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看註解,五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初二,事法界觀,心即佛故,後一,理法界觀,佛即心故,第三,事理無礙法界觀,是佛是心故。」這是解釋前面講的四種念佛,稱名(就是持名念佛)、觀像念佛這是事,這是事法界觀,心即佛故。後一是講實相,第三就是觀想,觀想是理事無礙法界。這個解釋法,註解在五十七面第二行,我們把它念一念。「初二下,約觀料揀也,若依六根,稱名,攝耳舌,觀像,攝眼身,觀想,攝鼻意,實相,攝六根,則一念佛三昧,六根無不攝也。」這也正符合本經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有這個意思在。六根只要一根能夠收攝,其餘的五根自然就能夠回頭,這是《楞嚴》上說得很明白。
我們再往下看,在五十四面倒數第二行下半段。「又清涼云,約能念心,不出五種,一緣想境界念佛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三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俱泯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清涼是澄觀國師,是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華嚴經疏鈔》就是他作的。他當年在世的時候,曾經將《華嚴經》講過五十遍,這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華嚴經》那麼長,他的壽命也長,他活了一百多歲。在我們想像當中,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至少要一年,五十遍就要五十年,那個講法是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才能講得完。因為這部經根據我們過去講的經驗,至少要二千五百個小時到三千個小時,《華嚴經》才能講完。這是華嚴菩薩再來的,曾經是七個皇帝的老師,這是清涼國師。他老人家講念佛這五種、五門,這個說法也非常的有道理,這是從能念之心來說的。
第一個是緣想境界,緣是心裡面所緣,以我們的心去緣境界。持名是緣佛的名字,名字是境界;觀像,無論是塑造的像、彩畫的像,也是屬於外境,這是屬於事。雖然屬於事,事裡面離不開理,因此境能夠影響我們的心。凡夫還沒有到成佛,總是心隨境轉,如果我們這個心能夠隨著佛的境界轉,這就好了,不要隨五欲六塵的境界轉,我們要隨佛的境界轉。這是諸佛為什麼教眾生念佛,道理就在此地。
第二,這是攝境唯心,這個功夫比前面要殊勝,多少對於念佛的理論明白了一些他才能做得到。他曉得心佛不二,正是經論上常講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彌陀有沒有?有。所以有人不明白,聽了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我又何必念西方阿彌陀佛?我又何必去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搞錯了。自古以來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就不少,我們在倓虛老法師佛七當中開示的錄音帶,我聽過三、四十遍,他就曾經舉了一個例子。他在東北哈爾濱極樂寺,這是他建的,東北的佛教,倓老法師功不可沒,他與那個地方有緣。所以,諦閑老法師囑咐他到東北去弘法,他在東北建廟以及修廟好像有十幾所。在哈爾濱極樂寺建成之後,他附設了一個學校,因為那個時候學校不普及,他辦了一個學校,辦了個義學,請了一個在家居士做校長。
這校長常常也聽老法師講經,也聽到這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他就向老法師提出來,他說那我何必去念西方阿彌陀佛,又何必要求生西方淨土,我這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可以了。老和尚答得很妙,老和尚反問他,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這當中界限在哪裡?叫他自己去找。這當中界限在什麼地方?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什麼地方是邊界,哪個地方是邊界?這個居士也很了不起,他認真去一反省,就回答老和尚,他說找不出界限。這就是他的悟處。心,心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在心外,是在我們自己本性的裡面,不在外面。所以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老法師他是以《楞嚴》為起家的,老法師在沒出家之前是八載寒窗讀《楞嚴》。你看他的傳記,《影塵回憶錄》是他的傳記,他在做居士學佛的時候,《楞嚴經》念了八年,他到以後開悟是《楞嚴》的基礎。所以,過去這些人底子都是一部經,一部經真正用那麼久的功力在上面,這是他之所以才能有悟處。既然沒有邊界,就曉得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是一不是二,自性彌陀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也是一不是二。
何況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不一樣,十方諸佛世界可以說跟我們娑婆世界沒什麼兩樣,差不多的。西方世界特別,怎麼個特別法?我們這個世界,大家曉得,《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合相。什麼叫做一合相?一就是基本的物質,我們今天講原子、粒子,基本的物質是一;合是什麼?組合,現在所謂說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因為它排列的不同,所以這才組成叫元素。由這些元素再組織,就成我們這個世界,動物、植物、礦物、森羅萬象。在化學分析之下,它的基本的物質是一,所以是一組合的現象,這叫微塵集聚,佛學的名字叫微塵,微塵集聚所現的現象,和我們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是一樣道理。佛家講的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就是講基本物質的四種現象。地,它確實是有體積的,體積雖然小,它是有體積,是個固體。火大,它有溫度,水大,它帶的有濕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帶的有陰電、陽電,它帶電。風大,他說這個東西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風就是表動的意思。這個基本物質它有這四個現象,叫四大。所以這個世間是一合相,《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它不是物質組合的一合相,它不是的。它是什麼?它是法性土,這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六根六塵,它是法性土,一一法就是真如本性,沒有一法不是真性,所以才能夠有那樣殊勝的清淨莊嚴。這樁事情,將來諸位細細的去研究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你就能了解。他那個註解是費了很多苦心寫出來的,說得很詳細。所以,心與境界確實找不到邊界的,是一不是二,這攝境唯心。這種念法比前面那個念法,功德利益當然要殊勝。
第三種念佛法,叫心境無礙念佛門。礙是障礙,為什麼沒有障礙?曉得心境一如,心境無二。所以在境界裡面,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裡面就沒有障礙了。此地所講的障礙不是指外境上,是指我們內心障礙。實在講外面境界裡頭沒有障礙,而是我們對境界迷了,不知道外境的真實相,起了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從這個地方生的。如果了解外面事實真相,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哪裡有障礙!永遠不起一個妄念,就沒有障礙了。因此我們曉得,起心動念就有障礙,什麼障礙?起心動念就是業,業障。你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業,沒有業就沒有六道輪迴的果報;起心動念就是業,有業他就有六道輪迴,就有因果報應,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障礙從這個地方分的。
念佛念到心境一如,我們就以持名來做個比喻,我們一天到晚這個佛號不間斷,可是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不執著有個能念的我,也不執著所念之佛,但是念佛從來不間斷,這就無礙。因為執著我今天念一萬聲佛,有能念、有所念,能所就有礙。有礙行不行?行!前面緣想境界念佛門就是那個境界,實在講,還是能往生,不是不能往生。這個法門好好在這裡,最淺近的方法也能往生,這樣深妙的辦法還是往生。往生雖然品位不相同,到了西方也差不多。因為西方四土叫橫生四土,這就妙了,我們這裡是橫超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橫生四土,一生一切生。換句話說,我們帶業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同時就生方便土、實報土,它同時的。如果不同時的話,你怎麼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一起?他們住實報土!像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也是四土,我們是凡聖同居土,文殊、普賢在實報土,我們沒辦法在一起。西方極樂世界叫橫生四土,你生凡聖同居土,同時就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些大菩薩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生實報莊嚴土,但是同時也生下面兩土,同時也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因此大家天天見面,天天在一塊,這是十方諸佛世界沒有的,沒有這種情形。所以這是個特別法門,是個非常稀有的法門,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念佛。
第四心境俱泯,這是講離相。常說的三輪體空,不著能念的我相,也不執著所念的佛相,同時亦不執著所念的名號,三輪體空。這種念佛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講的實相念佛,我們不容易做到。以及這第五重重無盡念佛門,也不是我們現在境界能夠達得到的。到重重無盡那已經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境界,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同樣是念佛,凡夫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跟二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二乘就是講他回小向大,他發心修淨土),以及那些大菩薩們念佛,念的這一句佛號沒有兩樣,音聲都相同,境界不相同,受用不相同。我們不要講這種差別,就講我們現前,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每個人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每個人的受用也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道理都在這裡頭,換句話說,你悟的有淺深,心清淨、染污不相同,願力淺深不相同,信心程度不相同。因此同樣念這一句佛號,感應不相同,受用不相同,這是我們很容易能夠體驗得到的。
底下說,「會曰,一即前之初二」,第一個就是緣想境界念佛門,就是前面四種念佛裡頭的稱名、觀像,「小乘教也」,在五教裡面這是小教,也就是初學。「二即前四,始也」,就是開始,大乘的始教。第三門就是心境無礙,這是終教的意思。第四、第五「前所無者,頓圓教也」,前面沒有說到的。「今此文中,約佛教邊,四五俱通。」此文就是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在這一章經裡面,它有終教的意思,有頓教的意思,有圓教的意思,所以它都通,這在前面都曾經說過。這是就教義上來說。
底下一段是,「約機稟邊,唯局持名」,機是根機,稟是稟賦;換句話說,就我們一般眾生根性程度上來說,那就侷限於持名。這個話說得很恰當,說得一點都不錯。所以,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勸我們持名念佛,歷代的祖師大德也是主張教我們持名念佛,持名念佛非常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機。所以理我們懂得一點好,為什麼?如果看到人家有其他的講法,或者其他的修法,我們心裡明瞭,不會懷疑,不會排斥,不會去毀謗。可是我們自己走哪個路子?決定走持名念佛這個路子,那你就沒錯了。不要去好高騖遠,為什麼?前面跟大家說過,大勢至菩薩就用一個持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念到等覺菩薩,念到成佛,就一個方法,沒有用別的方法來幫助、來加持,沒有!就一個方法。只一門深入,一個方法用到底我們就成功了。這些道理懂得之後,我們的信心才真正能夠建立,我們的願懇切,我們對世緣才能看破、才能放下。
真正念佛人一定要精進,精,不夾雜就精,精是精純;進,不間斷就是進。精進用在念佛上就是不間斷、不夾雜。如果我們不間斷,夾雜,我們有進不精;我們不夾雜,但是我們念佛間斷,有精不進,一定要精進。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應該用什麼態度?《觀經》講的三福要做到,那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你要是做不到,我這一句佛號又不間斷、又不夾雜,但是三福沒修,能不能去?不能去。為什麼不能去?因為你只有善根,你沒有福德,《彌陀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善根裡面打一百分,福德卻是零分,這怎麼行?這是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三福。三福裡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的福。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薩的福。他具足人天福、二乘福、菩薩福,多福德!這是一個念佛人不能不講求的,要修。
如果你要是更進一步,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那你要修十大願王。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每一個求生淨土的菩薩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經文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跟《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意思。十大願王就是一個念佛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第一個要修禮敬。你真修,你將來往生是一點障礙都沒有,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你不修,不修到後來會有障礙,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很難做到!禮敬諸佛幾個人能做到?禮敬諸佛不是教你天天拜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於每一個人都要恭敬,對於每一個人都要看作我的善知識、我的善友。善財童子就是這麼成就的。看到一個善人我恭敬他,我曉得那是菩薩、是佛,他示現這樣子給我看,要我學他,見賢思齊。看到一個惡人,他是菩薩,他是佛示現的,裝出那個怪模樣叫我不要學他。這才能成就自己。連儒家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必這個字多肯定!三個人是什麼?一個是自己,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我跟他學,惡人教我不要跟他學。
所以我們中國寫歷史,二十五史傳記裡面,傳記裡頭有好人、有壞人。壞人為什麼要作傳記?最明顯的大家都曉得,岳飛是好人,秦檜是壞人,為什麼兩個人都要立傳記?岳飛盡忠報國,我們要學他,秦檜是個大漢奸,害忠良,我們不能學他,兩個都是老師!西湖岳飛墳墓前面,秦檜夫妻兩個銅像跪在那個地方,每個人到岳王墳的時候都吐他一個口水。那是什麼?老師!就是你要想做漢奸,你看下場就這樣,沒有一個人不罵你,教我們不敢作奸,不敢為非作歹,反面的教育。好人是從正面教,惡人是從反面教,統統是老師。岳飛是民族英雄,秦檜也是,也不例外!所以過去有人跟我講,秦檜大概是墮地獄了,我說沒有,我說他早到天堂去了。為什麼?你看他那個銅像跪在那裡教化多少人,人家想做壞事,一看到他那個樣子,不敢做壞事,他教化多少人,這是他的功德!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是真的你自己有自覺、有覺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菩薩學處,我們學在這裡學。模範就是《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你看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那裡頭有善人、有惡人,有最惡的人,他都是他的老師。《四十華嚴》裡面,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恚,那簡直是殺人的魔王,伐蘇蜜多女是淫女,就是我們現在講妓女。這三個人代表什麼?貪瞋痴,代表三毒,都是善財的老師,那還有什麼話說?裡面有佛法、有外道,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好幾個是外道。這就說出了,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不是佛,沒有一個不是菩薩,這樣才能成就自己。所以一個念佛人,真正念佛人,就是要以十大願王這種心態處事待人接物。
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眼睛看佛菩薩都是凡夫,這沒法子。你要想我是不是好人?我看這個人不好,看那個人很惡,不是那個人不好,不是那個人惡,是我自己惡。我以一個惡心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惡,我以善心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善,境隨心轉,要明白這個道理。幾時你成佛?不要問別人,你自己曉得,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成佛了,佛眼看眾生都是佛。什麼時候我成菩薩?我看大家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菩薩,我成菩薩了。修行在自己不在別人,別人幫不上忙,要自己轉自己的境界。不要問別人對我怎麼樣,要問我對別人怎麼樣;不要問別人看我怎麼樣,要問我看別人怎麼樣,修行用功的地方在此地。
如果你真正修念佛法門,看到什麼?這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水、鳥、風、樹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我們今天看桌椅板凳,看一切眾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好了,這個境界完全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假的。這就是契入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很快成就,成就真正上品上生的境界,你念念當中,我們六根所接觸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決定不錯。所以對於每個人由衷的禮敬。對事、對物,對事就是敬事,把一樁事情盡心盡力做得盡善盡美,這是對事之敬;對物之敬,譬如桌子,我們把它擺得整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十大願王、三福要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
如果說是一個道場,一個家庭,或者你自己居住的房間,只看到一切零亂,這不是念佛人,念佛人一定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為什麼?他禮敬諸佛。如果一切雜亂、零亂,這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這就是你念佛的障礙。你念佛為什麼得不到一心?為什麼沒有感應?是你自己平常造成這些障礙,你自己都不知道,只以為我這口裡的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有口無心。南無是恭敬的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嘴裡頭皈依、恭敬,實際上皈依、恭敬根本就沒做到,這怎麼行!這不行。我常常看,我不講,不需要講,我一到這個講堂來一看,佛像沒有擺正,蠟臺、香爐沒有擺正,都擺得歪歪斜斜的。你看這個佛像跟後面佛像對不起來,不在一條線上;桌子摸一摸有灰塵,這個底下還有小蟑螂,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培一點小福報,小福報從哪裡來?我在這裡講經,大家聽了經是有一點受用,就培這麼一點小福報;如果我不在這裡講經,是一點福報都沒有。話頂多只能講三遍,不能講第四遍;三遍不聽,再講四遍,人家就討厭,就煩了,所以就不能講了。你們哪一位真正發菩薩心,你們好好的記住,各人修各人的,與別人都不相干。
剛才說了,別人都是佛菩薩,我們修我們自己,我們眼裡看別人統統是佛、統統是菩薩。他做得對做得不對,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我的智慧;我看了之後我如如不動,我心地清淨,決定不染,這是我的禪定,這是我的一心不亂,不被外境轉。無論什麼境界裡頭,都是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成就自己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不管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好境界、壞境界,統統成就自己。所以,自己修行功夫得力,法喜充滿,我們自己前途光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決定往生。這些人哪一個人將來往哪裡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絕對不是說我自己覺得往生有把握,你看那些人統統曉得,沒有一個人不知道,他走的是哪條路,他將來得什麼樣結果。也許要問,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救他一把?佛菩薩眼睛厲害得很,佛菩薩都不救,我們救不了!
你們看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就是下品下生的人,他們的天眼洞視,盡虛空遍法界看得清清楚楚,天耳徹聽,他都不救,我們有什麼能力救,救不了。他有業,他那個業必須要受罪,罪受完之後,再回心轉意,這個時候佛菩薩就來了,就幫他忙;他現在還在迷惑顛倒,你怎樣勸他,他精神都提不起來。佛菩薩大慈大悲,念念都度眾生,他為什麼不來?有些剛剛學佛的人,心裡急得不得了,度眾生的心之切超過一切諸佛菩薩,恨不得叫這些眾生都成佛。其實做不到,沒有辦法,做不到!就是眾生得度的時節因緣沒成熟,沒有成熟你拼命叫他成熟,這不可能的事情。譬如我們煮個飯,通常煮飯我們要半個小時,你說我三分鐘就把飯煮好,三分鐘鍋拿開,飯盛出來,生的,不能吃。時候沒有到,時節因緣不成熟,所以一定要懂得觀機。
對於沒成熟的人,我們可以勸他,用什麼方法勸?講經的方法勸,就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給他下種子,八識田裡給他下種子,這就是幫了他大忙。已經有種的人就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人幫助他往生。你得看看他是在哪個階段,成熟的階段,那行,你幫助他往生成佛;他沒有到成熟的階段,做不到。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沒有辦法度,沒有善根、沒有成熟的人,佛都對他無可奈何,我們怎麼能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的。所以說不能幫助別人,首先要幫助自己,自己要成就。自己成就之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洞視、徹聽的能力,而且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看到眾生機緣成熟,立刻就來,倒駕慈航,那是真正能度脫眾生。現在自己沒有能得度,說先要著急度眾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段文我們再把它念下去。「然此持名,亦通圓頓,不唯局小。」這就是講持名這個法子,實在是非常之妙,小始終頓圓它都通,不侷限在小教裡。如果我們只認為持名是小教,那你也錯了!持名的確是教初機,可是初機能通最上乘法,並不侷限於小教。「亦開五門,一持念佛名門,心外有佛名故,小教,事法界觀也,二攝名歸心門,佛名唯心現故,始教,理法界觀也,三心名雙融門,即心即佛故,終教,四心名俱絕門,非心非佛故,頓教,理事無礙法界觀也,五圓通無盡門,一念心,一佛名,遍含法界,無有盡故,圓教,事事無礙法界觀也。」實在講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去念,這五種境界都包含在裡面。五門雖然有淺深不一樣,一心稱名統統圓融含攝,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這是把念佛簡單的說到此地。
底下這是講到三昧,因為十二如來教給大勢至菩薩是「念佛三昧」。什麼叫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也翻作受,受就是享受、受用,也翻作正受。「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確的思惟,「正心行處」,心行處就是受用,通常我們講正受,「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這是就念佛法門來說,我們修念佛法門,一心念佛這是正信,就是正定,這就是修念佛三昧。如果我們念別的那就錯了,為什麼?與這個法門不相應,這就錯了。有些同修看到祖師這個說法,他又把意思錯會了,他說好,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那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要念了,觀音菩薩也不要念了,大勢至菩薩也不要念了,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專念,他就把這個「專」誤解了。專念的確是沒錯,試問問這個法門誰教給你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教給我的,好了,我們學這個法門了,馬上把本師釋迦牟尼佛丟掉,這行嗎?三福裡面「奉事師長」,我們把老師丟掉,忘掉了,這個錯誤。所以,我們在念佛之前,一定先念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忘本!這不是邪念。
三稱釋迦牟尼佛之後,這才念阿彌陀佛,念一百聲、念一千聲、念一萬聲,念愈多愈好,專念。念完之後念三稱觀世音菩薩,三稱大勢至菩薩,三稱清淨大海眾菩薩,這不叫雜念,這還是專念。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巴結阿彌陀佛一個人,觀音、勢至理都不理,這行嗎?這不行,對不對?還有那些清淨海眾那麼多人,不能說是都不理睬,這不可以的。所以我們都要念到、都要禮敬到,為什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共同在一塊生活,和睦相處。不能說只是阿彌陀佛一個人喜歡我就行了,別的人我都不要,那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住不住。所以這還是專念,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可是專的時候,就是對於西方淨土之外的諸佛菩薩的確是不念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必念,這叫專。
你看覺行妙行菩薩講這個專念,他講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他舉了幾個例子,讀誦大乘經典夾雜。明明經上教給我們「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為什麼讀誦大乘是夾雜?你要曉得,《觀經》裡面講的讀誦大乘,那個大乘是指淨土三經,至少也是說與淨土有關的經典。如果與淨土完全無關的經典你去讀誦,這與本宗相違背,這是夾雜。譬如你念《金剛經》,你去念《楞伽經》,這是夾雜。最好這些經典我們不要去念它,使我們這個心一心繫念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繫念阿彌陀佛。萬萬不可以一生病,趕緊去拜藥師懺,念《藥師經》,求藥師菩薩來治病,一有災難趕緊去念地藏菩薩來消災,這都是夾雜,都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想治病、想消災,統統念阿彌陀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又說「十方一切佛,阿彌陀第一」。這個第一的都消不了你的災,都治不了你的病,我看那藥師如來跟地藏菩薩也無可奈何。為什麼?第一流的都不能治,他那個二流、三流怎麼行?錯了,這叫夾雜。再就是做會,做會就是做法會,這是夾雜。再說些什麼不相干的吉凶禍福,或者是說說禪、說說咒,統統叫夾雜。諸位你看《西方確指》你就曉得,古來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定要專修,專修容易成就三昧。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專修,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的。如果你是雜修的話,他老人家說,一萬個人當中只能夠有三、五個人往生。這個機會很少,不太容易,所以還是專修的好。
底下說「三昧是禪觀通名」,禪的通名,可以說是通八萬四千法門,通無量無邊法門,因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門所修的都是三昧,這是通稱。「念佛是一行別目」,念佛是在八萬四千行門裡面一種,不通於其他法門。三昧是通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稱三昧。我們是用念佛這個方法修三昧,所以這個三昧成就了,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比起禪宗的功夫是不是會差一點?不差,比任何方法所修成的三昧,不但不差,還要殊勝。因為佛在經上說過,「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勝的三昧無過於念佛三昧,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把念佛三昧看輕了。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這一點希望諸位同修要記住,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無知的見解,吃虧的是我們自己,要曉得一切法門,這確實是第一法門。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說了兩千多個法門,他選擇的是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連文殊、普賢都選擇這個法門,我們還信不過嗎?應當要相信。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這都是念佛三昧的別名。如果你真正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念佛的殊勝,這一句佛號與禪家所說的一行三昧沒有兩樣。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學,講到三昧,他就非常注重一行三昧,他那是上上禪,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殊不知念佛也是一行三昧。這裡面要注意到的就是一心稱念,一心是無二心,所以才稱之為一行。這一句後面有解釋,在六十面第二行,引用《大智度論》上說的。「智論云」,就是《大智度論》上說的,「一切禪定攝心,皆名三昧」,這是通說,「一行別目者」,有兩種解釋,第一「謂萬行中一行」,這是念佛是一行三昧,參禪也叫做一行三昧。因為他在一切行門當中,他選擇一門,就是一門深入成就,這叫一行。
第二個意思,這一行三昧專指念佛,就在這一面第四行最後三個字看起。「二即指念佛三昧」,所以一行三昧有的時候是專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是三昧裡面最高的,「應處空閒,捨諸亂意」。處空閒這是環境,特別是一個初學修行的人,因為我們的心會被環境所轉。一個人到不被環境所轉的時候,他功夫已經得力,那個修行的確沒有問題了,他的前途一帆風順。他功夫不得力,他會隨環境轉,隨環境轉這個危險性太大了。所以,道場一定要建立在幽靜的處所,就是人跡不到的地方。從前,現在很多人到大陸上觀光旅遊,你看過去這些名山古剎都是建立在深山裡,交通很不方便。像九華山,你從山下要走到那個廟裡,從前是走路,要走三天才能走得到。所以一般人都不願意去,它環境清淨,沒有人打擾他。
對外,在從前沒有無線電廣播,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外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知道。他在山上住,一年到頭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他心清淨。現在修行很糟糕,每天有電視、有無線電廣播、報紙雜誌,這一看,世界亂七八糟,心裡頭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這是大障礙。現在像那些道場,大陸上那些道場,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為什麼?開放觀光了。我這次在北京看雍和宮,雍和宮是喇嘛廟,是密宗的道場。在從前是門禁森嚴,一般人不能進去,現在賣門票觀光。我到裡面去,住持出來招待我,告訴我現在廟裡頭還住了五十多個人,裡面有八個西藏的喇嘛,其餘都是蒙古的。每天觀光客五千人以上,星期假日一、兩萬人,這還修什麼行?沒法子修行了,沒法子!
所以今天我們講真正修行,我覺得美國很好,在那個地方建個道場沒人打攪你,人跡不到。我們台灣不行,地方太小,消息很靈通,你不管住在哪個地方,過兩天馬路就開了,汽車開上來了,這不行。還有電視廣播,有的時候你不能不聽。在外國,那電視廣播,我們不懂英語的人好,聽不懂,所以就不看電視,也不聽廣播,也不看報紙。到了美國,又不會駕車,所以到美國怎麼樣?眼也瞎了,耳也聾了,嘴巴也啞了,腿也軟了,不能走路了,正好念佛,除念佛之外沒事幹。隔壁鄰居是外國人,講話也不通,他也不來找你,你也不會找他,好,正好。真正念佛,我覺得外國環境比中國好,當然講經弘法,中國環境比外國好,真正老實念佛,外國環境比中國好。這就是必須要找個清淨的環境,這是外緣。內裡面捨諸亂意,這是對自己來講,自己一切分別執著妄想要放下,內外清淨,內心清淨,外面環境也清淨。
「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像我們求生西方淨土的,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樣成就很快。「隨彼方所,端身正向」,念佛人,坐面朝西,站的時候面也朝西,供佛像最好佛像供在西方,求感應,念念不忘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特別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一尊佛都沒有漏掉。念別的佛可能還漏掉一些,念阿彌陀佛是一尊佛都不漏的。所以《彌陀經》裡面講諸佛,你看古德的註解,什麼叫諸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的名號,這都是勸我們要一心繫念。「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這是成就的殊勝。你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給諸位說,一切經論你不學自然通達,決定沒有障礙,得到三昧了。一切經論都是佛從三昧裡面流露出來的,現在你也得三昧了,所以你只要一接觸經典,你自性裡面流出來的經論,跟佛菩薩那個經論相應,還一模一樣的,不增不減。這種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的,自然智,就是本性般若智慧的流露。
此地灌頂大師假設了一個問答,「問,此教念佛,為念十方佛耶,為念阿彌陀耶」。經上沒說清楚,沒說明白,只是十二如來教他念佛三昧,他到底念哪個佛?「答,但念阿彌陀佛」,他答得很肯定,「以十二如來同名阿彌陀故」,這跟《無量壽經》上名字完全相同。「下云,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又普廣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他不能成就,「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底下又問,「何十二佛,皆教勢至,念自名耶,答」,這個答裡頭有兩個意思,「一者十二如來,本願如是,如今法藏願云,聞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也」。這個願是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一願,就是臨命終時十念可以往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彌陀十二別號,猶今法藏教念無量壽佛,即是教念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這個意思統統在《無量壽經》裡,我們一定要曉得。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才會死心塌地的念阿彌陀佛,死心塌地依照三經、五經一論來修持。這個地方講修持,就是把我們所有的想法、看法、做法,一切錯誤的統統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所以,我過去講淨土經的時候,我說了個最簡單的說法,往生品位究竟從哪裡區別?我沒有按照古人那個講法,我的說法很簡單。你把三經裡面這些道理、教訓、方法你努力去做,你如果說百分之百的做到了,一定上品上生。如果你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就是上品中生。你再打個八折,我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這就上品下生。如果打七折,那就是中品上生,再打六折就中品中生,所以最低限度你要做到二成,下品下生。如果念了這些經論,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看看來生來世碰到之後,再繼續努力幹,這一生沒辦法往生。這一生要往生,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不能說我完全不做,這個不可以的。如果說完全都不要做,佛何必說,佛就不必說了,還要給你說《觀經》、《無量壽經》幹什麼,說個《阿彌陀經》夠了。所以一定要做到,努力去做,這樣才能夠提升品位,才能夠決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