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一十九面第一行,從當中看起,從「第三句」,從這兒看起:

  「第三句,信心堅定,智慧明了,於世無慮,於法無疑,故無有憂慮之思。」這個地方所講的第三句,是「曠無他念,無有憂思」,接著下面有「自然無為,虛空無立」,後面還有一段經文,我們還沒講到。信心堅定要智慧,沒有智慧,信心不要說是堅定,可能信心就沒有了。現代在這個社會,男女老幼,我們細心觀察,有幾個人有信心?不要說別的,對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所以有很多人告訴我,現前的社會最嚴重的危機是信心危機,其他都在其次。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又何況,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完全在信心的基礎上。中國自古以來,懂得教育,重視教育,對於教育下的工夫最多。教什麼?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教化眾生,信心擺在第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多重要!信心如果沒有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皆沒有了。

  信什麼?頭一個是信自己。現在誰相信自己?在佛法裡面,第一個信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才成得了佛。為什麼?你本來是佛。這個人學佛一定成佛。在中國傳統,古聖先賢教人「人性本善」,這句話意思就是說,人人都是聖賢。你承不承認自己可以成聖、可以成賢?這是世出世間教學第一個目標。求學不是為升官發財,與那些事情毫不相關,中國傳統就是要你成聖人、成賢人,佛法教育就是教你成佛、成菩薩。你要不信,就沒法子。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跟我們講信,講了六個信。淨宗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三個條件,第一個是信,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行。信在第一,沒有第一,二、三就沒有了。有二,肯定有一,有三肯定有一、二,他才能成就,他才能證果。你說這個多重要!

  世法這個信就落實在四科,落實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所以中國在古代確實是禮義之邦,和諧社會,叫大同之治。這不是理想,曾經做到。在中國歷史上,堯舜禹湯是大同之治,夏商周是小康時代,標準的小康,夏商周這三代。怎麼成就的?統統是教育成就的。所以,古人總結這種成績,說了兩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特別是佛法,佛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覺悟,破迷開悟,用什麼?用教學。《普門品》上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無論用什麼身來示現,沒有不教學的。示現的身分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方向跟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叫成佛之道。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從布施、持戒到般若,簡單明瞭。現在最大的困難,我們失掉了信心。由於失掉信心,我們的真心不能現前,全是妄心。妄只能學到妄,決定學不到真的,經典擺在我們面前也是妄。佛法說一真一切真,如果是真心,沒有一法不真;如果是妄心,連大乘經典都是虛妄的。這叫什麼?境隨心轉,這個事情就難!

  要真正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大聖大賢的境界,用妄心是決定做不到的。一分真心,印光大師講的誠敬,誠敬是真心,真誠恭敬。真心裡頭有,妄心裡頭沒有。妄心裡頭有傲慢,輕視別人,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重視,輕慢心,這就沒辦法。聖賢的典籍隨意的批判,這就是說他對古聖先賢、對佛菩薩不以為然。甚至於說他們的錯誤很多,他們搞迷信,他們不懂得科學技術,他們留下的東西是一無所取。這樣的態度來看他們的東西,他們的東西在這些人心目當中一文不值。聖賢人的境界,別說聖賢了,中國古聖先賢你都沒有辦法想像,佛經上不可思議你無法去想。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談到信心堅定這句話,我們感慨萬千。

  我們是從小父母教導,這都是在兒童的時代,五、六歲我還能記得,學了一點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我記得第一天上學,父親帶著我去,私塾,設立在祠堂裡面,宛氏宗祠,在鄉下。祠堂蓋得很大,很莊嚴。一年除了有幾次祭祖之外,祠堂是空著的,所以多半利用祠堂辦學。只有一位老師教,學生有二十多個人,不到三十人,程度不整齊。我那個時候最小,六、七歲到十五、六歲,每個學生讀的課文不一樣,老師各別教學。第一天上學,父親帶了禮物,束脩,供養老師的。到了他們的禮堂,實際上就是祠堂裡面的祭殿,祭祀祖宗的大殿。我們看到當中立了一個牌位,很大的一個牌位,上面寫著「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就是孔子的神位。老師坐在旁邊,同學站在兩邊,父親帶我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父親帶著我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我們就是因為這個表演,永遠記在心裡,尊師重道,我父親對老師三跪九叩首。那老師也不過三十來歲,跟我父親年齡差不多,你說能不聽老師話嗎?我們親眼看到,父親對老師那麼樣的恭敬禮拜,同學在兩邊,各個都是這樣的,每一個進來都要拜師,你說重複多少遍。這個印象深刻,讓你永遠記住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有這麼一點點觀念。接觸聖賢文化、佛教經典,才有這麼一點成就。

  你成就大小完全看你誠敬心,印祖講得好。我到三十歲才看到《印光大師文鈔》。第一次讀這個書在印弘茅蓬,剛剛把職務辭掉,跟懺雲法師,居士身分,法師教我讀這部書。第二年到台中,李老師送我一套書,打開來一看,就是《印光大師文鈔》四冊。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出家之後我出來講經,我講過《六祖壇經》,我跟同學們談過。神秀大師跟五祖多年,五祖會下他是首座,是五祖大師的助教。可是五祖傳法傳給惠能,沒傳給他,每個人都以為傳給他。為什麼五祖傳給惠能?我們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說,惠能大師是萬分誠敬,他得的是萬分利益。而神秀大師可以說他是百分誠敬,他得的是百分利益,不一樣。我們跟神秀比,他百分,我們頂多只有十分。現在這些人?連十分都沒有,他就不如我,這叫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你要問,什麼樣的條件我才能夠學到佛法真正的,所謂說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早年見章嘉大師,第一次見面,我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大乘佛法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教我們很快的就契入?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沒講錯。我們學了六十年,經教也讀了不少,大乘經教佛確確實實是這樣告訴我們。放下見思煩惱,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塵沙煩惱,你就是菩薩;放下無明煩惱,你就成佛。你看,不是看破、放下嗎?看破怎麼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世尊三千年前說的,現代的量子力學家把它證明了。德國普朗克博士,這是個量子力學家,他發表論文裡面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從哪兒來的?物質現象是有,為什麼說它沒有?它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從哪裡來的?從意念產生的,這跟佛說的一樣。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話講得太多遍了。境隨心轉,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能轉境界。念頭集中,他就能轉。變魔術,說一個茶杯放在這裡,可以把它移到這邊來。那不是魔術,是意念把它轉過來的。就是他意念能集中,我們不能集中,我們集中,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不但是從桌子這邊轉到那邊,能力可大了,所以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都被現在科學證明了。我們如何建立信心、恢復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信心,人沒救。

  古人這個信心是從小養成的,他信父母,他相信老師,他相信兄弟姐妹、相信朋友、相信鄉親父老,他都相信。他相信這個世間人都是好人,沒有壞人。所以社會和諧,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現在整個社會亂了,為什麼原因亂的?信心失掉了,這是第一個因素,你說這個問題多嚴重。信心沒有了,智慧就沒有了。他有的什麼?他有知識,他沒有智慧。智慧是從真心裡頭生的,知識是從妄心裡頭生的。妄心在佛家講就是阿賴耶,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妄心。阿賴耶裡面的業相,現在科學家叫它做能量,阿賴耶的轉相就是意念,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由能量生信息,由信息再生出物質現象。物質是意念生的,意念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還沒有搞清楚,科學家告訴我們,意念是無中生有。這個話我們能懂。佛法講得很清楚,意念是你的真心裡面生出來的。真心在哪裡?真心肯定有,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妄心是依真心起來的,妄心就是阿賴耶。所以說,能量、信息、物質現象全是從真心生的。真心在哪裡?真心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真心沒有這三種現象,而能生這三種現象。

  科學可以說已經達到明心見性的邊緣,就差那麼一點點他就成佛了,但是他成不了佛,什麼原因?佛說了,你要想見真心,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換句話說,你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真心就現前,你就見到了,科學家就差這麼一點。他現在還用思惟想像在思考,這做不到,這個大乘經裡面講,他的極限就是到阿賴耶,他現在已經到極限了。所以,現在我們要靠大乘佛法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有了信心之後,回頭再去學傳統文化,你才真正體會到聖賢境界。古人所謂孔顏之樂,孔子、顏回之樂趣,那是聖人境界。為什麼我是用大乘佛法來建立信心?因為大乘佛法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在這裡用科學來對照,能生起信心。傳統文化不容易,傳統文化的信心要從小建立,現代的知識分子非常非常困難。

  由此可知,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都是講求的明心見性。《大學》裡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那就是明心見性,「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國古代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達到這個境界,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聖人境界。堯舜禹湯他們管理國家大公無私,天下為公,傳賢不傳子孫。你看,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那個時代是天下為公。禹的兒子啟確實是賢人,得到大家的擁護。禹本來也是想找別人,大家說他兒子太好了,傳給他以後就變成家天下。從大同就變到小康,這中國歷史上有明文記載。是不是不好?好與不好都不能說。必須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所以,制度固然是治國之本,它不是最重要的,人是法之原也,人重要。人要是聖賢,什麼制度他都是聖賢,聖賢之制,人要不善,什麼樣的好制度到他手上都變壞了。所以中國古人對制度是看在第二,怎麼把人教好這個是放在第一。

  人要有智慧,真正智慧開了,於世無慮。有知識還不行,有知識的人憂慮,他有疑,慮就是憂慮。有智慧的人沒有憂慮,有智慧的人沒有懷疑。釋迦牟尼佛沒有憂慮、沒有懷疑,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心?叫真心。真心是什麼?這個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這是真心。我們每個人都有,現在全失掉了。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高下,覺變成迷惑,就錯在這裡。可是真心永遠不會變,變的是?變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只要我們把妄心丟掉,不要它了,真心就現前,不用它,真心就現前。我們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不執著;不分別,不用第六識;不去想它,不用第八識,真心就現前,只要你肯不用它就行了!那你想,我這東西不用,我不是無知,我什麼都不知道了嗎?你錯了。真正不用的時候,你什麼都明白,過去、未來你都明白了。真心像一面鏡子,照見,不是想見,不是分別見,不是執著見,照見!它才能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五蘊皆空。你們大家讀《心經》,觀世音菩薩,觀自在就是觀世音,他告訴我們,他是用深般若波羅蜜,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在世界災難這麼多,沒有了,全完了,全都化解了。是真的,智慧一開,全沒有了。智慧沒有開的人遭難,智慧開的人不受難,他沒有了。所以,苦樂憂喜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我們的,也沒有什麼自然災害,你了解真相就明白了。所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就信心堅定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若約淨宗」,回過頭來就淨土宗的教義,怎樣理解這段經文。「曠無他念者,萬緣放下也」,真放下。你在淨宗要想成就,你不放下怎麼行,要放下。「咸為道慕」這句話是「一念單提」。「無有憂思,當念即是」。這個接得好,完全用淨土宗來解釋。頭一個要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放下。為什麼?它不是真的。如果不放下,你就是繼續在搞六道輪迴。你不想再搞輪迴,你就得放下它。輪迴太苦了,生生世世這苦不堪言,尤其現前的社會。我在這個社會上住了八十五年,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有什麼好處?就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八十歲了,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中國古人把人生配合春夏秋冬來說,很有味道。人從出生到二十歲,這年少,叫一個人一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是人生的冬天。八十以後沒有了,八十以後隨時可以走,春夏秋冬你都過完,該放下了。放下到哪裡去?放下到極樂世界去。咸為道慕,就是一念單提,就是求生淨土,就這一個念頭。除這個念頭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再有別的念頭就錯了。你應該要了生死出三界,八十以上還不了生死出三界?無有憂思,什麼煩惱習氣統統斷掉了,所以當念即是,這句話的意思可深了,我們前面學過。

  「一聲佛號,萬慮齊消,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罄然獨存,何喜何憂,故云無有憂思」。這對了!所以就是一聲佛號,一部《無量壽經》,一聲佛號。真正善根深厚的人,有福德的人,聽到這個經生歡喜心。真聽懂了他什麼都放下,就像《金剛經》上佛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放下,不學了,只學這一部《無量壽經》,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師,我每天禮佛三拜,拜本師,第一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南無本師阿彌陀佛,第三拜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為什麼這麼拜?釋迦是應身佛,彌陀是報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佛有三身,法報應三身,三身是一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應身是他受用,教化眾生的。我們拜佛是這樣的拜法,念念不忘,念念不離。所以當念即是,一聲佛號。如果我們有什麼顧慮,心有不安,心有牽掛,心有煩惱,無論是順境逆境,這個東西一現前,統統歸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統而代之。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那不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跟禪宗講的靈光獨耀,靈光獨耀,智慧現前了。迥脫根塵,根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從六根六塵裡面解脫出來,這叫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罄然獨存,這個獨存是真性,或者說是法身。何喜何憂,不但喜憂不可得,沒有了,染淨也沒有。喜憂是六道裡的事情,染淨是四聖法界裡頭,四聖法界也沒有了,故云無有憂思。這一大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現在繼續看下面經文。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自然』兩個字貫穿全段。「乃因適得其中,而自然如是」,最重要的這一個字就是此地講的中字。如何能夠適得其中?大乘佛法裡頭,這個中字是中道第一義,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用真心、用自性,或者說用性德,一切都是自然的。這個自然,前面念老為我們說得很清楚,就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在這個法裡頭去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錯了。為什麼?一動念你就迷了。你的心本來像水一樣,水很乾淨,沒有染污,水很平,沒有風浪,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所有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智慧。你一動念就起個波浪,波浪就照不清楚了,水動的時候,照的景觀它就模糊,動得愈厲害就更照不見。古人用這個比喻非常之好。所以用心要如同鏡子一樣,用心要如水。

  所以我們供佛,供佛、供菩薩,供具裡頭最重要就是一杯水,不是他喝,它不是喝的。那杯水是表法,叫我們自己看,我們的心跟水一樣不一樣,沒有染污,沒有波浪,表這個意思。供水就是用我們的真心去供養佛,它取這個意思。所以你供茶錯了,茶有顏色,有染污。供具這個杯子,最好用玻璃杯,透明的,你看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心像不像水這樣的平,那就是平等心;沒有染污,就是清淨心;它照,就是覺。所以一切供具當中,這杯水是最重要的,什麼供具沒有,就這一杯水,代表我們這種真心供養。其他都是附帶的,有可以,沒有也可以。我們得懂這個意思,這杯水就起很大的作用。

  明白這個意思,古人有,現在我覺得比古人更有必要。為什麼?古人桌子上擺的是文房四寶,文房四寶裡頭就有清水。它做什麼用?洗筆的,筆寫完字之後,把它洗乾淨。洗乾淨之後,這個水倒掉,又要換一盤清水,桌子上有水。學佛的人這桌子上一杯水,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我讀書是不是真心?我寫字是不是真心?我待人接物是不是真心?這個妙極了。現在要是做官的人,辦公桌上擺一杯水,我處理事情是不是真心,是不是心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等?那不就是佛菩薩在做官嗎?佛菩薩在做事嗎?這妙極了!你不看不曉得,一看就馬上提醒自己,決定不能染污,決定不能夠起波浪,那你就適得其中。用真心是中道,為什麼?不偏不邪,你做的事都是好事,肯定是利益國家、利益人民,決定沒有利益自己的念頭。有利益自己,這水就變染污了。所以自然如是!

  『自然無為』,「不因造作,自然安住於無為法中,此真無為;若因造作,則是有為。」什麼是造作?起心動念是造作,分別是造作,執著是造作,用我們頭腦去思考,應該怎麼做怎麼做,造作,那叫有為法。所有一切是因為我們自己思想、設計、發明、創造,去施工,全是有為法,不是自然的。自然才叫做無為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無為法。他晚上住什麼地方?大樹底下,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他過的是無為法的生活,他把無為法在生活上表現給我們。每天教學,無為法,釋迦牟尼佛沒有寫過講稿,沒有寫過什麼大綱,沒有先想想給你說什麼,沒有。你提出問題,也沒有想想我該怎麼回答你,沒有,都沒有,全是自然的,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這叫真無為法。行嗎?你肯幹你就行,你不幹你就不行。為什麼?在中國,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在中國做的。他不認識字,他一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安住無為,也就是安住清淨平等覺。

  惠能大師一生,教化眾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沒有講稿,也沒有寫大綱。無論是一個人、兩個人,還是眾多的人,他一升座,隨口就說出來。把它記錄下來,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你讓他寫他寫不出來,他不認識字。世尊所有一切經典他也沒有去讀過,別人拿著經典向他請教,「你念給我聽」,念完之後他給你講解,無為!這是什麼?這是智慧。智慧從哪來的?適得其中,智慧就開了。稍稍有一點偏邪,智慧就沒有了。中的意思,不偏不邪,絲毫偏邪都沒有,這個心在正中。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就是中,就是此地中的意思,也就是清淨平等覺。為什麼你真心現不出來?你有妄念,你有念頭。前念滅,後念又生了,這是妄心,全是妄的,你真心從來沒有露出一次。學佛的人、念佛的人、參禪的人、持咒的人、誦經的人有經驗,可能有一剎那的真心,但第二念真心就沒有了,他保不住,他要能保住他功夫就成就,他保不住。有沒有?有,真正用功的時候有。

  有這種現象,這現象是好現象,自己要能夠慢慢把它保持,就是時間給它延長。先是一剎,一閃就過去,希望能把它保持幾秒鐘,保持到十幾秒鐘,保持到一、二分鐘,那就叫什麼?那就叫定。這個定在佛經的名詞叫未到定,要到家的時候,他就長時間保持了。你這個還不到家,只能保持很短的時間就沒有了。但是,它對你信心有很

  大

  的幫助,你有這個經驗,你就相信真有真心,真有這回事情。先是定,定就是制心一處。念佛,我就把心定在佛號上,就會產生這個現象。久久真的定住了,定住之後守住,不要把它失掉,就會豁然大悟,他就開悟了。悟也不要歡喜,保持你平常心。為什麼?本來就是悟,過去迷是自己錯了,自己本有的東西找回來,有什麼值得可喜的,用平常心保持。為什麼?它有小悟、有大悟、有徹悟,你不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要經過很多次的大悟,才能到徹悟。可是有這種境界,雖然不是徹悟,往生淨土是決定有把握。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點都不妨礙。這個在佛法講了生死、出三界,生死了了。

  你要問,我們學習要多長的時間才能夠做得到?這個問題別問任何人,任何人給你講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問誰?問自己,自己什麼時候放下,放下多少,你就問這個,你就明白了。如果像惠能大師那樣一下就放下,他放得真乾淨。在五祖老和尚一句話之下,他就能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同時放下,他成佛了。這種人不多,這在佛法裡面講上上根人。上根人做不到,上上根人。六祖惠能一生,經過他的調教,大徹大悟,達到他相同的程度,有四十三個人,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但是,不是像他那樣一次就放下的,就是上上根人沒有。他所教的學生,有幾個月開悟的,有幾年開悟的,有十幾年開悟的,有二十幾年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境界都完全相同;這就是放的多少不一樣,到最後真的統統放下,境界就平等了。所以,四十三個同學裡根性不相同,但是都是利根,不是利根,一生達不到這個境界。一生達不到這個境界,可就麻煩大了。為什麼?你出不了輪迴,還是在六道。來生,當然他不會失人身,來生接著修。但是來生修,至少要耽誤十幾年,他要投胎,再慢慢長來。來生能不能遇到好老師?這是他的福分,有可能,但是不一定。遇到好老師,第二生可能會成就,也可能遇到不好的老師,幾個輪迴一轉,功夫就退了。這個東西麻煩,進進退退,多少劫都不能成就。

  所以這就是遠遠不如淨土,淨土法門好,只要稍稍有一點點小功夫就能往生,往生之後決定不退轉。在極樂世界,可以說保證你一生大徹大悟,見性成佛。到極樂世界是保證班。每個人在極樂世界學習,成佛早晚不同。有人到那裡去,很快他就成就,有人在那裡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根性不相同。實在講,還就是習氣肯不肯放下,問題關鍵就在此地,徹底放下馬上就成就。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就像惠能大師一樣徹底放下,成佛了。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徹底放下,成就了,衣缽就傳給他了。所以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有為跟無為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搞明白。

  『虛空』,「指心如太空,開廣無際,離垢無染,不受一塵」。這是什麼?這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拿個標準,跟自己好好的核對一下,就知道我們的真心完全迷了。頭一個,我們心量很小,不是像太空。我們心裡能包幾個人?喜歡我的我包容他,討厭我的我排斥他,這是什麼心?凡夫心,六道輪迴心。佛經上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說誰?說我們自己,不是說別人。阿彌陀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釋迦佛亦如是,十方佛皆如是,你我他亦如是,沒有兩樣。心量小是什麼?心量小是煩惱、是習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要這麼執著?明明你這一生可以成佛作祖去了,何必去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本來沒有,是你自作自受,是你自己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尤其是執著,執著一放下,六道就沒有了,這個夢就醒過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境界,就是說從凡聖同居土你一下就升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哪些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他們都在那邊,你升等了,升到那個境界去。如果你還有絲毫執著,你就去不了,你在六道裡頭。誰能幫助你超越六道?是你自己幫助你自己,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不必修行了,用不著放下,他要不幫助我們他慈悲何在?他沒辦法。

  所以佛菩薩能幫助我們,諸位要記住,就是教學。把這個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他是怎麼樣從凡夫修成佛的,把他的方法、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這是他真正幫得到的事情。幫不到他就說幫不到,他不會騙你。佛菩薩加持你、保佑你,用什麼?就是經教保佑你,經教加持你,你要真聽得懂才行,你才能得加持。你聽不懂,你得不到加持。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聽懂?前面我講了,要用真信、真心,至誠懇切的心來求法,你就會聽懂。你讀這些經文,你讀這些註解,你就真正能體會到裡頭意思。你沒有真心,你沒有真信,你聽也聽不懂。聽不懂怎麼辦?多聽,一年沒聽懂,兩年,兩年沒聽懂,三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你一直聽下去,慢慢就懂了。

  我有那麼一點真信,真誠心,但是我不相信淨土,我喜歡經教裡頭的理論。所以學佛,在大乘經上搞了十幾年才相信淨土。要沒有那麼長的時間,淨土難信。所以,以後看到經文,這個法門叫難信易行,我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學佛,信淨土十幾年,怎麼相信了淨土?我跟大家講過,我講《華嚴》、講《楞嚴》、講《法華》,才相信淨土。所以我這淨土法門,是《法華》、《楞嚴》、《華嚴經》把我引到淨土來的。要沒有這些大經大論,當年李老師苦口婆心勸我修淨土,我很感激他,我沒有接受。我感激他的慈悲,真誠接引。那個時候,我以為淨土比不上《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所以時間、精力用在大經上多,這個不屑一顧,小看了它。在這些經典裡面看到文殊、普賢,這是我們最仰慕的菩薩,最佩服的菩薩,他們怎麼成功?原來都是念阿彌陀佛成功的。看到這些經文,寒毛直豎,這怎麼回事情?細心去閱讀,這就服了。到最後看到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他在《要解》裡面說,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念佛成佛的。我們這才死心塌地,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再看這個經,就不一樣了。以前看不出奧妙,現在再看,字字句句無量義,字字句句是精彩絕倫,一切經都比不上。我要沒有通過那樣的基礎,又沒有人給我講得這麼透徹、這麼明白,你叫我信可真難。

  我從小,要叫我信一樁東西,我一定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才會相信。我沒有搞清楚、搞明白,我不會相信。所以小時候,母親也拜佛,但她不是學佛,只是上廟裡面燒香拜拜而已。小時候帶我們去,到廟裡去燒香,一年城隍廟總得去個幾次,閻王殿給我非常好的因果教育。可是長大了,不很大,十幾歲上學了,就不相信了,就認為那是迷信。一直碰到方東美教授我才回頭,二十六歲。回過頭來想想過去,母親帶我去看的,我看到的、聽到的,再回憶一下,感覺得有道理。尤其你說迷信,迷信能傳幾千年,它沒有道理它早就被人拋棄了。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天神鬼神,就會認真留意去研究他,慢慢就了解。用佛法來研究很快,了解什麼?他是眾生,他跟我們一樣,我們存在,他也存在,只是不同空間維次,這是科學所說的,在佛法,不是同在一個法界。所以十法界,十法界不止十,無量無邊。

  法界,認真來說,就是科學所講的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如果我們沒有分別執著,這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沒有,你就統統能看到、能聽到、能接觸到,為什麼?障礙沒有了。於是我們對所謂特異功能的人,有些神通的人,我們就肯定他。他不是在胡造謠言,這是有可能的。對這些人我們得很小心謹慎,是有可能,但是也有冒充,是假的,這個一定要知道。遇到真的沒有問題,遇到假的,你要是聽他的,你就上當,你就受騙。要用什麼心態來對待?要用智慧、要用佛法、要用聖賢教誨來判斷。他提供信息沒有關係,我們應該怎樣接受這些信息?怎樣用這些信息帶給我們好處,正面的,不要受負面的這種傷害,這個就要定、要慧了。

  所以解決問題,我們是依聖賢教誨,依經典的教訓,避免錯誤。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遠不是揚棄,遠是可以接近他,要恭敬他,他也是一類眾生,要尊敬他、禮敬他、供養他,不能接受他的教訓。他裡面有很多勸善規過,可以用,給你講修行的法門,不能用,為什麼?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依照他的方法修,你跟他同類。依鬼的方法修,將來你就變成鬼道;依天道方法修,你將來就到天道;依魔的方法修,你就變成魔道。他是你的老師,你跟他學,不就這個道理嗎?所以我們不跟他學那些,我們跟佛學。他有東西跟佛經所講的,譬如說不殺生、不偷盜,好事情,我們讚歎他,我依佛教,我不是依你的教。這個界限要畫清楚,你就不會上當。聽到信息是增長見聞,一定要把這個見聞變成智慧,而不是知識,這就對了。

  所以心量要拓開,開廣無際,離垢無染。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這個東西都不能要。要時時刻刻警惕,為什麼?我們染污已經成習慣,我們的染污已經非常嚴重,時間非常久遠,現在才覺悟。這個染污要是不除掉,不能往生。染污愈輕,往生愈有把握,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會增高,盡量要把它消除掉。不受一塵,心裡一塵都不要放在裡頭。心裡面放什麼?只放阿彌陀佛,或者是只放這一部《無量壽經》。你能把《無量壽經》念背,二六時中時時刻刻,沒有事的時候就背經,一遍一遍的背。或者是念佛,佛號不要間斷。如果不念經、不念佛,你的雜念就起來了。雜念是繼續搞輪迴,念經、念佛是決定生極樂世界。兩條路擺在你面前,你走哪一條?

  這個我們自己要常常想,走哪一條路?時間不多,人生在世,活一百歲的畢竟是少數,古人講的話,「黃泉路上無老少」。我現在幾十年不看報紙了,沒有學佛之前我每天看報紙,二十六歲以前。我看報紙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首先看天下大事,我不看這個。我看報紙上登的訃聞,哪些人哪些人今天走了,天天看這個。看這個幹什麼?慢慢輪到我了,我有這個警覺心。所以這也許就是過去生中有點善根,生死事大。每天走的那個人不見得都是老人,有四、五十歲的,有二、三十歲的,都有,你去看,這對我們有很大的警策。學佛之後,我就把報紙丟掉,不看了,電影、電視,一切媒體統統放下。看的是佛經之外聖賢書籍,看這個,對這個產生了愛好。不受一塵。

  下面,『無立』,「ㄧ法不立」,好,乾乾淨淨。一法不立是什麼?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述而不作」。孔老夫子一生真的是一法不立,他老人家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統統是古聖先賢的東西。我們也不要標新立異去立一法,我們現成,撿人家現成的,夏蓮居會集的,黃念祖註解的,現成的。我還要立個什麼?不需要。我依照這個方法,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本師,南無本師阿彌陀佛,去跟他老人家學去。我再告訴諸位,他老人家也是一法不立。為什麼?沒得立的,清淨心中一法都沒有,你怎麼會立一法?立一法,會被科學家找到,就是因為他一法不立,科學家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法不立就是真的,真佛,立一法是假佛。佛佛道同!自性是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立一法,這東西全都沒有了,就變質了。不只是六道,十法界的眾生都是立一法立壞了,這一法是什麼?我,有我就壞了,這個法立得不好。沒有我,我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教我們,把四相放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四相要放下,四相那個念頭都不能有,才乾淨。所以後半部講,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都要破掉。我、人、眾生念頭都沒有。世尊給我們表演,教導我們,是隨順我們的意念說的,說四相,說四見。他心裡頭沒有,他是真心,一法不立。

  『淡安』,淡是淡薄,安是寧靜。修道人一定要契入這個境界,淡薄,這才能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只消業,不再造業,你的業才能消得乾淨。你在消業,同時又在造業,你的業永遠消不乾淨。所以「淡安」這兩個字就非常重要,要淡薄,要安靜。「水流平滿之貌」,水流得很平,也滿了,這是淡安的樣子。「《文選宋玉賦》云:潰淡淡而並入」,這個意思是「水波相繼,相似相續,此喻心離斷常。平滿喻平等圓滿」。這些都是自然的,本來都如是。心離斷常就是念頭沒有了,斷常是對立的。真心是常,常住,它永遠不生不滅,所有現象是斷滅的。相是斷滅的,作用是斷滅的,體是常住的。這是事實真相,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變成阿賴耶,就有妄心。不放在心上,你沒有妄心。沒有妄心是誰?法身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妙覺如來,他們沒有妄心,他用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念頭,你怎麼還會有個常念有個斷念?這個念頭沒有了,沒有了才是平等圓滿。平滿是喻平等圓滿,智慧平等圓滿,德能平等圓滿,相好平等圓滿,沒有一樣不平等圓滿。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用他自己的弘願、修持功德,把平等圓滿的相顯示出來,來供養所有往生極樂世界這些眾生。他做大施主,他供養多少人,這個功德多大,諸佛如來都沒有辦法相比。真誠心,完全是真心。為這些眾生講經說法,讓他契入究竟圓滿的佛境界。世出世間講到恩德,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我們發心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第一大事因緣,無比的殊勝功德。這一生有幸遇到,可別錯過了,錯過叫真可惜。

  『無欲』,「欲者,《大乘義章》曰:染愛塵境,名之為欲」。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境界叫做塵境。你對這種境界,眼對色,耳對聲,起心動念就染了,就染污了。因為你不知道六根是假的,六塵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如果在這裡面產生愛,這個愛字意思很廣,順自己意思的你就愛佔有,你就愛控制,不順你的心的,你就愛他趕緊走。所以順逆境界都用這個愛字來代表。就是什麼?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在那裡起心動念,那就錯了,那就叫欲望。所以愛欲常常連在一起用。總是要順自己意思,實際上自己那個意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只是造業而已,很可怕!下面「又曰:於緣欲受,稱欲」。緣,緣是攀緣,攀緣財色名食睡,你想受用它,就是說你想控制它,你想佔有它,這就是欲,欲的意思。

  「又《俱舍論》云:欲,謂希求所作事業」,這也是一種欲望。你有希望,你心有所求,求什麼?你做的事業。六道裡頭誰不做?事業做得愈大愈好。如果事業是為自己,多半是在三途,為什麼?他的念頭完全是貪瞋痴,增長貪瞋痴。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都搞這個。如果你的事業是為別人,為國家、為民族、為一切眾生,好!這種事業將來感得果多半是天道。所以聖賢,將來往生天道,但是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世間確實做大善事的人,念念為國家民族,念念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很多都做了天神。神,有一個意思講法,大公無私是謂神,叫神明,他走到那一道去了,很多。

  「據此,則經中捨諸愛著,與亦無希求、不希求想」,這些統統都是屬於無欲。我們沒有希求,也沒有不希求,希求跟不希求都放下,一切順其自然,好!你命裡有福報,自然的,何必要求,何必要費那麼多心去經營。老老實實經營,命裡有的全都出現,命裡沒有的求不到。命裡沒有的,如果求能夠求到,孔老夫子也求了。為什麼他不求?他知道命裡沒有求不到。命裡沒有官位,求不到,命裡沒有財富,也求不到,那何必!你所求得來的全是命裡有的,中國古人所謂「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說絕了。你真聽懂了,你一生是安然。怎麼過日子?隨順眾生。普賢菩薩講的隨喜功德,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過得真幸福,自在美滿。如果遇到佛法,你這一生所希求的只有一樁事情,解脫,我再不搞六道輪迴,這一生決定要超越,不幹這傻事了。能不能做到?決定可以做到。儒家教人成聖,道家教人成仙,佛法教人成佛,成聖、成賢、成佛不一樣。聖人在六道,他們的果報多半在天上,因為他沒有斷欲,他生欲界天;如果欲望斷掉,他生色界天。所以中國的儒多半在色界天,道多半在無色界天。佛他要脫離六道,所以佛家最小的果報,最起碼的阿羅漢。阿羅漢不在六道裡頭,離開六道,到四聖法界去了。大乘更高,大乘多半,修一般法門他到華藏世界,念佛的生彌陀淨土,極樂世界,他到這裡去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