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一十面第六行看起:
「《阿彌陀經》謂此法門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彌陀經》上的經文,「末法眾生情執深重,於此最極圓頓、一乘了義、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謗」。這一段文告訴我們,現實環境當中存在的嚴重問題,不是沒有緣分,緣分特別殊勝,遇到佛法、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這是緣分。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緣,我們都非常殊勝,都遇到了,這是稀有難得的因緣,的確不是一般眾生容易遇到的,千萬劫來,生生世世多少菩薩想遇到這個機緣,遇不到。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了會空過,原因在哪裡?不相信,半信半疑。這一條路是我們自己親自走過來的,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跟同學做過很多次報告,我對於淨宗有信心,是學佛二十年以後,學佛前面二十年沒有信心。最初排斥,誤會了,認為這是老太婆教,這是世尊教導那些愚婦愚夫,他們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佛用這個法門去安慰他們,是這樣的態度來看淨土法門。以後親近懺雲法師,懺雲法師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他教我讀《彌陀經》的三種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還叫我把他們的科判畫成表解。
我把科判做出來之後感到非常驚訝,科判是什麼?是全經經文的章法結構。那麼樣的完美,才體會到中國人所謂第一等的文章,做到什麼程度?你不能加一個字,加一個字是累贅可以刪掉;不能減一個字,減一個字它就斷掉,它的氣勢就不通了。章法結構做到這樣,第一等的文章!章法結構當中,你就看到思想的體系有條不紊,我們對於經典不能不佩服。中國古代的這些聖賢君子他們的文章,用這種方法才能夠真正看出人家文章之好,好在哪裡,你能說得出來。現代一般人文章寫得不好,不好在哪裡,你也能說出來,你有科判這個眼光,你就能看出來。所以科判是什麼作用?科判是解釋經的,只要科判看懂了,註解就不必要了。為什麼?科判就是註解,活的註解,文字註解是死的註解,科判是活的。就是你懂得這一段這句的意思,你盡情去發揮,只要不離它的宗旨就決定不會有錯誤,這活註。所以什麼人會講經?看註解的人不會講經,懂得科判的人會講經。所以學經教從哪裡下手?從科判下手。
過去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教的就是這個方法,同學能理解、能明瞭的人不多。老師一生講學沒有講稿,就是科判、表解、大綱,他用這個東西。我在年輕的時候在這上下功夫,所以任何地方請我講演的時候,我都先寫個大綱,大綱擺在桌子上有條不紊;不必寫講稿,寫講稿是死東西。但是寫講稿每個人都能看得懂,用這種科判方式的大綱,不是內行的人看不懂。所以真正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這叫善根,難行能行這叫福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難信能信、難行能行。解,能解多少就算多少,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信跟行,解實在講是幫助你信行的,不解也能信、也能行,這個人善根福德深厚,必定成就;換句話說,他念佛決定得生淨土。這個信跟行都難,信很難,行就更難,這什麼原因?這就講到業障了。業障很深自己不知道,從信與行就能夠把自己的業障找出來,真有業障。學佛學了好多年還是不信,這個現象我跟同學們說,這叫正常現象,為什麼?你是凡夫,凡夫就是這樣的。如果難信你能信,難行你能行,你不是凡夫,說你不是聖賢,你也是再來人,你決定不是跟一般凡夫一樣。一般凡夫就是不能相信,半信半疑不能奉行,這是一般凡夫。
底下這幾句話說得好,「末法眾生情執深重」,情是什麼?情是迷,換個字,迷執深重,你就好懂,這是講話講得客氣,講得含蓄,情就是迷。迷情、理智這是相對的,真的情執很重,情執很重就是迷得太深了。你看這人家用的字用得多好,文字用得多美,什麼意思?情執太深,迷得太重,迷得太深,就這個意思。所以對於這個「最極圓頓」,這是佛法裡頭第一法,《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都不能跟它相比,圓透了,頓是什麼?頓是頓悟、頓證。你看這個法門,頓捨、頓悟、頓修、頓證,沒有次第的,你一生就能成就,成就無上菩提。「一乘了義」,這部經是成佛的經典,一乘是成佛的,不但是了義,究竟了義。「究竟方便之妙法」,為什麼?它太容易,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有聞過佛法,你叫他念佛,他就會老實念。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成就?有那麼快速的成就?他具足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念個三年五載,他真的預知時至,他往生了,他去作佛。知識分子一、二十年才相信,不如他,跟他比差太遠了,他三年五載他就作佛去了,我們這個連往生還打了問號,連往生沒把握,怎麼能跟他相比?這些阿公阿婆對待一切人,你仔細去觀察謙虛、卑下、恭敬。而我們知識分子信不信服他?瞧不起他,認為他沒有學問、沒有知識,說他是迷信,迷信的人成佛了,不迷信的搞六道輪迴。所以「不能信及,反生疑謗」,疑是懷疑,謗就是隨意批評,批評他是迷信,批評他愚痴,只會念佛,經教什麼也不懂。真會念佛,經教懂不懂沒關係,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全懂了。我們這些自以為什麼都懂得,而不肯念佛,那是真的不懂。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這一生虧吃大了。我們自己修行不開悟,不能得三昧,就是心不清淨,什麼原因自己找不到。
還是佛菩薩慈悲,「是以本品禮佛見光」,這是什麼?這給我們作證,這一品經文是作證轉。「此世界中二萬人,親見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他老人家的神力,將極樂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統統看到。這樁事情,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那是韋提希夫人遭到家庭的變故,兒子不孝,要把父親殺掉他做國王。母親想盡方法保護他的父親,怨恨他的母親,也要把母親殺掉。這是得力於幾個大臣,這個大臣都是太子最親近的,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勸導太子:自古以來為了奪王位的,殺父親的聽說過,殺母親的還沒有聽說。所以說如果太子要把母親傷害,這些人統統都走,我們要離開你。所以太子就不敢殺母親,把母親幽禁起來,現在叫軟禁,不准妳對外往來,一切都控制住,使她再也不能幫助他的父王。他是想把他父王餓死,關在像監牢獄裡面一樣,也是軟禁,不給東西給他吃,用這種手段。韋提希夫人遭這個大難,求釋迦牟尼佛,她是釋迦牟尼佛的皈依弟子,求佛。這個念頭一動佛就知道,佛帶著阿難、帶著目犍連就來了,來安慰她。
她告訴佛,這個人世間太苦,向佛請求:有沒有更好的世界她想求往生,不願意住在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把十方諸佛剎土都展現在她面前給她看,佛有這個能力。韋提希夫人仔細看了之後,她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好,我願意往生到那裡去,請佛陀教給她方法。佛就給她說這十六觀,這十六種方法就稱為《十六觀經》,《十六觀經》緣起是這麼來的。佛沒有介紹給她哪個佛的世界,佛是把所有諸佛剎土展現給妳,妳自己選擇。世尊這些教學的理念跟方法、手段,我們要細心體會,我們要把這套本事學會,才能夠像佛一樣廣度眾生,利益群品,讓你自由選擇。在《無量壽》這一會裡頭,這一品經裡面,這是世尊跟彌陀兩尊佛用他的神通道力,把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拉近,變成一體,彼此都能看見。娑婆世界的人看到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邊的人也看到娑婆世界、也看到釋迦牟尼佛,彼此可以對話,可以互相問候,這真的,這不是假的。
所以這個世界二萬人,這是佛說《無量壽經》,人道眾生的聽眾,「親見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這是見到極樂世界了。「親聞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今是今天,現在是示現在說法,今天就是當下,永遠沒有停過。「為作證明,令生正信」,證明釋迦牟尼佛前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沒有誇大,所說出來的全是事實真相,不增不減,這叫如語,真語、實語、如語。當時與會的人看到了,我們今天看到這個記錄一定要生信心。不能說他看到了,我沒有看到,他有緣,我沒有這個緣。他看到了他相信,我聽到了,我看到這個記錄我也相信,這個能信是你的善根。我看到了還懷疑,我不是親眼見到,我還是聽說的,這個情形我的善根還不足,我的福德不能現前,福德現前你就能念,福德沒有現前,佛號念不下去。我們就要記住,每天能念一萬聲佛號、兩萬聲佛號的人有福,不能輕視他,這從事上講。從理上講,口念佛心裡真有佛,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口裡頭有佛,心裡頭沒有佛,心裡面還是牽腸掛肚,一大堆情執,這樣念佛呢?念比不念好,念念阿賴耶裡頭落種子,但是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知道。心裡有佛,口裡頭不念佛他能往生,為什麼?心淨則佛土淨,事相不重要,用心重要。事相什麼時候重要?幫助眾生重要,眾生看不到你的心,眾生看到你的相。所以相的表法是利他的,心裡面真有這是自利的,當然自利又利他、利他又自利這是最圓滿的。
所以,這一品經裡最重要的意思,就是為我們做證明,幫助我們生起正信,正信才會歡喜發願求生,才能真幹,真幹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覺悟的心,什麼叫覺悟?我放下娑婆世界,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是覺悟了。換句話說,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希望這一生我成佛去了,這是覺悟的,真正發菩提心。心發了之後,求生淨土的方法就是那一句佛號。所以經念不念沒關係,經的作用只是幫助我們破迷生信,作用在此地。我們已經信了,作用達到,不再懷疑了,死心塌地去念這句佛號,經的功德就圓滿了。如果還有疑惑,那個經就非常重要,經幫助你放下,經幫助你覺悟,「破迷開悟,斷疑生信」,經的作用就這八個字,我不懷疑,我不迷惑,經要不要沒關係了,就跟惠能大師所說的,開悟與這個沒有關係。有這個緣接觸到經教,經教展開來一看,跟自己所悟的完全一樣,經教給你做證明你是不是真的悟了。實際上講這是經教最重要的一個作用,我是不是真悟,展開經一看跟它一不一樣,一樣就真的;不一樣,我們錯了,它沒錯。如果我們錯了,還要把它照我們意思改過來,這個罪可就大了,這個罪就是狂妄自大。
所以經典流傳下來,裡頭確實有錯字,大家看到都是錯字,可不可以改動?不可以。那怎麼辦?在旁邊加個註解,這個字可能是什麼字的錯誤,註在旁邊,原文別動它。為什麼?你要動它開這個例子,將來他看看不懂他又把它改一個,十個、八個人都改了,這經就不像話了,就把這個經毀掉了。所以王龍舒的會集本會集得好,為什麼後人很多人批評他?他的本子還入了藏。就是因為他改動了幾個字,開改動幾個字的例子這不得了,他改是改得好沒改錯。如果你自己翻譯沒有問題,你可以修改;你今天不是翻譯,是會集,會集一定要用原文。你有更好的字用的時候,讓人家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不行,你只能註在旁邊,你不可以改動它原文,這是很大的忌諱,叫防微杜漸,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隨便改動你認為是不錯,實際上你未必是對的,為什麼?你沒有開悟。
古時候翻經的人,這是李老師以前告訴我的,都是修行證果,至少三果以上。這是老師講中國人得天獨厚,聖賢來主持翻譯,不是凡人。凡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聖人沒有自己,沒有自己你才看到真相。有自己,看到是假相,真相我不懂,我以為假相是真的,把真相照我的方法來改,都改成我的假相。這是古人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要背因果責任,這個因果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句話也是有出處的,唐朝百丈大師,百丈是第八代,六祖惠能的徒孫,每天上堂說法,禪宗不講經,禪宗講開示,這個開示記錄下來叫語錄;換句話說,用現在話說,分享修學的心得報告。每一次上堂說法都有一個老人,頭髮、鬍鬚都是白的老人來聽講,他住在後山。百丈大師知道牠不是人,牠是個老狐狸,修行能夠變成人形來參加法會,一般人不知道,百丈大師曉得。牠向大師提出一個疑問,就是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在過去是大法師,有個人向他請教,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說不落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這狐狸有靈性,過去是大法師修得不錯,這一生遇到百丈。百丈大師告訴他,「你明天來,你把當年人家問你這個話,你在講堂裡面提出來問我。」第二天來了,老和尚在講開示,他出班跪在地下,恭恭敬敬的問這句話,「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說,「不昧因果。」你看他是不落因果,一個字,這一個字講錯墮五百世野狐身,他把它修正過來,不是不落,是不昧因果,他的問題解決了,第二天沒有來了。老和尚說:昨天那個老頭常常來聽經的,牠是個老狐狸精,牠解脫了,離開狐狸身,我們到後山去把牠的屍體找來埋葬起來,照出家人的禮節來葬牠。到後山去果然找到,這就是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真有這個事情,它不是假的,就錯一個字,不落是什麼?不落是沒有因果,叫不落。不昧什麼?有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從這樁事情,就曉得佛法裡面不是個簡單事情,不是真正開悟怎麼敢?真正開悟也不會改動,討論有意見註在旁邊,絕不改動經文。這個註在旁邊給大家做參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悟處淺深不相同,廣狹不相同。佛說經是應機說法,他在什麼時節因緣,什麼樣的對象不一樣,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一部經的講法,你看看古來這個註子,《無量壽經》中國註解不多,只有兩種,《嘉祥疏》、《淨影疏》這中國的。日本的多,日本有三、四十家,有沒有錯?沒錯,都說得對。為什麼說得對,它內容不一樣?對象不一樣,有的老師這次講《無量壽經》,聽眾是初學的人就講得很淺。有的老師他講這部經,聽眾都是老修行,都很有程度的,他講得深,都沒講錯。都是什麼?親自看到的,親自證入的。所以經字字句句有無量義,你真正是開悟了,怎麼講都不錯,你不會講錯的,為什麼?親眼看見的。沒有開悟的時候,聽人家說的,道聽塗說,那個問題就多了。我們中國人常說「百聞不如一見」,我親自見到的,你還能看錯嗎?譬如香港一天有多少觀光客,這些人到香港來旅遊觀光,回去之後告訴他的朋友,介紹香港怎樣怎樣,一百個人介紹一百個樣子,都對,都沒錯,因為他都親自看到的。如果沒有到香港來的,聽這個人講一句,聽那個人講一句,他再去傳播就錯誤百出,沒來過。沒有來過怎麼樣?那就忠於來過的人這就沒事。所以一定要見性,一定要明心,明心見性,你親自見到不錯了。見到什麼?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見到諸佛菩薩的依正果報,隨便你怎麼說,都不錯。這道理要懂、要明瞭,我們自己就不會犯過錯。
我們看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經,最初不是會集,是校訂魏默深的本子,就是魏源的本子校訂。這個本子我們把它印出來了,悟道法師那個地方華藏淨宗學會印了一千本,前面有慈舟法師的科判。全經一共三十七品,那是夏蓮老最初校訂魏老的本子,從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很多重要的他漏掉,這是取捨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他把它補充進去。到最後覺得這還不是辦法,必須要重新來會集,才做出這個本子四十八品。這個本子出來,超過魏源居士的會集本,成為《無量壽經》翻譯、會集、節校最完善的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出來之後,我們能不能去再做一個會集本?可以,你可以試試看再做一個會集本,能不能比這個本子更完備?夏蓮老用十年的功夫,可以說是畢生的精力完成這樁好事。把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整理會集成一個完善的本子,每一次宣講的精華都在其中。黃念老的註解也非常了不起,集結大小乘一切經論,對這個裡頭名詞術語的解釋,對這個義理的闡揚,他都節錄下來。又節錄一些祖師大德的著作,有些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有一些是其他經論的註解。像我們看到這裡提到的《觀經》,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經文。還有許多地方,我們所看到的名詞術語,許許多多經論、祖師大德的解釋也會集在一起。經是會集本,註也是會集本,經是五種經的原文,註是一百九十三種經論的註解,洋洋大觀。展開這個經卷就走入《無量壽》的大觀園,美不勝收。這裡頭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你都看到了,自自然然會生起信心、願心求生淨土,老實念佛。
信心生不起來,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他們也很難得,都很真誠:我信心為什麼生不起來?當然頭一個曉得業障重。怎麼能讓我生起信心?那你要曉得,信心生不起來業障重,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迷失自性的時間太長,無量劫來迷失了,現在的煩惱習氣太重,放不下,這才是真正的原因。我們信心怎麼能生得起來?煩惱得輕一點,這是功夫,這是要放下,你能放下,煩惱就輕,智慧就長。第二個,經一定要多聽,你為什麼聽不懂?如果你用古人這個方法,你就不難懂了,古人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今天聽我講經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遍數不夠,你是每天都聽我講,都是囫圇吞棗。如果你聽我這一堂課兩個小時,你把這兩個小時重複聽十遍、聽二十遍、聽三十遍,完全不一樣了,你真聽懂了。現在我們講經都留著光碟,這個對現在人帶來無比殊勝的因緣。古人沒有,你怎麼能聽到第二遍?現在這個工具是古人作夢都想不到。劉素雲居士的學習,她就用這方法,她一天聽一片,一片是一個小時,這一片要聽十遍,這長時薰修,她心是定的。一遍沒聽懂,二遍、三遍有一點印象了,四遍、五遍有一點歡喜了,六遍、七遍就有點小悟處,十遍聽滿了絕對不相同。明天再聽第二片,也是一天都聽十遍,這一部經聽完之後,從頭再聽,還是每天聽十遍。這種方法決定能叫你生起正信,你把佛法、世法搞清楚搞明白,你自己知道怎麼樣選擇,自己知道怎樣發願修行,你自己曉得,我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生圓滿無上菩提。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希求的一個願望,真的得到圓滿了。
「皆獲四悉檀之益」,四悉檀後面有,這個名詞叫華梵合譯,在翻譯五種體例,悉是中國字華語,檀是檀那,是梵語的音。四種,悉是普遍,檀那翻成中國話是布施,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四種後面會講到。「今仰體聖心,傍引數經」,仰是仰慕,體是深深的體會,此地講的聖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真誠懇切期望一切眾生趕快成佛,這是彌陀的心。他有這個心,他有這個行動,真的加持你、幫助你。加持跟幫助我常常跟大家做報告,自己要真幹,自己不真幹加不上。你自己有一分真幹,佛就加上一分;你有兩分真幹,佛就加上兩分。他跟你決定是成正比的,你有多少他加持多少,你能夠接受得了;自己一點沒有修行,完全靠佛加不上。佛沒有偏心,這個一定要知道,佛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加持全是相對的。佛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就叫法身,法身沒有形相,法身能現現象。現相,《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怎麼現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說當處就是沒有一定的處所,說當時,沒有一定的時間,所謂就在當下,就在當前。
《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現在我們對這個意思,對這句話意思有相當深的概念,因為我們讀過世尊跟彌勒菩薩談話。那個當下,那個當時,就是彌勒菩薩所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裡頭的一念。我們把它換算成現在人比較容易理解,一秒鐘,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裡頭的一念,那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真相等於什麼?等於零。所以《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在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裡面建立佛法,這是什麼?《華嚴經》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建立佛法是接引眾生的,是幫助他覺悟的,佛菩薩建立佛法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根本就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建立什麼?建立即是無建立,無建立就是建立,有無不可得,這叫妙,叫隨緣妙用。起心動念都沒有,哪裡有分別執著!這叫什麼?自性的妙用。《還源觀》上頭一句,這四德頭一句「隨緣妙用」,現相、說法、度眾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做到了,我們現在是知道了,沒做到,也就非常之難得。就像唐朝時候智者大師所說的「能知不能行」,這是什麼?解悟,做不到。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大乘經裡面這些經文讀得很多,能體會,能肯定,不懷疑了,自己還做不到。為什麼?還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但是肯定如來的教誨。這是智者大師所說「能知不能行」,他知的沒錯,佛知佛見,「國之師也」,這個人可以做國師。能說不能行,他的見解正確是佛知佛見,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做國師。如果「能知又能行」,就不是國師,叫「國寶」,那是國寶。國寶少,國師可以。譬如國師,戒律雖然沒有做到,他不反對戒律,讚歎戒律,持戒好,我還沒做到。絕不是我做不到,那個不好,那是邪知邪見,那是把別人都帶到地獄去了。自己沒有做到,讚歎戒定慧,你把別人都帶到正道,這個可以做國師。老師是這樣的心態,希望學生個個都在我之上,我是他的踏腳石,他踏在我這裡往上升,這國師。沒有私心,沒有傲慢,沒有嫉妒,希望後人都超過我,正法才能久住,人民才能幸福。人都像我這樣就糟了,我是世界上最高,其他都不如我,這世界完了。這叫正念,正知正見,正念現前,自己對自己很清楚,煩惱習氣重,是在改,不是那麼簡單,自己功夫循序漸漸在進,別人超過我們,歡喜、讚歎。
「傍引數經,以證極樂妙有」,它不是說極樂真有,你要是真有就有問題,妙有,妙有是什麼?妙有非有。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妙有,你一定要知道。很多眾生把它搞錯了,以為是真有,真有就想控制,就想佔有。妙有呢?妙有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就像作夢一樣。你對於這個境界控制的念頭沒有了,為什麼?控制不到;佔有的念頭沒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常常要觀想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對於所有一切法,不會再起心動念、不會再執著,你就不容易犯過失,為什麼?全是假的,自己是假的,外面境界全是假的。假的是什麼?你可以享受,你不能佔有,你佔有不到,你控制不到,你也沒有辦法支配。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一樣,你能夠欣賞它,你掌握不了它,你佔有不了它。現前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身體,我跟我所有都是假的,它存在的時間要曉得,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是存在的時間。一秒鐘它已經換多少個?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所以這種相續,我們以前講相似相續,這經上也是講相似相續,確實是相似相續法。要是講相續的話,那就是前面一個跟後面完全相同。但是絕對不會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一個念頭就是一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一法界。
念頭有,這法界就有;念頭沒有,法界就沒有了。就跟作夢一樣,有這個念頭,夢境存在;念頭沒有了,忽然清醒了,夢境就沒有了。事實真相可以說跟夢中是完全一樣,你能把夢這個道理參透,你就成佛,就大徹大悟。什麼時候我們自己作夢,曉得自己在夢中,那叫開悟了;自己作夢,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那叫迷惑,迷在裡頭。夢中覺醒過來,哪一天我們在事實這裡,我也一下知道了,搞清楚了,那叫什麼?那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就這麼覺悟過來,知道什麼?知道自己在夢中。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豁然醒過來了,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那就成佛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也就是你的煩惱習氣沒有了,你的雜念沒有了,留下來的習氣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的習氣肯定都沒有了。所以是「證極樂妙有,免墮偏空」,萬法皆空,那個空不是無,那個空會現相。雖現相,那個相不是真有,那個相叫妙有。
下面他引三部經來做說明,「一、《觀經》云:韋提希與五百侍女」,侍女是宮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聽佛所說的,得佛的加持,前面說過,彼此二土導師的加持,釋迦牟尼佛的加持、阿彌陀佛的加持,見到了,見到極樂世界的依報,廣長之相是依報。「得見佛身及二菩薩」,這是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正報,阿彌陀佛,二菩薩是觀音、勢至。「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見光、見佛、見極樂世界,開悟了,得無生忍,無生是什麼?一切法不生不滅,忍是肯定、承認,沒有懷疑,佛所說的完全同意,沒有意見,這叫無生忍。一切法真的不生不滅,極樂世界實報土的依正莊嚴,這個裡面住的人都已經達到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六祖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來就不動。所以心不動是真心,動了是妄心,這就是為什麼要修定,為什麼定那麼重要,因為定是你的本心,是你的真心。定住了,真心就現前!大乘教裡面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修定的方法,方法有八萬四千,定就是一個。所以佛在般若會上講,法門平等,無有差別,為什麼?統統是修定,心定下來了,這是一樣的,無論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什麼方法都能得定,方法、手段無量無邊,這叫無量法門,叫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用這個方法來修定。定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都是定。這有淺深次第不一樣,不起心、不動念那是最深的,那是自性本定。不執著是小定,不分別是大定,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那是明心見性,就知道修清淨心多麼重要。
我們今天方法妙,妙極了,就念阿彌陀佛。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把我們的心換過來,我們現在的心是情執的心,把這個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樣待人接物?清淨平等覺,這是佛心。清淨平等覺,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也叫做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阿彌陀佛,現在為什麼把阿彌陀佛丟掉,去胡思亂想?跟阿彌陀佛距離是愈來愈遠。現在明白了、覺悟了,要把這樁事情拉近,也就是說,我們心裡面這個佛要念念相續,心裡面這些情執、這些妄念要愈來愈遠。你能做這種功夫,做上個一年、兩年,你會很歡喜,為什麼?有效果。心清淨了,妄念少,煩惱輕,智慧長了,你怎麼會不快樂!這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古大德所說「世味哪有法味濃」!為什麼?嘗到法味了。我們今天學佛,法味沒嘗到,你所嘗到的還是煩惱、還是分別執著,沒嘗到。所以你不生歡喜心,那個信心、願心發不出來,就這個道理,這是沒真幹。真幹是換心,換心的真幹就是念佛,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真換過來了。念佛念得好的,真是這樣子,愈念愈聰明,愈念愈快樂,愈念對這個世界的真相愈明白。念個三年五載,說實在話,過去、未來都知道,慢慢就通了。眼通了,是天眼;耳通了,是天耳;宿命通,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想起來,都記起來;他心通,別人心裡面想什麼,我都知道,雖知道並不干擾。我們現在知道事情多了會干擾,為什麼?你把它放在自己心裡,常常去想它,它就干擾你。通了之後,知道,不干擾,不去想它,所以它不會成為障礙。這才真正叫「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菩提心,「願生彼國」,有願當然有信,真信發願。「世尊悉記,皆當往生」,釋迦牟尼佛給她做證明,妳們這五百人決定得生淨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三昧是清淨心,獲得像諸佛一樣的現前的三昧,不是過去,不是未來的,你立刻得受用。這受用是什麼?受用就是智慧,三昧是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三昧也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三昧,「覺」是作用,覺是智慧現前。《觀經》上說的。
再看第二,引用的第二個經,「《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這個經題上有「佛說」,三摩地、奢摩他,《楞嚴經》上所說的三止三觀,也可以說它是三種的禪定,奢摩他偏重在止,三摩地偏重在觀,禪那是止觀平等。天台、華嚴都是修止觀,《華嚴經》,我們看到賢首國師的《還源觀》,後面講的方法五止、六觀,三摩地是屬於六觀裡的一種。前面加一個如幻,這就妙了,如幻是什麼?事實真相。這就是說明佛法是因緣生法,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捨的意思,不是說法不要了,法有,建立佛法了,在無所有當中建立佛法。建立什麼?你不能夠起心動念、你不能夠分別執著,這就叫妙有,你可別當真。你把建立的佛法也當真,那麻煩了,又壞了。用它,用它提升自己,用它接引眾生,它也不是真的,你對它別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墮落了。分別執著,那墮落得更慘,會墮落在三惡道,執著墮落在惡道,分別墮落在四聖法界,執著墮落到六道。「無量印」,印是證明的意思,中國在古代,印是證明,叫印信,外國人作興簽字,中國人作證蓋印,印度人也重視。這是個比喻,無量印是無量法門來印證,或者是印證無量法門。
這個經上說,「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訶薩(一萬二千人),苾芻(二萬人)、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這就是四大天王,護世四王,「並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是我們講八部鬼神,這佛門的護法神。「悉能見彼極樂世界」,這些人統統都見到,見到極樂世界是依報,「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這是見到正報,依報、正報全見到了,「光明熾盛,如妙高山」。這是說釋迦牟尼如來會中,也是講的這部經,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世尊多次宣講,所以其他經典上也有這個記載。像這部《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也說到,都可以做此地這段經的證明,這就說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
下面第三引用的,「《十往生經》云: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這是佛教大家,為什麼佛這麼說?佛看大家機緣成熟了,也就是說,跟阿彌陀佛的緣成熟,這個時候提醒大家。山海慧菩薩做為當機,告訴他現在,今是現在,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這是指方立向。正念是一心專念,觀是心裡要觀想,口念佛,心裡面想著阿彌陀佛,想著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就是極樂世界,願見阿彌陀佛,我們念,心心期望著親近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下面這是大眾依教奉行,「爾時一切大眾」,與會的一切大眾,「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大家都照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去做,感應馬上就通了,跟這個經上是一個道理。眾生有感,又何況釋迦牟尼佛在旁邊指導,威神加持,這個感應的力量就非常不可思議,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立刻就相應。這一念就相應,「即見阿彌陀佛國」,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這是講依報,七寶這個七不是數字,是代表圓滿,七這個數字是代表四方上下,加上當中,這就圓滿。所以它不是個數字,圓滿那是無量無邊。有些我們這個世界有,見過的,有些我們世界上沒有。極樂世界比我們大,我們這個地球上有邊際,極樂世界沒有邊際,它不是法相土,它是法性土。法性跟法相不一樣,法相是有這個質,我們講物質,它有物質,法性沒有物質,這個完全不相同。有物質跟沒有物質它又不相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不相妨礙。所以極樂世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有這個緣立刻就現相,緣要沒有了,相立刻就消失,真正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看到極樂世界七寶山、七寶國土。
又看到「水鳥樹林,常吐法音」,水鳥、樹林都在說法,都在念佛。人在這個環境裡面,你想聽什麼經,你聽到的就是,就是你心所想的。兩個人在一起,我想聽《無量壽》,他想聽《華嚴經》,我們所聽到的都是自己心目當中想的。好像不同的頻道一樣,我按這個頻道,你看這個頻道,所現的相、所聽的聲音,你看到是你想的,我看到是我想的,沒有妨礙,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彼國日日常轉法輪」,沒有休息的。「以上皆證當時印度人民,或數以百計,或以萬計,親睹極樂依正莊嚴。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彌陀,此兩有字,應深著眼」,兩個有決定是有,不是假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