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四十三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間果報,為令行者生精進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決生彼國故」。這是彭際清的《無量壽經起信論》,略說本經的正宗分,講了四樁事情。第一樁講法藏比丘四十八願,第二說明法藏比丘五劫修行,成就了真實功德,第三段說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導學人要發決定心,至誠迴向,入佛境界,不墮在邊地疑城。今天我們這裡念的是最後的第四段,說明往生正因及世間的果報。往生正因,經上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四土三輩九品都不能夠缺少的。發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師所說的,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全都放下,絕沒有絲毫留戀,這樣一向專念,決定得生。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這個說法讚歎備至,說道:即使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給《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是讚歎到極處,再無法讚歎了。話是真的嗎?千真萬確。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眼見所聞,要細心去觀察,都在我們眼前表演。現前都不例外,我們確確實實看到有念佛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這些人沒有念過什麼書,聽經也不多,為什麼這麼殊勝?今天我們看看經上所講的往生正因,他全具足了。第一個情執放下了,第二個我執放下、成見放下了,煩惱習氣統統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專求淨土,心裡面、口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別無雜念。這是我們實際上看到的,統統都是我們的榜樣,有年歲大的、有年輕的,都是來做給我們看。我們看了有沒有覺悟?有沒有真的醒過來?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世間、出世間的事,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包括佛法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世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為什麼佛法要捨?自性清淨心當中沒有所謂佛法,這個一定要知道。就好像這個世間有沒有藥?有藥,藥從哪裡來的?有人生病就有藥。如果這個世間沒人生病,藥就沒有了。佛法是藥,這個世間人生病,他需要佛法來治療他。如果都健康、都長壽,沒病,這個地方就沒佛法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清楚,要看明白。
世間因果也非常重要,世間果報。為什麼?不能往生的人都留在世間,世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苦樂懸殊太大了。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對還留戀這個世間,不能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一定是勸導大家斷惡修善,不造三途業,就不會受三途的苦報。這個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同時讓我們跟西方極樂世界做個對比,然後你就有正確的選擇,你是選擇世間,還是選擇極樂世界?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清楚、真明白了,我們希望這一生決定生淨土,不再繼續搞輪迴,那就要勇猛精進,要徹底放下。一念念佛,成就三昧,一心專念,三昧就現前。什麼叫三昧?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就叫三昧,這叫念佛三昧。有這樣的功夫就決定往生,而且可以隨時去往生,只要你念頭一動,佛就來接引你。所以你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自在!
下面是黃念老的解釋,「準彭氏之說」,也就是依彭際清居士的說法,「要而言之」,他講了四條。「其首二」,就是第一、第二,「則是勸願」,勸我們要發願求生,「亦即發菩提心。第三是勸信。第四(我們剛才念的是)勸行,止惡行善,而善中之王則持名也」,這一句非常重要。世間人都希望止惡修善,斷惡修善,善要怎麼修?確實沒有人知道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為什麼?一心念佛跟阿彌陀佛融成一體,這個善有多大!還有能跟這個相比的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阿彌陀佛的德,阿彌陀佛的名號,象徵著、代表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的善行,用他來做代表,而實際上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圓滿的性德。所以世尊在此地再開導我們,沒有比這個更善,修什麼善都不如念佛。為什麼?如果不念佛,世間修再大的善,果報都在欲界天,出不了欲界。欲界最高的一層天叫他化自在天,福報真大,我們可以說他化自在天的福報,很像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比它殊勝的就是有修慧。他化自在天裡頭沒有佛在那裡說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說法,天天教學,就單憑這一點,十方諸佛剎土就比不上極樂世界,我們得搞清楚。
世間什麼事情是最樂的事情?聽佛菩薩說法,無比的快樂,真正是甘露醍醐灌頂。這種樂我們怎麼講,聽的人也不能體會,為什麼?他從來也沒有遇到過,從來沒有接觸過,我們也無法形容。孔子知道一些,但是佛菩薩說法那個樂,孔子、孟子也體會不到。孔子、孟子能體會聖賢教誨,這世間聖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是他接受古聖先賢教誨的心得感受,那是非常稀有快樂的一樁事情。佛菩薩說法,比那個快樂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不認識,當然對它距離就遠,不肯學習。縱然學習,聽了也不以為然,為什麼?沒聽懂。古人有所謂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佛法在面前,確實多少人聽了不懂裡頭意思,看到了,也沒有看出佛法的妙處。這是什麼原因?印光大師說得很好,沒有誠敬心。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看到一分,聽到一分;二分誠敬,你看到二分,聽到二分。我以前曾經講過六祖跟神秀大師,神秀大師對五祖,對佛法有百分誠敬,所以他得到百分利益。在五祖會下,他幾乎是助教,協助五祖教化眾生,講經教學。而五祖的法傳給惠能,沒傳給他,那惠能怎麼得到?惠能對五祖、對佛法,再說對一切眾生,他有萬分的誠敬,所以他得的是萬分利益,圓滿的,不一樣!六祖說得很好,佛法這樁事情,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與學經教不學經教也沒有關係,端在誠敬。
今天問題出現了,今天的人沒有誠敬心,如果有誠敬心的這個人,在社會上沒人瞧得起,為什麼?這是個沒用的人,老實人。今天崇尚的是什麼?所謂是聰明伶俐、花言巧語,這個人有本事。這社會顛倒了,所以聖教的推行,難中之難!大乘佛法淨土的推行那更難了,淨土法門全靠誠敬。我們今天迫切需求的擺在面前,如何培養我們那個誠敬心?現在我們大家在一起學這一部《大經解》,頭一個目標就是希望培養我們的誠敬心。誠敬心只要起來,真信就現前,真信切願,那種無比懇切的求生意願自然就生起來了。所以它的根在誠敬,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所以勸行,止惡行善,善中之王則持名也。
「信願即是發菩提心,持名即一向專念,正是本經之宗,故云正宗分」,本經正宗宗旨在此地,「若約小本」,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如果就小本來說,「即是信願持名。兩本繁簡有差,而綱宗無異」。《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阿彌陀經》說得簡單,就是繁簡不一樣,但是綱領、宗旨是一樣的。「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這是蕅益大師說明小本《阿彌陀經》,他的《阿彌陀經要解》,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註解排名第一,《彌陀經》第一解。他完全用信願行,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用這種分法,序分裡頭也是信願行,正宗分裡頭也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頭還是信願行,特別強調信願行。他說《彌陀經》的正宗分,第一段,「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我們生起信心。第二段,「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世尊在介紹極樂世界,特別勸導大家,一定要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發願。第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是蕅益大師註《阿彌陀經》正宗分的三段,綱宗!「信願持名,一經要旨」,這兩個本子,《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合起來看,「宗旨益明」,宗旨你就清楚,很清楚、很明瞭。正宗分學習就到此地。
下面是本經第三大段,大科,流通分。流通分這裡面分五段,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全經三分」,初是序分,中間是正宗分,末後是流通分,「靈峰大師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沒有一樣不善。用一個人來做比喻,序分好像是頭,「序如首,五官俱存」,眼耳鼻舌身,你看到了。「正宗如身,臟腑無闕」,身體裡頭五臟六腑圓滿無缺。「流通如手足」,運行無礙。「今是後語」,現在底下這一段是最後的一分,流通分,後語。「後語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三分我們都要以真誠心來看待,用真誠心來學習。現在我們看底下經文: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因為確實有不少人誤會念佛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漢,不是菩薩,所以這裡流通分頭一個解答這個問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經文,多是《唐譯》」,這一品經裡面會集的經文多半都是唐朝的譯本。《唐譯》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是這個本子裡的經文。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等,則是《宋譯》。這兩句話,這裡就很重要,所以這一品經大多數是從《唐譯》、《宋譯》合起來的。「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獨勸持名。正是會權歸實,攝末入本也」。這兩句話是《法華經》上的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到最後的階段,是講《法華》。《法華經》它的宗旨就是「會權歸實」,也就是說,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前面四十一年所說的是方便說,權教,最後這個,大家已經漸漸都開悟了,把所有從前講的這些權教會合起來,統統歸真實。真實是什麼?《法華經》是真實,叫一乘法。《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過去所講的,四十一年所講的,小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講二乘就是大乘、小乘,講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唯有一乘法,《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我們就曉得,權是方便說,四十一年方便說,最後八年真實說,「歸實」,跟你講真的。前面四十一年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是枝枝葉葉的,給你講枝葉,那是末,最後這八年給你講根本,這個樹的根本,叫攝末歸本。這是講真實法,究竟法。
「《無量壽經鈔》云:上來雖說萬行往生,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說到最後就一句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看前面講了那麼多,所以望佛本願,想想佛的本願,佛到底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希望眾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你要是把這八個字抓到,對它不懷疑,完全相信了,佛所講淨宗法門,你圓滿得到,你一點都不欠缺。如果這八個字沒有做到,你還在權教,你還沒回頭。回頭是岸,這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懂得回頭。「又黑谷」,黑谷是日本的法師,他有《大經釋》,就是《無量壽經》的解釋。他節錄這裡頭幾句話,「(節錄)如下:至流通,初廢助念諸行二門,但明念佛往生」,廢是廢除,就是不提了。助念諸行,就是菩薩六度萬行都不提,到最後都不提了,只說明念佛往生。
「又云:準本願故」,這個準就是依,依據,依據佛的本願,「至流通,初廢諸行,歸但念佛」。這是黑谷《大經釋》上的話。「可見彌陀本願,實願眾生一向專念彌陀名號」。佛的真正願望,只要你肯照這樣做,你看它多簡單。一向專念,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就不肯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他才真正一向專念。這個意思蕅益大師得到了,經上明明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蕅益大師說得好,真正能夠發心,一心求生淨土,執持名號,那就是無上菩提心。不必講什麼至誠心、迴向發願心、深心,都不必說了,沒有那麼多麻煩。我就是想去,就是想見阿彌陀佛,就這麼個念頭,這就是無上菩提心。怎麼去?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去了。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專念。這裡講一向,向是方向,方向是西方,一個方向,就是求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的,就是想見阿彌陀佛。你真正能夠明白,不再疑惑了,你就照這樣去做,阿彌陀佛的願望就圓滿了。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願望,你能這樣做,你就決定得生。「今勸流通」,向下六品經,四十三到四十八都是勸流通,「特顯佛願,獨倡持名,普勸流通,是故稱為後善也」。這是說明《無量壽經》無有一品不善,無有一句不善,無有一個字不善,而這些善總歸的,歸起來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結歸在名號上。現在請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這最後這一句,「非是小乘,第一弟子」,這是宋譯的。「右段」,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佛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本經後半段的當機者,他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這個「彼」是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看極樂世界這些菩薩。說菩薩是三賢位,說摩訶薩是十地位,也就是同居土、方便土都稱菩薩,實報土稱摩訶薩。善獲利益。「指前品中十方往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彼等聞名往生,得大利益」,十方世界的這些菩薩跟大菩薩。「如前所引《論註》」,《往生論註》裡所說的,「菩薩往生極樂,見阿彌陀佛,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畢竟身等法等,故云善獲利益」。我們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蒙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善獲利益,這個利益太大了,那就跟誰相等?初住以上,《華嚴經》初住以上,跟他們相等。十方世界菩薩摩訶薩到極樂世界去,跟誰相等?跟八地相等,八地不動地。我們前面讀過,知道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轉八識成四智是八地菩薩,真的是入佛境界。初住入佛境界,模模糊糊,不很清楚,八地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初住好像晚上月亮,初三、初四,月牙;八地,八地大概是十三、十四,快要圓了,圓滿了,說明真實利益。「是乃舉十方往生聖眾往生得益」,十方往生聖眾往生得利益,「以勸眾生信樂發願也」。舉諸菩薩與大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來鼓勵我們,希望我們看到、聽到了,也能夠發心,用意在此地。
「下文則讚念佛第一以勸信。聞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這一句我們好好問問自己,我們遇到這部經,我們聽到這一聲佛的名號,有沒有生起喜愛之心?喜愛之心的落實就是下面兩句,「歸依禮敬,如說修行」,這是你真正喜愛。如果這兩句沒有做到,你喜愛之心沒生出來;真喜愛的時候,肯定這個現象發生。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是不是真的喜愛、真的回歸?歸是回頭,依是依靠。禮敬,誠敬表現在外面,自然禮敬,不學都會。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怎麼教的,我們就真幹。「即得大利」,這個利益是什麼?「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你就得到了。這個經裡面講的功德講得多、講得殊勝,無與倫比,你全都能得到。
下面解釋『一念』,什麼叫一念?「《漢譯》云:聞無量清淨佛聲」,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清淨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慈心歡喜」,慈悲心自然生起來,從內發出來的,這個東西不是外面的刺激,從內心裡頭,內心裡面本有的慈悲心出生了,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清淨」。跟世間的歡喜不一樣,世間歡喜,心不清淨,心裡面有七情在裡頭,有情執在裡頭,跟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不一樣。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無量歡喜,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吳譯》的本相同。又《宋譯》的本,「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魏譯》,康僧鎧的本子,「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據《選擇集》的意思,「此一念即一念淨信」。一念是什麼?一念是信。孔子被後人稱為聖人,他聖在哪裡,我們能不能知道?他的聖就是此地講的一念。這個老人家自己說,他一生「信而好古」,你看看這句話是不是這個意思?一生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於古聖先賢有誠敬的心。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孔子對古聖先賢是圓滿的信心,所以他得的是圓滿的利益。也許有人問,為什麼信心這麼重要?這一點要知道,古聖先賢留下來的這些教誨從哪裡來的?不是他創造的,不是他發明的。夫子講的都是實話,述而不作,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古聖先賢都是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完全是性德。自性是最圓滿的,自性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是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夠去說它,為什麼?你想不到,你也說不到,所謂是只可以意會不能言傳。怎樣你才能夠意會?真誠到極處,你就能夠意會,不用思考。那現代的學術,他用的是什麼?他用的是思考,他都要去想想。不能想,他要去想,一想就錯了,一說也錯了。你契入那個境界,你想不錯,你說也不錯;你沒有入那個境界,你想錯了,說也錯了。所以聖學是先教你入境界,然後你再說。對誰說?對那個也是入境界的人說,他懂;還有一個,將入未入,差一步就入,你跟他說,幫助他,他一下就入進去了。距離太遠的人不行,他沒有法子體會。這是學佛、學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具備的條件。
今天早餐有個國外的同學打個電話給我,問我《群書治要》翻成白話怎麼個翻法?是照原文來翻,還是只翻它的大意?我們翻成白話文,問題是對現前大眾,接引他們,讓他們對這部書生起信心,生起歡喜心。那怎麼辦?當然得翻大意。十分的意思能翻一分、二分就夠了,為什麼?他們的誠敬心沒有生出來,不懂。翻經的人自己有幾分誠敬?跟印祖講的道理一樣,一分誠敬你只能翻一分,十分誠敬你就能翻十分,百分誠敬你就能翻百分。將來看白話文的人也是如此,看他有幾分誠敬心。所以這個翻譯可以多做幾次翻譯,有淺有深,便利社會一般大眾。看古人的東西,好像有很多不太適合於現前的社會,對,極樂世界那邊的狀況,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極樂世界的人,個個人都無我、個個人都慈悲,看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他怎麼會一樣?所以極樂世界搬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人都害怕了,為什麼?我們有私心,我們有自己,自己沒有了,那還得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慢慢去學,才真正體會到它的好處,才真正認識。我們這裡缺陷太多,人家那是圓滿。所以佛說法著重在觀機,法一定要雙契,就是契機契理。契機不契理,這是魔說;契理不契機,你在廢話,大家聽不懂,白說了。理機兩面都要顧到,不違背真理,可以淺說,可以深說,什麼樣的根機有什麼樣的說法,這叫智慧,圓融無礙,長說短說、淺說深說,都得大自在。所以佛能普度一切眾生,能令一切眾生個個都得利益,個個都生歡喜心,這是大智慧,這個不是常識豐富的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知識做不到,要智慧才能做到。
所以這個一念是淨信,淨信就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佛說的、菩薩說的,還會有錯嗎?稱性而談,他不是從阿賴耶識裡出來的。換句話說,阿賴耶出來的有問題,自性流露出來的,它有什麼問題!但是今天人,你說自性他不懂,什麼叫自性?太抽象了。不但沒有見到過,聽也沒有聽說過。你說從意識心裡頭流出來的,他懂,聽說過這個名詞。我們思惟、我們想像,這是意識,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意識能緣到虛妄,緣不到真實。仁義道德、五戒十善,都是從性德裡頭流露出來。今天要大家遵守,他搖頭,這個東西落伍,這個不適合這個時代,他不要了。你真做出來了,這個小區、這個小城市,人人都遵守,他看到之後很奇怪,他會很欣賞,這個不錯!他慢慢就能想通。所以對付今天這個社會來教學,佛教、聖賢教育,或者是所有宗教,都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至少這個村莊住上三年,這個村莊的名字就可以叫阿彌陀佛,這裡頭都是學阿彌陀佛的,大家來看看阿彌陀佛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大家來參觀。基督教也可以搞一個小區,裡面都是基督徒,把《聖經》統統落實在生活上,那叫基督城。到那裡去看看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這樣大家才能真正生起信心。現在不做出來,沒有人相信。沒有看見、沒有聽到,你跟他講他不能接受,必須他自己親眼看到,親耳所聞,他相信。這都是些好辦法,應該要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人生沒有空過。一定要一念淨信。
「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是本經經文上的,這一念心就是一念淨信心念阿彌陀佛。「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也」。這一念就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無上功德很難懂,學過這部經的人懂得,真的是無上功德,為什麼?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修成什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五劫修成。這六個字它的內涵就是四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總號,四十八願的總名稱。你提到阿彌陀佛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人家發的願五劫時間修成。所以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五劫修成功德之所變現出來的,功德成就。這個地方明利益既深又遠,這個深遠的利益,所以能夠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裡面的一切眾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無間地獄,沒有不得度的,沒有不成就的,這叫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你決定成佛。所以這一念跟無上功德它就相應,無上功德是法藏比丘修成的,這講阿彌陀佛的因地。
「又《選擇集》云:以念佛而為無上也」。這跟我剛才講的意思是相同的,念佛就是無上功德,無上功德就是念佛。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你能夠把佛號放下嗎?你還會去搞胡思亂想嗎?不會了,肯定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你愈念愈快樂,愈念愈有智慧,愈念身心健康。現在念佛人很多,真正懂這個道理的人不多。這樣說來,經教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沒有這麼多長年的薰修,我們看這個也看不懂。就是看這個註解看過去就算了,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去深究。所以念還是念,功德不能說沒有,不過功德不大。真正透徹了解,把法藏比丘因地上的功德,我們給他接上去了,把他的功德變成我們的,我們的功德也變成他的,合成一體。「乃至一念而為大利」,這一念心非常非常不容易,這一念是真心,這一念不是從阿賴耶識裡頭起來的,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
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一切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得大圓滿。這一念是大利,念念相續,這個利益真正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想做好事,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嗎?沒有了。那我們好事要不要做?有緣就做,沒有緣別去攀緣。這個話的意思,《無量壽經》真搞明白了,這個話的意思你才會懂,否則的話,你能了解的是似是而非,不是真懂。真正懂了,表情不一樣,你現在的表情有疑惑;真正懂了,沒有疑惑,會歡喜。這個四句話是無上的功德,無上的利益。「橫出三界」,我們這一生就做到了。從我們人間直捷往生淨土,不必通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有四聖法界,很麻煩,一關一關的,關卡重重,這橫出三界。這個太便宜了,而且「圓登四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生到哪一土,四土圓生。怎麼圓?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無論生哪一土都是圓生四土。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能夠見到常寂光的諸佛如來,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法身大士,你能夠見到方便土裡面的權教菩薩,也能見到同居土裡面的大心凡夫,無論在哪一土,統統見到,大家都在一起學習。西方極樂世界真正平等法,真正是無障礙的世界,跟《華嚴經》講的一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那個地方,我常說,有人非常眷戀這個世界,親朋好友捨不得離開,好像到極樂世界孤孤單單的,一個熟人都沒有,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用什麼心對待我,還懷疑。殊不知你到達極樂世界,你的熟人好多好多,過去無量劫他們修行都已經到極樂世界,到那裡去大聚會,一見面,過去生中那種關係全部都明白了。所以到極樂世界是真熱鬧,無量劫來的家親眷屬統統聚會,都往生。沒有往生的,他們無論在哪一道,你能看得見他們,你能認識哪一劫的父母兄弟姐妹,哪一劫、哪一生、哪一世的好朋友,你全都知道,他們有感,你就有應。到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有這個能力,像佛菩薩一樣。他喜歡見什麼身,你就能現什麼身;他需要什麼法,你就會給他講什麼法,統統照顧到,一個都不漏,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多大的利益!一生補佛,究竟寂光,這是你到極樂世界能夠做得到的,圓滿成佛。
底下這一段,『心無下劣』,「於自善根,能生信故」。這個觀念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很多都有嚴重的自卑感,認為我這一生做了很多錯事,造了很多罪業,就生起自卑,下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自卑感,怕不能往生。這樣的人來問我,能不能往生?我告訴他,你決定不能往生。他說為什麼?你自己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往生!什麼人能往生?堅定信心,造無量無邊罪業,他堅定信心,他能往生,那個人很可能往生。念佛就是滅罪,念佛就是懺悔,過去造無量無邊罪業,現在天天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彌陀名號是一切善的總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無過於阿彌陀佛。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經上常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一句一句接著念,一心稱念,這個功德還得了!什麼罪業都能夠懺得乾淨,只要你肯念。念就是滅罪,念就是懺悔,多少人不懂這個道理!要去發露懺悔,發露懺悔經上有,那個用意何在你要曉得,那是幫助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回頭,你這一懺悔,感動他,他回頭了,用意在此地。真正懺除業障的就是念佛,但是我們念佛他不懂,他沒有感觸;我們把自己所做錯事一樣一樣說出來,他感動了,那是接引初機的方法,有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不能與念佛相比,念佛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只有內行人,真正懂得的人他知道。外行人不知道,不曉得念佛功德之大,他也不會念佛。
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什麼善根?傳統文化,老祖宗說的「人性本善」,這是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敢不敢承當?這都是你的善根。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你的善根。再說得貼切一點,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是你自己善根功德的成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修淨土的人,這兩句話常常聽到,聽到耳熟,你就是不信。為什麼不信?把這個根源找出來,從根本上把它消除,我們就相信,就不再懷疑,你就成就了。對一般知識分子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表演的就是代表知識分子,好學多聞。你要把經認真去學習,要用真誠心去學習,你才真正體會到。體會到什麼?自己的性德,佛所說的全是自性流露,你不用性德,你沒有辦法體會,你跟他不相應。就是說他是真心裡頭說出來的、流露出來的,你要用真心去聽,用真心去體會,這才行。用妄心、用懷疑心、用批評的心,你一樣都得不到,今天聖學推廣之難就難在此地。因為現在人都學會了,都成習慣了,聽了之後一定要批評,一定要懷疑,聽完之後一定有很多問題問出來,養成習慣,從小就這麼學的,學校、家庭都這麼教的。這種修學的態度、方式,用在現前科技的時代行,這個方法沒有問題。用在聖教、用在佛菩薩典籍裡頭,不行,完全不能契入,會把這些典籍都當作現代的學術來看待,它是智慧變成知識,不得受用。經上講的這個,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對你毫不相干。所以一定要能生信心,要相信自己。
『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在大乘教裡,心就是真心,自性;佛,這是已經修成,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也包括我們在內。這三樣沒有差別,是平等的,貢高就沒有了,謙虛、誠敬自然就生出來。但是這個貢高的習氣很難斷,人人都有,從哪裡來的?與生俱來,最初一念不覺的時候就有它。大乘經教裡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就有它一個。第一個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裡面的一分,以為是我,這是見分的一分。我們一般人講靈魂,就這麼回事情,他迷了。執著阿賴耶相分一分,身體,這是我身。阿賴耶像大海一樣,廣大沒有邊際,執著這一分認為是我,認為是我的身,這叫我見。跟著我見來的,同時有的,我愛、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裡的一分,所以貪瞋痴跟著一起來了。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糊塗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貪瞋痴就起來,這叫根本煩惱,與生俱來。哪個沒有?什麼都有,連花草樹木都有,微塵都有。這在八識裡面叫末那識,末那是染污,嚴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這個東西要是轉過來,轉過來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轉過來,平等性就現前。轉第六意識是清淨心,轉末那識是平等心,平等比清淨還要難。所以我們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性現前。對待小動物、對待山河大地都有一分誠敬,不敢輕慢;對這些小動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要有敬意。中國傳統教育裡,《禮記》你看看,你掀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是不尊敬的,懂得一切尊敬。佛門裡面懺儀,這些儀規是祖師大德編的,頭一句話「一心恭敬,一心頂禮」,第一句話都是說這個。沒有誠敬,它就不相應。所以這個亦不貢高,誠敬心生起來了,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眾生皆有。知道心佛眾生是一體,傲慢心沒有了,誠敬謙和自然就現前。
底下一句,『成就善根』,「如《小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六朝石刻本云: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句話重要,都是勸我們要念佛,稱名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四句經文,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六朝,南北朝的時代,留下一塊碑文,這個碑文上面刻的是《阿彌陀經》,有這幾個字,這幾個字現在經本裡沒有。所以有很多人懷疑,是不是以後這個經傳的時候,抄寫的時候,把這一句漏掉?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阿彌陀經》會集本裡,把六朝石刻漏掉的二十一個字都補進去,這個難得!因為這裡講得太清楚,《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是不能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怎麼修?這提供我們,稱名故,你只要肯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就決定得生。念佛多重要!
『悉皆增上』,「淨念相繼,精進無已,故諸善根皆能增上也」,這個悉皆增上,善根增上,福德增上,因緣增上。「又《彌陀要解》云: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這蕅益大師講的,講得非常有道理。凡聖同居土我們能夠去往生,憑什麼?就是憑增上善業,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樣子往生的。增上善業無過於念佛,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世間事還要管它嗎?能夠不管的都不要去管,統統放下。要管什麼?要管好念佛。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把這樁事情管好,你就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沒有管好,還要管世間拉拉雜雜的,那就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老在下面說,「以念念即佛」,每個念頭都是阿彌陀佛,「為成佛之親因緣」。念頭不起是佛,念頭起也是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沒有第二個念頭,什麼都放下了。我告訴同學,因為大家都來跟我講災難問題,多半都是說的二0一二馬雅預言的災難。美國布萊登提出的方法,我很贊成。他希望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還能幫助地球走向更好的方向。我們淨宗同學如何來理解布萊登的說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萬緣放下,比布萊登所說的殊勝太多,高明太多了!要把時間定在明年十二月,我們要學古人剋期取證,還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時間絕不空過,這一年的時間分分秒秒我都要抓住。怎麼抓住?不離阿彌陀佛。口裡念累了,心裡不間斷。念佛法門殊勝,它能夠適應我們種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不妨礙。只要念得歡喜,念得快樂,長念、短念都沒有關係,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一切時、一切處不間斷就好。
蕅益大師這句話很重要,「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增上善業就是念念即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增上善業,這是成佛的親因緣。「淨念相繼,乃等無間緣」。等是什麼?平等。無間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沒有空間,這叫無間。這個無間很特別,平等的,完全相同的,前念是阿彌陀佛,後念還是阿彌陀佛,再接著還是阿彌陀佛,不是不平等,平等的,等無間緣。佛給我們講四緣生法,這個四緣是親因緣,這有了親因緣、無間緣,但是他這個地方加了一個「等」,這個意思非常深,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生法。但是無間緣真有,但是它不等,所以我們稱這個現象,科學家也這樣說,說的意思都一樣的,我們所感官的這現象,是什麼現象?是相似相續相。無間就是相續,為什麼?每個念頭不等,念念都不相同。念佛這個念頭是念念相同,所以叫等無間緣。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斷了一段時期,斷了幾分鐘,斷了幾個小時,斷了一、二天,再接著念的時候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沒有間斷?沒有,他又接上去,又是相同的,這種緣叫等無間緣。一般都是講無間,不能說等。增上緣這是外面的力量,前面這三個都是屬於自己的。親因緣沒有問題,這是一切眾生統統具足,也就是你阿賴耶裡頭十法界的這個因都具足。你現在想哪一個因成就,那就在緣,這個緣裡最關鍵的緣就是所緣緣。你所緣的境界,我們所緣的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我們心裡頭,自性裡頭阿彌陀佛,我所緣的是阿彌陀佛,決定阿彌陀佛現前,決定往生見佛,這所緣緣。所緣緣不能間斷,那就是我們要有等無間緣,這個不間斷。增上是外面的力量,我們聽經聞法是增上緣,我們大眾在一起共修是增上緣。四緣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