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請翻開經本,六十五面。科判裡面這是第二個大段「釋義」,先說「修因」,然後講「證果」,這裡面有比喻、有正說。請看經文:

  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這是一個小段,是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講這兩個人,其中只有一個人想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並不想這個人,這是說單憶,所以他有分離。下面文是第二個比喻:

  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就是兩個人彼此都憶念,他才能夠不離。所以這一段經文是兩個比喻。我們看註解。「先喻單憶有離也」,就是前面一行經文,「有人」,這是比喻「生佛二人」,就是眾生跟阿彌陀佛這兩個人。「一專憶者」,誰專憶?「佛念眾生」專憶,佛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把佛給忘掉了。「一專忘者,喻眾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者,以佛專念眾生,未嘗不在眾生前。」這個話是真的,佛菩薩常常在我們的周圍,常常不離我們。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不念佛、不想佛,縱然見到了也等於沒有見,遇到了也等於沒遇到,這是很可惜的。

  「今偶逢偶見,故言若逢或見也。」這個事情不管是學佛、不學佛的人,在一生當中多少都會有幾次遇到佛菩薩的。當你遇到的時候你不曉得,如果過後學佛想想,過去的確是遇到。像從前周邦道居士的夫人,那個時候她還沒學佛,她住在南京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出家人到她家裡去化緣。因為在大陸上,在那個時候地位高的人住的房子庭院都很深的,大門進去之後總是院子,很大的院子。通過院子之後再第二道門,裡面則是客廳,後面才是起居室,它是一進一進的,這個房子很深。她是在自己起居室裡,這個法師來了給她化緣,化香油,她也沒給他,這法師就走了。走了之後她很詫異,這個出家人從哪來的?他是講過,問他從哪來的?他是從九華山來的。她說他怎麼進來的?因為他也沒敲門,也沒有人給他開門,這個人怎麼來的?他去了之後仔細一看,門還是關的。就是這個人莫名其妙怎麼來、怎麼去不知道,始終就懷疑。

  以後到了台灣學佛了,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就跟她講,那是九華山地藏菩薩。她後悔得不得了,跟她化緣沒給他,什麼也沒給他。所以她遇到地藏菩薩,她有一篇文章記載這個事情,那是她沒學佛的時候。像她這種情形,我想我們很多人在一生當中都會有經歷的。可是當時遇到的時候不曉得,如果過後想想的確是遇到佛菩薩,若逢未逢,就是這個意思。「眾生專不念佛」,就是不肯念佛,這是業障深重,「佛雖在眾生前,亦蹉過不見」,當面錯過,「故言若不逢見也」。這是第一段的大意。

  我們再看這個意思的註解,《鈔》裡面就說得詳細了,在六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先看這一段。「佛專憶者,含二種意。」佛為什麼念眾生?你們想想,佛為什麼念眾生?佛在因地剛剛學佛的時候,像我們現在一樣,也曾經發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就在念眾生。人家發那個願是真發,我們發的願是因為人家發的,這麼念念,我們口也念念,有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心,順口滑過去了,並沒有這個心。雖沒有這個心,阿賴耶識多少還是落一點印象,不過這個印象不深就是了。可是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發的願是真心,在沒有成佛的時候都是念念不忘眾生,何況成佛以後!成佛以後沒事做了,自己修學已經畢業,沒事做了,這時候怎麼樣?專憶眾生。

  這裡說這有兩個意思,「一者佛有大悲願故」,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以佛沒有不念眾生的,只有眾生不念佛。這是第一個意思,佛決定念眾生。阿彌陀佛念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念眾生的。他要不念眾生他決定不是佛,菩薩要不念眾生決定不是菩薩。聲聞、緣覺有的時候不念眾生,那是小乘,你念他,他也念你,你不念他,他不會念你,這叫自了漢,小乘自了漢。菩薩都是願力弘深,沒有不念眾生的道理。第二個意思,也就是剛才講的,「佛在因地,自果未圓」,因地就是作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他自己的功德沒有圓滿,還沒有成佛。「尚於眾生念念不捨,何況果後,更無餘事,則念眾生,慇懃懇切,無有加故」,這是真的,這是事實。所以成佛之後,那就是專憶念眾生了。佛念眾生那個心情,我們凡夫沒有法子體會的,我們說父母愛子女,佛愛眾生、念眾生超過父母是萬萬倍,不能比。所以,眾生不念佛是眾生辜負佛。這是前一句的意思,佛專憶念。

  「眾生專忘」也有兩個意思,「一者眾生無有信行願故」,他不信,你給他講佛掛念你,他不相信,他沒有見到。所以他不肯發願,不發願見佛,也不發願往生,因此他就不念佛了,他也不想佛了。這是說他沒有信願行,所以他不念佛。「二者生在迷位」,這個生就是眾生,眾生現在迷惑顛倒,「纏惑業苦」,被惑業苦所纏縛,就像繩索把你綁住一樣,動彈不得,這就好比惑業苦是枷鎖。「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況佛果,豈易得者」,這是我們現前事實的真相。幾個人肯修人天福報?我們從早到晚看看社會這些芸芸眾生,幾個人在修人天福報?太少了。大多數的人在幹什麼?在修三惡道,他也修道,他修的是三惡道,他修貪瞋痴,將來得的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他幹這個,幹得很勤快,精進不懈,在那裡修三惡道,這就迷惑。

  貪瞋痴,眼前得一點小利,得一點小便宜,可是這個小利是不是你真的就得到?不是的。如果你真的修貪瞋痴可以得到貪瞋痴的話,佛菩薩要拜你做老師,他也不要學佛,也不要學菩薩。貪不到!你命中沒有,決定貪不到,你所貪得的,用種種非法手段奪得來的、貪到的,還是命裡頭所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為君子」,他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就不貪了,不貪而得到,這是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為什麼?他所想種種方法貪得的還是命裡有的,他要不用那些非法的手段他還是得到。他用這些手段,他得到的並沒有多得到一點,只可以說他能夠提前得到。譬如說他命裡頭他十年之後得到,他用這個方法他現在可以得到,但是十年以後就沒有了。譬如說銀行裡面存款,他一次提出來就花掉了,他只有那麼多,他只能提那麼多,想多提一點,沒有,花光了以後沒有了。如果這個事理明瞭了,你的貪心就不會有。像袁了凡居士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不起貪瞋痴,他不起這個念頭,他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出了家,再給諸位說,出了家還是命中注定的。可是,平平常常、庸庸碌碌的過這一生,你這一生命運是注定的。如果你要是努力的修持,命運就會改變,就會轉移,你拼命的修善,積功累德,你的福慧就增長;如果是投機取巧,用種種奸詐非法,你的福慧一天一天大幅度的減少。不管出家、在家修行統統一樣,決定不會說在家命不好,一出家命就變好了,沒有這個道理,絕對沒有這個道理。只可以說不論在家、出家,你認真修善積德,命就轉好了;你要是不肯積善積德的話,出家造的罪更大,出家的墮落比在家人墮落得更深。可以說在家人墮地獄的人機會很少,出家人墮地獄的機會非常之多,這是我們要曉得。為什麼?出家這個身分,人家一見到你稱你法師,你是天人的老師,天人老師沒有去教學,這就是罪過。譬如說你今天在一個學校裡掛個名字你是個老師,你在那邊拿薪水,受大家的尊重,但是你自己也不肯讀書,也不教學生,這個人如何?這個人就是世間大罪人。你既然是老師身分,拿老師這個待遇,你就要認真進修,認真教學。

  所以出家不容易!出家不是「我出家我自己修行念佛就好了」,在家一樣,你為什麼要出家?今天佛門的衰,佛法被滅亡了,滅佛法誰滅?出家人滅佛法,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所以出家,絕不是輕易能動這個念頭。我們既然發心出家,要把佛教從我們這一代興旺起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十方諸佛護念,一切護法龍天護持、讚歎。真正修行,真正弘揚佛法,不管哪一宗、哪一個法門,你能夠極力提倡,自己修行,努力的弘揚,我們才能對得起佛菩薩,才能對得起眾生,眾生這分供養我們才能夠消得了。佛門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是什麼時候?是你墮到阿鼻地獄受無量無邊劫苦之後,受完了,出來再做餓鬼、再變畜生再還債。不是說你來生變畜生馬上就還,哪有這麼痛快的事情!沒這麼便宜的事情,先墮阿鼻地獄。所以,出家人墮落的太多了。

  我學佛三十多年,我看到就是講念佛往生的,我看到在家人多,在家人臨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坐著走的、站著走的,我看到七、八個。但是出家人我看到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神智不清。我只看到一個出家人,聽說,沒親見,廣欽法師還不錯,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了廣欽法師之外,我們在台灣看到這些法師都是迷惑顛倒去的,都是糊裡糊塗去的。不要以為留著有肉身,留著有舍利,肉身、舍利有假的,魔也會留,不一定是佛。那個舍利你沒有試驗試驗,你用鎚子砸一砸,一砸就爛掉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現在妖魔鬼怪橫行,什麼把戲都會變現出來,欺騙這些眾生,活的時候騙人,死了還騙人,罪過大了!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既出家就要認真。還有些人說「環境不好,我想學,想學找不到好環境」,說這個話是推卸責任。你要找個理想的環境去修學,給諸位說,這個地球上找不到,這地球上沒有。沒有怎麼辦?沒有就不學,就造罪業,就甘心情願墮阿鼻地獄,這顛倒!

  自古以來,你們看看祖師大德的修學,受多少的苦難,受多少折磨。我們自己想想,我們有多大的福分,小小的苦難、折磨都受不了,你還會有成就嗎?不可能有成就。不能忍辱,一點點都不能忍,這種心態你是決定墮三途,不說你墮阿鼻地獄,三途你決定有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心裡面自己反省反省,一天到晚是不是貪瞋痴?你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幾聲佛號,有幾分幾秒鐘心裡真正有佛?所以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自己想一想就明白了。我能不能往生,會不會墮地獄,心裡想一想就明白了,不要問別人。弘法利生第一功德,為什麼不肯幹?可是我口才笨拙。這沒關係,你只一發心,觀音菩薩甘露灌頂,你立刻就聰明了,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佛菩薩神力加持,沒有能力變成有能力。

  我那個時候剛剛到台中也是迷惑顛倒,從來也沒有敢發個心說講經,不敢發這個心。李老師勸我,我們不敢發心、不敢相信。被誰度了?被林看治老居士度了,被她感化了。林看治老居士現在還在,八十多歲,快九十歲了,她大概大我三十歲的樣子,今年差不多九十歲。那個時候在李老師開的講經班她參加,她年歲最大,她六十歲。小學沒有畢業,六十歲發心講經,學不到半年她就出來講經。我們看到她,這才鼓舞起來,她都能出來,我們要不幹的話,怎麼說也說不過去。她給我們做了個活生生的樣子,我們念書多少比她多念幾年。小學畢業,六十歲才開始學,她學成功了,這不可思議。所以把我們這些年輕人帶動了,起了很大的鼓勵作用,這信心足了。她那樣的人她都能夠半年學成,那我們還有什麼問題。

  這個心一發,不可思議。我在李老師那裡,最初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從頭到尾我都會講,就是被林看治鼓勵的。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那個佛學院是白聖法師辦的三藏學院,瑩空法師就是那裡的學生。我一出家就在那裡教學,三年畢業,三年六個學期,我總共教下來才用六部經,我學了十三部經,一半還用不到。你看看我那十三部經是十五個月學成的,平均進度一個月學一部。李老師的標準是學到能上台講,這部經才算是畢業;如果不上台講一遍,你這部經不算完成,一定要上台講一次。他那個地方有練習講經的道場,聽眾大概也有一百人的樣子,李老師自己講經通常聽眾有四、五百人,學生練習講經的時候差不多也有一百人左右,有練習講經的道場。所以說沒有練習講經的地方,決定訓練不出人來。

  他是一個一個把學生都趕到講台上,李老師在台下聽,他通常坐在最後一排。因為那時候沒有擴音器,你講的聲音如果他坐在後面聽不到,他會說你聲音不行,要放大。不像現在有擴音器,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所以學得很辛苦,統統都學成功。你們想想,六十歲,小學畢業,都能夠學成,如果你們是中學畢業,年齡還不到六十歲,你們應該慚愧,那是個在家居士,還不是出家人。以後她法緣勝,北部在新竹有一個佈教所,南部到鹿港,就是從新竹到鹿港這個地區一共有十七個佈教所,她是每個星期都是巡迴在那裡講經,法緣非常殊勝。所以怎麼可以不努力?怎麼能不發心?你一發心,三寶就加持。你要是不肯發心,妖魔鬼怪加持你,這一點都不假,妖魔鬼怪迷你的心竅,你永遠不會開悟。所以說這個世間人,人天善果都不肯修,五戒十善都不肯學,何況佛果?

  「則念佛心,沈埋隱沒,不能發故」,所以這念佛心,念佛心是修行人的第一心,念佛法門是無量法門裡面第一法門,你發不起來,你被煩惱蓋覆住。在台灣,可以說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的因緣在全世界最殊勝,無比的殊勝,就看你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殊勝在哪個地方看?台灣信仰自由,你學佛講經沒有人干涉,這是緣殊勝;台灣印刷術發達,經書到處都是,這個緣殊勝。台灣經書實在在全世界印的量是最大、最多的,就看你願不願意修學。別的人想得一部,就把它看作寶貝,珍惜得不得了;哪裡像我們,這書不值錢,隨便亂丟,人家當寶貝。我們的確身在福中不知福。

  所以修學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這是第一法,諸佛歡喜。諸佛歡喜諸佛怎麼會不加持?怎麼不保佑?沒有這個道理。哪一個人真正發心修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我相信他必定是一帆風順,一切菩薩天龍善神都保佑你,都要護持你,都要做你的護法。所以這個事情可以不必求人,在乎你自己發心。這是說明眾生為什麼不念佛,業障太重了。

  「偶逢見者,諸佛菩薩,不違本願,遊化娑婆,故令眾生,偶然逢見也。」佛發願要普度一切眾生,所以偶然之間,這個偶然不是佛菩薩他偶然發個心示現一下,不是的;如果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偶然見,還是我們眾生的善根,我們自己過去世當中有善根,這個善根偶然發現,佛菩薩感應就來了。如果說佛菩薩要存這個心偶然示現一下,那佛菩薩為什麼不常常示現給我看?你要不常常示現給我看,你就不是大慈大悲。不怪他!這個事情怪我們自己。《楞嚴》上說得好,佛菩薩隨心應量,他公平的,隨眾生的心應所知量,當你一念心清淨的時候,可能一下子就見到了。但是我們那個清淨心很短,剎那之間我們又迷惑了,又起妄想,這個境界就消失掉,就沒有了。所以佛菩薩偶然現與不現,還是我們自己的心地,是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關佛菩薩的事。佛菩薩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佛菩薩無處不現身,正像大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看我們是不是偶爾有個短暫一剎那時間的相應。

  我們如果修念佛法門專憶、專念,見佛的機會就多了,諸佛加持。加持有冥加、有顯加,冥加就是暗中加持你,到你心很清淨的時候,就是冥加你自己能感覺得到,雖然沒有形相,心裡有感觸到佛菩薩在我們周圍始終沒有離開,能很清晰的感覺到。顯加,當我們真正有困難的時候,那個問題確實就能解決。像虛雲老和尚,這年譜上有記載,他去朝五台山,他三步一拜拜去,那個路程遙遠,拜了三年才拜到,三步一拜。夏天炎熱,生了大病,幾乎死了。有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好像也是很窮的樣子,穿得也是破破爛爛,像乞丐一樣。就遇到他,他照顧他,把他病照顧好了,他走了。他就問他,你從哪裡來?他說我住在五台山下,這個路我很熟。把他病治好了,他說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凶的吉。你看虛雲老和尚傳記,他一共在路上,三年當中三次大病都是他來照顧的,照顧好了人就不見了,走了。以後到了五台山,到處去打聽,打聽這個人,人家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化身。這叫顯加。到你真正有苦難的時候,他就變現一個人來幫助你,這個人真是來無蹤去無影,你找他找不到,到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他來了。所以,諸佛菩薩不違本願,遊化娑婆,在這個世間,隨眾生心變現種種的形相,故令眾生偶然逢見,你有這個機緣你會遇到他。

  「亦蹉過者,如見文殊,但睹老人,貧婆等類。」在《五台山志》裡面你去看,文殊菩薩變現種種不同的身分,變老太婆、變出家人、變乞丐,這是隨緣幫助人。但是遇到的時候不曉得,不知道他是文殊菩薩,往往是當面錯過,受到菩薩的恩惠,到以後菩薩也找不到了。「或見本相,亦不蒙法利」,也得不到殊勝的利益。像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不錯,有不少人朝普陀山,見到觀音菩薩,見到觀音菩薩本相,但是也得不到利益。我在香港,聖一法師告訴我,他在一九八二年,他們一共三個人去朝普陀山的梵音洞。在那個洞口他說他們在那裡拜觀音菩薩,三個人在那裡拜,他說大概拜了差不多將近一個小時的樣子,觀音菩薩出現了,他們三個人都看到了。看到的時候又繼續拜,又拜了半個多小時,因為他有共產黨幹部陪他一塊去的,時間不能太長,就叫他們離開,就回去了。

  他們見到菩薩現相,見到半個多小時,回來三個人說,每個人見的相不一樣,各人緣不同。聖一法師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著毘盧帽,就像地藏王菩薩戴的帽子一樣。全身是金色的,連衣服都是金色的,手上拿著一本書也是金色的,整個是金色的,他都見到了。另外一個法師見到的是出家人的相,頭剃著光頭,出家比丘相。他們三個人都見到,都是見半個多鐘點,他們說起來,相貌、樣子、顏色都不相同,見到的都不相同,各人的緣不一樣。還有法師在那裡拜上幾個鐘點沒見到,香港暢懷法師也去了好多次,他沒見到,各人緣不一樣。雖然見到,也沒有聽到菩薩說法,只見到相而已,拜了半個鐘點,亦不蒙法利,這就是見到相也得不到利益。

  這什麼原因?下面說「此由惑業障覆」,我們自己本身迷惑,業障太重,把我們的清淨心覆蓋住了,所以見不到佛菩薩的現相,得不到法利。如果我們心清淨,就會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就能常常見到佛菩薩。「妄見劣相」,這是業障深重,縱然見到相也不是好相,見到文殊菩薩是個乞丐、是個貧婆,這都不是殊勝的相,這是什麼?薄福。就好比「薄福見寶,為蛇為蛙」,薄福的人自己沒有福報,見到寶物不認識,誤會是蛇,誤會是青蛙。「豈彼聖賢,作意詐隱其本相耶」,這是把真實話說出來。絕對不是佛菩薩不願意把他的本相示現給你,相是你眾生心裡變現的,不是他變現的,隨心應量,你只有這個福分,你只能見這個相。菩薩變現的境界相是無心的,《楞嚴》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變現的相跟你的心量恰恰相應。

  再看第二段的經文,『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就是比喻佛念眾生,眾生也念佛,這個憶念就深了,比喻「久憶不忘」,這樣念佛決定常常見面。正如同經上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一定見佛,而且見的是殊勝的相好。「從生至生不相異者」,這就是生生世世不相遠離。我們還來看註解,六十七面第六行,我們接著看下去。「生佛念同者,謂眾生念佛,猶如佛念眾生相同也。」這句話我們不能夠輕易看過,為什麼?我們念佛不管怎麼念法,絕對不像佛念我們,佛念我們的心至真至誠,真誠到了極處;我們念佛的心要比起佛念我們的心,萬分之一都不到,佛是專念我們。我們念佛,還要念名聞利養,還要念五欲六塵,還要念的東西多了,不專。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不要做得多,做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就不錯了,就有很大不可思議的感應。能夠有佛念我們百分之一的心情,跟諸位說,都是上品上生。這是真正覺悟,大徹大悟,怎麼說大徹大悟?生死輪迴可怖,這是最恐怖的。我們要想離開六道生死輪迴,唯一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你能把這個認識清楚了,這是大徹大悟。

  我們這一生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就是求生淨土,就是弘揚淨土。為什麼?佛的大恩大德我們沒法子報,唯一能報佛恩的只有把這個法弘揚出去,這是佛的本願,佛度一切眾生的本願。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個人,多介紹一個人,也就是滿佛的本願,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報佛恩。所以我們將淨土經論、典籍好好的整理,我們盡心盡力的來流通,把它翻印流通。我們依照這些經典來修行,我們以自己修行的心得,以及對於經典的理解,我們講解給別人聽,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報佛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否則的話,這個恩怎麼報法?只要我們自己常常念著就能報恩,你能夠念恩、報恩,佛菩薩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哪有不現身之事?我們跟諸佛菩薩就永遠在一起,心同佛,我們行也就同佛,形影不離。所以這一句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做到!我們無法體會佛念我們的心,我們體會不到,比父母念子女的心不曉得要懇切到多少倍。你真正能稍稍有一點體會,你才曉得恩德之重,不能不感激,不能不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