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九面第二行,從第二行看起:

  「又《大悲經》曰: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故知善根是親因,從因得果,果具種子,復作勝因,如是輾轉,善根無盡,是故菩薩具足如下種種妙德。」《大悲經》上這幾句話意思很深,明瞭之後我們就會歡喜種善根,歡喜行善事。一稱佛名,現在我們終於明白了,這一句佛號是善中之善,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的中心點就是這一句名號,是眾善的樞紐,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是在讀這一部《無量壽經》,差不多讀了一大半,才恍然大悟。那我們種善根怎麼種法?真的,經上講得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世出世間什麼善根都種,如果讓這個善根早一天發芽、茁壯、開花、結果,你必須對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的義趣要能夠略知一二;我們現在知道不多,只略知一二,受用就不可思議。所以你知道的愈多愈好、愈清楚愈好,為什麼?力量愈大。力量從哪裡生的?從心想生的。唯有你真正清楚明瞭,你的憶念,這個憶跟念才能夠相應,憶佛跟念佛才能相應,也就是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法身大士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有這個味道在,這是圓證三不退的境界。我們對它不很了解、不很清楚,念有,是善根,沒錯,功德不顯著;如果能把雜念念掉,決定能往生。往生極樂世界當然沒問題,你智慧?了,你完全明白了,這個時候無盡的感恩之心自然就生出來。

  所以經不可不讀、不可不聽。念佛要求決定超過我們的雜念,二十四小時當中雜念少、佛念多,這就有把握往生。可是我們不念佛的時候雜念就起來,這是絕大多數人現前的現象。用什麼方法把雜念去掉?念佛,一心念佛,雜念就不見了。所以底下講「摧伏一切魔軍」,什麼方法?就是念佛。什麼是魔軍?雜念。這個方法妙,我們得把它抓緊。《大悲經》這個四句,念老下面有簡單的註解,說得好,「故知善根是親因」,一稱佛名這是善根,善根是成佛的親因。「從因得果」,果裡頭又有種子,那個種子又是來世的因,因果輾轉無盡,永遠不間斷,所以菩薩具足種種妙德。

  下面所說的都是菩薩的妙德,只有這種真實的功德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頭一句就說,『摧伏一切魔軍』,摧伏是破除、降伏的意思。魔就是雜念,就是障礙。經論上常講四種魔,四種魔裡面最重要的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是五陰。色是肉體,有肉體你說你照顧它多麻煩,這折磨自己。所以高級的凡夫不要身體,老子就是一個好例子,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要沒有身多好,沒有身多輕鬆。這身沒有了,但是還有受想行識。無色界天沒有身,有受想行識,我們稱它作靈魂,那還是折磨;如果受想行識都沒有了,多好。受想行識可不可能沒有?可能,成佛就沒有了,把受想行識還原,還原是什麼?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迷了之後就變成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就帶給我們折磨。我們看到許多人懺悔,內心裡很痛苦,那他不是從肉體,沒有人打他,沒有人鞭他,內心裡面那麼痛苦,那就是什麼?那是五陰裡受想行識的魔。煩惱是魔,死魔,還有個天魔,天魔是外面來的災難,我們今天講的自然災害,佛家稱之為天魔。這四種魔用什麼方法降除?一句彌陀,真能降伏,這妙極了,無論是精神上、是肉體上的災難,只要一接觸,把它統統放下,一句佛號提起來,它真能解決。為什麼?這一句佛號提起,就自然得到阿彌?佛威神的加持。加持力量有多大?完全看我們自己的真誠心,就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加持,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加持,百分誠敬就得百分加持,完全跟誠敬心成正比例。沒有誠敬心念,得不到加持,但是念總比不念好。那個加持的效果,就是說你妄念不會起來,那是效果。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管念時間多長,一個雜念都沒有,那是佛力加持。

  「《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難作對。魔之軍眾」,這軍眾就是群眾,「稱為魔軍」,這是解釋這個魔。魔有,一點都不假,通常我們講妖魔鬼怪。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周邊,就是我們周邊常常接近的這些人物,你怎麼知道?你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子女跟父母四種緣,你想想看這四種緣什麼性質?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尤其是親情難斷,頭一個魔障是親情,你不能自在,你不能得清淨心,你常常有惦記,常常掛念著,把佛全部忘掉了。應該要掛念佛,要惦記佛,你怎麼惦記你的家人,就完了,惦記家人搞六道輪迴。搞什麼?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就搞這個。你對它非常親熱,對阿彌陀佛很生疏,那是外人,沒放在心上,所以你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天天希望你到極樂世界去,你也有這個意思,可是你搞錯了,你執著這個親情。親情就是第一個大魔,因為它與我們修往生淨土做障礙,它來為難、來作對,它就是不讓你去。總而言之要認識。

  我們喜歡的人是魔,我們討厭的人也是魔。討厭的是什麼?叫你生瞋恨心,瞋恨心就叫你墮地獄,你看他把你往地獄拉。你喜愛的人,生歡喜心,貪戀,他把你往餓鬼道拉。貪瞋痴是餓鬼、畜生、地獄。他不是把你往好的地方拉,他把你往壞的地方拉。所以這樁事情只有真正學佛的人,他才明瞭,他才有很高的警惕。這個念頭起來,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來,立刻就換成阿彌陀佛。古大德這兩句話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是什麼?一句佛號提起來,覺悟;一念貪戀恩怨那就是魔,不管什麼人,總得要知道。所以我常常勸導同學,有一個好辦法,把所有的人都把他轉成阿彌陀佛,親人是阿彌陀佛,冤家也是阿彌陀佛,見到都是阿彌陀佛,不生貪戀,不生瞋恚,這個方法好。這個方法要用熟,要什麼?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功夫就得力。功夫一得力,生死自在。現在這個世間因果報應好快!太明顯,只要我們稍稍冷靜一點觀察,你就都看到了。心浮氣躁的人看不到,心地稍微清淨都看到,果報就在眼前,真的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

  「摧伏一切魔軍」,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總的原則就是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瞋恚。順境起貪戀,餓鬼道,如果是過分就變成地獄道;逆境裡面生瞋恚,這很容易,不知不覺全都墮地獄道去了。所以順境我們感恩,逆境也感恩,為什麼?它來考驗考驗你,看你修行功夫夠不夠,你能不能忍辱。不能忍辱,那就算了,你這一生不能成就,該往哪裡去你就往哪裡去;真有功夫,魔就退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在往昔修菩薩道、修忍辱行,遇到歌利王,這個故事在《大涅槃經》有很詳細的記載,《金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提了這麼一句,詳細在《大涅槃經》。這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奇恥大辱,忍辱仙人的心好,心善行善,無緣無故受這麼大的侮辱,凌遲處死。任何人都無法忍受,沒有想到他完全接受,一絲毫怨恨都沒有,一直到他命終,最後還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他的話兌現了,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就是當年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

  所以我們得到這個啟示,了解這樁事實真相,毀謗我的人感謝他,侮辱我的人感謝他,佔我便宜的人,坑我、拐我、騙我的人,感激他,做還債想。陷害我的人感激他,陷害到極處,你說今天人妨礙你,妨礙你最明顯的是名利。我不要名了,名放下了,他就沒法子妨害,這叫降伏。利,出家人信徒多,人家讚歎多、供養多,他一造謠生事,把這些人都推走了、都離開了,都以為我這個師父不是個真正好師父,他是裝模作樣騙我的。我不要名,我也不要利,我也不要人讚歎,我也不要人供養,魔就沒法子了。只要你有分別執著,魔就得其便;你要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魔對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到最後就殺害,殺害也感恩你,像忍辱仙人一樣,那魔就一點辦法都沒有。軟弱克服剛強,柔和忍辱的大德能成就無量功德,不能忍那就一敗塗地。在現前這個時代,常常想到忍辱仙人為我們所表演的,我們要深心去體會,為什麼?我們在菩提道上會遇到這些事情,也很可能遇到很多次。佛菩薩早就教導我們如何來對應,不妨礙我們修行,不妨礙我們求生淨土,不妨礙我們親近彌陀,所以一生守住一個底線,念佛。不准我念佛,不准我開口,我心裡頭默念,他能管得到我外表,他管不到我內心。災難愈嚴重,成就愈殊勝;災難愈迫切,成就愈迅速。?以種種挫折現前不是壞事,對真正修行人來說,那是很難得的一個機緣。為什麼?他叫你快速成就,這最後一個考試,考題非常嚴峻,不通過你就墮落,通過你就上升。落得快,升得也快。能忍,明理,心地清淨,心地有智慧,肯定超越。

  這個地方說的,「此類鬼神有大神力」,這是真的。真正學佛的人都會肯定鬼神是真正存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常常遇到,決定不是假的。小乘有降魔,大乘沒有。大乘為什麼沒有降魔?大乘人認為佛跟魔是一不是二,我以清淨心對他,他都是佛,以不清淨心來對的時候都是魔,佛也是魔。大乘確實做到境隨心轉。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尤其在這個亂世,只要心清淨、行端正,你就身心健康,你就生智慧,你樣樣都能如法。所以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念阿彌陀佛的心最重要,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這是度自己,度一家,度這一個地區,度這個地球,唯一的妙法,真實不虛。

  『尊重奉事諸佛』,「本經第四十一品,謂往生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奉事諸佛。故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見佛與事佛也。」這裡頭有引用經中的話,佛所說的。那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邊地,往生到邊地的人在蓮花裡面,蓮花不開,他見不到佛。期限有,不是無期限的,最長的五百歲,五百歲是我們人間的五百歲,在極樂世界也不是太長,所以暫時見不到佛。不像入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叫入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佛。邊地往生的,佛來不來接引?我們好好想想看,佛要不來接引,哪個地方是極樂世界,他能找得到嗎?所以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慈悲,肯定接引。接引他之後,他就坐在蓮花裡頭,蓮花就合起來,見不到佛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什麼時候花開,他就見到佛。最長的時間五百歲花開,五百歲之內不見三寶,不見三寶當然他就不能供養奉事諸佛。

  「尊重奉事諸佛」,這是修福報。成佛,諸位要記住,成佛叫二足尊,你看皈依佛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福報、智慧,這兩種都滿足了就是圓滿,佛是福慧兩種圓滿。所以到極樂世界還要修福,極樂世界修福容易,他們每天有能力分身到十方諸佛剎土去供佛,去奉事諸佛,修福,他們的機會太殊勝了。供佛當然會聽佛說法,每天都聽十萬億佛說法,都供養十萬億佛,你說那個福慧還得了嗎?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究竟圓滿的福慧,機緣太殊勝,成就太快,這一具足、一滿足的時候,他就成佛。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成佛那麼快?這個提供給我們資訊,我們能體會到就明白了,它當然快。我們這個世間見不到佛,只有用泥塑、木雕、彩畫,畫佛像、畫菩薩像來供養,沒有看到真佛。極樂世界的人不一樣,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真佛,他有能力去見他、去供養他、去跟他學習。故知,下面這一句話是《彌陀經》上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才能見佛與事佛,這句話完全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今諸菩薩能奉事諸佛,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個個都有能力,都有神通,都能夠分身。他分身不是分幾?個身、幾千個身,他能分無量無邊身,奉事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以正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在這裡看到了。

  『為世明燈』,世是世間,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十法界,特別是講六道眾生,在這個裡頭做世間的明燈,這就是作之師,教化眾生,讓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為世明燈的意思。下面有解釋,「明燈喻菩薩智慧,照破眾生迷暗,令眾生開解正道」,這是教學。所以佛事,佛的事業,菩薩事,菩薩的事業,全是教學。這個教學裡頭最重要的,也是佛最重視的,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其中裡頭有一句話,我相信讀過《金剛經》,只要讀一遍,他的印象最深就這兩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兩句話,佛在《金剛經》講了十多遍,重複十幾次,你念的時候印象會非常深刻。受是什麼?佛教導我們,我們接受,持是保持,接受不會失去。這個經我讀,對著本子讀,不對本子叫背、叫背誦。受持讀誦是自利,後面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把佛教我的,我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這是演;做出來給大家看,大家一定有問題向你請教,你才給他說。所以演說是兩樁事情,演是身行,說是言教,身行言教,這是為人演說,而利他,那就是明燈,幫助一切眾生開解正道,他明白了、覺悟了,他也真肯幹了。

  「《淨影疏》云: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這就是《淨影疏》,是隋朝慧遠法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這個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這個本子在中國流通很普遍,我們早年學《無量壽經》就是用這個註解。怎麼稱《淨影疏》?法師一生住淨影寺,後人對他的尊稱,不稱他的名,不稱他的字,而稱他地名,這個地方有位聖人,這是最恭敬的。像智者大師人家尊稱天台大師,窺基大師不稱他的名,稱慈恩大師,慈恩寺,稱這個寺廟,這大師。世間人一樣,你看滿清末年李鴻章,人家稱他什麼?李合肥,稱他地名,這是最尊敬的稱呼,合肥出了這個大人物。佛門也有這種稱呼,尊敬,所以稱為《淨影疏》。

  「自具智慧,能生物解」。你看它不是能生眾解,眾是眾生,能生人解,它不是,它用個物。物是什麼?物是十法界全包了。如果這是人,那十法界只有人道;天,只有天道;它要是用眾,眾是眾生,這個範圍大;用物,物包括十法界。所以物的範圍跟眾的範圍差不多,都是廣義的,再往外推的時候,可以包括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可以包括在裡面。它們都能夠理解,能生,這些天地萬物,對於佛菩薩的智慧,佛菩薩的教學,都能夠理解,這叫燈明。燈明就是明燈的意思。

  「此處物字即指眾生也。自具智慧,故如燈。燈光照射,能顯眾色,喻令眾生開發信解,故云為世明燈。」這個意思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自己修行,智慧開了,那就是光照十方。光照十方裡頭最重要的是要眾生能解,能知能解。怎麼個照法?真實智慧,真實功德,完全落實在戒律,就是落實在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叫做戒律,或者講律儀,律儀講的意思更好。儀是什麼?儀是你的表現,行、住、坐、臥的表現,生活起居的表現,待人接物的表現。儀是表現在外頭讓大家看到,大家看到覺得好,這個好。在中國就講的是禮,所謂禮儀,佛法講律儀,律跟禮是一個意思。儀是儀表,一定要表現在外頭,否則人家怎麼看得出來?人家能看出來,他就能學。他看了歡喜,他看了羨慕,他看了覺得這個好,就跟你學。所以什麼都得要做出來給人看。釋迦牟尼佛做出來了,生活當中做出來了,清淨不染,生活非常簡單,衣食住行健康的,沒有染污;在工作裡面表現,工作是教學。教學當然身行言教,佛所制訂的戒律每一條都做到,沒有一條他沒做到的。《弟子規》裡頭一共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條條做到,不是刻意去做,他已經變成自然的,決定沒有刻意在做,這是什麼?他熟透了。心是真心,真心所顯示的就是律儀。所以律儀是經論具體表現?外面的樣子。從表現的時候,能體會經論裡面的智慧功德,為什麼?表裡一如。真有智慧的人,從表看到裡,從裡看到表。

  《會疏》裡面說,「照世間迷暗,故云為世燈明。蓋謂菩薩能照破世間痴迷與昏暗,故如明燈也。」我們想想,我們學佛,做佛的弟子,有沒有能力照破世間痴迷與昏暗?我們也有一點小智慧,看到現在社會一切眾生的痴迷與昏暗,我們看到了。我們看到怎樣?這看到是光,智慧的光,我們的光不足,只能讓自己看到,還不能讓他們看到。菩薩的光很厲害,自己看到,也讓他們自己都看到。他們怎麼看到的?他們看到菩薩的真實表現,覺悟了,是這麼回事情。我們今天是看到了,但是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那個不痴、不迷的樣子沒做出來,也就是我們真正要做到內心裡頭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內心裡頭要做到,光一放出來,那肯定就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肯定做到,這個表現在外面,人家看到了。再就是,在情緒上來說,不怨、不恨、不惱、不怒、不煩,無論在什麼地方,清涼自在、滿面春風,夫子的溫良恭儉讓,你把這個東西表現出來,這叫光照。人家覺察出來,看到你身心健康,你法喜充滿,他就受感動,這就光照到他。我們今天自己照到了,照不到別人,這個光太小,也就是沒有把它做到;做到了,肯定就照別人,就影響家庭、影響社會。影響人,人變好了,周邊的人都變得像我一樣,這個團體愈來愈?,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影響到整個地球。

  現在我們明瞭,我們居住環境的一小點,這個小點很重要。我們讀古書看到舜王,舜王居住在那個村莊三年,那村莊的人個個都懂規矩,全被教化了。舜王沒有意思去教化,自自然然感化,你是這一盞燈,你照了三年,別人的黑暗全沒有了,他那個迷暗都沒有了,這叫真修。世間人尚且如此,何況佛菩薩?學佛這樣學就對了。如果還跟世俗一樣的迷暗,那就是佛門的罪人。為什麼?世間人一看,佛是這個樣子的,這佛要它幹什麼?現代社會多數大眾已經對佛法質疑了,如果沒有人來挽救,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掉,因為消失的已經太多了。印度周邊佛法全沒有了,當年世尊弟子四面八方去弘揚,在最初的二、三百年,現在全沒有了。西域、伊朗、阿富汗這一代都是古時候佛教國家,距離印度近,印度一些高僧大德都在那邊弘法,所以從西域傳到中國。

  中國當年漢明帝派遣特使到西域去尋求佛法,只到現在的新疆,遇到摩騰、竺法蘭,禮請他們到中國,這兩個是印度高僧。印尼我們去過,日惹我去過三次,每一次都到它那邊有個古塔,是公元七世紀的遺蹟,證明公元七世紀之前那邊的佛法很發達,現在沒有了。唯獨傳到中國這一支,大乘。傳小乘這一支傳到南洋,泰國、緬甸、柬埔寨這些地方現在還有。可是今天科學昌明,大家都學會了懷疑,今天對佛教、對宗教提出質疑。宗教對社會、對人類有沒有貢獻?有沒有好處?好處在哪裡?如果我們要明白、要覺悟,經典裡教導我們,我們都做到,佛法對社會就真實的貢獻了。我們的確要學菩薩,菩薩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大乘,學淨宗。

  我們早年接受黃念老的教誨,他告訴我,夏蓮老希望把淨宗學會發展起來。在國內沒做,只提出這個名稱,沒做,所以他希望我在國外先做。我們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溫哥華成立的,加拿大淨宗學會,聽說現在還在;第二個學會是在美國成立的,楊一華居士負責,現在還挺興旺的,在舊金山桑尼維爾;第三個學會是在洛杉磯,陳景昌居士在推動的,現在還在,也很興旺。在美國,在加拿大,我當年在那個時候有三十多個會,現在可能有很多都不存在了。這個會這麼提出來,響應的很多,許多國家包括歐洲、南洋,馬來西亞有一百多個淨宗學會,已經註冊的有五十多,還有五十多沒註冊,但是都有活動,一百多個淨宗學會。澳洲大概有十幾個,現在在日本,日本好像現在有二、三個,專修淨土,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學會修學的第一經,基本的,理論方法的依據。

  淨宗學會成立之初,我們提出行門的五科,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做到,都能落實。第一個是淨業三福,這是最高指導原則。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淨業三福第一條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一句,「修十善業」,所以這第一句裡頭是包括儒釋道的三個根。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法,不僅是淨宗,所有大乘最高的指導原則,不能不遵守。佛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三條叫淨業正因,他上面還說,說得詳細,他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菩薩修行成佛一定要依這個三條,這三條是成佛的淨業正因,你說多重要。

  我們取它為最高的指導原則。然後從哪裡落實?三個根落實之後,就要落實六和敬。所以淨業三福,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很簡單,大家都好記,一定要做到,不做到不行。做到,那你就是世間燈,你就放光。做到少分,不夠,這個光自照,世間的迷暗你知道,你看得很清楚,你沒有辦法幫助他破迷除暗,你做不到。你能夠把這五個科目做到,你就有能力幫助別人破迷除暗,這叫真學佛。我們起心動念要跟六和相應,這不和怎麼行?他不跟我和可以,我要跟他和,你才能感動他。你把他感動了,你就度了一個人。他不跟我和,我遠離他,我不跟他往來,這叫拋棄了一個人。他不願意跟我和,沒有辦法,我還要在那裡供牌位,天天給他迴向。他這一生當中不知道,他死了以後他知道,死了以後能力大,曉得我一生都在恭敬他,那來生肯定就和合了。

  菩薩稱仁者,稱仁者是我們中國佛門對菩薩的通稱,那是尊敬的稱呼。仁者下頭有無敵,敵就是冤對、對敵,無敵,沒有,沒有敵對的。換句話說,菩薩絕對沒有跟人對立的,有對立的心,對立的念頭,他不是菩薩,菩薩絕對沒有。他跟我對立,他是凡夫,他不知道。我現在不跟人對立,是我學佛明白了,我怎麼能跟人家對立?所有一切對立都產生於誤會。怎麼誤會?平常不往來,不往來就容易產生誤會。常常往來,常常交往,彼此都了解,好朋友了,怎麼會對立?不往來,愈猜愈訛,愈猜就愈錯,就造成很深的誤會。很深的誤會在那一邊,不在我這邊,我這邊完全沒有。所以我這邊恭敬他,我這邊是天天把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暗中保佑他。有效!他大的災難變成小的災難,小災難就化沒有了,真有效。他什麼時候會感恩?他覺悟了就感恩。迷的時候不知道,不知道,不能不照顧,要照顧到底。不照顧,他有災難,我們能忍心讓他受災難嗎?不可以。所以他不往來。

  我們每天早晚兩堂課都迴向,從來沒有一天中斷,我們照顧到了。到我們的講堂來參觀的人,到攝影棚來看的人,都看到了。現代的人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師,我們把父母、老師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掛在講堂,掛在佛堂。這是什麼?放光,放什麼光?孝親、尊師,希望把這些迷暗的人,讓他覺悟起來。佛法是活的,弘法要契機契理,要知道眾生病在什麼地方,應病與藥,藥到病除,這個佛法對社會、對眾生真有好處,真有利益。所以這些我們讀這個經一定要明瞭,要明瞭,我們要真做。今天這個世界這樣的亂,不要怪他,怪我沒有做好,人人都能夠反求諸己,這世界有救,眾生有救,災難也有救,不在別人,全在自己。這個事情推給別人,那就沒救了,自己直下承當就有救。

  再看下面,『福田』,「田者田地」,這是比喻,「以生長為義」,田地裡頭會生長五穀雜糧來養人,所以取這個意思。「於具德者造福,則得福報。種福得福果,是名種福田。應供之人,名為福田。」我們先把這個意思簡單的介紹出來。佛家叫福田,福田是什麼意思?就是種福的地方。什麼人是福?應供的這些人。應供可不得了,佛有十號,裡頭有應供,換句話說,真正應供之人是佛。應供是他的大德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為什麼?供養的人有福了,大福田!你供養的人有福了,所以說具德者造福。具德至少是阿羅漢,為什麼?心清淨,菩薩心平等,佛心大徹大悟,這些人是具德者。他們造福,因為他們得到福了。世尊再告訴我們,種福你得福果,這叫種福田。我們要懂得種福田,應供之人那就是福田,應該供養的,佛應該供養,父母應該供養,老師應該供養,眾生應該供養,叫福田。父母是恩田,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這個後面應該都有,翻過來就是的。

  「《探玄記》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我的福,它能夠生長我的福報,這就是我的福田。「又《優婆塞戒經》明三福田」,我剛才說的。第一個,「報恩福田,父母師長也。」父母是生我之恩,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父母跟老師對我是有恩,這是恩田。所以父母是應供,老師也是應供,應該接受我供養,我們應該供養他。第二,「功德福田」,這是三寶,佛法僧。現在有人說,這個僧已經他不持戒了,甚至於行為還不如在家人,現個出家相,要不要供養?要。為什麼?他既然是這個形象,我們是恭敬三寶,他現的相是三寶之一,他自己破戒不如法,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不能因為幾個人敗壞佛門,把整個佛門都把它放下,這是錯了。一百個出家人裡頭,九十九個不如法,還有一個真如法的,都不得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禮敬諸佛」,那是沒有分別的,他的功德大!他不是看作僧,他看到那個出家人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那還得了嗎?他心目當中是供佛。他不管他是真僧、假僧,我心目當中是供僧,你就得福。不可以起分別,不可以起執著;起分別執著,你自己把你自己的福田破壞了,別人破壞不了,這個道理要懂。

  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教導我們,「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雖然是個破戒比丘,一切都不如法,他的本質是佛,他的本性是善,所以你從本性上去看,他是佛,他是善,我們就應該供養他。所以十大願王裡頭「廣修供養」沒有分別心,一律平等供養,都是把眾生看作佛,所以他能成佛。佛眼看眾生全是佛,凡夫看諸佛如來都是凡夫,這是什麼?境隨心轉。所以問題,我們是什麼心,外面就是什麼境。我們是個佛心,所有境界都是佛,我們是菩薩心,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看到是個破戒比丘,那是你的看法,真破戒假破戒與我們不相干,要看我們自己用什麼心,這個才重要。希望我們從今以後不再用輪迴心,用輪迴心,你看的、你想的、你說的、你造的全叫輪迴業,往後繼續不斷再搞輪迴,就幹這個事情。

  我們把輪迴心捨掉,淨宗是大乘,大乘是菩薩,我們至少要用菩薩心。用什麼菩薩心?用普賢菩薩心。為什麼?這一部經,第二品就講到「德遵普賢」。所以淨宗是普賢行,淨宗都是普賢菩薩。由此可知,淨宗的修學是以普賢十願為主,我們用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那是輔助,十大願王是主科,這是我們輔助的課程、選修的課程,十大願王是主修的課程。我們有前面這四種,把我們十大願王修圓滿,這叫真修。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是這樣修法,不是彌陀弟子。彌陀弟子在遍法界虛空界,普遍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尊重,受到一切菩薩的歡喜讚歎,我們憑什麼?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就憑這五科就對了。五科有賓主,普賢菩薩是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不是普賢菩薩。所以大乘經裡面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執著,其他的菩薩還有分別執著,至少還有分別執著的習氣,普賢菩薩沒有了。這是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訂的行門的五門功課,勉勵我們同學個個自動自發要把它做到。所以這個福田,講到報恩福田,講到功德福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何況佛又是我們的老師,是老師,佛也是我們的恩田。

  第三,「貧窮福田,貧窮困苦之人」,我們要供養他,我們要布施他。你看菩薩布施,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供養,就不叫布施,功德不一樣。普賢菩薩對眾生是多麼尊重,都把眾生當作佛看待,所以極樂世界成佛快,道理在此地。沒成佛之前,已經把所有眾生都看成佛了,平等的供養。「供養此上三者,均能生福,故皆名福田。」那你要問,供養哪個福大?哪個福比較小?不在對方,在自己的用心,你的心愈真誠,你得的福就愈大。心裡面如果帶著懷疑、帶著傲慢、帶著勉強,你的福就小,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用清淨平等覺的心布施貧窮人,那個福報跟供養佛一樣。為什麼?佛清淨平等覺,你用清淨平等覺的心去修供養,還得了!你得到的福報是圓滿的。由此可知,人人都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修究竟圓滿的福報,只是你不認識,機會在你面前,你不知道。你還是一個憐憫心,可憐,給他一點吧!有福,福小。吉凶禍福完全在自己存心,心地真善、真淨、真慈悲,禍害全消掉,福德完全現前。

  「今經云最勝福田,表諸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最勝福田是誰?從這一句的意思裡面去看,最勝福田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他就是最勝福田。為什麼?他現在雖然還沒去,他肯定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在種種福田當中最為殊勝。這樁事情要不是經文擺在我們面前,幾個人知道?幾個人相信?你要想一想,有沒有道理?八萬四千法門,在現前這個時代,只有念佛往生能得度,其他的種一點善根而已,這一生依舊要搞六道輪迴,出不去!為什麼?煩惱斷不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帶業往生的,沒有。不帶業,一定要斷,斷太難了。只有這個法門准許帶業往生,所以只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道,這就是菩薩於種種福田中最為殊勝。你往生極樂世界你是菩薩,現在你還沒有去,你是準菩薩。準菩薩,你在種種福田當中還是最為殊勝,這沒人知道。我們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一個信念決定不動搖,決定不會改變,那你就真的是準菩薩,這是福田當中的大福田,這不是小福田。

  「《淨影疏》云:能生物善,名勝福田。」物是一切眾生,能幫助一切眾生生善,這就是殊勝福田。「以能令眾生出生善根,故名為勝福田,因從善根復可生長無量諸福之果與善因也。」這些話都是真話,只有我們自己,像剛才所說的,我們就五門功課,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非常簡單。二十多年前我們在美國提出,洛杉磯印海法師看到了非常讚歎,他說你這個東西很好記,就是五條,簡單明瞭。太多太雜了記不住,變成形式會落空。不能雜,不能亂,要求實效。但是實效一定要從儒釋道三個根做起,後面才一帆風順。如果前面這三個根要是做不到,你要把它看輕了,這五個變成口號,為什麼?你決定做不到。根要紮穩!《弟子規》認為是教小孩的,人都輕視它。學者、專家、博士、教授,幾個人看得起《弟子規》?幾個人重視《弟子規》?就讚歎《弟子規》?沒有。所以他不是菩薩,他救不了眾生,他救不了社會。如果真正明白了,從《弟子規》上得到好處,這個人能救社會、能救國家、能救世界,他就是大福田,世間福田。

  我們看到,中國大陸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論壇,你聽聽他們的報告,甚至於很多人學習《弟子規》他們的心得分享,真正改過自新,那是福田,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認知太重要,你不認識它,你怎麼能成就它?回頭來看,現在對佛法認知的人少,中國古代一百五十年以前,最盛的時代應該是在嘉慶以前,中國社會對於儒釋道的尊重到了極處,所以社會安定,國泰民安,人民幸福,禮義之邦,傳統文化的盛世,這歷史上有記載。現代衰了,衰到低谷,為什麼?沒有人相信它,對它都打成很多問號了,這現象非常可怕。產生的果報是什麼?災難,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生在這個時期,算是非常非常幸運,遇到真善知識。通過多年學習逐漸逐漸明白了,不容易!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懂得了、相信了,肯定它了,現在缺乏的就是認真落實。我們如果認真落實,就變成此地所說的最勝福田。我們要不要?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圓滿就成佛。菩薩具足最勝福田,但是還沒有圓滿。成佛就圓滿,圓滿就成佛。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們,他說「至於『為世明燈,最勝福田』兩句,應與下文『殊勝吉祥,堪受供養』作一氣讀」。好,這個四句做一口氣讀下來,「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特別提醒我們,好!「其義自見」,不需要解釋,意思你就明白了。『殊勝吉祥』,就是文殊菩薩的聖號。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這裡面的意思就是殊勝吉祥,所以文殊也稱為妙吉祥。底下講,「文殊即文殊師利。文殊可譯為勝、妙、第一。師利可譯為德、吉祥。」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他是七佛之師,曾經七尊佛都是他的學生。他有沒有成佛?他成佛了,他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以菩薩身分出現,這都古佛再來的。

  「《大日經》稱文殊為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師,故殊勝吉祥。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完全翻成中國意思,普是普遍,心量多大!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皆是聖賢,這叫普賢。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後得智,文殊主智,普賢主行,也就是文殊的智要普賢的行完全把它表現出來、落實,叫普賢。普賢菩薩放光!那文殊的智是什麼,不就是普賢十願嗎?「禮敬諸佛」,文殊智的光芒,「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是七願,後面三個是迴向。十願,前面七條是願,都是文殊菩薩的後得智,文殊菩薩是根本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三個迴向,是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這是菩薩所修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求無上菩提,目的就是求利益眾生,所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末後「普皆迴向」,那是迴向實際,就是回歸自性。我們才真正能做到,所謂歡喜去做。十願用什麼方法落實?就是前面講的六和、三學、六度,用這個方法來落實。用心,三福是存心。在事相上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要守住六和敬。

  六和敬我說得很多,不要求別人跟我和,要求我跟他和,這就對了。要求別人跟我和,你這一輩子做不到;要求我跟他和,隨時可以做到。這到底什麼原因?我們不就吃虧了嗎?不是上當了嗎?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吃虧是福」。什麼人怕吃虧?俗人怕吃虧。什麼人不怕吃虧?覺悟的人不怕吃虧。提出吃虧是福,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不與人爭是善、是德,處處能讓。別人喜歡說話,我聽,恭恭敬敬的聽,你說累了不就不說了嗎?我是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抗戰勝利我在南京第一中學讀初中三年級,年紀小,好高騖遠,傲慢習氣很重,喜歡挖苦人,缺德。我班上有個同學,真的是忍辱功夫很好,我偏偏就瞧不起他,當面也挖苦他,背後也批評他。可是這個同學他見我面,那是很乖,什麼話都聽,不管怎麼批評他,從來不回話。他在背後呢?我聽別人告訴我,他都讚歎我,沒有說我一句不好的。一年,我跟他道歉了,我就向他學習,我這一點忍辱功夫跟他學的。這個同學姓白,白振寰,現在不曉得在不在了?沒有聯繫,這麼多年。我很感恩他,他是用身來教我,感化我,我在他那個地方學會忍辱,他把我小時候這些毛病習氣改過來了,被他的真誠感動。人確實都是好人,我們看的常常看錯,有這麼多好人提醒我們,讓我們覺悟醒過來?怎能不感恩?所以布施是福田,供養是福田,忍辱也是福田,細心想想諸佛菩薩所教,哪一樣不是福田?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認真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