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再看底下第三段「宗趣」:
「宗趣旨歸者,有總有別,總以憶佛念佛為宗,見佛入忍,心境圓通為趣,別有五對。」我們先來說這個總。什麼叫宗?什麼叫趣?先要把這兩個字定義搞清楚。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非常的重要;趣是歸趣,也就是我們修行要達到的目標,叫歸趣,我用這個方法會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們的歸趣。所以它解釋裡面說,「當經所崇曰宗」,就是遵從的修行的標準。「宗之所歸曰趣,若不識宗,無從趣向矣」。本經是以「憶佛念佛」為我們修行的綱領,修行的指導原則。憶是心裡面有佛,心裡頭常常想佛。念這個字,所以說中國文字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比不上的,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文字。你看造字,這個字叫會意,在「六書」裡頭屬於會意,上面是今,今就是現在,下面是個心。要用佛法說,就是當下一念,當下這個心叫念。這個心什麼?這心裡頭有佛,念佛。可見得念不是口念,心裡有佛,這個叫念,念頭。什麼念頭?佛的念頭,我當下這一念,現在心裡頭,心裡頭有佛,沒有其他的,沒有一切執著妄想,心裡只有佛,或者心裡有經典,或者心裡想經典裡面的境界,這都叫做憶佛念佛。
由此可知,我們讀經也是念佛,心裡有佛;我們經本合起來,想經裡面境界,也是念佛。所以,念佛這個名詞含義太廣大了,廣義上講,可以包括整個佛法各宗各派無量法門。所以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但是我們今天這個法門,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想別的佛境界,不同的就在此地。單單講念佛,這個意思很廣,並不僅僅指淨土。專憶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這才是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這是專憶,專門憶念彌陀依正莊嚴的,這是為我們修行的宗旨。它的效果、它的目標是見佛,正像經裡頭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是感應,將來見佛是往生。所以,不但講往生的時候你見佛,在沒有往生之前也見佛。
我們讀古人的傳記,像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開創人。晉朝時候這個法門剛剛從印度傳過來,我們慧遠大師接受了,在廬山建了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慧遠大師是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跟陶淵明同時代的,他們都是很好的朋友,陶淵明、謝靈運都是歷史上的大文學家,都去拜訪過。謝靈運想參加他的蓮社,遠公大師不收,為什麼不收他?他的習氣很重,文人的習氣,喜歡作詩、喜歡作詞。大家都在念佛,他在那邊作詩,擾亂大家,所以遠公大師不收他。陶淵明這個人心很清淨、很有道心,遠公大師希望他來參加,但是他沒有來,陶淵明沒有參加蓮社。那是很好的朋友,他們是同時代的人。
那時候淨土宗剛剛建立,只有一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還沒有翻譯出來。《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他建道場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這部經還沒有翻出來。《觀無量壽佛經》就晚一點,在南北朝的時候,劉宋,劉豫建立王朝時候翻的,比較後一點。所以當時建立只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土宗第一經,蓮社剛剛創辦的時候。他那個道場總共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遠公大師在一生念佛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念佛的時候見到的。但是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他在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說這個境界過去我已經見過三次,所見的境界跟《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完全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將來見佛,或者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那個世界與經典所講的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那不是真的,那是魔境現前,不是真的。
最近有一本書,在台灣我也看到,我在美國也看到,在香港也看到,流遍全世界。說大陸上有一個法師,名字我忘掉了,他曾經去遊歷極樂世界,回來之後把極樂世界情形說明,寫成這麼一本書,流通很廣。那裡頭說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所以我在香港,暢懷法師就疑惑,拿這個書來問我可靠不可靠?我說不可靠。我勸他統統燒掉,那不可靠,那是胡造謠言。這是大陸上有一個法師在福建住的時候,說他失蹤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人找不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以後又回來,弘揚淨土,那不是真的,是假的。與經典最違背的地方,就是他說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很多女人,打扮得也很時髦。這在四十八願裡面決定沒有,哪有這回事情,胡造謠言。現在這個世界連淨土宗都有魔在裡頭搗亂。所以,我們要特別提倡「依法不依人」,任何人講的東西與經典不相合,我們一概不理會,一概排斥他;他所講的東西與經典完全一樣,我們尊重他。像遠公所說的,他一生當中見到三次極樂世界,跟經典裡面講的完全一樣,這是真的境界,這是現前見佛。當來見佛那是往生以後的事情,「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
「入忍」這是自己證得的境界,「見佛」是感應,入忍是自己境界之獲得,就是你必定能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地位非常之高,要是依《仁王經》上來說,《仁王經》把菩薩分作五忍,從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仁王經》裡面,地位是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可以說地位非常之高。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那叫寂滅忍,下品的寂滅忍,中品的寂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寂滅忍是佛。可見得地位是非常之高,幾乎與等覺菩薩做鄰居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證得這樣的地位,這就是所謂圓證三不退。在一般修行要到這種地步是相當的困難,經過時間之長,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夠達到。兩個阿僧祇劫,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學佛從現在算起,不是的。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從斷八十八品見惑證位不退那個時候算起,你沒有到這個地位以前統統不算。必須證得位不退那一天開始算起,再努力的修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夠到無生忍的地位,你看看多困難。
可是念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這個地位,所以這個法難信。一般對佛教有深入研究的人他不相信,他說這個不可能、這不合理,人家要花兩個阿僧祇劫時間來修行,你怎麼一下就得到了,哪有這種便宜事情!所以,有很多這些大法師、這些老居士不相信這個法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並不特殊,為什麼?佛講難信之法。如果他就相信了,那不就容易相信,怎麼叫難信?唯有上根他能相信,他真正通達,他教理一切通達了,他相信。這是阿彌陀佛不思議神力加持,能夠叫你這樣快得到,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還有一種善根真正深厚的老實人,佛一說,他就相信,他什麼都不懂,他相信,他也很容易成就。所以一般這些甚至於沒有念過書,程度很差的人,勸他念佛,他馬上就接受,馬上就相信了,往往這些人能成功。
像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說的,那個徒弟沒有念過書,四十多歲出家,一生受過很多的苦難,出家之後,老法師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給他剃頭了,也沒有叫他受戒,他說你也不要去受戒了,也不要叫他住在寺廟裡頭,住在寺廟跟大家住不慣。就在寧波鄉下找了個破廟,讓他一個人住,找個老太婆給他燒飯,每天給他燒兩頓飯;找幾個護法,每個月送點錢,送點米給他。他什麼都不要憂慮,就叫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他這樣念了三年,果然他得到好處了,他預知時至。他在往生的頭一天,他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也沒說什麼話。看完晚上回來吃晚飯,吃完晚飯告訴老太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了。老太太以為說,師父三年都沒有出門,一直念佛,三年沒出門,今天出去看看朋友,大概明天有人請客了。到了第二天,過了中午,她還去看看,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吃飯,很關心他。
結果到寺廟,喊師父,也沒人答應。最後看到他住的那個房間,師父在房間裡頭,面向著窗口站在那個地方,叫他也不答應,手上拿著念珠。仔細去一看他,已經死了,站在那裡死的。念佛成功了。她也嚇了一跳,她從來也沒看到人站著死的,搞得她也莫名其妙,趕緊通知護法。這些護法來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立刻向諦閑法師報信。交通工具不方便,要跑路去報信,這一往返回來三天,三天諦閑法師來了。他在那裡站了三天,死了以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老和尚來給他處理後事。老和尚對他非常讚歎,「你總算沒有白出家一場,你這三年念佛的成就,是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大廟的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你」。這是真的,三年念佛,一句阿彌陀佛,他一次經也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他什麼都不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這樣不思議的成就!憑什麼?憑信心。他相信,他不懷疑,他真正做到了念佛的三個條件,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他真正把這三句話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這是一般人比不上。
所以常說的,這個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疑」,最高的智慧人,一說他通達,不懷疑,他決定往生。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大師,這個人真正通達的,他不懷疑。下愚,就像諦閑法師這個徒弟,這一類的人他信,他沒有問題。我們台灣也有,也有站著往生的,大概在十幾二十年前的時候,南部有一位。也是念了三年,走的時候站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走就走了,這是真正的成就。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心境圓通」,心境是一不是二,圓融自在,這裡面功德利益實在說不盡。今天晚上我們講《無量壽經》,你們聽一座、聽一段,這《無量壽經》裡面說得非常的詳細。這是總說。
別說裡面有五對,第一就是「教義」,這個「對」就是有宗、有趣,宗趣就是一對。「以教說為宗,令達義為趣」,教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教學,達義是我們對於這個道理,對於這個事實明白了,佛講的意思我們明白了。佛給我們講《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彌陀經》,給我們講《觀無量壽佛經》,我們都聽明白,聽懂了,這是一對。佛不給我們說,我們怎麼會曉得?所以佛對於眾生,最大的恩德就是說經,使我們知道還有這麼一樁事情,我們可以能夠做得到的。
第二是「事理」一對,「舉事相為宗,詮顯理為趣」。特別是《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全說的是事相。可是諸位要曉得,給你說事,你要明理,事裡頭有理;給你說理,你要懂得事,這個理如何應用在事相上,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就算沒有白學。如果你聽了佛說的這些事,而不明理,你的信心不能生起來。像《彌陀經》,你要是不明瞭裡面的道理的話,那簡直就是講神話小說一樣,不容易產生信心。理很深,我們讀了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才曉得字字句句含著有甚深的義理。我們對於這部經才真正生起敬仰之心,這是蓮池大師對淨土的功德非常之大。
第三是「境智」一對,「三佛境為宗,二觀智為趣」。這註解裡頭有,在三十九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境智,理內開者,境,即所觀之理,智,是能觀之心,佛之圓融三身,真境也,事一心,理一心,真觀也」,這個解釋得簡單明瞭。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有報身、有法身、有應身,在四土裡面,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我們見到阿彌陀佛是見到應身佛,在實報莊嚴土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常寂光淨土見到的阿彌陀佛是法身佛,這是「三佛境為宗」。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其他的世界三身佛分得很清楚。像以中國的算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是應身佛,不是報身佛。可是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他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的世界。你說大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見的是報身佛。我們帶業往生的,下下品往生的,我們見的是阿彌陀佛應身佛。應身的像跟報身沒有兩樣,報身跟應身也沒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那個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這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不可思議。是其他諸佛世界裡沒有的,一切經典裡頭也沒有說出這個事情的。
所以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跟他講阿彌陀佛,他要相信了,這是他的善根深厚,他的福德積集得厚。如果研究佛教研究得很多,經典讀了很多,對這個法門不相信,那是非常正常。為什麼?他看得多,從來諸佛世界沒這回事情,你跟他講這個特別事情,他不相信,這是正常現象,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事情。所以,很多大法師不相信西方淨土,這個很正常,我看一點都不見怪。但是我們一定要尊重他,一切法都是佛說的。
我在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演培法師,我們很熟的,演培法師是修彌勒淨土,我是修彌陀淨土,我們兩個修的不一樣。他請我到他道場講開示,跟他那些同修結結法緣。新加坡聽眾很多,我那天去講經,聽眾大概有四、五百人。他告訴我這個人不多,因為他給我安排兩場,我到那裡去感冒,沒辦法,身體吃不消,只講了一場。他說另外那一場有一千多人,他替我安排的,他說這場人少一點,只有一半。我到他那裡去講,我是讚歎彌勒淨土,不談彌陀淨土。為什麼?人家在那裡教了二十五年,都教彌勒淨土,我們勸人家念佛求生西方,豈不是破壞人家的知見,擾亂人家,這個不可以。這點我們要重視,就是人家是什麼道場,我們去一定要讚歎他那個法門,這才是對的,這是禮節。所以古人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樣佛法才能興。他們那邊信徒一聽,我們也讚歎彌勒淨土,那就沒錯,他對師父信心更增長了。
如果我們說彌勒淨土往生很難,西方很容易,搞得人家莫名其妙,到底哪個對?這是破壞了道心。古人所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不要破壞人的正念,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到他道場就讚歎彌勒菩薩,雖讚歎彌勒菩薩,我也不離根本。我講彌勒菩薩講什麼?我依據《華嚴經》,《四十華嚴》後面彌勒菩薩那一章來講,這個不離開我的根本。「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我們淨土五經之一,五經裡面的彌勒菩薩,講這個,這是要明白的。像我在香港,聖一法師他參禪的,他也請我到他禪堂跟他們那些同修講開示,我也去了。我去講什麼?講《六祖壇經》裡頭一段,鼓勵他們參禪,我也不勸他念佛。所以這個一定要懂得。決定不能說我念佛,你參禪很難,不容易,念佛好,這不可以的。你這一講,人家下次再也不請你,人家怕你了。所以說一定要僧讚僧,要懂得這個。現在很多人不懂得,到一個道場,隨著他自己的意見,破壞別人的道心,這是不可以的。
「二觀智」,這就是事一心與理一心,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觀。在一般教下來講,教都是修止觀的,止觀跟禪又沒有兩樣。禪的意思,翻成中國叫靜慮,靜就是止,靜是安靜,安靜就是止,止一切妄想,止一切妄念,那心才清淨。觀就是對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止觀雙運,止裡面有觀,觀裡頭是止;靜裡頭有慮,慮裡頭靜,慮就是思慮,慮就是觀的意思,就是清楚、明瞭,心是清淨的,這叫禪。所以止觀也是禪,念佛還是禪,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我們一切妄念沒有了,沒有一切妄想就是止;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所以古人教給我們,佛號從心裡面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觀。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成就,功夫真正成就了。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得到定,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換句話說,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叫事一心,這是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理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定,理一心是從定開慧了。二觀是講的定慧,二觀智都是屬於般若智慧。就從念,應身佛也好,報身佛也好,法身佛也好,都可以,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如果避免這些麻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要管他是應身、法身、報身,都不要管,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好了,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要是帶觀想的話,報身佛難觀,相太細了,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怎麼觀法?沒法子觀。觀應身佛好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比較容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得很清楚,而且把因果註出來,諸位要知道這些事,可以查《金剛經講義》。還有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也註得很詳細。每一個相,相是果報,都有修因。譬如說廣長舌相,我們平常人的舌頭不長,伸出來鼻子都舔不到,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的,三世不妄語;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打妄語,妄語打得太多。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整個蓋起來,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每一個相都有因果關係在裡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告訴我們修因才能夠證果。
第四,「行位,信願行為宗,入不退為趣」。這個法門修行有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彌陀經》就專門講這個事情。你看蕅益大師《要解》,這一部《彌陀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他老人家都是用信願行來標科題。正宗分裡面分信願行三大段,流通分裡頭也是信願行三大段,連序分也是如此。所以勸信,勸你發願求生,勸你執持名號,這是修行三個重要的條件,缺一不可。《要解》裡頭說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入不退為趣」,就是圓證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退,使你能夠圓滿的證得三不退。功夫要是用得好的,三不退這一生就可以證得。念到功夫成片,就是位不退,功夫成片就是我們心裡頭念念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一切雜念,煩惱沒斷。雖然煩惱不斷,習氣還在,但是心裡頭確實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想了,什麼事情我都隨緣,我都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只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做到這一點,這叫位不退,決定往生,這實在講人人可以做得到。到行不退就是事一心不亂,到念不退是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入無生忍,入無生忍是念不退。這是講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
這一生當中,剛才說了位不退容易做得到,行不退跟念不退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但是不要緊,一往生就統統得到,這是便宜事情,別的法門裡頭沒有的,唯獨這個法門有。為什麼?當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接引你的時候首先佛的光明照你,佛光一照,你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就滅掉了。佛光能滅罪,能夠把你從位不退一下就提升到念不退。所以,羅什大師翻的《彌陀經》,翻的「一心不亂」,原來的經文上是沒有的,梵文經本上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玄奘大師的譯本,他譯得正確,因為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照字面上直譯的,梵文怎麼說他就怎麼翻譯。羅什大師不是,意譯的,他完全不照梵文的意思,意譯的,所以他翻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沒有錯?沒錯。
一心不亂什麼時候得?是你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光一照,這才幫助你得一心不亂,所以他這個沒講錯。我們自己念到功夫成片,佛來一接引就得事一心;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佛來接引佛光一照,馬上得理一心。所以是佛力加持,這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有多少力量,佛加的力量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力量,佛加持我們一分;我們有十分力量,佛加持也是十分力量。所以,自己一定要用功,一定要努力,假如我們自己雜亂心念佛,佛的力量加不上。我們心裡頭不清淨,念佛的時候夾雜,往生的機會就很難了,非常的難,希望很渺茫。我們要想決定往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清淨心的保持,實在講也不是一個難事情,怎麼保持?不要管別人的閒事,心就清淨了。你看古德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你曉得的事情多了,煩惱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了。所以我們要想清淨,與我們無關的事情知道幹什麼?不要知道;不需要認識的人何必要跟他往來,沒有必要。一定要有往來的,有必要的,那是應當的;沒有必要的,省事,事情愈少愈好,我們心愈清淨。現在一個出家人不簡單,為什麼?認識人太多,攀緣太多。你看每天電話有多少,信件有多少,我看到有的法師每天要收幾十封信,每天回答那些信就要佔他五、六個小時;再接電話,跟人家聊天的話,他修什麼行?沒法子!所以,應酬的法師很苦。
我認識的人很多,我的原則,人家寫信給我是一律都不回信,看完之後丟字紙簍去,我一律不回信。大家現在也不見怪我,為什麼?都知道了,這些年都曉得,我不回人家信的,我不找這個麻煩。我現在還沒有秘書,沒有人代替我辦這個事情,乾脆不回信。有必要的事情我寫個信,沒有必要的我決定不回信,不跟人家打交道。在禮貌上是有些差的,可是我要保護我自己清淨心,失一點禮沒有關係,我清淨心重要,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重要,這是大事情。如果為了應酬這些小事情,將來拖得自己來生還得六道輪迴,那很冤枉,不值得。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不必跟人家說的閒話不要說,沒有意思,我說了也傷氣,人家聽了厭煩,何必?覺明妙行菩薩常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學著不跟人交談,不跟人談話,念佛,這樣就好。真正念佛堂決定沒有雜心閒話,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樣才能夠在一生當中證得三不退。
第五,「因果,以因行為宗,克果德為趣」。我們現在修因,將來一定結果,我們能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念佛,這是真因。我們證得心地清淨、自在、平等、不退,這是現前的果;現前有這樣殊勝的果,將來往生品位一定增上,這是圓滿殊勝之果。別說裡頭有五對的宗趣。總別合起來看,我們才知道念佛應該怎麼念法,念佛的功德利益之殊勝實在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應當努力來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