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四十四面,第三行經文看起: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是這品最後的一段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末段普勸」,普遍的勸告大眾,「止惡從善,求生極樂」。這個也是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不相同的地方,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講求的,沒有離開我們這個世界。老祖宗教我們,人生一世一定要做個好人。中國人自古以來相信有天神,相信有地神,所以民間幾千年來,普遍的祭天、祭祖、祭土地神。土地神,因為中國自古是以農立國,不但靠天吃飯,天時地利,我們離不開土地,所以對於土地非常尊重,也供奉土地神。土地廟最普遍,在中國無論在哪個農村裡面都看到土地廟。隨著人民的遷徙,像我們中國人到外國,外國土地廟也很多,都帶去了。沿海一帶,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拜媽祖,其實媽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保護這些漁民,讓他們進出捕魚的時候能得到平安回來。所以在過去為了生活,不能不捕殺這些動物,但是他還有良心,像捕魚大魚可以,小魚不可以,牠還沒長大;不像現在,現在是一網打盡,這是有傷天和,上帝愛人之德我們疏忽了。春天決定不殺生,為什麼?生物剛剛生長的時候,所謂春生夏長,畋獵打獵的時候在秋天,沒有春天打獵的,秋收冬藏。所以人的行為一定要符合天道,今天講的大自然的秩序,隨順自然的秩序,這個樣子讓天時、地利、人和面面都能夠顧到,所以它不出事。
中國人一般對佛法不了解的,總希望將來死了以後能生天,這是第一個期望;第二個,希望來生生活比這一生過得更好,能不能做到?能。在佛法裡面是憑五戒,五戒不失人身,這一生是人,來生還得人道,不會墮三惡道。五戒是不殺生,不殺生等於傳統文化裡面講的仁,傳統講五倫、五常,五倫是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換句話說,一家人。「凡是人,皆須愛」,這是關係講到極處!五常,常是永遠不能夠失掉的,做人基本的德行。佛家的不殺生,就是五常裡第一個講的仁,仁愛是推己及人,想到我自己同時一定想到別人,這個意思很重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希望別人加於我的,我就不可以對待別人。中國傳統教育的核心是愛,父子有親這親愛,教育第一個目標,如何能保持這種親愛一生不會變質,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希望把這個親愛發揚光大,愛父母、愛祖父母、愛曾祖父母、愛兄弟、愛親屬這個家族;愛鄰里,這鄰居、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最後推展出去「凡是人,皆須愛」,所以它是個愛的教育。自古以來教育目的不是升官發財,孔子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身分是平民。他不是高官厚爵,不是的,他的生活很清苦,是小康之家,生活能維持不富裕。這都是做出榜樣給後人看,生活只要能過得去,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沛。中國人把物質生活看得很低,精神生活看得很重,所以有道德、有學問,用今天講的他有思想,所謂思想家、教育家。
佛法它的範圍大,它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天堂、地獄。因此在歸屬這方面,跟中國傳統文化不一樣,它講的是十方諸佛剎土,特別重視的是彌陀淨土。為什麼?十方剎土雖好,條件很高,你沒有具備這個條件你去不了。極樂世界條件不高,換句話說,人人都可以去,人人都可以成就。所以有這樣殊勝的方便法門,諸佛推薦、諸佛讚歎,都勸我們能夠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目的何在?是去上學。實際上來說,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淨土,淨土到底是個什麼性質?它是學校。它不是一個國家,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沒有上帝。看了世尊許許多多這些介紹,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極樂世界是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這個校長還天天上課。十方世界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也常常到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就好比教授、講師這種身分到極樂世界。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也有我們人道乃至於畜生道,畜生、餓鬼、地獄都有往生的,這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阿羅漢、辟支佛這一類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真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生實報莊嚴土。生一般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必須是明心見性,有這個條件才能往生。西方世界不需要,只要具足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幾乎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這邊首先勸我們要斷惡修善,止惡從善就是斷惡修善,求生極樂,這真正是究竟圓滿,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
「若曹」,這是古時候的話,現在就叫「你們」,我們現在叫你們,你們這些人,古時候若曹,現在說你們,「即汝等」。「熟思計」,認真去思考,好好的去計畫一下。這就是常講的「深思熟計」,多想想,你想清楚、想明白,極樂世界真好。我們到極樂世界,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移民,我們移民到極樂世界,到那裡去學習。畢業之後,畢業就成佛了,再回來,回來教學,所謂倒駕慈航。在這邊成佛太難,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修學環境。你看我們最近遇到了,有幾個非常優秀的小朋友七、八歲,將中國傳統的典籍,有不少都能背誦了,家長都希望培養他將來從事於傳統文化。可是現在到了上學的年齡不能不上學,一上學當然受學校環境的影響,他就不能專門學傳統文化了。在我們現前環境裡頭又沒有私塾,又沒有這種學校,所以就非常困難。來找我,我也沒有辦法,家長的想法是好,希望小孩一直學傳統文化。如果在過去念私塾那是沒有問題,老師可以能夠帶你十年、二十年,一直到你學業成就。今天難,你不能不上學校,上學教的時候困難,小孩同學多了,就染上不好的習氣,對你自己的進修要打很大的折扣。用佛法來說,真正是聖賢再來的,是再來人,不怕,他能守得住;不是再來人,不行,肯定被污染,你小時候這二、三年所學的保不住。自己教要加倍的辛苦,顧慮到學校課程,也要教給他傳統東西,這些典籍。所以現在很辛苦,辛苦也要教,不能不教。
教導我們深思熟計,重點在哪裡?就底下這四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四句,要多想。愛欲榮華,人之所好,要曉得這是保不住的,是非常短暫的受用,一定要把它看破。真正看破之後深入經藏,古大德有一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愛欲榮華是世味,這世間的滋味比不上法味。但是法味一般人不容易嘗到,特別是這個時代,為什麼?法味是真的,世味是假的。你要想學真的,得用真心,現在人沒有真心,全是假的,虛情假意,不是真心。真心是什麼樣子?印光大師常說「誠敬」,真誠、恭敬,這個態度現在沒有。真誠、恭敬必須要從小去培養,現在從小疏忽了,父母都要工作,沒人教他,祖父母照顧,祖父母溺愛,喜歡孫子、疼孫子,一切都隨他,這還得了嗎?所以現在的小朋友,影響他最大的是什麼?電視、電動玩具,這個東西影響太大,這不是個好東西。所以把他那點天真、那點真誠,在電視、玩具裡頭消失掉,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重長輩,不知道友愛兄弟,這是人倫最基本的要求,他做不到,所以沒有誠敬心。長大之後更是如此,他已經養成習慣,表現在外面是浮躁,內心沒有誠敬,心浮氣躁,這種心態求聖賢的學問,是很大的障礙,孔子來教你也沒有辦法。學經教更困難,佛菩薩來教你都教不好,為什麼?你不能吸收。誠敬心能吸收,印祖講得好,一分誠敬你能吸收一分,十分誠敬你能吸收十分。現在有幾分誠敬?幾乎沒有。沒有誠敬心,在古時候老師不教你,你隨著旁聽可以,老師不會教你,為什麼?你不能接受,不是老師不慈悲。這是我們談到傳統文化的復興,這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關節,很不容易突破,學佛問題也在此地。心浮氣躁,對於愛欲榮華他認為這是樂事、好事,他天天在追求,他天天在享受,他怎麼肯放棄?
雖然古聖先賢的典籍都這麼說,像底下《會疏》講的,「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縱然他知道這回事情,他也不會放棄,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還沒到,還沒想到。所以這非常難,要人家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榮華富貴,這個在今天比什麼都困難。如果真正放下,他嘗到法味,那就不一樣,真的明白法味超過世味,法味裡頭有真樂,與性德相應;世間法與煩惱相應,與不善的心行相應。法樂不是如此,法樂確實與性德相應,這是聖者之樂,應當去追求的。佛在這裡講得好,儒跟道亦如是,榮華保不住,時間很短。世間榮華富貴至極無過於帝王,我們看看歷史,歷代的帝王他們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的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壽命到了,多的也不過是二、三十年,很難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錯,那福報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乾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後時間就不長,二、三十年,十幾年,像康熙、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乾隆自稱為古稀天子,自古以來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歲。壽命到了,再一轉世,福報享盡了,福享盡一轉世那個不善的業報就現前,到哪裡去?沒有多大的過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夠到天道的很少。這些只有真正學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個真正超脫的人的生活,他自在、安樂,經上前面給我們講四個字的標準,「淨定安樂」,釋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些弟子各個也都得到。淨定安樂是真樂,比榮華富貴高得太多!為什麼?他這個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自在無礙,這世間法裡頭找不到的。淨定安樂可以常保,永遠不衰,愈修愈快樂,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樣!所以稱世間叫顛倒妄樂。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這個欲是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以這個為樂,「不知是苦」。這五樣東西不是真樂,能夠有節制可以得它的樂,不受它的苦;如果不節制的話,貪而無厭,五種都是害,確確實實會把你的壽命減損。極其縱欲享受,你付出的代價是壽命,你有八十年的壽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歲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壽命的代價,不值得。還有更早的,四十幾歲就走,三、四十歲就走,他那個享受不過十幾年而已。所以「智者觀之,唯苦無樂」,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沒有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有為的樂,佛法講的是無為之樂,淨定安樂是無為的。這是有為的,有所作為,每天歌舞遊宴,樂!但是如果沒有,沒有他就覺得很痛苦,所以這種樂是刺激。「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你所有者無所因。「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無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個意思,你把你那個樂的因失掉,你就感覺得很苦,得到財富是樂,財富丟掉你就覺得苦。所以佛他是無為的,他不要財富,他每天生活很簡單,出去托缽,三衣一缽,衣食方面他永遠沒有苦,他真的是快樂自在,知足常樂。大概世間法主要的痛苦就來自不知足,所謂欲海難填,欲望像大海一樣永遠填不滿,換句話說,永遠覺得不夠,永遠痛苦。不如知足常樂,知足這是無為之樂。「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會有散「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
「蓋謂眾生所樂正是苦因」。所謂樂極生悲,樂極就苦,生悲,樂要是失掉也感覺到苦,所以說眾生所樂的正是苦因。佛家講的什麼?壞苦,你所樂的壞了,產生變化,你的苦就來了。「從茲苦因,必生苦果」,故云『無可樂者』。這做了一個總結,世法裡無可樂。總的來說,世法裡頭有生死,有生老病死,八苦裡頭這四種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的。其他的四種也不例外,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後頭有個五陰熾盛苦。五陰是什麼?煩惱太多,五陰熾盛就是煩惱太多、妄念太多。佛給我們講了八種苦,叫八苦交煎,一定要覺悟。離開這八種苦那就叫樂,所以諸佛菩薩覺悟,這些東西全捨掉了。
西方極樂世界這八種全沒有,所以叫極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去是化生,它不是胎生,胎生有苦。極樂世界的人不老,壽命很長,無量壽,他不老、他不生病、他永遠不死。我們從經本裡面得到的信息,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壽命是有量的無量,你到極樂世界有量的無量。在西方極樂世界證果,成佛了,從有量的無量又變成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每個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成佛,成佛就變成無量,真的無量壽,所以西方世界說他無量壽不是假的。古大德有說,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有量的無量,包括阿彌陀佛,但是我們清楚有量會變成無量。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變成無量的無量。所以凡聖同居土煩惱習氣沒斷,有量的無量;方便有餘土亦復如是,也是有量的無量;實報莊嚴土是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這些理事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對極樂世界就會認真考慮我要去,我一定要去。
我們再看後面這段,「繼勸精進,求生安樂國」。『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名符其實,確確實實平安、快樂。得生彼國,悉皆『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如果有人要問,你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們最簡單,人家也最容易聽懂的,我到極樂世界去為兩樁事情,第一個我要求圓滿的智慧,第二個我要求究竟的福報。到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是為福報而去的,為智慧而去的,肯定在那個地方這兩樁事情得到圓滿,圓滿就成佛。所以我們皈依佛的時候常念,「皈依佛,二足尊」,這二是什麼?就是智慧跟福德,就這兩種。足是什麼?足就是圓滿,沒有一點點欠缺,這兩種圓滿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了,為這個去的。「明者明了,達者通達」,智慧明達,明瞭通達。「《淨影疏》曰:智慧明達,得智勝」,智慧殊勝,究竟圓滿的智慧。「功德殊勝,得福勝」,福慧雙修。「智福並勝」,超勝,一切聲聞、緣覺、諸天都不能跟他相比。「故勸世人,精勤求生」,世間求不到的,到極樂世界全都得到了。
「並誡之曰」,指告誡,『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千萬不能夠隨順自己的欲望,疏忽經戒,什麼叫疏忽?也學、也聽,但是沒有認真去做。那我們要問,為什麼聽了學了做不到?那就是你沒有能力降伏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貪瞋痴慢疑,你降伏不了它,怨恨惱怒煩,你控制不了它,它常常會發作,常常起現行。於是你每天生活在煩惱習氣當中,聖教雖好,聖教的利益,你體會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雖學佛,你落在後面,別人得到了,你沒有得到。「虧者,缺也。負者,欠也」,少了,不夠,「經指經教,戒指戒行」,叫虧負經戒。「此處特勸持戒,以戒乃萬行之基」。學佛,絕大多數都把戒看輕,都認為戒沒有必要。釋迦牟尼佛講的戒,我在年輕的時候也常常這樣想法,全想錯了,認為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社會生活規範,從時間上來講,三千年前的,我們今天是三千年後,我們能用他的嗎?從空間來說,那是印度,這是中國,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生活習慣,有我們自己的規範。我們的這些規範,還隨著時代在增減,我們講修訂,像法律,國家立法,過個幾年、十幾年覺得不適用,憲法都可以修訂。由於這種想法,對戒律就不尊重,愛好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它說得好,我們學這些東西。那就是什麼?佛經變成哲學,喜歡這些東西,變成學術,變質了,所學的是佛經知識,不是智慧。諸位要知道,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自性!從分別執著的心裡面流不出智慧。我們道道地地用的是分別執著心,哪來的智慧?美其名可以說一句,我們這是世間的小聰明,這個有,這對的,沒錯,世間聰明才智,不是智慧。
智慧從清淨心、平等心裡面生出來的,清淨心生出來的是小乘智慧,平等心生出來的是大乘智慧。我們的心不清淨,有妄想分別執著。阿羅漢有本事,他能把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所以他才生一點小智慧;菩薩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所以菩薩的智慧高過阿羅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智慧、福德都圓滿的現前。怎麼圓滿?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要知道外面沒有智慧,外面也沒有真正的福德,只有自性裡頭才真有。大乘佛教教導我們:放下便是!所以佛在這裡特別的勸我們要持戒,這個戒怎麼持法?我學佛學了十幾年,才真正體會到戒的重要。沒有戒的根基,就像蓋大樓一樣,你蓋個茅蓬沒有問題,你蓋大樓肯定蓋不成,為什麼?沒地基。念佛,說老實話,不能往生,這個要知道。念佛法門得生淨土,還是戒為基礎。我們展開經卷,經上稱呼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問自己:善不善?善的標準就是五戒十善。如果五戒十善沒做到,佛經上叫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沒分,你不是的。五戒十善統統做到,你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才具備往生的條件,凡聖同居土。
今天為什麼五戒十善做不到?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教誡學生,「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說得很重,換句話說,佛教導學生不可以躐等,循序漸進。像現在讀書一樣,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能躐等。於是佛法是師道,我們明白,釋迦牟尼佛是老師,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要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老師?小乘裡面講倫理、講道德,那是紮根教育。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小乘經教非常重視,隋唐時代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學佛都要從這個地方開始,奠定基礎然後再學大乘,提升學大乘。所以小乘的經論翻譯得很圓滿,我們《大藏經》裡面,小乘經叫《四阿含》,《四阿含經》跟南傳巴利文的藏經去對比,南傳的藏經比我們小乘經只多大概五十多種,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總共有三千多部,只多五十幾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是多麼完整。可是唐朝中葉之後,我們中國,這祖師大德提倡的,無論在家、出家不學了,這兩個宗派到宋朝沒有了。我們是不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世尊講得很好,挺清楚,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祖師現在不學小乘,只學大乘,並沒有忘記世尊的教誨,而中國佛教是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一千三百多年來,佛教在中國高僧、高士,出家是高僧,在家是高士、居士,人才輩出,成績非常可觀,祖師大德沒有做錯。所以用儒家、用道家來奠定基礎代替小乘,有這麼好的成就。
真的,應該是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儒釋道的關係就非常密切,表面上有儒釋道,實際上儒釋道已經圓融了。因為儒,他讀佛經,他也學道,佛、道的經典他都學;道,他也學儒,也學佛;佛,亦學儒,亦學道。所以裡面它就融成一體,這個事實我們要清楚,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了一體。三教九流,這三教是儒釋道,三教九流變成一家,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它是三教九流混合一體。到最近這一百五十年,中國的國力衰了,外國人以戰爭為手段,中國打了幾次敗仗,簽訂不平等條約,強迫我們接受他們的文化。我們受了這個影響,很不幸的自己喪失民族自尊心,民族的自信心喪失,什麼都是外國人好,中國不如人,自己承認了。所以這一百五十年,我們衰了,衰到今天傳統文化幾乎滅亡,現在變成中不中、西不西,問題出來了,社會動亂,居住的環境許多災變。也很難得現在慢慢覺悟,慢慢醒過來了。要解決當前的問題,西方這個文化解決不了,它解決它自己本身也解決不了。所以外國人要學中國東西、學印度東西,現在非常認真去學習、去找,他能不能找到?能找到。是不是真找到了?沒有。為什麼?沒有真誠恭敬心。典籍他找到,他不能契入,也就是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們雖然得到,他不解如來真實義。好在最近這三十年,科學家研究的成績很好,我們看到這些研究報告,裡面有不少跟大乘佛法、跟中國傳統的文化逐漸融成一體,這是好現象。這個現象幫助外國人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異,增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來講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對老祖宗更有信心,對佛菩薩再不懷疑了。
極樂世界有沒有?真有;明心見性有沒有?真有。佛經上講的阿賴耶,阿賴耶是宇宙的源起、萬物的源起,是佛法裡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給我們解釋宇宙怎麼來的,我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我。這是哲學跟科學裡頭的大問題,大乘經論給我們講得很詳細。雖然講得很詳細,我們看了還是疑惑,為什麼?它說的跟我們的常識完全不一樣。現在經過科學的證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回過頭重新再去研究這些大乘經論,逐漸明白了,明白才能得受用,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我們這一生完全生活在錯誤之中,錯誤就造業,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我從哪裡來的,這是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了解,宇宙怎麼來的也就明白了。大乘教裡面佛是這麼說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無明稱它作無始無明。這些名稱含的意思就很深,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時間,所以叫無始。大乘經教上有解釋,無始什麼意思?就是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所以叫當下。
這一念不覺,出現了一個無明的現象,為什麼?本來自性是明達,這經上常講明瞭通達,這無明是什麼?不明瞭、不通了,就發生障礙。這東西叫什麼?佛教的名詞叫阿賴耶,阿賴耶裡面產生了現象。現在科學家講的這個現象,能量,自然現象;信息,心理現象;物質,這三種現象。這三種現象的變化產生了宇宙,這個變化是自然變化,不是人為的,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去建造。怎麼來的?意念變現出來,這都很難懂。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意念,你的念頭變出來,不可思議。念頭真能變嗎?能變。日本江本博士在琵琶湖做的水實驗,這個實驗做成功,說明我們的意念真的能改變山河大地。日本的琵琶湖是非常大的一個湖泊,像海一樣面積很大,有個海灣,海灣裡面水是死水,就是不流通,死水,二十多年來髒亂,氣味很難聞。江本博士就用這個地方來做實驗,看看我們的意念能不能改變它。他找了三百五十個人,請了一個老和尚,他不信宗教,他是科學家,他來實驗。讓這三百五十個人在老和尚帶領之下,實驗是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大家統統把妄念放下,什麼都別想,只想一樁事,共同來想一樁事:湖水乾淨了。就想這麼一樁事情,口裡念湖水乾淨了,心裡想湖水乾淨了,心跟口一致,再加一個「我愛你」,念一個小時。三天之後這個湖水真的乾淨,髒亂現象沒有了,這湖水風平浪靜,那個難聞的氣味也沒有了,真成功了。日本的媒體都報導這樁事情,認為是奇蹟。
三百五十人把一切妄念放下,單想這一樁事情,這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讓湖水清淨,湖水真乾淨了。乾淨了多久?江本博士告訴我,半年,半年之後它又變成老樣子。所以這種意念就像祈禱一樣,管用,有效,治標不治本。怎樣才治本?記住,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心地清淨,我們心裡沒有雜念,沒有這些不善的念頭,它這個湖水就永遠清淨,就不會再變質,這是用教學。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從開悟那天開始,一直到圓寂,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講經教學治本。人心地善良,這個善良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要做到,你的身心健康,你不會生病。雖然衰老,會衰老得很慢,不容易衰老,為什麼?你正常。人為什麼會老化?心理的問題,心理不健康。年歲大了退休,覺得自己老了,這種念頭一生,老化就非常快,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諸位如果細心去觀察,你能看到,我們的朋友、同學,在工作的時候很得意,沒有想到老,這一退休沒事幹了,在家養老退休了,他忽然覺得老了。兩年沒見面,一碰到好像突然老了二十歲,怎麼會這麼快?念頭、意念。老了怎麼樣?老了就想病,他想病他真的生病,這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嗎?我這些老朋友碰到我,他說你身體不錯,你怎麼保養的?我沒想過老,我也沒想過生病,我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只想《大乘無量壽經》,阿彌陀佛不老,《無量壽經》不生病。你怎麼想法!所以佛講的這個原理原則太重要,我們要記住,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地不善,一切不善的果就現前;心地善良、心地清淨,清淨善良的果報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學了得管用,用在我們身心上,用在我們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江本博士的實驗,既然能夠叫琵琶湖的水從髒亂恢復到乾淨,不要用任何人工去清潔、去打理,不需要,用意念就把它擺平了。今天我們看到地球許許多多災難,用意念能不能擺平?肯定能擺平,關鍵你得相信才行。你不相信意念能改變物質環境,你要不相信,這個效果就達不到。佛這麼教我們,難得現代物理學家也是這樣教我們,我們把佛法跟科學一結合,這種疑惑大幅度的減輕,這好事情,相信科學,相信三千年前佛所說的。我們真正能夠放下萬緣,就像美國科學家布萊登所說的,他說明年災難嚴重。古老的馬雅災難預言,去年八月這些科學家在雪梨開了個會,討論這個問題,明年銀河對齊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就是銀河的中心、太陽跟地球排成一條直線,這是天文現象,明年決定是有,天文學家都計算出來。對地球究竟有什麼影響?有兩派,兩派勢均力敵,等於說一半一半。百分之五十認為馬雅災難預言是真的,另外一半他否定,認為馬雅預言不可靠,影響是肯定有,不會像它說得那麼嚴重的影響。
美國布萊登先生他就說,化解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可以做得到,他呼籲地球上的居民,我們應當改過自新。他說了三句話,第一個棄惡揚善,就是我們佛法講的斷惡修善;第二改邪歸正;第三端正心念,這個端正心念就是我們要決定遵守五戒十善。中國的話來講,一定要把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把它找回來。我們依照這個標準重新做人,他說不但災難可以化解,還能把地球帶到更好的走向。這個說法,跟我們老祖宗的說法一樣,跟佛經的說法一樣,值得讚歎。所以我們明瞭,只要心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睦,居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縱然災難不能完全化解,大幅度的減輕。科學家的預測,明年銀河對齊的災難,最輕應該是影響我們通信的這方面,電磁波會受影響。換句話說,人造衛星現在在太空當中很多,這些衛星可能全部都失效。這對我們的影響呢?對通信產生影響,對飛機的航行、甚至於輪船在海裡的航行會受影響。磁極要改變,指南針就不準、不準確了,這種影響是可能的。引發大的地震、海嘯,有人說不太可能,這都是提供我們做參考的。
我們學佛的人,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這樁事情?我們懂得布萊登所說的三句話,跟佛經完全相應,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我們的端正心念是老實念佛,真正去念佛。現在我們明瞭,佛法裡頭大善、至善、究竟圓滿的善是什麼?是阿彌陀佛。我們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就像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所教導我們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一換掉,這心裡不要想別的,只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就成功了。再加上我們現在提倡的,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出家我們再落實《沙彌律儀》,認真去學習。依《無量壽經》、依這一句六字洪名,災難真的能化解。現在在世界上淨宗同學這麼多,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大家都能守住這個目標,心上只有阿彌陀佛,行為上面決定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老老實實這樣去做,我們身心健康。縱然有災難,對我們沒有影響,我們居住的地方不能完全化解災難,也會大幅度減輕災難。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這品經文裡面的教誨,最重要的,我們要把欲望降低,不要做欲望的奴隸,真正徹底斷惡修善。世尊在此地特別勸導我們持戒,佛在經上常說:戒為無上菩提的根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求無上菩提,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我們得真幹。經教不能不學,為什麼?理論的依據,我們沒有開悟,不能離開經教。經教只學這一部《無量壽經》夠了,經是會集本,註解也是會集本,經是五種原譯本的會集本。而註解呢?是許多經論跟祖師大德的註疏,從這個地方會集而成的。所以這部經是大乘經的精華,學這一樣,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全在其中,一樣都不缺。這個本子是寶中之寶,經典稱法寶,法寶當中第一法寶,我們要有這個認知,要真正的相信。什麼叫真相信?你真做就相信,你沒有做到不是真信。這是早年我受戒的時候,李老師教誡我,受完戒之後,他說:你要真信佛。我們聽了感到很奇怪,我出家兩年才受戒,而且這兩年教佛學院,在外面講經,怎麼能說不信?老師告訴我一個信的標準,從這個標準上來看,我們信是相信了,不夠,還有懷疑,還有做不到的,這就不信。真正相信,沒有懷疑,徹底做到,這可不是容易事情。
所以這些年來,我自己覺得很安慰的,我的信心年年在增長,沒有後退,年年在增長;我的疑惑年年減少,不能說沒有,一年比一年少。學習經教得到法喜充滿,這些是好現象,一般人來講,這有進步,沒退轉。現在年歲大了,體力不如從前,時間我相信也不是很長,所以我把全副的精力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這部經上,晚年其他的不講了,專講這部經。還有同學問,《華嚴經》要不要講?這一問也難倒了我,《華嚴》怎麼辦?有高人建議我,《華嚴》不必細講,《無量壽經》要細講。《華嚴》不必細講,《華嚴》只是講大意,點到為止,當然點到為止那真正聽得懂的人就不多了,要有相當的根基,《華嚴》不是給初學人講的。取重點,重點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對現代社會、現前生活完全能用得上的,能幫助我們信解《無量壽經》,以這個為目標。這個設想非常之好,那這樣講法,這一部《華嚴經》應該三年可以圓滿,不要用很長的時間,這倒是個好辦法。細說《無量壽》、細說淨土,希望每個同學、每個念佛人都能夠往生淨土。這跟經上講的又不一樣,到極樂世界,我們永遠在一起,不至於分散找不到。如果在六道裡面,生死離別之後,以後很難碰到,碰到也不認識;極樂世界可以永遠在一起,每個人都認識,這是好事情。
經文裡面講: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勿得隨心』,「《涅槃經》云:常為心師,不為師心。」這兩句話怎麼說法?黃念老有解釋,「蓋師心自用,乃行人大失」。古時候讀書人就怕犯這個錯誤,師心自用。孟子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孔子自己非常謙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哪裡敢自稱老師?不敢。所以老師對學生他什麼態度?叫友生,友是朋友,我們志同道合在一起研究學術。不敢講指導,現在的話說,我們分享,都用平等的語氣。但是學生對老師一定尊重,尊師重道,為什麼尊師?是重道。而且也是表法,給一般大眾做最好的榜樣;老師也要做最好的榜樣,老師謙虛。你看看孔子對人多謙虛,釋迦待人多謙虛,沒有一絲毫傲慢的習氣,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因此妄心,正是生死根本」。常為心師,不為師心,這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有這個念頭,真正聖人他沒有這個念頭。妄心是生死根本。
「師此妄心,恰是認賊作子。煮砂作飯,何能得食」。這是《楞嚴經》上所說,妄心是什麼?妄心有念頭,就是有分別、有執著,現在我們講,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看看沒有忘記「我」,我就是虛妄的,我沒有了,真知、真見就出現。只要有個我在,麻煩就大了。這也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佛法一入門就把身見放下。身見放下,那個最隱密的後面有我見,我見沒放下。身見是相,四相裡面的我相,我相放下了,那個我見是什麼?我見是末那識的根,那是意根。所以《金剛經》前後兩半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半部放下四相,後半部放下四見。你就曉得,《金剛經》後半部轉八識成四智,那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華嚴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小乘初果就有了,剛剛破四相,往後愈破愈顯著。初果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破了,同時也不執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不執著,叫破四相,這個功夫淺深差別很大。如果還有我見,那就是「認賊為子」,《楞嚴經》上所說的,錯了。「何況隨心任性,妄作非為者耶!」那就大錯特錯,這世間人現象。
「《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與此同旨」。跟這個意思完全一樣,能不能相信我所想的、我所見的?不可以。為什麼?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很清楚,有念就是妄念。正念無念,連無念也沒有,有無二邊都沒有,這才叫正念。苦樂二邊都沒有才叫極樂,為什麼?那是性德現前,沒有樂在意識裡頭。只要有細微的執著,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還有細微的分別,就不是菩薩,這個道理總要曉得。回到我們現前的這個位置,我們怎麼修?給你說真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我忘掉,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彌陀佛,念久了,我執自然沒有,這個好!我執要是念掉,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生同居土,那生方便有餘土,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什麼時候念佛念到我沒有了,我空、人空,念到這個境界,這是方便有餘土,得事一心不亂。凡聖同居土裡面,得一心不亂那是功夫成片,這個很容易得到,人人都可以得到。得到功夫成片,往生自在了,往生有把握,想什麼時候走,真去得了,念頭一動,阿彌陀佛真來接你。因為什麼?你沒有雜念,你起心動念跟六道三善道、三惡道都不相應,你的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比什麼都要緊,而且我們都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不談,我們一定要能做到的,這才行。
末後這一句,『在人後也』,「落後於他人」,他人是什麼?念佛往生的人,包括那些生到邊地的人,我們都不如他。生到邊地,說老實話,也就生到極樂世界,不過是去的時候要耽誤一段時間,不能見佛、不能聞法,這個後面會詳細說明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我們能把這些毛病改掉,真正一心念佛,不懷疑,就不會有這個現象。要相信佛有圓滿的智慧,相信自己決定得生,你就不會生邊地。我們能把這部經參透,上輩往生有可能,不是沒有可能。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的緣非常殊勝,這種殊勝的緣分,我們要感恩夏老跟黃念老,這個緣是他們給我們的,他們一生的心血就在這個本子裡頭,以這個本子給我們做增上緣。說恭敬一點,以這個本子加持我們,我們要感恩,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