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二十六面,第四行:

  『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這是說「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這一句講障礙沒有了,無明垢盡就是完全斷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叫無明破了,分別執著當然沒有,這個時候自心本具萬德統統現前。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無量德能統統現前。下面幾句話形容它,「則清淨莊嚴」,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這兩句是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微妙,精美潔淨,說明光明裡面沒有一絲毫染污,沒有一絲毫障礙。「一切妙相,齊頭並出」,這個一切妙相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顯現出來,單就狹義的來說,那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出現了,是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菩薩所證得的,《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亦如是。「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善好是讚美之詞,殊勝無與倫比,十方世界諸佛的剎土都沒有辦法跟極樂世界相比。「經云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云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晃曜是光明照耀的意思,盡極就是到極處了,這種莊嚴華麗到了盡處,就是究竟處。清淨莊嚴是講依報與正報,正報是清淨,諸菩?們,依報是講的莊嚴,美好到極處,超越十方一切世界。「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十方諸佛剎土都比不上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讚歎極至。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這裡說無上下,著於無上下,這是事實真相。實報土的法身大士他們證得了,沒有高下,也就是說完全平等。為什麼完全平等?統統都是自性變現的。經上常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無法,所有一切法是心現的,心能現能生,法是萬法。這個萬法,除了常寂光,三土統統包含在其中,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在我們這個世界常說十法界,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方便土,六凡,就是六道,是同居土,也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上面還有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全都包括在其中,沒有一法不平等。所有一切不平等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分別執著本身就是虛妄的。所以我們看一切法不平等,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因為這個見解,錯誤見解,就產生我們對一切法就有明顯不平等的待遇,我們以為高的,以尊重心對他,以為低級的,我們用輕慢心對他,這就不平等了;這個就是經教裡常講的造業,錯了,諸法真的是平等。我們明白之後,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用平等心對待一切法。你看佛經上講的,生佛不二,生是眾生,眾生是指什麼?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我們這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是眾生,上面呢?佛道、菩薩道、聲聞道,沒有一樣不平等?不但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大乘教裡面究竟果位叫妙覺如來,跟我們還是平等的,都是一個自性,離開這個自性什麼都沒有,全都是自性變現的,你怎麼在這個裡面分高下?我們這個高下的心什麼時候能夠除掉?除掉高下,平等心就現起來。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金剛經》說離開四相,四相是錯誤的,不是真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麼時候能把四相破了,清淨心現前。高下的念頭消除,平等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是菩薩。

  「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這是講你洞達無邊際,達是通達,洞是徹底,徹底通達,沒有邊際。沒有邊際,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我們今天講宏觀宇宙,「其小無內」,現在講量子力學,你完全明瞭。「是則佛智所照也」,佛智就是自性本有智慧,它有這麼大的能力,對於遍法界虛空界通達明瞭,這是性德。佛有,菩薩有,一切眾生都有。記住,佛告訴我們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對一切眾生不能不尊重,要用真誠心,要用平等心來待。我們對佛用清淨心、用平等心,我們對蚊蟲螞蟻有沒有?我們對花草樹木有沒有?我們對山河大地有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的心沒有做到真正平等,沒有做到真正的誠敬。

  所以印光大師說得好,學佛你能夠得多少利益,我們這個經上講真實利益,你能得多少,全在你有多少誠敬心。為什麼?因為性德沒有邊際。老人家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就得百分利益,看你有多少誠敬,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這是經上講的真實之利,這一點都不假。換句話說,誠敬是開發我們自性的一個工具,我們有多少誠敬心,這個自性裡面的利益就開發多少,決定成正比例。佛弟子能沒有誠敬心嗎?今天佛教衰了,學佛的人好像不少,沒有看到明顯的利益,什麼原因?誠敬沒有出現。不但不能跟普賢菩薩比,跟普通菩薩比都比不上,乃至於我們跟過去天人比也比不上。為什麼?過去的天人修上品十善。我們現在跟過去一般普通的人比,都有相當大的差距,過去社會一般大眾都有很好《弟子規》的修養,《十善業道》的修養,道家因果感應的常識,他都具備。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理如法,合乎佛家的十善、律儀,他們生活在其中。我們今天不但沒見到,也沒有聽到有人講這些問題了。五十年前有人講,但是做不到,最近這五十年講的人都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學習當然有一定的艱難,難度。

  這一方面,既要專精,又要廣學。最重要的,我們要落實。我們也很想落實,為什麼老是落實不了?誠敬不足。誠敬從什麼地方培養?從經教上培養。這個經只有一遍一遍認真的多聽,有好處。一遍一遍認真多聽,這個就是戒學。什麼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也是戒。我們受持讀誦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實行,你們想想看對不對?受持讀誦,就像儒家講的,這裡頭包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為人演說就是篤行,演是我做到了,我把我學的東西都變成我的生活,真用上了。戒律用上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戒律相應;經論用上了,經論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這才有一點像。古時候學好,為什麼?有很多好榜樣我們能看到,現在這個榜樣沒有了,找不到了,我們都沒有見過。我跟你們介紹,我這一代就沒有榜樣了,我只見到章嘉大師,那種定功,佛經上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我看到了。李炳南老居士捨己為人,精進不懈,我看到了。學不厭,教不倦,可以說這是李老師一生治學的精神。我們在書本裡面、經教裡面,古時候這些大聖大賢、祖師大德的風範,我們只能在文字上看到,沒有看到真正有人在表演,這都很遺憾。真正有這個模範在,好!我們學起來方便。

  「佛智所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它起作用,障礙沒有了,作用就現前。障礙就這三大類,《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一般大乘經上講的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個講得深。我們實在講沒發現,你還沒發現,你怎麼斷它?我們今天能把下面兩個斷掉就算很不錯了,下面是分別、是執著。不分別是菩薩,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塵沙煩惱斷了,不執著是見思煩惱斷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乃至於我們讀誦經典,都應該用不分別、不執著,那是用真心在念,真心念就會有悟處。有分別、有執著你去念,這是妄心念,妄心念所得到的就是知識,不是智慧,開不了悟。就是說你在讀誦,你在學習,你裡頭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要知道誠敬是真心。誠是什麼?誠是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是真心,敬是真誠的起用,恭敬是性德,這兩個字的意思得要搞清楚,誠敬,誠敬是菩提心。敬,你看看《禮記.曲禮》一開頭第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對樹木花草也都合掌稱菩薩,真恭敬,對山河大地。我們初學的時候不知道,沒人教我們,而是深入經藏時間久了,慢慢體會到,這個可不能忘記。所以我們早晚禮拜加上「十方剎土微塵世界」,這是什麼?這就是山河大地,我們今天講的無量?星球,十方世界無量的星球,從宏觀上說,微塵法界那就是微觀世界,無一不是自性變現的。

  佛是什麼?佛就是自性,山河大地是自性,山河大地是佛。《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說這個意思。有情一般指動物,無情就是指植物跟礦物,現在講動物、植物、礦物,講三個,分為這三大類。還有一個名詞叫生物,在大乘佛法講,生物把所有的全都包括了。為什麼?它有生命,它有見聞覺知,山河大地有見聞覺知,樹木花草有見聞覺知,所有物質現象裡頭統統有見聞覺知。這是近來這些年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水是礦物,它有見聞覺知,證明它是有機體,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連山河大地統統是有機的,為什麼?因為基本的物質現象它具足。《金剛經》上講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叫一合相,分析到最後是一樣東西,大概現在就是科學裡面講的量子、中微子,分析到最後完全相同,萬事萬物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組合不一樣,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那就是什麼?阿賴耶的境界相完全相同。阿賴耶的三細相是一而三、三而一,根本不能分開,也就是能量、信息跟境界相,它是一不是二。基本的物質都是有機體的,它組合的,怎麼會有差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萬事萬物是活的,萬事萬物跟我們都會起感應道交。我們只要誠,古人講的「誠則靈」。靈是什麼?跟它溝通,跟它起感應,誠則?。不誠就不靈,不是不靈,不誠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他的信息發給我,我收到了,但是沒有感覺,麻木不仁。可是我們的信息發給他的時候,他收到,變成什麼?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對於大乘經教的薰習那就太重要,我們長年不斷在大乘裡薰習,慢慢自然就明白了。

  這個言教能不能開悟?能,教下常講的大開圓解,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等的境界。念佛能不能開悟?能,念到理一心,也是這個境界。這就是法法平等,沒有高下,統統能開悟,統統能見性。這個道理要曉得,我們對於一切法就會尊重,不僅是佛法,其他宗教修學的方法沒有例外。訣竅就在制心一處,問題解決了。只要制心一處,要知道制心一處就是禪定,定就開智慧。我們今天就制心一處在這一部經上,在這一句佛號上。一部經幫助我們認知,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把念頭止於這一處,我就止在這裡。這是行門,經教是解門,解門幫助我看破,行門幫助我放下,止於一處就是放下,放下萬緣,這一處好!這一處是真心、是自性。不能見性也沒有關係,不能見性,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他真的幫助我們。所以這個法門,無有高下裡面又特別殊勝。

  我們看底下這個文,「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首句就是著於無上下,所證的理體如如,萬法如如。次句是洞達無邊際,是能照的佛智,「即如如智。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教下怎麼開悟的?就是這幾句所說的,他開悟了。教下洞達從根本智流出自然相的智慧,這差別智,根本智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差別智是後得智,無所不知。根本智是體,差別智是用,體用一如。根本智對的是理,理體,差別講的是作用,是智,理智無二。為什麼會一如?為什麼會無二?因為你把起心動念放下了,如果有起心動念,體用是二不是一,理智是二也不是一。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所以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說出這個話來。非宗教我們能理解,為什麼非哲學?哲學裡頭有能所,有二,佛法無二,這就是超越哲學的範疇,也就是佛法沒有相對的,哲學、科學都有相對的,佛法沒有。為什麼佛法沒有?佛法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有二、就有三。所以你看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裡面就有三種周遍。

  我們全都通達明瞭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為當中就有四德,我們的心行不離開這四個原則,菩薩行。四個原則裡頭,第一個最重要,「隨緣妙用」,最後一個顯示無盡的慈悲。隨緣妙用是智慧,就是理智不二,末後一句是無盡的慈悲,「代眾生苦」,當中兩句是手段。能所雙泯,哲學裡頭有能有所,大乘裡頭沒有,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生所生,能現所現,能生能現的是自性,所生所現的是萬法,能所雙泯。換句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雙泯的境界,這是圓融,絕待圓融。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不能想,你也不能說,說,錯了,沒有言說,想,也錯了,它沒有思想,所以稱絕待圓融,就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

  「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經云」,這是《金剛經》,《金剛經》上只有這兩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什麼法?一切法,無論是什麼法,平等的。你說我們拈這個紙片,這微不足道,擦了臉就丟掉,這也是一法,它跟無上菩提是不是平等?平等。為什麼?無上菩提自性現的,這一法也是自性現的。自性在哪裡?你拈這個紙片,是的,沒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說心外無法,法法全是心,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這是心是講能現能生的心,法是所生所現的法,心性不能離開,這是我們講了很多次,我舉電視屏幕,因為我們很多同學現在都在電視機面前,或者在網路屏幕面前,我常用這個做比喻。屏幕是體,裡面的現相是作用,是相、是用,體跟相能離開嗎?不能離開,離開體沒有相,離開相沒有體,體相是一不是二。作用呢?作用是幫助我們在一起學習,幫助我們了解諸法實相,幫助我們契入佛境界,這都是作用。所謂「是法平等」的法不是指特定的法,不是的,大家對這個法,不要以為這個法是佛法,佛法以外就不是,錯了,一切法全在裡頭。佛法、世間法,一切法全在裡頭,統統包了,都沒有高下,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悟了之後,你問他,哪一法不是佛法?沒有覺悟的時候,你問他,哪一法是佛法?都不是,悟了之後都是,悟了之後明白了、搞清楚了,承認,不再懷疑。所以佛門才有一句話說「佛法無邊」,真的,它裡面包容萬有,一樣也不漏。

  「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也是法,都是歸納,心法、佛法、眾生法,一而三,三而一。為什麼?心能現能生,心是能現,能現能生,佛、眾生是所現所生,覺悟的就稱為佛,沒有覺悟的就稱為眾生。不管他覺悟不覺悟,他全是心現心生的,他是一,他不是二。能現能生的稱為本體,所生所現的稱為現象,體相是一不是二,叫三無差別。「皆顯平等之義。平等,故無上下。」「著」這個字是顯著的意思、昭著的意思,就是顯露之義。這個平等法完全顯著出來,在哪裡?不就在眼前嗎?哪有差別?差別是什麼?我們沒有悟,我們迷了,無上下以為有上下,還特別在分別裡頭執著,這是佛,那不是佛。這些話對初學人可以說,初學的人不這麼說他不懂,初學的人一下跟他說「著於無上下」,他就迷了,這是怎麼回事?真假是非善惡都不分了,這個人是白痴,這個人頭腦有問題。所以這個是向上一著,佛一般是不講的。經上有這些經文,你就曉得這個經是屬於什麼經?一乘法,還在大乘之上。

  「故《會疏》曰:著,明也。此明字下得好。」明是什麼?「明心見性之明。所明者即無上下之平等理體,即是心也」。離不開心,心現的,識也是心,識變的。心跟識兩個對稱,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心是覺悟的心,在覺悟狀態稱心,在迷惑狀態稱識,心就是識,識就是心,一體。它有兩個不同的作用,它真的是一不是二,所以一轉過來就變成四智菩提,這一覺悟妄心就變成四智菩提。佛教化眾生,教化十法界、教化六道,不用識眾生不懂,眾生不能接受,所以識的作用很大。從識這個裡頭一下明白過來了,叫轉識成智,這才真正顯示出叫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達到明心見性,都能成就圓滿佛道。這個裡頭把明心見性那個祕密揭露出來了。明心見性,明的是什麼?就是明瞭無上下的平等理體。無上下的平等理體明白了,你就曉得,從這個理體所生的現象當然也是無高下的平等的法相,然後再深入的時候,你會看到更不可思議的,無上下的平等的事用,這是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怎麼講?沒有一樁事情不是佛事。為什麼?一切事裡面都能開悟,都能明心見性,各人根性不相同,各人善根福德不相同,所以不定在什麼境界上豁然大悟。這才真正叫圓滿的大教。

  『洞達』,洞這個字,「洞然明白;達,識心達本」。這個意思講得深,這個心是真心,這個本是本性,識心達本就是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洞然明白也就是明心見性。「窮盡心源,故曰洞達。」這個心是真心,真心的本源,惠能大師見到了。真心的本源是什麼?不生不滅,佛法裡面常講的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或者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這個寂滅就是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滅了,無明、見思、塵沙統統滅了,滅是這個意思,生死滅了,沒有生死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用,稱之為大般涅槃。「《會疏》以證入釋洞達,即此義也」,意思是一樣的。『無邊際』,「豎窮上下,橫裹八方,無有邊際」,這是大而無外,「不可窮盡」,這是小而無內;「佛智所照,亦復如是」。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其大沒有外,換句話說,沒有邊際,這叫大而無外,完全是從性體上講。能現的體大而無外,所現的相當然也大而無外,能現的體小而無內,所現的相當然也是小而無內。這都是事實真相,這是諸法實相。你找邊際,根本就沒邊際,你找那個圓心,畫個圓找圓心,根本就沒有圓心。有沒有?真有,你決定找不到,你在圓心點一點,在顯微鏡下那是一塊面積。所以幾何上的點是個抽象概念,有沒有事實?沒有。?法小而無內,它不是抽象概念,它真有。怎麼說真有?佛經上常說,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什麼樣子?跟我們外面世界一樣的,外面世界沒有縮小,這個微點沒放大,居然裡頭就有世界。我們在經教裡念過,誰能進去?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到微塵世界裡面去參學,那個裡頭有十方佛剎,如來在那個地方講經,妙不可言!宏觀宇宙裡頭見到,微觀世界裡也有,而且重重無盡,為什麼?每個微點裡頭都有,不是說這個微點有,那個微點沒有,不是的,每個微點都有。這個境界妙不可言,科學、哲學沒發現。

  我們要問,科學、哲學能不能發現?不能。為什麼不能?科學、哲學沒有放下思想,也就是說沒有轉八識成四智,它只能發現阿賴耶,禪宗講向上一著它做不到。佛法的深,佛法的高,佛法的妙,不可思議,你沒有法子想,你也沒法子說,真是妙極了。無有邊際,不可窮盡,就是中國古大德所講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說這個話可能佛教還沒有傳到中國,先秦諸子百家,古時候大聖大賢不是凡人,他們怎麼會知道?佛經上所說的,現代科學所發現的,擺在面前一對比,我們的老祖宗裡面有沒有佛菩薩?這個事情我問過李老師,李老師回答得很妙,理上講得通,佛菩薩在中國示現聖賢,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事上他沒有說是什麼身分,我們只是猜想,沒有證據。堯舜禹湯是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經上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孔子、孟子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堯舜禹湯往前面數那些聖賢,那真不簡單,他們有真智慧,他們在那個時代教化眾生。上古時代的眾生好教,聽話,老實、聽話、真幹,好教。以後知識愈增長,他就妄想多了,他知見多了,產生成見,佛經裡面的術語,五種見惑發生了,有邊見、有見取見、有戒取見,這些錯誤的知見產生,那教起來就麻煩,沒有從前那麼好教了。這就跟一個人的長成,你從這裡?心觀察,然後你就了解,千萬年來聖賢他用的方法,你就會讚歎:妙極了!

  你看小孩,現在的小孩麻煩,為什麼?生下來就看電視,他頭腦裡就裝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很不好教。古時候的小孩,尤其生長在農村,他什麼都不知道,真單純、真簡單,大人教什麼聽什麼,乖乖的,一點沒有疑惑。隨著年齡成長,到十三、四歲時候懂事了,小時候要沒有教好,那麻煩就大了。小時候教好了,循規蹈矩,一輩子都不會越軌,人都知道修養道德,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都懂得,不會有為非作歹,餓死、凍死也不會去偷盜,從來不會有作奸犯科那種念頭,不可能生起來。所以從一個人從小到大那一生過程當中,我們就能夠聯想到,這個幾千年聖賢他用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階層用什麼東西教化,我們就明白了。你才曉得那是正確的,那就是自然中之自然相,一點都不錯。小孩在沒有接觸到外面這些知識、這些事相層面上,他模仿力量最強,所以父母表現給他看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做給小孩看,他全學會了,這叫真正是紮根教育。最重要的,一千天,出生下來的一千天,就是三年,從出生到三歲,這個時候把他培養好,培養端正,一生都不會歪曲,中國古聖先賢懂得。

  我們對這些事情要真誠恭敬、體會觀察,從這個裡頭推陳出新,現前社會我們怎樣生活,我們怎樣去工作,怎樣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這個智慧你自然就生起來,不用問別人。就像法藏比丘問自在王佛,佛告訴他,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能解決問題。這都是真話不是假話,只要你心地清淨,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清淨平等肯定就生智慧。所以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境界上有順境、有逆境,人事上,我們講人緣,有善緣、有惡緣,無論在什麼樣的境緣當中,你只保持清淨平等,下面就覺,你智慧就生起來。如果你不能保持清淨平等,你的下面是煩惱、是習氣,是煩惱、是習氣就免不了要造業。你造作什麼樣的業,肯定會有什麼樣的果報現前,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那你就會被困在輪迴裡頭,你出不了這個圈子。你要真正懂得,我堅持清淨平等覺,你肯定就超越輪迴。所以什麼重要?清淨心重要。怎麼樣清淨?不受外面染污,你心清淨了。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是染污的根源,名聞利養是染污,好名好利,貪著,因為這個東西染污,裡頭生貪瞋痴慢疑。清淨心裡頭生仁義禮智信,在佛法裡面它生十善業道,染污生十惡業道,生十惡業,心地清淨生十善業,作用不一樣。十善業裡頭生智慧,因為它無貪無瞋無痴,這叫三善根,生智慧,?不生煩惱。「佛智所照,亦復如是。故《會疏》曰:是則佛智所照也。」

  「至於《嘉祥疏》曰:證果,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洞達是智,無邊際是真諦境。」後面念老有解釋,疏的意思,「所證果覺,無諸差異,是無上下」。念老給我們這個提示,我們對《嘉祥疏》的意思就更清楚了。所證的果覺無諸差異,這怎麼回事情?這是什麼人所證的?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超越十法界了。這個境界,實報土現前,十法界沒有了,這個時候真正知道十法界是假的,不見了,就好像作夢醒過來了,夢中的境界沒有了。這叫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證的是什麼?這裡說得好,證的是無有形色上下好醜之異,形是形體,物質現象,上下好醜都是心理的現象,受想行識,形色是物質現象,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上下好醜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你看出什麼?你看出平等了,形色沒有差別,受想行識上也沒有差別。為什麼沒有差別?用我們現在的話說,統統等於零,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歸零。怎麼歸零?因為你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不起心、不動念就歸零。

  歸零是什麼現象?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一念裡頭有這些東西嗎?有兩樣嗎?一念的時間多長,我們同學應該都知道。一秒鐘有多少念頭?一千六百兆,換句話說,所有這些現象存在的時間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還有上下嗎?沒有了,平等了,真平等了。第二個念頭不是前面那個念頭,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幻燈片,一張一張的,第一張幻燈片不是第二張,第三張不是第二張,張張不一樣,所以這個讓我們真了解了。我這是電影的底片,這一捲二十四張,在放映機裡頭一秒鐘,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現在就算是現實,現實這個現象裡面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張,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我們相信佛菩薩不欺騙我們,佛菩薩不妄語,我們相信佛菩薩。不曾在,所以說萬法皆空,不就等於零嗎?等於零還有什麼上下?就這個意思,統統歸零了。念念都歸零,這是什麼人的心?法身菩薩的心。念念歸零是妄心,是妄想,叫無明,突然明了,明白了,不再想它了,起心動念沒有了,這個現象?現象就沒有了,假相就沒有了。這個假相,諸位記住,生滅相。我們看電影的底片張張不一樣,那生滅相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不生滅相,也是好像看這個底片一樣,底片張張一樣,一點改變沒有。那是什麼?那叫一真法界,那叫實報?,實報土張張一樣,沒有變化。實報土怎麼來的?我們現在能體會得,無始無明習氣,起心動念真的沒有了,他習氣沒斷,習氣斷了,習氣斷了的話實報土沒有了,回常寂光了。常寂光我們這個底片比不上,常寂光是什麼?底片沒有了,沒有了,這個屏幕上一片空白,那叫常寂光,永恆不變,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所以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你放任何片子它不拒絕,它統統現相,你不放什麼都沒有。我們要問,什麼叫放?眾生有感就現,眾生沒有感不現。我們試想一想,實報土會不會真的沒有了?是真的,你自己在實報土修行,什麼時候無明習氣斷盡,你就沒有了,你回常寂光。別人還有,我沒有了別人還有,實報土的人很多,從初住到等覺,川流不息,像學校,這一批畢業了,新生又進來了。等覺畢業了,到常寂光去了,他離開了,那初學的,那又有開悟的,又來了,初住又來了,不知道又多少個初住來了。初住是新生,剛進來的,等覺是畢業了,像學校一樣,川流不息,所以學校存在。極樂世界真的叫無量壽,不是假的。所以所證果覺無諸差異,絲毫差異都沒有,全都是性,都是自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見到性了。你才曉得法全是假的,法法平等,法法皆如。如什麼?如其性,古人講的器器皆金,就歸零了,這叫無上下。

  「智契真諦境,故無邊際。」能證的智,這是什麼?心心所四分裡面有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這個智。你怎麼知道有自證分?自證分是體、是心,你怎麼知道有個真心?你怎麼知道有真性?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什麼?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見聞覺知,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所以一切萬物自然它能見能聽,它能夠感受外面境界,不但我們人給它,它感受,物與物互相感受。像現在,我們用農產品來說,農產品果木樹用的這些農藥化肥,它也互相感應,這個不自然,土地被這些東西染污了,土地也不自然了,它們互相都有感應。我們人的心行不善會感染它,這些物質也會感染,這些我們都能夠體會得到。所以那個不是智,那是常識,常識不是智慧,有的時候錯了,我們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那怎麼樣?地球就生病,地球上萬物就不正常,那就帶來災難,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智契真諦境,就沒有邊際。與《會疏》意思相同。

  「至於《淨影疏》又有一說,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就是不要選擇,也就是不要去分別)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這個說得也有道理,這個說法是顯示阿彌陀佛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恩德,這個說法是就事論事,在《華嚴經》稱之為事事無礙,也說得很好。他說只要能夠念道,道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你能夠念佛,行德,把經典裡面所教的你都能做到。我們今天把淨宗經典歸納的五門功課,行門,這是行德。五門功課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是淨宗最高指導原則,修學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根本的根本,這是講人天道,做人一定要做像這樣的,這個做不到的話,換句話說,你來生人身都得不到,這是得人身基本的條件,起碼的條件。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你的孝道、孝敬不圓滿,你有欠缺,這種欠缺往往你自己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你迷,你沒有覺悟,你認真去做,慢慢你就會省悟過來,過去我錯了,它是根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哪裡學起?就從這裡學,沒有這個,其他的統統變成知識,不是智慧。「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養你的慈悲心。由這個再往上提升,十善業才圓滿。你沒有前面兩個基礎,十善業做不到,十善都做不到,其他就別談了,三皈五戒全是假的。你有這個基礎,三皈五戒就能建立,像蓋房子一樣,你地基做好了,你可以起一樓、二樓,可以起了。你沒有地基,只能搭個小草蓬,不能蓋房子。你說這第一條多重要!

  有第一條才有第二條,第二條是小乘,真學佛了,頭一條是人天法。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假的!你就曉得今天佛法再恢復是多麼的艱難。誰能夠恢復?一定出祖師大德,祖師大德一定是真正做出來給我們看,大家覺悟了,也就是說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百分之百的做出來,一切大眾很明顯的看出來,然後三皈你做到了。三皈是什麼?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淨而不染,那叫皈依僧,那叫三寶。三寶是什麼?自性的性德,覺正淨,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性德,這是學佛最高指導原則。一進門先受三皈,教你什麼?念念不能離開這個標準,你修什麼?就修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一樣修好了,三個都得到。所以這是入佛,契入佛道,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三個門。你從覺門進去,禪宗、性宗從覺門,大徹大悟;教下從正門進,正知正見,從這個地方進去;淨土跟密宗從淨門,從清淨心進去,覺正淨三個門。覺了當然有正有淨,正了當然有覺也有淨,清淨心進去之後,他也有覺也有正。所以進去之後就是一體,就是一個,外面有三個,好像一個講堂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進去,進去都一樣,就全部都得到,在外面不一樣,進去都一樣。這是什麼?你修?什麼?就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你只要修一個,不必修三個,三個可能進不去,你一下從三個門進去很困難,從一個門進去很容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有高下,叫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走的是走淨門,修清淨心。修教下的,那就是經典,像華嚴、法華、法相、唯識,這個都是從正知正見,從這個門進。在行門上教你什麼?教你五戒,教你十戒,沙彌就是十戒,教你二十四門威儀,那就是行住坐臥。學佛了,佛是什麼樣子?威儀就是學佛,像佛,表演得很像,是這麼個意思。

  有了這個基礎,再提升,這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都是自己的,菩薩自己進修的,末後一句是教化眾生,「勸進行者」,那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三十歲之前前面完成,三十歲之後就是勸進行者,這一句從三十歲到七十九歲,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最後一句,釋迦佛做出來給我們看了,所以淨業三福多重要!後頭接著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你想成佛必須走這個道路。這個三條,凡夫成佛之道,我們的修學把這個擺在第一。第二呢?我們學的是六和,我們在社會上不能離開人,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要和睦,和為貴,是老祖宗說的,所以我們提倡六和,六和是佛說的。見和同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全通了,那就是諸佛。我們今天沒辦法,放不下。放不下,我們依一部經,我們的看法、想法不要離開經典的指導,依經典做依據,行,初學。淨宗我們依《無量壽經》,我們依黃念祖居士的註解,集解,他這個註解是集大成,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好,依集解做為我們建立共識。行門裡面,戒和同修,就是我們講的這五門功課,三福、六和、三學(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我們的行門,戒和同修我們就守這幾個戒條。這個裡面包括了《弟子規》,因為淨業三福包括三個?礎,中國儒釋道的三個根包括在裡頭。普賢十願,最後普賢十願,淨宗的綱領就具備了。

  真正依教奉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真的是這樣做的話,就是淨宗的一代祖師,就出來了。一經通了,十年通了,一切都通了。如果我們同學多,全都通了,希望把大乘全部興旺起來,你興淨土,他興天台,他去興華嚴。為什麼?他全都通了,這一個山頭就可以把整個佛教大小乘十個宗派都把它興起來。在佛門裡面只有ㄧ個人,龍樹菩薩,叫八宗共祖,大乘八個宗派他都是祖師,八宗祖師都有他,他廣學多聞,換句話說,他傳的八個弟子,成八個宗派的祖師,他變成八宗共祖。所以佛法的興旺不在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要想復興那是奢望,這個念頭是錯誤的。就像培育一個植物一樣,我們只種子下下去,它只能長成芽,芽慢慢培養成樹,再開花結果,總得要三、四代,這都是很快的了。達摩祖師到中國傳承禪宗,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這是前人有例子給我們看。今天佛教衰了,要想再興起來,我們要非常認真,要受苦受難把它繼承下來。能夠找到一個傳人就不錯了,這個燈就沒有滅。再往下去傳,我們相信也應該要有四、五代,佛法才興旺,佛法興旺世界就太平。這個事情我們見不到,下一代也見不到,再下一代不敢講,四代、五代之後就非常可能,就復興起來了。這是我們要認知,要努力去做的。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淨影疏》這個意思確實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