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九十八面最後一行,「《淨影疏》曰」,從這看起:
「依法正修,名為善力。極樂眾生之功德善力均不可思議」。「又住行業地者,《會疏》曰:行業之地者,是則彌陀如來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也。」隋朝慧遠法師歷史上稱為小慧遠,《淨影疏》是他作的。淨影是寺院的名稱,法師住持這個道場,大家對他老人家的尊敬,不稱名號用寺來稱他,稱淨影法師。他說依法正修,名為善力,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往生的人,每天聽佛講經教誨,又得到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沒有區別,這是彌陀淨土無比殊勝之處。從經論裡面細細去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道場,阿彌陀佛接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建立這個道場,只要能信、能願是能發願、能行是依教奉行,人人都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進了阿彌陀佛的學校,決定沒有退轉,一生究竟成佛,畢業就成佛,這是十方世界所找不到的。我們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世尊在這個世間也教學,但是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想學就教,不想學的就隨緣。極樂世界不如是,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都是去上學的,沒有一個不認真修學,所以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弟子。老師、學生都是依法正修,成就無比殊勝的善力,所以極樂眾生之功德善力均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善力不可思議。
「又住行業地者」,《會疏》裡面說什麼叫行業地,「行業之地者,是則彌陀如來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也」。業是事業,阿彌陀佛的事業,就是幫助一切有緣眾生一生圓滿成就。前面我們讀過,彌陀心裡就是一樁事情,「一切皆成佛」。一切眾生只要發願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沒有不教的、沒有不接納的,無論你是從哪一個佛國土到極樂世界的,真的叫不分國土、不分族群、不分信仰。淨土是大乘,不是專修淨土的,修任何一個法門,臨命終時將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可見這個法門廣大。以此類推,我們能想到,不是佛教弟子,他不是佛門弟子,他修其他的宗教,將他修學的功德,臨命終時迴向求生淨土,我相信也是決定得生的。阿彌陀佛的門太廣大!建立這個大道場,引導一切眾生,這是彌陀的大業成就之地。「極樂眾生因有無量功德善力,乃能安住於彌陀如來願行大業成就之地」,行業地就是指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故云住行業地」。
「如第二卷第四十七願徵引《論註》」,這前面我們學過,在三百零六面這個地方已經引了,把它的總結註在此地,「謂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你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果報就殊勝,見他的身相得平等身業,「聞名得平等口業」,名是名號,遇光是佛光照你,「遇光知法得平等意業,是即住於彌陀之行業地也」。我常常勸勉同修,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中峰禪師《三時繫念法事》,他老人家開示告訴我們,「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兩句開示非常重要,這兩句開示就是住行業地。我們現前就住行業地,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現前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這往生靠不住,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就是古大德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不能往生。彌陀真慈悲,我們的壽命有限,譬如壽命六十歲,六十歲念佛還是散亂,心還是散亂,阿彌陀佛會把你壽命延長,給你再延長十年。為什麼?希望十年當中你能把心收回來,一心專念,你就往生了。以前散亂心念佛功不唐捐,給我們延壽了,那就是要叫我們努力的;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非去不可。我就應當作捨命想,已經死了,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身外之物哪一樣是自己的?這是教我們放下、徹底放下,放下才能專注,才能夠專念,這句佛號才真能得力。放下之後,以前我們住娑婆世界,現在呢?我住彌陀行業地,沒到極樂世界我現在就住行業地。心裡住是心住,不是身住,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說這是極樂世界的眾生,我們現在要一心嚮往、要一心認真學習,現前就修功德善力,「安住彌陀行業地之力,及彼佛無上威神之力,是故極樂國土,不賴須彌,自然安住」。阿彌陀佛如是,每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皆如是,這個國土堅固,這個國土裡沒有任何障難。我們再看下一段經文: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這一段阿難說明他的問意,阿難這是他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問?因為凡夫不知道,他一問,佛一解釋,我們明白了,這是阿難尊者代我們發問的,幫助我們破疑起信。我們看註解,「阿難至此」,到這個地方,「始陳明發問之動機」,把他在這個會裡面提問的動機說出來了。「蓋鑒於當來眾生情執深重,於此疑惑,故代啟問」,這幾句話好懂。「今世此界眾生往往顛倒,謬執此界之現象與規律,以管測諸佛境界,甚至執一隅之見以疑佛說」。這個現象確實大有人在,在這個世界住的時間太久,這個世界給人的印象太深,極樂世界跟這個地方完全不一樣。佛為我們介紹,確實我們聞所未聞,很難相信,所以佛說這個法稱之為難信之法。難信有能信,這個能信決定不是偶然,這是這個人過去生中無量劫裡曾經學過這個法門。為什麼沒有往生?臨終一念錯了,對這個世界生起情執,所以沒去成。這一生當中又遇到,如果這一生當中情執不能放下,那只可以說你對極樂世界的緣加深,還是不成熟,這一生當中還是去不了。可是要記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來生能得人身嗎?這個事情不要問人問自己,這一生當中五戒十善修得好,來生可以得人身。換句話說,我們常講的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修得很好來生可以得人身。
但是聞佛法就靠不住,怎麼知道?你看看現在這個世界,佛法衰了,也衰到極處,沒有人相信、沒有人理解、沒有好的老師了。如果有好老師,黃念祖老居士註這個經就不必這樣詳細,古大德註經點到為止就行,哪要這麼囉嗦?這是為什麼?給後人提供一個參考資料,無盡的悲心,沒人講了。由此可知,來生得人身,聞佛法這個機率非常非常之低,不容易遇到。所以遇到就要把這個機會抓住、掌握住,決定不能夠輕易放過,這一生當中決心要生淨土。生淨土真的不難,經上講的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果我們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補,因緣是機會,機會我們有了、遇到了,你這一生只遇到這部經你的因緣就具足了。尤其現在科學技術很發達,我們要利用,利用這個科學工具,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無論在哪個角度,現在網路、衛星都能收得到,每天我們在一起學習,這個都是緣,因緣具足。經本現在印刷術發達,成本很低,大量的印送。方法非常簡單,只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什麼條件都具足了。善根福德不足的統統可以補起來,要多少時間?不需要多少時間的,幾天、幾十天就能把它補足。真心、正信、發願求生,放下萬緣,就成功了。凡是不能成就的,實在講最嚴重的障礙就是自己的妄念太多,牽腸掛肚樣樣放不下,那就難了,眼看就把這個機會錯過,真可惜。
極樂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四土並不在一起。常寂光淨土是共同的,那是自性的性體,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是一不是二。實報土也很接近,因為它沒有識變只是心現,沒有識變。至於我們講到十法界、六道,每個世界不一樣。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跟實報土非常相似,不是眾生業力成就的。眾生可以帶業去,但不是業力成就的,是阿彌陀佛本願,這裡講大願、大行、大業成就的。所以我們拿此地這個世界去跟極樂世界對比,完全錯了,這就是難信之因,我們無法想像,所以經上常講不可思議。阿難尊者,那不是普通人,傳承釋迦如來大法就是他,他不是古佛再來,肯定也是地上菩薩再來的,他怎麼會不知道!他清清楚楚,沒有疑惑,所以這是代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眾生來發問的。聞說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就懷疑,極樂世界上四王天、忉利天它住在哪裡,這是一般人都會有這個問題。「佛破其惑,故反問之」。我們這個世界夜摩天沒有住在地面上,兜率天也沒有住在地面上,夜摩以上叫空居天,所以不能用娑婆世界這種狀況懷疑極樂世界。「阿難大權示現,為眾生而問,故不云住空,而答不可思議。於是引出世尊殊勝開示,道出全經要旨。」為什麼?因為本經自始自終確實都是不可思議。
「上述眾生情見」,也就是眾生的情執,「不但不明佛法,實亦違反現代科學。因我人所處之世界是三維空間,故人腦之思維分別,在妄念不斷之情況下,不能超出此空間之局限性。更焉能依三維空間之規律,以妄測更多維空間之實際?現多維空間之理論已為科學界所承認。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維數應為無量維。」這是黃念老用科學的說法來解釋,我們現前居住的世界是三維空間,這個大家都知道,四維以上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多維次的空間,佛怎麼知道?佛是從禪定裡面明瞭的,我們知道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所修的,婆羅門教的歷史至少超過佛教一萬年,也就是說,婆羅門教有一萬三千年的歷史,釋迦牟尼佛出現到今天才三千年。四禪八定是他們修的,修到第八定,整個六道的空間全突破了,也就是說,六道輪迴的真相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障礙了。我從這個說法裡面有一個體會,體會到什麼?這空間維次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空間維次?因為禪定,心定下來,空間維次就能突破。這個空間維次從哪來的?肯定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禪定沒有別的,四禪八定只是把執著放下,分別沒放下,所以他還有更高維次的空間他不能突破。他的突破只能是六道,六道之外的,他就沒有法子突破。所以世尊在當年必須要把他所學的,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入更深的禪定。
最深的禪定是什麼?是自性本定,那見性了,見性就發現自性本定。惠能大師見性了,他說出來「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換句話說,自性沒有空間維次。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有空間維次,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空間維次完全沒有了,這明心見性。見性所見到的境界是真實的,叫現量境界,不是推想的,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它是現量。所以現在科學發達,尤其是近代,最近三十年來量子力學的成就,讓我們對大乘經教講的阿賴耶明白了,宇宙的源起清楚了,不再疑惑,如何親證?還得放下。不放下,我們明白了,這叫解悟,不是證悟;證悟我們才真正得到真實利益,解悟得不到。證悟才得到實際的利益,那是什麼?智慧現前,神通、道力現前,都管用了。在這個境界不必要高,三果阿那含,三災八難他就不受了,小三災、大三災他不受了,那怎麼?他證悟只證得少分不是多分,少分。所以修學佛法不能不在求證上下功夫,求證沒有別的,祕訣就是放下。放下說得容易,做起來真難,你看佛說的,說得好簡單,放下對世出世間法的執著,你就證阿羅漢,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圓教初住以上就成佛了。
實報莊嚴土還有四十一個階位,那個階位不可思議,為什麼?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這不可思議。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階位!平等了,哪來的階位!階位是對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盡,從這個地方說的。習氣不礙事,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跟分別執著不一樣,分別執著的習氣會造業;無始無明習氣不造業,所以它不礙事。但是它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只有隨它去,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習氣自然就沒有了。原來實報莊嚴土就是提供這些,已經把無明斷掉,無明習氣還在,他們在那裡修行。他修什麼行?對自己沒得修,但是自己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六道裡面眾生無量無邊,這些眾生與他有緣的,信息都不斷。眾生起心動念就好像無線電波一樣,他完全收到,所以對於有緣眾生的狀況他了解。他能看得到你,能聽得到你,你起心動念他全知道,你緣成熟他一定來幫忙。什麼叫成熟?他以應化身,現應化身來教你,你能信、能解、能行就是緣成熟。你不相信、不能理解,他就不來,為什麼?來是慈悲幫助你,不來也是慈悲。不來是避免你造業,你毀謗三寶這個罪過就很重,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是阿鼻地獄,不忍心給機會給你造業,所以他不來。緣成熟了他來,他來幫助你,他來成就你,幫助你方法也不可思議,有順有逆、有善有惡,不定,但是肯定是幫助你、成就你、提拔你,所以叫不可思議。
我們細讀《華嚴經》,最後「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就能體會到一些,菩薩善巧方便利益眾生,統統是有緣人。佛經裡面舉的有比喻,「五馬喻」,統統是有緣人,第一等根性的人,上上根人,譬如好馬,主人騎上去鞭子一揚,沒有碰到牠,那個馬在地上看到鞭的影子,主人叫我走路了,牠就開步走,這是第一等。第二等的根性差一點,鞭子舉起來牠看到了,牠不動,必須那個鞭子輕輕的打牠,這叫牠走了,牠才開步走,二等的。三等的又差一點,輕輕打像搔癢,牠不理會你,必須那個鞭子重重的打牠,這下真走了,牠開步走。第四等的,重打牠也不走,打狠了牠就睡到地下去了,怎麼辦?穿馬靴,馬靴帶的有馬刺,馬刺刺牠的腹部,這下痛得緊,牠就快跑了。第五等的沒緣,馬刺刺牠,牠躺到地下不動,那叫什麼?那叫沒有緣。前面四種都叫緣成熟了,揚鞭這是用順、用善的方法;重重的打牠、用馬刺,那是逆,是不得已用殘酷的方法,牠還能覺悟、還能回頭。所以菩薩教化眾生恩威並施,像馬一樣,前面兩種是恩,後面兩種是用威,最後恩威都不管用了,那就無緣了。所以這個比喻特別是在古代,遠程都是騎馬、乘馬車,大家都很容易懂得,恩威並施。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是一片慈悲心,無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們看最後這一段,「又彼土實超人天」,這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確確實實超越我們這個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人天兩道,真超越,超越太多了。為什麼還叫人天?不叫人天,我們不懂,所以「因順餘方」,隨順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稱為這個世間,叫人道、叫天道,所以世尊介紹也用這個名,但是實質上不一樣。「所云忉利、四天王天等等,亦皆是順方適俗之談」,都是隨順他方世界所說的,大家好懂。「經云彼國聖眾,有在地受經聽經者,又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有在地,跟我們人天情形差不多,在地面,須彌山也是地。今天我們所說的星球,這個地就是星球,總是在星球上;不在星球上,在空中,換句話說,它沒有物質現象,在空中的。夜摩天以上,他就離開物質現象,空居天,他在空中。
「又彼土聖眾,宮殿隨身。故知其國宮殿有居空者,有在地者。」空中,這就是不同維次空間,他居住的宮殿在空中,我們一般人看不到,不同空間維次。「故知其國宮殿有居空者,有在地者,故以夜摩(空居)忉利(地居)等天為喻。」用這個來做比喻,極樂世界沒有政治組織,我們這個世界有,你看忉利天當中是天王,相當是中央政府,四周東南西北每方有八個天,相當於諸侯,它有政治組織。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沒有說哪個天王,沒聽說過。所以極樂世界實際上它就是學校,它只有老師、只有學生,老師是阿彌陀佛,學生是菩薩。同居土好比是小學生,方便土好比是中學生,實報土好比是大學生,等覺菩薩好比是研究生,它沒有行政組織、也沒有士農工商,它是個學校,我們要把這點認清楚。所以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去學習去的、去成佛的。「經中《超世希有品》」,是第十八,我還沒有念到,「曰:但因順餘方俗」,就是隨順十方世界他們的習俗,「故有天人之名,故知天人與天皆是順俗之說」。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為什麼這樣說法?原因說出來了。
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十二品,「光明遍照第十二」,前面有一個介紹,「前」就是第十一品,「《國界嚴淨品》顯依報莊嚴」,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我們想去,對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今第十二,與十三兩品」,第十三是「壽眾無量」,這「光明遍照」,無量光、無量壽這兩品,「顯正報莊嚴」,這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前面所介紹的是物質環境,這個地方介紹人事環境。「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光能照到的地方,佛就能在那裡現身,佛光無所不照、無時不照,遍照法界虛空界。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實際上在虛空法界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現身,現什麼樣的身隨眾生心,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佛菩薩雖現身,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我們要知道。他如果起心動念,他就是凡夫、他就墮落了,只有凡夫才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的,十法界裡面的佛,為什麼天台大師不承認他是真佛?稱他為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佛。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明破了,沒有無明,用真心。無明是妄心,也叫阿賴耶,十法界裡面的佛用阿賴耶,不是真心、不是真如、不是自性,所以相似即佛。無明破了,用真心,那真佛,這不是假佛,所以稱他作分證即佛,他是真佛,但他不圓滿,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圓滿是什麼?習氣沒斷,經論上有時候稱他佛、有時候稱他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
《楞嚴經》上有比喻,比喻得很好。他是從下往上講,我們這個世間人稱佛,稱老佛爺,稱佛,假的不是真的,那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人家對你尊重,尊稱你,不是真佛,叫「名字即佛」。第二個真修行,修行確實有成就,稱作「觀行即佛」,真用功、真幹,觀行位,觀是止觀,真能看破、放下,煩惱習氣沒斷。煩惱習氣,這是講最粗的煩惱習氣,執著。對世出世法一切真不執著,那就是相似位,觀行升級就相似位。再把無明破掉,就是起心動念放下,這才是分證位;分證到最後,無始無明習氣沒有了、斷乾淨了,叫究竟位。所以天台大師講佛,講六個位次。《楞嚴經》上用比喻,用月亮做比喻,究竟佛是滿月,十五的月亮,究竟佛。初一沒有月亮,看不到,初二有個月牙、初三有個月牙,那是真的,真月不是假月,那叫分證。從初二、初三到十四都叫分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證,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用什麼比喻?用捏目所視,我們用手指把眼睛稍微眼皮按下去,焦點不一樣,會看到兩個現象,看月亮看到兩個。這兩個是什麼?相似,你不能說它是假的,兩個都是真的,一個真的,一個假的,這是相似位。觀行,觀行即佛呢?水中之月,你看池塘裡面月光照在水裡面,水裡面看月,水中月是觀行位,不是真的。古人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在這裡體會修行各個階位不相同,要知道我們自己現在在什麼位次,這個很重要。
我們修行功夫得力是觀行位,如果不得力是名字位,有名無實。念佛念到心上真有佛了,是觀行位,觀行位的人決定往生,而且怎麼?而且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真走得了,心裡一想走,阿彌陀佛知道了,他就來接引你。觀行位,帶業往生,法門殊勝就殊勝在此地。相似位的,那個往生沒有問題,他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相似位是什麼?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他們想去真就去了。所以凡聖同居土,我們能到極樂世界的只有這個層次,這個裡頭三輩九品,同居土裡頭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三品往生自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看到的、聽到的不少人,往生預知時至說走就走了。每個人的緣不一樣,所以都有智慧、都有善巧方便,讓往生的時候不受干擾,不需要人助念。需要人助念的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需要人助念。中輩以上的不需要人助念,他怕人干擾,走的時候不告訴人,走了之後你才曉得,你才知道人家功夫成就。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光明遍照,是身遍十方。壽命無量,是豎窮三際。」
我們知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空間維次不存在,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所以大乘教裡常常告訴我們一句話,我們不能夠疏忽,這句話很重要,在哪裡?就在當下,就是現前這一念,就是當下這一念。沒有過去、未來,也沒有此處他方。你看中峰禪師說得多妙,阿彌陀佛在哪裡?「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跟阿彌陀佛一體。極樂世界在哪裡?「此方即是極樂,極樂即是此方」,我們看不到,他看到,他住這個地方是極樂世界,我們能相信。《華嚴經》上,我們也很熟悉,知道「境隨心轉」,清淨心現清淨土。所以這個地球上的災難,清淨心的人在地球上沒有看到災難。將來地球,水把整個大地都淹沒掉,那個清淨心的人看到大地全是琉璃,海水變成琉璃,街道變成黃金,走的路都變成黃金,黃金鋪地。在哪?就在這個地方,他看到了,我們沒看到,境隨心轉。佛在《遺教經》上說,在本經也說,「制心一處」,你只要把心放在一處,「無事不辦」,能量集中了。我們平常這個心散亂的,向十方跑散亂的,你能把這個心收回來變成一處,只有一個方向西方,這個力量就太大,什麼障礙都擋不住,它穿透了,像光一樣。
我們把光集中起來,變成激光、變成雷射,光可以穿透鋼板;散亂的光,一張紙都穿不透,一張紙都把它障礙掉了。心也是如此,能量太大太大,你把這個心集中一處念阿彌陀佛,古人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一念跟阿彌陀佛直通,沒有障礙了。我們今天這個心散亂的,所以散亂心念佛,佛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曉得佛知道。佛的身體,把身體比喻個發射台,它能接收又能夠向外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信息他全收到,不但人類的信息,樹木花草的信息、山河大地的信息統統收到。山河大地是物質,物質它振動都是波動現象,所以這個波微微一動周遍法界,他怎麼收不到!實際上我們這個身體也能收到,為什麼沒有感覺?收到了沒有感覺,我們這個機器故障了,是收到了,機器故障不起作用,壞了。為什麼壞了?貪瞋痴慢把它搞壞了,貪瞋痴慢叫三毒,這機器裡帶著嚴重的病毒,所以它不靈,道理在此地。「本品讚揚彌陀光明,首讚彌陀光明之獨勝,次顯光明之因勝,三顯十二光之勝名,四顯光明妙用之殊勝」,這是說明這一品經裡面有四大段。我們先看第一大段: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遍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這就總共十方。
【亦復如是。】
像東方一樣。
【若化頂上圓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萬億由旬。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剎。或照百千佛剎。惟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不照到的。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這是說諸佛佛光大小不一樣,照的遠近不一樣,這是在修菩薩道的時候,心量、願力大小不同。到成佛的時候,成佛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所以得的果報不一樣,都是證得圓滿的佛果,可是實際上果報不相同。所以諸佛如來常常勸我們初學要發大心,道理就在此地。實際上發大心,大小還是不一樣,怎麼個大法?大到什麼程度?不一樣。遇到淨土法門就真的落實了,為什麼?阿彌陀佛做了榜樣給我們看,我們依照他那個模式就行了,就能做到究竟圓滿。我們看不到榜樣,自己怎麼想想不出來,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了個模型。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代表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多麼殊勝,多麼的不可思議。我們看註解,「此品乃彌陀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與第十四觸光安樂願之成就」。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根本的原因就是願力。因中的發心,果上的圓滿,種善因得善果,種的是清淨心,得的是清淨果,不可思議。「第十三願曰:光明無量,絕勝諸佛。此願成就,故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實在說佛佛道同,完全平等,為什麼平等裡面有不平等?願力不一樣。好比世間人智慧相當平等,財富也相當,每個人愛好居住環境不一樣,不會住同樣的房子,有同樣的財力、同樣的地位,所好不一樣。諸佛如來沒所好,因地裡所願不一樣,果地上就顯出差別。我們記住,要學前面的阿闍王子,完全以阿彌陀佛為榜樣,我們願意到極樂世界成佛,成佛之後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阿闍王子這一夥人智慧聰明,他們體會到了。所以在果地上,「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稱他作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至於佛果平等,光明何異?」這提出問題出來,「望西師答曰:常同常別。諸佛妙德,內證雖同,本願別故,光有勝劣。」光是什麼?它的作用是接引有緣人。彌陀的願力太大,他的願望在前面我們讀過「一切皆成佛」,這個願多大!有情眾生成佛,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統統成佛,華嚴境界。《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在極樂世界看到了、落實了。我們這個小道場停車場那邊,諸位看到有一棵枇杷樹很老了,二十五號,前天,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把樹神接引到極樂世界去。這有很深的意思,樹神來表法,淨宗學院在這裡十年,他在這裡聽了十年經、念了十年佛,他成功了。我們道場居住的這些在家、出家法師,沒有樹神用功,樹神修成,我們沒修成。我們要給樹神供一個牌位,供個永久牌位,他不要,我們要,為什麼?看著他,你看他成功了,我們為什麼不成功?依他做榜樣。如果我們這裡沒有這個道場,樹神就沒有聞法的機會,也不懂得修行,大概他永遠做他的樹神,他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樹神很感恩。我們感謝他表法,做好樣子給我們看。你們大家很多人都看見的,這絕對不是迷信。這個問題望西師答得好,這是日本的祖師大德,常同常別,同都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證得無上菩提,這同。別是什麼?別是願不一樣,在行菩薩道因地的時候,發願不相同,所以果報裡頭就有差別。
要知道,在這個境界裡頭,前面說過,時間空間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分別執著就可想而之當然沒有。分別執著的習氣都在四聖法界斷盡,剩下來的只是無明的習氣,這個沒有方法斷,隨著時間自然淘汰。所以法身大士應化在十方,應以佛身得度他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現菩薩身,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二應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能現身?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感應道交。眾生有心,他沒有心念,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所以他是自然現的,自然現的就不一樣了,不是起心動念了!所以到這個境界起心動念沒有了,這是常同。但是與一切眾生感應,那就常別,感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是自然的。佛在經上也有比喻,佛用鼓做比喻,你敲它它就響,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就像這樣,鼓裡面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眾生有心感,佛菩薩無心應,是這麼個道理,這常同常別。
「諸佛妙德,內證雖同,本願別故,光有勝劣」。光的勝劣全是在因地上的發心、發願不一樣,彌陀的願力太大,願一切眾生都成佛,這個願力太大了。發這樣的大願,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覺而不迷,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超勝一切諸佛。「此正經中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之意」。現在成佛了,在淨土裡面出現不同的境界,跟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十方剎土這個佛菩薩修行確實沒有想到純淨的淨土,有淨有穢、有善有惡,阿彌陀佛的淨土純淨純善,沒有染污也沒有惡的現象,不同就在這個地方。「恆沙」這是比喻,「指印度恆河之沙」,恆河的沙很細,當然就很多,所以佛講經講到無數這個意思,往往用恆河沙來做比喻。「四維,東西南北四方」,四維是什麼?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叫四維,四方四維就八方,加上下叫十方。「頂上圓光,佛有頂光與身光,此指頂光」。我們背後這個佛像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佛,兩邊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都有圓光,這叫頂光。實際上他還有身光,這尊像沒有把身光畫出來,也有的像把身光也畫出來,有頂光、有身光。
「由旬」,這是印度話,單位的名稱。「乃印度表示距離之單位。古帝王一日行軍之里數,為一由旬」。一由旬多大距離?有人說四十里,有人說三十里,里數不一定。知道是古印度這些帝王他們行軍走一天,一天就叫一由旬,兩天就兩由旬,是這樣算法的,所以里數不一定,因此就有大、有小。「又《維摩經》肇公註曰」,就僧肇大師他老人家註子裡說,「由旬,天竺里數名也」,它有三種,「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上差異,蓋由中印兩國從古至今度量衡單位常有變化,且行軍一日之里程本非恆量,故不必定執一數也。」這是告訴我們,只知道這是距離,里數的名稱,不必要執著,用不著執著。「從一由旬至百千佛剎,表諸佛光明所照之遠近,以為對比」。我們懂這個意思就好,在這個地方不必執著它。佛光大小也就是說,願力大小不一樣,修行功夫淺深不相等。但是斷惑是相同的,也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相同的,所以是有同、有別。
諸佛對比呢?「唯阿彌陀佛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出家之後,他就發這個大願,成佛之後果報就現前。所以他的世界,極樂世界沒有邊際,它是法性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看不見。《往生傳》裡有記載,古時候人念佛往生了,阿彌陀佛來接他,家人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我家堂屋」,就是隔壁。我們相信他這話不是假話,絕對不是人編造出來的,一切處、一切時,哪裡不是極樂世界!中峰禪師講的我們要相信,「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清淨就見到佛土,心不清淨見不到。障礙不在別的,障礙在自己,只要心清淨,你就見佛、見光、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往生決定成就。「顯彌陀光明之獨勝,以證彌陀光明最尊第一,超越十方,是為本品內容之首」。這一品「光明遍照」,首先介紹這段,光明所照就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所到之處,現在問題就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關鍵在此地。真信、真發願,我就接受。我真相信,但是還有懷疑;我真想去,這裡事情還沒了,這就是夾雜了。你信願裡頭有夾雜就不真,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世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你還把它掛在心上幹什麼?錯了。你把它捨得乾乾淨淨就對了,與什麼?與實相相應了。與事實真相不相應,那就是錯誤,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就有疑惑,修行就起了障礙,我們常講只怪自己的業障重,不知道什麼叫業障,不知道這個業障是可以化解的。完全操之在自己,與他人不相干,自己做得了主。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