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在我們中國應化,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的有三個人,永明延壽大師是一個,善導大師是一個,國清寺的豐干和尚是一個,就是寒山、拾得、豐干,這是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的。沒有暴露身分,不知道的,我想可能還有很多,身分並沒有暴露,我們不曉得是誰。永明大師的事蹟,在《彌陀經要解親聞記》裡面,寶靜法師寫得很清楚,這段公案他記載得很清楚。《要解》的註解有兩種,一個是圓瑛法師的,這在台灣流通得很廣,《彌陀經要解講義》。另外一個本子就是寶靜法師的,天台宗的,在台灣也有流通,香港印得多,台灣我不曉得有沒有翻印這個本子,香港印過好幾版。就是《彌陀經要解親聞記》,是寶靜法師當年講《彌陀經要解》的講義。這兩種註解都好,都值得看,如果研究《彌陀經要解》的,這兩種註解都很好。圓瑛法師跟寶靜法師可以說在近代法師當中都是很有成就的,寶靜是諦閑法師的法子,諦閑法師的繼承人,也是天台宗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師。
根據記載裡面說,怎麼曉得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延壽大師的事蹟就很特殊,他年輕的時候是在政府機關裡面服務,他的工作就是收稅的,是在一個稅務機關,大概做出納的,管國家財稅金錢,他管出納。因此他手上過的錢就很方便,但是那是國庫的錢。他常常就把這個錢拿去放生,把國庫的錢監守自盜,他就拿去放生。以後錢愈花愈多,虧空就虧得數字很大,就被發現、被查出來了,查出來定罪是殺頭、死刑,判了死刑。一調查這錢拿去幹什麼?他拿去放生去了,不是他亂花。所以就報到皇帝那裡去了。皇帝一看,這個人很奇怪,拿錢放生去了,所以說死刑還是要判,看看他怕不怕死。在斬首的時候,就是行刑的時候,皇帝就暗中交代監斬官,看他臨刑的時候有沒有恐懼的顏色。如果他要怕,就殺掉算了,如果他面不改色,不怕,就不要殺他,把他交回來,來見我。監斬官把他送到刑場去的時候,他一點恐懼都沒有,監斬官就問他,你怕不怕?不怕!他問你為什麼不怕?他說我以一條命換千千萬萬的命,很值得,他說我不怕。於是乎監斬官馬上就向皇帝報告,皇帝就赦免他的死刑,把他召回去。召回去問他想做什麼?他說他想出家。皇帝就答應他,他說好,你出家我就做你的護法。國王護法,所以他成了國師。這是出家的因緣很特殊,這彌陀化身來的,感動得國王護法。
有一次就是國王想修福,修福就辦了一個叫無遮大會。什麼叫無遮大會?就是請出家人供齋,打齋,請出家人吃飯。無遮就是無條件的,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的都禮請,這叫無遮大會。像現在我們台灣好像是什麼節日的時候,也有些地方供千僧齋,就是這個意思,打齋供眾。當然這天國王做齋主,供齋請出家人來應供,當然是人很多,熱鬧非凡。座席裡面當然也是有上座,這一定道理,雖然說平等,的確是平等,但是習慣上總是德高望重的長老推他來坐首席,這是一定道理的。就有幾個長老大家都互相在謙讓,彼此推讓都不肯坐首席。這時候又來了一個和尚,穿得破破爛爛的,打了個赤腳,也沒穿鞋子,看到大家推推讓讓,他就老實不客氣跑到那個上位就坐下去了。國王看到心裡很不痛快,但是佛門是平等的,也不能、不好說話。好了,這樣大家就坐定了。
齋罷之後,國王就召見永明大師,向他請教,「我今天供僧,有沒有聖賢人來應供」,有聖賢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永明大師說有。他說誰?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這個國王歡喜了,定光古佛是誰?他說就是坐在上位的那個,那個耳朵很大,大家不知道他是什麼法師,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他說就是那大耳朵和尚。國王這才曉得,剛才對他很輕慢,沒有禮,坐在上位心裡還不痛快,不曉得是定光古佛。於是乎就派人沿途打聽,路上當然有人看到,他從哪裡走了,就跟蹤,派人去跟蹤。結果他住在一個山上,一個山洞裡面。那麼找到了。找到,大家都曉得他是定光古佛,所以對他恭敬、禮拜、稱讚。這定光佛說了一句話,這大耳和尚說,「彌陀饒舌」,把他的身分暴露了。說完「彌陀饒舌」,他就坐化、就圓寂了,身分一露,人馬上就走了。
曉得身分,定光古佛已經圓寂了,這也無可奈何。聽到他說這四個字,「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來的,不要緊,定光古佛去了,還有阿彌陀佛在世。回頭再去報告國王,說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國王歡喜,趕緊去拜阿彌陀佛。這對面有個人迎面來報信,跟國王幾乎碰了一跤,匆匆忙忙來,國王問他什麼事情?他來報告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兩個人身分一暴露都走了。才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我們中國古代的例子確實如此,身分不暴露,他在世間,身分一被人曉得,立刻就走了,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如果身分暴露了還住在世間,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這騙人的。
現在我們在外國,常常有人說他是文殊菩薩再來的,他是什麼佛再來,說了又不走,所以我覺得這個靠不住。他如果一說了馬上就走,那是真的,那我也得要去拜一拜他。他說了不走,我根本理都不要去理他,那是假的,沒有這個道理。像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豐干是阿彌陀佛,他們身分一露也走了,也找不到了。豐干失縱了,沒下落了,找不到了。寒山、拾得是走到一個山上,這個山分開了,他們兩個走到山裡面去,山合起來,沒有了。所以,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確像彌勒菩薩所講的「時時示世人」,示現在世間,「世人不相識」,世間人不認識。佛菩薩常常在世間,世間人愚痴,不認識,到他要說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你找也找不到他了。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九十二面第三行,這是用比喻來說明,「喻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個註解說「初二句,舉喻」,舉比喻。比什麼?比在法上說,「身近佛身,心開佛心,合喻中,人沾染香,身亦有香」,這是解釋前面兩句。《鈔》裡面就說得詳細一些了,「法上下」,法上就是前面「法上身近佛身」,解釋這一段。「若直約法言」,要是直截了當就法上來說,「謂念佛名香,近佛身香,開佛心香」,都用香來做比喻。念佛的人這就香,與佛接近了就身香,心裡面覺悟了那就是心香。下面說「鬻香長者所云」,這是善財童子參青蓮花長者,鬻香長者是青蓮花長者,他代表初迴向。這個地位相當之高了,十迴向裡面第一初迴向,鬻香長者代表的,他說「發心念佛香是也」。「喻中下」,這就是解釋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起信云」,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說,「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我們現代人方便,發明的有香水,衣服噴一點香水,馬上就香了。古時候沒有香水,那個香的衣服用什麼法子?用薰,薰香。好香把它燃起來,衣服拿來薰,但是那個時間要長,差不多薰兩、三天,薰了兩、三天這個衣服穿起來就飄香了,衣服上有香味。古時候沒有香水,用薰香的方法,現在不要那麼麻煩,現在香水一噴就行了。所以,香是人人歡喜的。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這是比喻在薰香,比喻念佛就像香一樣,薰我們的自性,把念佛比喻作香。「無明染法,實無淨業」,把無明就比作我們的衣服,確確實實它沒有香,無明是染,的的確確它不淨。可是念佛就好像香,長時間把它薰習,它自然就有香氣。「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淨用」,可見得念佛與真如相應,長時間的念佛,一心執持名號就好比薰香一樣,它起淨的作用。底下說「無明染者,本覺心佛,藏在無明殼也」,這個可以念殼,也可以念「卻」,就是蛋殼。無明好像是蛋殼,真如本性藏在裡面,必須把蛋殼打破,我們真如本性就顯現了。這統統是用比喻來說。
「彼論明在纏如來藏心」,這個「論明」,《論》裡頭說明白了。我們眾生的心是在纏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也就是叫佛性。為什麼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是被無明蓋覆住,所以不起作用。「彼論」就是講的《起信論》,《起信論》上這樣說法的。「今經」,就是本經,「喻出纏如來藏心」,把無明打破,如來藏超出了,出纏的如來藏心。「故云心開」,開悟了!離開了無明,本性是覺的,本覺,這個開悟就是講本覺。「謂心開成佛」,禪家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見真如本性,也就是此地講的出纏如來藏心,這個叫成佛。
所以,佛法跟中國儒家教學都是著重在開悟,希望你自己本有的真實智慧往外面透,這個起作用,這是真正智慧。可是你的無明煩惱太重了,你的智慧就不能現前;要想智慧現前,一定要煩惱輕、智慧長,煩惱重的人不行。所以修行修什麼?去煩惱障而已。智慧要不要修?不要修,本有的。古人用明鏡做個比喻,鏡子有光,但是鏡子現在上面落了灰塵,照東西照不見。我們現在只要把灰塵擦掉,它的光自然現前了。般若智慧就好像鏡子的光,無明煩惱像塵土,只要你把塵土去掉,你自性的光明就往外面透,你去一分塵垢透一分光明,去兩分塵垢透兩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斷煩惱,沒有別的,煩惱斷了,智慧德能統統現前。如果說我們學佛,我們不斷煩惱,這個佛學得再好,是世間學問,不是佛法。為什麼?煩惱習氣沒除,你自性的智慧德能不顯,你所學的是世間法,我們常講佛學,不是學佛。佛學跟學佛是兩樁事情,完全不相同的兩樁事情,絕對不能把佛學看作學佛。學佛是要斷煩惱,明心見性的;佛學把佛教經典當一種學術來研究,煩惱習氣根本就不能斷除,所以結果完全不相同。因此,總是要以斷煩惱、開悟為目標。
我們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人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了,這叫功夫成片;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念斷,這叫事一心不亂;這一句佛號念到心開意解,念到開悟,這叫理一心不亂。你看都是不能越過斷煩惱、開智慧這個原則,不管哪一宗、哪個法門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一定要斷煩惱,一定要開智慧,這講心開成佛。「以近佛故」,近佛的意思前面講過了。「如身淨成香,以塗香故」,這是一句。佛經裡面香有很多種類,有燒香,像我們現在供佛這個香是燒香,必須點燃它才有香氣;有塗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香粉一類的,香末一類的,這可以塗身的,這一類就屬於塗香。所以,佛法把香分作許多種。
「若依相宗立量」,相宗是法相唯識宗,相宗的說法,「應云,念佛是有法,佛心開,宗因云,去佛不遠故,同喻如染香人」。相宗它是三斷論法,有點像辨證法裡面的正反合,也是一種邏輯推理的方法。這種方法拿現代的眼光來說,是屬於純粹的哲學,這是屬於科學的方法論。這種方法用在佛學裡面,中下階段的佛法用得上,向上一著用不上了。所以因明、邏輯、辨證法,我們世間人對它很重視,佛法在初級、中級也很重視,高級的佛法不用它,高級的佛法超越了辨證、邏輯,這些方法統統用不上,這一點我們也要知道。否則的話,守住這個執著、界限,我們自己境界沒有辦法向上提升。禪宗裡面向上一著,這些東西統統用不著了,超越了。所以相宗,在賢首、天台的判教,都把它判作大乘始教,這很有道理。到大乘終教、圓教、頓教用不著了,這個方法統統都沒有用處。我們念佛法門,在教義上講是終教、頓教、圓教,這就不是世間科學方法能夠推理推得出來的。這一段是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香人是有法,身有香光莊嚴,宗因云,染香故,同喻如念佛」,這個意思前面都給諸位說過了,是把香比喻作念佛,強調念佛薰習的重要性。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給我們說出兩句話,「性相近,習相遠」,《論語》裡頭說出來的,這兩句話跟佛所說的可以說是非常的接近。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樣的,佛說是平等的,九法界眾生跟諸佛如來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完全平等,本性是一樣。為什麼人有善惡?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習相遠,習性差別就很大。習性是什麼?習就是薰習,所以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那都是講的習性,不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沒有善惡,習性才成了善惡。但是這個善惡它就會造善惡業,有業它就有善惡果報,所以就變成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這麼來的。由此可知,習性重要,現在佛就用這個原理,讓我們念佛培養佛的習性。我們養善性,善的習性,生三善道,惡的習性將來就受三惡道;現在我們念佛念成習性,六道輪迴裡頭沒有這一道,六道輪迴裡頭沒有佛道。尤其你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必定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應。根據這麼一個道理,教給我們培養氣分重要,就像染香人心有香氣。
底下把名字說出來,這個名字是什麼?就是這種修行的方法,每一個修行的方法它都有個名稱,這個名稱叫什麼?叫『香光莊嚴』。「香光莊嚴」這是《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上說的,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香光莊嚴。名字相同的,並不是說我們念佛三昧之外,還有個香光莊嚴,不是的,是一樁事情。香光莊嚴這是從比喻上說,親近如來染有香氣,是這個意思。它底下有解釋,這個解釋在九十三面倒數第五行第二句,「出名者」,這把名字說出來了,這就是解釋「如來法身香光莊嚴自心本覺如來」,這是解釋這一句。「出三昧名」,就是念佛三昧它的別名。「亦法門名也」,念佛法門就叫做香光莊嚴。我們看古來有些大德,他那個念佛堂上掛了一個匾額,「香光莊嚴」,你只要一看到這四個字,你就曉得他是修念佛法門的。還有的他房間裡掛三個字「香光室」,這一定是修念佛法門的。還有寺廟裡面稱「香光寺」,你曉得它一定修淨土的,因為它招牌掛的是淨土法門的。所以可以用這些名稱。
「如華嚴下,七十八云」,這七十八就是《華嚴經》第七十八卷,《華嚴經》一共有八十卷,七十八卷這個經上所說的。「如白旃檀,若以塗身,能除熱惱,令得清涼」,這是很稀有的檀香,白色的檀香,非常的名貴,這個香能夠避邪。如果把這個香磨成很細的香末,塗在身上能治病,中藥裡頭可以當藥用,能治病,能除熱惱。人發高燒的時候,用這個東西可以能夠治他,使他得到清涼。在此地是比喻,「菩提心香,能除貪恚痴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把白旃檀香比我們的菩提心香。菩提是覺,覺心,眾生心迷,菩提心覺,菩薩心是覺而不迷。如果照蕅益大師的講法,這個話講得也是非常的真實,不但真實,我覺得比古人的講法還要圓滿、還要殊勝。誠心誠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覺得蕅益大師這種講法比古德解釋菩提心圓滿,意思圓滿、清楚。這個菩提心是人人能發,不像古德所講的那個菩提心,我們一般人發不出來。
你看《起信論》上講的那個標準,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蕅益大師講的菩提心,我們人人可以發。有沒有道理?真有道理,菩提心是大覺,真正覺悟,徹底覺悟。一個人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圓滿的覺悟。為什麼?他永離六道生死輪迴,往生西方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這不是大覺,不是徹底覺悟,不是圓滿覺悟,那是什麼?所以他的話說得沒錯,比《起信論》上說得圓滿。所以印光大師佩服到了極處。蕅益大師身分沒有暴露,咱們不知道,不曉得什麼人再來的。我們推想當中,他要不是古佛再來,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也是觀音、勢至之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不出來。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我們曉得的,他都那麼樣的讚歎,說「古佛來註解這個經,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出自大勢至菩薩之口,那你就可以想像得到,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真了不起,他那個《要解》九天寫成的,九天寫成這樣偉大的著作,真正了不起,沒有話說。
印光大師怎麼曉得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現在《印光大師全集》裡頭有一部《印光大師永思集》,是紀念他的文章,那裡頭有一篇,那人的名字我忘掉了,是她說出來的。這個人好像是個初中的學生,是個女孩子,她不是學佛的,她說有一天晚上作了個夢,夢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大家都曉得,不學佛的人也知道,「家家觀世音」,哪個人不曉得白衣大士?都曉得。夢到觀音菩薩穿著白衣服,跟那個畫的像一樣,就告訴她,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她是蘇州人。她就很奇怪,就問那些念佛的人,你們佛教裡頭有沒有什麼一個大勢至菩薩?很多人不知道。觀音菩薩一些人都知道,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大勢至菩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以後問問了好幾個人,問到她有一個親戚,是個念佛的,知道、曉得。她說大勢至菩薩是西方三聖。然後她就告訴她說,她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你們曉不曉得?她說那是什麼人?她曾經問過觀音菩薩,她說那到底什麼人?觀音菩薩就告訴她「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在那個時候也不很出名。所以她就曉得印光法師就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而且觀世音菩薩告訴她,說他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後他就走了,她跟他有緣,叫她趕快親近他。
她大概是打聽了好幾個月,三、四個月的時間才問到,才有人告訴她,普陀山有個印光法師。所以她就打聽,一打聽正好印光法師在上海,就是做「護國息災法會」,就是那個七天在講開示。於是她非常歡喜,一家人都到印光法師那個地方去看老和尚,把她作夢經過的情形告訴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狠狠的把她罵了一頓,說沒有這回事情,決定不許說。所以她就不敢講了。果然沒錯,過了四年印光大師圓寂了。圓寂之後,她把她這個因緣統統寫出來,告訴大家,大家才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觀音菩薩告訴一個念初中的小女孩,告訴她這個消息才透出來。與她夢中所講的一點都沒錯,四年,印光大師圓寂。
所以佛菩薩在世間,真的世間人有苦難,佛菩薩常常應化在世間。我們只要誠心誠意去念佛,自自然然會感得佛菩薩「冥顯加持」,冥是暗中加持你,顯是明顯,他以化身、以應身來加持你。化身是變化身,你見一次以後再見不到了。應身他是示現在世間,也住個幾十年,像印光大師這算應身,這不是化身。像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見到的文吉,見了三次幫他忙,那是文殊菩薩化身。你苦難的時候他來了,你難關解除,他就不見了,來無蹤,去無影,這是化身。像我上一次跟諸位講的,周邦道夫人見到的地藏王菩薩,那也是化身,這變化身,他不是應身,應身跟我們人一樣。
底下又說,「又如天上黑旃檀香,若燒一銖,普熏千界,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熏法界」,這是真的。所以清淨心不可思議,發願往生的這個心更不可思議,比清淨心還要殊勝。一個人真正發願求生西方,給諸位說,諸佛菩薩有他心通,都知道,曉得你發的是真心,他要特別護念你,特別保護你。為什麼?你發的心是成佛之心,他必定幫助你快速的成佛,這是多麼的可貴,這是諸佛的本願。佛就希望你成佛,你現在真的發心要成佛了,佛怎麼不歡喜?佛怎麼可能不護念?沒有這個道理的。你那個心是假的,那就沒辦法了;你要是真的,諸佛歡喜,諸佛護念,比你心清淨還要殊勝。所以這種心一發,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沒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歡喜、都護念,都來加持,這是其他任何一個法門裡面沒有的。為什麼?修其他法門,你要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時間遙遠;不像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你一生成就,無比的殊勝,無比的奇特。
所以如果說這個世間,台灣出現一個真正這種念佛的道場,這簡直都不可思議,這個地方人福報太大了。沒有福報,道場建不起來的;這是無比殊勝的大福報,這個道場才會出現,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福報要是不足,你想建立一個道場,必定因緣不足,它不會成就的。也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地方念佛的人求生淨土的心並不切,並不認真。如果真正心懇切,真正認真,有個五個人、十個人,這道場決定成就。如果因地不真,心不是真正懇切,真正想發願在這個一生成佛,佛菩薩力量護持不到,那個道場建不起來。
像在我那時候剛出家沒好久,差不多三十年前,新竹青草湖無上法師很發心,他在他的廟旁邊建了一個念佛堂,建得很莊嚴。他那時候發心,只要人肯去念佛,每個月除了生活上供養,還給一百塊錢零用錢。那時候一百塊錢很大了。沒人去,緣不足,沒人去,他老人家一個人發這個心,好,沒搞成功。就是在那個時候福德因緣不夠,看看現在怎麼樣,有沒有福報?有福報,好事情,沒有福報,各人修各人的,這是唯一的一條道路。有福報共修,是這一個地方之福,國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一切眾生的福報;如果真的沒有這個福報,那也不必勉強,各人修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