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零四面第三行當中:
從「《文句》曰」,這裡看起,這是《法華經文句》,「顯善權曲巧,明觀行精微。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下句明自覺,於觀行善入精微」。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修學能有悟處,這就是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文句》裡面講得非常好,如果自己不能自覺,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你就不可能隨機應緣,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如何能夠自覺?心地一定要清淨。自覺是生智慧,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生智慧,他不生煩惱。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鍊清淨心。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順境多,逆境少,有沒有?有,有逆境,也有惡緣,善緣惡緣都有。我們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如何應對,如何在這些不同境界當中成就自己。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是磨鍊自己的,你在這個經教裡學習的,你不通過磨鍊那不叫修行。
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你能信,你能夠解,你不能行,修行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練隨緣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妙用,就隨緣妙用。不著相,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一著相,煩惱現前,怨恨現前,不平現前,這個東西現前。這些東西現前,使你往下墮落,你的信跟解到此地完全瓦解,完全墮落到六道裡頭去,所以還是個輪迴心。修行沒別的,如何把輪迴心轉變為菩提心。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地方轉不過來,這修行功夫不但是不得力,完全垮掉了。前面跟我們講的,菩薩以金剛智慧,金剛什麼意思?絕不會改變,絕不會動搖,絕不會為外境所轉,這是真功夫。凡是禁不起環境考驗,風吹草動自己心就穩不住,這個難,這一生不能成就,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人天福報,念佛不能往生。往生,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最高永遠不變的一句話,那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三個標準,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後頭那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標準都在經題上。我們平等跟覺達不到,一定要做到清淨,如何清淨?放下,放下便是。放下裡面最重要的是情執,情執是最難放下的,情執能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
現在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對真正修行人是有好處的,讓你覺悟這個世間可以離開,應該離開。但是佛法不是消極,佛法是積極,古人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個意思就是,我有一天這個生命,我這一天要盡職、要負責。盡什麼職?負什麼責?護持正法久住,幫助有緣眾生,就做這兩樁事情。用什麼手段?自己讀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什麼境界他都經歷過,比我們現在更苦,我們現在這個環境跟他相比,我們是天堂的生活。佛在世要想到,他每天居無定所,樹下一宿,世尊自己規定,樹下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兩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別的樹下。為什麼?怕你對這個樹下起貪戀,這個樹大,樹蔭大,坐在底下很舒服,明天還到這裡來,貪心起來了。所以佛這個戒律是這麼定法的,讓你每天換新地方,不要在舊地方,讓你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沒有絲毫牽掛。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功夫不夠,體力不夠。人家天天在樹底下,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他不怕,所謂是金剛不壞身,身體好。我們在野外如果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這找麻煩。但是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這種精神,我們永遠記住,常常念著,感佛陀的恩,講經教學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他是徹悟,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流出,所以他也不需要準備,他也沒有講義,連個大綱也沒有。四十九年,不容易!
我們今天學習不離開經本,不離開經本就是不離開世尊的教誨。學習要懂得善巧方便,學習的善巧方便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不知道。佛所說的一切經不是為我說,是為一切不同根性眾生說的,我只要在一切經裡面選一部契合自己根性的,然後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功了。要多長時間?至少十年。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敢說還有十年嗎?不敢講,許許多多危機都在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今天的修學,是分秒必爭,每一分鐘都不能空過。怎麼修法?念佛,老實念佛,心裡面除了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對自己的要求,決定往生淨土,決定見阿彌陀佛。其他不是我們要的,我們想要也要不到,從因果上講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分。要什麼?無論什麼環境,身心都安穩,這就很了不起。一切都不要計較,什麼日子都可以過。只要我這句佛號沒丟掉,我這一天的光陰就沒有白過。經教的深入,這個地方說「觀行精微」,極其精微是增長我們堅定的信心。從這個地方也出生隨機應緣的善巧方便,我們在這個地方得法喜,像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修學一天比一天堅定,無論是信心、願心、解行,天天都在增長,能保持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下面念老舉《華嚴經》上十種善巧,他把它都抄在此地,「《華嚴經》明十種善巧智」,你看,善巧方便的基礎是智慧,不是煩惱、不是知識。知識裡頭沒有善巧方便,縱有方便不能加善巧;智慧裡頭有善巧方便,所以善巧後頭加個智。第一個「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頭一個認識,這是我們修學的目標,你要明瞭、要通達,佛法甚深,因為它沒有止境。就是一部小部經,文字不多,《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義理、境界甚深,我們一輩子都學不盡。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說這部經我圓滿了?至少要八地菩薩。我們前面學過的,十地,十種真如,十地,就這二百四十四個字。如果自己沒有證得八地,那個意思你不能夠究竟圓滿的理解,這一定要懂。懂得這個道理,一部經、四句偈,我們可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長時是長年累劫,因為就這一部經,從初發心就能證到究竟果,因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最少的,還有沒有?有,最少的是一句佛號,四個字阿彌陀佛,你就用這四個字,從初發心也是證到如來地。這四個字的究竟義深廣無盡,也得到八地才能知道,沒有到八地不能盡其義,此地講善入精微,八地才真正善入精微。因為阿彌陀佛四個字包括了全部的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這四個字包括盡了,它是總綱領。所以對於信解行能夠生起喜樂,這法喜,這才真正有受用;喜樂不能生起來的時候,沒有入境界。就吃東西沒嘗到滋味,吃下去囫圇吞棗什麼味道不知道,這不行。這是第一個。
第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從甚深然後廣大,這就說明佛法深廣沒有邊際。什麼是佛法?先說法字,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這個字的意思要懂,法是宇宙,我們通常講,一切理事、性相、因果,這六個字就都代表,都包括了,法是一個總代名詞,一個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性相、理事、因果。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佛是通達明瞭,沒有錯誤,正覺。就是說你對於宇宙萬事萬物,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全明瞭,這叫佛法。這個不容易,這個太難!可是佛有善巧方便,告訴你什麼?在一切法裡頭你就選一法,你就從一法裡面去專修,就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法我們通常指經典,把意思盡量縮小,縮到經典,經典裡面縮小到一部經。這是古大德他們所用的方法,我們不能例外,也用這個方法,我學一部經,一生就專學一部經,在這一部經裡面得三昧,這頭一個。三昧是什麼?就得清淨心,你心裡只有一樁,其他都沒有了,容易得清淨。三昧得到之後,不放棄,依舊勇猛精進,他就開智慧。智慧一開,不但你這一經通,所有一切法全通了;如果一切法沒通,你智慧沒開;智慧開了,肯定一切法全通。
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最好的榜樣,他年歲並不大,二十四歲開悟的。他在黃梅八個月,五祖叫他舂米破柴,這八個月他修什麼,你能體會到嗎?他八個月在修定。別人修定是在禪堂裡面壁打坐,他修定是行住坐臥都是定,這是高級的禪定。動中有不動,身在動,心沒動,真禪定,所以你在形式上看不到,看不出來,這叫妙用。一般修定的人,你能說神秀禪師沒功夫嗎?他天天打坐,天天修定,為什麼沒開悟?身不動,心在動。心在動有時候自己並不知道,定的功夫不夠,所以不開悟。惠能大師一天到晚工作,努力的工作,因為他個子小,個子小舂米,舂米是踏碓,舂米力量不夠,怎麼辦?找個大石頭綁在腰裡讓身體重量增加。那個石頭現在還在,你們到韶關南華寺,還看得到,那東西還都在,當年綁在身上舂米的。他身在動,心不動,他的心確確實實就是這經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人家修了八個月,清淨平等覺,別人看不出來。老和尚看出來,老和尚為什麼看出來?老和尚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他什麼不知道!學過的知道,不學過的也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小乘二果這個地位都知道,二果斯陀含他的能力恢復四個,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六種神通他有四種,他心就是別人的境界、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五祖怎麼能不知道?哪有這個道理。
定從哪裡來?放下來的,真放下了。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是什麼境界?不但是一切境緣當中不分別、不執著,他決定還有不起心、不動念,他才能大徹大悟。如果只是不分別、不執著,是一般權教菩薩的境界,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是那個境界,那個不行。肯定他在境緣當中已經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說,他純熟了,差的是什麼?差的是祖師給他印證,就好像最後這個考試,差這個考試。五祖忍和尚把最後這個課程給他補進去,他就功德圓滿。這個修行人,凡夫不認識,五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傳法為什麼不選別人選他!所以佛法,也就是一切法,它的性相、理事、因果深廣無際,為什麼?因為它的體是自性,自性深廣沒有邊際,自性所現的一切法當然也是深廣無際,你怎麼能小看?你怎麼可以輕視它?現在這一個時期,明心見性的這些大德沒有了,為什麼沒有?我們得要想想。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他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來到這個世間來?感應。現在這個世間沒有感的人,佛菩薩不來了。用什麼感?這過去李老師教我,用誠,誠要真誠到極處叫至誠,所以老師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這他教我的。你有至誠,自然你就跟佛菩薩有感應道交。現在這個社會上找不到至誠的人。
至誠從哪來的?至誠從真信來的。現在人不相信自己,現在人懷疑,對什麼都懷疑,對自己懷疑,對一切有情眾生都懷疑,對父母懷疑,對老師也懷疑,對祖宗懷疑,祖宗留下這些東西都懷疑,對佛菩薩懷疑。疑,糟糕了,疑這一個字把所有一切的性德全破壞,疑之害超過貪瞋痴慢。因為疑,全盤毀掉了,因為疑,大地鬆散,地都不堅牢了,所以地會沉到海底,山會倒塌下來。佛陀給我們這些開示,我們細心去揣摩,細心去思惟、去體會,他句句話都是真的,沒有一句是假話。今天眾生大多數人,貪瞋痴慢疑五毒具足,所以佛來也沒法子教他。那佛來不來?佛慈悲還是來,為什麼?這種現象就是感,這是不善的相,那是感,佛菩薩是另一種方式來示現,這個示現是災難。災難的目的在哪裡?是教你覺悟,是教你回頭,你看看,順境逆境都能幫助你,都能成就你,全是善緣。在今天我們就要真正覺悟,對一切眾生要生出真正感恩的心,順境逆境要感恩,善人惡人都要感恩,沒有一個不是來啟發我的,沒有一個不是來成就我的,我們念頭一轉,境界就不一樣。記住佛在經上一句話「境隨心轉」,凡夫沒有覺悟的人是心隨境轉,覺悟的人是境隨心轉,這不一樣。《楞嚴經》上佛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能轉境你就是佛菩薩,你就是正確的;你被環境轉了,你錯了,那我們的佛就白學了。
第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這是教學,講經教學,你有能力宣說。你要不是真正深入甚深法藏,你沒有辦法宣說;自己深入之後,你這個善巧智慧就生起來,你能夠教人,能夠把每樁事情講清楚、講透徹。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他建立信心,他沒有信心,要幫助他建立信心,要幫助他建立願心,這個願在淨土就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要是真能接受,要是真幹,這個人就得度,就成就了。你要是讓他真正發心真幹,你自己要不做出榜樣,他的信願是露水道心,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這就說他信心剛剛發很猛,幾天之後又被外頭環境所轉,又墮落,這種人太多太多了,不能怪他。李老師早年告訴我,有幾個人聽一次經就開悟,聽一部經就證果,沒有,所以才提出長時薰修。你想幫助別人,你一定還要做個好樣子給他看,他看到你真幹,他相信,他信心才不退。所以這個好榜樣太重要,特別是在現代,你不做出個好樣子,你跟人家講,不相信你,做出來,他相信。對老祖宗沒有信心,就是對傳統文化沒有信心,對傳統文化認識不夠。要是真認識,他會真幹,他會真做到,為什麼?他樂此不疲,他這個裡頭有法喜,有真樂,他才幹。幹了沒有樂趣,誰幹它?佛法亦如是,你在這個裡頭沒有嘗到法味,你肯定退心,你沒法子繼續。嘗到法味要善根,善根過去世修的,這一世要再接著幹。過去世沒有,這一世很難建立;過去世有,你得好好去栽培他,幫助他成長,幫助他堅定不逆,他就會成就。所以說法,說法的善巧智。
第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這條那是功夫,你自己沒有證入平等,你決定不能幫助他證入平等。解容易,你說法他懂了,他明白了,這個容易;證不容易,證是真功夫,是真實的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幸福美滿的生活。幸福美滿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財富,這個東西與財富、地位不相干,這是什麼?有真的法喜,有真的快樂。你沒有真的通達理事、性相,這個快樂生不起來,這是自性的性德流露出來的法喜充滿。
第五個,「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先得的是平等,平等之後就是差別智。平等智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平等心,在我們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定慧等持。從根本智發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沒有根,哪來的枝葉花果?枝葉花果是差別智。像個植物一樣那個根本,那是平等智,這個大樹所有的枝葉花果都從它生的。差別智是了達一切法差別相跟差別的作用,這就是佛法講的無所不知。平等智呢?是般若無知,無知是平等,差別就不平等,平等是根,差別是枝葉。差別智對誰?教化眾生用的。根本智是自受用,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千經萬論是他受用,幫助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相同,所以教化不是一個方法,無量法門,明瞭差別。
第六,這更深入,前頭是明瞭,後面是「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前面是差別,這個地方是無差別,差別當中的無差別,這才圓滿。差別是什麼?假相,無差別是實相,差別是幻相,無差別是真相。無差別在哪裡?無差別就在差別當中。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器是差別,你看金是無差別,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器是一不是二。這個你要是通達就圓滿了,在一切諸法裡頭你不會起心動念了,當然分別執著決定不會生起,你才回歸到自性本定。
第七「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莊嚴佛法是自他兩種受用都具足。這個莊嚴是般若智慧裡頭成就的,自然成就的,要不要去設計?要不要去施工、去經營、去建造?不需要。我們現在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成就的,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建造,沒有人施工,自然成就的。我們一般人很難相信,在我們這個世界有自然成就,你要是了解這樁事情,對極樂世界的成就就不懷疑了。我們人間種種莊嚴,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是從我們幻想當中生的。我們心想,然後再設計畫圖,再來經營打造,從這兒來的。連穿一件衣服都是的,叫設計;吃一餐飯也是都想想,菜怎麼做法、怎麼調味,都在設計。我們這個世間什麼人不需要設計?給諸位說,欲界第五層天就沒有了,第五層天叫化樂天,他所需要一切受用是心想事成,他心裡想,東西就現前。這什麼個道理?佛講過,經上有,哪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為什麼能夠想成,我們想不成?我們的心散亂,散亂心沒有這個力量。他們的心集中,集中是什麼?他心是定的。就好像我們今天看的光,我們燈光散亂的,四面八方都照到。科學家懂得,把這個光束成一條線,那個力量就大了,叫激光,那個光集中讓它對一個點,這個光能夠穿透鋼板,還是這一束光,他把它集中,集中這個力量太大了。我們的念頭也能夠集中,不散亂,集中這就是定。第五天化樂天的定功就能夠隨心所欲,心想事成,就有這個能力了。第六天更高,到第七天真的成就了,初禪,真得禪定,禪定那個意念力量就太大,這是色界。欲界、色界都有這種能力,何況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定功,比欲界第六天,比色界天、無色界天,高明太多了,不能比!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自然現前的,世尊為我們介紹,《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這說得最多,說得最詳細,都沒有人設計。沒有人設計,為什麼會這麼好?是在他修學功夫沒有成就之前,他是比丘的身分,剛出家的人,法藏比丘,那個時候想得很多,五劫修行修什麼?修定、修慧。不管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戒定慧,修的是十波羅蜜,這是佛法裡面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修這個成就的。六度跟十度是一不是二,十度不過是把般若波羅蜜再展開,說它的種種善巧方便的使用,展開,六度它是歸納在一起,一個般若波羅蜜裡都講清楚,智慧有體、有相、有用,十度則分開來都講清楚,所謂十不多,六不少,它同樣的,菩薩就修這個。修多久?五劫的時間,這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五劫修成了四十八願。什麼叫成就?四十八願自然現前,願願都現前,現出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是阿彌陀佛心想生,依正莊嚴無與倫比,十方諸佛世界沒有法子跟它比,因地的念頭,果地上自然現前,這不可思議。我們學了幾十年,對這個問題才稍稍有些體會,不懷疑了。以前雖然學這些東西,總是有疑心,心不踏實,沒搞清楚,總是有懷疑。通過六十年,六十年天天在琢磨,天天在學習,還在生活當中去練,慢慢的體會到。體會到,好處在哪裡?斷疑生信,不再懷疑,對這個事情能接受了,對自己修學就有幫助,境界自然向上提升。
下面,第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第八,一個方便就行了,不要多。《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不少,多也不能算多,還是一方便,多不方便,特別對於初學,所以學東西一定先是一門深入。佛法常常用植物來做比喻,是很有道理的,像一棵大樹,大樹的長成,它先是根,從根生一個本,主幹是本,叫根本。根本是一,從根本裡面生幹,從幹裡面再生枝,枝裡頭再生條,幹、枝、條、花果都不離根本,都是從根本生的。懂得這個道理,你先一門深入,用一部經做你的根,用一個法門做你的本,你在這個上面學,一直下去。等到什麼時候開花結果?三昧現前就開花,智慧開了就結果。守住這一個原則,這叫持戒,戒就是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戒律。普通人,我們講普通人是古時候普通人,現在很難講。因為古時候從小都受過家庭教育,也就是說,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大概都在十五歲之前紮根,從小學。這麼長時間薰修紮根了,他對這個深信不疑,他能做到。所以他的心是定的,他不會心浮氣躁,他很懂事,很能明理。這樣的人有三、四年一門深入,三、四年的薰修會得定。
在佛法,譬如我們學《無量壽經》,一心專注,其他統統放下,世出世法全放下,三、四年就得念佛三昧,六、七年就可能開智慧,不能大徹大悟他有大悟。大徹大悟是全明白了,我們這前面也學過,沒有到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佛,大悟是菩薩,一般講開悟那是阿羅漢。所以他有等級的,不能到大徹大悟,確實能到大悟。菩薩五十一個等級,你要不斷的往上提升,精進不懈,到大徹大悟,與佛愈來愈接近。所以一方便入佛法,這是善巧智。這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中國古大德學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所傳,這些弟子們也是學了一段很長時間,都有效果,這個方法不能改,改就錯了。現在我們能看出來了,以前我們不相信,認為學東西要廣學多聞,所謂多才多藝,一般人很羨慕多才多藝,廣學多聞,他什麼都通。殊不知那個通不管用,出了問題不能解決,今天社會出了問題,沒有人能解決。今天地球出了問題,今天有同修拿給我看一份電腦上下載的資料,最近這個月的災難,這個月才幾天?才八天,今天是八號,我看到差不多將近有五十個災難,四十多個,接近,四十七、八個,那還有二十多天,這一個月絕不會少過一百五十條,不能解決。這就說明,廣學多聞不如一門專精,可是一門真正到了精微,善入精微,恭喜你,你什麼就一切通達,你就能解決問題。唯有一門深入才能達到精微,精微是明心見性,像水一樣把源頭找到,這才能解決問題。
第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一門深入,大徹大悟,無量方便就現前。為什麼?到這個時候你不用學,所謂是無師智、自然智全都現前。只要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你的明德就大放光明,你自己自度了,你就能度人。所以無量方便入佛法。
最後一條,「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你為什麼會一切都知道?因為一切法無差別,你只要知道它的性,它的現象、它的作用你全明瞭了。這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禪宗裡面叫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同樣的境界,這從教下講大開圓解,這是什麼智慧?佛經上常說的,一切種智。一切智,知法總相;道種智,知法別相,就差別相。這些法什麼道理,種是種種法,種種法什麼道理會生起,生起什麼道理,起什麼作用,這全知道了。
「故知十種善巧智,皆源於深入精微」,這精微是什麼?明心見性。「徹盡心源,從根本智而差別智,故能了達出生、宣說、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也」。後面這幾句念老說得好,話不多,很清楚,交代得清楚明瞭。所以十種善巧智都淵源於深入精微,深入精微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對一個法門沒有入精微,沒有徹盡心源,不算成就。佛法像一個球一樣,我們用球來做比喻,球外面周圓上一個點是一法,無數的點,你一個圓球上無數的點,每一個點都通圓心。圓心是什麼?圓心就是徹盡心源,就是深入精微,你只要從這一個點你深入下去,正確的方向通到中心、圓心,你就全都明瞭,為什麼?所有點都不離圓心。沒有達到圓心,你只知道這一點,其他的不知道;到了圓心,全知道了,就這麼個道理。萬法的心是什麼?是自性。只要你見性,你什麼不知道!哪有這種道理。八萬四千法門是這個圓上的點,所以說法門平等沒有高下,為什麼?任何一點都能夠到圓心,必定到圓心,你只要把圓心找到,問題就解決。
我們再往下看,從根本智而生差別智,我剛才用樹做比喻。「故能了達、出生」,這講萬法。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出生是說這個。宣說,你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不但能講清楚、講明白,你還能證入,「等等諸善巧智」,你全都得到了。所以古人這個方法決定不能輕視,千萬不要有一個錯誤念頭:古人智慧不如今人。你有這個念頭你就完了,那你得自作自受,你要受罪。而佛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智慧是平等的,古人不比我們差,我們也不會比古人優越,是平等的。你看《華嚴經》上講得多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平等的,問題就在迷跟悟。我們今天迷了,迷得很嚴重,古人比我們覺悟,所以古人東西要跟我們現在相比,他比我們好,我們不如他。我們今天一般人講,現在人的科學技術超越古人,你這個話跟我講,我不承認。我為什麼不承認?這些科學技術古人都知道,他不願意發展,你問為什麼?因為付出的代價太大。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不過三百年,今天看到了,要付出代價,這代價是什麼?社會的動亂,地球的災變。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個戰爭一爆發,地球上至少要死一半的人數。現在地球是七十億人,一半差不多要死三十多億、四十億,這就是你付出的代價。所以老祖宗有智慧,不幹這個傻事。
現在飛越地球,繞地球一周一天的時間就夠了,人情味沒有了。你說在古時候,不要那麼遠,一千里路,騎個小馬車,馬車快,一天能走一百里。一千里路,我以台灣來說,台灣從南到北一千里,十天才到達,稀客!那個人情味多濃厚,走了十天才到。現在呢?一、二個小時就到,人情味沒有了。這就是什麼?時間是縮短了,人情味沒有了,這是你付出的代價。你有沒有能覺察得到?古人生活在詩情畫意的世間,這個境界我們永遠無法體會,感受不到,這真善美的感受沒有了。現在的感受是煩惱,然後你就想到還是古人高明,還是古人聰明,不發展,社會永遠是安定和諧,人民生活真快樂、真幸福。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就好像生活在兵荒馬亂之間,沒有安全感。人生在世間沒有歸宿,在從前有老家,現在哪裡有老家?老家是一個人的根,無論你遭遇到什麼苦難,老家支持你,老家是你一生的保障,現在沒有了。從前老家是大家庭,每一家都有祠堂,知道祭祀祖先,一年有好幾次祭祖,不忘根本,現在人沒有根本,真的是孤苦伶仃,苦不堪言。什麼造成的?科學技術造成的。科學技術在什麼時候,它有完全是正面的利益,沒有負面的?跟諸位說,你到極樂世界就看到了。極樂世界的科學登峰造極,只有正面,沒有負面,帶給人決定是健康的,帶給社會是和諧的,帶給山河大地是堅牢的、堅固的,不一樣。佛法裡頭有科學,尖端的科學,佛法裡頭有最好的哲學。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決定」,什麼是決定?「事之定而無移改者也」,這叫決定。「又《勝鬘寶窟》曰:決定謂信也。」這句話說得好,信心是決定。現在人信心沒有了,所以他心是浮動的,他沒有決定,一切時一切處見異思遷,他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辦,所以他沒有隨機應緣的能力。「故善巧者隨機應緣,決定者真實不變」。這兩句話可以解決我們現前的社會問題,就是善巧決定,隨緣善巧,真實不變,可見都在一念之間。災難現前,布萊登說得好,因為布萊登有信心、有決定,他說只要我們地球上的居民能夠覺悟過來,大家一起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問題就解決了,社會馬上就安定,地球上災難立刻就化解。這美國人講的,真的,不是假的!我看過他一本書《解讀末世預言》,這本書是他寫的,講得好,他看的東西是很多,古今中外這些預言,他看得很多,他的結論很正確。我聽說美國拍的那個片子,「2012」裡面有他的鏡頭,我看「2012」大家指給我看,好像有四次,出現四次。所以信心能解決問題,那正好現在人沒有信心,麻煩就在此地。對古聖先賢不相信,對歷史經驗不相信,對自己也不相信,那怎麼辦?沒有法子了,真的是佛菩薩神仙來也沒辦法,這才是真正嚴重問題。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論法無厭,求法不倦者,上句覺他,下句自覺」。自覺覺他要同時進行,為什麼?教學相長,這是中國古老祖宗們教導我們的,他們一定是從經驗當中得來的。我們只管學,求自覺,不教別人,他有侷限性,很多問題不能突破。如果肯教學,喜歡講給別人聽,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歡喜跟別人分享,也不障礙別人學習,也能幫助別人成長,這個心量好,善良,他一定會成就。自己好學,嫉妒別人,這個學問是假的不是真的,孔子講得好,《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真了不起,有道德學問,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大聖人,「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這人傲慢、吝嗇,吝嗇是指什麼?不肯成就別人,怕別人超過自己,這個吝嗇是講這一點,不是指別的。換句話說,就是嫉妒心,希望自己是世界第一,不願意別人超過,孔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真善,自己成就,希望別人都超過我,為什麼?聰明,別人都超過我,他們在造福,我在享福。別人都不如我,我好辛苦,我造福他們享,你說誰聰明?
所以古人,你看看中國從前做官戴的烏紗帽,那烏紗帽像樓梯一樣,前面一層低,後頭一層高,它是表法的。你做了官,這是為人民服務,你要記住,希望什麼?前面是自己,後頭是後人,後人要超過我。常常存這個心,希望別人都超過我,我這個水平是最低的,都超過我,這社會多美好。如果我是第一,別人都不如我,這社會完了,我今天做到最高峰,真可憐。怎麼辦?提拔下一代,培養下一代,全心全力把這個事情做好,第一功德。沒有比這個功德更殊勝,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大的,真實功德,最偉大的事業。釋迦牟尼佛不做官,釋迦牟尼佛不經商,說明他不要地位,他不要財富,他要的是什麼?提拔後人,栽培後人,成就後人,大德!所以大富大貴不如他,大富大貴,人誰知道?千萬年之後沒人知道。他做的這樁事情,千萬年後,人都記念他,都還崇拜他。人有沒有真智慧從這裡看,所以人在這個世間要學謙虛、要學恭敬。一定要學聖人怎麼樣成就底下一代,全心全力幫助下一代,這樣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雖然沒有爵位、沒有財富,他真有價值、真有意義,他這一生沒有白過。這是聖賢人表演給我們看的。
周公有地位、有財富,他的哥哥是武王,帝王,他也是王子,文王的兒子。可是這個人謙虛,這個人接納別人的意見,什麼人去見他,他都平等對待,給他提出意見,不管是好是壞他都接受,他有智慧判斷可用、不可用,所以人人都願意親近他。念念為國家培養人才,輔佐成王,他的職位是太傅,成王的老師,他教什麼課程?教倫理道德。皇帝有三個老師,第一個是太保,太保教的是什麼?衛生保健,教這個;第二個老師是太傅,教你倫理道德;第三個老師叫太師,教你怎樣治國,齊家治國,教你這些學術,三個老師,三門課程。成王的太師,就是教他治國,治家治國的是姜太公,教倫理道德是周公,教衛生保健是召公,也是他的叔叔,小叔。周有成康之治,漢有文景,唐有貞觀、開元,這都是中國歷史上天下最安定,人民最幸福,社會和諧,所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人要有這樣的志氣,要真正好學,專樂求法,這樂是愛好,念去聲做動詞講,愛好,專愛好求法,求世間法、求佛法。世間法是什麼?聖人之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法。也就是要求倫理、要求道德、要求因果、要求聖教,聖賢人的教誨,求法的心沒有厭、沒有足,學無止境。人生在世能活一百年的不多,時間很短促,要知道愛惜光陰,什麼最寶貴?光陰最寶貴。現在人也看重光陰,但是方向錯了,分秒必爭去爭錢、賺錢,去爭地位,都是名利。好學的人分秒必爭求學問,自利方便,求自利,方是方法,便是適宜,適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求學。「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論法無厭是利他,也就是說,自己學得的,喜歡跟別人分享。在古時候師道有尊嚴,要請法!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親近善知識向他求教,他歡喜給你講;你要是說,我家環境比你好,你到我這裡來教我,他不來。為什麼不來?恭敬心不夠,誠敬不足,誠敬不足去了沒用處,你學不到。這個不是老師要擺架子,不是的,那你完全錯會意思。老師看學生,你能夠學多少,你能得多少,不在老師,在你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處,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老師教人,是看學生的誠敬,看學生的稟賦他能學多少,我們今天講看學生的程度,老師從這兒決定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遭遇是非常的苦難,一個人到台灣,在台灣無親無故,生活非常艱難,自己也沒有學歷,有能力沒有學歷,今天這個社會是需要學歷的,我的學歷初中畢業,人家會給我什麼工作?最低層的工作給我,多苦、多可憐!我遇到的三個老師都是我意想不到的,他們教我特別照顧。憑什麼?我沒有給老師送一塊錢,沒有錢,老師教我的時候是義務,不收學費而且特別教。你看章嘉大師跟方東美先生,上課在哪裡?在他家裡,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憑什麼?我自己那個時候感到很幸運,十多年之後我才想到,就憑我那一點尊師重道的心,誠敬。我還有那麼幾分誠敬心,這個對老師的誠敬是小時候父母教的,這一生就佔了這個便宜。沒有誠敬,老師不教你。
我們本來不敢求老師這個教法,只是求老師准許我旁聽他學校的課程,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我們想去旁聽他的課程就心滿意足。沒有想到他自己開口,不要我到學校去,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你會一無所得。我當時聽了涼水澆頭,這老師不要了,所以我的表情當然很沮喪、很難過,他看到了。我們這樣坐了大概有五分鐘,他老人家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到哪裡求?作夢也想不到,我跟方老師學哲學是這樣學法的。雖然我們的學歷程度只有初中畢業,以後方老師的學生知道老師這麼對我,所以他對我們也就特別另眼相看。跟章嘉大師也是如此,一個星期見一次面,兩個小時,三年如一日,憑什麼?就是印祖所說的誠敬,還有幾分誠敬心,大概老師一生遇到學生,有這點誠敬心的不多。所以心量大,可以教的不能放過,要好好的幫助他、成就他。我們感激老師的恩,我們今天對年輕人可以教的,有誠敬心的,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過去老師幫助我,這才能夠讓正法久住,世世代代有人才繼續幹,續佛慧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