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五十五面倒數第四行,從當中看起,從「又曰」這個地方看起。
「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空谷的回音。深山狹谷當中會出現這個現象,深澗裡頭也有,空大的房子裡面也有回音;語聲有回音,打擊的聲音有回音,所以從聲有聲,這叫響,響就是回音。「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這是無智的人,他以為有人在那個裡面說話的聲音,或者是大吼的聲音。「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回音,回音沒有人在作,只是音聲它遇到阻礙它彈回來的,所以叫回音,這個叫響。「響事空,能誑耳根」,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如果你無智,你的耳根被它欺騙,你聽到這回響以為真有聲音。「乃至菩薩知諸法如響」。在佛法裡面,菩薩、聲聞、緣覺都有智慧,知道這個響不是事實,沒有人在那裡操作,不是事實。菩薩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世出世間一切法就像空谷回音一樣,像夢幻泡影一樣,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要真的智慧才能夠體會到,才能明瞭。空谷回音欺騙一些愚痴的人,我們現在世間這許許多多的現象,也欺騙了六道裡面愚痴的眾生,他不知道形形色色跟夢幻泡影沒有兩樣,這個事情只有菩薩知道。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得自在,他於一切法不計較,不執著,不取不捨。取捨都錯了,不取不捨,這就是諸法實相。
「《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復如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如夢。「如幻者,如幻所現,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復如是。如響者,如空谷響,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諸法亦復如是」。總而言之就是夢幻泡影,還加上響這個回音,都是形容一切法不是真的,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這一切幻相可以受用,為什麼?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違背了實相。在這境界裡面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迷了,分別你就錯了,執著你就造孽了。諸佛菩薩應一切眾生之感,現身說法在世間,雖然跟世間一般眾生和光同塵,生活在一起,實際上他跟眾生不一樣,眾生有情執,他沒有,他有智慧,他知道這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自在了,所以他有受用,他沒煩惱。他現身說法,他不造業,為什麼不造業?他確實契入這個境界,就是無現而現、現而無現,這現身。說法呢?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入這個境界。只有上上根人接觸到、看到、聽到了,他幾乎達到菩薩同樣境界,無見而見、見而無見,無聞而聞、聞而無聞,他就證得,真放下,徹底放下,這上上根人。上中下人悟入境界淺深各個不同,只要有悟處都好。
「下舉勝願,記必得土」,記是受記,這些菩薩們一定得如彌陀一樣的清淨佛土。「《淨影疏》謂此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這是《淨影疏》裡的話。下面是念老為我們解釋,我們看底下,「疏意為」,前面所說的大意,「了知一切,猶如夢幻,是智慧也」。這不是知識,知識認為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知識裡面起心動念還是有取,還是有執、有著。換句話說,知識的人,這不是智慧,這是我們現在一般人,他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他想控制,他想佔有,他有強烈的欲望,現在講爭名奪利,他跟外面人事法是對立的,竭盡一切念頭他去爭取。人人都爭取,鬥爭的現象就出現,衝突就發生。菩薩在一起永遠不會發生衝突,為什麼?他知道全是假的,夢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菩薩的心是定的,定生慧。凡夫的心是動的,怎麼競爭,怎麼樣取得,他心是動的,動生煩惱,裡面所生的是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造罪業必然感得果報,果報真是自作自受。果報也是夢幻泡影,造業也是夢幻泡影,這個事情只有佛菩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一切境界裡統統放下了,就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一放下,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放下,六道十法界放下了,他還在六道十法界當中,他礙不礙事?不礙事。他在這個裡面幹什麼?只有一樁事情,幫助眾生覺悟,眾生在迷,他不知道,這叫菩薩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覺悟眾生,就這麼一樁事情。因為眾生在裡面造業受報,這是冤枉,就像一個人作惡夢一樣,夢中痛苦得不得了,不冤枉嗎?醒過來沒有了。這是佛陀教育,不可以不知道。
佛教是什麼?學佛的人先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教就是把我們從夢中喚醒而已,我們在作惡夢。六道是作惡夢,四聖法界是作美夢,無論是惡夢、是美夢,全是假的,你什麼也沒得到,必須得清醒過來。清醒過來就是法身菩薩,就是佛。能不能清醒?當然能清醒,這個清醒是你自己要覺悟,因為迷是你自己迷,悟還是你自己悟。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對我們來說就是做增上緣而已。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前面三個緣都是要自己的,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現身說法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自己也做出放下的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聽到、接觸到,覺悟了,這麼回事情。智慧,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是你自己得到的,與諸佛菩薩毫不相干。
佛陀在世的時候,三寶佛寶第一,佛寶最大。為什麼?這種教學是佛創辦的,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是創辦人。佛不在世了,佛滅度了,法最大,我們對三寶的恭敬特別著重在法寶。佛不在世了,我們供泥塑木雕佛像那是紀念他。佛像這個東西它不能保佑你,你可不要迷信,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怎麼能依靠它?末法時期我們皈依怎麼辦,皈依誰?皈依法,這個要懂。法是什麼?法是佛當年在世所說的這些經教,他的學生,他的弟子們把它整理,用文字記錄下來,流傳到後世。我們今天看到的經典,這叫法。所有一切理論、方法、修持、境界,你所證得的果位,統統在經典裡面,你要不認真修學經典,這不是學佛。學佛要從經典下手,經典只要一契入,你一定會欲罷不能,我一天不吃飯可以,不睡覺可以,不讀經不行。為什麼?不讀經就生煩惱,讀經快樂!這真正是寶,你嘗到味道了,叫法味。
你現在來聽經,讀經讀不下去,聽經也聽不下去,什麼原因?味道沒嘗到。就好像吃東西一樣,囫圇吞棗,吞下去什麼味道不知道,如果嘗到它的味道,你就欲罷不能。所以佛法有很大的攝受力,讀了怎麼?還想讀,一遍讀完還想讀第二遍。世間的文學,再好的文學,讓你能念十遍就不錯了,十遍以後怎樣?不想念了,味道就沒有了。古聖先賢的典籍味道濃,像中國四書五經,你可以念上一千遍都還有味道,一千遍以後你不想讀了。可是佛經一萬遍也止不住,為什麼?因為遍遍有新意思出來,這個是世間學術裡頭沒有的,也就是說它字字句句意思、義理深廣沒有邊際。世間典籍有邊際、有範圍,你達到最高峰,你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唯獨佛法攝受力量是永遠沒有止境,這是真的。十年一部經,你想他念了多少遍?算是一天念一遍,我相信一天決定不止念一遍,開頭是念一遍,味道嘗到之後就不止一遍,你可能一天讀十遍。《無量壽經》一天讀十遍不難,讀熟了之後,讀一遍大概四十分鐘,遍遍味道不一樣,天天味道不一樣,月月味道不一樣,愈念愈有智慧,愈念心愈清淨,愈念愈歡喜,你得受用了,然後你才曉得經上講的真實利益,這個在世間法裡頭決定找不到。
我念這個經書念了六十年,我告訴諸位的話是非常堅定的,為什麼?我通過這個學習,每天什麼事情不幹都可以,不能不讀經。我讀經沒什麼儀規,就跟讀平常書一樣,這是早年老師告訴我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重實質。實質就是什麼?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斷煩惱,斷煩惱開智慧這個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學佛得會學。佛在世皈依什麼?皈依佛,佛法僧三寶;佛不在的時候,三寶當中是皈依法,法給我們真實利益。佛是我們報恩的對象,我們供養佛像,或者供養佛菩薩一個牌位,這是最簡單的,那是報恩的意思,那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的意思。真正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全在經典。佛經真的要是契入,世間的哲學、科學,任何一種學術,你不必要學,你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知道,為什麼?佛經這個境界高過它。他們的研究報告,那是一看、一聽馬上就明白,也知道他們的研究水平到什麼階段。佛法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不離佛法,《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了知一切,這是真的,一切無非是個假象而已,就像夢幻泡影,你看破了,這是智慧。
「滿足諸妙願,是大願」。夢幻泡影,那佛的這些戒律、這些威儀還要不要修?要。為什麼要?接引眾生,誘導眾生對佛法生起信心,激發他們修學的願望,是為這個,不是為別的。所以要做給眾生看,像阿彌陀佛他發的四十八願,他做給我們看的。我們覺得是不錯,是好,他發了,我得跟他發,他怎麼發的,我們好模仿。每一尊菩薩都發願,每一尊佛在因地上也都發願,都是勉勵我們、激發我們,讓我們有學習的榜樣,這就是《還源觀》上四德的第二德「威儀有則」。一舉一動依照佛經上講的那些規矩去做,把佛經上這些戒律、教誨統統做出來,是普度眾生。你要沒做出來,眾生不相信,只說不行,沒用!不能攝受人心,不但不能攝受,起反作用,人家說什麼?你是假的,你來騙人的。不但不是救眾生,反而把眾生送到地獄去了,為什麼?他毀謗三寶,他毀謗三寶你就有罪。所以四德是四大行門的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個是「隨緣妙用」。你看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夢,這就隨緣了。妙用是什麼?妙用是不執著,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舞台表演一樣,做得很逼真,知道這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要演得很逼真,演給觀眾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與自己不相干,演給觀眾看的。我們的觀眾是什麼?是十法界跟六道眾生,他們是觀眾。
學佛一定要把十善業道表演出來,六和敬表演出來。入了佛門,要把三皈依表演出來,把五戒表演出來,最起碼的條件。這些做到了,要向上提升大乘,大乘是要把六波羅蜜表演出來,最好也能把普賢菩薩十願表演出來,那你要求往生,你的品位就高,這個經上所講的,你是上輩往生。能把普賢十願做出來,上輩往生;能將六度、六和做出來,中輩往生;十善業道、三皈五戒做出來,這是下輩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中輩生方便有餘土,上輩生實報莊嚴土。事在人為,能不能做到?真正肯放下的人做到。為什麼做不到?放不下,原因就在此地。果然能放下,哪有做不到的道理?這一點同學們要記住,真可以做得到,而且不難。難就難在自己迷惑顛倒,以為身是真的,以為自己享受這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享受是什麼?造業,美其名為享受,實際上是造業。好吃,口業,沒有一樣不是業。你想想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捨得那麼乾淨,他為什麼那麼做法?他為誰做的?為我們做的。當年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學生,無論在家出家,出家跟佛一樣,都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跟佛完全一樣。在家同修,你只要在佛教僧團裡面修行,他是短期的不是長期的,你住一個月,你的生活就跟釋迦佛一個月完全相同,住兩個月,兩個月相同。沒有捨不知道,捨了之後才曉得捨了的舒服、捨了的自在,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生活的美滿、快樂。這些人有智慧,他不是傻瓜,不是說有福不知道享。那種清福不是一般人能夠懂得的,一般人體會不到。清福,清涼自在,智慧充滿。
同學們發心值得讚歎,像菩薩到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鼓勵他們、讚歎他們,幫助他們提升。可是一定要真發。我聽說這邊有同學求授皈依,好事情。皈依形式上的傳授,那個不重要,有個很簡單的儀式,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用這個簡單的儀式。一個人也行,多人也行,最重要的是要把三皈說清楚、說明白。什麼是皈、什麼是依,皈依是什麼意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你是不是真的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自性覺,這就是皈依佛;依靠自性正,這就是皈依法。佛不在世,法是核心,離開法,佛就沒有了。哪裡去找佛?佛在經典裡面。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說的,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如來所在之處,這個對的。沒有說佛像,佛菩薩形像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沒說這個話,只有說經典所在之處就是諸佛菩薩所在之處。那是佛菩薩的教誨,要以這個為主、為中心。出家人是我們的老師,他們一切都放下了,專心來學習經典,我們在經典上有問題,可以向他請教。佛法要靠出家人承傳,沒有人承傳,佛法就消滅了。在家居士有這個緣分的,也應當要發心承傳。淨宗的承傳在近代在家人的貢獻超過出家人,你看《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都是在家居士做的,不是出家人。對《無量壽經》下的功夫,中國這些祖師大德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無量壽經》的註解,古時候的註解,二十多種,很豐富。中國兩千年來承傳只有兩種,跟日本比差遠了。這什麼原因?我想可能是受善導大師的影響。唐朝初期的時候,日本出家人在中國留學的非常多,他們最尊敬的是兩個老師,一個是善導大師,一個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法華宗的,天台,所以日本天台宗很盛。日本的淨土宗也很盛,衰是近代才衰的,古時候日本的淨宗超過中國。所以日本古時候這些大德的註解,應當把它從《藏經》裡面找出來,印成專集,「無量壽經註疏專集」。
中國現在《無量壽經》註解加上黃念祖這個,三種。在中國主要是譯本太多,在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數量很少,流通的數量少,想把各種不同的譯本找到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宋朝王龍舒,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你說以他的身分,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學識,唐朝的翻譯本他沒有看到。唐朝是在大寶積這一會裡面第五會,就是無量壽會,這個本子他沒看到,所以第一次的會集只有四種本子。第二次,這在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再做第二次的會集,這個會集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夏老居士最初就是用魏源的本子,魏源裡面有些遺漏的地方,他把它做了補充,校對補充,到最後不滿意,重新會集,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他做這樁事情用了十年時間,可以說這個本子是最完備的本子,是淨土裡面的第一經。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這部經講得最詳細。你真正去讀,你對極樂世界不能不生信心,你不可能不想去。會幫助你生起一個強烈求生淨土的心願,這就成功了,這些傳法的、註經的人,他們的目的就達到。
「不但發起諸妙願,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願,足證所願真切。」這個願不是假的,發願之後他真修,就像阿彌陀佛一樣,人家發了四十八願,用了五劫時間去修行,就是發了願真幹。發願不能說不算數,那就錯了,那就有罪了。這個攝取是求學,廣學多聞,像這部註解就是廣學多聞。黃念老引用古今中外《無量壽經》的註解、註疏,加上佛一生在經論裡面所引用所講到的極樂世界,總共一百九十多個本子。這廣學多聞,非常非常不容易,太難得,我們今天學習不能不感恩他。他這個事情是在晚年,在文化大革命之後。原先有一些資料,文化大革命全部都毀掉,發心寫這個註解,他手頭上能有這麼多參考資料,我到他家去拜訪看到都很驚訝,我說這些本子你從哪裡找來的?真發心,有佛菩薩照顧,太不容易了,能蒐集這麼多的本子。蒐集他真看、真查,蒐集資料變成這部註解,確實不可思議!
「以此二者為因,故得受記曰:必成如是剎」。彌陀成就了,說給這些來參訪的菩薩們聽。這是用現在的話說,阿彌陀佛把他自己修成極樂世界那種心願,修行方法、經驗、成就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勉勵這些菩薩們,個個都發心造極樂世界,所以必成如是剎。「剎土成就,乃智與願之果也。」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本來具足的智慧,那是要願,願是阿彌陀佛從大悲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有悲有智所成就的果報就是極樂世界。
「又《會疏》云:雖經塵劫,猶如一念」。塵劫是講時間之長,阿彌陀佛修行還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五劫。縱然是塵劫也猶如一念,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之後,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了。空間沒有,就是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無量劫等於一念,一念可以等於無量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雖在生死,猶如園觀」,園是花園,生死是六道輪迴,雖然在六道輪迴,在這裡表演捨身受身。菩薩在這裡教化眾生,舞台表演,確確實實六道輪迴就像舞台表演一樣,園觀就是代表表演,遊樂。「遂」,遂是成的意思,達到的意思。「滿足妙願,建立妙土」。這是阿彌陀佛把他怎麼樣建立極樂世界,怎麼樣幫助那些六道裡頭受苦受難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成佛,這做出報告來了。
「蓋謂從智滿願,從願建土。以智慧故,生死如園觀」,沒有生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多劫如一念。於此了達成就,故妙願悉滿也」。兩疏所說的小異,「而淨影之說較親」,這個淨影是中國《無量壽經》註解的第一種,隋朝慧遠大師作的。這一位大師的名字跟廬山初祖慧遠兩個字完全相同,所以後人用個區別,稱他為小慧遠,他是隋朝的人,唐朝之前隋朝的。我們的老慧遠是初祖,他是晉朝的,他是東晉時代的,那個早,他有《無量壽經》的義疏,註解的,叫《無量壽經義疏》。這個本子在中國很流行,《嘉祥疏》沒有它流通得廣,他寫得好。流通到日本幾乎全是《淨影疏》,日本許許多多,二十多種,可能都是用他的本子。每個人講法看法不一樣,都值得做參考。這些典籍大概都在《卍續藏》裡,《卍續藏》收得很齊全。
「蓋了諸法空,仍願取淨土」,還建極樂世界,這空有不二,「不落二邊」,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能學阿羅漢,阿羅漢知道諸法皆空,他就入般涅槃,入空道裡面去了,有的事情他再不幹了,這就是偏真,所以阿羅漢的涅槃叫偏真涅槃。他做得也沒錯,就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不再幫助別人,叫自了漢。菩薩不然,知道諸法空,還要建淨土,還要幫助眾生。雖然建淨土幫助眾生,他絲毫不染著,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叫「妙契中道,是淨宗本旨」。阿彌陀佛要是像阿羅漢那樣,他就不搞極樂世界了,他也用不著發四十八願了。發願真修又不執著,這個叫高明;發願真修搞執著,那就變成凡夫,那就是人間做善事。妙什麼?妙在他不執著,作無而無、無作而作。你說他無作,他真作,你說他真作,他心裡痕跡都不著,心裡面沒這回事情,事情做得才圓滿,這叫菩薩。「如《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這是《維摩經》上說的。「此皆圓宗事理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下面兩首偈,「同此玄旨」。玄是玄妙,真正不但是體會,而且實現了,一切法無所有,相由心生。由心生而不著相,性相無礙,才能真正達到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圓滿證得自性,不受任何干擾,同時又能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圓滿。
再看底下這一段,「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這六句經文,土是指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影像,夢幻泡影。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任何現象。極樂世界四土,常寂光土沒有影像,那是真的,實報莊嚴土有影像,方便土、同居土就更不必說了,妨不妨礙阿彌陀佛?一點妨礙都沒有。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實際上就是前面這三種淨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完全是為接引眾生。每天講經說法,他有沒有辛苦?在我們凡夫說,佛很辛苦,一天到晚都沒有休息。其實我們全想錯了,他怎麼樣?他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然現身教學,講經說法,看他好像忙得不亦樂乎,其實他什麼事都沒有,空空如也。他沒有著相,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說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他那個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不行,作了就是作了,不作就是不作。他能夠作跟不作是一,這個妙,這我們無法想像,這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他無論現什麼方法的時候,永遠不會疲勞,為什麼?他沒作,真的沒作。教學一天講到晚,一句話沒說,他累什麼!為什麼一句話沒說?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怎麼說法?起心動念才說法,沒起心動念怎麼說法?所以佛的現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說法、表演,表演是持戒、修行,表演,統統沒有起心動念。
所以這樁事情,我們也思考很久,漸漸的體會到了。因為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舍利弗,弟子當中智慧第一,很多人都讚歎舍利弗講經講得好,常常代佛說法。有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舍利弗智慧那麼大,他從哪裡來的?佛舉精舍裡面鐘鼓,舉著那個鼓告訴大家,鼓你們見過嗎?見過。鼓肚子裡頭有沒有東西,你們知不知道?知道,空空的。他說舍利弗的肚子裡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個鳴就是說法。法怎麼說出來的?法是眾生有感,感就是叩,佛菩薩是應,他沒有起心動念,不是說你大敲一下,我要想聲音重一點,不是,沒想的。所以是自性自然的回應叫感應,現身是這種感應,說法也是感應,所以他沒有疲勞。我們今天不是的,人家問我,得想一想我怎麼答覆他,這個就很累了,這是你真有說。
佛菩薩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這麼多經,真的一句話沒說,一個字也沒說。為什麼?全是自性的反應,是我們眾生的感,當時這些眾生起心動念那是感,佛是自然而應。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佛現無量身,說無量無邊法,都是清淨不動,跟惠能大師所說的五句話圓滿相應,自性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應,前面四句是能應,感是眾生,眾生有感,是能應,能生萬法是所應。能生萬法就是能現身,能說法,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經裡所講的是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自性裡面有這個東西,所以他能應。眾生也有,但是迷了之後也是這個東西起作用,能感,在諸佛菩薩大徹大悟之後就能應。能感的是眾生,他很辛苦,他有勞碌,可是能應的諸佛如來他不勞苦,他跟我們完全不一樣,這是感應道交的原理。所以我們看到經上描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才能體會到阿彌陀佛多麼慈悲。阿彌陀佛的愛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任何條件,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願」,土是依報國土,曉得這個東西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還是要發願。這個弘誓願就是像彌陀所發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圓滿的誓願,幫助六道眾生在一生證得無上菩提。「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菩薩道到究竟圓滿,那就成佛了。這個具諸功德是講修德,性修不二,修德跟自性的功德融成一體。「修勝菩提行」,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菩提,「受記當作佛」。這是為這些來的菩薩們滿他們的願,他們到這個地方來,想求的一個就是成就淨土,第二個就是自己成佛。這些對我們都是很大的鼓勵,我們看了心就動,我們也想,也想我們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極樂世界,我們自己也想像阿彌陀佛一樣成就,沒有他,我們想不起來,他這一表演讓我們想起來了。這個東西現在就得幹,從哪裡幹起?岡山淨宗學會就可以幹起,只要有一、二個人真幹,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加持你,肯定能做得成功。你發心,佛菩薩就感應,佛菩薩就來幫助你。你把岡山變成極樂世界,不但救了日本,還救了全世界。那怎麼幹法?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為什麼?這像個菩薩!你要不放下就沒有感應,這些東西把感應障礙到,這東西去掉之後,你跟阿彌陀佛感應就暢通無阻。有這些東西在的時候,它就不通了,你這裡求,那裡沒有應,沒有應不是他不應,你自己本身有障礙。所以幹什麼都從自己做起。
你要知道,當年釋迦牟尼佛創教,還不就他一個人幹起來的,一個人真的開悟了,真的放下了,放下就開悟。到鹿野苑找了五個同伴,這五個同伴都是他的家親眷屬。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離開家庭的時候,他的父親(父王)派這五個人跟著他、照顧他,以後跟他一起修行,這五比丘。自己成就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佛法就這麼興旺起來的。我相信如果有人真幹,在岡山找五個志同道合的人,真能幹起來。怎麼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只要一落實,為什麼?人緣就好了,首先結人緣。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落實,根就紮穩了。然後專弘淨土,專修淨土,十年之後,岡山地區就是小極樂世界。不要找別的,完全照這部經,把這部經在岡山這個小地區做出來,這不就是極樂世界出現了嗎?這個功德還得了!只要大家心一發,日本災難就化解了,還不要你去修,真心只要一發,感應不可思議,災難就化解了。就是要真幹,不真幹不行,假的沒有感應,真的有感應。我們自己非常淺薄,煩惱習氣很重,不怕,只要一發,佛力一加持,你的煩惱就消掉,你的智慧就現前。捨己為人才行,有一點點名利心就完了,就破壞了。醍醐裡頭不能有毒藥,醍醐是最好的飲料,這一杯飲料裡面有一滴毒藥放下去,整個都變成毒藥了。這就是你發的心要純淨純善,決定不能有絲毫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毒藥,名利心那就是更重的毒藥,那就要命了。念念是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像諸佛菩薩、像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沒有一念為自己,念念為眾生。
底下的註解,「如影像」,國土如影像,「如物之影像,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影像是什麼?我們人站在太陽底下有個影子,影子從哪裡生的?從我身生的。但是影子是假的,影子沒有實體。這就比喻說,阿彌陀佛的(前面說過)智慧弘願是實體,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的智慧跟願力成就的,所以極樂世界就如影像一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的信心就能建立。我們想在岡山做這個事情,阿彌陀佛怎麼會不知道?怎麼會不支持你?哪有這種道理!你何必去求人?什麼都不要求,連佛都不求,你只好好的幹,肯定加持你,只要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就在這個地方做。佛正法要久住於世間,一定要有個好的榜樣,今天大家為什麼不相信佛教?沒有一個真正道場。這地方可以做,這個地方的人民純樸,沒有很大的欲望,都很老實,安居樂業。他們的心地很善良、很純樸,所以在這個地方做的時候容易。你說在都市裡頭做不到,為什麼?人人都在爭利。這個地方大家不爭,就好做;如果這個地方人人都在競爭,那就辦不到,阿彌陀佛來也做不到。這個地方人老實守本分,就好做,沒有競爭的念頭。過去我來過兩次,那時候趙居士在,他告訴我這邊情形,他在這住了很久,在這邊做生意,開了個小店。他告訴我,他們出去旅行一、二個星期,出去旅行,小店門關起來沒有上鎖,一推就進去了。真的就像外出不閉戶,路不拾遺,有這樣好的民風。當時我聽到,我都愣住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地方,所以我們聽到了很歡喜。他告訴我,這個小鎮,這個地方這個小鎮四百年沒有災難,日本災難很多,這個地區沒有災難。這是什麼?這個地方的人好,「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個地方的居民人心善良純樸,所以它不會有災難。這個地方人如果發大心,要模仿極樂世界,你跟阿彌陀佛的心就連起來,願也連起來了。
前首相鳩山先生這次請我來講經,目的也是希望能幫助日本化解災難。你們把這個經聽懂了,不必去完全聽,聽一次、二次,聽懂了都不得了,真幹,真發願,日本災難真能化解,我有信心。你們得真幹,認真發心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到今天已經是四百,好像明天就講到四百四十四次,三個四,那就是八百八十八個小時。光碟,全套的光碟都留在這裡,我們會寄到這邊來。大家每天聽,每天學習,認真念佛,經典裡面教我們怎麼做的,我們認真老老實實做出來。特別重要的是把三個根先做出來,紮好,從自己做,一個、二個人做就會影響這個地區,這個地區很容易影響,基礎好。要學阿彌陀佛,念念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今天世界之亂,亂在什麼?亂在自私自利,說得好聽,幹的跟說的完全相違背,所以才有這個災難。如果我們言行一如,就不可能有災難發生,我們這個經到這邊來講沒有白講。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利用衛星、利用網路,每一堂課全世界都能收到。這幾天有美國同學打電話給我,他們聽到了,很清楚;中國大陸也收到了,新加坡也收到了,都看到了。所以我們面對的同修很多很多,全世界各地方都在聽,大家努力來拯救地球。我們這一生到這個地方,這一次到地球上來沒有白來,幹了一樁大好事。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現偈云」,現前我們這個經典裡的偈子說,「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實為甚深」,跟《金剛經》上講的意思是一樣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搞清楚、搞明白,就徹底放下了,不再去搞競爭,不再去搞對立,不再起心動念損人利己。寧可損己利人,不能損人利己。損己利人是菩薩,表示你真放下了;損人利己,你還是在造輪迴業,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要把念頭換過來,把毛病改過來。「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這他們清楚明瞭,「但仍恆發弘誓心。弘誓者,弘深誓願也。復從願起行」。這些菩薩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是還是發願,還是要建立極樂世界,還是要接引一切眾生。不是因為說眾生國土都不是真實的,他就不幹了,不是的,他真幹。所以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事情做得真的有意義、有價值。除了這個之外,這個世間你要再找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找不到,沒有,全是假的。世間人再大的成就都是一場空。不但發願,而且真幹,復從願起行,就是真幹。
「故曰究竟菩薩道」,是究竟圓滿的菩薩道。「究竟」下面解釋的,「至極也,決定於最終之極處也」,這樣的信念,這樣的毅力,這樣的決心。「菩薩道」是什麼?「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即六度),名為菩薩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做的是什麼?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六波羅蜜、十大願,這行門,普賢菩薩十願。極樂世界的居民四土三輩九品,沒有一個人不是發這種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圓滿的六波羅蜜,圓滿的普賢十願,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兌現了,這叫菩薩行,菩薩的事業。「如是諸正士」,這是講從十方世界來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智願雙備,行解俱優,故皆具足功德之本」。具諸功德本,這句話下面有解釋,「指一切功德之本源」。功德的本源從哪裡來的?從大智大願大解大行,就從這裡來的,他真幹。
「《勝鬘經寶窟》曰」,這是解釋什麼叫功德,「德者,得也」,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就是你真正得到,得到什麼?「修功所得」。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給諸位提一提,真正修功所得的叫功德;普通拿錢出來做好事不是功德,拿錢出來做好事,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我們就想到過去,達摩祖師剛剛到中國來,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聽說印度有個高僧到中國來,非常歡迎,請他見面。見面的時候他很得意,跟達摩祖師說他一生護持佛法所做的,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座道場,就是寺廟,以國家的力量做的。只要有人出家他就歡喜,他護法,他供養,十幾萬人,真是佛門第一大護法。他向達摩祖師請教,「我這個功德大不大?」他心裡想達摩祖師一定稱讚他,沒想到達摩祖師跟他說「並無功德」。這一句話聽到,他就生氣了,把達摩祖師就驅逐出去了,送客,不談了,送客。達摩祖師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不錯,有一個傳法傳下去了。
這就是什麼?功德跟福德是兩樁事情,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如果他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那就是很大很大,你修的大福報。功德?功德沒有,沒有功德。功德是自己真正修,譬如說你持戒,持戒真有功夫就得定,那個定是功德;修定有功就開悟了,開悟是修定的功德。這個與你拿錢做好事,辦什麼好的事、慈善事業不相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很多人功德跟福德分不清楚,但是功德裡頭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真正持戒,譬如你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有功,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幫助你破迷開悟,斷疑生信,這是功德。你不是真修,哪來的功德!而功德最怕的是發脾氣,佛經上常常講「火燒功德林」,你看修了很多功德,功德是戒定慧,一發脾氣全完了。修了一輩子功德,臨命終時發一頓脾氣,全報銷了。
所以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人臨命終的時候,要看到他讓他平平安安的走,不要惹他生氣,不要去碰他。他睡的那張床,床都不要碰它,都要距離遠一點不要碰他。為什麼?碰他怕他有痛苦,他就生怨恨心,那他就麻煩了。臨終的時候再一發脾氣,一不高興,就地獄去了,這個常識不能不知道。所以臨終要走得安詳。斷氣之後,在佛經上講,八個小時以後再去動他,給他換衣服,給他洗身體,再去動他,八個小時之內不要動他,最安全的是十二個小時,他的神識真正離開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生病都在醫院,醫院到病危的時候急救,那真糟糕,急救的時候那就像地獄一樣,人痛苦,恨透了你。所以現在人不能死,你在醫院死的時候,很可能墮到地獄去,那怎麼得了!所以這個事情,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清楚。走的時候到哪裡去住?最好是在佛門道場。為什麼?大家都懂得,知道照顧你。臨走的時候,家親眷屬都要把他隔離,為什麼?他有親情,他到時候忍不住大哭大鬧,會影響這個人往生,他又動了感情,又捨不得,好,這一生佛就白念了。這些常識家親眷屬平常都要常常講,讓大家都知道,臨終的時候才能夠平平靜靜的,不要生障礙,那真叫報恩。親情捨不得,又哭又鬧,那是害他,把他往惡道裡送,全都做錯了。
「本者,本源。本源者,眾生本具之佛性」。這是把本源說清楚了,功德的本源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自性。「《圓覺經》云:本源清淨大圓鏡。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所以相宗稱阿賴耶,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迷了就是阿賴耶,覺悟了就是大圓鏡智,所以阿賴耶的本體確實是本源,只是迷而不覺,這是眾生本具的佛性。「《圓覺略疏序》曰: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又本者本極。法性之理體,為法之根本窮極,故曰本極」。這個說得也非常之好。法性的理體,現在哲學上的名詞叫本體,哲學講的本體就是宇宙一切法的根本。這一切法從哪來的,總有個根、有個源頭?這個根本名詞就叫本體。但是對本體的說法很多,都不能叫人滿意,所以究竟什麼是本體,現在還是個問號。可是大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為什麼?能生萬法,一切萬法連虛空,虛空法界一切法都是從它生,都是從它現,能生能現。可是這個本源自己它什麼都沒有,在淨土裡面它就叫常寂光。所以四土常寂光土就是本體,就是本源,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生萬法。為什麼能生萬法,什麼時候生的萬法?大乘經裡都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可是真正聽得懂的人不多。現在這個講法被科學家證實了,好事情!
《華嚴經》,賢首國師有一篇論文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篇論文一共有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講宇宙的源起,討論哲學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宇宙從哪來的?第一段就是講本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宇宙萬法的本體,它能現能生。第二段就說明整個宇宙出現了,我自己出現了,我從哪裡來的?我跟宇宙是同時出生的,沒有先後,同時出生。人不是猴子變出來的,猴子變出來的,現在猴子為什麼牠沒有變成人?不是的。這個道理很深,可是《還源觀》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是一念不覺。為什麼他能生出來?因為他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一切萬法本自具足,它沒有欠缺。不生的時候,就像我們電視屏幕,頻道關了什麼都看不到。這一打開的時候,頻道裡的形相都出現,同時出現,沒有說一個有先一個有後,沒有,同時出現,叫一時頓現,都在一念間。這個一念的時間很短,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現在講時間都用秒作單位,科學用秒作單位,那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彈得快的,如果一秒鐘彈五次,那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不知道,宇宙從這發生,宇宙從這出現。這一出現的時候是實報土,為什麼?這一動,現象出來,他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很快,速度非常快,他就起了分別,起了分別就四聖法界出現;也很快他就起了執著,有了執著,六道就出來了。所以整個宇宙的發生不到一秒鐘,宇宙就出現了。現代量子力學家才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這個世間高等哲學、高等科學。這個問題正是科學跟哲學幾百年來追求的問題,不能解決。
科學今天走到這種地步,就是佛法講開悟的邊緣,因為它已經把阿賴耶找到,這個太難得了。阿賴耶就是一念迷才出現的。阿賴耶的三細相,這現在科學家搞得很清楚,阿賴耶的業相,科學的名詞叫能量;阿賴耶的轉相,它叫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它叫做物質。所以能量、信息、物質就是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對於佛法來講是非常好的信息,科學證明,大家都沒話說了,就相信了。那佛經上所說的是假的嗎?沒有一個字是假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這麼好的東西,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在人把它看作迷信,不去學它,你說我們受的災難多冤枉,多可惜。所以希望真正搞明白、搞清楚的同修,認真努力把樣子做出來,讓大家看清楚,特別是讓這些科學家看清楚。讓科學從物理回歸到心理,問題能解決了,為什麼?物質,物質的基礎是心念,那是什麼?是心理的問題。心理能夠改變物理,物理不能改變心理,這是更深一層的。所以方向錯了,後果就不堪設想。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