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八十七面,倒數第七行,從當中看起:
「是故善導師曰」,從這裡看起,「三輩九品,總是為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也。末二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可見憂惱凡夫,一登彼土,悉皆身真金色,妙相如佛,圓滿具足」,從這裡看起。這一段文,前面雖然講過,它是一個段落。在這一段裡面,念老引用古來的祖師大德,一再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為了接引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所以西方世界這個三輩九品我們人人都有分。這跟古大德所說的不一樣,古大德認為上輩是地上菩薩才能夠證得,中輩、下輩節節往下降。善導大師是廣引經論,批評古人所說的這個不妥當,它確實是為凡夫。所以他講,遇大心凡夫,這就生上輩往生。什麼叫大凡夫?心量大,起心動念都能夠為廣大苦難眾生著想,這是大凡夫。小凡夫呢?是為自己著想,為自己一家著想,為自己的親人著想,這是小凡夫。下輩往生的,是造惡業的凡夫,造了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友勸導他,他能接受,能信、能解,就能真幹,這是下輩往生。所以三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這個觀念非常非常重要,顯示出淨土的殊勝,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這裡講得很清楚,特別是末後兩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平等證得的法身。這不是靠自己斷惑證真,完全是承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佛要不加持,那就不妙,這一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往生則已,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自己的身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紫磨真金色身,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妙相如佛。像《觀經》上所說,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都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我們沒法子想像,這不可思議。顯示出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妙相如佛,圓滿具足。
下面更說,「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這是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身心立刻就清淨,智慧現前,慈悲心也現前,自覺覺他,成就圓滿,也像佛一樣。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六道凡夫,與你有緣的,這一句話要記住,「佛不度無緣眾生」,與你有緣的,無論是有善緣、有惡緣,反正與你有緣,有緣他遇到苦難的時候,他在那裡求助,希望佛菩薩加持他、保佑他,這個意念你立刻就知道。你要是在極樂世界的話立刻就知道,你就能夠現身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你得大自在。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種能力,所以自度度他。
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威神力故」,大力,「本願力故」,大願,「滿足願故」,滿力,「明了」是大智,「堅固」是大德,「究竟」是大行,佛以這些智慧威德加持你,你才有能力像佛一樣去普度六道苦難眾生。「故能令長夜」,這個長夜就是輪迴。人墮落在輪迴裡面,如果遇不到淨宗法門,想脫離輪迴太難太難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搞輪迴生死。得佛本願威力的加持,你有能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他們「智慧清淨」,幫助他們「身心如佛」。「由是可見,此土大心凡夫,蒙佛加被,上輩往生,得無生忍,又何足異。」這是非常肯定的,我們能做得到,應該努力修學。世間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為什麼不認真修學、去真幹?
「法藏比丘以偈頌願」,下面以偈子來頌願,「首句即是我建超世志」,建是建立,「此正超世之處。安得守十方之常規,以論極樂之品位?」所以極樂品位非常的特殊,他不是靠自力,他完全靠他力。自力,就是剛才講的,只是心量大小。能夠真正關懷一切苦難眾生,能夠捨己為人,這就是大心凡夫,大心凡夫修行往生就有機會得上輩的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願,應當像佛菩薩一樣關懷苦難眾生,對苦難眾生、造作罪業的眾生,不要嫌棄,也不需要責備他,他們非常可憐。造作罪業,果報都在地獄,你想到地獄有多苦。他為什麼造作罪業?他沒有人教他,這個不能不知道。《無量壽經》佛講得很好,「先人不善」,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甚至於到高祖父母也不知道。
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丟掉一、二百年了。從前清慈禧太后的時候,她就疏忽了、忽略了,不重視了。以後每況愈下,清朝亡國,到了民國,佛教就衰到低谷了。雖然還有學佛的人,但是佛究竟是什麼沒人懂,也就是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不多了。民國初年講經弘法的法師只不過十幾個人而已。到我這一代,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的時候,弘法利生的人就太少了,十個不到,在全中國。我學佛六十年,到今天呢?今天更少了,今天可能是五個都找不到了。所以一般人無知,造作罪業應該要原諒他、要寬恕他,希望他們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好好的學習,這就對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又《無量壽經鈔》曰:憬興明許三輩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釋云:一、凡小往生。二、大聖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輩。」這句話非常重要,凡夫、小乘這些人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有上輩、有中輩、有下輩。三輩就是《觀經》上講的九品。「又《遊心安樂道》曰:又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第一句話重要,初是第一,先為一切凡夫,這是彌陀的本心,是彌陀的本願,我們應該要知道。後才兼為三乘聖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那是附帶的。真正的用意是為六道凡夫。「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要知恩報恩,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沒有淨宗法門,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別說是大成就,最小的成就是小乘須陀洹果,初果;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這大乘,大乘初信,小乘是初果,我們能做得到嗎?說實在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為什麼?這是小小聖,這最起碼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能斷得了嗎?八十八品見惑,在大乘經裡面佛菩薩通常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就是見思煩惱見煩惱五大類。第一個身見,誰能破得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有人能做到嗎?就像《金剛經》前半部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四相才破是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真入門了。
我們在最近,應該有三十年,常常勸勉同學,我們得真幹。我勸大家一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講這十六個字。這已經很不容易做到了,有沒有到初信位?沒有,只到門口,到初信、到初果的門口,沒進去,給你帶到門口。進去呢?進去,我這個標準不行,要用佛的標準,佛的標準就是要破見惑。真的放下我見了,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是我,佛家講的真如本性是我。明心見性,那你是把真我找到了。這個真我還沒找到,只是知道這個,這不是我。明心見性才算把真我找到,真我找到,你就成佛了。菩薩有時候還沒找到真我,佛找到了。不是沒有我,大乘教裡頭常說「常樂我淨」四德,法身有,般若有,解脫有,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怎麼會沒有我?只是,不但六道凡夫迷了,不知道,四聖法界也不知道,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也沒找到。所以你就知道它真難,它真不容易。
我身見破了之後,還得破邊見。邊見是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立。我們總是跟別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都對立。我你他,就對立了。這也是錯誤的見解。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所以菩薩道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條件,慈悲是愛,無條件的愛。愛自己,愛眾生,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愛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跟我是一體,怎麼會有對立?對立是錯誤。這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我們中國人講成見。成見是什麼?自以為是。這裡頭兩大類,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這兩種都屬於成見,錯誤,自以為是,事實不如是。最後一種叫邪見,不屬於前面四種的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這一類。換句話說,小乘須陀洹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本事,他的知見很正,他不是邪知邪見,他知見很正。但是煩惱有,煩惱沒斷清楚,見思煩惱,見煩惱斷了,思沒有斷。斷見惑容易,斷思惑非常難,思惑是藕斷絲連,不容易斷掉。思惑是思想,錯誤的思想,什麼?貪瞋痴慢疑。這個五種思想上的錯誤斷掉,他就證阿羅漢果,得清淨心。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他得到,他證阿羅漢果。
我們今天一品煩惱都沒斷,見思煩惱都在,還是執著身是我,能不能往生?能,叫帶業往生。只有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頭統統沒有,沒有帶業的,都是斷惑證真,所以它難。這個法門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那就容易太多了。可是,容易它還是有條件,條件是什麼?這個見惑你要有能力把它伏住,沒斷。伏住什麼?雖有,它不起作用,這才能往生。用什麼東西來伏?用這一句名號來伏,所以這名號方法不可思議!這法子太妙,讓我們起心動念都念阿彌陀佛。念頭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悟得快,念頭才起,不管是善念是惡念,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讓我們心裡在一切時、一切處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你看,我們的善念跟三善道相應,我們惡念就跟三惡道相應。我們念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六道的善道裡沒有,惡道裡也沒有,他哪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你只跟他相應,你決定到極樂世界。念佛往生是這麼個道理,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了,什麼叫念成功?不念的時候它也起來,念的時候有阿彌陀佛,不念也有阿彌陀佛,熟了,熟透了,把其他這一切煩惱知見慢慢生疏了、遠了。想事的時候,特別是在痛苦、災難的時候,第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成功。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念佛要緊!我們這一生當中大事因緣是什麼?是念佛,除念佛之外全是小事,都不是要緊的事情。最極要緊的事情就是念佛,勸人念佛。真念成功了,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好處是什麼?自己身心健康,你就不會生病。病從哪裡生起?佛給我們講,病毒的根本就是貪瞋痴慢疑五毒。我們心裡有五毒,所以外面才容易感染病菌,那是外緣。心裡要是沒有五毒,外面什麼樣的病毒都沒有辦法侵入你。我們現在講免疫力,你有很強的免疫力,什麼樣的病毒到你這來都沒事,都不起作用。為什麼?你身心健康。這是對自己的好處。還有一個大好處,不但自己得利益,別人也得利益,你居住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修行,修到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把你的妄念統統伏住,那你是大有福報之人,人間天上福報第一,你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區不遭災難。換句話說,這一地區的人民都享你的福。這個事情能不幹嗎?這不能不幹。
念佛,一定要像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這一生當中有這樣殊勝的緣分,真難得!你要能夠真正相信,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圓滿的成就,成就之後,你像阿彌陀佛一樣,普度虛空法界憂苦眾生。後面這一句,兼為聖人,聖人也得要度,苦難眾生優先,他太苦了,他優先。菩薩聽到這個法門,念佛求往生,好,阿羅漢遇到這個法門,辟支佛遇到這個法門,也發心求生淨土,都好,這附帶的,主要是對六道裡面的罪苦眾生。
「更據本品」,我們這個地方的經文,「開口便道曰: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經中三輩,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諸天人民是六道眾生,沒有講到菩薩、聲聞,你看這個經文多清楚。「故知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我們凡夫對這個經教決定不能懷疑,如果懷疑,吃虧的是自己,自己這個虧可吃大了。為什麼?把我們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錯過。我們在這一生可以成佛,決定能成佛,這是多麼稀有難逢。兼為聖人,下面「菩薩往生品」裡面,「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這是說明十方世界諸菩薩眾念佛往生的人多!太多太多了,說他的名字窮劫都說不盡,就是無量劫都說不盡,你說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多少。
經文裡面,我們前面讀到,「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到這個地方才講到經文頭一句,「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上輩要捨家。捨家是什麼?出家。「棄欲,離欲也」,一定把情欲放下。為什麼?情欲是六道輪迴的起因。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就是眾生的情深、欲望多,這個世界就變成六道輪迴。你問他,為什麼會變成六道輪迴?這個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境隨心轉」,外面境界隨著心轉。由此可知,情欲是造成六道形相的第一個因素,只要有情有欲,六道就會出現。如果情跟欲沒有了,斷掉了,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情欲要是伏住,沒斷,你還在六道,但是你就不在欲界,你到色界去了。由此可知,情欲的嚴重,這個東西不放下,欲界很苦!色界天比欲界就殊勝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不知道的,這不是個好東西。可是世間人貪戀,沒有人願意放下,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無始劫來我們就被這樁事情墮落在六道輪迴,這一生遇到大乘、遇到淨宗,才明白這樁事情,才知道無量劫來在六道裡受這麼多苦、受這麼多的難,都是為了這兩個字。明白之後,我們就得真的把它放下,真放下就叫做出家。所以出家,不一定出形式的家,這個後面念老都講到。
「而作沙門」,沙門就是修行的人,「為僧也」。「《毘婆沙論》云:家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家,有家就有煩惱。所以家這一個字,中國的文字好,它是智慧的符號,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我們把這個家字用篆字來寫,你就很清楚,一看就曉得它什麼意思。上面這個蓋,用篆字寫,就像一個房屋、房子一樣,像畫的一個房子一樣。房子裡面是什麼?是一頭小豬。代表什麼?代表迷惑顛倒,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雖然不知道它怎麼念法,可是你看它的形狀,你能懂得它的意思。這個小房子裡頭是一個小豬。所以這個字不是一個好字樣,不是一樁好事,老祖宗用這一種符號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家不可以留戀,留戀就永遠離不開六道輪迴,真的是煩惱因緣。出家呢?出家是為滅,垢是染污,累是累贅、煩惱。換句話說,是為滅煩惱,所以遠離這個家。遠離,最重要的是心裡遠離,事沒有關係。事是什麼?事事無礙。最礙事的就是念頭,你心上有,事上出家了心上還有,那沒有出家,可能造業更嚴重。反而不如在家學佛的居士,他真的把家放下了,真的不染污了,高明。
佛法裡面講家,有田宅之家,有煩惱之家,有生死之家,有輪迴之家,你出哪個家?田宅之家,這是我們現在一般認為,這個不重要,要出煩惱家,要出生死家,這個出家的意思就深了。出也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心不出」,身出家,心裡還天天念著家,念著家親眷屬放不下,身出了心沒出,沒用處。第二種「心出身不出」,在家修行的居士,他真出了。為什麼?他心出了,身雖然有,他心裡沒有,這高!第三種「身心都出」,這是真正出家人,標準的出家人。第四種「身心都不出」,這是在家不學佛的,或者學佛的時候對家還是非常留戀,造業的凡夫。所以家有四種,出也有四種。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給我們表演的,他是身心俱出,佛,證得極果。還有一個在家居士,維摩居士,維摩居士表現的是心出身不出,他也成佛。這是告訴我們,身出不出沒關係,最重要是心,在家居士能成菩薩、能成佛。
世尊當年在世,兩尊佛同時出現在世間,一個在家佛,一個出家佛。你們去讀《維摩經》,你看看維摩居士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派他的弟子去聽經,舍利弗,世尊座下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派這些弟子們去聽維摩居士講經,見到維摩居士,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個恭敬禮節跟對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不能說這個老師是出家的,大師,我們見到他就要恭敬;這老師是居士,我們就降一等,心就輕慢了,錯了,完全錯了,根本就不懂。在家居士修行證果,跟出家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修行到底是應該出家、應該在家?各人緣分不相同,沒有障礙。像這些道理現在都沒人講了。
佛門裡面稱呼稱和尚,稱和尚,關係可不同了,和尚不是隨便稱的。和尚是梵語,印度話,意思是什麼?親教師。我所學習的這個法,這個老師他親自傳給我的,他是我的親教師,用印度話講,他是我的和尚。諸位就曉得,我的和尚是誰?李炳南老居士,他是我的和尚,我跟他十年,大乘經教、淨宗法門都是他傳給我的。出家,有剃度的和尚,有受戒的和尚,有戒和尚、有剃度和尚,那都是結緣的,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和尚裡面最尊重的,第一大的,就叫傳法的和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跟他關係最大,跟剃度師關係不大,跟傳戒師關係也不大,最大的就是直接指導我們修行這個老師,這個老師第一大,佛門叫法子,叫傳法。這些常識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佛法是真正講你修行的成就。所以出家這個意思很深。
「又玄惲師云: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即易,如海中汎舟。」這個是玄惲法師他說的,為什麼?出家的環境好,這個道場古人所謂依眾靠眾,真修真幹,有善知識領導,古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一般道場沒有了,為什麼?不研究經教了,佛教一百八十度的變質。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是教學,你要真正了解,你就曉得,佛法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從開悟到圓寂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他是一個好老師,真正的標準老師。我們在經典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天放了假。我們看很多宗教經典,有禮拜日,放一天假,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假,天天教學,逢年過節也沒有放假。
我們就曉得,佛法在世間,他幹的是什麼?教化眾生。教化兩個字好!如果說教學,教學是因,沒果,教化兩個字有因有果。教是教學,化是學生接受教化之後變化氣質,果出現了。有轉惡為善的,有轉邪為正,有轉迷為悟,有轉凡成聖,這化!所以教化兩個字好。所以佛法要用現代這個名詞來說,它是一種多元文化教育,或者我們說多元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是個教育家,他本身的表現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而且教學平等,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管你信什麼宗教,你都可以來學。所以佛的弟子當中,有很多是不同宗教裡面的傳教師,乃至於宗教裡面的主持人,都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跟釋迦牟尼佛學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法裡頭絕對找不到迷信,無論什麼事情,它都會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在過去道場裡面,要想作惡,難。同樣一個道理,極樂世界都是修行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一天停止過。那個世界很特殊,人的正報身體是法性身,不是血肉之身。他們的依報,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是法性,法性體、法性土。所以那個地方看不到變化的現象,人活上一萬歲還是年輕人,沒改變,永遠年輕,永遠不老,永遠不衰。這個世界美好,人不需要飲食,你看我們的飲食多麻煩,極樂世界不需要飲食。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睡眠。極樂世界沒有夜晚,光明世界,每一個人身放光,我們自己身放光,佛也放光,每一個人都放光,樹木花草放光,山河大地放光,沒有一樣東西不放光,光明世界,所以它不需要日月,不需要燈。所以他們的學習沒有中斷。我們這裡不行,我們這裡吃飯中斷了,睡覺中斷了,所以學習難。他們學習沒有中斷的,你就能想像得到,他學習多麼快。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想動個惡念、造個壞事,沒機會,西方極樂世界貪瞋痴慢疑生不起來,縱然你有這個習氣,生不起來。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貪財,西方極樂世界沒人貪財,金銀珠寶沒人要。黃金拿來,你看鋪馬路的,像我們這裡柏油,我們這裡有沒有人把柏油挖幾塊放在家裡當寶貝?沒有。為什麼?太多了。所以極樂世界的黃金沒人要,珠寶沒人要。珠寶是什麼?建築材料,蓋房子、蓋東西建築材料,沒人要。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這是玉裡最珍貴的。極樂世界翡翠是什麼?是大地,它大地不是泥沙,是翡翠;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地方的翡翠在極樂世界是泥土。你就想那個世界的富貴,那個世界的福報。居住的房屋,你心裡想什麼樣子,它就變成什麼樣子,不需要設計,不要施工,隨念就在面前,不想要了,它就沒有,也不要拆除,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說這個世界到哪去找?
我們在這個世界,大的房子我不敢住。你要問為什麼?我說那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你要侍候房子,你要去打掃,不累死你?在這個世界,住房子愈小愈好,為什麼?容易收拾,幾分鐘就乾淨俐落,住得很舒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關係,再大的房子它不需要收拾,不需要打掃,一塵不染。極樂世界沒有你需要做的事情,衣服穿久了要換洗,你想換,已經換成新的了。舊的呢?舊的不見了,不需要操一點心。全心全力都在道上,都在學習上。遍法界虛空界,像這樣學習的環境也找不到第二家,只有阿彌陀佛獨家有,這能不去嗎?
我們跟阿彌陀佛的緣可深了,怎麼知道的?因為你天天念他,天天想他,這個緣可就深了。我們冷靜的反省就知道了,我們念諸佛菩薩名號,哪一個名號念得最多?阿彌陀佛。我們學習經典,哪一個經典我們學習的時間、用的心力時間用得最多?淨土五經。這就說明了,我們跟阿彌陀佛的緣多深。我們這個地方才發心,真正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邊註冊了,名字已經登記了。登記在哪裡?登記在蓮花上,七寶池中就長一朵蓮花,蓮花上就有你的名字,就登記、註冊了。將來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就拿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我們這裡念佛功夫愈念得勤,花就愈大。所以極樂世界,你從來看不到東西有變異,只有七寶池中蓮花它會變,慢慢會變大,光色愈變愈好。如果退心,不學了,改學別的法門,這蓮花就枯死,就沒有了。你一動念就有,不動念它就沒有了。所以極樂世界看到這個東西有生有滅就是蓮花,除蓮花之外,所有萬事萬物都是不生不滅。
法師在此地說,出家修道容易,在家修道很難。為什麼?在家很容易造業。造業就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這是惡業。「又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汎舟。在家修福甚難,如陸地行船。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今身心俱出家,故云捨家棄欲。」經文上這個地方講的捨家棄欲,著重在心。欲望要降低,眾生很多欲望,從哪裡來的?都從身。為什麼?要保養這個身。要保養這個身,不能不為這個身操心,這就造很多業了。這個事情錯了嗎?說真的,是錯了;說假的,沒錯。怎麼說真的錯了?他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沒有搞清楚,如果真搞清楚,他養生之道就不要靠物質,會比物質更好,那是什麼?念頭!這佛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心裡全是阿彌陀佛,你的身慢慢就變成金剛不壞身,你的色相不像阿彌陀佛那個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至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會現前。需不需要營養?一點點食物就夠了。
你看出家人,自古以來,修行人吃什麼東西?佛陀在世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出家人一個菜,湯跟菜在一起。你看寺廟裡頭從前,現在沒有了,過堂吃飯。齋堂,齋是日中一食,這叫齋,吃飯叫大鍋菜,這是佛門的規矩。佛門融萬法為一體,穿衣服,衣服的顏色,這個衣服,這叫袈裟,這是正色,佛門裡面的正色。是什麼顏色?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染成一起,這個就是所有的色都在這裡頭。避免世間的正色,世間正色是紅黃藍白黑五色,佛不穿,佛穿雜色的,五種顏色匯在一起。吃飯也是的,這一碗飯,飯跟菜和在一起。這什麼味道?酸甜苦辣鹹融在一起。混在一起叫袈裟,所以穿衣服這個是袈裟色,吃飯是袈裟味,就一個菜,沒有好多好多樣擺在那裡,那世間法。所以出家人簡單。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家人,沒出家,他過出家人生活,他日中一食。我跟他十年,我看得很清楚。沒有人照顧他,九十歲都沒有人照顧,還是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九十五歲的時候,他才准許兩個年輕人照顧他。說明什麼?說明他身體好,他自己能幹。吃飯,就是一個鍋,鍋就是碗,帶把子的,叫帶把子的,你們看到是鍋。量,不大,就正好他一餐飯吃的,就這個鍋。他山東濟南人,喜歡吃麵食。每天麵條,放一點點青菜,一、二片豆腐,從生火下鍋到吃完了,打掃乾淨了,乾乾淨淨,半個小時,不浪費時間。不要好多碗,洗那麼多,多麻煩,就一個,鍋也是它,碗也是它,真自在。
可是老人非常慈悲,不像一般持戒的人那麼樣的執著,老師一點都不執著。你晚上請他吃飯,他去,他就陪你。我那個時候也有點懷疑,老師就告訴我,人家現在是他工作繁忙,他只有晚上才能陪你,才能想陪陪你,想向你請教,那你晚上要不去,他機會就沒有了。為了要度眾生,要幫助他,晚上請吃飯的時候,老師也去,也會吃一點點,陪大家。但是講開示、講話的多,吃東西吃得很少。有時候他晚上有應酬,他帶我一道去,我坐在他旁邊,聽他老人家怎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那些善巧方便,我們就跟著學。這晚上吃飯是什麼?是上課,是教學,在佛法裡面這叫開戒,這不是破戒,叫開緣。有這種機會,特殊的機會,你不能放棄。我要持戒,我不能去,你要遷就我。現在人怎麼可能?遷就我,機會就沒有了。所以老師真的是無盡的慈悲,通權達變,一點都不呆板,不固執。跟我講戒律,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你不懂你不能持戒。不懂,那就死在戒條之下,錯了。
所以我們有信心,一點懷疑都沒有,身心健康,一天吃一餐,隨便吃什麼。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不生病。心到清淨的時候,所有一切不乾淨的食物到你面前,你那個念頭就把它變清淨了。清淨心,怎麼會接受染污?都變成清淨了。所以我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沿門托缽,人家供養他的,那都是醍醐上味,最好的味道。為什麼?到他口裡就變了,就變成是菩提上味。境隨心轉,飯菜是境界,到我嘴裡它就轉變了。我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對這樁事情就不懷疑了。所以生活隨緣多自在。一定要挑剔,那就很痛苦、很操心了,這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所以這個清淨稱作妙用,隨緣妙用,就是它不障礙你清淨心,不但不障礙,成就你的清淨心,這個道理深。
「一切眾生由愛渴故」,渴是比喻,好像我們渴了想喝水。這個毛病是什麼?這就是個愛字。眾生有愛,所以有身。頭一個愛你的身,從這個裡面去起許許多多的煩惱。「由幻身故,因有國土」,才有依報環境。這樁事情,《妄盡還源觀》上講得明白,「顯一體,起二用」。我從哪裡來的?我就是從愛欲來的。你看最初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當下一念。現在當下一念我們也搞清楚了,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一彈指的三十二億百千念分之一,那個叫一念,那就叫當下一念。這一念不覺,就出現無明。無明是什麼?阿賴耶。阿賴耶是造物主,我們的身體、虛空法界都是阿賴耶變的。虛空法界跟自己本來就是一體,永遠是一體,是你妄想分別執著,你認為不是一體,錯了,佛菩薩知道是一體,所以從一體起二用。
這就知道凡夫就是因為愛,正報就是末那識,末那識裡面佛給我們講「四大煩惱常相隨」,叫無始無明。第一個身見,我見,執著,沒有我,執著有個我,錯了,我見。第二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傲慢,傲慢是瞋恚。我痴,是愚痴。你看貪瞋痴。四大煩惱常相隨,同時起來的,跟這個我見同時起來的,這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眾生不知道,執著阿賴耶識是我。因為有這個執著,它就會現一個幻身。這個身是什麼?物質現象,末那識的相分。我,貪瞋痴,是末那識的見分。末那識的自體就是自證分,自證分是自性,是阿賴耶的業相。這是說明身、心、國土怎麼來的。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捨家棄欲,愛渴淨故」,這個淨就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轉末那成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識成智,這就開悟,這就是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轉,身清淨了,國土也清淨了,境隨心轉,心是主宰,心是能生能現,境界是所生所現。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好好的去用心,自然就能轉了,我們能過像佛菩薩一樣的那樣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不要過人間痛苦的生活。現在雖然不能完全轉,總要有幾分像,那我們這學佛就沒有白學了,學佛就有進步了。學佛表現在外面,真的是無量的法喜,喜樂。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應遠離居家。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以遠離不淨故。」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這一句話裡面包圍的範圍很廣,從十信位到十迴向都稱菩薩,這四十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都稱菩薩。十地跟等覺稱摩訶薩。所以這個名號裡有五十一個位次,菩薩摩訶薩。他們喜歡遊歷諸佛國土,喜歡到每一個佛國土去學習,佛門叫參學。諸佛國土他都有能力去,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去聽經聞法是學智慧,福慧雙修。這就是菩薩的事業,修成之後教化眾生。正在修學的時候,也附帶的教化眾生,遇到有緣他就教。而且這些菩薩都有分身的能力、都有化身的能力,能化無量無邊身。所以應當遠離居家,這個要注意到,就是遠離不淨,這個居家要用不淨這個意思就非常圓滿,離開一切染著,用大乘教常講的,離開分別執著,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那就對了。「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以遠離不淨故」,著重在後頭這一句,遠離不淨,這個是淨土正因,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唐海東元曉師於《遊心安樂道》曰:無量壽經,說三輩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唐朝海東是現在的韓國,高麗。元曉法師,韓國人,他在中國留學,親近善導大師。回國之後,就把淨土宗傳到韓國,是韓國的淨宗初祖。《遊心安樂道》這部書是他的著作,他在這個書上寫道,《無量壽經》說三輩的因,上輩之中說有五句。「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此顯發起正因方便」,著重在方便。確實,在那個時代,我們知道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唐太宗皇帝跟以後的幾位,高宗,乃至於武則天、中宗,都是護持佛法,佛法在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一個時代,得力於他們護法。那個時候的道場好,真修,中國佛教十個宗派都在那個時候先後成立的,大乘八個宗,小乘兩個宗,都有祖師大德在指導,成就的人太多了,那個時候出家修道真的是好。
「二者發菩提心,是明正因。」你看,出家,找一個好的修學環境,這是方便。有好環境,菩提心才真正發得起來。菩提心,我們所說的比古來祖師大德的好懂。菩提心是真心,真心就是真誠,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常講的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佛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為什麼?不相應。諸佛菩薩的音聲文字,全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真心流露。你不是真心,不相應,你聽了會把意思解錯,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你要是真心,你真懂得佛的意思。真懂佛的意思,你就開悟了,一次聽經就大徹大悟。
也是在唐朝,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讀經一千遍不開悟,聽幾百遍也不開悟,什麼原因?沒用真心。為什麼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講堂都沒上過,也是一天禪堂也沒有去參過,一天都沒去過,五祖忍和尚分配給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幹他的老本行。所以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沒進過講堂,沒有進過禪堂,實際上來說的時候,他是廟裡面的一個義工,這麼個身分,到後來居然五祖把衣缽傳給他,這是出乎人意料之外。只是最後那一天,五祖召見他,晚上半夜三更,在方丈室裡面,沒有人聽見,沒有人知道,跟他講《金剛經》大意,我們估計頂多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是三分之一,也許還不到,他就大徹大悟,他就明白了,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為什麼?五祖給他講《金剛經》是真心流露,惠能大師聽經是誠敬來聽,我常講的,萬分誠敬他就得萬分利益。
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不就得十分利益嗎?百分誠敬得一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一千分利益,萬分誠敬他得的是滿分。惠能大師是滿分,一聽怎麼樣?成佛了,真的明心見性了。把他聽經心得向老師做報告,給五祖忍和尚做報告,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說到這裡,老和尚說,行了,不用再說了,衣缽就給他了,叫他趕快離開。為什麼?怕人家嫉妒,人家會害他,叫他躲起來。躲到獵人隊裡面十五年,大概外面把這個事情就淡忘了,十五年,忘掉了,他出來了,禪宗大大的興旺起來。這是什麼?萬分誠敬,一點都不吃虧。我們今天聽經學教,沒有那麼多的誠敬心,所以讀經把經的意思都錯解,不是佛的意思,是我自己的意思。聽經也是的,沒有聽到真東西,統統都是自己意思在解釋佛菩薩的教誨,全搞錯了。
今天佛教最困難的,難在哪裡?難在沒有誠敬心。沒有誠敬心,佛菩薩來教都教不出來,難在這裡。古時候有一點誠敬心,那是什麼?從小培訓出來的。我這個年代,沾了一點光。沾的一點光是什麼?出生在鄉下。如果出生在都市,也就沒有了,這誠敬學不到了。在鄉下,鄉下還很守舊。你們有一些人從家鄉來,我們家鄉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所以在明清兩代文風很盛,鄉下小孩都念書,私塾。我們家鄉私塾很多,我六、七歲還上過私塾。我記得時間很短,大概只有一年,就改成短期學校了,政府來辦了。短期學校裡面的課程,古書不念了,改成什麼小狗叫、小貓跳,改成這樣的課本了,真的就完了。所以還好的時候,還有這麼一點點印象,對父母沒有不孝順的,對兄弟沒有不友愛的,對尊長沒有不恭敬的,這是我們從小養成的。
我上私塾,私塾雖然不大,在祠堂,我親戚家裡,宛氏宗祠,現在祠堂也沒有了。進私塾那一天,得拜老師。我父親帶了禮物,供養老師的,鄉下人,帶一點禮物,進學堂。在大殿,那個大殿實在上祭祀祖先的大殿,當中供了一個牌位,那幾個字我認得,「大成至聖先師之神位」,很大的一個牌位供在當中。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老師坐在旁邊,同學站在兩邊。我爸爸帶著我,對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禮,行大禮。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坐在孔夫子牌位的下面,我的父親帶著我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才曉得尊師重道。我爸爸對老師,跪在地下三跪九叩首,敢不聽老師的話嗎?不敢不聽了。這是父親跟老師的表演,教什麼?教我們尊師重道,尊師重道從這學來的,不是講給我們聽的,老師跟父親表演給我們看的。同學站在兩邊,觀禮,每一個同學進來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大禮。所以我們對待老師那種尊敬,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這一生學佛,能得到幾個老師的照顧,實在就是得力在祠堂那一次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就是這樁事情。如果對待老師沒有這種恭敬心的話,老師怎麼會照顧你?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我跟方東美先生不認識,沒有人介紹,只聽說他是桐城人,桐城跟我家很近,這同鄉,不認識,很冒昧的寫了一封信給他。可是我的信是文言文寫的,是毛筆工楷,恭恭敬敬。老師收到我這封信,一個星期就回信給我,約我在他家見面。我到他家去了,當然禮貌也很周到。他看什麼?他就看這個。我們以後慢慢的就想到了,學生對老師這種恭敬的心態太少了,可能他沒有看到,看到我這一個,就當寶貝了,特別照顧了。我寫信希求的,只是希望能夠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就如此而已。他不讓我到學校,在家裡面開課,每個星期天,兩個小時,學生就我一個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每個星期兩個鐘點課,我是這樣學出來的。他為什麼要撥出時間,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誠敬,尊師重道。我想學,好學,不能滿足我,那他對不起我。凡是真正有學術的人,總希望有傳人承傳他的道業。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做老師沒有人承傳,他就完了。一生找不到傳承的學生,那怎麼樣?就著書,用文字傳下去,希望後人有緣能讀到他的東西,這麼一個原因。
我見章嘉大師,那是有人介紹。章嘉大師跟我約定,一個星期一次,跟方東美先生一樣,兩個小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圓寂之後,過了一年,我認識李老師。李老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我跟他十年,學經教,學大乘。特別照顧,沒有別的,就是六、七歲在祠堂看到父母帶我磕三個頭,就那裡學來的,一生永遠不會忘記。如果沒有這個緣,老師頂多,「好,我上課,你來旁聽好了」,不會單獨給你講。所以一切法從恭敬當中求得,你能得多少,就是看你有多少恭敬心,完全成正比例。沒有恭敬心,佛菩薩給你講經說法,你也聽不進去,你也聽不懂。表面恭敬不行,得不到東西,真誠。這是菩提心之真誠,這是正因。
「三者專念彼佛」,這是講修觀,真幹。觀是什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觀念。你有很多觀念是錯誤的,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叫修觀,這大家就好懂了。現在這個社會麻煩,麻煩在哪裡?普遍觀念錯誤,而把錯誤的觀念當作是正確的,反過來,把正確的觀念當作錯誤的。這個麻煩可大了,這就帶來災難,對自己來說,帶來的疾病,身心不健康,對環境來講是帶來災難。這個學佛的人懂得,特別是學大乘,境隨心轉,山河大地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我們念頭善,山河大地就善;念頭不善,山河大地毛病就出來了。《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貪心,貪心重,社會大眾都貪心,感得的是水災;瞋恚感得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愚痴感得是風災;傲慢感得是地震;懷疑感得的是大地鬆散、不堅牢,山會倒下來,大地會沉下去,這是懷疑。懷疑所感得的災害不可以輕視,非常嚴重,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信心堅定,大地就堅固,就不會出毛病。今天人沒有信心,所以問題出來了。你真正把大乘佛法認真去研究、去學習,你就知道了。今天社會為什麼會變這樣?用什麼方法來把它糾正過來?行,有方法,不是沒有方法。佛早就說過了,「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句子是五個字一句,我們要曉得,「勤修戒定慧」,戒定慧就把所有不善的觀念都糾正過來了。「息滅貪瞋痴」,貪瞋痴後頭還有慢、疑,統統都息滅了,我們身心恢復到正常,山河大地也恢復到正常,正常是最健康的,正常沒有病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