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八十九面,我們從第二行看起:

  「唐海東元曉師於《遊心安樂道》曰:無量壽經,說三輩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此顯發起正因方便。二者發菩提心,是明正因」。我們前面學習到此地,我們再往下面看,「三者專念彼佛,是明修觀」。這觀就是念,我們一般人講觀念,我們六道凡夫觀念錯了,看錯了,也念錯了,都是觀念當中不知道諸法實相,不曉得一切法的真相。頭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執著這身是我,從這一錯就錯到底了,一切都錯了。佛在經論上,在在處處都告訴我們,身不是我,修行要從破我執下手。也就是真正了解身不是我,我們就不會為這個身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招來三途地獄的苦報,這真叫冤枉。不能怪別人,是怪自己觀念錯誤,所以要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要相信佛的話是真的,對佛菩薩、對經典千萬不要懷疑,懷疑,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可是我們看看這個世間,看看六道裡面的眾生,哪一個不是執著身是我?統統都是這樣的執著。現在我們曉得全都錯了,他要能夠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他就不在六道,就超越六道了。墮落在六道裡面,都是這個錯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可不知道的。

  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好比講我的,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像衣服,大家知道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的,我的衣服,衣服不是我。身有生死,諸位要曉得,我沒有生死,什麼是我?有很多人認為靈魂是我,靈魂不死,身死了,靈魂在。你看看這本書上所寫的,《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這是古羅馬的一支軍隊,很龐大,有十萬多人,全部死在中國。二千一百年前,他們的靈魂現在還很活躍,附在甘肅一個婦女身上,把他們二千一百年前的故事,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死。他們自己現在知道錯了,真錯了,受許多的苦難,在鬼道做遊魂,就孤魂野鬼,沒有地方居住,到處流浪,找不到東西吃。這部書裡頭寫得很好,最後遇到一位菩薩來幫助他,我們想這個菩薩應該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在這批鬼全都學佛,聽說有少數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念佛了,知道淨土法門,知道阿彌陀佛。靈魂是不是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靈魂是一個迷惑顛倒的我,不能說它不是我,但是它迷了,它沒有智慧。有智慧就不會迷惑,就不會在六道裡再去投胎,再去搞冤冤相報,不會幹這個傻事。在佛法裡面講靈性是我,靈魂覺悟了,就不叫靈魂,就叫靈性,靈性是我,靈性不生不滅。惠能大師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向忍和尚的報告,第一個,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永遠沒有染污。我們今天講染污,佛經上後頭有個字,「染污意」,也就是說阿賴耶、末那、意識都會有染污,靈性不染污。靈性是真心,是真我;阿賴耶是假的,是妄心,是假我不是真我,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

  我們現在要恢復正念,把真我找到,得用什麼方法?淨宗這個方法非常之妙,就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誰?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尊佛,他叫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如果從理上來講,從自性上來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完全是梵語,印度文,要是把它翻成中國意思,諸位就明白了,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完全照中國字來翻,這個名號是無量覺,無量覺是什麼?無量覺是自性。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無量覺。換句話說,所有一切諸佛他的通號、他的總號就叫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是阿彌陀佛,他無量覺!我們也是無量覺,我們現在迷了,我們是迷惑顛倒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完全覺悟的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性相一體,這跟你講真話了,這個一點不假。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瞭,自己要珍惜,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返妄歸真,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發心去作佛。跟本經前面阿闍王子,你看多可愛,阿闍王子這一幫人,年輕人,聽佛講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他們就發心,個個發心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這一批年輕人起心動念還沒有說出來,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佛有他心通,就知道,對他們讚歎,為他們授記。我們今天在這裡發心,阿彌陀佛知道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也知道,他也給我們授記。我們自己迷惑顛倒,妄心裡面充滿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雖然讚歎我們,為我們授記,我們沒有感覺。我們知道佛肯定讚歎,肯定給我們授記,這個我們不需要懷疑的,只是我們自己業障重,沒有感受到。所以修觀是真修,真修行。

  「四者作諸功德,是明起行。此觀及行即為助業」,這是元曉師說的。作諸功德,凡是好事都要做,什麼叫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利益眾生一定要想到,眾生現前得利益,將來也得利益,來生後世也得利益,這叫真的利益。如果眼前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這就不是真實利益。譬如他今年得財富,這是今生的,得到幾百個億、幾千個億,現在可以享受,死了之後一分錢帶不走,說不定來生還要墮落。現前得利益,來生不得利益,這是假的,這不是真實利益。諸佛菩薩給眾生的利益,他不會給你這一生的利益,實際上是真正給你利益。這一生肉身在,能吃飽、能穿暖,日子平平常常能度過去這就好了,你還要多的幹什麼?不必要多。這一生就是照顧到你來生後世得大利益,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在極樂世界一生就圓滿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利益,這要懂。

  在這一生當中,這個生活實在講苦一點好,佛常常教給我們「以苦為師」,為什麼?因為生活有一點苦,你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如果生活過得太舒服,你留戀這個地方,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那你就真的錯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榜樣,他把物質生活完全放下,釋迦佛所有財產都在身上,多少東西?三衣一缽,那是他全部的財產,除這個之外一無所有。吃飯到外面托缽,晚上睡覺樹下打個盹,不是過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不是的,一輩子過這個生活。從十九歲出家離開家庭,就過這樣的生活,七十九歲圓寂,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無所有。他作諸功德,他做什麼功德?每天講經教學就是他作諸功德,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大功德!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是真正覺悟來的。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那就得教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叫佛事。佛經上講的佛事,這就叫佛事,佛幹的事情,佛的事業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不能不知道。

  「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以觀、行都是屬於助業,「此說未穩」,就是不妥當。「前已於明宗章辯之」,這個地方不再多說了。我們中國古大德,像蓮池大師他老人家所說的,念佛是正因,正助雙修,這是正修。助修呢?助修還是念佛。正助全是念佛,正助怎麼分?正是定課,課是早晚課誦,課是每天定,規定我一定要念幾千遍,這定課。除定課之外,一切時、一切處統統都在念佛,有需要用思考的,你就把念佛放下,你就好好去處理事情;事情處理完畢之後接著就念,這叫散課,就是助念,正助全是念佛,才叫一向專念。那個一是一心專念,也可以說一個方向專念,我一生走的這個路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的目標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全放下了,不再分別,不再執著,這就對了,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得生,沒有不得生的。最後這一條,「五者願生彼國」,這一共五條,最後這一條是願,前面四條都是行。「行願和合,乃得生故」,就決定得生。這個元曉師也講得不錯,元曉是唐朝人,海東是現在的韓國,那個時候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大師。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上」,上是講上面,上面這一段。「《起信論》」,這個《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彭際清居士造的,「以出家為淨土正因」,這《起信論》上說的,「元曉師以出家為顯發正因之方便」,兩種說法大同小異。黃念祖老居士說「後說較穩」,元曉師講的好像更妥當一點,講得更好,以出家為顯發正因的方便。「若兼究《觀經》」,我們參考《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上「則上三品未言出家,中品上生言修行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該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九品中唯此二品,確指出家」。有這個文字,其他的七品裡面沒有提到出家。所以黃念老說元曉師以出家為顯發正因的方便,他說這句話說得很妥當。「但本經反之」,《無量壽經》跟《觀經》上講的,恰恰相反,為什麼?《觀經》九品,前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相當於《無量壽經》講的上輩,《無量壽經》上輩就講到出家,《觀經》的上三品沒有講到出家,中輩才講到出家。中輩呢?我們本經,「中輩則謂不能行作沙門」,就是沒出家了。所以《無量壽經》上講的,跟《觀經》講的不一樣。

  底下這就是說明,「蓋以眾生機緣無量差異,因地修行萬別千殊」,這就是我們講千差萬別,「人人有異,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輩品,略顯位次」。這是一定要曉得,佛是籠統概括而言,沒有細說,略顯位次。「竊思」,這個竊是黃念老自己謙虛,就是我想「應病與藥,隨機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他有對象,《觀經》是以韋提希夫人為對象。講《無量壽經》那就不一樣,這個大會裡有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有比丘尼五百人,跟《觀無量壽佛經》那個場合、因緣完全不相同,佛應機說法,聽眾根機不一樣,佛講的就不相同。像大夫治病一樣,他是什麼病得給他開什麼藥,「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我們就完全不能了解佛說法的意思。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凡夫習氣很重,要研究,要追根究柢,這個態度正不正確?不能說不正確,也不能說你完全正確。為什麼?過分的執著就變成障礙,大而化之反而容易開悟。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只觀其大意,這是他讀書的方法。有人讀書的時候一定要追根到底,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他是不是真的清楚明白?問題很大。到一個階段自己以為搞清楚、搞明白,他就不能再往前進。如果再往前進,真的一切法其深無底。

  任何一法,真正會學的、善學的是要得定、是要開智慧,這叫善學。堅固的執著障礙得定,分別也是障礙得定,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就很容易入定。定中境界現前,好,因為那是現量境界,你親自看到,你親自接觸到,沒有一法不通達明瞭。古人求學重在開悟,今人求學重在廣學多聞,路子走得不一樣。古人有智慧,現在人有常識,有知識,有知識沒智慧,古人有智慧。智慧裡頭有知識,知識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智慧的心是清淨的,知識的心是浮動的、浮躁的,不一樣。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後遺症一大堆,很可怕。中國古時候做大事業的人,心清淨,智慧決斷,所以這事情做得好、做得恰當。現在沒有,所以這社會亂,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想得很好,結果做出來之後變樣子,這變質;智慧的處理永遠不會變,這是智慧跟知識的差別。所以我們學佛要學智慧,一定要得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規矩,守規矩,不要亂來,不要標新立異,遵守古人、佛菩薩的老辦法。這個老辦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用這個方法成就的,得定開慧。

  我們今天想一套新的方法,老方法不要了,新方法試驗,試驗一百次、一千次都出毛病。那我們就真正想到古人了不起,古人的方法傳千年、傳萬年,永遠不變,永遠不出毛病。你不遵守他的辦法你就會出毛病,為什麼?古人的方法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古人的方法是真實智慧。像我們這部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不得了,真實之際就是講的真如本性,這部經從真如本性裡頭流出,又回歸到真如本性,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這三種真實。你要仍不信,想標新立異,我另外想一個方法,你想不出來,沒有這個能力。想出來以為是好方法,做做、做做流弊就出來,問題都出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真搞清楚、搞明白,還是古人對,這不能不佩服。古老的方法,千年萬世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不出毛病。這些古聖先賢生天的生天,學佛的成佛了,他不在三惡道。

  「竊計無量壽會上」,竊是念老謙虛,就是我計算計算無量壽法會上,「阿難當機,並有大比丘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應上輩往生」。這一點都不錯,當年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聽講經的這些人,他們肯定都是上輩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且以本經乃淨土第一經」,這是古今大德共同肯定的,淨宗第一經,「所示乃正宗典範」,典型模範。「出家修行得上輩生,乃合常情」,這是應該的,肯定他們是上輩往生。「佛故契此因緣,而說上輩生者,出家棄欲,而作沙門」,所以佛有這句話。「至於《觀經》」,跟這就不一樣,「則大異於是」,跟《無量壽經》的緣完全不相同。聽眾,佛講《無量壽經》,聽眾你看看出家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這個法會多殊勝、多莊嚴,這麼多出家人在一起。

  《觀經》的因緣就是韋提希夫人,她帶著她的宮女,是這麼一群人,在家人。韋提希夫人遭難,兒子不孝發起政變,要把他父親政權推翻他做國王,他搞政變。所以這個國王是父親,韋提希是他母親,遭遇到家庭這樣的變故,苦不堪言,是在這種狀況之下求釋迦牟尼佛救她。當時在佛左右的,只有阿難跟目犍連,在佛的左右。「釋梵諸天,虛空雨花」,這些護法神在空中看到韋提希夫人請法,世尊為他們開示,歡喜散花供養。「會中唯阿難、目連為大權示現之比丘」,我們知道,阿難跟目犍連是大菩薩再來,目犍連久遠劫都成佛了,倒駕慈航,在釋迦度化眾生的會中示現做佛的弟子,表演的是神通第一,阿難表演多聞第一,所以他們示現,「餘無出家之眾」。「於此會上當機聞法並上輩往生者,主要是韋提希夫人等在家人」。這說得清楚,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無量壽法會跟《觀經》的法會情形完全不一樣,「故佛應其機緣,於上品生中皆未言出家」。沒出家人,韋提希夫人跟她的一些侍女,帶著一些宮女,全都是在家人,沒出家人,所以就不說出家。

  「又《觀經》曰:韋提希與五百侍女」,這人數說出來,說《觀經》這個時候,聽眾就是韋提希夫人帶著五百宮女。「聞佛所說」,夫人跟這些宮女聽佛說法,「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就是見到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得見佛身」,見到阿彌陀佛現身,「及二菩薩」,二菩薩是觀音、勢至,「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逮就是得到,這很了不起,得到無生忍,這是說韋提希夫人得無生忍。通常得無生忍是七地菩薩,《仁王經》上說的,《仁王經》講五種忍,無生忍是高階菩薩所得到,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八地菩薩中品,九地菩薩上品,他們得無生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十地菩薩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妙覺果位就是佛果,成佛了,真正成佛了,上品寂滅忍,清淨寂滅。所以無生忍是大菩薩,韋提希夫人證得。五百侍女跟著她一起,她們的善根福德緣分比不上韋提希夫人,這樣看起來,韋提希夫人也是再來人,不是凡夫。「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這就是說五百侍女見佛聞法,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悉記,記是為她們授記,完全為這五百侍女授記,「皆當往生」,告訴她們,你們將來個個都會往生。

  「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們就得到諸佛菩薩的現前三昧,這是一句籠統的話,為什麼?五百人各人根性不齊,所以得三昧不一樣,但是統統都得三昧,三昧淺深差別不等。這個時候無量諸天,諸天就是先前在散花的,在供養的,這些諸天他們看到這個狀況也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是菩提心,他們也發菩提心。「可見《觀經》會上,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世尊講《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會,這些有緣的聽眾,五百侍女都是大乘根器,為什麼?聽到大乘法她能信、能解,歡喜接受,發願往生,這是純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發心」,她們這群人裡頭沒出家人,出家人只有釋迦牟尼佛跟兩位侍者阿難、目犍連,其餘的聽眾全是在家的,在家發心。「如是諸人,定可上輩往生」,諸人就不只韋提希夫人一個人,統統都是上輩往生,上輩往生有三等,上品上生的,上品中生的,上品下生的,都是在這三品裡頭,上三品。

  「且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必是上品上生極樂佛土」。她聽了當時她就悟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法忍?先說這個忍字,忍字在此地當作肯定說,同意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無生。一切法無生,無生就無滅,一切法不生不滅,他能夠承認,能夠接受,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叫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惠能大師開悟是這個境界,在五祖會下得無生法忍。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這就是無生法忍,五祖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他就成為第六代祖師。所以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現前,這不是到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她就得到。跟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聞法,境界完全相同,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韋提希乃在家婦女,現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證上輩生者,不限於出家之眾」。這個意思就講通了,講清楚、講明白了。「復顯淨宗妙法破盡規格,至極圓頓,不可思議」。淨宗妙就妙在此地,它跟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那個規格跟淨宗不相同,淨宗確實至極圓頓,至圓極頓,不可思議。

  「又《報恩論》中曰:劉遺民三度見佛,衣覆手摩,自當上品,非出家也。」這是東晉時代親近初祖慧遠大師,在中國,東晉慧遠大師最初在廬山建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這是中國淨土宗第一個道場,現在叫東林寺。劉遺民是念佛堂裡面的一員,在家居士,這裡頭有出家、有在家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這裡念佛。他們很厲害,進入這個念佛堂就不想出來了,要在這裡往生。它外面有個小溪叫虎溪,虎溪為界線,人只能在界線之內,不出界線,大家都發這個心,死心塌地在這裡好好的念佛。那個時候只有一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我們知道已經到中國來了,還沒有翻成中國文,是梵文,沒翻譯出來。所以廬山東林蓮社只有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翻譯得最早,後漢時候就翻譯出來,安世高翻的,但這本子失傳,《藏經》目錄裡頭有,這本書沒有了。劉遺民在這個念佛堂念佛,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衣服,披的袈裟,用袈裟把他蓋住,蓋在劉遺民的身上,阿彌陀佛的手摩他的頂,感應不可思議。三度見佛,衣覆手摩,他往生當然是上品往生,不敢說上品上生,決定在上輩,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肯定他是上輩,「非出家人也」,他在家。

  「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賢護等,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這就總說,凡是淨土宗這些歷代祖師,這些祖師是被大家公認的。淨土宗沒有傳法,各宗都有傳法,一代傳一代,有法卷、證書傳下去,只有淨土宗沒有。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這個老師往生了,後人公認他可以稱為一代祖師,所以都不是活的時候,死了之後,大家推崇他他是第幾代祖師,所以淨宗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一代一代承傳,不是,民選的,都是往生之後下一代選舉,不是在當代。第二代,就唐朝時候,你看從東晉到唐朝這一段時間當中沒有第二個,大家就不選了。唐朝又出現一個,善導,他的言行、他的教誨,所教、所傳的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或者是《觀經》完全相應,大家就說是這一代祖師。你看每一宗祖師都傳了幾十代,都五、六十代,淨土宗才十三代,就十三個。最後這是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大家公認他是淨宗第十三代祖師。這些祖師往生肯定是上輩。以及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這個經上前面講的,這十六個正士菩薩全是在家的。這些「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我們能夠想像他們肯定都是上輩的。

  這底下介紹,「晉代劉遺民,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往生在遠公前」,在慧遠大師之前往生。「遠公臨終,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慧遠大師往生,劉遺民跟著佛來迎接,蓮社裡面先往生的人統統跟佛來了。這個記載絕對不是假的,絕對不是騙人的,你看遠公臨終的時候,方從定起,在入定,定中出定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這真的,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這見到佛像。我見過一次,不是在定中,是在夢中,七十九歲那年害了一場病,那一場病就是要往生,沒走得了。確實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那麼大的相,我看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因為講《華嚴經》,講《華嚴經》我的禮拜,第一拜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拜本師阿彌陀佛,第三拜是拜本師毘盧遮那佛,拜成習慣,所以那時候看到三尊佛都是身滿虛空。最後心裡就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佛像沒有了,觀音菩薩像現前,也是身滿虛空。我只是注意在看佛菩薩像,背後有人在問我話,他問我就答,我沒有回過頭,不知道是什麼人?問我很多話。我真的是想往生,跟著佛去。當時想到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我的一生都是佛菩薩給我安排的。所以我就回答說,如果佛菩薩還需要我再住幾年,也沒有關係。這樣就醒過來,那個夢不是平常的夢,它太真實了。是在曠野,我躺在草地上看到面前一重一重的山,很像雲南的蒼山一層一層,但是沒有海,蒼山前面有洱海,沒看到海,前面是非常非常廣大的草原,看到這個現象。這是見佛,往生的時候見到佛。

  「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這就是七寶蓮池,它的水向上流、向下流;我們這個世間的水只向下流,不會向上流。極樂世界的水向上下都流,流的時候有聲音,這聲音你細聽它們都在講經說法,講無常、苦、空、無我。「佛告遠曰」,阿彌陀佛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你看七天之前,佛來告訴他,七天之後佛就來接引。「又見社中先化者」,蓮社裡面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這是印度的一個出家人,也參加這個蓮社,有「慧持、慧永」,這出家人,「劉遺民」這在家居士,「等」,後頭就沒有說了,「皆在側」,都在佛的身邊,跟佛一起來接引。「前揖曰」,蓮社這些先往生的人,看到慧遠大師,都來作揖,都來問訊,說「師早發心,何來之晚」。遠公建蓮社召集大家一起修行,發心早,怎麼這麼晚你才到極樂世界?他們都先去了,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劉遺民生前三度見佛,逝後隨佛來迎遠公,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也」。這真的不假,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善導大師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西方世界三輩九品,完全是為六道凡夫而設的。六道凡夫總在遇緣不同,遇到大凡夫,就是上品上生,上輩往生;小凡夫,那就是中輩往生;惡凡夫,這是下輩往生,下輩往生的這些眾生都是造作罪業的。所以造作罪業不怕,也能往生淨土,造什麼罪業?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那墮阿鼻地獄。你要是遇到善緣,臨命終時遇到有人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聽了就相信,你就真幹,萬緣放下真幹,一心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你看現在全世界將近七十億人,七十億人當中多少人能遇到佛法?我想能聽到佛,知道有佛,大概七分之一吧,應該有十億,七十億有十億,七分之一,這七分之一的人聞到,知道有佛法。真正接觸到佛法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十億人就變成一億人,真正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法,佛法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接觸到假的佛法,那就不起作用。遇到真的佛法,可能十個人當中一個吧,你慢慢遞減,一億人就變成一千萬人,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是一千萬人,要是遇到淨土的,可能又是十分之一,那就變成一百萬。這一百萬人當中,能夠遇到這部經,這個會集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恐怕十萬人都不到,你才曉得這個法門之可貴。

  因為這個會集本是最近才出來的,民國初年才出來的。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那就更近,這個本子出來大概二十多年,不到三十年。我們在美國聯絡上了,本子剛剛寫出來,帶到美國這個本子是油印印的,那種蠟紙它是打字的,油印印的。這個我們有經驗,我們經歷過這個時代,那一張蠟紙能印多少張?大概可以印到一百二、三十張,往後就不清楚了,就模糊。能印得清楚的話大概一百二十張;換句話說,他流通只有一百二十部。他帶了一部到美國去,可能是選著最清楚的,帶到美國這一部送給我了。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非常認真看了一遍,所以讓同學跟他聯繫,請教他老人家有沒有版權?沒有版權,我就印;要有版權,那就算了。他回信告訴我,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們在台灣一次,第一次印了一萬本精裝,黃念老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前面還加了我們一起合照的照片,非常歡喜,這一萬本子海外就流通。現在這個會集本跟這個註解,我的估計,在這個世間流通,可能已經超過五十萬冊應該有,至少有五十萬冊在全世界流通,非常稀有難得。

  我們再繼續看下面這一段,「《華嚴》中,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在家人實居多數」。真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出家人只有六個,其他全是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不同的行業,所以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代表的是什麼?代表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所接觸廣大社會就是五十三參。參學不容易,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弟子,在文殊菩薩會上得到根本智,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文殊會上開悟了。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不能離開老師,開悟之後老師就叫你出去,到處去參學,你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接觸,完全開放。沒有開悟之前不開放,只能在老師旁邊,不可以離開老師。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那是明心見性,心地清淨到極處,一念不生;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為什麼叫你去參學?參學叫後得智,你參學你就知道無所不知。你接觸,一接觸就知道,一聽就知道,一看就知道,他給我們表現這些。

  五十三參頭一個,吉祥雲比丘,這出家人,五十三參裡出家身分只有六個人,前面三個,往後去有三個。吉祥雲比丘修什麼?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一期九十天。般舟三昧非常嚴格,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躺下來,可以坐,可以站著,可以走動,九十天日夜不能離開道場,所以很辛苦,普通人受不了。要年輕,精神好、體力好,才能修這個法門,就像閉關一樣有人護持,到時候飲食送給你,專念阿彌陀佛。他修這個法門,善財童子去參訪他,換句話說,向他學習,頭一個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你要問善財童子學哪個法門?他就是學般舟三昧,學念佛法門。菩薩,吉祥雲比丘菩薩代表初住,善財是證得初住的地位,才見得到初住菩薩。菩薩給他開示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圓滿的數字,它不代表數目字,代表大圓滿,是密宗的圓滿。《華嚴經》的圓滿是用十,十代表圓滿,數字從一到十代表大圓滿;《彌陀經》上用七代表圓滿,所以它都不是數目字。你要看成數目字就看錯了。七是什麼意思?四方、上下、當中就圓滿,它取這個意思。

  二十一門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這個道理,門門都是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的境界。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一門為主,法門為主,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助修,都是幫助的。如果是禪宗,禪宗這是為主,參禪這是為主,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念佛法門都是助,主跟助就分開了。如果說我們今天研究教,這也是一門,研究教,教是第一,念佛、禪都是助修。一個主,其他都是伴,都是助修,平等!《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無論對哪個法門都要恭敬,都要尊重。跟自己所學的法門決定是一體,你才能契入;你要分別這個高、那個下,就完了,你什麼都沒學到。不但沒有學到,你還造罪業,造什麼罪業?謗佛、謗法、謗僧。你批評就是毀謗,你要是毀謗三寶,《戒經》裡面講的無間地獄罪,麻煩可大了。善財五十三參就代表無量無邊法門,門門都恭敬,門門都讚歎,門門都放下,他離開、告辭,那就是放下。門門都不能執著,一切法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全都得到了,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五十三參的表法,是代表大圓滿。你看最後表得很有意思,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善財去參訪,普賢菩薩給他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表法的意思太明顯,頭一個念佛法門吉祥雲比丘,最後一個帶他到極樂世界。

  我是讀《華嚴》看到這個,才相信淨土,文殊、普賢都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不但自己去,而且還率領著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去,向阿彌陀佛學習,看到這個氣象,太偉大了,不能不服。華藏海會就是總一切諸佛的法門,到最後歸淨土,表這個意思。淨宗是第一法門,《無量壽經》是第一經。末法時期修其他的不能成就,不相信你自己試試看,你能不能做到無我?《金剛經》上講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就無門可入。你真能做到,你才能入門,小乘證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所以真難!這說明在家的實在是多數,出家是少數,佛法是以度在家人為主,不是為出家人。就如同我們世間的學校,出家人身分是什麼?老師的身分,教學的老師。哪個學校培養老師?師範大學培養老師,專門培養老師的。可是老師畢業,分在一切學校裡頭去教化眾生。教育一定以社會群眾為教化的對象,淨宗如是,它是以遍法界虛空界六道苦難眾生為教化對象。所以菩薩、聲聞附帶的,他們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歡迎,並不拒絕,統統歡迎。所以蓮池海會無比的莊嚴,無比的殊勝。

  「密宗中噶居派祖師為居士,因祖師是白衣,故俗稱白教」。因為他不是出家人,他是在家居士,他是祖師。「維摩居士乃金粟如來示現」,也是在家居士。「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而且是在家證得等覺菩薩,他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平等的,這十六個人「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這個表法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淨土宗是肯定的以在家為主。所以這些在家菩薩是等覺菩薩,「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我們對於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出家,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這四種我們得搞清楚。家的四種,第一種叫田宅之家,就是我們今天講一般俗家,你有田地,你有房屋,這是你的家,這是世間人的家。佛講的家還有更重要的意思,第二種是什麼?六道是家,輪迴是家,田宅之家是小事,輪迴之家是大事。再提升,生死是家、煩惱是家,佛講了這四種。你能出煩惱的家,能出生死的家,能出六道的家,你真出了。單單出你現在的這個田宅之家,你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還在六道搞輪迴沒出去。家有這四種。凡夫只懂得出田宅之家,出不了六道;小乘人能出見思煩惱之家,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生死還沒出。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他出了,變易生死他沒出,他還有。變易生死在十法界,那十法界是家。必須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法界的家出了,到實報土,變易生死沒有了,你才真叫出生死之家。

  出也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心沒出,身是出了,心裡還貪戀,把什麼?把道場當作是我的家,出了你那個小家,現在搞這個大家,身出心沒出。第二種,心出身不出,就是家居士,心出家了,身還在家。第三種,身心都出,那就是我們祖師大德們,釋迦如來給我們示現的身心都出。第四種是在家人,身心都不出,這是指什麼?在家學佛的,心也沒出,身也沒出,他修什麼?頂多修一點福報,不能往生;往生怎麼樣?心出身不出,決定往生。所以出有四種,家有四種。這裡舉本經在序分裡面「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做為本經的上首是表法,所以我們不可以「但從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別」。就像章嘉大師早年給我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要在形式上去分別,要重實質。

  「本經謂上輩生者,出家棄欲」。我們曉得,這個出家是心出家,心出身不出,韋提希夫人是心出家。「《觀經》上品不言出家。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上輩裡有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兩經並不相違。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米麥雖異,但其能作為主食則一也」。用這個來比喻在家、出家。「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這就是在家居士可不可以提升到上品上生?可能。那個出家人他要身心俱出,才能上品上生;在家人是心出身不出,以心為主,真的心出家,這是上品上生。「次如《觀經》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無量壽經》則謂在家人亦可也,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中上品、中中品,這兩品他講到持戒,持沙彌戒,持比丘戒,這是出家人。所以三輩九品合起來看,每個品位裡面都有出家人,都有在家人。到底是出家人多、在家人多?那是要看心,完全在心出家不在乎身。身出不出家實在講沒有多大的關係,最重要是心出家,身心都出是跟社會做一個榜樣,做一種表法,用意在此地。為什麼?一般人這個身、家很不容易放下,你做個好樣子,讓他常常看到:你看他都放下了,我為什麼沒放下?用意在此地,不在別的。

  這就是《還源觀》裡面講的四德,第二條,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叫「威儀有則」,這個樣子可以常常啟示一般大眾。你說在家比較困難,不是不行,行,也行;但出家人很明顯,你走出去,人家一看他就想到佛,想到佛教就想到佛,阿賴耶識不就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嗎?不必說話,一看到形式,就讓眾生種這個善根。在家怎麼樣?在家就是帶一串念珠,讓人家一看,拿一串念珠,這個人學佛的。這是什麼?有意無意時時處處接引眾生,給眾生種下一個金剛種子。這個種子,雖然這一生當中他得不到利益,來生後世再遇到佛法,這個種子就起現行,它就起作用。我們今天遇到佛法起作用,肯發心學,原因是什麼?我們過去生中就有人幫助我們種這個種子,我們這一生起作用。我們要懂得,要報恩,我們時時刻刻給別人做種子,讓大家阿賴耶裡頭都有佛法的種子,這附近周邊人全都得度了。我們能夠把三福、六和把它做出來,攝受力量就太大了。頭一個,我們見任何人都打招呼,為什麼?親切之感,這學佛人這樣的慈悲,這樣的和睦,他就感染了。

  人家下車的時候,我們一定九十度的問訊,感人。他看到我們歡喜,這在外國我們都感動鄰居,鄰居慢慢熟了,熟了就跟我們打招呼,跟我們聊天。頭一句問我們:你們幹哪個行業的?你們做哪個行業的,為什麼你們這麼快樂?他很羨慕,他們工作累、苦!他看到我們一天到晚滿面笑容。你們很快樂,你們是幹哪個行業?我們就可以教他,我們是學佛的。什麼叫學佛?學佛就是學智慧、學覺悟,慢慢他就明白了。我們也可以問他,你們要不要福報?福報聽不懂,你們要不要財富?要。你們要不要快樂?要。你們要不要長壽?要。我們就是學這個的,我們都得到了。他一定問:你什麼方法得到的?慢慢慢慢一步就把他引過來。我們的話是真話,沒欺騙他,確確實實極樂世界快樂。修淨土修什麼?修財富、修快樂、修健康長壽。不要講佛學名詞,講佛學名詞他不懂,這個他就很好懂。怎樣得財富?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快樂,愈施愈快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只要好好修這三種布施,三種果報很快就現前,真的不是假的,真肯幹,真敢幹的人,馬上就得福報。搞企業家的都喜歡發財,發財到大學念商學院發不了財,為什麼?商學院的那些老師個個都是窮教員,收入很有限,他沒有能發財,他怎麼能教你發財?哪有這種道理?

  我在澳洲,有一次,格里菲斯大學商學院大樓建好了,做個啟用的典禮,校長邀我去參加,我跟他兩個坐在一起。他請了一個美國學者專家,專門研究金融,教金融的,博士學位,很有名的教授來講演。我跟校長說,我說:他說的是假的。校長愣了,他說:怎麼是假的?「他窮教授他沒有發財,他要是能教人發財,他應該是億萬富翁才對。他每天還要靠這個薪水過日子,他沒有發財,我不相信他的。」校長就愣住了。我說:「我懂得發財的道理,我真發財,你看我每年布施做這些好事至少一千萬美金,年年是這樣,他不如我,我會教,他不會教。」校長跟我是好朋友,確確實實這都是機會教育。財怎麼發的?財是布施發的。他不懂得發財的因,用種種手段,那都是你命中有財;你命中沒有財,你用什麼手段,你都得不到,你都發不了財。中國人懂得算命,外國人也懂得,你命裡有沒有財庫。所以佛法給我們講發財的道理、發財的方法,講得很清楚,真管用。

  《觀經》裡面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無量壽經》在家人,這是念老讓我們兩經合參。「是故應善體聖心」,這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跟我們講的,你要懂得它,懂得他的真正意思。「切莫死執文句」,不要執著,讀經不要執著文句,聽經不要執著言說。「捨家棄欲,應著重於心出家」,無論在家、出家,一定是心出家,「則此兩經並無二旨」。這樣子這兩部經所說的,你就能夠圓融,你不會產生矛盾,你會有堅定的信心,不至於產生疑惑,這就對了。所以「捨家棄欲」講了這麼多,主要就是怕經看很多,說法不同,怕產生誤會。佛是一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他的意思,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很要緊,不能把意思錯解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