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五十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杜眾惡源』,從這裡看起,「杜者,塞也」,就是堵塞的意思。「《淨影疏》曰:杜眾惡源,令離惡業。杜猶塞也。惡業是其惡道家本,名眾惡源。」這個惡道家本就是它會讓你墮落到惡道去,惡道根本的源頭就是惡業。佛教我們斷塞,「教之斷塞,目之為杜。其大意為:杜眾惡源之意,即是令離惡業。因惡業使人入惡道,乃惡趣之本」,這個惡趣就是惡道,通常指三惡道,「故稱為惡源」。「故應杜塞云云,望西同之」,講法跟這個相同。「疏曰:杜眾等者,令斷惡業。流轉生死,惡業為源。故云之源。《會疏》異是」。《會疏》解釋跟前面不一樣,「疏曰:諸煩惱中,瞋恚為最,故云之源,亦指無明為之源;佛悉斷盡,更無餘殘。故云:杜眾惡源也。以上兩釋,不妨同參」。就是提供做參考,這是《淨影疏》跟《會疏》兩種說法。念老這也解釋清楚,「《會疏》就佛邊說」,對佛講的;《淨影疏》是對我們一般人,修行人講的。惡,我們今天現前的社會,無論是中國、外國全世界史無前例的混亂,整個世界秩序都亂了,災變異常。整個地球上種種災難,也是過去歷史上所沒有過的,這我們都遇到了。
什麼原因?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相應,居住在地球上的眾生造種種的惡業,不知道堵塞。這個惡業,造惡,我們冷靜的觀察,它不斷在膨脹,只有增加,沒有減緩的趨勢。人心向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看作惡,就是善惡顛倒了,把仁義道德看作這是過去的,這是專制時代的東西,都是於人有害的,應當把它淘汰乾淨。不提倡忠孝、不提倡仁義,中國人把老祖宗東西不僅是疏忽了,現在是排斥,一昧崇尚於西洋,認為西方都是對的。西方人講求個人主義,也就是自私自利,認為自私自利是正確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父母都可以殺,兄弟都可以殺,還有不能殺的嗎?所以殺盜淫妄看樣子是沒辦法禁止,法律也沒有用處,所以對於這些已經沒有信心。念佛的人只有走上消極這一途,那就是所謂認真求生淨土。我們想想,除了這一途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跟人去鬥爭?今天人家認為鬥爭是應該的,鬥爭是英雄,一定要戰勝對方,自己才能得到利益。我們明瞭鬥爭是兩敗俱傷,而且造的惡業必定墮在三途,三途進去容易,出來很難。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那個地方社會祥和,沒有鬥爭,不喜歡鬥爭的人確實可以移民到那邊去。所以這個地方別人爭,我們讓,我們讓到底,這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最重要的,對佛菩薩有信心,在現前社會上我們做個好樣子,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管別人怎麼看法,怎麼說法,我們堅定自己的道路,堅定自己的目標,這就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聽從經典上的教訓。
惡源是貪瞋痴慢疑,因為這五種惡業,它所感應的災難都現前,我們都看到了。貪婪感應的災難是水災,在身體講四大不調,這是濕病。瞋恚所感染的叫火大,在環境上火山爆發,現在地球的溫度反常,溫度高了,這個現象與瞋恚有關係。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對應在身體上是免疫功能失去,身體虛弱容易感染疾病,應對在外面,山河大地鬆散了,所以大地會沉下去,高山會倒下來。這都從前沒有過的,現在全都發生,展現在我們面前,這些報在佛法上講叫花報,果報呢?在三途,餓鬼、地獄、畜生。佛在這裡教導我們,三千年前所講的這些話,給誰聽的?給我們現代人聽的。特別是本經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們把它選出來做為晚課,裡面全都是講業因果報,惡業不能不離。事相上的造作就是殺盜淫妄,殺,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不會去殺生,但是有殺生的習氣。我們討厭一個人,怨恨一個人,都是屬於殺業,只是緣不成熟,如果有緣的時候就很可能犯了殺戒。對於小動物就更不必說,蚊蟲、螞蟻牠也是一條命,牠也是一個眾生,牠因為心行不善墮落到畜生道,變成這樣的身。牠的報是報完之後,牠還會回到人間來,也可能牠宿世還有善根。有善根為什麼墮惡道?這佛在經典講得很清楚,臨命終時,這個業習是強者先牽。
說種子,阿賴耶含藏的種子,每個人十法界全都有,換句話說,你阿賴耶裡頭有佛的種子、有菩薩的種子,也有地獄、餓鬼、畜生種子,統統有!無量世來,生生世世我們造的業習種子(阿賴耶像倉庫,像資料室一樣)統統具足,哪個先報呢?力量強的遇到緣它先報。強弱都在念頭,貪的念頭強,你首先到餓鬼道去;愚痴很強,他就到畜生道;瞋恨很強,他就到地獄道。哪個力量強,他先受報,這與我們起心動念有密切關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能不能把我們的菩提種子加強?你說我們能跟極樂世界沒有緣嗎?跟極樂世界沒有緣,這一生遇到淨土不會相信。遇到淨土相信,肯學習經教,又肯念佛,說明你過去生中,決定不止一世,好多世都是念佛人,為什麼沒往生?臨終時被業力又牽回來了。這樁事情不難懂,我們仔細去想想,如果我們在臨命終時,我們到哪一道,實在講冷靜去觀察自己就很清楚,這不必問人。明白這個道理,斷惡修善你就曉得多重要!修善,什麼是善?念佛是善,ㄧ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可以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惡源是起心動念,這是根源,古大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個善念是三善道的源,一個惡念是三惡道的根源,很可怕!為什麼?出不了六道,生生世世一定還是搞輪迴,這個太苦了,不想再搞了。出離的心就生起來,就是想離開六道這個心,這個念頭好,那麼就要認真念佛,一切時、一切處,念頭一起都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沒有雜念,這叫功夫成片。一般人真想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二年決定可以做得到,一心不亂不太可能,功夫成片可以做到。只要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臨命終時不需要別人助念,不需要別人幫忙。這個例子很多,我們也看到過,聽到的、聽說的就更多了。那些往生的人都給我們做了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極樂世界確實可以能去,我們為什麼不幹?世尊在這經裡頭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
《會疏》所說的,「佛悉斷盡」,諸佛如來他們斷盡了。依照天台大師講,六即佛裡頭,分證即佛就斷盡了,分證即佛在圓教是初住以上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稱之為法身大士。他們脫離十法界,脫離十法界生淨土就是生實報莊嚴土,他不叫帶業往生,他業障消乾淨了,你看斷盡「更無餘殘」,這個佛就是分證即佛。極樂世界的殊勝不在實報土,而是在下面兩土,下面兩土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常講的十法界,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是六凡法界。但是六凡在極樂世界只有二凡,它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顯示出這個世界純淨沒有惡,就單憑這一點值得我們真正嚮往。這個世界很複雜,活在這個世間很不容易應付,生活得很苦,知苦你才真正會嚮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這個人可靠,我們能信得過他。多劫之前他發的四十八願為誰發的?要直下承當為我發的,不是為別人,為什麼?別人未必相信,我相信,我相信就是為我發的。我一定要對得起阿彌陀佛,知恩報恩,怎麼對得起?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這才對得起阿彌陀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講的,夏蓮居老居士是為我會集的,黃念祖老居士是為我註解的,直下承當。這些人於我們有大恩大德,我們確實要放下萬緣,信受奉行,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依教奉行,這個世間萬緣放下。對這個世間並不消極,為什麼?我們知道這個世間人苦,跟我一樣苦,我還覺悟了,還有沒有覺悟比我更苦,我要幫助他。
大乘經裡面佛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全心全力在演說,表演,在宣揚,有緣的人就得度。什麼是有緣人?他聽到了他相信,他跟我一樣覺悟,回頭了,真正發願念佛求生,這就得度。這個人不一定我們認識他,很多並不相識,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認識,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這個世間還是不捨苦眾生,用什麼方式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釋迦牟尼佛做了榜樣給我們看,什麼樣子?四十九年天天演說,每天都在表演,每天都在演講,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法布施,《般若經》上講得很好,《金剛經》大家都念過,佛在這部《金剛經》,《金剛經》不長,五千多字,這麼一樁事情佛總說了十多遍,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看這句在《金剛經》上說了十幾遍。就怕我們忘掉,時時刻刻提醒。受是接受,佛給我們的教訓,我們完全接受,持是保持,不要失掉,那就是天天幹。讀誦重要,讀誦是很重要的一門課程,為什麼?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要明白這個意思。讀什麼?讀經文、本文,不讀註解,讀本文。註解是求明瞭經義,讀誦是真修,是修行一種方法,讀經文,一遍一遍讀下去。《無量壽經》不長,念熟了之後,念一遍不需要一個小時,我們可不可以不念佛,我們就用這個?行。
你如果每天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十遍,念得很熟的人,十遍大概五、六個小時他就念完,不少了,每天真正修行有五、六個小時,為什麼?讀誦不會有妄念。念佛有的時候妄念雜進去,讀經不會有妄念。恭恭敬敬,一心稱念,這是持戒;這十遍下來,五、六個小時,沒有雜念進去,這是修定;念的經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那是慧。不要去想,就是念下去,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每天如果說是讀五、六個小時,那你就是五、六個小時修行;要是七、八個小時,就七、八個小時修行,這個方法好。初學讀誦要是困難,我們有讀誦的光碟,你打開電視屏幕放光碟,這個光碟有文字、有聲音,你跟著它讀。快慢速度我們有好幾種,有念得很快的,有念得很慢的,你可以自由選擇,選擇你喜歡的速度。初學讀得比較慢一點,專注,不要分心。讀經的時候最好不接電話,把電話線拔掉,不讓人來打閒岔,你心才能定。你正在讀經的時候,有這個事來找你、那個事來找你,把你功夫全破壞了。遍數念多了,自然就會背,念到完全背得很熟的時候,那就很方便,為什麼?不必看經,你經行也好,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你的功課不會間斷。這個方法,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很好用,很方便,這淨宗方法之妙,我們要會用。不要多,你只要用上三個月,味道你就嘗到,然後你就欲罷不能。真的會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會幫助我們開悟。「杜眾惡源」,讀誦經典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讀的時候決定不求解釋,就是一直念下去,跟佛號一樣,功德完全相同。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誦經典是屬於憶佛,稱念彌陀聖號是念佛。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遊步三界,無所挂礙」,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看在那邊修學的環境得大自在。「《會疏》曰:無謀神化,常體性空,故為遊步」,我們今天講散步。謀,在此地講是起心動念,人家不起心、不動念,神通變化。這樁事情是本能,不是從外來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是報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常體性空」,體是體會,常是沒有間斷,知道什麼?自性空。知道自性空,你就不會分別執著、起心動念,全都沒有了。你看袁了凡先生知道命是定的,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他能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頭坐三天三夜,禪堂打坐不起一個念頭。一般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境界?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了凡先生能夠到這個境界,雲谷禪師佩服。雲谷禪師向他請教:你功夫不錯,你怎麼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實,「我沒有什麼功夫,命給人算定了,想了也沒用處,不想了。」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凡夫。」凡夫是什麼?雖然什麼都不想了,這有個名字叫無想定,什麼都不想了,但是他什麼都不知道,那是什麼?無明,他墮在無明裡頭。凡夫總是,一個是掉舉,就是妄想太多;一個就是落在無明,是不想,但什麼都不知道。禪不是的,禪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起心動念,他什麼都知道,那是禪,禪是活的,禪是有智慧的定;了凡先生這個定沒有智慧,他還是煩惱。
「常體性空,故為遊步」,遊步,兩樁事情,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眾生。為自己,修福修慧,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去拜佛,拜佛、供佛是修福報;聽佛講經說法是開智慧,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而且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極樂世界的人確實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有能力分身,能分無量無邊身,去參訪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有這種本事,而自己本身還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你看,本身在講堂聽阿彌陀佛講經,分身出去參訪無量無邊諸佛。這個話一絲毫沒有誇大,都是我們自性本能的,在他那個境界裡面,時間、空間都沒有了。「常體性空」,空間維次沒有了,空間維次沒有了,十法界遍虛空沒有距離;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他統統見到了。這是他方諸佛國土裡頭跟極樂世界不能比的,他方世界只有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能做到,十法界做不到。極樂世界的十法界可以做到,六道裡頭人可以做到,它只有兩道,人天兩道可以做到。
「憬興云:天上人間,唯佛獨尊,故遊步三界。化之縱任,故無所拘礙。」這是就佛說的,天上人間還是講六道,頂多講到十法界。只有佛獨尊,所以佛能夠遊步三界,這個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化之縱任就是他沒有障礙。憬興師這個說法,是講佛應化在十法界度化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得大自在,沒有任何障礙。佛現身,現什麼樣的身、說什麼法,諸位要記住,佛是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十法界的,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夠證得初住脫離十法界。我們就曉得,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他麻煩,會退轉。不起心、不動念不會退轉,起心動念會退轉。所以沒有把握,他來不來?他不來。三種不退,他位會退,位退退到低谷就不退了,低谷是什麼?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初信位,從第十信可以退到初信,初信就不會再退了,它有低谷的,不會退到凡夫。行是菩薩行,有時候覺得眾生太難度,算了,不度了,就退到小乘去了,自了漢。第三種是念,念也會退,念的底限是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說,這四十一個階級往上去他還是會退,到什麼時候他不退?一般講七地以上,不會退了。所以經上常講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不是初住,初住是三種不退都證得,不能加圓。加個圓那就是地上菩薩,不是普通的,不是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有念退的可能,至少登地以上,念不退了。
「挂者」,我們常講掛礙,這底下有,「礙止之義」,有礙的意思,有止的意思。「又挂礙,高麗藏本作拘閡」,這是高麗《大藏經》裡面用這兩個字。「流作拘礙」,流是流通本,一般流通的是拘礙。「故淨影、憬興、《會疏》諸本,皆本拘礙。憬興所云,無所拘礙即無所挂礙」。意思是一樣的,無所挂礙。「以上《會疏》與憬興,仍是專就佛邊說,乃專就《魏譯》而釋」。魏譯是康僧鎧的本子,統統是就佛邊,佛當然是遊步三界,無所拘礙。「今釋會本」,現在我們這會本,「則應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遊化三界」。這個意思就不一樣,所以這個會集本好,會集本裡面不但是佛,而是把重點放在凡是得生淨土的人。把這個位次調到哪裡?調到往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生的,那都能夠遊步十方,不可思議,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特別是第二十願,佛的願文說,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不得了,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法身菩薩,就是什麼?實報土的菩薩才稱阿惟越致。在極樂世界連凡聖同居土都稱阿惟越致,所以這個也是叫難信之法。你要問一般菩薩,這是不可能,哪有這回事情?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是阿彌陀佛的恩德。
到極樂世界,物質上的享受隨心所欲,那個福報等於欲界第六天,就是他化自在天。無論什麼享受,你只要心裡想的,阿彌陀佛變化出來供養你,你一樣都不缺,這享阿彌陀佛的福報。這種智慧、神通、道力,也能享受阿彌陀佛的福報,這就太稀奇了。所以是四十八願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全是功德的成就。所以這個本子,因為專就佛說的這是康僧鎧的本子。現在這個會本,它裡面含攝的意思,是廣攝發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這個範圍就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乘佛威神,遊化三界」。所以你要問,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我才有能力倒駕慈航,回來度我這些親戚朋友?我們可以告訴他:你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就行了,你就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你的想法跟現在不一樣,為什麼?那個環境,你看修學多殊勝!你就一定是把全部的心力都在學習,每天忙著去參訪十方諸佛如來,去修福修慧。等到福慧差不多要圓滿了,你才會感受到眾生有感,你就有應。不會像現在感情用事,那個人我喜歡他,我趕快把他拉進來,就不會。為什麼?你了解一切事實真相,每個眾生因緣不相同。你今天在此地,你只看到他今世,過去世你沒看到;到極樂世界去,他無量劫前這種行業,你統統都明瞭了。「經云: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他們遊化三界的範圍不是一個世界,百千佛剎裡面的三界。「又云: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這我剛才所講的,到極樂世界,肯定你自自然然走這個路子,你在那裡認真努力去修習,它修學環境太好!「故能無所挂礙也」。
「往生之人」,這就不限於如來,往生之人,「遊行十方,宣示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頓妙法,導引未度之人歸向極樂」。這是每個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都成阿惟越致菩薩,都有這種能力,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跟法身菩薩相等,這不是自己修成的,阿彌陀佛的恩惠,他幫助你的。我們在這個地方才看到彌陀恩德之大,知恩報恩,報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幫助本師阿彌陀佛接引十方有緣眾生,這是報佛恩。方法呢?你看看這底下說的,宣示彌陀一乘願海,這是講經。彌陀一乘願海是什麼?就是這部經《無量壽經》。如果擴大來講,淨土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是彌陀三經。在中國過去這些祖師又加了兩種進去,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加進去,成為淨土四經;印光大師把《大勢至圓通章》加進去,就變成淨土五經。現在號稱淨土五經一論,六種,這六種就是彌陀一乘願海。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妙極了,極圓極頓,圓是圓滿,了解這個字我們就敢把一切經教放下。《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只取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世尊的圓滿法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圓滿,頓超,這一生就超越,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為阿惟越致菩薩,這不頓超嗎?稱之為妙法一點都不為過。用這部經、用這句名號引導未度之人,那就是六道十法界裡的眾生。他要能信,他就得度。他不能信,給他做種子,阿賴耶識幫他種西方淨土的種子,阿彌陀佛的種子,來生後世他遇到緣,種子成熟了,他就會相信,他就會發心,這個道理要懂。現在緣沒成熟,下種子;已經有種子的,幫助他提升,一定提升,但是他還不成熟,他還不能往生,比前一生種子的力量加強,再一生遇到可能他就發心。在我們這個世間,好像很長,要搞好幾生好幾世,可是在極樂世界看起來很短,因為他生生世世情形你全看到了,你看他一世一世的往上提升。生生世世都幫助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不幫助,沒善根的種善根,有善根的幫他增長,善根成熟就幫助他到極樂世界去。才知道佛慈悲,彌陀慈悲,彌陀弟子沒有一個不慈悲,他們那種慈悲、願行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故云『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至於今天環境特殊,為什麼?佛法衰了,普遍的衰了,大乘八個宗還沒有聽說有傳人;小乘兩個宗早就不在,就沒有了。在這種特殊狀況之下,有願意學其他宗派的,我們要幫助、要成就他,要提供他修學的環境,這是我們的義務。我們不能說只照顧淨宗,修其他的我們就不聞不問,不可以,我們統統照顧到。有能力的話,我們提供你修學的環境,幫助你修學;我們自己不能離開本宗,我還是五經一論,一句佛號念到底。對別宗幫助呢?你研究《華嚴》的,我給你學習的環境,你自己去學習,我照顧你的生活,供養你,你需要參考資料,我幫助你,你認真學習。學習最重要的,為人演說,這真學習,你學《華嚴》,你要把《華嚴》做出來。做什麼?怎麼做法?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就是《華嚴經》的行經,那就是修《華嚴》指導的原則,你要修四德、五止、六觀,你得真幹才行!你要發心講《華嚴經》,依照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或者是賢首大師的《六十華嚴》的註解,都很好,真幹!學天台的,《法華經》,天台止觀是行門,解行相應。這樣,慢慢的把不同宗派統統都能夠復興起來。真正遇到這樣的人,我們要全心全力去幫助他。
這是在現前,我們除了專修淨土之外,有義務幫助每個宗派都能復興,這是總報佛恩,所有宗派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雖然佛講得很清楚,末法淨土成就,這都是真的。末法的環境很複雜,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是從斷煩惱才能契入境界。斷煩惱這樁事情非常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淨宗的好處,就是不斷煩惱,只要求把煩惱控制住,煩惱沒斷,但是煩惱它不起作用,就行,就能往生。關鍵的時刻就是壽命終的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保持正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平時要練功,最後一念才保得住;平時要不練,最後一念要是錯了,這一生的機會又失掉了。我們相信,每個同學,我們淨宗的同學,個個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世修學這個法門。你要問為什麼你沒有往生,你還搞成這個樣子?就是最後那一念錯了,最後那一念不是阿彌陀佛,想到家親眷屬,想這個、想那個,就完了。也就是你沒有徹底放下,你放下得不乾不淨,才會造成這樣的果報;真的徹底放下,什麼都不留戀,什麼都不想了,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隨時隨刻都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永遠只保留一個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得生。
再看底下一段,「此段經文,前半段諭眾斷惑念佛」,這前面說過了,「此下半段,勸眾知苦修善」,這四個字重要,知苦不要埋怨,不要怨天尤人,怨天尤人苦中更苦。知苦修善,修善就能改善,《了凡四訓》就用這個辦法,知苦修善,真的就是轉禍為福,他轉變了。『若曹』,就是現在的話「汝等」,你們大家。『永劫』,劫是指時間久遠,「無比之長時,今云永劫」,永劫這時間太長,「則是永久之永久,永久無極」。『五道』,就是前面所講「橫截於五趣中之五趣」,是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與地獄道,這叫五道,實際上五道裡面也就包括六道。《楞嚴經》裡頭告訴我們,阿修羅道,除了地獄沒有阿修羅,前面四道都有阿修羅,也就是天、人、鬼、畜生四道都有阿修羅。把阿修羅算一道,是單單指天阿修羅,要說五道,天阿
修羅
就歸天道,人阿修羅歸人道,鬼阿修羅歸鬼道,畜生阿修羅歸畜生道,就不單獨說了。阿修羅是什麼?這一道裡頭他有大福報,他沒有大智慧,他有大福報,好勝、好鬥、好殺,這是什麼?這是他的習氣,所以稱之為阿修羅。
「據《會疏》」,從「汝曹」到「不絕」諸句,這段經文也不長,我在這邊念一念,「汝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就是這一小段的文字。這幾句意思是「永劫以來,雖值多佛」,這跟我前面講的意思差不多,雖然遇到很多佛,「發大心聖道修行難成就,故常沒常流轉」,依舊在六道,「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也」。這是《會疏》裡的一段意思。下面念老說,「據上疏意」,根據《會疏》所講的大意,「值佛之人,尚多劫沉淪生死,憂苦不絕。則未值佛者,更有過焉」。這幾句話說得好,這是無量劫來,永劫是無量劫,無量劫來雖然遇到很多次的佛,不止一次,遇到很多次,遇到佛的時候也發大心,也學聖道,不但學還修行,可是沒成就。所以依舊在六道裡輪轉不休,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個未出生死,生死就是六道輪迴。念老在此地非常感嘆的說。上面祖師說的意思,值佛之人,遇到佛,不是沒有遇到佛,尚且多劫沉淪生死,憂苦不絕。我們說這些人他有善根,他也有福德,可是一念迷,不善的習氣讓他又墮落了。沒有遇到佛的,無量劫來從來沒有遇到過佛的,那他的苦難、憂苦,豈不是超過他們多多。
所以才說「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於五道之中,常墮三途之內,至極苦痛,無有絕期」。這都是事實真相,這種情形,如果我們冷靜去觀察、去思惟,你就曉得,真的是太苦!尤其在三途。六道眾生,沒有出六道的,肯定在三途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為什麼?只要我們冷靜一點,你就曉得,觀察我們的念頭,我們這一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你就了解。如果是惡念多,那就是三惡道的時間長;如果善念多,三善道的時間長,你一想就曉得。一天如是,一年亦如是,總是惡念比善念多,什麼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佛法的修學,第一道關口就是破身見,把我執拔掉。小乘教,小乘教就是三大綱領,「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小乘教的三大綱領,少一條就不叫佛教,不是佛法。諸法無我,我是當作體講,自體,一切法沒有自體,我們這身有沒有自體?沒有。為什麼?佛告訴我們,這身體是五蘊和合而成就的,就是很多條件湊和在這裡,一分開就沒有了。像我們住這房子,房子有沒有自體?沒有。它的體是什麼?鋼筋、水泥、磚頭這些建築材料,這是它的體,排起來像個房子,拆掉之後堆著那邊,房子不見了,所以房屋沒有自體。
我們身體也是如此,色受想行識會合在一塊成為這個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跟房子一樣,你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於這個身體就不會貪戀,不會為這個身體去造業。飲食貪圖美食為誰?為舌頭。吞到喉嚨以下就沒有味道,就不知道了,你看就為這個舌頭,在飲食當中造多少業。喜歡看,眼睛看這些色情的東西,滿足眼的欲望,為它造業,你想想就全都不值得。想通了,那就叫看破,看破之後你就放下了,決定不許色受想行識去造業。我們五根眼耳鼻舌身不許它造業,不看破不行,你止不住,它有習氣,它有煩惱習氣。你要是放縱、任性,它是無惡不造,那將來受苦,連累你要墮三惡道,要在三惡道裡面長時間去受罪,去消這個罪業。我說得很多,三惡道是消罪業的,三善道是消福報的,所以你做福報也不好,造惡業是更不好,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想來想去還是念阿彌陀佛好,能永遠超越六道;六道決定不是好地方,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財富,你要是看穿了,它幫助你造業。所以為什麼真正有智慧的人,名利都放下了,名利不是好東西,非常容易誘惑你。你阿賴耶識有這個根,一遇到這個緣,煩惱馬上起現行,為什麼?貪財、貪名、貪利。貪不到就瞋恨,所以惡念起來,惡的行為生出來了。果報呢?果報在三途,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蓋生老病死均極苦痛,且純苦無樂」,這句話你要把它參透,世間只有苦沒有樂。「凡夫業報之身」,我們這個身體「惡臭不淨,何可愛樂」。這個事情只有佛菩薩看清楚了,凡夫迷在這裡面,認為這身體很好,認為身體可愛。佛經上這四個字,『惡臭不淨』,惡是什麼?「醜惡、凶惡」,醜惡是從相上講的,凶惡是從造罪業上講的。「臭」,難聞之氣味。「不淨」是不乾淨。
「
《觀佛三昧海經》曰:自見己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這下面有解釋,這是佛告訴我們,你自己細心去觀察,你會發現身體三十六種惡露不淨。「《大論》」,《大智度論》舉「五種不淨」,種子不淨、住處不淨、當體不淨、外相不淨、究竟不淨,五種統統不乾淨。我們這個人得到人身,種子是什麼?父精母血,這種子。住處是子宮胞胎,當體是全身,外相是在胞胎裡面的形相,究竟是畢竟,「悉皆不淨」,沒有一樣是乾淨的,沒有一樣是可愛的。「《十疑論》謂七種不淨」,「種子」不淨,「受生」不淨,「住處」不淨,「食噉」不淨,在胎胞裡面吃的什麼?吃的是母親的血,「初生」不淨,出生的時候,「舉體」不淨,到「究竟」,究竟是死亡的時候,把一個人一生說出來。「七種悉皆不淨,故於自身以及他身,實無可樂之處」。你要是細心去想想,冷靜去觀察,就明白了。可是這個事情沒有人去想,每個人都謂這個身很可愛,沒有不貪戀的,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叫看破,看破之後,「純苦無樂,理應厭離」,應該要厭惡、應該要離開。佛說三界統苦,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頭三大類的苦全有。苦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是苦苦。第二類壞苦,再好的,你所喜愛的居住環境它會壞,到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得苦了。人的一生變化無常,我們中國人講運氣,命運,命運是五年一轉運,每個人你一生當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你過得很快樂,也有最不好的五年,這個運在轉。所以酸甜苦辣你統統都要受,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會覺悟、你才會明瞭。無色界有行苦,無色界不錯,不能永久保留,還是有壽命,壽命到了你保不住,無色界到最上面不能再上去,保不住怎麼樣?就會墮落下來。諺語所謂爬得高就摔得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到色界四禪天以上,包括無色界的四天,壽命終時多半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他壽命終的時候,煩惱習氣起來,原來是定力伏住的,時候到了定伏不住,煩惱習氣就浮出來,浮出來之後他埋怨聖賢。因為到那裡大概都是真正修行人,他誤會把四禪、把無色界當作大般涅槃,到這個地方來不生不滅了,忽然壽命到的時候,這不對,原來佛菩薩騙我們的,我已經入般涅槃,怎麼還會生煩惱?這一念生起來,毀謗三寶、毀謗聖賢,墮阿鼻地獄。
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有沒有毀謗三寶?有沒有毀謗聖賢?四禪天、無色界是到壽命終的時候,他才毀謗、他才懷疑。我們沒他們那樣的功夫,也在造這個業,要不要受一樣的果報?一樣的果報就是無間地獄。為什麼會這麼嚴重?因為你的毀謗會影響別人,讓很多人不再相信,這個罪就麻煩了。我們自己做自己受還情有可原,我們做了不好的榜樣,這個榜樣讓別人看了,他們對於聖賢就產生毀謗,不再相信,斷眾生法身慧命,從這裡結罪,所以這個罪結得這麼重。經教裡面我們都知道,斷人身命罪小,斷人慧命罪大,身命無所謂,死了以後四十九天可能他又回來了,他又得人身。可是慧命是學佛的緣分、機會,這一次失掉之後,未必下一生你能遇到。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特別是正法,你看學佛的人多少,學佛的人當中有幾個人遇到是正法?縱然遇到正法,大乘八個宗都是正法,在末法時期真正能保證你成就的只有淨土,你學別的法門,你不相信淨土,多,太多了。我學佛的時候就犯這個毛病,以為是什麼?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法,就度那個沒有知識老太婆的,度她們的,絕不是對我們知識分子的。自己貢高我慢,認為這是下等法,佛對那些人的。有這麼一個成見在,這一乘圓頓大法、一生成就的佛法,你就沒分,不容易!
我這一生感激李老師,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常常勸我修淨土,他知道我有成見,對佛法《華嚴》、《法華》、《楞嚴》、《般若》,非常有興趣,對淨宗很冷淡。常常勸我,我也聽,聽多了不反對,也很尊重,但是就是不學,學也是表面敷衍,不是真幹。十多年之後,我離開台中,講《華嚴經》,真的是從講《華嚴經》裡面明白的。是早年第一次講《華嚴經》講了一半,也講了不少年,我記得講了十幾年,但是十幾年是斷斷續續的,因為常常到外國去,一到外國去就中斷,回到台灣就接著講。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賢是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是修什麼法門?因為那在《華嚴經》後頭,還沒有講到。我就翻到後面去看,翻到《四十華嚴》,四十卷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令我非常驚訝,文殊、普賢是我們最佩服、最尊敬的大菩薩,他們是修淨土成就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四十華嚴》我也講了一半,囫圇吞棗沒發現,好,從頭再細看,善財童子是文殊得意的門生,當然傳老師的法,那老師求生淨土,在極樂世界成就的,學生哪能不修這個法門!再一看就在面前當面錯過,講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
他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叫佛立三昧。這個三昧很難,一期九十天,三個月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不可以坐下來、不可以躺下來。沒有好的體力受不了,不是三天,不是九天,九十天!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善財第一個善知識。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他第一個修這個法門;再看最後,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頭一尾,那就是徹始徹終善財童子是修念佛法門。那五十三參還有,去掉頭尾還有五十一參,五十一參裡面代表無量法門,男女老少無量法門。這就是善財童子參訪他都知道,都了解,但是不修,他沒有修。為什麼沒有修?最後小科裡頭「戀德禮辭」。因為去參訪,承他們的教誨,聽他們的報告了解了,這是感恩,了解是增長智慧。禮辭是什麼?辭就是不學這個法門。你不要看到他禮辭,他去參訪底下一法了,那個禮辭裡頭有不修這個法門的意思。統統懂得但是還是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對他所修的根本就沒有影響,根本沒有動搖,什麼法門都可以去參訪,如如不動。我這才相信淨土,才真把這樁事情搞明白!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的是難信,不是假的。要知道這個世間真苦,三界統苦!所以,我們不能不斷惡修善,改善我們現前的環境,也幫助我們不再犯錯誤,不再墮落到三途。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