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八十一面第五行,從「如《法華方便品》」看起:
「《法華方便品》云: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這都是說明自性、法性、真心、實相,這些名詞統統講的是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之間這些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或者說是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這個來源(根源)就是本體,依憑什麼來的?確實是難講,為什麼難講?它真有,不是沒有,如果沒有,哪來的這麼多現象!但是自性它不是現象,佛經上大乘經常講的諸法實相,實相沒有現象,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沒有辦法說。佛說了十幾個名稱,悟入的人知道,清清楚楚,沒有悟入的人很難體會,怎麼說都隔了一層。這一層是什麼?是迷惑,這一層不隔你就證得、你就悟入了。這一層東西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隔這個東西。如果這個東西放下,你一聽,馬上就明白了。
為什麼六祖惠能一聽就開悟、就見性?真的見到了。見到自性,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就通達明瞭,沒有一樣你不知道,不要學,自然就知道了。可是這些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的人,怎麼講都很難懂,很難體會。這是三大類的煩惱。執著放下,證得阿羅漢,比我們聰明一點,對於實相還是沒辦法,不能體會。放下分別,權教菩薩,比阿羅漢聰明,常常聽大乘佛法,大概知見像我們這個樣子,解悟不是證悟,知道有這些事情,自己怎麼樣?自己無始無明沒有放下,所以不能證得。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如何我們在六塵境界裡,眼見色、耳聞聲,不再起心動念,那就見到,給你一說馬上明白,不必再講了。你看五祖忍和尚對六祖大師講,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在半夜三更召見,徹悟之後不必說了,全都知道了。
這就證明佛講得沒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放下就是。六祖他行,我們得研究研究他為什麼行。他平時對於這一切現象就很淡薄,我們在《壇經》看到他的行誼,日常生活,生活很單純。他不認識字,沒有接觸過任何文化,現在人講沒有文化的人,靠著砍柴、賣柴過日子。現在這個行業沒有了。我這個年齡,在抗戰期間有賣柴的、有賣水的,挑水賣水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有電燈,電力很薄弱,燒電爐不可能,沒有那麼多電力,所以要燒柴火,燒灶,城市裡面的人民每天要買柴、要買水。所以就有這個行業,鄉下人他做這個事情,清早起來河邊上去挑水到城裡來賣,山上砍柴到城裡賣柴,惠能大師是幹這行的。他對於一切人事物看得很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別人說什麼都好,不過那個時代人都老實,不會欺騙人。能大師是一個很老實、誠實的人,沒有一絲毫虛偽,也沒有任何心機,是這麼一個人。所以一聽他就明白,明白就放下,不再執著,他就入佛境界,佛經上所說的他全懂得。為什麼?是他自己的境界。
佛所證得境界都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境界,只要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說的全是自己的東西,沒有一字一句是外面的,你怎麼會不懂?迷失了自性的人就難了,看起來像看天書一樣,不知道講什麼。迷了之後全是煩惱當家,執著做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自性完全相違背,與一切人事物都對立。這個對立找來的麻煩很大,對立什麼?對立之後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糾纏不清,非常痛苦。這一世你跟多少人結怨,再想想生生世世,這個累積起來還得了,所以冤親債主數不清!你幫助人家的,善緣,你障礙別人的是惡緣,都沒有辦法算得清。所以六道裡的日子不好過,你不找別人,別人找你算帳,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你障礙他,他障礙你,你方便別人,別人方便你,冤冤相報。什麼時候能得真正解脫?悟了就解脫,沒有別的,真的放下便是。
《法華經方便品》裡這幾句話,「我及十方佛」,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世尊跟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諸法實相他們知道。所有一切現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造業受報,沒有一樣他不知道,過去、未來全曉得。「是法不可示」,示是指示,沒有辦法指示,指示不出來。「言辭相寂滅」,也說不出來,所以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今天知道,重要的,總相,那就是曉得一切相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因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有罪業就容易消。怎麼容易消?一定要記住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想,它就消掉。你還想到,你還記得,這就麻煩了。為什麼?想跟記都是阿賴耶的,都是造業,想一遍又造一次業。不再想它,不再記它,別人問到,它馬上就現前,那是自性的性德,不是阿賴耶的,所以不用阿賴耶。我們想、我們記憶全是阿賴耶(第八識),決定不用它。
所以大乘佛法修行一個總綱領,叫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怎麼離它?不想,不想前、不想後,過去的事情不想,未來的事情也不想,現在的事情也不想,這就不用阿賴耶;不用末那,末那是執著,不執著;不用意識,意識是分別,不分別。這三個要是都不用了,你用什麼?真心,真心就現前。真心是永遠存在的,真心不生不滅。這三樣東西把真心障礙住了。你們想想看我們凡夫碰到事情,你等一會我想一想,想一想是用阿賴耶;我再分別分別,用意識;最後主人公出來了,執著。所以執著是六道之主,不執著,六道就出去了。
六道真正做主的就是執著。這個執著很可怕,沒有我,執著有個我;有了我,就會有我愛、我痴、我慢,它就是貪瞋痴,愛是貪,慢是瞋恚,痴是愚痴,三毒煩惱跟著我連帶出現,他就造惡業了。造業當然就有果報,這個果報變什麼?變三途,貪變成餓鬼,瞋恚變成地獄,愚痴變成畜生。這三惡道從哪來的?從一念貪瞋痴裡頭變現出來。所以見思煩惱斷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染污,穢土;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是淨土。人家還是沒有捨阿賴耶,但是他們用阿賴耶得其正。正的標準是什麼?正的標準是大乘,他們修學大乘,依教奉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以大乘做標準;換句話說,就是改邪歸正、斷惡修善,這人家做到,我們現在沒做到。我們現在甚至於什麼叫邪、什麼叫正不知道,沒有能力辨別,什麼叫善、什麼是惡也不知道,麻煩在這個地方。
四聖修得好是淨土。淨土我們就會想到大乘經上常說「心淨則土淨」,既然是淨土,住在淨土的人一定心清淨。雖然還是阿賴耶,是妄心,但是人家裡頭沒有不善的事情,沒有染污的,染污、不善的他們統統放下了。什麼時候把起心動念放下,十法界就沒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放下以後出現的是一真法界,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的。雖然不是純真,從它那裡可以到純真,它的隔壁就是純真。純真是什麼?自性,究竟圓滿的見性,那不叫菩薩,叫佛,妙覺如來,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佛住常寂光,不住在實報土,所以實報土就不見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莊嚴土。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明白,實報莊嚴土是怎麼成就的?無始無明習氣成就的,無明斷了,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實報土就不見了。回歸自性就是回歸法性,法性稱為大光明藏,也就我們淨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就回歸常寂光。這才是究竟圓滿,真的到家了。這個時候跟一切諸佛如來融成一體,一絲毫形相都沒有,現象都沒有,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所以言辭寂滅。
「諸餘眾生類」,這個諸餘眾生類就是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無有能得解」,他們沒有辦法理解。「除諸菩薩眾」,菩薩眾他們能證悟,我們常說明心見性,這個人證得了,他行;教下的,大開圓解;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這些人能證得,這是菩薩,我們一般稱他作法身菩薩。還有一個行,「信力堅固者」,這是什麼人?《華嚴經》上說的大心凡夫,雖然他還是用阿賴耶,但是他心地清淨,我們常講,純淨純善,他行,他能聽得懂。所以華嚴會上的當機者,十種當機,最後一種就是大心凡夫。我們常講量大福大,量大能包容,雖是凡夫,不計較,這個人有福。中國諺語所說的「量大福大」,完全是凡人,他不是聖賢,量大福大,你有多大的福就看你多大的量。如果量跟福不相應,那不是真福,那個福裡有苦。你看居於很高的位子,擁有很多的財富,你去問他,生活快不快樂?不快樂,他很痛苦,真正講快樂,比不上一個普通老百姓;他有憂患,患得患失,他問題多,比我們一般人苦,不快樂。
我接觸過很多人,有地位、有身分、有財富,不樂。那是什麼原因?量不大。如果量大的話就不會,量大的時候真享福,量大的時候,小財、小地位都享大福,這是功夫。所以人享福,幸福,一生幸福,與貧賤富貴好像沒有關係。孔夫子有福報,快樂,你看《論語》頭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快樂,天天快樂,沒有憂慮。學生當中,最喜歡的學生顏回,顏回是貧窮不堪,《論語》裡記載簞食瓢飲,就是吃飯的時候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個簍,編個竹簍當飯碗盛飯,喝水連茶杯都沒有,葫蘆瓢。這樣清苦的生活,別人沒有法子過,他快樂得不得了,從來沒有看到顏回有憂慮、有苦惱的表現,沒看到過。他樂的是什麼?物質生活非常清苦,精神生活飽滿,他樂的是道。所以凡夫度量大、信力堅固,行,能聽大法,他能夠聽得懂。
「又云: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這裡有個比喻,辟支佛利智,為什麼稱他利智?阿羅漢智慧就不得了,他比阿羅漢還高,阿羅漢比不上他。阿羅漢執著斷掉,還有習氣,辟支佛連執著的習氣都沒有了,所以智慧超過阿羅漢。無漏最後身,這個無漏是小乘,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習氣統統斷盡,在小乘是最後身,他很快就迴小向大,他就轉入大乘。像這樣的人有多少?亦滿十方界,這個人數無法計算,十方世界充滿了,其數像竹林一樣。這些人共一心,今天講集體意識,大家共同一心來想佛的真實智慧。多長的時間?億無量劫,不是一個無量劫,是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連佛少分智慧他都不知道,那凡夫就不必說了。這個地方,佛這個比喻都是比喻得恰到好處,絕不過分。
我們學習經教決定不能懷疑,要是懷疑佛這個說法未免太過分了一點,這你就學不到東西。我在早年,遇到一位法師,也是好朋友,他比我年長,大我十歲,也是講經說法很有聲望的。他問我一個問題,印光大師讚歎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他問我,印光法師這個話是不是說得過分一點?我告訴他,印光法師說得恰到好處,沒有絲毫過分,字字句句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得受用。他雖然是通宗通教,長年演說,著作等身,他不相信淨土。他一生求彌勒淨土,想生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成佛,做彌勒菩薩大弟子。每個人願望不一樣,緣分不相同。我們是好朋友。
「蓋謂佛之實智,非言語所能宣」,言語沒法子說。但是你要曉得,佛的真實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頭來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說三樁事情,頭一個講智慧,佛之實智是自性裡本具的,哪有不知道的!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的,自性變的,自性怎麼會不知道?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只是今天我們有障礙,把功德好像全都失掉,其實沒失掉,你把障礙去掉,功德就現前。無量無邊的相好,相好包括福報,不要說別的,你單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永遠沒有病痛,永遠沒有變化,無量壽看起來還是年輕,沒有改變,這就不可思議。為什麼不改變?道理我們清楚,因為你沒有意識心,所以它就不改變。意識心是什麼?生滅心,念頭,前念滅後念生,只要有這個心,它就有改變,剎那剎那都在變。沒有這個心,那是真心,真心永遠不變,真心現的相,極樂世界所有往生的人全是真心現的,連凡聖同居土都是真心現的。為什麼他能?那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之所成就,沾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功德是真的不是假的,五劫時間修成的,以這樣的功德加持你,你在極樂世界自自然然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你的相好光明永遠不會產生變化。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不是迷信,不是人家隨便說說我們就相信,理搞清楚了,理上沒有問題,事上當然可以做得到。
十法界用阿賴耶,阿賴耶是生滅心,所以十法界裡面無論怎麼修,都有生滅,也就是它都有變化。只有轉識成智,把阿賴耶轉成四智菩提,生滅就沒有了,這現象就沒有。明心見性,見性的人阿賴耶就轉了。但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的沒轉,生方便有餘土的也沒轉,只有生實報土的轉了。下面這二土到那裡去也能夠轉過來,那實實在在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停止使用它,完全用阿彌陀佛加持我們的福報,是這麼一回事情。可是不用,久了自然就轉掉,你長期不用它,不用它,它就不起作用,它就自動轉掉,不必我們再用功夫怎麼去修它,不需要,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轉很難,太難太難!到那裡去,你看用佛的加持,自己阿賴耶不用了,心意識不用了,用的跟實報土菩薩一樣,四智菩提,阿彌陀佛加持你的,所以時間久了不知不覺的轉過來了。極樂世界,我感到無比殊勝裡頭這是第一殊勝,轉識成智,轉凡成聖,這麼容易,甚至於叫不落痕跡的自然轉過來,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十方世界靠自己修,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所以你要把這些事情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個地方能不去嗎?你這一生沒遇到,情有可原,遇到了,當面錯過,這個責任要自己負擔,佛菩薩對得起你,你辜負佛菩薩了。
我們怎樣來接受?怎樣來受持?沒有別的,放下。放不下呢?放一點點,一天放一點點,一年放一點點,不斷的放,別增加,我用的是這個辦法。這最早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就難!一點一點放,記住,可別增加就是了,只放,不增加。長時間的薰修自然就淡薄了,這個東西一淡,煩惱輕,智慧長。我們學習經教的時候,看不懂的,看出意思出來了,這個字裡頭,這個字其實很多意思,這句裡頭很多意思,從前看不出來,古人註解也沒有解釋,這什麼?煩惱輕,智慧長,你能看出來了。這才自己證明,親自證得,佛經確實字字句句無量義。這個話也不要說給人聽,為什麼?他不懂,你怎麼說他也不相信,他不會接受,就不必講,自己清楚,境界一年比一年好。所以這個法就是實相,沒有辦法指出來給你看,也沒辦法說。
「除信力堅固之大菩薩外,餘無能知者」。這個信力堅固的大菩薩,第一個是明心見性的,行,他沒有問題,你一指示,他馬上就覺悟。另外一種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大心凡夫,這個行。大心凡夫,我們今天知道,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得佛力的加持。為什麼今天還是凡夫?因為他捨得不乾淨,是捨掉了,這一生又遇到緣,他又把它撿回來了,就這個情形,貪瞋痴慢捨掉,現在遇到,習氣沒斷,一遇到,這個念頭又起來,應該是這樣的狀況。初學的人離緣很重要,但是真正修的時候不要離緣。我昨天看了一段胡小林的報告,第二段的報告。他明白了,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即一切相,離一切相,這是真理,完全正確。但是初學不行,初學在一切相裡頭哪有不迷的?他也是勇猛精進搞了四、五年的時間,進步很快,他現在能夠即相離相,這個很難得,在一般的人總得有二、三十年的工夫,才能做到即相離相,古人都難。但是不是這樣修行很難成就,一遇到緣你就亂了。必須在境緣當中,無論是善緣、是惡緣,是順境、是逆境,都不必離,直下承當,重要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這就行了。永遠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接觸任何現象歡歡喜喜。不跟人對立,不跟人結惡緣,像佛菩薩一樣,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善惡在這個時代一定分清楚,為什麼?這個時代沒有聖人教誨,一般人煩惱習氣很重。這煩惱習氣是什麼?自私自利,貢高我慢,唯恐別人超過自己,看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想盡方法去障礙他,果報不可思議。凡是做這些事情的人果報都不好,我們只要細心去看,就在眼前,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個念頭錯誤,把自己所修的功德都毀掉,功德全變成福德,來生不知道在哪一道享福。
底下一句,『如來功德佛自知』,「如《法華經壽量品》云: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的應該是事實,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示現成佛,人不知道。誰知道?天人知道。一切世間天人,這是講二十八層天,及阿修羅,天阿修羅,他們知道。都說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是十九歲,離開了自己的國家,現在他在伽耶城不遠,菩提樹下,坐於道場。為什麼?他得道了,他成佛了,成佛的場所叫道場,在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他們看到的。下面佛自己說,「然善男子」,這對我們講,「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釋迦早就成佛了。這次來是什麼?表演的,表演給我們看的,成佛要怎麼樣才能成佛。你看看他表演的,十九歲離開家庭,那個表演什麼?放下煩惱障,家是個煩惱的因素,他放下了。放下之後去求學,十二年,知識分子,好學多聞,學了十二年,問題解決不了,到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放下所知障。二障放下,就成佛,給我們在做表演。會看的人覺悟了,一看到這個現象,他立刻放下,把煩惱障、所知障立刻放下,他就成就。這是什麼?上上根人,不用說的,一看就明白。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物,上上根人,一點就通了,真好度。下下根人也好度,下下根人老實,你教他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成佛,他完全相信,一點不懷疑,他就老實念,三年、五年他往生了,真成佛。最難度的,當中這個知識分子,釋迦牟尼佛就示現這個。
可是這兩種示現重要。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為什麼不開悟?就是沒有放下。釋迦牟尼佛把這兩樁事情放下了,煩惱障放下了,所知障放下了,開始講經教學。如果我們把這兩種放下了,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來聽佛講經說法,很容易開悟。所以聽經裡面的大眾他們的進步很顯著,有人開悟,有人證果,學生當中不斷向上提升。像小乘證初果的,一年半載他證二果、證三果了,這就是《仁王經》上講的正法時期。世尊天天講經,這些聽眾們天天在學習,真有人證果,正法時期。怎麼證的?沒有別的,你放下多少你證多少。這個話是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你放不下,你就停留在這裡,放下就會升一點,嚴重的執著就會往下降,不但升不了,還會往下降。升降完全在自己,老師只能勸導你,只能指示你、教導你,沒有辦法幫助你升降,沒有辦法幫助你悟入,悟入、升降都是你自己的事情,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佛菩薩能幫助我們,我們何必要修?不要修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修,極樂世界是個好道場、好學校,一切設備樣樣俱全,你不用操一點心,真的讓你事事如意,你就沒有妄想,這是阿彌陀佛的大福報加持。好比你投胎,出生在王宮裡頭,一出生下來樣樣都有人侍候你,國王福報大,享他的福。我們今天修行也是這個樣子,阿彌陀佛的福報最大,智慧福報都達到究竟圓滿,他加持你,到極樂世界完全享他的福。在極樂世界沒有別的事情幹,天天聽經,跟同學,同學是諸菩薩,跟諸佛菩薩在一起那就是交換心得,分享,所以他快樂無比。智慧、功德天天在增長,這個增長自己知道,不是不知道,所以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到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等於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佛加持的。阿惟越致是誰?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這個位次。這要修多少時間?一生到西方就得到。得到的好處,使你學習的速度加快。你最大的一個能量,是自己無法想像的,自己的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聽經聞法,沒有動,你能分身,你能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慧,隨時可以去,隨時可以回來,來去自由。你自己知道,諸菩薩也知道,佛也知道,他有這個能力。你說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天所修的,在我們這個世界真的無量劫都比不上極樂世界一天,他有這個本事,我們不能分身,不能同時學兩樣東西,在極樂世界可以同時學無量的東西。他不用阿賴耶,阿賴耶有拘束,他用真心,真心沒有限量。這極樂世界能不去嗎?智慧是自性本具。
佛說「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提醒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沒成佛不知道,成佛就曉得了。曉得什麼?曉得本來是佛,無量劫又無量劫之前本來就是佛。「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這是比喻數量,「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這個國是佛的教化區,就是佛國土,「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把這些微塵都用完了,這是比喻。佛說,「諸善男子: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東方這些世界你曉得多少數目字?「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這個都是說的實話,沒法子計算,我們的心沒有這個能力,達不到,佛說的這個數字太大太大了,這都是真的,都是事實。「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為什麼?聲聞是阿羅漢,辟支佛是緣覺,沒有轉識成智,還是用阿賴耶。比他更高的,權教菩薩,再高的是佛,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也沒有轉識成智,還是用阿賴耶。用阿賴耶辦不到,就不能思惟知其限數,十法界裡頭沒有人能夠曉得,佛出這個題目沒人能答得出來。「我等住阿惟越致地」,這什麼?這是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阿惟越致裡頭最高的菩薩。「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講的這些事情他們也沒辦法。誰知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了,生相無明起了障礙作用,是這種作用。其他,《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極樂世界的菩薩全沒有障礙。「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這是彌勒菩薩說的。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這是大菩薩,跟他們講可以,他們能聽得懂,他們能接受,他們的智慧雖然還沒有圓滿,但是對佛所說的事實真相能理解、能接受,所以佛可以跟他們說。「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的?不是過去幾百劫、幾千劫、幾萬劫,不是的。這個地方其實世尊已經透了消息給我們,是我們自己心太粗,叫粗心大意。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沒有數量可說的,稱性而說。你成佛了你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說法,你什麼時候成佛?久遠久遠劫前我就成佛了,我本來是佛,不是現在才成的,哪現在成?你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就是。難道這個東西放下是新成佛?不是,你早就是佛,只是這個東西現在障礙著你,佛的智慧、佛的德能相好透不出來而已,障礙去掉你就是,你能用時間計算嗎?這是我們必須體會到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釋迦如是,一切諸佛無不如是,現在我們這些眾生亦如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
我們現在的麻煩就是這一點障礙去不掉,這點障礙必須是自己放下,別人沒有辦法代我們,加持,加持不上。加持必須是相對的,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你有一分功德,佛能加持你一分;你有兩分,他加持你兩分;你有十分,他加持你十分;你沒有,他加不上。佛力的加持是平等的,就好像雨水從天上落下來,大樹吸收得多,小草吸收得少,就是這個道理,絕對沒有分別,它是平等的,看你自己接受的能量,決定是相對的。那個大樹好比十分功德,它接受十分雨水;小草只有一分功德,它只接受一分,它就滿足了。理事我們都得搞清楚、搞明白。
「經」,經上所說的,「表佛之壽量」,真正是無量壽,「補處大士亦所不達」。為什麼?補處大士他沒成佛。為什麼沒成佛?補處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他把這個斷掉,他就成佛。這個東西有沒有方法去斷?沒有方法,古人說此處用不得力,你要一起心動念就壞了,馬下就往下下降,不能起心動念。怎麼斷?隨它去,時間長自然沒有了,從你開悟那天起,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一天起,這是初住菩薩。要多少時劫習氣才真正斷乾淨沒有了?《華嚴經》上講,三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你就曉得無始無明的習氣多厲害、多嚴重,沒法子斷。見思煩惱的習氣有辦法,塵沙煩惱的習氣也有辦法,可以斷它,唯獨無始無明習氣不能斷,為什麼?它不能起心動念。為什麼見思、塵沙可以有辦法斷?它可以起心動念,最後這個不能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就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又起來了,那不是斷,又起來了。所以不可以起心動念,就隨它去吧。它礙不礙事?礙就礙這一點點事情,對於佛的智慧不知道,佛之下全知道,對他自己修學度化眾生沒妨礙,只是對諸佛的智慧、神通、道力不很清楚,不能說不知道,不很清楚,不是徹底知道。
所以他們有能力在十法界隨心應量,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們想聽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他想的時候你都知道。這些是法身大士,阿惟越致就是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地位都是住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這個世界沒有變化,三大阿僧祇劫示現一樣的,人活了三大阿僧祇劫不老,沒有變。不但人不變,花草樹木都不變,樹木長青,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永遠是春天,花果永遠不謝,永遠是那麼新鮮,放出香氣。極樂世界人吃不吃?不吃,他不需要吃東西,也不需要飲水,他是法性身,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身需要營養,他不需要,他是法性身。這個身,我們講要靠什麼生活?自性本具的能量,本有的能量,就是智慧、德能、相好,自性本具的,真正得大自在。所以他們財色名食睡,我們講的五種欲,他們都沒有,他不需要財,男女之色沒有,他也不要名,他不要飲食,他不要睡眠,真自在。居住的宮殿隨心所欲,隨著你的念頭它就變現,沒有一樣不自在。
「是故佛之功德」,圓滿稱性,圓滿的功德,完全稱性,法身菩薩稱性,不圓滿,沒有真正到究竟圓滿。所以佛之功德「唯佛自知」,或者我們可以說唯證自知,你證得佛的果位你就知道。你所證得的果位,跟你同地位的人你知道,在你下面的你全知道,上面不知道。所以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的這四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他統統清楚,他只是對妙覺不很清楚,對他以下的、跟他平等,他統統清楚。如果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他對等覺也模糊,不清楚,對佛就更不清楚,對跟他平等的,十地,以及以下的,他全清楚。就跟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高年級的知道下面的,不知道上面的,三年級的學生不知道四年級,一年級、二年級他知道,是一個道理。
「故下復云:唯有世尊能開示。開示者,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法華經》上的。開是比喻把門戶打開,利根的人立刻就明白了,鈍根的人不行,鈍根的人需要指示,要一樣一樣教給他,他明白了。就好像我們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對於故宮博物院那些古董我們不知道,不識貨,而對於故宮博物院那些玉器那個我們看得懂,很喜歡,非常之美,你看得很喜歡。你要看到夏商周那些遺物、古董,破銅爛鐵,你對它會沒有一點興趣,但是價值那個是無價之寶,明清玉器怎麼能跟它相比?故宮博物院一打開你看見了,那叫開。所以一定要有導遊來跟你介紹,一樣一樣跟你細說,你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它的好處,才知道古人的智慧。古人使用這些器具,裡頭有大學問,表法的意思。不知道、不曉得古人智慧,所以開,不悟,再指示給你,你才會覺悟。覺悟之後你得要契入,叫開示悟入。老師對我們就是開示,我們自己要能夠悟、要能夠入,入就是證得,契入境界,這個教學圓滿了。如果老師開示講得很清楚,學生不能悟入,這很辛苦。有學生悟了,不能入。上根的人悟入了,中根的人,悟,不入,下根的人連悟也沒有。學生根性不相同,老師能觀機,如果有一個學生能悟入,這個學生是當機者,老師教他,別人是旁聽。旁聽裡面有中等根機的,他也悟了,他沒入,下等根機的連悟都沒有,頂多聽到一點,記住了,古人所謂的是記問之學,讀得很多、看得很多、記得很多,但是沒有悟、沒有入,對他起不了大作用。
「上偈六句」,我們把它分成兩段,這個六句佛智難測,「深讚佛智,蓋欲令聞者了達如來智深,而誠信如來之語」。現在我們碰到就是這個難關,聖教興旺難,太難了!為什麼?大家不相信,相信的太少了。多半人認為什麼?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不願意接觸;就是接觸它,這個東西你學它幹什麼,這個沒有用。我們當年如果不是方東美先生教的,你問:你從哪裡學?我跟方老師學來的,大家沒有話說了。如果說我是跟哪個和尚學來的,「你怎麼這麼迷信,你怎麼能聽他的話!」方老師當年在台灣是著名的哲學家,雖然人家不敢說,但是表情能看得出來,他迷惑,他不能接受。跟我接觸,批評我的,是善意,我也很感激,怕我年輕走錯路,著迷了,迷得太深,回不了頭來。得過二十年之後,二、三十年之後,他們慢慢的看到我還混得不錯,還能講出一番道理出來,他們都退休了,老了,這個時候碰到,你的路走對了。他要想跟我走這條路來不及了。
所以老師教導我們,我們對老師有信心。老師教我讀這些書,我讀了之後生歡喜,我能夠體會,雖然不能體會得很深,但是有體會,所以能生歡喜心,喜歡讀。而且真正是聖人的東西其味無窮,歡喜無盡。為什麼?遍遍能叫你生歡喜心,不是一般文章,看了第一遍之後不想再看第二遍,這我看過了。這個東西百讀不厭,千讀不厭,萬讀不厭,這文章了不起,貨真價實。好的文藝作品大概充其量十遍,你看十遍之後不想再看了。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喜歡看小說,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四大小說,寫得真好!我能看幾遍?十遍。現在叫我看,看不下去了,不想看了,只有這麼大的魅力。不錯了,能讓我看十遍。我自己一點文學的根柢,說老實話,是從小說裡頭得來的,喜歡看,在這紮根的。真正古文沒學過,李老師講古文,旁聽。他老人家叫我專攻經論。旁聽就是聽一遍,不再複習,老師講學的時候聽一遍。不像佛經,佛經一定重複很多遍,很細心的去讀它。
所以這些話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我們真正了解如來智慧之深。這種甚深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是一切眾生都有的。佛跟我們說的,大乘是平等法,沒有一樣不平等,智慧平等,德能平等,相好平等,樣樣都平等。不平等是你自己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煩惱重,距離就愈來愈遠;煩惱輕,跟佛就愈來愈近,不平是這麼來的。所以不平是假的,不是真的,統統洗刷乾淨都平等了。而誠信如來之語,不能懷疑,它裡頭有大道理在,你懷疑就錯了。「《壽量品》中,世尊三告大眾」,這第三次,「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你能不能回頭,你能不能回歸自性,這句話重要。你對過來人不相信,用你自己的分別執著,你走大乘這條路子就不曉得走到哪裡去了,你不認識路。「因世尊聖智,聲聞億劫難測」,沒有辦法測度它。「況今凡夫焉能以生滅心,妄窺佛智」。但是這個情形在現前太多太多了。所以現在人難,傳統文化復興最大的障礙在哪裡?現在人喜歡批評,都是自以為聰明才智超過古人,所以對於經典的解釋問題多了。方老師跟李老師都警告我,古籍這些東西看註解要看古人的,不能看今人的,古人看明白了再看今人的,你就曉得今人哪個地方說對了、哪個地方說錯了。一定要以古人為標準,而且古人的標準,李老師還特別指導,入藏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沒有入藏的不可靠。我們初學的人要注意,老修行的人沒有問題,他有能力可以辨別。我們初學不行,要被它誤導了,先入為主,那個麻煩才大。
為什麼入藏是標準?因為從前編《藏經》,這個《藏經》頒布是要經過皇上聖旨來頒布,國家負這個責任。這些作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的審查、審核,通過了,都認為沒有問題,才請皇帝頒布。這個可靠,經過嚴格的審定。現在這個制度沒有了,老師跟我說這句話,是民國以來編的《藏經》就沒有經過這樣嚴格審查。那東西都印到《藏經》裡面去了,你怎麼辦?所以他就告訴我,要看老的《藏經》。老的從哪裡算起?乾隆以上的沒有問題,乾隆以後的那就要小心。在佛法上奠定根基一定要遵照古聖先賢。當代,李老師給我介紹幾個人,印光大師的可以看,虛雲老和尚的可以看,那是禪宗的,諦閑老和尚的可以看,天台宗。諦閑老和尚幾個學生都非常優秀,像倓虛、靜權,這幾位大德都不錯,都很有成就。法相唯識的,梅光羲老居士、楊仁山老居士,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這都是他們認可的,沒有問題。
所以我們學習東西跟誰學關係重要,我看誰的東西就跟誰學。今天我們看黃念祖的東西是跟他學。他最大的一個好處在哪裡?他是集註。有沒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思想跟經、跟古大德相應的,他才會採取。看他所採取的就知道他的境界。他取得很恰當,讓我們對這個經裡面的真實義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真善知識。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人。他也往生了,念佛往生的,告訴我,他在往生前半年跟我講,每天念佛十四萬聲,以註經的功德、自己一生的修行,求願往生淨土。我們有緣相識,雖然在晚年,很投緣,志同道合。我知道他的好處,知道他的用心,知道他的辛苦,這部註解要不能發揚光大,真可惜!發揚光大唯一的方法是我來講解,大家才能相信,我要不講解大家不相信。讀這部註解等於讀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部祖師大德的註疏,加起來一共一百九十三種。所以集經註的大成,非常難得。
我們今天確確實實只有真信,這個地方講的,「故惟當仰信。如《法華方便品》云: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我們想成就,《法華經》上這幾句話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記住,還得認真去奉行。對自己有信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決定是事實,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要小看了自己。既然自己本來是佛,我們這一生要努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給我們奠定這麼好的基礎,我們應當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作佛。阿彌陀佛能幫助我們、成就我們,這個機會決定不能錯過,相信自己、相信諸佛如來、相信祖宗、相信聖賢、相信一切眾生。他騙我,我信他。為什麼我也信他?因為我知道他有佛性,我知道他本來是佛,他自己不知道,他做錯事情,我們絕不做錯。真正明白、真正覺悟了,心態完全不一樣。不要怕別人騙我,你要真正徹底明瞭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他騙我什麼?念念都歸零,零是什麼?零是自性,零是我們無量劫前迷的那個原點,我們走這麼大的一個圈,今天有機會我回到原點,我們從零出發,到最後還歸到零,這圓滿功德。我還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提防這個、提防那個,全都錯了。念念不可得,念念是什麼?念念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基礎,根基不可得,哪有現象可得?大小乘經裡面都講大三空三昧,你能夠契入,得受用。得什麼受用?真的萬緣放下了,煩惱輕、智慧長,障礙少了,頭腦清醒,耳目聰明,看什麼、聽什麼明白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分清楚了。自性是真的,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
在這個世界上堅守祖宗的四德,要肯定祖宗的智慧是佛的智慧。這個四德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別人說它是舊的、過時的,我們不要去理會,我們自己堅守,決定不犯。大乘佛法裡佛教給我們,淨業三福、六和敬、三皈、五戒、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堅持守住,我要把它做到,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我們的方向、目標非常純正,我們的圓滿成就在極樂世界,這個世間一切隨緣,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不會妨礙我,我也不會妨礙你,我們和睦相處;你幫不上我的忙,我能幫上你的忙。我能幫上我盡量幫助你,我不希望你感謝,也不希望你知道。中國人常說憑良心做事,我們佛法講憑真心做事,不是妄心,真心。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