在知道方法有很多,一般人誦經、拜佛、禮懺,這是一般普通人懺除業障的方法,用這個方法的人多。比這個程度高一點的人,研習經教、修行止觀、斷惡修善,這是中等人。上根性的人知道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一心受持,聲聲滅無量罪業。這經上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這一念相應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一般人聽到很難相信,很難接受,佛說話有沒有誇張、有沒有過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佛菩薩說法決定是真實的,一點都不過分,一絲毫都不誇張。問題是我們做不到,我們念這一聲佛號,跟那個會念的人,上上根的人念一句佛號,功德不一樣。我們這一句佛號不能跟諸佛菩薩相應,為什麼?這個佛號裡頭有夾雜、有懷疑、有間斷。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念法才管用。我們今天六根攝不住,攝不住,六根在造業,眼見色,見一切人事物,立刻就起好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就造業,它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耳聞聲、舌嘗味,六根對六塵境界都在造業,這個業總而言之就叫做輪迴業。你在製造六道輪迴,善多惡少與三善道感應,惡多善少與三惡道感應,就幹這個事情。這樣的心念佛,只能種善根,不能像經上講的滅那麼重的罪業。佛說的不是假話,是我們的心不清淨。用清淨平等心念佛,這功德就大了,如佛所說。

  『佛難值』,「值」是遇到,佛很不容易遇到。釋迦佛以前很長的時間,這個世界上沒佛,釋迦佛滅度之後,底下一尊彌勒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麼長的時間裡頭沒有佛出世。而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就是他的法的影響,只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跟五十六億年比較,太短暫了。有佛出世,人就有機緣得度,了生死出三界;沒有佛出世,這個機會就沒有了,生到人間來也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雖然沒有生在釋迦牟尼佛同時,生在釋迦牟尼佛法運這個範圍的裡面,這不容易。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生在這個時候,是三千年的末尾,四千年的開端,照中國古時候的記載,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零三十八年,很幸運,很不容易!

  佛雖然不在,經典在。從經典上我們認識佛陀,我們了解他,我們相信佛陀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不可思議。發心皈依,發心向佛陀學習,展開經卷,面對佛陀,至誠頂禮。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印祖的話是我們遇到佛能得什麼樣的利益關鍵之所在,對佛的真誠恭敬心,真的不是假的。我在同學當中,得的利益比較多一點,什麼原因?不是聰明智慧比別人高,不是福德比別人大,不是的,這些我都不如人,比別人長一點點就是恭敬心多一些,你們有一、二分恭敬心,我有十幾、二十分的恭敬心,如此而已。對於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只有真信真想學,你才能得受用;如果不是真信真學,你得不到,遇到也是空手而過。這是佛在經上一再提示我們,難!真不是容易事情。

  下面舉「《法華壽量品》云」,經上有這麼一段話,「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德行不厚,德行不高。「過」,過是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要經這麼長的時間。「或有見佛,或不見佛」,無量百千萬億劫,這麼長時間裡面,能不能遇到佛還是一個未知數。「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佛出現在世間不容易,這些話都是勉勵我們,要我們珍惜緣分。緣分實在是不多,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你遇到佛值得慶幸,為什麼?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你遇到了。遇到佛就是遇到了生死出輪迴的機會,你遇不到,這個機會沒有。遇到佛,這一生很可能你成佛了。你真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功。佛說的句句都是真話,不肯放下,那說得不好聽叫作踐自己。一個人一生的際遇,生生世世的際遇,不能怪別人,無不是自作自受。

  下面舉個例子,「又當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時」,這是經上有記載。城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佛,佛每天出來托缽,這個時候看到佛了。還有「三分之一人但聞佛名,而未見佛」,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有人告訴他,但是沒見過面。另外還有「三分之一人,不見不聞」。佛在王舍城住的時間很長,講過不少經,居然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完全不知道。「可見值佛之難」,遇到佛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今天在這個世界,大眾傳播媒體發達,所以知道有佛的人不少,沒見過佛。有沒有不知道的?有,這地球這麼大,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我們能夠看到,在知道的這些人當中,心目當中的印象是模糊的,而且多數人認為佛是迷信、是宗教,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這樣的人在今天是大多數,真正明瞭認識的少之又少。於是就知道我們自己這個緣是多麼的珍貴、多麼的難得。

  『信慧聞法難中難』,真難!你真正相信,你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認識、才能夠理解;沒有智慧,你把它當作迷信、當作神明,那沒有智慧。信,佛門裡第一個信是信自己,不是信他,這真是難。信自己是什麼?自己本來是佛。儒家教學也把這個事情擺在第一位,儒承認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聖人,所以儒說「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二帝在中國古代都尊之為大聖人,他們在位的那個年代,這個社會叫大同之治。《禮記》裡面「禮運大同篇」所描繪的就是堯舜時代,做到了,大同不是理想,在中國出現過。人人都可以做堯舜,跟佛法裡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一個意思。由此可知,中國儒釋道三家,教學的目標是聖賢、是佛菩薩,不是別的。這才真正超越、永恆超越,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智慧就太重要了。智慧的根是什麼?就是信。

  中國人講道德,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運行稱之為道,隨順大自然稱之為德。中國古代,這是歷史上記載,稱三皇的時代是以道治天下,五帝的時代是以德治天下,堯舜禹王這是以德治天下,到三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兩千多年。夏四百年,商六百年,一千年,周八百年,這一段時期是以仁治天下,仁者愛人。春秋戰國,中國出現亂世五百年,這些霸主講義氣,仁失掉了講義,以義治天下。道、德、仁、義,滑坡,往下滑。秦漢統一中國之後,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用孔孟學說教化全國人民,以禮治天下。這個制度制定之後,一直到滿清,兩千多年,也能夠有過長治久安。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開元,清朝康熙、乾隆,盛世!滿清亡國到現在,這一百年禮沒有了。古人說的「道德仁義禮」,禮要失掉了,社會就亂了。一點都沒錯,現在社會動亂,禮沒有了。動亂的時候人苦!每個人都關心,如何能夠叫社會恢復安定,不再動亂?只有找老祖宗,老祖宗的老辦法有效果。創新創不出來,聖人沒有本事創新,孔子說得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天下能太平,人民能幸福。科學是創新,這三百年來的創新,帶給今天的社會還不斷在創新,科學家說過,科學發展到極處,世界就毀滅了。我們世界居民怎麼辦?科技發達了,可以坐上飛船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這是科學技術。

  我們認真去思惟、去體會,老祖宗東西有價值,是好東西。如何能恢復安定和平?把禮找回來。禮是什麼?規矩,正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規矩重要!中國古人有道,人家想興旺一定是家規嚴整。現在家沒有了,叫家破人亡,人活在這個世間,尤其是老年,真正叫孤苦伶仃,活得非常可憐,尊嚴完全失掉了。從前的人比我們幸福,為什麼?他有家,無論在外面流浪多少年,最後他回老家,家裡人養他,你是我家人。家最重要的是養老育幼,現在老沒人養,幼沒人教,社會怎麼會不亂?人的家要敗,一定是家規丟失了,不守規矩,這個家就要敗了;社會上的人都不守規矩,這個社會就亂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道德最根本的基礎、最低的底限就是信。信沒有了,五常裡仁義禮智信,信是基礎,像五層大樓這第一層,第一層沒有了,上頭全都沒有了。從信往上提一級,智慧現前,有智慧才講理,講道理,那叫義,講道理的人心地才仁慈,才真正愛人。這是中國人自古老祖宗講的五常,我們細心去想想好不好。這個社會是仁義禮智信的社會好,還是不仁不義、無禮無義,彼此不相信?今天社會是這樣的,是五常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不仁是沒有愛人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只知道私利,沒有愛心;對自己的家人都沒有愛心,對父母沒有愛心,小孩很小也許有一點愛心,小孩長大愛心就沒有了,彼此都沒有愛心,今天的社會,也是今天的災難。災難怎麼來的?道德仁義禮都喪失掉,災難出現了,人不像人。

  今天要想社會恢復到安定和平,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怎麼做?吃苦。佛教給我們的,「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佛這兩句話能救當前世界。你能吃苦,持戒就是守規矩,你能守規矩,老祖宗教導我們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折不扣的把它做到,從生活當中做到,從工作當中做到,從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做到。這很苦,大家都不幹,我幹!你不能吃苦,你就不能守規矩,能守規矩一定能吃苦,給社會大眾做榜樣。教現在的人,身教是第一,你自己沒有做到,口裡說得再好,人家輕視你,不相信你。唐朝智者大師說過,「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現在這個國師沒用,沒人相信他。從前國師能幫助國家治天下,現在國師沒用了,沒人相信他。現在人要國寶,國寶是什麼?就是自己能做到,像釋迦牟尼佛那樣,國寶!能吃一切人不能吃的苦頭,能守一般人不能守的規矩,這是國寶,表現給大家看,讓大家覺悟,讓大家回頭。從前國師管用,現在國師不管用了。自己一定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社會一切大眾做榜樣,這個社會才有救。什麼人肯做這樣的犧牲奉獻?能做這個犧牲奉獻的,寶!然後儒釋道三家所說的,佛家講的慈悲,儒家講的忠恕,道家講的忠信,就起作用了。如果沒有人做,不行。忠是真心,忠的意思讓我們看到這個符號就想到,心要在正中,不偏不邪,這是什麼?就是良心。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忠心,不偏不邪。恕,原諒別人,無論什麼人做錯事情,統統要原諒。

  佛的慈悲,我們在這個經上讀過,為什麼要原諒他?他從小沒人教,他今天做壞事情,你能責備他嗎?父母沒教他,老師沒教他,再前上一代,祖父母沒教他,再上一代曾祖父母沒教他,他今天犯的過失怪誰?所以佛說得好,先人無知,不識道德,這個話怎麼說?先人就疏忽了教育,對於倫理道德的教學他不知道,不是不教,他不知道。我們中國人把倫理道德祖宗這些教學,至少丟掉兩百年了,多少代!前面一百年疏忽了,就是古人所說的「能說不能行」,兩百年前不是的,說了都能做到,所以他社會好。滿清末年,慈禧太后主政的時候就疏忽了,慈禧太后對傳統文化、對佛教不重視,她相信鬼神。滿清亡國之後這一百年沒人講了,在社會上聽不到了,所以中國人對儒釋道非常陌生,講的人沒有了,做的人更沒有了,不知道中國過去有這些好東西。二00六、二00七年,我們在湯池小鎮做實驗,當地的居民都非常驚訝,怎麼中國有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不知道。我們相信,不只這個小鎮,幾乎遍及全國,都不知道祖宗有這麼好的東西,丟掉了,丟得乾乾淨淨。到外面去找,找不到好東西,找不到能夠幫助中國社會安定的東西。現在外國也亂了,外國人到中國來找,到印度去找,找佛,到中國去找儒找道。他不曉得,佛在中國不在印度。這個東西還在,可是沒有忠信,沒有誠敬,找到了也沒用處,你不懂,沒人教,這才是真正的危機,這是真正的麻煩處,令人擔憂。不過知道苦了,想回頭,這是個好信息。真正要回到禮治,像中國近代史裡面所說的,可能至少也得要三代,我們是決定見不到的。三代要有傳人,真正的大儒、大道、大佛,真正有肯吃苦、肯守規矩的人來帶頭做榜樣,不能吃苦是決定做不到的。

  所以信慧兩個字真難!這句就是前面經文所說的「若聞斯經」,斯經就是這部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真的。為什麼佛這麼說?下面念老的解釋說得好,「慧能生解,故聞經信樂」。現在怎麼樣?現在沒有智慧,現在人拼命所追求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所以知識很豐富,他表現的是心浮氣躁。如果他有智慧,他所表現的是非常安詳穩重,你能看出這個樣子。我這一生當中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的言行舉止都好像是在定中,動作言語很緩慢、很簡單、很有力量。你跟他見面、交談,你不能不佩服他,威儀就把你攝住了。今天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人?沒有這樣的人不能興教。沒有智慧就會把經典解釋錯誤,自己錯了不要緊,會影響社會大眾,麻煩可就大了,全解錯了。一般人先入為主,到以後有正確的東西出現,他排斥,我解釋的跟你不一樣,你那是錯誤的。指責古大德解釋全是錯誤的,這關係很大,大在哪裡?社會動亂、地球災難止不住,救不了。要真正救自己,救自己不是救我們現前的災難,救自己是不墮三惡道,這是最低的。像更聰明的人救自己什麼?我不再搞輪迴,那叫真的是救自己。最高的,我要成佛道。上中下三等,上等的要成佛,中等的要出離六道輪迴,這個中等的,下等的是我不墮三惡道,這叫救自己,不是眼前這些小事。這沒有智慧全做不到,大心要大智慧,中等的願望要中等的智慧,小願望我來生還得人身不墮三途,這小智慧,沒有智慧統統做不到。所以佛在此地講有信有慧聞法,難中之難。今天聞法的人有,說到信慧聞法就少了,少之又少。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宗難信。今則難得者能得,難聞者能聞,難信者能信」,要再加上你有智慧,真難中真難,你還要有智慧。「佛勸行人,當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切莫錯過。此回若錯,則真成錯矣。」你就真錯了,這一次的機會太難遇到了,這個遇到是真不容易,你要真正知道這麼難,你才會珍惜它。信跟慧比什麼都重要,慧一定從放下,慧從定中得來,不是多聞得來。多聞是屬於知識,定中生慧那是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我們看下面兩首偈: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教如實言。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善友就是真善知識。「右之二偈,總結全經。本經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賢,與會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經文的開端,現在我們到將要經束了,「今於經末」,這個經的末後,佛又說『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前面說「德遵普賢」,現在說「行超普賢」者何耶?為什麼?「且此一句乃《唐譯》原文。譯者乃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文自當不違經旨」,相信菩提流志三藏法師翻譯不會違背原文。「且《唐譯》於經首亦云會眾咸共遵修普賢之道」,是這樣的一句經文。現在本經經文裡「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前之德遵普賢」,與現在所講的「行超普賢,俱是梵經原旨。而非譯筆有誤也」。這是從翻釋文字上來說,菩提流志沒有翻錯,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所講的原義。前面開始學遵普賢菩薩,現在成就超越普賢了,普賢是等覺菩薩,超越普賢是妙覺。如果是真的遵修,肯定超越。普賢大士之德,或者是普賢大士之道都行,一個意思,就是十大願王。

  我們有沒有把十大願王落實?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心目當中對一切眾生有沒有真誠恭敬?這一切眾生當中包括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禮記.曲禮》第一句「毋不敬」。這種真誠的禮敬好不好,它是珍寶還是糟粕?現在有些人看到古人的東西,是糟粕,都應該丟掉。孝養父母是糟粕不要了,不孝父母好;尊師重道是糟粕,別重道,也別去尊師,都不要了。凡是古人的東西全是糟粕,都不要了,那眼前的災難可有得受了。古人給我們的東西是健康的,就像食品一樣,真正是健康的。現在這些食品說改變基因,讓你吃了身上會生很多病,你還偏偏喜歡它,健康食品丟掉,喜歡吃這些東西,吃到死不知道怎麼死的,冤枉!中國這個東西帶給你身心健康,帶給你家庭幸福,帶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你不要,那就沒法子。我這個人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古聖先賢的東西學得不多,只學了一點皮毛。可是我識貨,我知道這是好東西。我很想學,年歲太大了,現在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真話。希望這個世間有救世之人出現,怎樣才能救世?肯吃苦,肯守規矩,把古聖先賢的東西演說出來,演是真正做到,講清楚、講明白,教導天下人,這個世界就有救了。我們在湯池的經驗發現,人是很好教的。我們開辦之先,心裡面想到總要二、三年才能看到效果,沒有想到三、四個月效果卓著,我們大吃一驚!連所有的老師都感到非常驚訝,人怎麼是這麼好教的?就是沒人教!證明了古人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也證明了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教就會了。

  所以要「德遵普賢」,我們自己修養自己的道德,把普賢這十條做到,這是高水平的。普賢之德跟大乘菩薩之德有什麼不一樣?其實完全一樣,只是心量不一樣。你看普賢的心,你看名字上「普」,普是普遍,沒有侷限,菩薩的心量沒有普賢菩薩那麼大,他普到什麼程度?遍法界虛空界。用大乘佛法來說,沒有一個不是佛,《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普賢菩薩的心。普賢菩薩的心跟法性一樣大,跟虛空法界一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他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包括有情眾生,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包括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乃至太虛空,無所不包,這麼大的心量。普賢菩薩那一拜可不得了,跟我們凡夫不一樣。我看到一個光碟,上一次北方有個同修送了兩片給我,我看了,是附體。中日戰爭兩個將軍附體,中國一位將軍,日本一位將軍,求超度。告訴超度的人,你們迴向念他的名字要觀想,要想到他才管用。光念沒有想到沒有用,我上不去,你一定要想到我們才管用。這個信息好,現在多少我們都是依照這個文字念,沒有去想,那麼念是白念了。念到一定要想到,念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心裡真想釋迦牟尼佛,就會有感應,光口念沒想,不起感應。念觀音菩薩要想觀音菩薩,念到什麼就要想到什麼,才管用。普賢菩薩那一拜還得了!遍法界虛空界情與無情他統統想到了,這個功德多殊勝!禮敬諸佛不容易,遍法界虛空界一法都不漏。稱讚如來亦如是,都是那麼大的境界。我們真正依照那個修,從經開端到末後,你就成功了。開端的時候你是個大心凡夫,這部經學完之後,你成了妙覺如來,超普賢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是等覺,超過是妙覺,就圓滿了。

  這十願,我們能不能記住?能不能常常放在心上?要能記得住,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認真努力去做,隨時隨地去做。第一個是禮敬,第二個是稱讚。人起心動念有善有不善,善的稱讚他,鼓勵他;不善的不說,原諒他,不要放在心上,讓他慢慢覺得慚愧,自然就斷惡修善,改邪歸正,這就對了。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召他。第三是供養,全心全力,隨分隨力,我有多大的能力,普遍供養。普賢菩薩的殊勝,就是沒有分別執著,平等供養,普遍供養,他心目當中一切眾生全是佛。供養任何一個人都是供佛,供養蚊蟲螞蟻也是供佛,那一點真誠恭敬他永遠不變。「懺除業障」,過去現前煩惱習氣很重,有意無意造作許多業障,天天懺悔,念念懺悔。十願前面這四條真修,後面才「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非常重要,為什麼?把自己傲慢嫉妒這個煩惱降伏住。別人有好事情,不但不嫉妒,生歡喜心,讚歎他。如果自己有能力幫助他,還要幫助他、成就他,這是隨喜。那個人修多大功德,你隨喜的功德跟他一樣大,你就得到了。為什麼要嫉妒?為什麼要障礙?隨喜,不費心力功德就獲得了。如果障礙、嫉妒,造的這個業報非常重,他的好事影響的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那就是你將來遭的惡報,你遭多大的惡報,受苦受難,你受的時間多久,跟這個是一樣的,所以不可以做。別的惡業沒有提出來,這個特別提出來,這用意很深,是一般人很容易造的。

  下面再「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請講經,請誰?我們年輕的時候學《行願品》,就想到請誰?請人難,不如請自己,請自己學講經靠得住,請別人靠不住,求人不如求自己,逼著自己要發心。看到眾生苦,看到地獄苦,講經教學是大好事,為什麼不幹?要發心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就幹這個行業,而且是個義務的行業,不收學費,什麼都不計較。學生當中有供養的可以接受,生活能夠維持夠了,多餘的要學印光法師,完全拿來做弘法利生。印光大師把四眾的供養辦了一個印刷廠,弘化社是他老人家辦的,印經跟善書,勸善的這些書他都印。印的品質非常之好,在近代能稱得上叫善本,印得好,紙張好,字也很大,裝訂都很好,裡頭很少錯字,請這些專家學者來校對。所以弘化社的本子,好本子!可以用來做翻印的底本。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佛經,能夠發心學佛,請轉法輪。

  接著「請佛住世」,這總共七條,這七條叫願,後面三條是迴向,十願裡頭願只有七條。請佛住世這意思是什麼?住在一個地方弘法,不能到處亂跑。這樁事情李老師跟我講過兩次,勸我住在一個地方,我說我非常想住在一個地方,沒有緣分,緣很薄。大家請你去講經,一部經講完了就得走路,沒有人在一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來供養你,沒有!我們自己想建個道場都不行,到最後緣產生了變化,逼著你非走不可,所以一生流浪。有那麼一點點安慰的,就是看到釋迦牟尼佛一生流浪,釋迦牟尼佛居無定所。中國自古這些祖師大德有福報,能住在一個山頭十幾、二十年,甚至於一生不下山,大福報!我們沒有這個緣,大福報要有大力的人來護持。中國過去護持佛法的是帝王,現在沒有了,沒人護持。縱然有大富長者,不認識佛法,只是偶爾請你講一部經,修一點福,他就很滿意了,而不知道這大福報,他不曉得。所以他們有請法師講經,沒有辦法叫法師常住,這個他做不到。

  後面迴向。「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就是回歸自性。十願要真做到,不得了!普賢十願什麼人是當機?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當機的,所以行超普賢是說這些人,不是說我們,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做不到。四十一個位次,從圓教初住開始學這部經典,這部經典學完,他就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超過,他到妙覺位,你說這個法門功德多大。經初開始學,「德遵普賢」,你看到末後「行超普賢」,證妙覺如來。這一句德遵普賢,「前之德遵普賢與後之行超普賢」,這裡頭藏的意思要懂,顯示出這一部經不可思議!不但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經教的第一經,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說、所傳的第一經,這個意思在這裡。四十八品經第一品是序分,第二品還是序分,第三品依舊是序分,這個經序分有三品,第三品是別序,第一、二是通序,到四十七品成佛了,行超普賢成佛了,這還得了!我們這部經學了一年,現在快學完了,有沒有行超普賢?沒有。為什麼?我們沒有德遵普賢。如果我們真的是德遵普賢,肯定能夠行超普賢。這是第一遍,第一遍吃了這道菜,囫圇吞棗,沒吃出味道出來。希望第二遍的時候要細心的去品嘗,細嚼慢嚥,把它的味道嘗到,叫法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念老後面的註解,這是先講翻譯的,「且此不但無誤」,翻譯正確,決定沒錯誤。而實實在在是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剖出心肝,與眾相見」,這是形容世尊說這部經典。誰認識?不是過來人不認得!「蓋普賢乃大行菩薩」。這四大菩薩在中國是中國大乘的四根柱子。第一個是地藏菩薩,地藏代表什麼?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出生五穀雜糧,地底下含藏著無量的珍寶,七寶都從地上開採出來的,所以大地含藏寶藏。佛用這個來表心地,心地裡面含藏的寶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三種無量變現出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無盡的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用心地來顯示,叫地藏。那開發寶藏用什麼?地藏菩薩四個字,「孝親尊師」。所以《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跟敬,對父母的孝、對老師的敬,能開發自性的寶藏。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你要沒有誠敬心,你沒有辦法開採寶藏。沒有智慧你不認識它,沒有方法你不能開採,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要智慧,開採的方法是孝敬,地藏代表孝敬。

  從孝敬再提升就是觀世音菩薩無盡的慈悲,救苦救難。拿什麼來救苦救難?拿開採出來的,從自性裡頭開採出來的寶藏。這個寶藏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諸佛如來他所表演的、他所說的這是寶藏,用這個來救苦救難。如果專有慈悲沒有智慧,祖師大德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觀世音菩薩慈悲方便,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副作用出來了。所以第三位是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讓孝敬、慈悲都行在正道上,不會產生副作用,文殊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行,普賢菩薩把上面這三樣,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普賢菩薩實行,行的就是前面三個,如果這三個不能落實,不都全落空了?三個都落實,那就真管用了。這是大乘四大菩薩,四大菩薩是一體,不能分開。現在人不知道,專拜觀世音,其他都沒有了,所以他迷了,他沒有智慧,迷了。四大菩薩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這個道理要講清楚,然後大乘修學才是圓修圓解圓證,你得到的是圓滿的。

  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表差別智」,差別智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智慧,樣樣都知道。「稱為華嚴長子」,在華嚴會上菩薩眾裡面,他的位子擺在第一,文殊擺在第二。我們後面這個三聖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佛,你看看這一邊普賢菩薩在右手,這一邊文殊菩薩在左手。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這邊是第一位,你看寫對聯,對聯的掛法,在我們自己背後一定是,這邊是主,落款的地方,這邊是賓,是客人。普賢是在主位,第一位,代表行。《華嚴》是什麼?《華嚴》是以行為第一,解為第二,文殊代表解。淨土宗也是的,著重在行,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這邊,大勢至菩薩在這邊,重視在行。你看菩薩他擺的位置,你就知道他重點在哪裡。這個法門,《華嚴》行第一,解第二。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供釋迦牟尼佛的,供迦葉跟阿難,也是迦葉代表行門,阿難代表解門,都是重在行。大乘教裡頭行擺在第一。所以「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願而稱王」,菩薩行願當中第一,這稱之為王,而它的作用是導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華嚴的歸宿,這個意義太深了。「普賢之願,廣大無際,窮劫無盡,導歸極樂,利濟無盡」,利是利益,濟是救濟,救濟苦難眾生。利是無上的利益,這個利益無有窮盡,所以「稱大願之王」。難怪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

  「是故本經來會聖眾,咸遵普賢之德也」。這個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古人把這個經認為是《華嚴》跟《法華》的歸宿,而《華嚴》跟《法華》是這一部經的引導。我們看梅光羲居士的長序,裡面就寫得很清楚。這個用意非常非常之深,確實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彭際清居士稱本經為中本《華嚴》,稱《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有道理!這三部經文字的分量有多少不同,《華嚴經》的分量大,《彌陀經》的分量少,但是內容沒有絲毫差別,所以彭老居士把它看成一部經。細說是《華嚴》,略說是《彌陀經》,所以《彌陀經》用做課誦本最理想。那這一部經折中,所以稱為中本,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是《阿彌陀經》的細講,對於現在人學習是非常理想的一個本子。更難得黃老居士這個註解註得太好了,對我們初學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學這部經就應當德遵普賢,你才能夠真正得到這部經所說的真實利益。三種真實當中,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你都能夠得到,關鍵在普賢行。

  「但此經中,世尊於方便中獨垂方便,於圓頓中更顯圓頓,直以信願持名一法,廣攝六度萬行。」這是讚歎,也是實話,確實是釋迦牟尼佛在方便當中獨垂方便,方便當中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簡單的說就是最適當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容易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方法,這叫方便當中的方便,確實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圓頓中更顯圓頓。下面為我們說出來了,方便圓頓是什麼?就是信願持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