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應道交,難思議故,謂信得即心是佛,專於事念,念相好佛,故見果報佛,來入我心中,經云,是心作佛,諸佛如來,來入一切眾生想中」,這是第一個意思。所以念佛心裡面一定要有佛,這個力量就非常之大,這裡面它是定慧等修。如果我們單持一句名號,這個名號裡頭沒有觀想,只是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諸位要曉得這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裡頭沒有慧。必須要等定成就了,念佛三昧現前了,慧就開了,因定開慧。所以他一樣成就的。如果我們在念佛裡面有觀想的話,這就是定慧等學,這個開智慧的速度快,得定也快。為什麼?單持這句名號,有的時候還打妄想,我們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念滲透進來,這句佛號往往壓不住妄念;如果說加上一點觀想,那妄念就沒有了,把念頭就轉了,它有這個好處。因此,持名不加觀想可以,持名加上觀想也可以,問題在各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我們不需要加觀想,就這句名號念到底;如果需要加觀想,這個觀想決定不能離開三經,離開三經那你叫打妄想,那不是觀想。

  觀想,實在講夏蓮居老居士提示我們這個《淨修捷要》是最好的方法,這個裡面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觀想。而這個觀想統統是依據經文的,他那個觀想字字句句統統是經的原文,並不是他自己意思寫的,他在序裡頭說過。所以希望我們修持的時候要虔誠、要恭敬,為什麼?每個字都是經典的原文。他是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往生論》這四種裡面精華提出來作為我們觀想的依據,所以這個編得非常之好,很難得。我們要想修觀,就是在修行裡面有持名、有觀想、有發願、有迴向統統具足,他的本子有這個好處,統統具足,很難得。所以我們首先把這個本子印出來流通,供養大眾,希望藉著這個修持法,我們很快能夠得到感應道交,能夠真的像經上所講的「必定見佛」。

  第二個意思,「始本契合,法爾然故」。法爾是自自然然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比自自然然的意思還要圓滿,所以稱作法爾,本來就是如此。「謂信得即佛是心,專於理念,念本性佛,故於自心中,見法身佛現,經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眾生者,重在眾生念佛故。」這後頭特別加一個聲明,著重在眾生念佛,我們不講佛念眾生,佛念眾生不必說,著重在感應道交,著重在我們念佛有感,佛來應,著重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想佛,實在講我們的相貌就變,就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想念佛在因地、佛在果德上修行度化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我們心裡常常想,不知不覺就像這個經底下所講的「染香人」,不知不覺就染上這個氣分。也就是說不知不覺我們從凡夫就變成佛了,並沒有刻意我們要去作佛,不知不覺他就成了佛,不知不覺自己就作了佛,這是薰習。

  佛教裡面這個講得很多,意義很深。實在講我們儒家教學也重視這個,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原因?薰習。所謂「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年輕、少年時培養成習慣了,就好像天性一樣。由此可知,過去世出世間的教學都重視薰習。在我們中國古時候,你看「孟母三遷」,為什麼要搬三次家?看小孩染的那個習慣不好,不得已要搬家,選擇一個風俗習慣好的地方,讓小孩不知不覺的培養他良好的習性,這才能成為大聖大賢。所以,選擇環境對我們修行是很有必要的。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就想,念佛的同修統統能夠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我們建立一個彌陀村,人數再多了就是彌陀城、彌陀市,這個裡頭統統都是念阿彌陀佛的,這才能培養這個氣氛。我在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提倡,希望那邊同修大家能夠把地買在一起,房子蓋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先建立一個村莊,然後慢慢就形成一個市鎮,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像我們台灣有很多新社區,真的全是佛教徒來住的話,這個社區就是佛教城。得要有人提倡。

  我們在美國看到有很多獨立的小城,它都是一個地方移民過來的,形成一種特殊的風格。像歐洲,在洛杉磯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丹麥城,那個小城全是丹麥的移民,風俗習慣統統是歐洲的。我們到那裡去參觀,就等於到歐洲、到丹麥一樣。在美國這種樣子很多,它能吸引觀光客,為什麼?它有它特殊的風格。所以念佛同修同樣可以建立一個佛教的城市,我給他們建議,我說如果真的建立一個城,這個城的名字就叫做阿彌陀佛。這樣阿彌陀佛這個名字就傳到全世界,人家寫信的時候寫阿彌陀佛,這城的名字就叫阿彌陀佛,建彌陀城。這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弘法利生。所以我們心裡有佛,的確就跟佛差不多。盡可能的盡心盡力把經裡面的教訓能夠在我們這個世間實現一部分,現在利用近代這個科技不難做到,不困難。

  我們講座只剩下明天一天就圓滿了,時間過得非常的快,課程剩下沒有幾個小時,那麼也得把這個課程要講完,如果細說,恐怕講不完,我們提起重要地方來說。這段裡面給我們講過三身、十身,三身在七十八面倒數第四行,十身在七十八面倒數第一行,就是最後的這一行,出在《華嚴經》上,這裡面統統都有,諸位可以做參考。前面跟大家講的定中見佛、夢中見佛、報終見佛、花中見佛,這個註解在第八十面。八十一面有幾句話比較上重要,我們特別提出來念一念,八十一面倒數第四行第三個字開始。「一生念佛,不生方者,念佛不精誠故,生疑不篤信故,無有往生願故,不能斷貪愛故」,這幾句話很重要。這是說明什麼?一生念佛到後來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是給我們講了四個不能往生的大障礙,我們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斷除,把這個障礙去掉。

  念佛不精誠,這兩個字都要注意,精是什麼?精是不雜,你要摻雜就不精了,不精當然就不誠,誠就是老實,不誠就不老實了。所以老實念佛要精誠,專念;換句話說,我們只依淨土五經一論,這就是精,五經一論以外的統統放下,不再去下功夫、去讀誦,也不必去看了。看,總免不了受那些經論的影響,這對於我們念佛就造成了摻雜。所以其他的經論統統不看,都把它收起來,供養別人,別的不念佛的人,他有需要的我們供養他。雖然五經一論以外我們自己不修、不讀、不看它,但是這一切經論是佛說的,我們要恭敬,我們要供養。印經,好的我們還是要印,流通送給別人去看去,因為有很多人他還不相信淨土,他喜歡那些經典,好事!我們也印,也供養他們,也幫助他們。但是我們自己不修,我們自己專精五經一論,這是免除我們將來往生發生障礙,這個要緊!所以一定要提倡專修。

  所以我們的道場只講五經一論,除這個之外我們不講。我們跟同學們寒暑假大專講座,我們取材也是五經一論,《大勢至圓通章》這是五經之一,上一次我們講的《觀無量壽佛經》,統統是五經之一,這是專精!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別的我們不搞了。如果我們為了弘揚這個法門,有的時候必須要參考一點其他的經典,這個可以的。如果自己修行,不要了,統統都不要了。為了弘揚淨土,要參考一點其他的,為什麼?我們才能夠說服別人。否則的話,問起來你只曉得淨土,其他之外你都不懂,人家也輕慢你、瞧不起你,他也不能相信。所以這裡頭是活的,不是死的。不為了弘揚佛法、講經說法,我們就不要了,看都不看它,講經說法也是參考必要的。

  第二個障礙,生疑不篤信故。信心不堅固,對淨土懷疑,所以到臨命終時退心了,到臨命終時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佛來接引你,這糟了,這個障礙大了。所以為什麼天天要讀經?為什麼天天要講經?就是破除這個障礙。過去像印光大師那個道場,實在講到了民國初年,中國道場只有兩個,一個是印光大師的道場,一個是高明寺的禪宗,就剩兩個道場。印光大師那個道場是專修念佛的,你看他章程裡面所定的,他那個道場裡面不講經,定得很嚴,他的道場不給人剃度的,不傳戒。所以到他那個道場,出家人去修的,都是別的地方剃了頭、受了戒,到他那邊去念佛的,他這個寺廟本身沒有給人剃度的。所以真正是十方道場,不是子孫廟,任何人在他那個道場地位都是平等的。

  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傳戒,不給人做傳戒師,專門提倡念佛。他的道場不講經,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一天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那人怎麼受得了?他是分班的,分班日夜輪流,晚上是四個人一班輪流念。所以念佛堂裡面的佛號聲音永遠不中斷,這是念佛堂。四個人一班是當班,那是你一定要去念的,其餘不當班的,你要是有精神就隨喜,那個不受拘束的,當班的時候你一定要去。譬如說他規定一天要當班念四個鐘點,四個鐘點好像分兩次,當班的時候你一定要念,你不能不參加,不當班的時候你可以隨喜。所以他是用這個方法,非常之好,為什麼?參加這個念佛堂都有信心。我們今天建念佛堂,為什麼要提倡講經?原因就是我們的信心還不夠,必須要把經教逐步加強理解,斷疑生信,這樣才行。

  我們希望等將來真正建立念佛堂,一天當然最理想的是能講兩次,上午講一次講一個半小時,晚上講一次一個半小時,一天能講兩次,三個小時聽經。如果能夠有六個小時到八個小時的念佛,那就非常殊勝了,那這個道場是今天這個地球上第一道場,真的能夠念六個鐘點佛就不錯了。六個鐘點是規定的,不能缺少的,你自己再要多念那隨你的意思,隨你的便,當然是念得愈多愈好。這是道場之建立一定要解行相應,它有它獨特的學風與道風。我們念佛這是道風,講經是學風,有道、有學這才是個道場,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個道場才真正能夠建立。所以,信心一定是從正解裡面建立的,沒有正確的理解,信心非常不容易建立。我們不要說在家的同修,出家的同修對這個法門都是猶疑不定,信是信了,信得不切。怎麼曉得信得不切?因為他做得不認真,所以他信心不切;如果信心切,哪裡要人勉勵?不需要人家說話,他會盡心盡力去做。今天勸了他了,他決心還下不下去,就曉得他信心不夠。

  第三個障礙,無有往生願故。為什麼無有往生願?對這個世界他有貪戀,他捨不得。口裡說的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到往生,不去了,不幹了,不想去了,馬上就退轉。口裡頭說往生,心裡頭也想往生,但那不是真的,留戀這個世界。實在講真正的原因是對於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認識不清楚。這個又牽涉到經教的問題了。假如說把這兩個世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一定發願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離開娑婆?告訴你沒有離開。怎麼沒有離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想到娑婆世界來,一念之間就來了,一彈指就到了,快!馬上就來了,並沒有離開。換句話說,你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雖然在娑婆世界,還是障礙重重。從台北到台中,還要坐兩個鐘點的車,苦!西方世界這麼遠,一念就到了,比到台中近得多。

  所以才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沒有離開娑婆;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娑婆成了隔礙、成了障礙。真正明瞭、真正通達這個事實的真相,他就會發願往生西方,他曉得生到西方一切都得到,一切自在。所以凡是還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事理真相他沒搞清楚。經典雖然在,他沒有耐心去看,看也看不懂。他要找人去講,這得碰到因緣,誰給你說?講的人太少了。縱然是講,如果講的人沒有幾分相應的話,他也說不出來。他自己必須有真正的修行,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那講得才像;他要是不相應的話,他講也講不像,講也不容易叫人起信,這個很難!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這就貪愛。貪愛的範圍太大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家親眷屬,這個恩愛纏縛不容易離開,這個麻煩太大了。所以真正發心求道之人,這個恩愛要斷。你看在我們近代,弘一大師是個標準的榜樣,他是富貴家的公子少爺出身,他不是出身在清寒家庭裡面,年輕的時候花天酒地,他那個回頭真是不容易。他一回頭又那麼樣的嚴肅,精修戒律。太太到寺院裡面來看他,他門關上不見面,他就有這樣的心腸把這個恩愛斷掉,不見面。勸她念佛就好了,何必見面?我們現在的出家人還常常回家去看看,成什麼話?這不像話!還回家去看看父母、看看兄弟姐妹,還有親戚朋友,這糟糕,糟透了。我也聽說不少這些法師回到大陸,見到父母家人,這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要哭好半天,這能往生嗎?不能!這個問題嚴重。經上又教給我們,這是淨土經,不是別的經,《觀無量壽佛經》三福裡第一句「孝養父母」,父母這個恩情又要不能有,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要有報恩之心,絕不能有貪戀這個恩愛,這個不能有。

  四年前,我在香港講經,我的母親到香港來跟我見面。分別三十六年,如果見面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那個經就不要講了,我講經人家還能聽嗎?總算還好,她還沒有流眼淚,我把她當作聽眾看待。一見面叫她先拜佛,正好快到講經的時候,旁邊給她安個座位,坐在那裡聽講經。聽完了之後,給她安排一個住的地方,我跟她沒有住在一起。每天白天不講經,我就看看她,帶她去玩玩。不可以有!見面勸她念佛。她說這麼多年來常常想我,我就告訴她,把想我那個心去想阿彌陀佛,想我沒用處!將來一死,一六道輪迴,還是不能在一起。妳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念阿彌陀佛也求生西方,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在一起,這就對了。所以我跟妳見面目的幹什麼?目的就是勸妳念佛。我不勸她吃素,可是我告訴她,我二十六歲就吃長素吃到現在,這個話叫她聽。以後她回去之後吃長素了,很好。現在吃長素、念佛,這就可以了,就無需要再見面了。每個月給她寄一點錢去,她生活過得很自在了,長齋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我們就照顧到了;不必常常見面,常常見面就牽動貪愛,那個事情麻煩大了。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一定要斷貪愛,貪愛不斷,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這個地方特別講的,一生念佛最後不能往生,四個大因素,沾一個就去不了,如果你四個都有,那就沒有法子了。所以這個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這等以後碰到的時候,「念佛?念佛沒有什麼用處,你看念佛那麼多人幾個人往生?」你就說得出來,他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可以解釋給他聽。如果沒有這四種障礙,念佛人哪有不往生的!所以我們要記住,自己有這個毛病,馬上把它改過來;沒有的也要記住,常常勉勵自己,決定不要犯這個過失。

  底下這段意思也很好,他說「現在善根淺薄,可以增修,過去業障深重,云何得知,而為對治」。因為前面講這四種病根,可以說不是一世一生的,生生世世的惑業纏縛,這就是過去業障深重。我們怎麼曉得,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很重要。所以答覆裡頭,「有二揀別,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發相,則知過去種植善因,何為善發,略開四種。」這是講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從這幾種現象裡頭可以能看得到。「念化佛,善根發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說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時,生敬愛心,開發三昧,增進佛行,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心淨信解,或於夢中,聞佛說法,覺悟佛心」,這都在平常事相當中。我們接觸佛法,會莫名其妙生一種歡喜心,這是善根。雖然對佛法不懂,無知,可是很喜歡,這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如果你要沒有善根,歡喜心生不起來。這是善根現前。或者在夢中夢到佛說法,夢到諸佛菩薩,這都是好相。

  第二種「念報佛,善根發相者,於念佛時,忽然憶佛圓滿果報之身,皆是無漏功德成就,相好光明,一一無量,神通智慧,充滿法界,相續湛然,盡未來際,作是念時,慧解分明,定必安隱,善念相續,或於定中,聞說不思議佛法境界,即便出生無量智慧法門,或於夢中,見八萬四千諸妙相好,即便出生無量願行功德」。這個比前面殊勝多了,這是很大的善根。前面在第一種這往往有之,我們同修當中有不少人有;可是這第二個念報身佛,這個善根發相就少得多了,這就很少了;念法身佛,那就更稀有了。所以我們自己有沒有善根,我們自己能夠覺察,不必去問別人。特別是於念佛這個法門,聽到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的音聲喜歡,見到阿彌陀佛的像歡喜,這都是證明你有善根。讀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這個效果超過《彌陀經》,因為《彌陀經》念的時候你不太容易懂,《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多,讀得自己歡喜,法喜充滿,這是善根。讀了一遍還想再讀,愈讀愈歡喜,這都是善根發相。

  如果念了幾遍,歡喜心生不起來,愈念愈不想念,給諸位說,這就是業障現前。我們過去世有沒有業障、有沒有罪業?這就是業障現前。還有念佛他不是念了歡喜心,佛念了幾聲,他精神沒有了,他睡覺了、打瞌睡了,這是業障現前。我們常常看到打佛七止靜的時候,剛剛一止靜坐下來,還不到兩、三分鐘,他就打呼了,呼呼睡著了。還有一等人精神提不起來,站在那裡都睡著了,站在那裡都在那邊點頭,這都是業障現前。所以宿世的善根、業障不難體會。底下這個文很長,實在講非常之好,我們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細細的跟諸位講解。諸位細心的去看,我想也不至於有很大的困難,如果有問題你們提出來問。

  在八十四面倒數第四行,因為前面講善根發相,這一段講業障發相。「二者三昧中若有業障發相,則知過去不種善根,何為障發,亦開四種,一者昏沉暗蔽業障發相」。這就是我剛才跟大家講的,這一念佛、一讀經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要睡覺了。他不念佛、不讀經他精神十足,一念佛就不行,確實有這種人。他晚上睡覺當作催眠曲,念幾聲佛號他就睡著,這是業障。善根現前的時候,佛號愈念精神愈大,不念佛的時候沒有精神,精神振作不起來的時候,念幾聲佛號精神就振作了,那是善根。

  第二就是散亂,「妄念散亂業障發相」,這兩種情形是最普遍的。還有一種人念佛,他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不知道妄想從哪裡來的,愈念妄念愈多,念到他最後恐怖、害怕了,不敢念佛了。其實他不知道,他不念佛的時候妄想就是那麼多,他沒有覺察,他不知道;這一念佛的時候,想把這個念頭伏住才發現。並不是念佛的時候他妄想多,是念佛的時候才發現妄想那麼多。如果說念佛的時候妄念多,沒有這個事情,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也許這個事情就發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你要覺悟,你不要害怕,怎麼辦?佛號一直念下去,妄念隨它怎麼增長,我佛號一直念下去。對治的辦法,就是把你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妄念再多不要理它,隨它去,這樣子你念佛功夫漸漸得力,妄念自然一天比一天減少。千萬不要注意妄念,一注意,妄念就更多了,就是不要理它,它就沒事了,愈理麻煩愈大。根本不理會它,注意到佛號,集中在佛號,我們注意佛號,不理會妄念,用這個方法來對治。

  散亂業障重的人,如果對治有效的話,大概在兩、三年,這妄念就會少了。在一支香,通常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念佛當中會有二、三個妄念,那個功夫就相當好了;一支香裡頭完全沒有妄念,你的念佛功夫就及格了,就到了功夫成片了。一支香裡面還有十幾二十個妄念,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足以為稀奇,要努力!一定念到剩下有兩、三個妄念起來的話,你與功夫成片很接近。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看你的昏沉、妄念還起不起來,從這個地方勘驗,不要問人。

  第三惡境,我想學佛,一切外面境界來障礙。這段在八十五面第二行,「三者惡境逼迫業障發相,將入定時,雖無妄念,而有惡境,或見焚溺,或聞震擊,或無頭手,或墮山海,如是逼迫,令其驚怖,所發道心,障礙不起」。這個現象在現在我也聽說很多,這個障礙從哪裡來的?是你過去世的這些冤家債主,歷劫怨親,看你修道,他來找你麻煩,他來現這些相,叫你一看到許多恐怖的事情,你不敢修了。這個要發願,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叫他不要障礙,我成就了,對你們都有好處,利益分給你們共享,他就不障礙了。所以這個迴向,天天迴向,在迴向偈裡頭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真正有這個心,真正去度惡道的眾生,歷劫冤親債主。因為我們自己修學、弘法,他得利益了,他不但不會障礙,還來護法,還來護持,他得好處。如果我們修功德自己享受,不分給別人,那麻煩大了!這是討債的、報怨的都來了,麻煩大了。

  第四種「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雖沒有前面這些境界,沒有這個恐怖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諸疾病,苦惱百端,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因是無生,不能證入」。這個常常有,譬如說我們好心要參加這個講座,忽然有別的事情來了,搞得我們不能去,或者是生病了,這都是叫業障。總而言之,你發心學佛、發心念佛、發心修道,會有許多的障礙叫你不能順利的去修學。這是把四種四大類的障礙說出來,這都是過去生中宿世業障現前。底下又開出四種對治的方法,看看如果有必要,我們下一堂課跟諸位略略的說一說,這一段確實相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