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二十六面,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故本經曰」,從這看起:

  「故本經曰: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也。又《彌陀要解》謂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這一句經解的教誨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多說幾句。最難得的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這幾句話,「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這一句重要,這樣才能夠入於一念,這一念清淨心才能現前,功夫都在平時。平時什麼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放下,真正體會得佛在經教裡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幻泡影,就是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它就沒有了,最後現出來的是什麼?那是真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裡頭沒有現象,所以佛才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

  我們常常用電視屏幕來做比喻,屏幕就是常寂光,它什麼都沒有,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還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總要記住。常寂光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們比喻的屏幕,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保持像屏幕一樣的真實、像屏幕一樣的不染,你看屏幕現象千差萬別,沒有絲毫染著。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心,惠能大師明心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好比我們看電視,突然之間看到屏幕,屏幕上一無所有,本自清淨,所現的境界,染、淨、善、惡,全都是假的。屏幕叫做佛,我們在頻道裡面見的所有的色相不就統統都是佛嗎?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在屏幕上看見了,屏幕是佛,屏幕所現的一切現象沒離開屏幕。體是佛,相也是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只是我們迷惑顛倒,不知道自己是佛,這叫墮落到六道裡頭來,不知道,這真變成六道眾生了。為什麼?六道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屏幕裡所有的現象都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有屏幕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而分別執著跟無分別執著融成一體,決定分不開,但是它確實不一樣。能生能現的自體,就是自性,它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生所現的這些色相,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在無分別當中起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當中去起心動念。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容易體會,這就是大乘佛法,這就叫一佛乘。一佛乘在哪裡?就在電視機上,你全看到了。會看的就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會看的,被這裡面所演出的這些畫面迷住。迷了之後你就被境界轉,悟了你就能轉境界。

  凡夫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毫無差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表演得逼真,我們表演也逼真,沒兩樣。不同的在什麼地方?他表演的是覺,我們表演的是迷,你想想看,除迷悟之外還有什麼差別?覺了就是一念清淨心,迷了是一念執著心、一念分別心、一念妄心,妄心、分別心、執著心跟體性不相應。一念清淨就冥契理體,理體就是自性,理體是真心,理體是妙覺,就入於一念,沒有二念。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常寂光,再生一念就迷了。大乘經教常說正念無念,無念叫正念。這個很難講。無念好,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了、什麼都不念了,念無想定,他還是有念,有什麼一念?我有個無念,無念還是一念,無想,無想還是有一個想,想無想。所以無想定也就是無念定,在第四禪,外道天,他本來是學佛,學成外道了,誤會了。這些現象、事實都要明白,不明白,有一天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也墮入其中,自以為證得涅槃,自以為是妙覺,哪裡知道全錯了,沒出六道輪迴。

  所以平常我們的用心要能跟自性有個幾分相應,這個好!自性很難懂,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我們起心動念能夠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是用真心,這就叫發一念心,這就叫入於一念,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從哪裡練起?先練不執著,心量拓開,能包容、能隨緣,不再斤斤計較,心量拓開了。不能包容,斤斤計較,這個就太難太難了,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你量小,你的福不大,大智、大慧、大德、大福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不能不覺悟。迷悟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放得下放不下,放不下迷,放下了覺。覺悟了,智慧現前、德能現前、福報現前,那叫自在。

  學佛的同學幾乎都知道自己業障習氣很重,也很願意消除業障,為什麼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業障、念自己的習氣,所以他的業障習氣只有天天增長不會消除。什麼時候消除?哪一天他不念了,他把這個事情忘掉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一念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業障沒想它,它真消掉了,道理在此地。到緊急關頭的時候,遇到有災難現前、疾病現前,手忙腳亂,妄念紛飛,把佛號全忘光了,這個時候怎麼樣?念念增長他的罪業,一定要曉得每一念都增長;換句話說,念念接近惡報。為什麼?《太上感應篇》說得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在經典的教誨這個時候忘得一乾二淨,學佛學一輩子這個時候不起作用,煩惱起作用。甚至於在這個時候怨天尤人,甚至於怨恨佛菩薩,那個罪就更重,這個罪業就變成無間地獄業。

  佛門弟子對經教了解不夠透徹,護持佛法自以為護法有功,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災難?佛菩薩不靈,佛菩薩沒照顧他。這都是對經教不通、不能理解。佛菩薩經教確實能夠保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把經教錯解了,招感來的災難又要怨天尤人,這怎麼得了!佛沒教你們這麼做。佛真的教我們消除業障、化解災難,教我們放下,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把什麼捨掉?把災難捨掉,把生死捨掉,把疾病捨掉,把六道輪迴捨掉,把十法界捨掉,你就成佛;你要是念念捨不掉,你的麻煩就大了。

  輪迴確確實實可怕,你要真把輪迴看透了,你就知道輪迴是一團糟。這一生當中無論什麼好的關係,一轉世全忘掉,可能全顛倒了,曾祖父、高祖父這又回頭來了,可能又回來做你的孫子,這個事情常有的。甚至於他造了惡業,他投到畜生道裡變成你家養的家畜,我們肉眼凡胎不認識。所以六道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有得受的。怎麼樣超越?怎麼樣擺脫?無量法門裡頭淨宗法門最殊勝,最微妙的就是一句名號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為什麼不念?為什麼念六道輪迴?給諸位說,這一切雜念全是六道輪迴,正念可以說在現前這個世間已經找不到,正念變成有名無實。現在這個世間念阿彌陀佛名號那就叫正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個正念,古時候有,現在沒有了。諸位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不念佛的時候你心裡想什麼、念什麼?你再仔細去思惟,你所念的、所想的跟什麼相應?不就知道了嗎?念念是輪迴心,念念是念六道裡的恩怨,酬償果報,你念這個東西,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因為你念的時間太多,念佛的時間太少,佛號抵不過業力,這就是我們功夫為什麼不得力。

  黃念祖到了晚年生病,臨終之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萬緣放下,六個月的時間,他往生了。以這樣的一個大德、這樣一個修行人,臨命終時還要這樣的努力才能得生淨土,何況一般凡夫!他是給我們一般人做榜樣,也就是說最後這六個月的時間,一百八十天,真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專念,你就必定得生,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一念清淨心一定要在平常時間養成,要養成放下,什麼都放下。我也說過很多次,提醒同修,錢財帶在身上是自己的,沒帶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不要牽掛在心上;衣服穿在身上是自己的,沒穿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你不就不操心了嗎?這個房子,我今天住在這個房子是我自己的,我走出大門不住在這個地方,這房子不是我的,你要常作如是觀,你就放下了。放下,你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然後再找那個一念,不難,一念肯定會被你找到。一念是什麼?真心,你把你自己找到,你把你的自性佛找到了。自性佛就是阿彌陀佛,哪一個人不是阿彌陀佛?個個都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什麼?你把它翻成中文你就知道,無量覺。梵文的阿翻成中國文是無,彌陀翻作量,無量,佛翻作覺,哪一個不是無量覺?個個都是。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專稱,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的通號,所有佛都叫做阿彌陀佛,念這一句佛號就是要把我們自性阿彌陀佛念出來。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的開示不是說過嗎?「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說得好,說得一點都不錯!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現前,「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是阿彌陀佛你就住淨土,你不是阿彌陀佛那你住穢土,這是大乘教佛常常說的,境隨心轉!我們要想這塊地變成寶地、變成福地,很簡單,我們自己把良心找回來,我們自己把清淨平等覺找回來,那你就是福人,福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你能夠把阿彌陀佛找回來,念念皆是阿彌陀佛,你住的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淨土,什麼災難都不會發生。學佛明白這個真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還問別人?別人向你請教,你怎麼會去問別人?這不是笑話嗎?真的是這樣,一點都沒錯。

  我們今天真的要在意修行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那種煩惱習氣怎麼又發作?這個發作要把它當作什麼看待?當作發病看待,這煩惱習氣一現行,怎麼我又發病?用什麼方法對治?一句阿彌陀佛就對治了,阿彌陀佛叫萬靈丹,治我們的病,這個就是伏煩惱。下面,「如《圓中鈔》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它能把煩惱伏住。「臨終正念」,臨命終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什麼念都沒有。平常常常訓練,臨終自然阿彌陀佛現前,其他念頭沒有,那你就決定得生。

  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段,「又一心中」,這講一心,一心裡面「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彌陀疏鈔》曰: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蓮池大師把什麼叫事一心給我們說出來了。有事有理,有理一定有事,事顯而易見,理則甚深難明。事一心我們能做到,雖說是能也不容易,怎麼個做法?怎麼個修法?《疏鈔》這一段講得很清楚,聞佛名號,你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常憶常念,常常想著,這個佛號在你心裡要紮根,口裡常常念著,起心動念不緣別的,專門緣這一句佛號。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這就是印光老法師他老人家自己為我們示現的念佛的方法。他念佛,無論是四個字、無論是六個字,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前句後句相續不斷。他還記十念,知道我這一句佛號是十念當中的第幾念,這什麼?攝心。

  下面這三句是功夫。行住坐臥,這是說一切時、一切處,唯此一念,無第二念,真念佛人。如果我們工作繁忙,沒有辦法專心念佛,可以一個星期找一天;一個星期也不行,找不到,一個月找一天,二十四小時落實這四句,常憶常念,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一個月找一天,真正能做到,清淨心能現前,不可思議。不要小看一個月一天,一年修十二次,它的效果非常殊勝。那要放下的,這是增上緣,不能不幹,為什麼?盡量避免擾亂,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這就是我們要把貪心放下,貪瞋痴慢疑五大煩惱要放下,順境現前,不貪;逆境現前,不瞋;境緣在我們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痴、不糊塗。謙卑最好,應該要學的,不但改變自己傲慢的習氣,同時也教化眾生,自行化他,處事待人接物處處真誠恭敬別人,自己謙卑。

  斷疑就是真信不懷疑,對自己頭一個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講的這一句我接受了、我承認了,我知道我本來是佛,我本來是無量覺,現在之所以不覺,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我既然本來是佛,我現在要爭一口氣,我一定把我本來面目找回來,我要成佛。本來不是佛,你要成佛,那可就難了!本來是佛,你想成佛就不難。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本性本善,古時候童蒙小孩初上學念的課本《三字經》,第一句話聖人就教導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的教育目標沒有別的,如何回到當初,把本善找回來,教育的目的就圓滿,跟大乘佛法裡面講的本來是佛一個意思,完全相通。所以那些毛病習氣,所有一切不善,統統都要放下,放下就是。

  這種修行,事上即得,理上未徹。理沒有大徹大悟,事上,事都做到了,做得很如法。理上未徹你也了不起,為什麼?你能夠得到真信,不是真信你做不到,不是真信,照這個方法做,做個三年五載自然真信發現。為什麼?因為它跟一心相通,它是向著回歸自性的這一條路愈走愈接近,你只不要走岔路,你就向這一條路上走,你就會得到。先得到我真信了,然後接著真想到極樂世界,這個願心了不起。有真信、有真願,蕅益大師講的,你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有沒有真信、真願。記住,人有真信、真願,這個世界全不關心了、全放下了,有很好,沒有也好。這個世間事情不再操心、不再掛心,有也不必丟掉,沒有你也不要求,一切隨緣,多快樂,不再造作。沒有去求是造作,有了把它丟掉也是造作,只要你心地清淨,有無都沒關係、都不礙事,絕不妨礙你的清淨心,絕不惹起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對了,那叫做功夫。由此可知,清淨心,剋實而論,一切時、一切處統統可以修,天堂可以修,地獄也可以修,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不難修,常常提醒自己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容易放下,不再去做錯事了,那我們功夫真的會得力。因為只得信力,成就你願力,沒見性,未見道故,沒見性,所以叫事一心。由此可知,見性才叫理一心。

  「又《彌陀要解》」,《要解》蕅益大師講的,「不論事持理持」,一定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我們用念佛的功夫,能夠把無明煩惱、塵沙煩惱伏住,把見思煩惱斷掉,這什麼人?小乘阿羅漢,大乘十信菩薩裡面的七信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就是不再執著,見思是執著,真正能隨緣,沒有自己的意見了,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什麼都好。為什麼?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煩惱習氣已經不能障礙他了,這叫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方便土裡頭有九品,或者我們用《觀經》來講,《觀經》講三品,有上中下三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中品下生的人是須陀洹初果,中品上生的人是阿羅漢四果,中品中生的人就是二果跟三果。或者說得更詳細一點,中品上生辟支佛,中品中生的阿羅漢,大概三果、四果是阿羅漢,初果、二果是中品下生。如果是理一心,他就生實報土。我們一品的果都沒有證得,這叫凡夫,凡夫往生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凡夫。這是往生的品位。但是這些品位,包括上品上生,有修得的,有遇殊勝之緣頓超的,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頓超不是偶然,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他都有修行,他阿賴耶裡面宿世修行的基礎非常好,剎那之間把他宿世的善根引發出來,才能頓超,若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不可能。臨終頓超,五逆十惡頓超生到上上品往生,不能說沒有,理上講得通,事上是非常非常的稀少。

  底下一段講理一心。「《彌陀疏鈔》云: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理一心,開悟了。聞佛名號,不只是憶佛念佛,在憶佛念佛當中他能修即念反觀,觀世音菩薩的修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在念佛裡有禪有教,反觀是禪。如果常讀大乘,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心性這些開示,在念佛當中能夠體究,體察、參究,不是研究,研究用心意識,參究是不用心意識。像宗門一樣提起疑情,不要求答案,就是有問題不求答案。為什麼?求答案你就用了第六意識,不求答案不用第六意識,時間久了豁然開悟。所謂是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沒有疑情不會開悟。你找答案就錯了,不找答案,我有問題在,沒有答案,才會豁然開悟,不一定在哪一句經文、不一定在哪一句佛號。鞫其根源,鞫跟審的意思是一樣的,追究它的根源。

  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這是什麼?這就是開悟,如果跟自己自性不能相應,他就不會開悟。怎麼體究之極就會忽然相應?因為自性裡沒有念頭。自性是什麼樣子?清淨平等覺這是自性。有沒有自性清淨覺這個名?沒有,名是假名。所以念佛念到雜念沒有了就是清淨,念到分別沒有了就是平等,念到迷惑破了就豁然覺悟,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有執著、有分別永遠不開悟,這個要記住,分別執著要不放下,你搞經教搞一輩子,這就是我常講的佛學,你所得到的是什麼?叫佛學知識。佛學知識從哪裡來的?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現出來的,煩惱,他怎麼會開悟!所以佛法講參,大乘不管哪一宗,念佛也不例外,叫你參究,沒有叫你研究。參究是什麼?離心意識叫參究。離意,意是末那,末那是執著,就是不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分別、不執著;阿賴耶是妄想,阿賴耶是記憶,不需要想前想後,不需要妄想。心意識有,不用它,一心專注在佛號,對佛號有疑情不求解釋,時間久了他自然得三昧,叫念佛三昧。三昧得到之後不要放棄,繼續下去就會大徹大悟,這一悟,清淨平等覺全現前了,這是理一心。見諦,諦是真理,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沒有了,就好像夢醒過來,醒過來境界是什麼?是一真法界,你見到了,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就是你成佛了。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你所成的這個佛叫分證即佛,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沒圓滿。這個不圓滿就是因為你還帶著妄想的習氣,也是大乘教裡面常說的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無始無明斷了,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了,真斷了。

  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老太婆,那個裡頭有沒有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不敢說沒有,但是不多,會有,為什麼?他們從事一心再向上提就是理一心,你看他好像是個很糊塗的人,什麼都不知道,你問他什麼他回答你都是阿彌陀佛,他沒有第二念,功夫不得了!「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你不要看他愚,古大德常講愚不可及,聰明智慧的人比不上他,他心裡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種人在佛法裡講,這種人就是聖賢,不是凡人。凡人有妄想、有執著、有習氣,聖人沒有。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這些經文開示我們就特別注意。蕅益大師《要解》裡講得好,「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這話講得好!這句佛號一定要念到心裡開悟,見本性佛這一句的意思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明心見性的結果,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為上也」,最可貴的是理一心。

  「又《彌陀疏鈔》云:執持名號,一心向往,即事一心」,蓮池大師講得很簡單、很容易懂,就是本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事一心。我只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其他的事情全部丟掉,與我不相干。你一心一意要想去作佛,你就用這個方法去修,你決定得生,你決定滿願。「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這是真正肯定,一點懷疑都沒有,阿彌陀佛就是我自性,阿彌陀佛就是我的本性,因為他至善,無量覺就是至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無量覺是本善,念念都回歸到無量覺,念念回歸到真心、回歸到本善,這是理一心,他見性了。沒有見性的時候,這個持叫事持,所以執持佛號有事有理,事持、理持都能夠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功夫淺深不相同。

  底下一段,「《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這句話太好了!一切善中什麼最善?一心最善,為什麼?一心你見性了,你真心了,只要你得一心就開悟,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說一其心者,諸善隨之,萬善皆歸,萬善隨之。你不會有一個惡念,你不會有個惡言,絕對沒有惡的行為,純淨純善,你跟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你契入他的境界,契入境界就是證果。《彌陀疏鈔》蓮池大師說得好,「即此一心,全體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這是什麼?自性本定,這個一心就是「菩薩念佛三昧故,即達摩直指之禪故」,這說什麼?禪淨是一。禪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淨的終極目標也是明心見性,方法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但是執持名號比參禪容易多了、方便多了,方法之善巧無過於持名念佛,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你對於任何宗派你都尊重、你都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你決定不會分別、決定不會毀謗。有門戶之見,對不同宗派、不同修學方法的人批評、毀謗,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他沒有知識,他對於自己、對於別人一無所知,要原諒他。他為什麼會這樣?沒人教他,如果有人教他,他通達明瞭,他會跟我一樣。我們從哪裡學來的?從善財童子那裡學來的,知道無量法門都是世尊所傳的,門門都是見性的方法,殊途同歸,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看到了。過去還有些門戶之見,這看到之後門戶之見掃除了,對於任何一個法門我們自自然然謙恭有禮、歡喜讚歎,自己呢?自己還是老實念佛,為什麼不學?我們不是那種根性,那個法門我修起來就有困難、就有障礙,念佛這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我修這個法門沒有障礙、沒有困難,容易成就。

  「上所引證」,前面念老引用經疏來證明,「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蓋指本覺靈知之自性,謂為一念」,這個一念就是自性覺,自性本覺,也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一心。所以心,我們從體用上來講,心是體,念是作用。一心一念完全是原味,沒有絲毫的添加物在裡頭,一心一念就是本覺靈知、就是真如自性。這一念裡頭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二念,不起心、不動念。那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行嗎?相應嗎?行,能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沒有起心動念,這叫一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要曉得,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沒有分別是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是佛。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起心動念,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就是本覺靈知,這是理念,這不是事念。

  「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願,弘願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佛智是什麼?本覺靈知,惠能大師見性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意思。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所以稱這個為無量壽佛,就這個意思,無量壽佛,無量壽就這麼來的。所以無量壽是自己不是別人,無量壽就是自己的本覺靈知,它不生不滅,用梵語來講就叫阿彌陀佛。我們在這個地方難得,我們認識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誰?就是自己的本覺靈知。世尊籠統的跟我們說了一句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祖師、菩薩更親切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那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念自己,是自己的自性佛,是真佛不是假佛。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法事》在全世界都流行,這是一樁好事。《三時繫念法事》是元朝中峰禪師他老人家所編的,裡面的開示都是他老人家所說的。我覺得《法事》裡最重要的兩句話就是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兩句重要,說絕了,佛在大乘經裡面所講的經義,這兩句話都包括了。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包不包括在裡頭;「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在這裡頭。所以一乘就是弘願,弘願就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一念就是自性。

  「該氏並立一念之義,謂凡夫之信心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要不要天天用口裡來念?這不需要。那不需要,黃念老臨命終時為什麼半年的時間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不斷?這個我們要知道,絕對沒有矛盾,而是什麼?現前眾生根性不同,這個地方講的是理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這一句一句接著是事念,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理念,你想想看,凡夫的信心能與佛智一念相應誰做得到?真能做到,確實不必把佛號掛在口上,這個人隨時能往生。因為他的一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就像今天熱線電話一樣,他一起心動念一句阿彌陀佛,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連起來,這一念想往生,佛就來接引。理念比事念功德大。但是理念難,我們這個心怎麼會跟它相應?佛的智慧有根本智、有後得智,相應是跟根本智相應,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一心,他是一心,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相應,一心跟自性相應,佛跟自性相應,我也跟自性相應,是這麼個道理,用真心不用妄心。凡夫念佛,不但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念佛統統用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是屬於事念不是理念。事念能不能念到理一心?也能,但是決定是先得事一心不亂再向上提升,沒有得事一心不亂不可能得理一心。

  幸西氏所說的,「此與《報恩論》相似」,《報恩論》說,「禪宗破參,讀教解悟,而專修淨土,而能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一念稱佛,而得往生者也」。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報恩論》上講的,禪宗破參就是開悟,讀教解悟,這個解悟是大開圓解,跟宗門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個等級,他們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希望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能夠一念淨信,與佛智相應,念一聲佛號,所以一聲、十聲決定得生。這個我們相信不懷疑,理上講得通,事上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往生,真的可以有把握往生,這不是假的,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先修清淨心。往生淨土真正的條件,經裡面講得很多,叫「心淨則佛土淨」,要想得清淨心一定要放下,萬緣要放下,清淨平等覺才能現前,這是真功夫。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知道萬法皆空,《金剛經》說得好,《金剛經》在中國流行最廣,不學佛的人都讀。在中國古代讀書人沒有一個沒念過《金剛經》,其他的經沒有念過,《金剛經》、《般若心經》是肯定念過,老子《道德經》肯定念過,《莊子》雖然沒有完全念完,內篇七篇也肯定念過,道家的代表。《金剛經》裡頭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教我們放下,不要去執著,尤其是情執。多少人念佛念得很好,最後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情執沒放下,這個例子很多。由此可知,情執是最難放下的。如果不能放下,會生生世世糾纏在一起,難分難解,六道輪迴的真因。說得不好聽一點,那就是無量劫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情會變,愛會變成仇,歡喜會變成怨恨,這個東西麻煩大,要能保持不變那是多麼高的道德,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保持不變那是聖賢,怎麼可能世世代代都是聖賢,這個不容易。聖賢人一轉世變成普通人了,就是他會退轉,佛法裡面證到小乘初果須陀洹才是位不退,那就是說他不會退轉了,他能保持,那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現在一般人做不到,別說普通人,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

  須陀洹要放下五大類的見惑,你們試試看,第一個放下身見,不再執著身是我,這個事情容易嗎?幾個人能放下?我們不要去問別人問自己,真能放下嗎?說得容易,做的太難了!起心動念還不都是為我?為我就是凡夫。真正把身見放下了,那個人是大公無私。所以我們想想真難。第二個邊見,邊見今天所講的對立,能放下嗎?能不跟人對立嗎?能不跟事對立嗎?能不跟一切萬物對立嗎?我、你、他就是對立。邊見放下了,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小乘也不容易。第三個就是放下成見,成見是什麼?是以自己為主的見解,我認為是對的、我認為是是的,主觀觀念。在佛法分因分果,因上的主觀觀念叫戒取見,果上的主觀觀念叫見取見,這兩種都是成見。放下成見才能隨緣、才有智慧,佛家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沒有成見。

  今天這個世界混亂的局面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現在這個社會動亂是全世界的。我這一次在澳洲,澳洲也是在政界裡有相當地位的人來看我,問我兩個問題。一個問題,今天這個社會有沒有辦法恢復到安定,這社會秩序?這是個大問題,外國人問的,我還是用外國人答覆他。我說英國湯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上一個世紀七0年代,曾經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外國沒有。我說這個問題我在倫敦大學、在劍橋大學講過,能相信嗎?孔孟學說是什麼?如果提起孔孟學說大家都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嗎?要找到孔孟學說的精髓。孔子一生主張是仁,孟子主張的義,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兩個字代表孔孟。仁是什麼?愛人,現在人不愛人了,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想到別人就想到自己。不要單想自己,要把我跟人合起來想,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歡的我不能加於人,要用這個方法,要學著愛人,不能恨人。孟曰取義,義是講理,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你要統統兼顧到,只有理、只有法沒有人情不行,那個法就變成很殘酷,中國人的厚道,情理法統統兼顧到。

  《論語》有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用忠恕就能把今天社會擺平了。忠是什麼?你用心沒有偏心、沒有邪心,不偏不邪叫忠,你用這種心。恕是什麼?饒恕。今天全世界,東方失去了傳統教育,外國失去了宗教教育,誰不造罪業?找不造罪業的,一個都找不到。那用什麼方法?饒恕他,不要追究,無論他造什麼樣的錯事都要原諒,為什麼?沒人教他。沒有人教他,他做錯事情你要懲罰他叫於心不忍,他受過聖賢教育犯過失應該懲罰,沒有人教,所以不應該。你用這個方法,孔子所說的「成事不說」,已經造的事,不論善事,或特別是不善的事情,不再講了、不提了;「遂事不諫」,看他做了壞事一定會做成功不要去勸他;「既往不咎」,過去造的就一筆勾消,不要放在心上,這叫什麼?恕,忠恕,讓大家心都定下來,一起來學傳統文化、一起來學聖賢教育,這就好了。學完之後,他良心發現了,他就變成好人。所以必須從安定的社會當中來求轉變、來把教育辦好,所有的問題統統是教育出了問題,不是別的。我這個說法他們都同意。絕對不能用懲罰,絕對不能用報復。貪污現在全世界都有,他所貪得的就算是他的,別問,它從哪裡來的別提了,這樣的心量才能解決問題,讓每一個人心裡頭安定,穩定當中來求改變。改變就是用教育,要提倡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就能把問題解決。

  另外提了一個問題,很尖銳的問題,這我才知道,以前不曉得。西方人,而且是西方都是搞政治的,在政界有很高地位的,來問我,他說現在西方開始懷疑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我告訴他,制度不是最重要的,中國自古以來制度是看得很重,但是不是最重要。中國人講法,法就是制度,國家的憲法,大法。法,治之端也,治國的根本,但是後頭有一句話,人者法之源也,這句話重要。這個意思就是說,人要是好人,不好的制度他能做出好事;人要不是好人,再好的制度他幹壞事。所以制度固然重要,人更重要,怎麼樣把人教好,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我給他們做了一個建議,如果說是能夠把古時候帝王政治跟現在民主政治優點結合起來,那就變成最好的制度,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缺陷,這兩個一結合就變成最好的制度,那就是還是辦教育。民主是多黨制度,這個好。

  過去帝王你看他培養接班人那個制度太好,如果今天政黨能夠運用帝王培養接班人那個方法,就變成最好的制度,所以政黨在競選的時候,不必去聽某一個人,只要聽某一個黨。我這個黨平常就在訓練哪個做總統、哪個做總理、哪個做部長,我就在訓練,古時候帝王培養太子就這樣培養出來的。所以皇帝一過世,太子登基,順理成章,一點都不亂,這個好。所以政黨要把這套東西繼承下來,吸收黨員要像從前君主時代培養國家的公務人員,兩個字,條件兩個字,孝、廉。他孝順父母他就能對國家盡忠,他廉潔就不貪污。你看從漢朝一直下來,這兩千多年中國帝王選拔他的官員就這兩個條件,孝、廉,叫舉孝廉。如果政黨吸收黨員用這兩個條件做第一個標準,吸收黨員,不是孝順父母、廉潔的不讓他參加這個政黨,這政黨是最優秀的,這才能解決問題。我給他們的建議他們都很滿意。所以古今中外要擷取人的長處,避免人的短處,你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幫助社會安定、幫助世界和平、幫助地球化解災難,真能做得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