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八十八面倒數第七行,從第二句看起:
「菩薩能如是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這個四無礙辯,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也叫四無礙智,也叫四無礙解,意思都一樣。這個地方前面也有解釋。第一個是「法無礙」,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是世尊教學用這個做一切法的總代名詞,說出這個字,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包括在其中。法無礙,對於一切法都能夠通達明瞭,都能夠說出它的名字,這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包括它這些義理、現象、作用,沒有一樣他不知道,可以說四無礙是無所不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體,就是前面所說的密藏,密藏是無知,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個道理很深。為什麼無知起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無知是一個人真正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徹底放下,心裡面一塵不染,這個境界是真心、是真如,梵語稱之為大般涅槃。經典上有時候說總持,這個地方講「辯才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是這個意思。也稱之為陀羅尼,陀羅尼也有總持的意思。這是自性的性德。
自性,惠能大師說得很好,它在沒有起作用的時候不能說它無,因為它本自具足。他見性講的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的意思跟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這是自性的本能,不是學來的,本來就有的,但是它沒有現象。智慧、德能、相好,用現在的話,好像都是一種能量,自然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又是不生不滅,它沒有來去。起作用的時候,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用四個字來形容它,不可思議。你沒有辦法想像,你也無法把它說清楚、說明白,這都不可能的。它遇到緣它就現相,什麼現象它都現,隨著緣現相。阿賴耶隨著緣起變化,阿賴耶是妄心,密藏是真心。古人說,只要你能明心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全得到了,統統是自性變現的。既是自性變現的,他怎麼能不知道?所以法就無礙。
「義」是講義理。法怎麼來的、為什麼來的、它有什麼作用,諸法之中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影響,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義是從理論,法是講現象,《華嚴經》上把一切法歸納於三個部分,體,理體、現象、作用,簡單稱為體相用。經題裡面就含著這個意思,「大」是讚歎體,無法形容,用個大字來讚歎,「方」是講現象,「廣」是讚歎它的作用。所以,大方廣就是體相用的意思。
下面說「辭」,辭是言辭,「辭無礙」,辭無礙是無所不知。「義無礙」可以說是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但是意思通達明瞭,沒有障礙。言辭,以我們地球來說,每個地方的方言很複雜,還有不同維次空間。人有語言,動物有沒有語言?有,動物也有語言,得清淨心的人能夠聽得懂鳥獸的語言。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安世高,漢朝時候早期到中國來弘法,擔任翻經的工作。這個人原本是安息國的王子,他父親過世之後繼承王位,做了半年,他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證果了。傳記裡面記載,安世高懂得鳥獸的語言。鳥在樹梢,在高處,看得很遠,牠們在那裡聊天,看到有行人從這邊走進來,在聊天。安世高做翻譯,翻譯給大家聽,鳥剛才在那裡說,牠們交談,有人過來。過沒多久,路人真走進來,從這樹下經過。乃至於樹木花草,它沒有語言,它有感應,都是互通信息,沒有不知道的。鬼神的語言,所以很複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講經,我們中國人聽,他講的是中國話,我們聽得懂,美國人聽,他講的是美國話,他也聽得懂,一點障礙都沒有,不需要翻譯,辭無礙。我們這裡翻譯,有時候還翻錯。無需要翻譯,沒有聽不懂的。好像到哪一類眾生的耳根,就自然變成他們自己的言語,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教化眾生沒有障礙。
末後這個「樂說」,喜歡說、喜歡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的教學就不一樣,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包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佛與法身菩薩有能力教導他們,他全通了。語言沒有障礙,神通沒有障礙。我們用神通兩個字大家好懂,前面說過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教學才能夠契機。佛對於一切眾生,任何一個眾生,他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知道。諸佛菩薩遍法界虛空界,慈悲到極處,我們的善根沒有成熟,他冥冥當中加持你,我們得到他的好處,自己不知道。緣成熟的時候,無不現身說法。現什麼樣的身,隨眾生心,不隨他,為什麼?他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這叫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自然有反應。感的人有心、有念,有念頭,應的人沒有心、沒有念頭,完全是自性作用,所以自性的功德不可思議。
又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想能改變一切法,山河大地是一切法,芸芸眾生是一切法。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相信,相信什麼?相信佛能救度一切苦難眾生。憑什麼?意念,佛的意念純淨純善。眾生的意念是非常複雜,染淨善惡混雜,感得無量無邊的苦報。佛不是的,佛心清淨,接觸到佛之後,我們的染污就淡化了。如果能隨順佛陀教誨的,很快就乾淨了。縱然不相信佛法、排斥佛法,甚至於還把佛法消滅,佛菩薩還是保佑他,佛菩薩冥冥當中還是加持他,讓他的罪業減輕,讓他的苦報縮短,慈悲到極處。什麼時候他知道?中國有句諺語說,苦盡甘來。他在三途受苦,受到極處,慢慢他覺悟了,他懺悔了。
我們世間人,這種情形也常有。平常迷惑顛倒,任性妄為,造作種種惡業。到壽命快終的時候,冤親債主來索命的時候,他後悔了。在一般凡人,後悔也來不及了,到三途去了。如果是學佛的人,平常他也讀經,他也聽教,他聽得多,雖然半信半疑,到這個時候他親自體驗到冤親債主來索命,這不是假的,欠命的還命,欠債的還錢。這個現象現前之後,他知道這是真的,因果報應是真的不是假的,才真正發心懺悔。這樣的同修我見過。得重病的時候,懺悔有沒有效?有效。真正一懺悔,他的病痛並不是好了,病痛減輕了。能不能好?能好,真正像經前面所講,真正發菩提心,命運可以轉過來。你的壽命到了,那是你自己的業報身。如果真正發菩提心,我病好了之後,我這一生沒有自己,把自己的身心奉獻出來,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為正法久住來服務,他的壽命肯定延長。延長不是他的壽命,他的壽命已經完了,這是什麼?是法身慧命。你自己發這樣的心,佛菩薩威神加持,它就轉了。
諸位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遇到那個算命的孔先生,那真有本事,他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算得一點都不差。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這個算命先生,給他算終身流年,就是每一年的。十五歲、二十五、三十五,在四十歲之前,二十多年每一年一點都不差錯。所以,他在棲霞山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禪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念。雲谷禪師很佩服,一個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容易事情,對他很佩服,很讚歎。問他,修行這個功夫怎麼得來的?袁了凡是個讀書人,是個很忠厚的老實人。告訴雲谷大師,我沒有功夫,我只是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不打妄想了,為什麼?打妄想是空的。命裡有的終須有,命裡無的莫強求,所以他心定了。他說二十多年來,沒有一絲毫差錯。就以每一年,他是讀書人,參考,去考試,參加考試,考第幾名都被他算定了,一點不差。每一年,那個時候讀書人國家供養他,國家每年給多少稻米,大概有八、九十石稻米,也是一點都沒有差錯。所以他完全相信了。
我讀了這部書之後,我說了凡先生是標準凡夫,你看,幾十年命運一點沒改,就算得那麼準。一般凡夫沒有那麼準確,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他起個善念,加分,起個惡念,減分,他總有加減的。大惡就除了,大善就乘了,有加減乘除。他沒有,二十多年來統統沒有,所以這標準凡夫,他知道命運了,不再起心動念。雲谷大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凡夫。給他說明命理的道理,為什麼會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別人算得那麼準?可是命運能改。他就向雲谷禪師請教怎麼改法?他也很想改。雲谷禪師給他一部功過格,功過格的內容就是《太上感應篇》。依照《太上感應篇》所講的善與惡,每天斷惡修善,你命就改掉了。他依教奉行,真幹!這個心才發,第二年參加考試,命運真的就變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結果他考取第一名。這個對雲谷禪師的教誨深信不疑,全家奉行,命運全改了。命裡頭沒有功名,功名是什麼?是舉人、進士,他命裡沒有。他努力斷惡修善,依照功過格發願做三千樁善事。三千樁善事十年完成,發的是真心,勇猛精進沒有退轉的。他的夫人幫助他一起修。結果參加舉人的考試,考取了,參加進士的考試也考取了。他不灰心,進士好像是第三次才考取,不灰心。福祿壽全部都增長了,他的壽命本來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他沒有求壽。他命裡沒有兒子,向佛菩薩求個兒子,真的他得一個兒子。下一代興旺,兒子只有一個,孫子好像有八、九個,成為一個大家族。這個事實真相絕對不是物理、科學能夠解釋的,能夠做得到的,做不到。這個東西在中國傳統學術裡頭,在大乘佛法裡頭。科學,科學學者他們的態度看這個,叫無稽之談,迷信。但是他們能不能逃出命運的定律?逃不過。學儒、學道、學佛能改變,能改變命運,乃至於能改變地球上的災難,科學做不到。
菩薩皆具足這四種辯才。下面還給我們講個「九辯」。「九辯者,如《勝天王般若經》說」,這個很少用,佛學辭典上都查不到。我們很感激念公老居士,他把這個比較冷門的,也給我們寫在這邊。「《勝天王般若經》說」,這九辯的名詞列在此地,第一個,「無差辯」,無差,我們就想到,沒有差錯。「無盡辯」,沒有終止的。我們中國諺語所謂打破沙鍋問到底,他有能力給你解答,你難不倒他,他有無盡的智慧,無盡的辯才。「相續辯」,這是一樁事情,由淺而深,由小而大。第四個是「不斷辯」,這個辯才不會中斷的,只要你問他,他一定會給你解答。「不怯弱辯」,他有智慧、他有定力、他有辯才,所以他不會以怯弱這個態度。也沒有驚怖,驚是驚慌,怖是恐怖,怕被別人難倒了。這是真實智慧。「不共餘辯」,餘是餘乘,像聲聞、緣覺、人天、外道,這是餘乘,不共餘。經上所說的,都是法身菩薩所具備的這些辯才、智慧。「無邊際辯」,無邊際跟無盡的意思相似。無邊際,我們從名字上的意思看,是廣,從空間上來講,沒有邊際。「一切天人所愛重辯」,菩薩的辯才,能令一切諸天一切人眾歡喜、敬愛、尊重。「此九亦名為無礙辯也」,這是講《勝天王般若經》上舉的這九種,這九種也稱為無礙辯才。
「極樂大士」,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具足如是種種無礙妙辯,無有障礙,故云:辯才總持,自在無礙。」這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所以經上講的這些,不是與我們不相干,都是講的法身菩薩,那我們聽了有什麼意思?而不知道這部經上字字句句都是講自己。我們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到極樂世界你就得到無礙的辯才,跟阿惟越致菩薩相等。阿惟越致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他是什麼樣的地位?先去了解什麼叫阿惟越致?這是梵語音譯的,阿惟越致的意思是不退轉。阿,通常翻成中國意思是無,惟越致是退轉,無退轉,我們中國意思就是不退轉。這不退轉裡面包括三種不退轉,才稱阿惟越致。第一種,「位不退」,他的地位不會退,這比較容易。在小乘,初果須陀洹就證得,在大乘,《華嚴經》裡面講的,十信位的初信位就證得。你確確實實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就是八正道裡面的正見。八正道其他的沒有,正見有了,你位就不退。你看八聖道,聖人,你決定不會再退墮凡夫。這叫小小聖,他不是凡夫,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在六道的期限有限,人間天上七次往來,他肯定證阿羅漢果,這是小乘。如果說大乘,他肯定修到七信位的菩薩,你看從初信到七信,超越六道輪迴了。阿羅漢不在六道了,阿那含在六道,三果在六道,四果不在六道。這些都叫做位不退。
第二種不退是菩薩得到的,叫「行不退」。菩薩度化眾生,眾生難度,尤其現在眾生太難度了。阿羅漢會不會度現在眾生?不會。可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再艱難、再困苦他也不退心,叫行不退,他絕不會退到二乘這個境界。二乘人度化眾生,他喜歡你,他就度你,他不喜歡你,他不理你;你去找他,他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主動來教你。菩薩不一樣,菩薩你不找他,他來找你,我們這經上前面念過,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善友,你沒有請他,他自己來了。這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聲聞緣覺比不上。這叫行不退。
第三種叫「念不退」,這個誰得到?《華嚴經》圓教初住就得到,也就是說中國佛教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就得到念不退。也就是說他的雜念沒有了,他只有一個念頭,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向大般涅槃,就這一條路,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要把無明的習氣淘汰乾淨,圓滿證得妙覺的果位。他的心念念流向薩婆若海,薩婆若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一切種智。從這個意思來看,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初住以上,圓教,他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為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不退轉。阿惟越致菩薩統統具足無礙辯才,如來果地上,所謂十八不共法、四無畏、四無礙辯全都具足。所以,他跟妙覺如來應化在十法界教化眾生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兩樣。
極樂世界特別,其他諸佛剎土一定要你自己證得你才會得到。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全斷了才能證得,這不是容易事情。我們想想,一個人修行,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人往上面去有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之上才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你要修到哪一年你才能有成就?何況天上,愈往上面去時間愈長。你看看人間壽命短,四王天的壽命就長了,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壽命五百歲,五百歲是按一天人間五十年算。忉利天就更高,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年。孔子到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要是在忉利天,多久?二十五天。孔子生忉利天多久?在忉利天算二十五天。壽命一千歲。再往上去夜摩天,夜摩天一天是人間兩百年,這是夜摩天。兜率更高一級,彌勒菩薩住的地方。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你要問彌勒菩薩什麼時候下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佛?他在兜率天壽命盡了、到了,你去算算看。有人算過,合我們這個世間時間來說,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在兜率天四千歲,換算跟人間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愈往上去時差愈大,壽命愈長,什麼時候你才能成就?
四聖法界裡面,時間就更長。所以經上常講,凡夫修成佛無量劫,這個無量劫是我們人間的時間,無量劫。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極樂世界實在講,我們從這部經,讀了這麼久,也講過十遍,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辦的一所學校,那裡沒有國家,沒有政府組織,也沒有國王。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其他行業,只有兩種人,佛跟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極樂世界是學校,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上學。我們去上阿彌陀佛的學校,那個學校保證成就,畢業就成佛,保證班。進入這個學校完全免費,不需要交學費的。阿彌陀佛他是大施主,他全部供養你,衣食住行全供養,全包了,只要你肯去。阿彌陀佛真的是大施主,所以那個福報不可思議,這是他累劫修成的。辦這個學校,他發心,這是四十八願,就是他發心,又用五劫的時間去落實。以行踐願,這個願要做到,五劫的時間,四十八願願願做到了。所以這個願心、修行功德,成就極樂世界。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對它就一點都不懷疑了,真相信了。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個個都成為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待遇是阿彌陀佛給的,不是你自己修的。只要你是人天身分,同居土的菩薩,或者是方便土的菩薩,統統是得彌陀本願加持。那實報土呢?實報土他自己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佛加不加持他?肯定加持他。阿彌陀佛慈悲,我們相信他的加持決定是保證你證得妙覺位。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尊重讚歎,都稱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沒錯。所以讀這些的時候應當要發心,要求生淨土。
我們再看下面的一段,『善解世間無邊方便』,這是前面經文的第三句。這一句說的是「差別智」,前面所講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總持,總一切義,持一切法,自在無礙。差別智是無所不知,你向他請教,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你不向他請教,他一無所知,這是真的。沒有人向他請教,他自己的境界是清淨寂滅,是這個境界。你向他請教這是感,他自然跟你反應,這個應裡頭有現相、有言說,顯示出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就是善巧,實際上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善的方法。所以在大乘經裡面,常常在方便上加個善巧,善巧方便這才能教化眾生。沒有善巧方便,你用什麼去教?所以下面說,「以善知一切眾生根性與欲樂」,知道眾生的根性,知道眾生的欲望,知道眾生的愛好,這樣教他,他才會契機,他才歡喜學。你不懂這些,你就沒有法子教他。我們看雲谷禪師教了凡先生,雲谷禪師知道了凡先生的根性,讀書人,性本善;知道他的欲望,欲望想功名,他想考取功名,想替社會、替國家做一點好事,這是他的欲望;知道他的愛好,他愛好什麼?他愛好善,斷惡修善他喜歡,這就好教了。雲谷禪師教導他的,他能夠依教奉行,他的欲望跟愛好他統統都得到了。我們如果把它講得更白一點,大家更容易理解。
六十年前我遇到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我,我那時候苦不堪言。我相信他知道我的根性,他也曉得我的欲樂,他教我,我真聽。他要我改善環境,我的環境實在太惡劣,為什麼?我跟了凡先生比,了凡先生的缺點我統統有,了凡先生的優點我完全沒有,我跟他相比差太遠了。這樁事情完全是章嘉大師的教誨,恩德。我命裡沒有財、沒有壽命,只有一點點小聰明。但是心地好善,這是從小受的家教,知道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這個根還在。如果沒有這個根,遇到老師沒用處。老師教我修財布施,為什麼?自己要活下去,需要財,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也離不開財,沒有財還行嗎?財從哪裡來,我們不知道。財從布施來,我哪有錢布施?老師告訴我,財布施,一毛錢有沒有?我說一毛錢可以;一塊錢有沒有?一塊錢還行。你就從一毛一塊去布施。第二種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是做義工。所以學佛之後,章嘉大師教我常常到寺廟做義工。一般法會裡面,我們去幫助寫疏文、幫助寫牌位,我能寫字。幫助寺院法會發通知,我能做這個事情。以後這些寺院,大的寺院,他們印《大藏經》,《大藏經》是預約,印好之後要包裝、要郵寄,這是很費時間也費人力的,我們就負責搞這個東西,流通法寶。這個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功德超過外財,外財你是拿錢,內財是你自己要用精神、用時間、用體力、用思考,叫內財布施。這是財富的來源。法布施是智慧的來源。無畏布施,照顧貧苦,照顧老弱,照顧生病的人,這個果報是健康長壽。我明白這個之後,就依教奉行。所以我這一生的福報全是修得的,不是過去生中,過去生中沒修,全是這一生當中修得的。
章嘉大師教我,出家是他老人家勸我的。我問他將來從事哪個行業好?他就叫我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是完全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我那個時候學佛七年,這七年有一年半的時間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學講經。學了一年半,我出家的緣分到了。一出家就教佛學院,白聖法師找我,十普寺三藏學院,我在那裡教書。外面有緣,我也到外面去講經。我在台中跟李老師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學會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會講。所以我教佛學院,我有十三部經。一個學期才教一部,一年教兩部,三年學生畢業了,我只用了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有派上用場。所以我從那裡就明白了,佛學院效果不大,學不到什麼東西。我在台中一個月就可以學一部經,就能上台;在佛學院學三年畢業了,一部經都不會講。以後我就不教佛學院了。我也做過佛學院的院長,以後明白了。
自己沒有道場,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國外邀請的多,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外國。外國每個地方住的時間都不長,一個星期到半個月,這住一個地方。所以長年遊化,居無定所。這樁事情李老師非常清楚,他勸我,告訴我,一定要在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我很想在一個地方,我知道。看看古時候祖師大德都住在一個地方十幾年以上不動,他才有那麼大的成就。可是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我到哪裡去住?沒地方住。如果不是韓館長的護持,我就沒有今天了。沒有她們一家人的護持,在那個時候兩條路,老一輩的法師叫我放棄講經,去學經懺佛事,去趕經懺去;另外一條路就是還俗,另謀生活。在這個進退維谷的時候,韓館長出現了,她聽我講經,聽得很歡喜。我把我的困難告訴她,他們夫妻兩個回家商量,發心幫助我。她住在台北木柵路,溝子口那個地方,有一個小獨立的洋房,自己建的。樓上還有個小廳,有一個房間,她問我可不可以住?我感謝她的好意,我帶她到台中去見李老師,把情形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同意了,他說行,那我就住在她家裡。講經到哪裡去講?租地方、借地方。租多大?大概也就是這個攝影棚這麼大,擺個小講台,聽眾大概是二十幾個人到五、六十人。我的講經每天不中斷,這樣練出來的。她幫助我三十年,不是短時間。沒有三十年的練習,講台上的薰習,你怎麼會成功?老師教你,你還得要去練,不練沒用。不容易、不簡單。
我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十七年這才有個小道場,就是景美華藏圖書館。有這個小道場,我就搬到道場去住了。道場,韓館長她一個人經營。我是過來人,這個時代你真正走釋迦牟尼佛這個路子,障礙非常非常之多,是你意想不到的。自己有福報,可以建個小道場,像我這個沒有福報的人,我也沒有建道場的念頭。為什麼?一生講經教學好,省心省事,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起心動念都在經本上,一生沒有離開經本,工作就沒有離開講台。這是緣,沒有這種殊勝緣,怎麼會成就?所以我在這晚年了,已經講了五十三年,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支持的人多了。我今天有責任,幫助真正發心出來學教的人,走釋迦牟尼佛路的人,我來供養。
在澳洲建了一個淨宗學院,今年十月要舉行十週年紀念。學院建了十年,有沒有出人才?沒有,讓我再做深層的去反省。怎麼樣才出人才?天天逼他上台講經,練出來的。如果十年不間斷,一天一個小時,十年不間斷,成功了。我是想我看能活幾年,我就幹這樁事情,別的事情我不幹了。過去講的這些經,都可以給同學們做參考資料,你們喜歡學哪一種就學,只可以學一樣,不能學兩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找一個小地方,十年不下山,替佛教培養弘法人才,幫助佛法正法久住,我來幹這樁事情。現在災難這麼多,我不怕,無論什麼災難,我如如不動。這個事情現在沒人做了,我不能不做。我只要有體力,我維持每天四個小時講經。學經教的,要跟我一樣,每天至少要四個小時去讀經、去研究。每天要能夠做一個小時的報告,講給我們大家聽,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學習。我不敢自稱為老師,我年歲比你們大,學習的時間比你們久,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幫助大家,希望大家個個都能成就。
台南極樂寺,我希望將來能變成這麼樣一個道場,它是教學,裡面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法會。人要學佛,鬼也要學佛,那怎麼辦?要以極樂寺這個道場來說,每個星期專門為鬼神做一個三時繫念,一個星期一次。平常也歡迎鬼神來聽經聞法,念佛堂一起念佛共修,冥陽兩利,其他任何活動都沒有。三時繫念佛事,鬼神也歡迎。念佛,不了解極樂世界的狀況,那個佛念不好。一定對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認識、真清楚、真了解,那心就不一樣了,真信、切願,真的想到極樂世界去,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香港建一個小道場,香港跟台灣距離很近,其他地方不再去了,心定下來幹一樁事。希望對佛教做出一點貢獻,這次到世間來沒有白來。《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前面兩位大德已經奠定好基礎,我接著把這部經發揚光大。所以,這次細講《大經解》。
我們再看下面文。「隨其機宜」,這個機是講眾生;宜是說他的根性、欲樂,隨順他,恆順眾生。「善巧說法,故能契機」,只要他真肯學,他真能接受,真能夠學到東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世出世間的聖學,就是聖賢的學問,最重要就是真誠。如果我們沒有真誠心,佛菩薩來教都沒用。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於同學的要求沒有別的,真誠心,持戒、修福。世尊入滅之前留下兩句教誨,這也是阿難尊者向他老人家請教的,佛在世,大家以佛為師,佛不在了,我們以誰為老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真正能持戒、真正能吃苦,就如同釋迦牟尼佛在世一樣。所以不能持戒,怕吃苦,這個法你學不到,你不可能成就。要能持戒,持戒是守規矩,真能吃苦,為什麼?你才不會被社會誘惑。今天社會七情五欲的誘惑力量太大,這兩樁事情如果我們做不好,這條路就走不通。所以誠諦非常重要,誠懇、真實。
「明根本智,契實相理,得差別智,知眾生機」。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兩種智慧都得到。得根本智契理,諸佛所說之理、諸法實相之理,他明白了,這是明心見性。「得差別智」,差別智也叫後得智,對於根本來講的,根本、後得,也就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就是差別智,無所不知,「知眾生機」。「故所說之法,深入義味」,你學經教愈學愈有味道。古大德說了一句話,說「世味(世間的味道)哪有法味濃」!法味如果不能超過世味,這個世味是人間天上,超過它,誰肯學佛?現在學佛同學很多,你們有沒有嘗到法味?沒有嘗到。為什麼?嘗到之後,你們的心行就大大的改變了。會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會像那些祖師大德一樣,外面看起來好像是都吃苦,清苦,裡面的快樂無邊。智慧、健康、幸福快樂,你統統得到,這些與貧富貴賤沒有關係。所以,深入義味,他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能放下,他能捨。為什麼?他所得的樂超過世間太多,太殊勝了。
「契理契機,普令聞者入於義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脫,故云,度諸有情。」這幾句話很重要,這幾句話說什麼意思?教學真實的利益,確確實實能令聞者,聽經的人、學佛的人,對於諸法實相、萬物的義理明白、覺悟了,這才深得法味,所以嘗到法味了。嘗到法味是滿心的歡喜。中國古人常常說孔顏之樂,這是世間法,孔子的快樂、顏回的快樂,他快樂什麼?孔子當年在世,他的家庭環境是貧寒,清寒之家,不是小康。顏回,顏回可以說是清寒到了底限,物質生活太苦了。吃飯,飯碗都沒有;喝水,茶杯都沒有。吃飯,用竹子編一個簍來盛飯;喝水,葫蘆瓢。簞食瓢飲,過那樣的生活。孔子學生當中最快樂的就是顏回,夫子讚歎他。他快樂什麼?深得法味。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在那個時候不是太多,但是那個分量是夠他學的。從三皇五帝到孔子那個時候,這一段時間差不多也是兩千年。從伏羲、神農到孔子差不多兩千年。兩千年留下來的典籍,你好好去學它,其味無窮。倫理、道德、因果,跟聖賢修學的心得。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五經,上古時代世代相傳,到孔子才真正用文字記載流傳給後世。
如果學佛沒有得到法味,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得度,在佛法裡面沒有學到東西。學到東西,哪有不快樂的!學到東西就像吃飯一樣,你每天一定要學它,決定不會捨離,欲罷不能。歡喜學習,也非常歡喜跟大家一同分享。在分享這個過程當中,肯定對自己的境界有相當程度的提升,愈來愈接近聖賢,學佛愈來愈接近佛菩薩,他怎麼會不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真有把握。為什麼真有把握?至少我們有四同,心同佛,願同佛,德同佛,行同佛,只要有這四個同,跟佛相同,你能不往生嗎?遍法界虛空界,你到哪裡去?你肯定到極樂世界。你的方向、目標非常純正,信心堅定,絕不會改變。這個世間再苦,時間短暫,還不能忍受嗎?自然能忍受。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的一個修學環境,到那裡去保證你成就,成佛。
下面說,「以契理故,所說之法皆是正法」。你看正字的標準,它不是別的,正法的標準是契理,理是什麼?自性,真心、自性。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本具的德行、能力、相好,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全是自性本有的功德成就。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完全教你回歸自性。自性裡面一切是美好的,一絲毫沒有欠缺,跟世間學術完全不一樣。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家崇尚科學,對於佛法跟聖學造成疑惑,你不能完全相信,你懷疑。怎樣能夠破除疑惑,破疑生信?你學了要真幹,不真幹,法味得不到。得到法味,你就相信了。然後你回頭再看科學,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奇奇怪怪東西,法味沒有,決定沒有法味。可是聖賢教誨,佛的經,特別是大乘經,古人說的話一點都不錯,法味超過世間、超過天人。不真幹嘗不到,光聽說不行,要契入,深入法藏。
「正法者,真正之道法。《勝鬘寶窟經》曰:佛能以正法授與眾生。」為什麼?佛契入正法,證得正法,才會把正法教給我們。今天佛不在世了,經上有說,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為師,佛是我們的指導老師,佛不在世間了,以法為師。我們跟誰學?跟經典,經典裡面有真的,也有假的,假的是後人偽造的。我們如何辨別這個經是真的,哪個經是假的,怎麼辨別?《大藏經》是標準,查查《大藏經》的目錄有沒有?如果有就是真的。《大藏經》目錄上沒有,那是假的。古時候,這些書籍要入藏,編到《大藏經》裡,那個條件非常嚴格。經過當代真正是高僧大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真正修持有功夫的,請他們來審查。他們看過了同意,才呈報給皇帝,皇帝批准再入藏,不是一般東西隨便可以入藏的。
現代人編的《大藏經》沒有標準了,這個事情是早年李老師告訴我的,那我們怎麼辦?李老師說一定要用清朝以前的《大藏經》。最後這部《大藏經》就是《龍藏》,乾隆時候編的,要以它做標準,就決定沒有錯。為什麼?經過嚴格審查。民國之間也有編了幾套,沒有那麼嚴格。所以學經得要學古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現在的障礙就是文字,為什麼?大家不學文言文。而佛經是屬於變文,變體文,在文學上它的體裁是屬於變文,也就是當時的白話文。用我們現在說,最淺顯的文言文,所以它比古文好懂。我們用《古文觀止》一對照,古文深,佛經文字淺,容易看得懂。容易懂,還是要有人講解,還是要看古大德的註疏,為什麼?它的意思,每一句義理沒有窮盡。我們讀這個黃念老的註解,你就能看出來。你看經上幾句話,註解,其他經上說的,古來祖師大德所說的,各人看法就不一樣。我們如何採取?這是我們自己的智慧,智慧一定從功夫上得來的,依教修行才能開智慧。如果不能夠依教修行,我們所得到的是常識,這個一定要知道。學的是佛學常識,而不是智慧,那我們就錯了。所以信受奉行,一定要知道這個裡頭的深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