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八十三面第三行,從第三行看起:
「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雖只廣陳事相,實則圓顯一心。心穢則土穢,心惡則趣惡,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經中詳明兩土淨穢,令知欣厭」。後面一段是這一品的總結。這品經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造惡受苦,雖然經文上都講的是事相,這事相從哪裡來的?經教裡面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說事相就是顯一心。因為相是心現的、識變的,從事就看到心,心淨事相就清淨,心穢則土穢。土是土地,山川大地,我們今天講被染污了。這麼多年來,我們居住環境遭受到嚴重的染污,所以「環保」這個名詞出現了。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來,三十多年前,沒聽說環保這個名詞,環保這個名詞是最近才提出來的。環境染污太嚴重了,危害到一般人民的健康,這才注意到。環境保護現在全世界政府、民間都很重視,能不能收到效果?學佛的同學應該知道,不可能有太大的效果。為什麼?心理環保沒做好,我們的心被染污了,所以外面的環境永遠不會乾淨。環保要從哪裡做起?要從心地做起。你看佛法裡頭有個清淨心,心果然到清淨,我們的行為就清淨,外面山河大地自然就不會被染污。說到最後還是說到一心,一心確實是萬法的根源。《華嚴經》上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善沒有一樣不善,心惡那樣樣都惡,所以在大乘佛法,最後總歸到「一一無非自心所現」。我們觀察有情眾生的心行,觀察山河大地的現象,就知道這個地方是淨土還是穢土。
「經中詳明兩土淨穢」,《無量壽經》裡面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常常來做對比,看到娑婆的染污,看到西方的清淨,我們就知道,從理上講,極樂跟娑婆是一不是二,都是心現識變的,那就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心地清淨平等,所以那個地方的依報也清淨莊嚴。居住在現在地球上這個環境,居民心行不善,災難現前了。為什麼我們心行不善就會有災難現前?這也是世尊在經教裡講得很多,佛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相是所有的現象,不僅僅是我們個人,所有的現象都是從心生的。境界小的說是我們自己身體,我們自己身體好不好,關鍵在心理,心好你身體就好,心不好身體就多病,心轉境界。居住的環境也是跟我們心行有關係,如果我們的心行是純淨純善,那就是極樂世界;我們的心行不淨不善,那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如果我們希望居住的環境好,古聖先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誡真能接受,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會變好,災難就能化解。所以這部經裡把兩個世界做詳細的對照比較,讓我們生起欣厭之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羨慕、歡喜,對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我們希望離開;用現在的話說,移民到極樂世界去。可不可能?能,不但是能,而且很容易,不是難事情。
移民到極樂世界的條件很簡單,只有三個字,信、願、行。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正相信,沒有絲毫懷疑;有個懇切的願望,我真想去;行就是經上告訴我們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就能往生。你們一定要曉得,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這麼多年來,我們在講席分享,說到菩提心我說了二十個字,大家好懂。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心,真誠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作用,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自受用,對別人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看到眾生有苦難,我們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個心叫菩提心。換句話說,住在娑婆世界的人沒有菩提心,如果有菩提心,我們這個世界不是這樣子,縱然沒有西方世界那麼莊嚴,也不會差太多。菩提心是純淨純善之心,清淨平等覺是純淨,大慈大悲是純善,幫助別人,惠以真實之利,不求報償,這是純善。幫助別人有報酬、有條件不叫純善,是善,不能叫純,無條件的幫助別人,這叫純善。由此可知,菩提心就是純淨純善的心,菩薩行就是純淨純善的行為,這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
「《彌陀要解》云: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我們自心所感的不善,不善到了極處,就是所謂心壞了。心不是真的壞了,心被骯髒的東西染污了。古人有個比喻,把我們的自心比作黃金,可是現在的黃金在哪裡?黃金掉在糞坑裡面,被這個糞坑包圍住,看不到黃金。黃金是不是真的染污?沒有,你把它拿出來,把它洗乾淨,它還是黃金。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說明染污不是真的染污。真心不會染污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是清淨的,絲毫沒有染污,染污的是什麼?叫染污意,八識裡的意識是染污。意識染污了誰?意識染污了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可是六道眾生迷失了真心,向來用事都是阿賴耶當家做主,妄心用事,所以把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扭曲了,變成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知道之後這才曉得,六道原來就是實報土。
娑婆跟極樂實在沒有差別,差別就是在迷悟,極樂世界的人都覺悟,一切恢復到正常;我們迷了,迷了就扭曲,把清淨法身變成現在的肉身,把一真法界變成現在的穢土。與別人不相干,全是自己迷、自己變、自己作、自己受。迷久了,迷得太深,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如果不是佛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說清楚了,祖師勸導我們「理應厭離」,按理說我們應該要離開,「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換句話說,我們離開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應該做的事情。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地方的罪孽,這個穢就是罪,就洗清了,就洗乾淨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一個人帶了些骯髒東西去,到那邊是凡聖同居土。雖然那個地方也不是真正的淨土,但是承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個功德的加持,我們住在阿彌陀佛的淨土,沾這個光。這樁好事是其他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只有這一家,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恩德無與倫比,大恩大德。
在那個地方居住,天天有機會聽聞佛法,彌陀在西方世界講經教學從來沒有中斷。這是給我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是什麼?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得三昧的,沒有不開悟的,沒有不成佛的,這個地方修行好,決定成功,保證你成就。佛的力量太大,發心到極樂世界的人也太偉大了,為什麼?發心棄惡向善,發的這個心到極樂世界去了。離開娑婆是棄惡,往生極樂世界是向善。我們就曉得這個磁場多好,今天科學講念力,這個念力多大、多強。這些是我們的增上緣,幫助我們成就,幫助我們斷煩惱,連煩惱的習氣都在極樂世界淘汰得乾乾淨淨。向上逐步提升,你看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從方便土再提升到實報土,由實報土再提升到常寂光,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理由就在此地。我們如果不選擇極樂世界,在此地修行,或者在他方諸佛剎土修行,多難,非常不容易。斷煩惱、證菩提,這句話容易,很簡單,可是你要去做的話它真難。
我們在這個世界,可以說是可憐到極處,諸佛菩薩看到我們都嘆息,叫「可憐憫者」。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沒人教我們,尤其我們生在亂世這個時代。我們的亂世回溯到過去有二百年,好多代,二百年前是慈禧太后執政,把中國傳統的教學就疏忽、輕視了;到滿清亡國的時候,傳統文化的教學、佛菩薩的教誨真的衰了,到最近的半個世紀幾乎沒有了。這半個世紀的人,也就是五十歲以下的人,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他們的思想被染污,他們的言行那就更不必說了。還是佛菩薩慈悲,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佛非常感嘆,對這樁事情,「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對現在人不懂事、不懂規矩,這個規矩是什麼?自然法則。規是畫圓的,圓規,矩是畫方的,你看三角尺,直角那叫矩,所以「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現在這個規矩沒有了,丟掉了。中國古代的規矩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現在完全沒有了;佛門的規矩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佛門的規矩。你看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你細心去觀察,他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會違背,自自然然相應,這叫聖賢,這叫佛菩薩。
佛菩薩雖然原諒我們,我們沒學好,他原諒我們,我們自己要自愛,努力把這個課程補出來。過去不知道,現在遇到佛法、遇到傳統文化,就應該認真努力的學習,要學得像。所以這個東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講的,規矩是要做出來的。規矩就是日常生活、日常工作,待人接物,規矩用在這些地方。《還源觀》裡面的四德,「威儀有則」這句話就是把規矩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來模仿、來學習,這是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貢獻,對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對菩薩自己來說是真實功德,對一切眾生來說是真實利益。所以搞清楚、搞明白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勸我們求生淨土,為什麼?「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把它捨乾淨,要能在短時間把它洗刷乾淨,那極樂世界是個好地方;「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我們要離穢、要求淨,到極樂世界這樁事情才真正得到究竟圓滿。
「妙宗鈔云」,《妙宗鈔》是四明尊者《觀無量壽經》的註解,他的註解叫《妙宗鈔》。「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這句話意思講得深。下面,「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為什麼?大乘佛法所說的萬法皆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有取有捨就是有分別、有執著,你就錯了,真正契入不二法門哪裡有取捨!理是沒錯,理上講得通,那事上怎麼?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你沒有大徹大悟,你這個是解悟,不是證悟。解悟你得不到受用,你所講的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可是你自己還在起心動念都不善,你還在造業,那你學大乘佛法也在造業,這個不能不知道。執理廢事、執事廢理都是大錯特錯!「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要解》之說,事理圓融,妙契中道」。大乘經怎麼去讀、怎樣去學?所以古人讀大乘沒有問題,今人讀大乘問題很大,為什麼?讀大乘之後執理廢事。古人為什麼沒有問題?古人從小那四個根紮得穩,他所讀的大乘經跟事融成一體了。不像現在人讀大乘,理是理,事是事,理好像講得頭頭是道,事依舊是造作罪業,心裡還是貪瞋痴慢疑、還是怨恨惱怒煩,做的事情還離不開殺盜淫妄酒。雖然沒有殺生,殺的習氣沒斷,殺的念頭沒斷;雖然沒有偷盜的行為,盜心沒斷,盜心是什麼?總想佔一點便宜。所以理說得再好,行跟理不相應,心行不相應,最後還是墮三途,出不了六道輪迴。
所以真正通達明白,我都明白了,我不到極樂世界去,在這個地方修行,煩惱習氣斷不掉,你要想到這一點,那我還是要去,我到極樂世界去,我理事就圓融了。在這個地方是決定圓不了的,不是執理廢事,就是執事廢理。執事廢理是小乘,大乘是執理廢事。這是什麼?偏在一邊,不是中道,菩薩行的是中道。中道是什麼?理事圓融。極樂世界是大乘、是一乘,它講圓融,它講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個境界即使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你就見到,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你能享受到;換句話說,過菩薩的生活,不是凡人,事事無礙的境界。彌陀天天在教學,你到極樂世界去,你學習不會中斷,無論在什麼地方,行住坐臥都不離經教;無論在什麼地方,你聽到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你想聽什麼經,你聽的就是你所想像的這個經典;你想學什麼東西,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正是你想學的。所以無比殊勝修學的道場。到那邊去作佛,穩穩當當,其他地方哪有這樣殊勝的緣分!
你都搞清楚、都明白了,你才會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正發心的樣子,你現前在這邊學習就會非常用功,學得就很如法,這肯定的。今天我們講如法修行,那必須從四個根做起,你會很認真、很努力去做。如果這四個根不像,你在搞什麼?你在搞佛學。你在這個世間學習,將來可以成為佛學家,可以拿到佛學博士學位,你有豐富的佛學常識,你智慧不開,你得不到三昧,你得不到智慧,那將來就像李老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就是說你依舊搞六道輪迴。一生所學的成就比不上一個老實念佛的老太婆,那個老太婆很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去了,你這個佛學大家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就錯了,真錯了!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你不能不真幹。真幹是要吃一點苦,為什麼?改習氣,不能任性。改習氣是很苦,可是這個苦值得,你改過來你才真正能往生;你不改過來,還是隨順習氣,你往生不了。記住,帶業往生不帶現行,這句話重要,這是祖師常講。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繼續看下面一品: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本品為折伏眾生惡業,而示誨勉。首顯惡因惡果,令知畏懼」,後面這勸導我們,「端正身心,不忘功夫,以免敗悔」。我們看經文: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這一段念老的註解,「右明」,說明,「五惡、五痛、五燒相生之禍」。五惡是你造的,就是五戒十善全都破了,殺盜淫妄酒,十善裡面加上惡口、綺語、兩舌,意惡是貪瞋痴,這些東西不斷。五痛是花報,我們講現世報,五燒是來生三途苦報,五燒實際上是指地獄。因果循環叫相生,不善的心行感不善的果報,這叫災禍,自作自受。「《嘉祥疏》曰:展轉相生者,明三毒。不除惡,惡不絕,苦果不息」。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是生逢其時,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這段時間裡頭是好事,不是壞事,災難對我們來講是逆增上緣,為什麼?人在苦難當中容易覺悟、容易回頭。佛法有謂「富貴學道難」,這個比喻是天道,福報大,樂多苦少,他不想學道,這種捨離娑婆求生淨土的心很難發。他覺得我現在在此地不錯,我活得很快樂、很自在、很滿意,我何必要求生淨土?他這個心發不出來。那最容易發的就是人道,人道是苦多樂少,小康之家,他對苦樂的感受很深,如果聽說一個能夠離苦得樂的地方他會動心、他會嚮往。
佛在這裡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三惡三毒,三毒是心貪瞋痴,三惡是殺盜淫,這個東西要不除掉,惡就不會斷絕。為什麼?他遇到緣他就造作,造作後面就有苦果,這個果報在哪裡?在三途。淫欲,鬼道,那是屬於貪、貪愛,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這三種惡念最強,所以他很容易墮三惡道,而且墮三惡道的時間會很長。三惡道的果報受盡了,就像人間你犯法,判徒刑判了十年,十年刑期滿了你出來,出來又到人道來,到人道來怎麼?他又造業。為什麼?他習氣在,沒斷!人道的時間短,短短幾十年造了許多罪,死了以後又到三途。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鬼王看到這個罪人離開地獄到人間去了,怎麼一會又回來了?就這個意思,三善道的時間短,三惡道的時間長。這個事情沒人知道,所以眾生不覺悟。我們要不是遇到佛法,傳統文化裡講得沒有這麼深刻,沒有這麼清楚,所以在六道輪迴裡面,傳統文化幫忙不大。我們傳統文化沒有斷欲,沒有斷欲做再多的好事,你生天也只是欲界天,而欲界天裡面最普遍的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夜摩以上就少了,夜摩以上需要修定,需得有一點智慧;專憑行善積德修福,最高的只能到忉利天,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出不了輪迴那總不是個辦法。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狀況之下,除求生淨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這個經上用這麼大的篇幅教我們什麼?斷惡修善。做為往生的資糧,也就是做為求往生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行,人家那個世界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條件取得。
淨宗最高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本經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講戒律,六品經講戒律,都勸我們斷惡修善。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將它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實際是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落實在《沙彌律儀》,其他的太高了做不到。能夠這四個根紮穩了,我們取得的條件就是蕅益大師為我們示現的最低的標準。蕅益大師出家受比丘戒自己退了,他是學戒律的,知道比丘戒決定得不到,所以自己退比丘戒,守住沙彌戒,一生自稱菩薩戒沙彌。這是什麼?名符其實,他真做到了。有這樣的條件,別人向他請教:你念佛將來往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蕅益大師告訴人:我能夠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換句話說,這四個根就是讓你穩穩當當取得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這個下輩是下三輩,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蕅益大師講最低的標準下品下生。
為什麼下品下生就滿意?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大願裡這第二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例外,沒說,沒有說的意思就是說明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什麼意思要懂得,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菩薩,什麼人才能稱?實報土的菩薩是阿惟越致,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他享受的是法身菩薩的待遇,我這樣講大家就好懂;也就是說,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法身菩薩沒有兩樣,就是跟實報土的菩薩是一樣的,實報土裡面那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阿彌陀佛加持的,那就是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統統都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這個不可思議!我們這個經後面都會講到。
生極樂世界有這樣的殊勝,換句話說,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有能力跟這些大菩薩一樣,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十方世界哪個地方跟你有緣眾生,他有苦難,他希望你幫助,你就能夠現身去幫助他,為他說法,有這種能力。現什麼身?像觀音菩薩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想見佛你現的是佛身,他想見菩薩你現的是菩薩身。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他的意思,隨他的意思現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你全都有,不是你修成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你就有這個能力。這是淨土無比殊勝的地方,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到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十方世界眾生,你的親戚朋友、你的親人有災難,你看到、你聽到了,這信息你收到了,你就能幫助他。
「又《會疏》曰:五惡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誡因,展轉相生,現(世)痛後(世)燒,相因而生故。兩說俱明相生,但未詳明輾轉之義」,相生這個意思說清楚了,輾轉沒說清楚。「淨影、憬興與望西明之」,這三位祖師註解裡有,「望西云:初明惡生痛燒,次明燒生惡痛」。這是什麼?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這就叫輾轉。換句話,這是說明六道裡的真相,六道太苦了!為什麼?迷惑,惑業苦,輾轉相生。不善的因帶來的是惡報,受惡報的時候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又造惡因。哪一個人在受果報的時候甘心情願,真正不怨天不尤人,自己反省,改過自新?這種人少!受一點點小小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那這個罪是愈來愈重。今天我們為什麼遭這樣的大難?沒有別的,這就是生生世世惡業的累積,累積得太多,這下爆發了。能不能怪人?不能。再大的災難要甘心情願承受,我自己造的,我應該要受,這才能消得了;不甘心、不情願,麻煩可就大了,生生世世你都要受。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三毒就是我們心裡貪瞋痴慢疑,一切不善果報的因,這個因要是不拔掉、不除掉,我們的惡,造惡,就是殺盜淫妄就不會斷絕;殺盜淫妄不會斷,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永遠不會止息,這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世間,在這個世間受的這些苦難,這是現世報,這是痛,可是死了以後三途那就是燒,燒是地獄。地獄說老實話,很容易去,很難出來。我們只要把灌頂法師念佛一百種果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多少念頭、多少不善的心行跟三惡道相應,你就知道了。以為我們沒造嗎?這話沒人敢講,一對照就清楚了。真正學佛,修學大乘、修學淨土,跟你講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麼氣象?這世間萬緣放下了,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向專念,其他的不聞不問。誰做到?鄉下老阿公、老太婆他做到了。這是早年李老師常常告訴我,老師說我想學,學不上!這個話什麼意思?知識分子不如老太婆,老太婆真能放下,知識分子說是說,沒真放下。
我們親眼看到一個例子,大概四十多年前,高雄將軍鄉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這真的不是假的。講經教學一輩子,往生的時候是躺著往生,不是站著;人家預知時至。這個老太太你說她沒有智慧,我們覺得她很了不起。你看她往生怕家人干擾,她不說,沒告訴家人。往生那個時候,晚上,她知道時間,吃晚飯的時候,她跟她的兒子媳婦說,「我去洗個澡,你們先吃飯。」她跑去洗澡去了。兒子媳婦很孝順,等老母親洗好之後一起吃飯。沒想等了很久老太太沒出來,到她房間看看,真的她是洗了澡,喊她沒有人答應。最後找到佛堂,她穿上海青,乾乾淨淨衣服,穿海青,拿著念珠面對著佛像站在那裡,喊她不答應,仔細一看走了。站著走的,沒有任何人干擾她。距離我們不遠。我那一年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有個長工就是將軍鄉人,是他們的鄰居,告訴我親眼看見的。他勸我們念佛,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親眼看到往生這麼殊勝。
這些人是給我們作證轉,三轉法輪裡頭作證轉,我們這是勸轉,她是作證轉。我們把經教做出來給別人看那是示轉、示現,講清楚、講明白是勸轉,她往生表演給你看,給你做證明,這個一點都不假。她為什麼做到?放下了,沒有別的,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放下就有這個本事。那我們現前處的這個環境你能不放下嗎?不放下就錯了。你放下了,告訴你,災難沒有了,世間有災難是別人的,沒放下的人有災難,放下的人沒有,放下的人隨時可以到極樂世界,他有把握,他沒有障礙。一切統統要放下,身心世界都不能帶走。連身體都放下,不要執著,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個人得大自在,災難現前,他就好像看電視一樣、看電影一樣。我這個比喻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心裡面安,心裡頭自在,不起心不動念。看什麼?看自然現象,宇宙之間大自然的現象,看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他看這個東西。
《會疏》,這是日本法師的註解,「五惡是因,勤苦是果」。勤苦是什麼?是你在造業,你造得很勤。造極重的惡業,你的享受不是樂,是苦。「依果誡因,展轉相生」,果是三途,因是三毒,貪瞋痴,果是地獄、餓鬼、畜生,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在現世所看到的是他的痛苦,死後他是三途苦報。「望西云:初明惡生痛燒,次明燒生惡痛」,惡業感受現前的苦報是痛,來生的三途是燒;然後再說,在地獄裡頭,墮落在地獄裡頭又生惡念、又受痛苦。沒有遇到佛法不會省悟過來,造惡受報不甘心、不情願。特別是看到別人,那個人造的惡比我還大,為什麼他沒有報應?報應來了,「老天不公平」,在發牢騷、起怨恨,而不知道那個人造惡業,他先世,我們前面讀過,先世他修的大福報,他福報還沒有享完,所以福報經營在護持著他;他的福報享盡了,他造的這個苦、造的這個罪業就現前。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你過去生中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造一點罪業你的罪報就現前,是這麼回事情。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罪非常重。冤枉一個人罪都很重,你冤枉佛菩薩,你冤枉聖賢人,那個罪就不得了。
「淨影云:初明從惡生痛生燒,下明其從燒生惡生痛。憬興同焉。是謂惡與痛燒,互相輾轉而生。惡生痛燒,故入惡趣。但惡趣眾生,三毒彌甚」,這句話說得好,就是貪瞋痴更厲害。人間貪瞋痴很可怕,鬼道的貪瞋痴比人道還凶。「故燒復生惡痛。如雞生蛋,蛋又生雞,彼此輾轉而生,何有已時」,這個已時就是停止,沒停止的時候,這個現象非常可怕。故下云『敢有犯此』,「此者惡也。敢犯惡者,必當永劫輾轉於惡趣之中」,故云『當歷惡趣』。「歷者經歷。惡趣是作惡自招之果。故舉果相,以誡眾生令止惡因也」,這話講得很清楚。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敢再作惡,知道作惡你就決定離不開三惡道,當歷惡趣。於是我們明白,作惡自招果報,所以不敢作惡,不可作惡,不敢自招。
我們想改善自己的環境,希望生生世世不遭這些不善的果報,那就應當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從什麼地方下手?從認真學習《弟子規》下手。為什麼?孝親尊師是世出世間善法的大根大本,你不從根本上修,你永遠修不成功。根本上修,你就是認真把《弟子規》落實。落實先是事,後是理,如果事上不能落實,理你不會透徹。為什麼?佛菩薩、祖師大德所說的能攝受人心,我們一般人講經講得再好,天花亂墜,但是不能攝人心。原因在什麼地方?人家有行的功底,他做到了,做到了那個言語透出來是從真心裡頭流露,那個東西能感動人;沒有做到,你所講的是口裡頭流出來的,不是真心,是從哪裡?是從記問之學裡頭流出來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只有真心才真正感動人,感動天地鬼神,感動山河大地,這是真心。你不幹就是用心不同。真心沒有別的,他就是真幹,真幹就是真心。學了不幹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就是世間專家學者他們的習氣,我們常講的佛學、儒學、道學,這是不幹的,真正幹的那是學儒、學佛、學道,這真幹。五戒真做到,六波羅蜜真做到,這就是菩薩;如果普賢十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都做到,他是佛,從菩薩又升一級,他是佛。普賢十願、四十八願是如來的行願,你落實如來的行願,你怎麼不是佛!落實《弟子規》、《感應篇》,你是世間的聖賢;落實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你是佛門裡面的小聖;真正發菩提心,落實菩提心,剛才講的,落實六和、六度、普賢十願,你是菩薩。所以這等級是自自然然向上提升,我們都清楚、都明白。真正清楚明白就真幹,真去把它落實,那什麼災難全化解了。你受不受災難?不受,災難真正來了,身體隨著災難毀滅了,你自己到極樂世界去了。阿彌陀佛知道,在這個時候他就現身接你走了,所以你沒有受到災難。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學佛全是假的,全落空了。
「或其今世」至「示眾見之」,這是第二個小段。『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這叫痛,「明五痛」,這痛,「乃現世之華報」,現世報。「被者受也,病者疾病,諸業病也」,這個叫業障病,「殃者殃禍,水火之災、刑罰之禍等等皆是」。你現在世間受病苦,這些我們親眼所見的。我初學佛的時候,這是出家在講經的時候,有一個聽眾跟到我不少年,也是台灣一個財主,現在講是企業家,很富有,在台灣是很有名的。她的父親就是這個公司的董事長,她聽我講經聽了不少年,是他的一個媳婦,第二個媳婦。以後晚年這位老先生生病了,老人痴呆症,躺在床上,一口氣不斷,三班護士照顧他。我給他家人講,他們家人不相信。我是勸他把他用在醫藥的這些錢(這麼多的錢)拿去布施,那他就會有兩個現象,一個他要有壽命他就好了,他就正常;如果他壽命到的話他就走了,他就不受罪了,一定出現這兩個現象。他們家人不相信。你說每天三班護士照顧他,大概一班是兩個人,他家裡有錢!醫藥的費用,每天開銷都不得了,普通人家是做不到的。十幾年才走,走的時候連家裡人都不認識了。那他到哪裡去我們就清楚,三途去了!那麼多的財產,他享受是躺在病床上享受,享受十幾年,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現象。所以善惡果報不能不知道!今天不但有病苦,還有災難,這個災難科學家預測是史無前例,過去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麼嚴重的災難,我們不能不警覺。如何應對?那就是斷惡修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對了。
再看下面文,「作惡之人,於現在世,或生重病,或招災禍,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憂苦萬端,不能出離,故云死生不得」。下面說,「示眾見之者,顯此惡果,普令大眾皆得見之,令知因果不虛,而生戒懼」。這些事在現前社會到處都能見到,見到之後怎樣?見到之後我們就麻木不仁,見到若無其事,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沒有感觸。如果是菩薩,菩薩的警覺性非常高,他看到果就想到因,看到因就想到果。看到你現在在造作的這是因,他就知道將來的果報;看到現在你所受的,他就曉得過去作的因。這是一個明白人,是個覺悟的人。所以明白人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長智慧。迷惑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生貪瞋痴慢疑,生怨恨惱怒煩,幹殺盜淫妄,這是迷惑的人。覺悟的人不然,覺悟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長智慧,處處都在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端正心念,這叫修菩薩行,這叫發菩提心。
下云『或於壽終,入三惡道』,「乃後世之果報,明五燒也」。造作惡業肯定到惡道受報。惡道從哪裡來的?現在我們清楚明瞭,惡道是自己惡業變現出來的,自然變現的,餓鬼、地獄、畜生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去建造,全是業報現前。我們自己冷靜去思惟觀察,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所有的機遇也是自己業報所感的,同樣的沒有人在策劃,沒有人在設計,沒有人在製造。你要看清楚、想明白了,經上講的話我們就五體投地,真的佩服;不但不再懷疑,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佛說的話真不錯,經上所講的全是事實真相。『愁痛』,這是現在的,「憂悲苦痛」,我們現前所受的,憂慮、悲傷、苦痛。『酷毒』,那是死了以後三途果報,「極慘之苦痛」。『燋』就是被火燒,『然』是燃燒,這都是講地獄果報。「《會疏》曰:燋然,獄火劇貌」,形容地獄裡的獄火,「自者,自業所感也。故云自相燋然」。
所以人不能造惡,造惡沒有好處。那人為什麼喜歡?經典上有個比喻,比喻作「刀頭舐蜜」,鋒利的一把刀,刀上塗些蜂蜜,愚痴之人,這有甜頭,甜頭嘗到,舌頭也被割掉了。這個比喻是什麼?眼前一點點的小利就誘惑他,他就敢造罪業,起什麼?起殺盜淫妄的心。他要造業,他想獲得這一點小利,敢做殺盜淫妄。利他得到了,說實在話,是他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你造這個罪業你享受不到這個利益,因為你命裡沒有。得到這點小利是你命裡有的,你又何苦!你不造這個業,遲幾天得到,你造這個業是提早幾天得到,這何苦!所以因果報應它有個緣,無論是善是惡,緣成熟了果報就現前。聰明的人有耐心,緣不成熟不動,等待機緣成熟,自然就有豐收。像我們種稻米、種蔬菜,一定要緣成熟它長成了,你才去收割它;還沒有長成,還沒有熟透,你去收割是生的,不能吃,吃了要生病的。所以得有忍耐,有耐心去等待,不貪小便宜。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你要是取了,後面肯定有災難。現前真的有憂悲苦痛,死了之後有三途惡報,那何苦來?真正了解、真正明白,他才真正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決定不敢作惡;不敢作惡不是說惡不敢作,他連惡念都不會生,這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