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五面第二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故曰:戒若琉璃」。內外明潔。昨天我們學到此地。學佛,不但是學佛,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都重視戒律,戒律就是規矩,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戒律學起。戒律不是形式,而講求實質。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個時候我是在家身分,初學佛,剛剛接觸一、二個月,老師善巧方便。以後,大概總有三、四十年,我在新加坡遇到納丹總統,新加坡的總統,現在他還是總統,有一天在一起吃飯,我們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是印度人,也是印度教,他說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聽的時候都愣住,第一次我聽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從來沒有人講過,納丹講的話跟章嘉大師完全相同,我就知道這個人是內行人,不是外行人。

  今天戒律變成形式,有名無實,在家學佛五戒十善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什麼原因?為什麼從前的人能做到?我們往前推,一百五十年前的人能做到,那不是假的,這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我們細心去思惟觀察,把它的原因找回來。守規矩是要從小教,從小就不守規矩,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律都沒有辦法約束他,這是一定的道理。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叫「教兒嬰孩」,你教你家的子女什麼時候教?嬰孩,嬰孩是剛剛出生,長大了不好教了。你小孩時候,三歲教他,遲了,來不及了,真的是嬰孩。「教婦初來」,娶妻子你教她,她剛進門的時候就要給她訂一些規矩讓她遵守。所以中國自古重視禮教,是從懷孕時候就開始,胎教。胎教如果注意,這十個月期間小心謹慎,這小孩生出來很好教,會非常聽話,因為他在母親胎胞裡面他就能夠感受母親的思想、言行,跟她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真正紮根。這個疏忽有一百五十年了。

  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說的話慈悲到極處,現在人什麼都不懂,別怪他,為什麼?先人無知。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許知道一點,不相襲了。你要向上推多少代?要推到七、八代才知道。疏忽這麼久了,我們怎麼辦?我們明瞭之後,只有自己下定決心去補習,把這個課補回來。要從哪裡補起?要從基本課程補起,這個基本課程就是《弟子規》、《感應篇》,要認真學習。《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做到,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做到,非常認真的做,我們的根就紮下去了。行不行?行,真正用心的話,二、三個月就做到了。

  我們過去在湯池試驗,招收三十幾位老師,第一天跟我見面的時候,我就鼓勵他們,我們這一次做試驗意義很深,我們的使命很重,試驗成功了,無量功德,試驗要是失敗了,那得翻過來,是無量的悲慘。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人相信了,試驗不成功,可能中國傳統文化就被人拋棄了,這麼樣嚴重的關鍵。所以我對老師殷切的期望,我們要認真,我們捨命也要把它做成功。我給老師是四個月的時間,沒想到這一批老師兩個月就做到了,我們真感動!做到了怎麼辦?下鄉入戶把它演出來,表演做出來。走到農民家裡面,看到老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我是他的兒女,我應該怎樣孝敬他,把弟子規認真落實。這一做到,真正去做,效果出來了,這個小區的人就受了感動。看到老師對他們行孝道,老人感覺到很慚愧,沒有把兒女教好。他家裡面的兒女看到之後也感動,我們對父母沒有能盡孝道,用真誠去感動,這叫教學。中國古人提倡的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先,言教在後,你真做到了,你說出來人家相信,你沒有做到你說出來,假的,沒有人相信你。所以這樣下鄉表演了三個星期,我說可以了,開班教學。一宣傳,開班教學,人都來了,自動的都來了。為什麼?他看到了。街道一般人亂丟垃圾,我們怎樣去教?不勸、不說,老師穿著制服每天早晨出去撿垃圾。撿了兩個星期,人都不好意思再丟垃圾,所以街道就整齊清潔。不做不行,認真去服務。小街上遇到一個婦女,告訴我們的老師,她們家的廁所很骯髒,能不能幫助她洗一洗。我們有兩位老師去,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旁邊鄰居對她講,妳太過分了!我們老師真幹、真聽話,服務到家,所以中心老師的話地方人民相信,這個教學就收到效果了。這是什麼?持戒,《弟子規》是根本戒。

  在佛法裡面,世尊在《佛藏經》裡說過,《佛藏經》是一部經的名字,不是《大藏經》,是一部小經,佛在這個經上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釋迦牟尼佛重視修學的次第,一定先小後大。小乘是什麼?小乘教你怎麼做人,怎樣做個好人,怎樣做個善人。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那是有標準的,持戒、守規矩,這才叫善人。所以佛教在中國小乘經典翻譯得非常完備,跟現在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比,我沒做過這個工作,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概巴利文經典比我們只多五十部的樣子,全部差不多三千多部,巴利文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就曉得這個翻譯是多麼完整。在隋唐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是學佛的人必須要學習的,在這紮根,這佛教小學。可是到唐朝中葉之後,我們這些祖師大德就不學小乘了。所以到宋朝的時候這兩個宗派就沒有了,現在不是研究佛教歷史的都不知道有這兩個宗派,這兩個宗派大概失傳一千年了。那怎麼辦?小乘不要了,去學大乘,這行嗎?這是釋迦牟尼佛所不許可的。我們的祖師大德就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成績不錯!差不多一千三百多年來,無論是哪一宗,人才輩出,說明成績可觀,祖師們沒有做錯。

  今天麻煩大了,小乘不學,儒跟道也不學,這個問題嚴重了,大乘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在此地。縱然去研究大乘,沒有儒跟道的基礎、沒有佛的小乘的基礎,變成什麼?變成學術,他一生所研究的,他能講、他能寫,做不到,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斷,還是凡夫。那他呢?我們今天講,佛學,他是搞佛學的,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那麼成績是知識,不是戒定慧。學佛一定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要了,那就變成三有漏學,不是無漏學了,有漏學是世間法,所謂有漏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沒有斷掉。這是最近這一百五十年普遍的現象,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這個現象如果再要這麼下去,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消失了,經典還留著在,統統變成學術、變成佛學的知識,裡頭戒定慧這三無漏學的功德利益我們完全得不到。

  這些話早年我這三個老師都告訴我,都勸我要重視,因為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是跟方老師學哲學,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對於經論喜歡,對於戒律就疏忽了,不理它了。這裡頭有個很大的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釋迦牟尼佛訂的這個戒律是三千年前,而且是印度,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規範,我們學這個幹什麼?所以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生活規範是中國古聖先賢訂的。所以還好就是我對於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反對,我還是努力在學習,可是對佛法戒律,那是印度人的東西,尤其是三千年前印度人的東西,我們沒有學這個的必要。章嘉大師看得很清楚,知道我這個觀念不容易糾正過來,所以他有他的善巧方便。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我跟他三年,至少有一百個星期。每一次我離開的時候,老人一定送我到門口,一定對我輕輕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他沒有囉唆,他不勸你,只提一下,戒律很重要。我也是聽得耳熟了,也不以為意,我總認為是老和尚他執著這個,也許對現在的東西知道的不多。都是我們對老人誤會,老人慈悲!

  到他老人家圓寂,我的指導老師失掉了,也非常的感動,他的火化是在另外一個單獨的地方給他起一個塔,不是一般的火化爐,單獨給他做的。甘珠活佛主持火化的大典,在火化的小塔他住了一個星期,我是因為有工作,只能請三天假,我在那裡住了三天。三天三夜我就在想,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反省,做了一個總結,這一反省,這個印象太深了,戒律很重要。想他為什麼要說這句話?終於被我想出一個答案。我們所想的是世間法,這是我的一個概念,世間法三代的禮就不一樣,三代是中國夏商周,不相同,有興有革,好像現在我們的法律,過幾年不太適用了,要修訂一次,釋迦牟尼佛的戒律沒有人修訂,還是老樣子,總得適合於現代化的生活,它得有修訂,沒聽說有人修訂。悟出個什麼道理?它是出世間法,它不是世間法。我想到這一點的時候,對戒律尊重的心生起來了,它是超越世間法,你如果不遵守你不能夠超越世間。所以才曉得,因戒得定,想到這個,因定開慧。這個不是世間法,《弟子規》不能得定,《感應篇》也不能得定,可是佛法裡面這個三皈五戒十善能得定,從這個地方算是認清楚了。這是章嘉大師苦口婆心,輕描淡寫提醒我這一句,他也不跟我講,我也不問他。他走了以後,在他的塔前面住了三個晚上,想出這個道理,於是乎對戒律就重視了,開始看戒律的經典。對於現代年輕人很難接受。

  所以戒律從哪裡學起?這些年來我們提出來了,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你學三皈五戒十善不難,可以能跟古人並齊,不會在他之下。如果不從《弟子規》,那你就沒有根,這根之根你沒有,你的成長速度會很慢,也可能你退心,這一條路你走不通。於是我們才真正認識《弟子規》跟《感應篇》的重要,有這三個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就決定能生淨土。為什麼?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帶業往生得有這個條件。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你想到極樂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好到什麼程度?好到你確確實實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這個能力。《弟子規》跟《感應篇》可以幫助我們生欲界天,來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在佛法是保證你不會墮三惡道。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學佛也不一定會墮惡道,很難講,看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最後一念還是貪瞋痴,三惡道去了。臨命終時親情不能放下,這是貪愛,財產不能放下,都是障礙,都屬於貪,貪墮餓鬼道,愚痴墮畜生道,瞋恨墮地獄道。

  為什麼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囑咐人送往生,八個小時不要去碰這往生的人,他斷氣八個小時連他的床都不要碰它,離它遠一點?怕他發脾氣,怕他生氣。八個小時一般來說神識沒離開,雖然斷氣了,沒離開,就是說他有知覺,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了,那個沒問題。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十二個小時,或者十四個小時,那很安全了,決定沒事情了。這個規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會去摸他,一會去摸他,如果他一發脾氣,你們這麼討厭,你摸他,他痛苦,一發脾氣就把他送到地獄去了,那就變成冤家了,他會恨你。印祖說的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我們要有這種常識。

  戒要認真去做,要做得很乾淨,明淨清潔,明淨是講心,清潔是講行,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講琉璃瓶,我們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裡,琉璃是翡翠這一類的,我們一般講翡翠,透明的綠色的稱為琉璃,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化學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這是寶玉。《梵網經》,這個也是一乘大經,可惜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傳到中國,「菩薩心地戒品」,裡面有「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這是用比喻,「故曰:戒若琉璃。」

  「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這是內心,「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對你尊重、對你尊敬,你說的話別人願意聽,別人願意去照做。這個戒不就很簡單嗎?戒就是我們把佛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這就叫戒。現在我們談到受戒,受戒能得戒嗎?不能。這話不是我說的,誰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將近四百年。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精通戒律,在當代那個時候有人稱他為律師,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南宋之後,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沒有比丘,所謂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無實,也就是說比丘戒做不到了。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麼辦?他講了,修占察輪相,依這個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經》的註解。只有用這個方法,真正懺除業障,戒相會現前,有感應。不用這個方法,戒壇裡面是有名無實。可是戒壇要不要參加?要。為什麼?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為什麼?不是祕密,不是不能見人,是怕你造罪業。你沒有看,你對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種福,你看了之後,你覺得他這裡也做得不對,那也做得不對,你就批評他,你對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業了,你造口業的時候是你在造業,你將來受果報,佛是為這個原因不准你看。但是有一個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經》就能看。為什麼?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會說他,你還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報,是這個原因。不是有什麼祕密,佛法裡決定沒有祕密。密宗也不是祕密,那是什麼?深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懂。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祕密。佛法大公無私,哪有祕密!

  所以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淨,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你說他的戒清不清淨?清淨了。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淨了。這叫什麼?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你怎麼會有過失?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淨戒統統清淨了。確實有念佛的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他念佛往生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說他有沒有戒定慧?統統具足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沒受三皈五戒,你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聽懂了,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叫大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不就是為了要親近阿彌陀佛嗎?現在阿彌陀佛在你心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體。像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能把這兩句話真做到,真兌現了,那你有真實功德。不但你自己將來決定往生作佛,你現在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為什麼沒災難?心淨則佛土淨。你一個人住在這裡心清淨,你的佛土清淨,別人住在這裡他沾光了,別人心不清淨,你清淨,沾光了。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說,「一個人有福,連帶一屋」,享他的福報,沾他的光!戒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僧團,整個地球都沾光。這個僧團什麼?六和僧團。幾個人?四個人。四個人真正修六和敬,這四個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學佛四個也一樣,四個人,那個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從明白這個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個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兩個人都要吵架,怎麼和合?沒有法子,四個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鬧意見。真正念阿彌陀佛的,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個也沒找到。實在找不到怎麼辦?求自己,別求別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樂,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災難現前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了,佛決定到時候他就出現,他就來接引你。我們念阿彌陀佛,句句聲聲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對這個世間親情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欲望要放下,這東西障礙,還有你學的這些東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煩。這些東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遵守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大徹大悟再廣學多聞,這就對了。沒有大徹大悟不可以廣學多聞,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五十三參教給我們的。你看他在沒有徹悟之前,他跟文殊菩薩,文殊是他的老師,在老師會下成就定功,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把所知障放下了。根本智得到之後,遇到緣,智慧自然生起,變成什麼?變成無所不知。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他去參學去,完全開放了,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他學得快,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一點都不費力氣。佛門裡面有一位大德曾經表演給我們看,龍樹菩薩,這是印度人。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他出現在世間,他所證得是初地。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他的境界跟惠能大師是平齊的,是相等的。他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廣學多聞,統統來學習,花多少時間?三個月。如果沒有得根本智,三十年都開不了悟,你都沒辦法。你看他開悟之後,三個月,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看到《六祖壇經》,相信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一聽就懂了。惠能大師聽無盡藏比丘尼念《大涅槃經》,那個分量很大,只聽當中幾段,他全明白了。聽法達禪師念《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的時候,不要再念了,我全懂了。這種學法,那《大藏經》三個月沒問題,真可以學得了。一部經不必全部看,看幾篇就行了,他不要從頭學到尾,不需要。

  我跟李老師學《華嚴經》,這是在台中最後一個課程。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華嚴經》八十卷,我學多少?學第一卷,我只聽他講第一卷,後面我全會了。他在台中講,我到台北講,幾個月之後我超前了。為什麼?他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是一個半小時,我一個星期講四個半小時,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過他了,我沒開悟。沒開悟都有這個能力,那開悟還得了!這是佛法修學的祕訣,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了,儒學到了,道也學到了。所以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儒釋道三家共同承認,都講求戒定慧,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三昧,最後開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所以戒是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難。一般成就那是世間的學術,就是知識,你在佛法裡頭得不到智慧,你沒有辦法得到法喜。佛法非常明顯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煩惱、憂慮、牽掛這些東西一掃乾淨了,清淨心現前了,這是第一步的功夫;平等心現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薩境界;到後面這個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法身菩薩境界,就是佛境界。

  底下一段說,「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這幾句是講利他。「《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下面這是念老的話,《疏》的意思是「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如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這個地方要加一點解釋,鼓的音聲遠聞能振奮人心,所以古時候打仗衝鋒的時候一定擊鼓,鼓鼓起來的勇氣向前衝鋒。這個地方舉比喻,比喻說法,講經教學,這就好比是鼓的聲音。威德摧邪,這是下面的這一句,講的法幢。所以講經教學能夠振奮人心,讓別人聽到的時候覺悟了。未必是真覺悟,聽的時候受感動。這是什麼?這是你覺悟的緣,覺悟的因是你自己心性裡本有的般若智慧,沒有這個緣,你心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用這個緣把它帶出來,是這個意思。所以你悟入的全是自己智慧,都不是外來的,自己有的。

  這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如來是自性,每一個人都有自性裡面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我們跟諸佛如來平等,我們跟蜎飛蠕動平等,我們跟餓鬼、地獄也平等,只是他們迷得比我們還深,他們很不容易覺悟。佛說了,六道裡面人道比較容易覺悟。天道為什麼?天道沒有苦,苦少,樂太多了,他不想修行,他去享受去了,所謂是富貴學道難,他天天享受去了。三惡道學道困難,為什麼?就相當我們所謂是貧窮修道也難,他三餐飯都吃不飽,哪有心思來學道?所以人道在當中,並不很快樂,但是也不是很苦,小康之家,有苦有樂,比較容易覺悟。這就是得人道特別可貴,人身難得,佛道難聞。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可貴的就是有機會聞佛法,有機會悟入佛法,那這一生到人道來就沒有白來。遇到淨土法門,那就無比殊勝,遇到這個法門,來生要脫離輪迴、要脫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就對了。這個世間人間天上全部放下了,不要了,大梵天王讓位給我,摩醯首羅天王請我去當天王,幹不幹?不能幹,一幹就錯了。成佛的機會不容易遇到,當天王的機會很多,決定不能幹。所以你要認識清楚,愈認識清楚你的心愈堅定,不會再改變了,決定成佛去,你在這一生在人道得到的是大圓滿,能夠回歸自性。所以這是比喻法鼓,振奮人心。

  威德摧邪,你有智慧、你有道德,邪魔會遠離你而去,不敢接近你。反正是邪魔來擾亂你,是自己德行不夠。小乘法裡面有降魔,八相成道有降魔,大乘法裡頭沒有。為什麼?大乘法裡頭說魔也是佛,魔來考驗你,有邪魔來擾亂說明什麼?我自己德行不夠,我修得不好。遇到這個情形,自己要更懺悔,更要勇猛精進,魔就離開了,魔佩服你。你愈是害怕他,他愈欺負你;你不在乎他,認真的反求諸己,改過自新,魔佩服。所以大乘,魔也是佛,是佛是魔是自己一念,自己一念正,魔就是佛,自己一念邪,佛也是魔,所以大乘無佛亦無魔。這是正確的,為什麼?境隨心轉。真的果然是心地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看到所有一切境界全是阿彌陀佛,你看到山河大地都是極樂世界,境界轉了,不必等到極樂世界,現在就能轉,你才會真相信。信心不堅定,不能學大乘。

  法幢,建法幢,法幢就是戰勝之義。古時候戰爭打勝仗回來,建法幢。這是屬於旗幟,但是它的旗幟是圓形的,長形的這叫幡,圓形的叫幢。有一點像什麼?飛機場那個風筒,像那個樣子。諸位在大陸上有很多寺廟裡頭有,它掛在大殿,圓形的,那叫幢。古時候寺院都有旗桿,旗桿很高,它不是掛國旗的,它就是掛這些幡幢。如果這個寺廟今天講經,掛幢,幢是講經,喜歡聽經的人一看到他自然就來了。所以從前沒有宣傳東西,只有用這個。掛幡,今天有法會,有這些法會活動是掛幡,掛幢是講經。這都是通知一些愛好的人。所以佛不招生,佛是讓你自己來,你喜歡來。佛非常謙虛,不敢說我有能力教你,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我們都一樣的,我哪有能力教你?你自己來的。現在人要招生,拉信徒,宗教有拉信徒,佛門裡不許可。但是佛教這麼好,怎麼樣介紹給別人?那就是佛門弟子要把佛所教的東西表演出來讓別人看,別人看到很好,你怎麼這麼好?我在哪裡學的,跟佛學的。佛是怎麼樣?這就引起他主動來請教,而不是被動的,佛是用這個方法。所以寺院裡面講經有規矩、有威儀,法會也有規矩。那是什麼?像舞台,表演給大眾看的,人家看了很歡喜,慢慢的引導他來學佛。所以不許可你去通知、去邀約別人,用幡幢來表示,這是佛法接引大眾的善巧方便。

  現在你看大樓高樓幾十層,你旗桿怎麼掛得住?沒辦法。所以現在有現在的方法,有廣告,報紙可以登廣告,衛星也可以做廣告,做這些,通知某個地方有法會、某個地方有講經,用這個東西,這個意思跟從前的法幢是相同的。所以建法幢就曉得它什麼意思。如果我們今天真正能夠把佛法回歸到教學,為什麼這麼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這叫佛事。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到底幹些什麼?佛幹些什麼?幹什麼事?他的事就是講經教學,他搞的是教育。他是什麼身分?他是一個職業老師,四十九年如一日,職業老師,我們要把他認識清楚。佛教傳到中國,當年那些大德,從印度來傳法的,我們中國很多跟他出家的,都是教學,研究經教、講解經教,自己依教奉行,這是佛事。以後變成經懺佛事,變成超度亡人。

  我初學佛的時候對這些事情很疑惑,那時候有個老和尚,他對我很好,很照顧我,我也很感恩,道安老法師。第一次到日本是他老人家組團,也找了我,我跟他一道去的,我當他侍者,跟他住一個房間。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做過超度亡人的佛事,在經上沒有,我說這個東西是從哪來的?他想了一想,告訴我,大概是唐明皇幹的。我問為什麼?唐明皇因為楊貴妃、安祿山這個案件幾乎亡國,安祿山造反,楊貴妃是內應,幸虧郭子儀這批將軍,把這個動亂平息掉了。平息之後,唐明皇在每一個戰場建立一個寺院,叫開元寺,他的年號叫開元。所以開元寺很多,都是戰場。用這個來追悼戰爭當中死難的軍民,請出家人來做追悼會,大概就是這個開始。皇上這麼一做,在我們想像當中,在那個時候文武大臣、大富長者,要有這樣的身分才能請得動法師,法師不是隨便好請的,得尊師重道,也可能只有一、二個人,家裡有老人過世的時候,替你去念一卷經,總是這麼個意思。這什麼?開端。道安法師能說出一番道理出來,舉出這個事實。沒想到幾百年之後把它變成正宗了,正規的講經教學沒有了。所以在那個時代寺廟是講經教學,大概追悼是到人家家裡,沒有在寺廟裡做的。所以這個歷史我們要懂。

  因此佛教要想復興,一定要回歸到教育。這個在早年方老師跟我講過好幾次,我印象很深,他老人家告訴我,佛教要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佛教大學,這個在隋唐時代就非常盛行。原本佛教教學是私塾制度,不能成為一個正規的學校,馬祖跟百丈,這兩位都是禪宗大德,他們提出來,要將佛教正規化,正式建立學校,這學校稱為叢林。這個裡面分工,三個綱領執事就等於現在大學一樣,確實現在大學是如此,叢林的主席就是住持、方丈,是校長,首座和尚管教育,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職務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大學一樣。所以它也分科、也分系,叢林裡面想學什麼,都有老師開課來教學。所以說分座講經,每一個殿堂都是講堂,你學哪一門東西,你上這個殿堂跟哪一個老師。但是它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不准你同時學幾門功課,只是你一門學完之後可以學另外一門,正規學校化,所以它有組織,它有體系。現在學校分科分得很多很繁,佛法分的沒有那麼多,但是它已經形成一個學校化了,有制度、有計畫的來教學,培養學生。所以寺院應當恢復隋唐那個時代,是講經教學的道場。現在也專門有經懺佛事的道場,我們可以並行而不悖。民間有需求,老人過世都到寺院裡面去誦經超度,這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學校,如果沒有學校沒有教育。單單是靠超度,社會上人說你是迷信,早晚會被淘汰掉。

  前年我們訪問梵蒂岡,天主教教皇就談到這樁事情。陶然樞機主教告訴我們,最近這十幾年來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信徒逐年減少,他們很擔心,像這樣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信教的人寥寥無幾,拿這個題目來讓我們討論。我當時發言就提出要恢復教育,每個宗教都不例外。早年,比釋迦牟尼佛早,摩西在世的時候,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講經教學,你到《聖經》去看,《舊約》裡頭,耶穌教學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釋迦牟尼佛教學最長,四十九年,這些創教的第一代的祖師統統是教育。那個時候他們的學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學生分到四面八方也是教學,所以宗教確確實實是教育。變質,我們要了解什麼原因。現在別的宗教也變質,以祈禱為第一。佛教的經懺佛事屬於祈禱,包括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也屬於祈禱,不能不知道。祈禱有沒有效果?有,不是沒有效果,治標不治本。教育是標本兼治,這社會大眾能夠接受、能夠尊重。

  如果當年佛教傳到中國是經懺佛事,我們中國帝王肯定不要這個東西。進入中國來講經教學、翻譯經典,這些王宮大臣聽到有道理,這才能接受。特別是佛教,佛教的基礎,因為佛教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也是一般人常常討論的。當年佛的這些大弟子四面八方傳教,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中國這一支,南傳的這一支,再就是西藏藏傳的,其他地區為什麼沒有了?伊朗、阿富汗大概在七世紀就沒有了,印度本身好像十一世紀之後就沒有了。我們在印尼看到的,印尼有佛教的古蹟,現在也沒有了,只有中國還在,什麼原因?中國人講孝道,師道的基礎是孝道,中國人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所以佛法在中國就特別興旺,這個環境對於它太好了,這些我們都得要知道。所以建寺院應該是要把它學校化,寺院裡頭不做經懺法事,不要做法會。報這些過去護法大德的恩可以,像做什麼?追悼會的形式,一年有個二、三次,夠了,不能太多。所以是冥陽兩利我們都顧到。這是建法幢的意思。「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說法降魔得勝也。」

  「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這話說得好。佛法的教學它有一個很鮮明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而不覺來的。你迷惑,沒有智慧,於是你對於現前的問題你想錯了,你看錯了,當然你就會做錯,不善的報應就現前,這是苦。如果你對於一切法理事性相因果通達明瞭,你的思想純正,你的看法純正,你的做法好,如理如法,你才真正能得樂。所以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教學的方法,幫你開悟,教學的目的是幫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目的是離苦得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學一天休息都沒有,真是個標準的好老師,模範老師。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休假,沒看到,而且教學幾乎都沒有中斷的。除了大單元天天講之外,我們知道還有許多臨時來的,各人有各人的問題,都跟他請教。佛從來沒有提出我累了,休息一下,沒有,問都給他答,都給他解答。所以諸位看小乘經你就看到了,小乘經不長,二、三百個字,全是應對一般提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有共同性的。他個別的,沒有共同性的,就不會記載。大家都有這個問題,他提出來了,佛解答,都把它寫成經典。世尊在世給我們做出好榜樣,我們要能體會,要能學習。

  「又《淨影疏》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疏曰:言擊法鼓,喻聞慧法。鼓聲遠被,名擊法鼓。建法幢者,喻思慧法,立義稱建,義出名幢」。指建立法義,彰願於眾,為建法幢。這個意思都非常好。「言曜慧日除痴闇者」,這就是講的果,「說修慧法開眾生也」。『痴闇』,「即無明之闇惑」。「《華嚴經二》曰: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痴闇心。是即慧日破痴闇之義」,這個解釋得很好。那我們就曉得,佛法的教學,第一個目標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願行,頭一個,信心從哪裡來?你不疑惑了,所有的疑惑破除掉,信心自然生起來。信心生起來,第二個目標,怎樣幫助你發願,就是勸你發願。這個還是要講,要把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你就有比較了。給你講三世因果,給你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搞明白了,你的願發起來了。世界這麼大,佛剎那麼多,我們就會選擇了,肯定選擇極樂世界、選擇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決定能成功,選別的法門要斷煩惱,而且修行的時間很長,很不容易成就。不是那種根性他沒有法子,即使是那種根性,依那個法門學,譬如學教的,學華嚴的、學天台的,華嚴、天台的祖師都到極樂世界去了。為什麼?他們真的學到明心見性。生哪裡?生華藏世界。可是到了華藏世界之後,他所親近的是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到最後帶著他們一起到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拐了個彎,很辛苦,拐了個彎最後還到極樂世界。那我們直接念佛,不拐彎,我們到極樂世界去見佛。可是這樁事情真正講透,真正講明白,在《無量壽經》眾多註解當中,只有這一本講得透徹、講得明白,這個難得!

  所以我非常歡喜這部經,我跟大家介紹,這部經從哪來的?集大成。就像我們今天在推廣《群書治要》、推廣《國學治要》。在這個時代這對我們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很多書,但是你要不曉得,你智慧從哪來?修行的方法從哪裡來?都有問題,要廣學多聞。夏蓮居老居士把五種原譯本會集成一本,集大成,五種原譯本相同的東西都把它刪掉,都不要了,只選不同的東西,集合在一起。你在這一本當中,五種裡面的精華全都看到了,重複的那個不要了,這對我們學習的時候提供了多大的方便。我們要去學五種本子麻煩,沒有人願意幹,浪費精神、浪費時間,不得要領。所以會集有必要。

  緣起,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第一次會集,這個本子收在《龍藏》裡頭,蓮池大師講《阿彌陀經》,這是《阿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十之七、八都是王龍舒的本子,可見得龍舒會集這個本子祖師重視。但是它不完全,王龍舒只看到四種原本,還有《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唐朝這個譯本他沒看到。我們今天想想,以王龍舒他的身分地位、他的財力,五種本子都找不全,只找到四種,少了一種,不完整。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會集,五種本子他都看到了,確實會集得比王龍舒的本子好。夏老居士最初的時候他就是讀魏默深的本子,很用心把它校訂,照這個原書來校對,有些不妥當的地方他把它修正過來,叫校正本。到最後覺得這個還是個難事,重新會集,這是現在這個本子。所以他是先從校正,後來感覺得重新搞。老居士講過幾遍,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是他的傳人,交代他給這個經做個註解。所以黃老當年聽經就非常用心,寫了筆記。筆記在文化大革命毀掉了。所以文化大革命之後他開始做這個註解,好!我覺得這都是天意,上天安排的。這個註解用什麼方法?也用會集,會集諸經,很多經裡面講到淨土的時候,他會集諸經;會集中國、日本、韓國、古來淨宗大德對《無量壽經》的註疏,會集註疏,這個妙極了,太好了,讓我們從這個註解裡面學到好多好多東西。他會集,後頭有目錄提出來,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種,這不就又是治要嗎?《無量壽經》的治要,太難得了!我們現在看到《四庫全書》的治要,《國學治要》是《四庫全書》的治要,唐太宗搞的是《群書治要》,從一萬多種書裡頭去選擇,到最後選出六十五種,六十五種裡頭有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這些重點文字全抄出來合成一本,你就不必看那麼多了,哪有時間看那麼多?今天我們讀這個註解,讀這個經,讀這個註解,這就等於《大藏經》的治要,大乘佛法的治要,太殊勝了!

  所以我們的緣無比的稀有,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過去學佛的人沒有這個緣分,我們不必去讀《大藏經》,《大藏經》全部擺在面前。這真的叫曜慧日,除痴闇,痴闇就是無明、就是愚痴。《華嚴經》曰:如來智慧無邊際,(剛才念過),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痴闇心。《華嚴經》這三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今天的人太傲慢了,瞧不起古人,認為古人不如我們,我們聰明,會發明這些新的工具、科學技術,古人沒有。這種輕慢心、貢高心,是我們學習最大的障礙。你看印祖的話,我們不能不記住,「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你對於古人沒有誠敬,你怎麼能得到利益?你看經上「如來智慧無邊際」,他現在不相信,如來跟科學家比差遠了,科學家發明聲光這些電器,如來沒有,也不過就是講講說說而已,還一切世間莫能測,這些教授們看到這個,釋迦牟尼佛真會說大話。我初學佛的時候,台灣大學一個教授嚴一平,在台灣也小有名氣,他是學考古的,是研究甲骨文的,在台灣大學教書,以後辭掉教授去開書店,搞了一個藝文印書館,發財了。那個時候印《十三經註疏》,我第一部《十三經註疏》就在他家裡買的,那時候一套書四百九十塊,《十三經註疏》。這套書我送給慈光圖書館了,李老師辦圖書館,我送給他了。昨天我得到一部,跟我那個本子是一樣的,它是精裝五冊,字縮小了。我以前看的本子也是這麼大的書,但是字大,字比這個字大,同樣的版本。所以我們對古人,說釋迦牟尼佛講大話就是嚴教授講的。他跟我說,我笑一笑,因為我們年輕,他是我們長一輩,不好意思說他,不說話而已,觀念錯了。你看方先生不一樣,方東美先生對於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它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世間莫能測,你不知道,你以為他說大話,還舉出《金剛經》,《金剛經》算什麼,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毫無意義。毫無意義,在中國流通了一千多年,讀《金剛經》的不知多少,六祖惠能從《金剛經》開悟的。現在像嚴一平這種人多,很多很多,這種心態在大乘不得其門而入。不但大乘,小乘也不行,你也不能契入。

  所以我給一些同學提醒他們,我舉例子說,就像神秀跟惠能,神秀對佛法百分恭敬,他得一百分利益,惠能對佛法萬分恭敬,他得萬分利益,不一樣!不能說神秀沒有誠敬心,神秀有百分誠敬心,所以他在五祖會下是五祖大弟子。一般人都認為五祖傳法一定傳給他,沒有想到還有一個萬分恭敬的,得萬分利益的,這五祖傳給他了。我們對古人不尊敬,這真的叫大不孝、大不敬。所以古聖先賢他們的成就什麼?真的個個都是萬分誠敬。萬分誠敬怎麼來的?培養來的。你真能夠把這些經教真搞通了、搞明白了,你那個誠敬心會升級,從百分會升到千分,從千分會升到萬分,到萬分的時候,恭喜你,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佛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你都會尊重,你都能夠信受奉行,你能夠契入境界,你的障礙全沒有了。障礙就是懷疑,從懷疑得到不敬,不能完全相信。現在的這些科學知識佛有沒有?有。近代外國一些科學家,研究量子力學的、研究太空物理的,我們看到他的論文,大乘經上全有,而且講得比他透徹,確實有超過而無不及。

  所以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他的原話是這麼說的,釋迦牟尼,他不加佛,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麼進佛門的。他又告訴我:佛經哲學今天不在寺廟。問他:在哪裡?在經典。這個指示非常重要,他老人家補充說,過去佛門這些祖師大德都是了不起的哲學家,各個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現在呢?現在他不學了。再給我們點醒了。那我們要真學就得從經典上下手,你不從經典你學不到東西。從經典上來學習,誠敬是入門第一個條件。你要學釋迦牟尼佛、學佛經哲學,瞧不起釋迦牟尼佛,那怎麼行?瞧不起經典,那不可以。就是你有幾分誠敬心,你得幾分利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就想到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發明現在科學這些東西,為什麼不發展這個,他有能力,而且比現在科學家還高明,為什麼不發展?如果發展這地球早就毀滅了。現在科學家發展,才三百年,你看地球搞成這個樣子。怎麼造成的?科學技術造成的,因為大家都相信科學,對於古聖先賢都不理了,認為古聖先賢無能,不如我們自己,自己貢高我慢,提升得太高了,把祖宗不要了,不如我們,古聖先賢不如我們,佛菩薩不如我們,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現在的社會怎樣才能恢復?地球上災難怎樣才能化解?佛經上說的,依照大乘經修學,就全沒有了,科學給我們做證明。美國布萊登,好像《解讀末世預言》是他寫的,他在悉尼會議上就講得很清楚,只要地球上的居民我們大家一起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地球上災難就化解了,是個明白人,不但地球災難可以化解,會把地球帶到更好的走向,真的了不起,這是外國人。我相信他沒有學過中國傳統文化,他也沒有學過佛,他們的結論跟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不謀而合。我們老祖宗曉得,他怎麼也曉得,說出來跟經典上講的一樣,你能不相信嗎?

  我們現在對於佛法是一絲毫疑惑沒有,不是我開悟了,我學了六十年,沒開悟,但是六十年的薰修有這麼一點小成就。但是我看到科學報告我看得懂,我一看就明瞭,跟佛經講的是一樣的,增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對於經典、對於聖人、對於祖宗,佩服得五體投地,自感不如,謙敬的心生起來了,傲慢的心完全沒有了。年輕時候也很傲慢,也是跟年輕人差不多。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好好的來學習,這一生最大的一樁事情,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拜老師,這個老師會保證我們成佛,而且會很快的成佛。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